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扎根理论的临床实习护生参与多学科教学驱动力模型的构建
1
作者 景雪冰 杨晓平 +3 位作者 景秀娟 李翠萍 高婷婷 韩庆坤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251-2258,共8页
目的: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临床实习护生参与多学科合作(MDT)教学的驱动力模型。方法: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对12名实习护生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三级编码及持续比较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构建的实习护生参与MDT教学的驱动力模型包括MDT教... 目的: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临床实习护生参与多学科合作(MDT)教学的驱动力模型。方法: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对12名实习护生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三级编码及持续比较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构建的实习护生参与MDT教学的驱动力模型包括MDT教学环境、MDT教学认知、个人因素、社会支持4个主范畴以及13个范畴,4个主范畴分别为驱动力的保障因素、核心因素、主体因素、关键因素。结论:临床开展MDT教学过程中建议围绕教学认知的核心因素,主动提供组织支持、保证教学环境,同时注意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并结合个体特质开展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动机 模型构建 扎根理论 多学科合作 护理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大语言模型和提示学习的数字孪生水利知识图谱构建 被引量:4
2
作者 杨燕 叶枫 +2 位作者 许栋 张雪洁 徐津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5-793,共9页
构建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知识图谱挖掘水利建设对象之间的潜在关系能够帮助相关人员优化水利建设设计方案和决策。针对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的学科交叉和知识结构复杂的特性,以及通用知识抽取模型缺乏对水利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知识抽取精度不足... 构建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知识图谱挖掘水利建设对象之间的潜在关系能够帮助相关人员优化水利建设设计方案和决策。针对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的学科交叉和知识结构复杂的特性,以及通用知识抽取模型缺乏对水利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知识抽取精度不足等问题,为提高知识抽取的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知识抽取方法(DTKE-LLM)。该方法通过LangChain部署本地大语言模型(LLM)并集成数字孪生水利领域知识,基于提示学习微调LLM,LLM利用语义理解和生成能力抽取知识,同时,设计异源实体对齐策略优化实体抽取结果。在水利领域语料库上进行对比实验和消融实验,以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基于深度学习的双向长短期记忆条件随机场(BiLSTM-CRF)命名实体识别模型和通用信息抽取模型UIE(Universal Information Extraction),DTKE-LLM的精确率更优;消融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ChatGLM2-6B(Chat Generative Language Model 2.6 Billion),DTKE-LLM的实体抽取和关系抽取F1值分别提高了5.5和3.2个百分点。可见,该方法在保障知识图谱构建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了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知识图谱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提示学习 知识图谱 知识抽取 数字孪生水利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筛选猪活体肌内脂肪含量间接选育和构建预测模型的关键性状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建 杨文 +2 位作者 孟孜 查成万 吴望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0,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猪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背膘厚等性状因素对猪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的影响,确定影响猪IMF含量的关键性状因素。[方法]以805头皮特兰×[杜洛克×(长白×大白)]四元商品猪群为试验对象...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猪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背膘厚等性状因素对猪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的影响,确定影响猪IMF含量的关键性状因素。[方法]以805头皮特兰×[杜洛克×(长白×大白)]四元商品猪群为试验对象,记录性别,测定初生重、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和IMF含量等14个性状,然后通过相关性分析从14个性状中初步筛选出影响IMF含量的性状因素,再通过随机森林模型评估各性状因素对IMF含量影响的重要性,进一步通过LASSO回归和逐步回归筛选出影响IMF含量的关键性状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分析关键性状因素不同水平对IMF含量的影响。[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猪IMF含量与断奶重(r=0.13, P<0.001)和屠宰前活体重(r=0.22, P<0.001)呈显著相关;与不同位置背膘厚呈极显著相关(P<0.001),相关系数为0.21~0.26。另外,IMF含量与肉色红度值a*、黄度值b*、色调角H0和色度C*值也呈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08~0.13。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胸腰结合处背膘厚对IMF含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屠宰前活体重。LASSO回归和逐步回归分别筛选出9个和5个显著影响IMF含量的性状因素,其中性别、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胸腰椎结合处背膘厚4个活体可测性状为2种方法共同筛选出的关键性状因素。GLM分析结果显示,4个活体可测性状对IMF含量均具有显著影响,并且阉公猪平均IMF含量(2.52%)显著高于母猪(2.41%)(P<0.05);断奶重小于5 kg组平均IMF含量(2.24%)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屠宰前活体重小于85 kg组的平均IMF含量(2.27%)显著低于115 kg以上组(2.67%)(P<0.05),当屠宰前活体重大于100 kg后,各水平组间平均IM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胸腰椎结合处背膘厚大于26 mm组的平均IMF含量(2.73%)显著高于其他背膘厚组(P<0.05),而5~12 mm与12~19 mm背膘厚组的平均IM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机器学习确定了性别、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和胸腰椎结合处背膘厚4个与IMF含量显著相关的活体可测定性状,并发现平均IMF含量随着屠宰前活体重和胸腰椎结合处背膘厚的增加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脂肪 间接选择 模型构建 机器学习 活体可测定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深度学习的社会性支持服务研究:一种多层次渐进表征与聚合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汤筱玙 王琦 余胜泉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0,共9页
