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Soybean Peptides on in vitro Ruminal Fermentation and Microbial Popul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Li-jun Liu Yan +4 位作者 Liu Shuai Sun Kai-jing Wang Xin-ying Zhang Guang-ning Zhang Yong-ge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7年第4期40-52,共13页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oybean Peptides(SPs) on ruminal fermentation and microbial diversity in vitro. Four levels of SPs supplements(0, 0.25%, 0.50% and 0.75% dry matter basis) were t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oybean Peptides(SPs) on ruminal fermentation and microbial diversity in vitro. Four levels of SPs supplements(0, 0.25%, 0.50% and 0.75% dry matter basis) were tested. p H, NH3-N, 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 Acid Detergent Fiber(ADF),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DMD) and the 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TVFA) were measured at 6, 24, 48 h of in vitro mixed incubation the fluids. Microbial populations were determined at 24 h and Microbial Proteins(MCP) were determined at 24 and 48 h. The gas production after 48 h in vitro incubation presented linear growth(p<0.05) and the highest content was the level of 0.5% SPs(dry matter basis). NH3-N concentration reache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with 0.75%(dry matter basis) at 48 h. p H linearly increased(linear, p<0.05) from 6 to 48 h. The digestion of DMD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oses of SPs at 24 h. NDF and ADF linearly(p<0.01) decreased by adding SPs. The concentration of TVFA linearly increased(p<0.05) at 6, 24 and 48 h, and reache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at the level of 0.75%(dry matter basis). SPs decreased(p<0.05) the molar proportion of acetate and propionate, respectively at 24 and 48 h. Acetat to Propionate ratio(A/P; linear, p<0.05) increased at 48 h, and reached the greatest value at the level of 0.75%(dry matter basis) at 48 h. The populations of rumen 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R. flavefaciens), Ruminococcusalbus(R. albus), Fibrobacter succinogenes(F. succinogenes), 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B. fibrisolvens), Streptococcus bovis(S.bovis), Ruminobacter amylophilus(R. amylophilus) and Succinimonas amylolytica(S. amylolytica)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total rumen bacterial 16 S ribosomal deoxyribonucleic acid(r DNA).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R. flavefaciens and R. albus increased at 24 h, but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F. succinogenes decreased at this time. The incubation of SPs had no effect on the abundance of S. bovis and R. amylophilus.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B. fibrisolvens and S. amylolytica reached the greatest value(p<0.05) at middle doses of SPs inclusion at 24 h. The value of MCPs linearly increased(p<0.05) at 24 and 48 h.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SPs could improve in vitro fermentation and nutrient digestion of feed substrates, and had the ability to modulate the ruminal fermentation pattern by regulating the composition of functional rumen microbes. Hence, SPs might be a potential feed additive applied in the diets of rumin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peptide(SP) ruminal fermentation rumal microbial population DIGESTI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Duodenal Soybean Small Peptides Infusion on Mammary Uptake of Amino Acid and Expression of APN in Lactating Goat
