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形气神一体化理论探讨针刺效应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亚鹏 孙霄 +4 位作者 孙一珂 寇明智 田嘉怡 李婉君 马淑然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8-632,共5页
基于中医学“形气神一体化”理论,系统探讨针刺效应的内在机制。通过分析形气神与经络、腧穴及脉诊的关联,进一步揭示形、气、神三者如何协同影响针刺疗效。结果表明,形是针刺效应的物质基础,针刺通过刺激穴位,调节形体结构;气是针刺效... 基于中医学“形气神一体化”理论,系统探讨针刺效应的内在机制。通过分析形气神与经络、腧穴及脉诊的关联,进一步揭示形、气、神三者如何协同影响针刺疗效。结果表明,形是针刺效应的物质基础,针刺通过刺激穴位,调节形体结构;气是针刺效应的动力,针刺激发“得气”,调节气机;神是针刺效应的调控因素,针刺调整精神状态,提高疗效。形、气、神三者相辅相成,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针刺通过调节形气神的协同状态,不仅在缓解疾病方面效果显著,而且在提升患者心理健康及整体生命质量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形气神一体化理论为针刺效应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可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有效指导,并为经典针灸文献的解读带来新视角。本研究强调,形气神的协同状态对针刺疗效至关重要。因此,未来针刺研究应重视形气神一体化理论,注重患者形体、气机和精神状态的综合调控,以提升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气神 一体化 针刺疗法 效应机制 经络腧穴 整体观 阴阳平衡 自我修复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内核与图式
2
作者 张其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33-45,共13页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其内核可凝练为“阴阳中和”,“太极图”是这一内核形象精准的表达图式。从中华文化主干看,“易学主干”说认为“易道”即“天道”,其内涵为“一阴一阳”;“阴阳”非矛盾关系,而是相对相倚、互藏...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其内核可凝练为“阴阳中和”,“太极图”是这一内核形象精准的表达图式。从中华文化主干看,“易学主干”说认为“易道”即“天道”,其内涵为“一阴一阳”;“阴阳”非矛盾关系,而是相对相倚、互藏交感的存在,体现中华民族整体包容、调和平衡的思维方式。儒家尚阳刚、道家尚阴柔,二者形成阴阳互补。从儒释道共同价值出发,“中”与“和”是融贯三家的精神内核:儒家主张中庸仁和,道家主张中气柔和,佛家主张中观圆和,“中和”遂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阴阳中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深度契合,实现传统智慧的当代转化。作为诠释“阴阳中和”思想的完美图式,太极图在宋代形成阴阳小头鱼互纠的精准图式,以黑白双鱼象征阴阳消长,通过S曲线与鱼眼体现“中道”与互藏关系,生动反映儒释道各家思想的差异性与共融性。太极图不仅诠释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反向循环的变易观念、取象运数的思维观念,还与天文、历法、中医、武术等传统科技文化紧密关联,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正和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东方智慧,成为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直观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中和 中正 合和 太极图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阴阳自和”理论探讨自噬在老年血脂异常中的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金颖 隋国媛 +3 位作者 戴俭宇 王庆谚 李记泉 贾连群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49,共4页
自噬是近年来的医学热点领域,在此过程中,受损细胞器、蛋白质聚集物和脂滴等通发生降解(阴),并在此过程中生成能量(阳)与机体衰老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自噬在维持细胞内稳态、应对细胞内应激中的作用与阴阳消长、阴阳互用实现动态平衡,... 自噬是近年来的医学热点领域,在此过程中,受损细胞器、蛋白质聚集物和脂滴等通发生降解(阴),并在此过程中生成能量(阳)与机体衰老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自噬在维持细胞内稳态、应对细胞内应激中的作用与阴阳消长、阴阳互用实现动态平衡,从而达到阴阳自和状态的过程不谋而合。中医理论分析认为老年血脂异常为本虚标实之证,与脾肾功能相关,与机体阴阳自和能力下降相关。文章尝试以中医阴阳理论为基础,探讨细胞自噬在老年血脂异常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自和 自噬 血脂异常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彖传》与中国文学
4
作者 袁济喜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2,共9页
《彖传》是《周易》的重要部分,它与《周易》的其他内容共同构筑起这本群经之首的思想智慧与精神意蕴。《彖传》对于中国文学的审美判断、人文化成、言说方式都形成了极其重要的启悟作用。对于它的这些功能与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中国... 《彖传》是《周易》的重要部分,它与《周易》的其他内容共同构筑起这本群经之首的思想智慧与精神意蕴。《彖传》对于中国文学的审美判断、人文化成、言说方式都形成了极其重要的启悟作用。对于它的这些功能与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中国文学的深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判断 二气交感 人文化成 叹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阴阳自和”理论探讨抑郁症与免疫激活细胞因子关系的研究思路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凌云 严灿 吴丽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1187-1189,共3页