深度学习与社会性学习紧密关联,社会性支持机制的缺失是制约深度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效开展深度学习需要对社会性支持服务样态进行系统审思与构建。该研究聚焦学习的社会性本质,从学习者、知识、学习过程三个维度深入阐释社会性支持... 深度学习与社会性学习紧密关联,社会性支持机制的缺失是制约深度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效开展深度学习需要对社会性支持服务样态进行系统审思与构建。该研究聚焦学习的社会性本质,从学习者、知识、学习过程三个维度深入阐释社会性支持的关键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社会知识网络为载体的社会性支持多层次渐进表征与聚合模型。该模型涵盖“社会性特征的可感知”“社会性知识的可获取”“社会性活动的可参与”“社会性知识的可分享”“社会性关系的可发展”“社会性群体的可加入”“社会性知识的可建构”七个核心要素,面向深度学习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个动态化、递进式的支持框架。在此模型的指导下,设计开发了社会知识网络工具SKN,通过结构化地聚合和组织多维社会性节点,为深度学习的信息输入、活动参与、知识创生三个关键阶段提供适应性的社会性支持服务,为优化深度学习的社会性支持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社会性支持 社会知识网络 学习支持服务 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性教学设计视域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样态与模型构建
5
作者 王明娣 刘玉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77,共9页
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抓手,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破除学科壁垒、聚焦素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推动教育向素养本位深层次转型。然而,当前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实施中仍存在内容“拼盘化”、形式“杂糅化”、方法“研究化”等... 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抓手,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破除学科壁垒、聚焦素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推动教育向素养本位深层次转型。然而,当前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实施中仍存在内容“拼盘化”、形式“杂糅化”、方法“研究化”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成效甚微。为破解以上难题,有必要引入整体性教学设计理念,从全局视角优化教学过程,明确跨学科主题学习应遵循“系统前瞻性”“渐进适配性”“调控迭代性”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整体性教学设计视域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模型,即跨学科主题学习“四维架构”的统筹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结构化任务”的梯度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智适应评价”的反馈优化三重进程,最终形成“规划—实施—改进”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动态闭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性教学设计 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 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型城市建设、数字经济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
6
作者 李毅 刘俊娇 +1 位作者 黎晓青 苏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数字经济时代下,这种外部条件能否更好地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绿色创新动力,亟须深入探讨。...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数字经济时代下,这种外部条件能否更好地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绿色创新动力,亟须深入探讨。基于此,该研究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06—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企业层面的异质性及数字经济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①创新型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但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正向影响不显著,该结果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异质性分析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对非国有企业、重污染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促进效应更为明显。③机制检验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通过提升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有效促进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④调节效应结果显示,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同时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基于以上结论,该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政府要持续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试点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导向;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多维路径的协同创新作用;明确企业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地位,根据企业不同性质制定差异化绿色创新激励策略;建立数字监管和评估机制,促进数字经济与绿色技术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建设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数字经济 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向思维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建模活动
7
作者 云丹 任旭阳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74,共4页