2
作者 LIU Hui WANG Ling +1 位作者 LI Sheng-li WANG Li-bin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31-37,共7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uodenal infusion of soybean small peptides(SSP) on mammary uptake of amino acids(AA).Eight Chinese Saanen goats with duodenal fistulae and catheters were used i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uodenal infusion of soybean small peptides(SSP) on mammary uptake of amino acids(AA).Eight Chinese Saanen goats with duodenal fistulae and catheters were used in a crossover design trial.Goats were infused with 0,60,120,180 g/d SSP.The experimental period lasted for 14 d.The results showed:1) milk protein yield and content were increased,with the increment in milk protein yield being significant(P【0.05).Milk fat yield and content wer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d amount of SSP infused(P【0.05).2) Mammary plasma flow was not changed(P】0.05) by SSP infusion though the average was slightly higher.Mammary plasma flow/milk yield was decreased by SSP infusion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120 g/d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P【0.05).3)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reatment,uptakes of most free amino acids were increased in the 60 and 120 g/d treatments,but decreased by the 180 g/d treatment.The uptakes of all peptide-bound essential amino acids(PB-EAA) were increased except for PB-Ile.Uptake of PB-Val,PB-Leu, PB-Phe,PB-Thr,PB-Met and PB-Lys was highest in the 120 g/d treatment.Among the peptide-bound nonessential amino acids(PB-NEAA),uptake of PB-Ser,PB-Tyr,and PB-Pro was increased(P【0.05) while that of PB-Gly was decreased(P】0.05).4) With the exception of Lys,secretion of all essential AA(EAA) was increased by SSP infusion from 0-120 g/d(P【0.05),while in the 180 g/d treatment the increase was not significant and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120 g/d treatment.5) The expression of APN was increased by SSP;in the 60,120,180 g/d treatments expression was 13.55-,18.69-,and 10.01-fold over that of the controls.Conclusion:SSP might be used as substrates for milk protein synthesis by mammary gland,and can increase synthesis and secretion of milk protein.There wa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uptake and use of AA was either saturated or inhibited at high levels of infusion of SSP.Increased APN expression with infusion of SSP related to mammary uptake of PBAA by mammary gland,which suggested that APN was one of the peptidases regulating use of AA from small peptides in mammary tiss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small peptides mammary gland amino acid UPTAKE AP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Soybean Active Peptides on Performance and Serum Lipid of 14-day Old Early Weaned Piglets
3
作者 ZHANGJing DUJuan LIHuan-jiang LIMu SHANAn-shan ZHUZheng-peng WANGXiu-ju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4年第2期139-142,共4页
