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3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ey fungal communities related to alleviating replanting stress of Lanzhou lily under silicon fertilizer and microbial agents application
1
作者 WANG Yi-qin YU Yan-lin +5 位作者 YANG Hong-yu LI Hui HOU Lei MAN Hua-li HAN Jia SHI Gui-ying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5-406,共12页
【Objectives】Si and microbial application could relieve the crop replanting problems(CRPs).We further studied the change of key microorganisms that are related to the beneficial effects,aiming at provide reference fo... 【Objectives】Si and microbial application could relieve the crop replanting problems(CRPs).We further studied the change of key microorganisms that are related to the beneficial effects,aiming at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manufacture and application of both microbial agents and Si fertilizer in food lily production.【Methods】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ver a three-year period,from March 2019 to March 2022.The experimental field had been continuously cultivated with lily for 9 years.Three treatments were established:silicon fertilizer(SF),microbial agents(“Special 8^(TM)”,MF),and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silicon fertilizer and microbial agents(SMF).A control group with blank soil(CK)was also included.At seedling stage of Lanzhou lilies in 2020 and 2021,the shoot and bulb dry weight,and the plant height and stem diameter of Lanzhou lili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calculation of seedling index.In July 2020,20 plants were selected in each plot,and root zone soils were sampled at a depth of 20 cm,10 cm away from the roots,and then mixed to form a composite sample.The soil available Si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were analyzed,and the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ome specific microbial groups in soils were determined with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of ITS.【Results】All the three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lily plant growth and the seedling index,compared to CK.Besides,SF and MF treatments increased the relative abundances(RA)and diversity of fungal communities,and altered the community structures.The RA of some specific groups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edling index and/or soil available Si.Of them,the RA of the genera Fusarium,Dactylonectria,Humicola,Stilbella,and the species Humicola_grisea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while that of the genera Mortierella,Stilbella,Holtermanniella,and the species Mortierella_fatshederae show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eedling index.The genera Fusarium,Stilbella,the species Humicola_grisea,and Dactylonectria_estremocensis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while the genura Stilbella,and the species Mortierella fatshederae show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available Si content.In the co-occurence network of top twenty fungal genera and top sixteen bacterial genera(RA>0.2%),Holtermanniella was the only genus that interacted with the bacteria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acterial genus Blastococcus.Holtermanniella was also the most densely connected genera,followed by the genus Fusarium,Didymella and Humicola.In addition,the genus Holtermanniella was the key species connecting fungal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in soil.Fungal functional prediction revealed that SF,MF and SMF treatments decreased plant pathogens guilds and increased the beneficial guilds Ectomycorrhizal,plant saprophyte,leaf saprophyte,and arbuscular mycorrhizal compared to CK.