抑郁症属于心理-神经-免疫紊乱性疾病,各种生理或心理应激均可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细胞因子异常分泌。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驱使着具有保护自身细胞功能的抗炎性细胞因子同时被激活,制衡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细胞因子之间... 抑郁症属于心理-神经-免疫紊乱性疾病,各种生理或心理应激均可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细胞因子异常分泌。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驱使着具有保护自身细胞功能的抗炎性细胞因子同时被激活,制衡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细胞因子之间相互作用,通过调节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氧化应激、神经凋亡等途径,进而影响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医阴阳自和理论从阴阳双方面的动态变化、调整疾病自愈机制和调整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入探讨抑郁症与免疫失衡细胞因子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自和 抑郁症 免疫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周易》溯源太极拳理论基础 被引量:7
6
作者 杜晓红 陈永发 石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24-126,共3页
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推理法并结合自身的实践体会,从《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宇宙观、"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标准和"... 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推理法并结合自身的实践体会,从《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宇宙观、"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标准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哲学五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太极拳理论与《周易》的渊源和联系,旨在进一步梳理和挖掘太极拳理论所蕴含的传统哲学基础和传统文化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太极拳理论,从而指导太极拳练习实践,更好地发挥太极拳的民族文化传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太极拳 太极宇宙观 阴阳辩证思维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苗族服饰图案与中国传统文化 被引量:4
7
作者 淳于步 杨文斌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服饰图案是许多古老民族标志性符号之一,是这个民族文化精神中的图腾崇拜、思辨模式等文化根基的标识。在中华民族一万来年的文化流程中,创造了无比辉煌的悟性文化和标识自己民族文化根基的图案,如五行图、太极图等。然而在秦汉以后的... 服饰图案是许多古老民族标志性符号之一,是这个民族文化精神中的图腾崇拜、思辨模式等文化根基的标识。在中华民族一万来年的文化流程中,创造了无比辉煌的悟性文化和标识自己民族文化根基的图案,如五行图、太极图等。然而在秦汉以后的文化变革里,这些民族文化的根符号逐渐消失殆尽。奇怪的是,在贵州的苗族的文化体系中,却很好的保存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符号,几千年来自然地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基因,至今仍然烟云未散。通过对贵州苗族服饰图案的文化解析,可以洞见苗族文化体系与中华古老文化的文化亲情和血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服饰图案 阴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经》“阴阳和平”探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韩萍 王新陆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7期1445-1446,共2页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乃阴阳的相对和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胜偏衰的结果。因此,调和阴阳,补偏救弊,恢复二者的相对平衡,促进阴阳的平和状态(阴平阳秘),即为中医诊疗必须遵循的总纲。在和调阴阳的过程中,又须时刻注重适度的原则。
关键词 内经 阴阳和平 失和 和调 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阴阳学说与“和合”美学观 被引量:9
9
作者 党圣元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84,共8页