This purpose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soybean active peptides (SAP) in 14-day old early weaned piglets feed. Eighteen crossbreed piglets Duroc ×Landrace ×Yorkshire (14-day ol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 This purpose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soybean active peptides (SAP) in 14-day old early weaned piglets feed. Eighteen crossbreed piglets Duroc ×Landrace ×Yorkshire (14-day ol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six piglets each group. Control was fed with 8% animal plasma (AP). Trial 1 was fed with 4.9% AP and 4.9% SAP. Trial 2 was fed with 12.62% SAP. This raising period was 30 days and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with earlier period (0-15 days), latter period (16-30 days) and whole period (0-30 day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verage daily gains (ADG) in trial 1 were increased 16.33%, 12.64% and 13.94% (P >0.05) and Efficiency of feed conversions (EFC) improved 17.35%, 11.40% and 13.46% than control in respective periods; ADG in trial 2 were reduced 12.24%, increased 4.21% and reduced 0.40% (P>0.05) and EFC were improved 19.81%, 13.08% and 15.76% than control in respective periods. Means of TG and LDL-C/ HDL-C in trial 1 were lowest in three groups and reduced 6.54% (P >0.05) and 0.96% than control. Means of TG, TC, LDL-C, HDL-C, LDL-C/ HDL-C were the highest in trial 2 among three groups and increased 8.93% (P >0.05), 39.69% (P <0.05), 34.94% (P >0.05), 27.31% (P >0.05) and 5.96% than control respectively. It was concluded that substituting part Ap for SAP in 14-day old piglets Feed was practic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GLETS soybean active peptid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溶性大豆蛋白酶解产物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范丽琪 刘洋 +6 位作者 杨宝 余意 李武 刘磊 李谆淳 查澳 徐巨才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59,共7页
本文采用不同pH对大豆蛋白酶解产物进行酸处理,分析比较产物在理化特性、呈味特性和体外抗氧化活性方面的差异,同时,基于肽组学解析产物多肽组成的变化,以探究酸溶性大豆蛋白酶解产物的制备特性。结果表明:酸处理虽造成产物氮回收率和... 本文采用不同pH对大豆蛋白酶解产物进行酸处理,分析比较产物在理化特性、呈味特性和体外抗氧化活性方面的差异,同时,基于肽组学解析产物多肽组成的变化,以探究酸溶性大豆蛋白酶解产物的制备特性。结果表明:酸处理虽造成产物氮回收率和游离氨基酸总量的下降,但对整体抗氧化活性和肽分子量分布影响较小。在pH5下对酶解产物进行酸处理,可使苦味疏水性氨基酸含量降低从而减弱产物的苦味。多肽组学分析发现,大豆蛋白酶解产物主要以二~五肽为主,在酸处理pH为5时,多肽长度分布变化较小,但在酸处理pH为3时,产物中五肽与八肽相对占比略微升高。与强酸(pH3)处理相比,在弱酸(pH5)条件下制备酸溶性大豆蛋白酶解产物,可有利于保留更高的氮回收率(约54.50%)、更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更多的潜在抗氧化肽数量(368条),并获得与中性条件下较为一致的多肽长度分布和更低的苦味,有助于酸溶性大豆蛋白酶解产物的工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酶解产物 制备特性 多肽组学 抗氧化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粕酶解物的γ-谷氨酰基化及其产物的滋味和抗炎活性
5
作者 刘萍茹 林倩怡 +4 位作者 黄建华 董浩 曾晓房 白卫东 杨娟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γ-谷氨酰肽是一种具备多种功能特性的kokumi肽。以豆粕为原料,研究了风味蛋白酶和γ-谷氨酰基化协同酶解条件下对大豆粕滋味特性与抗炎功能活性的影响。在风味蛋白酶酶解9 h,酶解温度55℃,加酶量质量分数0.75%,pH值7.0条件下获得酶解液... γ-谷氨酰肽是一种具备多种功能特性的kokumi肽。以豆粕为原料,研究了风味蛋白酶和γ-谷氨酰基化协同酶解条件下对大豆粕滋味特性与抗炎功能活性的影响。在风味蛋白酶酶解9 h,酶解温度55℃,加酶量质量分数0.75%,pH值7.0条件下获得酶解液,再以加酶量质量分数2.00%,pH值10.0,酶解温度35℃,酶解时间3 h条件下进行γ-谷氨酰基化修饰,所得产物即为大豆谷氨酰肽粗产物。粗产物在咸味、鲜味、厚味方面的滋味效果明显提升。结果表明,大豆粕除通过γ-谷氨酰基化修饰后,滋味特性得到改善外,还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实验组I L-8和TN F-α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炎症因子TN F-α、I L-8表达水平经10 mg/mL大豆谷氨酰肽粗产物预处理后分别下调了约22%和15%,与正常组表达水平接近,与阳性对照组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合物质变化结果,可推测酶解反应将豆粕中大分子蛋白(大于10 kDa)降解为小分子肽,且分子质量主要聚集在小于1 kDa范围;γ-谷氨酰基化反应后,部分氨基酸转化成了γ-谷氨酰肽,豆粕的总游离氨基酸质量比从(150.24±0.04)mg/g降至(128.49±0.04)mg/g,推测γ-谷氨酸二肽的产量约为32.24 mg/g。希望研究对大豆粕源调味品的功能加工及产品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大豆粕 γ-谷氨酰基化 谷氨酰肽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豆制品中功能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6