【Conclusions】Combined application of silicon fertilizer and microbial agents can alleviate continuous replanting problems of Lanzhou lilies through restoring the fungal community diversity,and promoting plant residue depredation,thus reducing soil born disease incidence.The beneficial genus Humicola and its one species H.grisea acts as bioconversion,and the genus Acremonium acts as plant pathogen inhibi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zhou lily soil fungi diversity pathotroph saprophyte silicon fertilization microbial ag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ort Term Influence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DNA in Summer and Spring 被引量:4
2
作者 Khalil ur Rehman Zhang Ying +2 位作者 Shahla Andleeb Zhao Jiang Erinle Kehinda Olajide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6年第1期20-27,共8页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see the short term impact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both in spring and summer. Also aimed to observ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microbial bioma...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see the short term impact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both in spring and summer. Also aimed to observ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soil DNA.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ype of fertilizer might alter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DNA contents. In soil treated with organic fertilizers result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microbial biomass and DNA contents in summer as compared to spring dute to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Correspondingly, in case of inorganic fertilizer, concentration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DNA detected higher in summer instead of spring. The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DNA and ODR in spring and summer along with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were calculated highly significant (p〉0.01).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impact of fertilizers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also reveal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soil 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ORRELATION soil DNA fertilizer seasonal variation IMPA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 of Microbial Inoculants on Microbial Quantity, Enzyme Activity and Available Nutrient Content in Paddy Soil 被引量:5
3
作者 Liu Xiao-jie Duan Xue-jiao +2 位作者 Ma Na Sun Tao Xu Jing-ga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5年第4期7-14,共8页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inoculants, compared with no microbial fertilizer, on enzyme activity, microbial biomass and available nutrient contents in paddy soil in He...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inoculants, compared with no microbial fertilizer, on enzyme activity, microbial biomass and available nutrient contents in paddy soil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application of soil phosphorus activator was able to increase the quantity of bacteria and fungi in soil, but its effect on actinomycetes in soil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inoculants increased the urease and sucrase activities in soil over the growing season, but only at the maturing stage soil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 was enhanced with the applying soil phosphorus activator. The application of soil phosphorus activator increased