《周易》继承了中国早期阴阳学说中朴素的辩证思想,以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社会的起源、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建构了一个关于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系统性阐释框架与整体意义世界。《周易》的阴阳学说包含着对人类早期审美活动... 《周易》继承了中国早期阴阳学说中朴素的辩证思想,以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社会的起源、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建构了一个关于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系统性阐释框架与整体意义世界。《周易》的阴阳学说包含着对人类早期审美活动与文艺观念的认识,并且形成了富有哲学底蕴的"和合"的美学思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美和艺术规律认知的早期形态。"物一无文"和"相成""相济"说,是"和合"美学思想的集中表现,《周易》把这种刚柔相济、协同配合的状态叫做"太和"。"相杂""参伍""错综"等刚柔性质不同的事物和谐统一于一个矛盾整体之中,只要阴阳异类之物"相遇"就能产生"文"。因此,以阴阳学说为基础的"和合"美学观念就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对传统诗文、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表演等艺术领域均有重要的影响,诸如形神、奇正、巧拙、繁简、情景、雅俗、动静、骨肉等范畴,虽然不是直接的阴阳刚柔对举而言,但其中体现的正是极具艺术辩证思维的中华"和合"美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阴阳学说 中国早期审美思想 “和合”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的生命和谐观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艳清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8-101,共4页
追求生命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理念。《周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并以追求生命的和谐为人生理想。生命和谐包括生命起源的阴阳和谐、生命境界的天人和谐及生命修养的人格和谐。《周易》的生命和谐观对今天人类在提升生命质量、建构生... 追求生命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理念。《周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并以追求生命的和谐为人生理想。生命和谐包括生命起源的阴阳和谐、生命境界的天人和谐及生命修养的人格和谐。《周易》的生命和谐观对今天人类在提升生命质量、建构生命意义的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生命 和谐 阴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传》与中国古典美学 被引量:5
11
作者 薛富兴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3-101,共9页
《易传》是对中华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经典文本。其对中国古典美学之影响最著者有四:“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奠定了古典审美天人相融的基本主题;“立象以尽意”命题转化为意象审美范畴后,... 《易传》是对中华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经典文本。其对中国古典美学之影响最著者有四:“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奠定了古典审美天人相融的基本主题;“立象以尽意”命题转化为意象审美范畴后,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感性思维方式;“阴阳”范畴启发了古典艺术形而上的追求和形而下的辩证的艺术创造智慧;刚健宽厚的君子人格追求代表了中华人格自我砥砺的生活审美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意象 阴阳 君子人格 中国 古典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阴阳说对21世纪人类文明走向的启示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庆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5-49,共5页
从《周易》阴阳说的视角看,人类社会各种文明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并不意味着冲突的某一方缺乏存在的合理性,而单边主义会因为过度消耗合理存在的基础而走向穷途末路。因此,人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各种矛盾,因时而变,变通趋时,不断调适自... 从《周易》阴阳说的视角看,人类社会各种文明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并不意味着冲突的某一方缺乏存在的合理性,而单边主义会因为过度消耗合理存在的基础而走向穷途末路。因此,人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各种矛盾,因时而变,变通趋时,不断调适自我,以顺应历史的变化,谋求世界各民族和睦相处,使人类各种文明所蕴涵的生机合理地释放出来,并最终实现整个宇宙的大和谐。这是《周易》阴阳说对21世纪人类文明走向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阴阳说 人类文明 大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极图蕴含的审美思想与中国书法艺术 被引量:5
13
作者 危磊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4-93,共10页