作者 孙秀宇 杨杨 +6 位作者 马春敏 艾连中 王玉鑫 张慧敏 林枫翔 张修军 张娜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4-240,共7页
发酵豆制品因具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功能性成分,并对抗氧化活性具有积极影响而备受关注。豆制品经微生物发酵产生大量的生物活性肽、游离氨基酸、异黄酮、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活性成分,丰富了其营养价值,使其在保健功能性膳食产业中... 发酵豆制品因具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功能性成分,并对抗氧化活性具有积极影响而备受关注。豆制品经微生物发酵产生大量的生物活性肽、游离氨基酸、异黄酮、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活性成分,丰富了其营养价值,使其在保健功能性膳食产业中前景广阔。文章结合近年来发酵豆制品中功能性成分的研究进展,系统地总结了豆制品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营养物质,并归纳了发酵豆制品活性成分的抗氧化机制,为促进发酵豆制品作为健康功能性食品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豆制品 抗氧化 活性肽 异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豆多肽对UVB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活性和胶原分泌的影响
7
作者 申亚利 刘培林 +2 位作者 刘琳立 范丽敏 李焕英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79-1186,共8页
研究黑豆多肽(BSP)对UVB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活性和胶原分泌的影响。使用MTT法测试不同质量浓度的黑豆多肽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NC)、UVB组、UVB+100,200,400,800μg/mL BSP组。使用MTT... 研究黑豆多肽(BSP)对UVB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活性和胶原分泌的影响。使用MTT法测试不同质量浓度的黑豆多肽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NC)、UVB组、UVB+100,200,400,800μg/mL BSP组。使用MTT法和EdU染色法测试细胞活力。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HA和HYP含量。RT-qPCT检测COL1A1、COL3A1、MMP-1和MMP-3 mRNA相对水平。使用DCFH-DA探针检测ROS。按照试剂盒说明测定氧化应激指标(SOD、CAT、GSH-Px和MDA)水平。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Nrf2(细胞核)和Keap1蛋白表达。结果表明,质量浓度0,100,200,400和800μg/mL的黑豆多肽不影响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活力(F=0.597,P<0.668)。与UVB组比较,UVB+100,200,400,800μg/mL BSP组的相对细胞活力和EdU阳性率逐渐升高,HA和HYP含量逐渐升高,COL1A1和COL3A1 mRNA相对水平升高,MMP-1和MMP-3 mRNA相对水平降低,ROS相对荧光强度和MDA水平降低,SOD、CAT和GSH-Px水平升高,Nrf2(细胞核)蛋白相对水平升高,Keap1蛋白相对水平降低(P<0.05)。黑豆多肽可提高UVB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活力,促进胶原分泌,通过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黑豆多肽有望成为抗衰老化妆品或美白化妆品的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豆多肽 紫外线B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 胶原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活性肽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彭涵 陈家磊 +10 位作者 杨礼 熊霞 刘思洋 朱师良 杨朝武 余春林 张增荣 邱莫寒 胡陈明 夏波 宋小燕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92-2302,共11页
本文旨在研究大豆活性肽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1日龄健康大恒黄羽肉鸡公鸡8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基础饲粮+0.2 g/kg恩拉... 本文旨在研究大豆活性肽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1日龄健康大恒黄羽肉鸡公鸡8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基础饲粮+0.2 g/kg恩拉霉素,试验组分别饲喂以0.2%、0.4%、0.6%的大豆活性肽替代基础饲粮中豆粕的试验饲粮。试验期70 d。结果表明:1)抗生素组和0.2%大豆活性肽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之间屠宰率、全净膛率、半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无显著差异(P>0.05)。3)各组之间血常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4)0.2%大豆活性肽组的胸肌45 min肉色显著高于对照组、抗生素组和0.4%大豆活性肽组(P<0.05)。