alkali-hydrolyzable nitrogen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s in soil, but did not increase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in soil. The optimal microbial inoculant application rate as applied as soil phosphorus activator was 7.5 kg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fertilizer paddy soil soil microorganism soil enzyme a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菌剂偶联有机肥强化秸秆还田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明星 江慧 +3 位作者 李锐定 陶逸倩 李星 邱忠平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0-881,共12页
设置添加秸秆降解菌剂(MC)、有机肥(OF)、菌肥联用(MC+OF)和空白对照(CK) 4个处理,进行了为期120d的还田实验,分析不同处理对还田秸秆降解速度、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MC+OF处理的秸秆降解和腐殖化效果最佳.还田120d... 设置添加秸秆降解菌剂(MC)、有机肥(OF)、菌肥联用(MC+OF)和空白对照(CK) 4个处理,进行了为期120d的还田实验,分析不同处理对还田秸秆降解速度、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MC+OF处理的秸秆降解和腐殖化效果最佳.还田120d时,MC+OF组半纤维、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率和秸秆失重率分别较其他处理高2.87%~11.78%、3.20%~10.59%、6.00%~32.97%和9.49%~26.77%(P<0.05),腐殖质含量最高,达70.39g/kg;土壤总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分别较初始增加33.39%和62.00%,土壤总养分(氮磷钾)相对初始增加134.21mg/kg.此外,秸秆降解菌剂接种后其中的Aspergillus能够在秸秆还田过程中成为优势菌属,并诱导了Alcaligenes、Ensifer和Brevundimonas等具有木质纤维素降解功能的土著微生物显著富集;菌肥联用还提高土壤中蔗糖酶、脲酶和中性磷酸酶等碳、氮和磷转化的关键酶活力,降低了病理营养型真菌总量,提升了土壤品质.综上所述,MC+OF是解决还田秸秆降解难、资源循环受阻的有效手段,对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秸秆降解菌剂 有机肥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征、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永辉 张运红 +5 位作者 高翠民 刘昊 潘晓莹 何方 韩伟锋 武继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特性的综合作用效果。本研究在河南省节水农业禹州试验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2006年小麦播种时开始),采用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长期施用有机肥(腐熟鸡粪750 kg·hm^(-2))对0~40 cm土层土壤孔隙的影响,同时测定分析0~10 cm土层的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水分参数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增施有机肥的>0.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提高了70.1%,0.25~0.5 mm和<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分别减少了34.2%和26.5%;增施有机肥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数目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则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孔隙成圆率则表现为逐渐增加再降低的趋势。长期增施有机肥提高了0~100 mm、200~250 mm和250~300 mm土层的孔隙数目,0~100 mm、150~200 mm和250~400 m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以及0~150 mm和155~200 mm土层的孔隙成圆率;长期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田间持水量及有效水含量,且提高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及蛋白酶活性。综上所述,长期增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水分参数,同时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水分参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粪便发酵生产有机肥菌种筛选试验研究
6
作者 李元新 成伟伟 +3 位作者 杨军祥 赵子惠 郭海龙 杨明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62,共5页
为筛选出畜禽粪便发酵有机肥的复合微生物菌剂,试验选取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绿色木霉和米曲霉,按7%分别接种在牛粪、猪粪、鸡粪上,以发酵温度和总氮含量作为观测指标,进行单菌种发... 为筛选出畜禽粪便发酵有机肥的复合微生物菌剂,试验选取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绿色木霉和米曲霉,按7%分别接种在牛粪、猪粪、鸡粪上,以发酵温度和总氮含量作为观测指标,进行单菌种发酵试验。结果显示:温度在发酵后3~13 d上升幅度较大,其中鸡粪升温最快,猪粪次之,牛粪最慢,15~19 d温度变化趋于平缓。总体来看,贝莱斯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绿色木霉发酵温度相对较高。从发酵后总氮含量可以看出,鸡粪和猪粪的总氮含量高于牛粪,7株菌分别发酵牛粪、猪粪、鸡粪后总氮含量高低的顺序大体趋势一致,短小芽孢杆菌和贝莱斯芽孢杆菌在三种粪便发酵中总氮含量均较高。绿色木霉在牛粪和鸡粪发酵中总氮含量由高到低均排第三,在猪粪上排第四。综合发酵温度和总氮含量可筛选出相互间无拮抗作用的贝莱斯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绿色木霉作为复合微生物菌剂的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发酵 有机肥 菌种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施炭基肥配施复合生物菌剂对大豆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肖翠红 马丁 +5 位作者 林志伟 刘振华 王桂华 李雯 孙冬梅 曹福来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5,共9页