太极图是华夏民族古代思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生动形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还是中国古代《易》理具象而直观的概括。立象尽意之太极图所蕴含的在"阴阳"对立统一辩证关系中寻求圆融和谐之理念,所体现的动转不居、周行不殆、... 太极图是华夏民族古代思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生动形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还是中国古代《易》理具象而直观的概括。立象尽意之太极图所蕴含的在"阴阳"对立统一辩证关系中寻求圆融和谐之理念,所体现的动转不居、周行不殆、无往不复的S形太极曲线或龙形曲线之美,所呈现的阴阳相应、虚实相生、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与圆融之境,构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与精髓,对中国书法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书法乃至华夏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图 审美思想 中国书法 阴阳刚柔 周而往复 圆融之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和与儒、道及阴阳思想发展关系考论 被引量:5
14
作者 葛志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6-67,共12页
阴、阳、和三气说应源于阴阳家,并在《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表述中得到经典性肯定。《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所述"两和二中",乃对阴阳家中和思想的代表性阐述。中和之道及相关的元气诸说,在儒、... 阴、阳、和三气说应源于阴阳家,并在《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表述中得到经典性肯定。《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所述"两和二中",乃对阴阳家中和思想的代表性阐述。中和之道及相关的元气诸说,在儒、道两家的阐释中得到推引发扬;儒、道两家亦在此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实现彼此融通,道家引《易》补益自重,尤应予以关注。中和理念极为值得关注,其相关研究有助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家 两和二中 儒家 道家 中和之道 道家与《易》 元气诸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庄道家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新说 被引量:11
15
作者 曾繁仁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1,共7页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以西方"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模式来规范老庄道家存在论思想,从而得出其消极倒退的结论。其实,老庄的道家思想是一种迥异于西方认识论的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它依据"天人之际"、&qu...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以西方"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模式来规范老庄道家存在论思想,从而得出其消极倒退的结论。其实,老庄的道家思想是一种迥异于西方认识论的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它依据"天人之际"、"冲气以和"的理论,从"道法自然"的基本观点出发,论述了"道"作为宇宙万物诞育、人类生存发展之本原,人与自然万物共源齐一以及"无为无欲"、"无用之用"、"可道常道"、"大美无言"等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理论范畴,主张一种无欲与不争的、超越普通功利与物欲的审美的态度。同时,老庄还论述了带有"生物链"思想的"天倪"观与自我修养的"心斋"、"坐忘"之道以及建立"至德之世"的生态社会理想。老庄的这些思想已经是具有比较严密体系的中国古代生态存在论审美理论形态,成为同当时生产与社会发展不完全平衡的理论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存在论 道法自然 冲气以和 万物齐一 天倪 坐忘 至德之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体“自组织”特性谈“肾藏精”
16
作者 武峻艳 张俊龙 王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91-1193,共3页
"肾藏精"是中医藏象学说中关于肾功能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其内涵,有助于澄清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从中发现肾在"自为自和"的运动过程中体现了人体自组织的特性。"肾藏精"是肾最... "肾藏精"是中医藏象学说中关于肾功能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其内涵,有助于澄清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从中发现肾在"自为自和"的运动过程中体现了人体自组织的特性。"肾藏精"是肾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对其概念的深入认识和准确把握,必将有助于对中医相关基础理论的理解并进一步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藏精 自组织 肾精 肾气 肾阴 肾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场与出场:中国武术阴阳思想探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高亮 麻晨俊 +1 位作者 张道鑫 王国志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30,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中"阴阳思想"进行了梳理分析。"阴阳"从最初的自然现象解释、本体论、目的论、宇宙论的"入场",再到认识论、实践论的"出场",早已不再是迷信的符号...