各组之间胸肌45 min和24 h pH、24 h肉色、滴水损失、蒸煮损失以及肌纤维直径、横截面积和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5)抗生素组和0.2%、0.4%、0.6%大豆活性肽组的血清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2%大豆活性肽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各组之间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7)抗生素组和0.2%大豆活性肽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0.2%大豆活性肽可提高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改善肉品质和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且具有替代抗生素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活性肽 黄羽肉鸡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肉品质 免疫功能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蛋白酶酶解蛋白制备活性肽的质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娟 樊丽 +3 位作者 郭玉杰 周娇娇 张明晶 李春红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8期141-146,共6页
以胶原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体积排阻色谱(SEC)结合多角度激光光散射(MALLS)及示差折光(RI)联用技术对碱性蛋白酶酶解蛋白制备肽段的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在酶解过程中,不同来源的胶原蛋白(牛、鸡)和大豆分离蛋白在分... 以胶原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体积排阻色谱(SEC)结合多角度激光光散射(MALLS)及示差折光(RI)联用技术对碱性蛋白酶酶解蛋白制备肽段的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在酶解过程中,不同来源的胶原蛋白(牛、鸡)和大豆分离蛋白在分子量分布、体系的分散度及粒径变化规律上表现出了典型的差异。结果表明,牛胶原蛋白在酶解开始时就迅速被降解产生了大量小分子肽段,鸡胶原蛋白相对于牛胶原蛋白在相同的酶解条件下更难产生小分子肽段,大豆分离蛋白随着酶的加入则是表现出了先聚集再降解的特性。SEC-MALLS技术可以有效把控蛋白酶解的过程以及体系中肽段分子量分布,该技术可以为活性肽产品的开发及品质检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 大豆分离蛋白 酶解 碱性蛋白酶 体积排阻色谱 多角度激光光散射 肽段 分子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粕抗营养因子及酶解豆粕制备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满琦 陈星 +2 位作者 陈志敏 刘国华 郑爱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31-1938,共8页
豆粕作为大豆提取豆油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因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均衡和营养元素全面而成为中国主要的植物蛋白质饲料原料之一。然而,豆粕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剂、脲酶、大豆球蛋白和非淀粉多糖等)会严重阻碍动物对豆... 豆粕作为大豆提取豆油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因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均衡和营养元素全面而成为中国主要的植物蛋白质饲料原料之一。然而,豆粕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剂、脲酶、大豆球蛋白和非淀粉多糖等)会严重阻碍动物对豆粕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豆粕肽作为豆粕蛋白质不完全水解的产物,具有转运速度快、载体不易饱和、耗能低、避免氨基酸相互竞争以及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特点。因此提高豆粕中肽的含量可以显著提高豆粕的营养价值。目前以豆粕为原料制备肽的主要方式有化学法、微生物发酵法以及酶解法,相较于前两种制备方法,酶解法对于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去除,以及提高豆粕中肽的含量具有更强的特异性。作者概括了豆粕的营养特点以及影响其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了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理。此外,还对化学法以及微生物发酵法制备肽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总结了酶解豆粕制备肽的优势和实际应用效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酶解法消除豆粕抗营养因子和制备肽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粕 抗营养因子 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豆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肽的制备及体外降尿酸活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菁茹 孙铭爽 +3 位作者 吕文庆 曹荣安 刁静静 王长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72-80,共9页