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建模活动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正向和逆向双向思维进行减数分裂模型的搭建,并运用模型深入解决遗传与变异问题,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模型搭建 深度学习 情境创设 减数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探索
8
作者 潘晓燕 刘金福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18,共3页
在“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实时进行评价,指向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包括确立课标学情-目标、真实情境-问题、科学史-活动的教学主线,实现“教”可视;利用实验、建模、实践性作业等... 在“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实时进行评价,指向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包括确立课标学情-目标、真实情境-问题、科学史-活动的教学主线,实现“教”可视;利用实验、建模、实践性作业等思维可视化工具展示学生的思维路径,实现“学”可视;采用评价目标-评价作业-评价量规的表现性评价,指向“教学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 深度学习 神经冲动 表现性评价 模型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习境脉设计的初中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
9
作者 骆国庆 孔峰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3-35,共3页
基于学习境脉设计的理念,以“血液循环是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实践为载体,创设“情境驱动—模型进阶—决策迁移”三位一体的建模教学。借助“扁桃体炎患者药物运输路径差异”为医疗决策情境,通过递进式问题链促进“结构与功能观”“系... 基于学习境脉设计的理念,以“血液循环是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实践为载体,创设“情境驱动—模型进阶—决策迁移”三位一体的建模教学。借助“扁桃体炎患者药物运输路径差异”为医疗决策情境,通过递进式问题链促进“结构与功能观”“系统建模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建构 学习境脉 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草业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动物营养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金玉 袁民 +1 位作者 翁秀秀 郭龙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768-2776,共9页
本文回顾了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构建草业科学本科专业的“动物营养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课程结束时,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方式,评价效果。分析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动物营养学”课程理论部... 本文回顾了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构建草业科学本科专业的“动物营养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课程结束时,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方式,评价效果。分析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动物营养学”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中应用,效果很好。可为进一步完善在线课程建设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营养学课程 混合式教学模式 构建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与仿真推演的工程教育深度学习模式构建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蒋林浩 张艳鹿 杨光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125,共8页
数字孪生与仿真推演的融合所具备的虚实映射、现实场景复刻等功能为工程教育深度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具象表达的有力载体。数字孪生与仿真推演的融合构筑工程教育深度学习展开的载体基础、多向度实现工程教育认证核心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数字孪生与仿真推演的融合所具备的虚实映射、现实场景复刻等功能为工程教育深度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具象表达的有力载体。数字孪生与仿真推演的融合构筑工程教育深度学习展开的载体基础、多向度实现工程教育认证核心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全方位重塑面向工程实践应用的工程能力和思维等是数字孪生在工程教育深度学习中得以推进的主要路径。该文在剖析基于数字孪生与仿真推演融合的工程教育深度学习包含开辟知识传递路径、建构立体化高效课堂、创建验证情境、重构师生角色及关系、支持实现持续改进的多维评价等维度的理论框架基础上,探索并构建了基于数字孪生与仿真推演融合的三阶段五环节工程教育深度学习模式,以期为工程教育深度学习的有效展开、提升工程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仿真推演 工程教育 深度学习 模式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8和GMM图像点集匹配的双目测距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欣 常娅姝 +2 位作者 秦皓 肖剑 程鸿亮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4-725,共12页
针对无人塔吊系统的研究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8和GMM图像点集匹配的双目测距方法,对驾驶室外环境中的塔吊吊钩进行检测识别并测距。通过双目摄像头进行图像采集,引入FasterNet骨干网络和Slim-neck颈部连接层,对YOLOv8目标检测算... 针对无人塔吊系统的研究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8和GMM图像点集匹配的双目测距方法,对驾驶室外环境中的塔吊吊钩进行检测识别并测距。通过双目摄像头进行图像采集,引入FasterNet骨干网络和Slim-neck颈部连接层,对YOLOv8目标检测算法进行改进,有效检测画面中的塔吊吊钩并获取检测框的二维坐标信息;采用局部敏感哈希方法,并融合分阶段匹配策略,提升GMM图像点集匹配模型的匹配效率,针对检测框中的塔吊吊钩,进行特征点匹配;最后通过双目相机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得出塔吊吊钩的深度信息。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YOLOv8算法与原算法相比,精确率P提高了2.9%,平均精度AP50提高了2.2%,模型复杂度降低了10.01 GFLops,参数量减少了3.37 M,在提升检测精度的同时实现了模型的轻量化。改进后的图像点集匹配算法与原算法相比,各个指标表现出更加良好的鲁棒性。最后在工程现场对塔吊吊钩进行识别与测距,误差可接受范围内有效完成了塔吊吊钩的检测识别与测距任务,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LOv8目标检测 高斯混合模型 点集匹配 深度学习 双目视觉 智慧工地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智能体情绪线索赋能在线学习的模型构建及实践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珂 卞茗慧 王东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8,112,共12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会带来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等要素的内涵及其关系的变化,在线学习和混合教学等数字化学习方式将成为主流教学方式。