为探究减施炭基肥配施复合生物菌剂在大豆减肥增效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炭基肥为对照,以垦保1号为供试大豆品种进行3年的小区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炭基肥(CK)、减1/5炭基肥(1/5R)、减1/3炭基肥(1/3R)、减1/5炭基肥配施复合生物菌剂(1/5... 为探究减施炭基肥配施复合生物菌剂在大豆减肥增效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炭基肥为对照,以垦保1号为供试大豆品种进行3年的小区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炭基肥(CK)、减1/5炭基肥(1/5R)、减1/3炭基肥(1/3R)、减1/5炭基肥配施复合生物菌剂(1/5RB)、减1/3炭基肥配施复合生物菌剂(1/3RB),测定大豆苗期、初花期及收获期相关指标,考察减施炭基肥配施复合生物菌剂对大豆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5RB处理可以提高大豆苗期出苗率,1/5RB处理和1/3RB处理显著降低大豆根腐病发病率,增加根瘤数,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大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1/5R、1/5RB和1/3RB处理显著提高,而大豆脂肪含量在1/5RB和1/3RB处理显著降低。1/5RB和1/3RB处理的大豆理论产量同CK比较,2021年分别增加12.5%和7.26%;2022年分别增加14.72%和7.91%;2023年分别增加8.86%和6.21%,3年平均增幅分别为11.76%和7.04%。综上所述:在供试炭基肥使用量下,减施20%~30%炭基肥配施复合生物菌剂对大豆生长及产量均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大豆减肥增效提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减施炭基肥 复合生物菌剂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及氮肥对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及碳利用效率的影响
8
作者 邹文秀 张乃文 +4 位作者 陈旭 严君 陆欣春 朱园辰 韩晓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4-656,共13页
【目的】提高秸秆在土壤中的腐熟速度,有利于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探究腐熟剂配合氮肥施用情况下微生物资源限制及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变化,以明确腐熟剂配施秸秆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制,为农田秸秆腐熟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 【目的】提高秸秆在土壤中的腐熟速度,有利于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探究腐熟剂配合氮肥施用情况下微生物资源限制及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变化,以明确腐熟剂配施秸秆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制,为农田秸秆腐熟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秸秆(S)、腐熟剂(D)、氮肥(N)及还田方式4个因素,具体处理包括:对照(CK),无添加;秸秆碎混(S);氮肥(N);秸秆碎混+氮肥(S+N);秸秆碎混+腐熟剂(S+D);秸秆碎混+氮肥+腐熟剂(S+N+D);秸秆尼龙袋填埋+氮肥+腐熟剂(SⅡ+N+D)。培养期为90天,于第30、60、90天进行破坏性取样,用电镜观测秸秆的纤维结构,分析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MBC、MBN、MBP)和酶活性,计算酶活性化学计量比。【结果】相比CK和S处理,培养60、90天时S+N+D处理秸秆表面结构出现大量孔洞。各处理下微生物量及相关胞外酶活性均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最高活性时期(培养60天),S+N+D较S+D处理MBC、MBN和MBP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54.0%、55.0%和38.4%。SⅡ+N+D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显著低于S+N+D处理。根据土壤酶化学计量分析,各处理土壤均受碳、磷限制,最低土壤微生物碳限制出现在S+D(向量长度1.35±0.01)处理,最低磷限制出现在S+N+D(向量角度49.08°±1.42°)处理。除培养第30天外,S+N+D处理的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均较高,且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与微生物资源限制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腐熟剂与氮肥配合施用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减缓秸秆带来的土壤微生物资源碳、磷限制,进而加速秸秆的分解,提高碳利用效率,因此,建议在实施秸秆还田措施时,配合施用秸秆腐熟剂和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熟剂 秸秆 氮肥 酶化学计量学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与间作对设施黄瓜、芹菜品质的调控机制
9
作者 尹志荣 马兰 +2 位作者 金建新 何进勤 雷金银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314,共12页
[目的]为明确水肥管理和设施间作等措施对蔬菜土壤微生态及黄瓜、芹菜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连续3 a的田间试验,采用连续水肥(CF,continuous fertilization in irrigation)和隔水一肥(AF,alternating fertilization in irrigation)2种... [目的]为明确水肥管理和设施间作等措施对蔬菜土壤微生态及黄瓜、芹菜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连续3 a的田间试验,采用连续水肥(CF,continuous fertilization in irrigation)和隔水一肥(AF,alternating fertilization in irrigation)2种水肥模式,结合黄瓜单作(CU,cucumber monoculture)、芹菜单作(CE,celery monoculture)、黄瓜与芹菜间作(CC,cucumber and celery intercropping)3种种植模式,系统评估不同处理对作物品质、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CCCF处理显著提升黄瓜和芹菜的维生素C含量(提升16.6%~200%),而CUCF处理则在可溶性糖积累方面表现出优势。