以黑豆蛋白为原料,以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抑制率和水解度为指标筛选最佳蛋白酶和酶解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膜分离技术对黑豆蛋白酶解产物进行分离,获得不同分级的酶解产物,根据XOD抑制活性确定黑豆蛋白酶解产物的分... 以黑豆蛋白为原料,以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抑制率和水解度为指标筛选最佳蛋白酶和酶解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膜分离技术对黑豆蛋白酶解产物进行分离,获得不同分级的酶解产物,根据XOD抑制活性确定黑豆蛋白酶解产物的分子质量范围,并对其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分布、肽序列以及活性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豆XOD抑制肽的最佳酶解工艺为:碱性蛋白酶加酶量1.5%、酶解时间4 h、酶解温度50℃、pH 9.0、底物质量分数3%,此条件下黑豆蛋白酶解物的XOD抑制率和水解度分别为73.61%和21.29%。超滤产物中F3组分的XOD抑制活性最高(半抑制浓度为8.76 mg/mL),分子质量≤1500 Da,该组分的疏水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56.66%和20.16%;该组分在高温热处理、胃、胰蛋白酶消化作用下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鉴定出F3组分中有18条肽段,平均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500~1400 Da。该系列肽段N-端和C-端疏水性氨基酸分别占44.86%和33.14%,碱性氨基酸分别占33.57%和39.29%。该研究结果可为黑豆蛋白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豆蛋白 酶解工艺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肽 氨基酸组成 肽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固态发酵豆粕制备肽螯合铜的结构及稳定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温子轩 周悦 +4 位作者 黄正花 李斌 刘玉环 郑逢曼 曹雷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85-93,共9页
本研究以豆粕为原料,通过米曲霉固态发酵制备可螯合Cu^(2+)的豆粕肽(soybean meal peptide-Cu^(2+),SBMPCu(II)),并探究SBMP-Cu(II)的螯合机制及其结构稳定特性。结果显示1~5 kDa SBMP对Cu^(2+)具有较强的螯合能力,经阴离子交换和凝胶... 本研究以豆粕为原料,通过米曲霉固态发酵制备可螯合Cu^(2+)的豆粕肽(soybean meal peptide-Cu^(2+),SBMPCu(II)),并探究SBMP-Cu(II)的螯合机制及其结构稳定特性。结果显示1~5 kDa SBMP对Cu^(2+)具有较强的螯合能力,经阴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层析纯化后,其螯合Cu^(2+)能力达到(288.47±2.18)mg/g。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鉴定出1~5 kDa SBMP中有27个寡肽,其分子质量均小于1500 Da,且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和碱性氨基酸(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在螯合Cu^(2+)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Zeta电位等分析结果表明SBMP螯合Cu^(2+)的主要活性基团为—COOH和—NH2,且所得SBMP-Cu(II)的结晶度增加,其表面电荷发生中和反应而形成粗糙球形团聚体。此外,SBMP-Cu(II)具有比SBMP更为优异的耐酸、耐热、耐盐性及体外消化稳定性,可作为新型铜补充剂有效提高Cu^(2+)在胃肠道环境的生物可及性。本研究结果可为SBMPCu(II)补充剂的低成本高效制备和豆粕高价值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粕 米曲霉 固态发酵 螯合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肽-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鲍彤彤 崔海燕 +4 位作者 段然 纪龙翔 吕向云 高乐 吴信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70-174,共5页
有机螯合的微量元素通常作为一种易于被机体吸收的补充剂。为了制备高纯度的有机微量元素螯合物,该研究以大豆浓缩蛋白为起始物,通过酶解/螯合等方式稳定生产了微量元素螯合物。通过评价不同酶解时间和不同金属盐条件下产物螯合率的变化... 有机螯合的微量元素通常作为一种易于被机体吸收的补充剂。为了制备高纯度的有机微量元素螯合物,该研究以大豆浓缩蛋白为起始物,通过酶解/螯合等方式稳定生产了微量元素螯合物。通过评价不同酶解时间和不同金属盐条件下产物螯合率的变化,确定了最优工艺流程。制备的大豆蛋白肽-微量元素螯合物金属含量>14%,粗蛋白含量>28%,螯合率均高于98%,螯合纯度高。将产物通过形态学、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金属盐的螯合作用导致大豆蛋白肽的表面形态有较大差异。红外光谱显示大豆蛋白肽的—COO键和N—H键均参与了与微量元素的结合,不同微量元素的红外图谱也不相同,其中铁对大豆蛋白肽的亲和能力最强。研究结果可以为不同金属盐与蛋白副产物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肽 微量元素 螯合 生物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肽的功能活性及在食品加工产业中的应用
14
作者 程娟娟 程江华 +2 位作者 蔡永萍 万娅琼 徐雅芫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0-205,共6页
大豆肽是大豆蛋白水解后得到的小分子化合物,分子量小,一般由3~6个氨基酸组成。大豆肽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易吸收、高营养、低成本等优点,并且具有抗癌症、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生物功能,在食品、制药、化妆品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 大豆肽是大豆蛋白水解后得到的小分子化合物,分子量小,一般由3~6个氨基酸组成。大豆肽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易吸收、高营养、低成本等优点,并且具有抗癌症、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生物功能,在食品、制药、化妆品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存在应用限制因素,常见的限制因素如具有苦味、乳化性差、色泽不佳等,阻碍了其在生产中的大量使用。