在线学习带来诸多优越性的同时,也存在师生交互缺失、情绪交流缺乏的问题。虚拟学习环境中具有情绪线索的... 教育数字化转型会带来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等要素的内涵及其关系的变化,在线学习和混合教学等数字化学习方式将成为主流教学方式。在线学习带来诸多优越性的同时,也存在师生交互缺失、情绪交流缺乏的问题。虚拟学习环境中具有情绪线索的教育智能体为破解该问题提供了一种更加智慧化的手段。教育智能体是用于在线学习环境以满足不同教学目标要求、类似教师的虚拟角色,可为学习者提供认知和情感支持。然而,已有研究关于教育智能体情绪线索对在线学习全过程的作用效果尚未达成共识。为此,从动机、情绪、理解、巩固和迁移5个角度对2003年以来国内外42个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构建教育智能体情绪线索赋能在线学习的理论模型,并结合问卷量表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高校专业课教学进行实践探究。结果表明:(1)情绪智能体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在实验前后呈现了最大幅度的提升,且存在显著高效应;(2)情绪智能体组学习者协作交互的积极性在增加,交互水平也在提升,学习热情最高;(3)情绪智能体组学习者的内部和外部认知负荷无明显变化,而相关认知负荷显著增加,促进其新知的掌握;(4)教育智能体情绪线索助力学习者记住更多的项目,从而提高了其知识保持成绩;(5)教育智能体情绪线索可以帮助学习者对更高层次的反思进行深度构建,从而发展了反思能力,也反映了其迁移能力的提升。最后,针对教育智能体的设计提出建议,以期为在线学习提供更符合个性化需求的情感认知工具,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智能体 情绪线索 在线学习 模型构建 实践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Swin-Unet模型的多级融合法——应用于城市在建道路分类
14
作者 胡荣明 黄旭昆 +2 位作者 竞霞 魏青博 张宵宵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9,共9页
针对城市在建道路背景的复杂性以及无人机获取RGB数据源的单一性导致的道路多分类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Swin-Unet模型的RGB与DSM三分支多级融合方法。通过引入Swin Transformer结构的并行编码器,增强了对RGB与DSM影像特征的提... 针对城市在建道路背景的复杂性以及无人机获取RGB数据源的单一性导致的道路多分类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Swin-Unet模型的RGB与DSM三分支多级融合方法。通过引入Swin Transformer结构的并行编码器,增强了对RGB与DSM影像特征的提取能力;在并行编码器间加入Concat分支,提升了特征信息的融合效果;引入多密集跳跃连接,实现了不同层级特征融合,提高了模型的分割精度。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RGB与DSM影像融合方法,所提出的改进Swin-Unet模型的融合方法在总体分类精度(94.86%)、召回率(94.39%)和F1分数(94.54%)等评价指标上均表现出优越性,证明了该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在建道路各阶段信息提取,为在建道路项目的施工进度监测提供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多级融合方法 DSM 在建道路提取 Swin-Une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工艺知识图谱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宇东 张琦 +1 位作者 马雅丽 王智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20-2231,共12页
针对现有的零件工艺知识分散度高、结构性弱、复用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工艺知识图谱构建和工艺重用方法。首先,分析了工艺知识结构,并建立了工艺知识图谱模式层;其次,搭建了深度学习知识抽取算法,并以工艺知识图谱... 针对现有的零件工艺知识分散度高、结构性弱、复用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工艺知识图谱构建和工艺重用方法。首先,分析了工艺知识结构,并建立了工艺知识图谱模式层;其次,搭建了深度学习知识抽取算法,并以工艺知识图谱模式层作为数据模式抽取了工艺知识,建立了工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然后,基于图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法,搭建了工艺知识推理模型,将其作为工艺推荐基础;最后,搭建了零件工艺知识图谱可视化系统,并以行星架类零件为例,验证了工艺知识的检索和推荐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工艺知识上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80%以上,工艺推荐准确率达到了70%以上,相比以往模型有所提高,证明了该方法在工艺知识图谱自动化构建和工艺重用上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知识结构 深度学习技术 工艺重用 知识抽取 知识推理模型 图神经网络 模式层和数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型省份建设、区域数智化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影响机制与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吕鲲 潘均柏 +1 位作者 林志森 李北伟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150,共14页
基于区域创新生态位态势理论测算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并基于2009—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港澳台及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在“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数智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框架下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进... 基于区域创新生态位态势理论测算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并基于2009—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港澳台及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在“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数智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框架下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因果推断,研究结论表明:创新型省份建设和数智化均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邻地效应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数智化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具有负向邻地效应;创新型省份建设能够通过促进区域数智化,间接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创新支撑、创新资源、创新活力、创新环境等环节的竞争力;创新型省份建设驱动区域数字化和智能化,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机制路径不仅在处置组有效,也同时在控制组有效。经验证,“创新型省份建设→区域数智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是可行且具备可推广意义的机制路径,同时实证过程中发现的“数智鸿沟”、萌芽型省份政策效应不显著等问题也为相关政策的改进和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省份建设 数智化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为投射的在线学习动机测量模型探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秀麟 田淑敏 +1 位作者 多强 凡雨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3-50,共8页