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中"阴阳思想"进行了梳理分析。"阴阳"从最初的自然现象解释、本体论、目的论、宇宙论的"入场",再到认识论、实践论的"出场",早已不再是迷信的符号,而是在历史语境中自觉地进行动态转化,进而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思维模式,这对中国传统身体技艺——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阴阳"对各个方面影响广泛,其中武术受阴阳学说影响非常显著的领域之一。在传统武术的文化塔顶上,闪烁着中国哲学智慧的辉光。浑然无迹、有感皆应既是这个武道的生动体现,又是阴阳互济的契合结果。明阴阳之变,求天人合一,是传统武术希冀穷神知化,以具天地精神的一个基本道枢所在。阴阳全方位地统摄着武术的器物、制度和精神层面,基于此,我们从外显、中间和内隐三个层次进一步理解"一阴一阳谓之道"和"一阴一阳谓之拳"的中国武术阴阳思想。鉴于"阴阳思想"全方位地表现在中国武术的各个层面,其中器物层表现为阴阳相济的十八般武艺,制度层表现为内外双修的金科玉律,精神层表现为动静中和的技击超越。正是受到该思想的影响,中国武术才能够从一种注重器物属性的"活命之术"、"技击之能"不断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强调精神属性的"修身之术"、"艺术之能",最终成为中国人实现"技观阴阳"、"由技入道"的切实载体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阴阳思想 武术文化 修身之术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医大师张磊燮理法治疗颤证经验探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琰 岳姣姣 +1 位作者 郑晓玲 张磊(指导)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29-31,共3页
文章探讨分析国医大师张磊教授运用燮理法治疗颤证的经验。通过侍诊学习以及对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总结、概括燮理法学术思想、燮理法治疗颤证的内涵。张磊教授认为颤证为内科杂病一种,其病程漫长,病机复杂,较难治疗,其病位在肝,又与... 文章探讨分析国医大师张磊教授运用燮理法治疗颤证的经验。通过侍诊学习以及对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总结、概括燮理法学术思想、燮理法治疗颤证的内涵。张磊教授认为颤证为内科杂病一种,其病程漫长,病机复杂,较难治疗,其病位在肝,又与脑髓、筋脉、脾、肾等脏腑相关,证候错杂,正是基于此,运用燮理法,燮理阴阳,以柔克刚,以达到脏腑平和,肝木调达,气畅血行,恢复筋脉润泽、平顺之象。燮理法治疗颤证是用其法,悟其理,观其脉证,分析其失调的具体状态,随证加减论治,是偏胜偏衰,是交是燮,还是失平失秘等,紧扣其现状,进行燮理方为之妥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证 燮理法 张磊 临床经验 燮理阴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病防治视角下辨治慢性疼痛临证思路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振 漆仲文 +5 位作者 严志鹏 耿小飞 施琦 付焕杰 范新彪 张军平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6期2354-2357,2362,共5页
疼痛是情绪上的不良感受,并伴随潜在或存在的病理损伤,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与伤害刺激的预警,自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其列入疾病分类以来,慢性疼痛不仅仅是一个病症,更作为一个病种,对相应的诊疗手段及治疗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学对... 疼痛是情绪上的不良感受,并伴随潜在或存在的病理损伤,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与伤害刺激的预警,自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其列入疾病分类以来,慢性疼痛不仅仅是一个病症,更作为一个病种,对相应的诊疗手段及治疗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学对痛症的研究浩如烟海,但对急、慢性疼痛并没有严格区分。因此,探究并梳理慢性疼痛的中医学认识,归纳总结其发病特点,并基于此进行临床应用,颇具现实意义。通过对张军平教授临床辨治慢性疼痛病案的整理分析,归纳了慢性疼痛的病机特点是“形-气-神”失和,具体表现为气血失和、形神失和、阴阳失和,结合慢病防治“贵在调和,妙在纠偏”的心得体会,提出了“调补气血,以和为期”“燮理阴阳,平调寒热”“调摄心神,正念干预”三法及代表方药,明确了“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序贯治疗,动态干预”的治疗策略,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疼痛 慢病防治 气血和 阴阳和 形神和 针药并用 动静结合 汤-丸序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玲教授治疗肿瘤患者寒热错杂失眠案例举隅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亦璐 金燊懿 +2 位作者 焦丽静 许玲 周家程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3317-3320,共4页
介绍许玲教授辨治肿瘤患者寒热错杂失眠的临床经验。寒热错杂失眠主要由于阴阳二气不交致脾胃不和、水火不济、坎离不交,情志不遂致五志化火,加之放化疗、靶向治疗等不良反应的影响而引发;治疗燮理阴阳,以“和”为法,寒热药物并用以沟... 介绍许玲教授辨治肿瘤患者寒热错杂失眠的临床经验。寒热错杂失眠主要由于阴阳二气不交致脾胃不和、水火不济、坎离不交,情志不遂致五志化火,加之放化疗、靶向治疗等不良反应的影响而引发;治疗燮理阴阳,以“和”为法,寒热药物并用以沟通内外。临证需重视调整作息,顺应自然,阴阳自和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热错杂失眠 肿瘤 临床经验 燮理阴阳 以“和”为法 顺应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