文章综述了大豆肽的功能和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大豆肽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肽 功能 食品加工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胚芽肽和大豆酶解蛋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边智尧 陈宝江 +2 位作者 申帅峰 随腾玖 韩帅娟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0-86,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小麦胚芽肽和大豆酶解蛋白的分子质量分布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以维生素C为对照,分别测定小麦胚芽肽和大豆酶解蛋白在0.625、1.25、2.5、5、10 mg/mL浓度下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2,2-联氮-二(3... 试验旨在研究小麦胚芽肽和大豆酶解蛋白的分子质量分布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以维生素C为对照,分别测定小麦胚芽肽和大豆酶解蛋白在0.625、1.25、2.5、5、10 mg/mL浓度下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并通过测定T-AOC吸光度值计算总还原力。结果表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小麦胚芽肽和大豆酶解蛋白重均分子质量分别为513 u和551 u,二者分子质量小于1000 u的比例分别为90.22%和86.9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小麦胚芽肽和大豆酶解蛋白浓度的升高,其体外抗氧化性能线性增加(P<0.05),且呈正相关关系。在10 mg/mL浓度时,小麦胚芽肽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分别为90.39%、70.66%、96.24%和2.23,大豆酶解蛋白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分别达到65.55%、68.21%、75.14%和0.51。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浓度小麦胚芽肽和大豆酶解蛋白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小麦胚芽肽相较于大豆酶解蛋白的抗氧化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胚芽肽 大豆酶解蛋白 体外抗氧化性能 总还原力 自由基清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和大豆肽对小鼠焦虑样行为的作用研究
16
作者 李雯晖 王敏 +3 位作者 李赫 王俊茹 奚宇 刘新旗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50,80,共11页
为研究大豆蛋白和大豆肽对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诱导的小鼠焦虑样行为的影响,选用40只6~7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大豆蛋白组和大豆肽组。通过CUMS诱导小鼠产生焦虑样行... 为研究大豆蛋白和大豆肽对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诱导的小鼠焦虑样行为的影响,选用40只6~7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大豆蛋白组和大豆肽组。通过CUMS诱导小鼠产生焦虑样行为,并在第53天进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第54天收集脑组织样本检测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炎症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水平,以及BDN F-Trk B-CREB通路上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CUMS可使小鼠在开臂中的时间和进入开臂的次数占比显著降低,Ib a-1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I L-1β水平显著上升,BDNF、p-TrkB、p-CREB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大豆蛋白组中小鼠进入开臂的次数占比为模型组的1.4倍,同时I L-6、I L-1β、TN F-α和IF N-γ水平分别降低了21.5%、34.2%、10.9%和32.5%,BDNF蛋白表达提高了39.8%(P<0.05)。大豆肽组中小鼠在开臂中的时间和进入开臂的次数分别为模型组的2.0倍和1.4倍,同时小鼠海马区、CA1和CA3区Ib a-1阳性细胞数量分别下降了39.0%、43.2%和40.8%,I L-10水平提高了23.3%,I L-1β和TN F-α水平分别降低了26.8%和13.7%,BDNF水平提高了22.0%,BDNF和p-TrkB蛋白表达分别提高了63.0%和42.5%(P<0.05)。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和大豆肽营养干预均可缓解神经炎症、增强神经营养功能,从而发挥抗焦虑活性,其中大豆肽效果更佳。研究旨在为抗焦虑食品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大豆肽 焦虑症 神经炎症 BDN F-Trk B-CREB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肽对鼠李糖乳杆菌GG生长代谢的影响
17
作者 张银肖 张弛 +3 位作者 王静怡 温雁超 李赫 刘新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52-158,共7页
为探究氮源类营养物质对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模拟胃肠道消化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肽为原料,通过单培养的方式分别测定鼠李糖乳杆菌GG的活菌数和乳酸及乙酸产量,并将鼠李糖乳杆... 为探究氮源类营养物质对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模拟胃肠道消化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肽为原料,通过单培养的方式分别测定鼠李糖乳杆菌GG的活菌数和乳酸及乙酸产量,并将鼠李糖乳杆菌GG与单增李斯特菌共培养测定其在致病菌存在下利用大豆蛋白和大豆肽的情况。结果表明,在单培养的条件下消化后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肽都能显著提高鼠李糖乳杆菌的活菌数(P<0.05),而消化后大豆肽的作用比消化后大豆蛋白的作用提前4 h,且二者都能显著提高乳酸和乙酸的生成(P<0.05)。在共培养体系中,消化后大豆蛋白显著削弱了单增李斯特菌的竞争能力,提高了鼠李糖乳杆菌的竞争能力,且培养4 h和8 h后,鼠李糖乳杆菌的活细胞数显著高于单培养(P<0.05)。本研究结果将氮源作为具有潜在益生功能的营养物质,为消化后大豆蛋白和大豆肽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大豆肽 鼠李糖乳杆菌 共培养 单增李斯特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解对豆粕肽结构和乳化性质的影响及其高稳定性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静波 李子豪 +3 位作者 温鹤迪 吕思雯 于一丁 张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53-60,共8页