在线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对学习成效至关重要。以自陈式量表反馈学生动机的评价方法受被试主观倾向影响,难以反映其真实动机水平。基于此,文章基于行为投射视角,从学生参与在线学习行为的表现入手,结合在线学习动机量表数据,探索在线学... 在线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对学习成效至关重要。以自陈式量表反馈学生动机的评价方法受被试主观倾向影响,难以反映其真实动机水平。基于此,文章基于行为投射视角,从学生参与在线学习行为的表现入手,结合在线学习动机量表数据,探索在线学习动机的有效测量策略,构建了基于行为投射理念的在线学习动机评价模型,并基于真实的在线学习行为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可以为大规模在线学习场域的动机测评提供支持。研究证实,在线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度、学习启动点位、交互发帖的数量和质量、组内积极度、拓展性资源的选用量,是能够投射学生动机真实水平的关键信息,是在线学习动机测量模型的关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动机 行为投射 结构方程模型 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论证学习模型的建构与实践建议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永双 章之畅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2,共8页
论证与学习科学的交织研究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的代表性进展之一。我国科学教育领域近十年来正逐步形成“论证教与学”的研究新热点,但当前研究普遍关注“学习论证”,忽视“论证学习”。基于学习科学在科学论证方向的新近研究成果,... 论证与学习科学的交织研究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的代表性进展之一。我国科学教育领域近十年来正逐步形成“论证教与学”的研究新热点,但当前研究普遍关注“学习论证”,忽视“论证学习”。基于学习科学在科学论证方向的新近研究成果,从论证学习的核心与本质、结构与内容、途径与方法、成果与价值四个方面建构了科学论证学习模型。依据该模型与国内外关于论证学习的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了在理科教学中加强论证学习的三条建议:凸显学习中心,精选论证内容;把握论证要素,创设学习环境;聚焦素养要求,评价学习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论证 科学论证学习 模型建构 初中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物理建模引导的低渗储层参数预测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汪锐 李芳 +3 位作者 刘仕友 孙万元 李松龄 黄晟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7-197,共11页
【背景】准确预测储层参数对地下储层表征、气藏模式构建、产能释放及流体运移理解具有关键意义。传统基于岩心测量或数学−岩石物理建模的方法受限于弹性参数反演结果的多解性和低精度,难以满足现代勘探需求。【目的和方法】为提升低渗... 【背景】准确预测储层参数对地下储层表征、气藏模式构建、产能释放及流体运移理解具有关键意义。传统基于岩心测量或数学−岩石物理建模的方法受限于弹性参数反演结果的多解性和低精度,难以满足现代勘探需求。【目的和方法】为提升低渗储层参数预测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岩石物理建模引导的低渗储层参数预测方法。将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作为深度学习框架,从实际地震数据中直接预测含水饱和度、泥质含量及孔隙度;为解决标签数据稀缺问题,结合岩石物理建模与弹性参数随机扰动技术,生成高质量训练样本,有效扩充了数据集。【结果和结论】理论模型测试表明:在储层参数对岩石物理敏感性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实现低渗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预测;相比纯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仅需少量测井数据即可获得高精度的储层参数预测结果。在莺歌海盆地东方区的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优化了钻井部署,助力了低渗领域的重大勘探突破和储量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储层参数预测 标签数据构建 低渗储层 岩石物理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非计划重返ICU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20
作者 李梦珂 孙焱 +2 位作者 刘鸿齐 曲景辰 侯瑞琴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976-3982,共7页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非计划重返重症监护室(ICU)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10月12日—2023年5月21日收治的3250例ICU病人为研究对象,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非计划重返ICU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性能...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非计划重返重症监护室(ICU)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10月12日—2023年5月21日收治的3250例ICU病人为研究对象,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非计划重返ICU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性能进行比较。基于性能最佳的模型分析各变量的重要性排名。结果:轻量梯度提升机综合效能最佳,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0.9968,随后依次为随机森林(AUROC=0.9964)、梯度提升决策树(AUROC=0.9924)、自适应算法(AUROC=0.9530)、Logistic回归(AUROC=0.8145)。基于轻量梯度提升机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排序前15位分别为钾离子、失血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钠离子、C-反应蛋白、饮酒史、体温最小值、ICU入住时长、血肌酐、心率最小值、中性粒细胞计数、舒张压最小值、碳酸氢盐和收缩压最大值。结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非计划重返ICU风险预测模型表现良好,研究者可以借助此类算法建立风险预测模型识别高风险病人,给予其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医疗保健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ICU) 非计划 机器学习 风险预测 模型构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