XGB模型分析揭示,速效钾和pH分别是调控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关键因子。微生物组分析显示,间作处理富集特异性ASVs(7371~7526个),显著提高Steroidobacter、Flavobacterium等促生菌的丰度,同时抑制病原真菌的生长。功能预测表明,水肥管理主要影响氮循环功能,间作则增强甲烷营养功能。微生物网络分析进一步揭示,CF形成紧密的细菌互作网络,AF提高网络模块性,而CC则在保持高连接性的同时维持适度模块性。[结论]不同水肥和种植管理措施通过调控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网络,对作物品质产生差异化影响。其中,CCCF和CUCF分别适合提升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为设施农业精准调控作物品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管理 间作 设施土壤 微生物组 微生物网络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一体化模式下施氮量对玉米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及生长的调控
10
作者 徐莹莹 王宇先 +4 位作者 高盼 杨慧莹 张巩亮 申惠波 刘玉涛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7-648,共12页
【目的】探讨水肥一体化模式下施氮量对玉米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及生长的调控效应。【方法】设置5种追肥施氮量,分别为不施氮(N0:0 kg·hm^(-2))、低氮(N1:98 kg·hm^(-2),70%N)、中氮(N2:140 kg·hm^(-2),100%N)、高氮(N3:1... 【目的】探讨水肥一体化模式下施氮量对玉米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及生长的调控效应。【方法】设置5种追肥施氮量,分别为不施氮(N0:0 kg·hm^(-2))、低氮(N1:98 kg·hm^(-2),70%N)、中氮(N2:140 kg·hm^(-2),100%N)、高氮(N3:182 kg·hm^(-2),130%N)和过量氮(N4:210 kg·hm^(-2),150%N),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不同施氮量下玉米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组成差异性,并结合土壤氮素及玉米生长指标,阐释施氮量的调控机制。【结果】施氮显著提高了各生育时期根际土壤氮素含量,并促进了玉米生物量和氮素的积累,N2表现最佳。固氮菌整体α多样性随施氮量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N2提高了α多样性,而N1和N4降低了多样性。施氮显著影响了固氮菌群落结构,尤其在拔节期和开花期,样本明显分离。菌群组成显示,施氮显著提高了土壤有益微生物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的丰度,同时N2提高了促生菌未分类伯克氏菌目(unclassified_o__Burkholderiales)的相对丰度。关联网络分析表明,N2的模块化指数等拓扑参数上调,表明菌群结构更稳定。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进一步揭示,施氮量通过土壤氮组分间接正向调控玉米生长。【结论】追肥施氮量140 kg·hm^(-2)(N2)时优化了根际土壤生态环境,增强固氮菌群落稳定性并促进玉米生长,建议作为半干旱区玉米水肥一体化种植参考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肥一体化 施氮量 根际土壤 固氮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区施用微生物肥料下的稻茬烤烟烟叶品质和经济性状模糊综合评价
11
作者 金江华 夏冰 +8 位作者 李旭 于大鹏 郭伟 陈焘 吴文信 李思军 王新月 黄杰 邓小华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91,共10页
研究根区施用微生物肥料对烟叶品质和经济性状的影响,明确烟稻复种区烟叶品质提升适宜的微生物肥料。以云烟87为供试烤烟品种,设计顿丰纳米硅菌肥、耕天下微藻营养液、金叶微生物菌肥、根茎康微生物菌剂和不施微生物菌剂等5个处理,采用... 研究根区施用微生物肥料对烟叶品质和经济性状的影响,明确烟稻复种区烟叶品质提升适宜的微生物肥料。以云烟87为供试烤烟品种,设计顿丰纳米硅菌肥、耕天下微藻营养液、金叶微生物菌肥、根茎康微生物菌剂和不施微生物菌剂等5个处理,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施用微生物菌肥对烟叶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化学成分、感官评吸质量和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并构建烟叶外观质量指数、物理性状指数、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感官质量指数、品质指数、综合效果指数对不同处理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稻茬烤烟根区施用微生物菌肥可改善烟叶外观质量和物理特性,提高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感官评吸质量和品质指标,提高烤烟上等烟率、产量和产值。施用金叶微生物菌肥烟叶的B2F、C3F、X2F等级外观质量指数较不施微生物菌肥的烟叶分别提高了13.54%、4.37%、4.45%,物理性状指数分别提高了3.67%、6.25%、6.80%,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分别提高了6.14%、9.81%、6.59%,感官质量指数分别提高了13.80%、18.80%、10.40%,品质指数分别提高了10.17%、13.02%、8.14%。施用顿丰纳米硅菌肥、耕天下微藻营养液、金叶微生物菌肥、根茎康微生物菌剂较不施微生物菌肥烟叶的经济性状指数分别提高了8.80%、11.10%、23.60%、19.80%,综合效果指数分别提高了6.43%、6.75%、13.81%、9.00%。综上所述,施用微生物肥料可以提高烟叶品质和经济性状,其中以金叶微生物菌肥的施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烤烟 根区施肥 微生物肥料 经济性状 烟叶品质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有机肥配施复合肥对生菜生长·品质及采后土壤的影响
12
作者 李其勇 骆永亮 +5 位作者 干雪梅 陈德西 张益凡 徐春 何忠全 张鸿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155-158,共4页