本研究以大豆粕为研究对象,探究碱性蛋白酶不同酶解时间对大豆粕肽结构、理化性质及乳化性质的影响,并应用最佳乳化性质的大豆粕肽制备一种高稳定性的水包油型乳液。研究结果表明,随酶解时间延长,豆粕肽的水解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豆粕... 本研究以大豆粕为研究对象,探究碱性蛋白酶不同酶解时间对大豆粕肽结构、理化性质及乳化性质的影响,并应用最佳乳化性质的大豆粕肽制备一种高稳定性的水包油型乳液。研究结果表明,随酶解时间延长,豆粕肽的水解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豆粕肽的乳化性先增加后降低,在酶解2 h时达到峰值。乳化稳定性随酶解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随着水解程度的增加,豆粕肽的结构逐渐展开。豆粕肽的游离氨基含量增加,总巯基含量发生变化,表面疏水性降低,二级结构由α-螺旋转变为无规卷曲。利用乳化性最高的豆粕肽,即酶解2 h的豆粕肽制备水包油型乳液,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水解豆粕添加量40 mg/mL、油相比例0.1、溶液pH 8.0。豆粕肽通过吸附在油滴表面形成“保护层”,从而使豆粕肽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研究可为豆粕蛋白的乳化性改善手段拓宽思路,为豆粕肽在乳液中的开发及应用拓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粕肽 酶解 水解度 乳化性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级分大豆肽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19
作者 迟治平 迟云峰 +5 位作者 郑洛昀 邹德威 谢东明 项红 段万洪 熊正秀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24期1-5,共5页
为探究不同级分大豆肽的抗氧化效果及其与氨基酸组成的关系,以大豆粕为原料,经碱性蛋白酶水解,采用超滤的方式获得不同级分大豆肽(SBPH-1、SBPH-2、SBPH-3、SBPH-4),对其细胞增殖指标和DPPH、ABTS、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考查,筛选出抗... 为探究不同级分大豆肽的抗氧化效果及其与氨基酸组成的关系,以大豆粕为原料,经碱性蛋白酶水解,采用超滤的方式获得不同级分大豆肽(SBPH-1、SBPH-2、SBPH-3、SBPH-4),对其细胞增殖指标和DPPH、ABTS、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考查,筛选出抗氧化效果最佳的SBPH级分,并对其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级分SBPH对细胞无毒害作用,可促进细胞增殖,还可缓解由H2O2造成的氧化损伤;同时,SBPH还可提高DPPH、ABTS、羟自由基清除率,其中SBPH-4效果最佳,清除率分别为88.65%,134.02%,87.16%,相比其他级分差异显著(p<0.05);并发现SBPH-4级分大豆肽含有大量疏水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1.29%,推测抗氧化效果与疏水氨基酸含量有关。综上所述,不同级分SBPH对细胞无毒害作用,可提高DPPH、ABTS、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并推测大豆肽的抗氧化活性可能与疏水氨基酸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粕 大豆肽 抗氧化 氨基酸组成 疏水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喂大豆蛋白胃蛋白酶酶解物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杨小军 左伟勇 +1 位作者 陈伟华 邹思湘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8-351,共4页
经碱提酸沉法制备大豆蛋白,胃蛋白酶水解,茚三酮法测定水解液水解度,系统观察了灌喂1mL的5mg/mL的大豆蛋白酶解物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蛋白水解液含氮量为(2.15±0104)mg/mL,水解度为14.49%,平均肽链长度为6.9。灌喂... 经碱提酸沉法制备大豆蛋白,胃蛋白酶水解,茚三酮法测定水解液水解度,系统观察了灌喂1mL的5mg/mL的大豆蛋白酶解物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蛋白水解液含氮量为(2.15±0104)mg/mL,水解度为14.49%,平均肽链长度为6.9。灌喂21d后,发现胸腺、脾脏指数较对照组分别上升了24%(P<0101)和32%(P<0101);灌喂大豆蛋白酶解物能显著促进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该组比对照组A570上升67%(P<0101);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明显增强,试验组较对照组上升了82.8%。能显著提高大鼠血清抗体的血凝抑制效价(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iter,HI),试验组比对照组HI值上升了33.3%,差异极显著(P<0101);试验组的肠腔sIgA水平较对照组上升了34.3%,差异极显著(P<0101);灌喂大豆蛋白酶解物能极显著提高血液IL22和Leptin水平。试验结果表明灌喂大豆蛋白酶解物能增强大鼠免疫功能,主要是酶解肽的生物活性的作用结果,并非营养调节作用的结果,酶解物对大鼠消化代谢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功能 大鼠 胃蛋白酶 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 蛋白酶解物 大豆蛋白水解液 腹腔巨噬细胞 Leptin 碱提酸沉法 蛋白酶水解 试验组 系统观察 脾脏指数 吞噬活性 血凝抑制 血清抗体 sIgA IL-2 试验结果 生物活性 调节作用 代谢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