为筛选适宜区域生菜种植的有机肥,研究了不同种类有机肥配施复合肥对生菜生产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施肥处理:仅施复合肥(对照),在复合肥施用基础上分别配施普通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含酵素微生物菌剂、牛粪。结果表明:复合肥配施微生物... 为筛选适宜区域生菜种植的有机肥,研究了不同种类有机肥配施复合肥对生菜生产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施肥处理:仅施复合肥(对照),在复合肥施用基础上分别配施普通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含酵素微生物菌剂、牛粪。结果表明:复合肥配施微生物菌剂、含酵素微生物菌剂、牛粪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4.68%、0.10%、5.87%,株高、株幅、叶片数均较对照有所提高。复合肥配施含酵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叶片维生素C含量较对照提高了2.34%,复合肥配施含牛粪处理的叶片蛋白质含量较对照提高了7.76%,复合肥配施普通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叶片亚硝酸盐含量均较对照提高了9.09%,复合肥配施含酵素微生物菌剂、牛粪处理的叶片亚硝酸盐含量与对照持平。复合肥配施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土壤pH值较对照提高了1.80%,复合肥配施普通有机肥、牛粪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较对照分别提高了6.81%、2.55%,4种肥料配施处理下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0.37%~46.34%、25.64%~95.90%和1.33%~24.13%。综上,复合肥配施微生物菌剂、含酵素微生物菌剂、牛粪,可以促进生菜增产,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复合肥配施含酵素微生物菌剂、牛粪可不同程度改善生菜品质,在生菜种植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微生物菌剂 生菜 产量 品质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施用对连作植烟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3
作者 张本强 张杨 +6 位作者 李锡坤 冯俊喜 李强 王英旗 周传哲 熊莹 王树键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54-157,共4页
[目的]解决烤烟生长连作障碍。[方法]通过2021—2023年生物有机肥定位试验,研究连续3年生物有机肥施用对连作植烟土壤养分及微生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连作种植下连续3年施用生物有机肥的植烟土壤pH及有机质呈上升趋势,碱解氮含量降低,... [目的]解决烤烟生长连作障碍。[方法]通过2021—2023年生物有机肥定位试验,研究连续3年生物有机肥施用对连作植烟土壤养分及微生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连作种植下连续3年施用生物有机肥的植烟土壤pH及有机质呈上升趋势,碱解氮含量降低,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保持稳定。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植烟土壤细菌16S DNA V3~V4区域及真菌ITS ITS1的检测结果显示,连作种植下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年限的增加,植烟土壤中的细菌及真菌OTUs数目、Chao1指数、香浓指数及物种数目呈增加趋势。在门水平上,连作植烟土壤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丰富度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减少;植烟土壤生物有机肥施用1年,子囊菌门(Ascomycota)丰富度最高,连续施用2年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丰富度最高。[结论]生物有机肥能够降低连作植烟土壤酸化状况,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稳定土壤速效养分具有一定的作用,为解决烟区连作障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连作 植烟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株丹参根内生细菌对宿主生长及药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召 李晓帆 +5 位作者 孙莉琼 黄智 许垒 鲁霆 唐晓清 王康才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5-188,共14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3株内生细菌对丹参生长、生理及药用品质的影响,为丹参微生物肥料的开发提供备选菌种资源。将从丹参根部分离出的3株内生菌(Mesorhizobium amorphae B546、Bacillus thuringiensis NB49、B.thuringiensis Bt12)对其幼...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3株内生细菌对丹参生长、生理及药用品质的影响,为丹参微生物肥料的开发提供备选菌种资源。将从丹参根部分离出的3株内生菌(Mesorhizobium amorphae B546、Bacillus thuringiensis NB49、B.thuringiensis Bt12)对其幼苗进行灌根处理,测定处理后不同时间(7、14、28、42、56 d)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并于采收期测定其根内8种活性成分含量。结果表明,3株内生菌均可显著促进丹参生物量的积累,处理56 d后,主根直径、地上及地下部分干重均较对照(CK)显著增加(P<0.05),为CK的1.21~2.49倍。内生菌处理对丹参的生理指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B.thuringiensis Bt12的促进效果最佳,在处理42 d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叶绿素、玉米素(ZT)、6-苄氨基嘌呤(6-BA)和生长素(IAA)为CK的1.36~2.18倍。3株内生菌对丹参活性成分的积累有不同影响,其中B.thuringiensis Bt12可显著促进总丹参酮及总丹酚酸的积累,含量分别为CK的2.10和1.37倍;M.amorphae B546与B.thuringiensis NB49能促进总丹参酮的积累,含量分别为CK的1.08和1.34倍,但抑制了酚酸类物质的合成,总酚酸含量分别为CK的92.21%和69.29%。因此,供试的3株丹参内生菌对丹参的生长、生理代谢和活性成分的积累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以B.thuringiensis Bt12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可作为丹参专用微生物肥料开发的备选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内生菌 微生物肥料 促生长 药用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对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昊 麻仲花 +4 位作者 刘威帆 万猛虎 马风兰 吴娜 刘吉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9,共15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对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而为改良盐碱地和了解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两种耕作措施:CT(传统翻耕)和DV...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对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而为改良盐碱地和了解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两种耕作措施:CT(传统翻耕)和DV(垂直深旋耕),副区设置4个有机肥施用水平:O1(0 kg·hm^(-2))、O2(7500 kg·hm^(-2))、O3(15000 kg·hm^(-2))、O4(22500 kg·hm^(-2))。研究结果表明,在DVO3和DVO4处理下,玉米根际土壤的pH和全盐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3.94%~9.20%和6.31%~25.96%,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5.29%~45.24%、4.71%~24.34%、13.63%~32.67%和10.77%~34.25%,玉米产量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2.51%~22.23%,且DVO3和DVO4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相比,DVO3和DVO4处理下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提升,且DVO3和DVO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此外,DVO3和DVO4处理显著提高了细菌优势菌门中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以及真菌优势菌门中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同时显著提高了细菌优势菌属中的Ohtaekwangia、Gp6和Gp7,以及真菌优势菌属中粪盘菌属(Ascobolus)、线黑粉酵母属(Filobasidium)和毛葡孢属(Botryotrichum)的相对丰度,且DVO3和DVO4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上述菌门和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玉米根际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呈正相关。综上所述,垂直深旋耕配施15000~22500 kg·hm^(-2)有机肥能够显著降低盐碱土壤pH和全盐含量,增加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有利于盐碱地土壤改良和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玉米 耕作方式 有机肥 微生物群落 根际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配施有机物料对玉米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雨洲 王甲 +3 位作者 张宏媛 冯文豪 王鹏 李玉义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78-1388,共11页
针对农田忽略有机物料投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土壤速效养分和玉米产量低等问题,探究施用化肥配施有机物料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化学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揭示不同有机物料投入农田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 针对农田忽略有机物料投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土壤速效养分和玉米产量低等问题,探究施用化肥配施有机物料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化学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揭示不同有机物料投入农田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组成上差异性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化学性质间的关系,为科学施肥、维护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依据。基于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仅施用化肥(chemical fertilizer, CF)、化肥+秸秆腐熟物(chemical fertilizer+straw rot, CF+SR)、化肥+黄腐酸(chemical fertilizer+fulvic acid, CF+FA)和化肥+鸡粪(chemical fertilizer+chicken manure, CF+CM)处理对玉米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丰度的影响。化肥配施有机物料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玉米田投入有机物料能够影响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α多样性,与施用化肥对照处理相比,化肥+秸秆腐熟物处理细菌shann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分别提高了2.42%、23.24%和23.19%;而真菌α多样性与之相反,呈降低趋势。细菌目分类水平的Vicinamibacterales和Sphingomonadales相对丰度高,分别是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而真菌目分类水平的Sordariales相对丰度高,属于子囊菌门。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密切相关。综上所述,化肥配施有机物料有利于调节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可持续性,尤其是化肥配施秸秆腐熟物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玉米田 腐殖酸 微生物相互作用 关键分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药不同施肥管理下土壤碳氮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分异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婷 葛安辉 +3 位作者 孙志梅 刘四义 张丽梅 韩雪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4,共12页
本研究以种植大田作物(玉米)的农田作为参照,研究了山药主产区常规施肥、优化施肥和腐植酸处理3种施肥方式下,土壤表层(0~20 cm)、亚表层(20~40 cm)和深层(40~60 cm)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玉米地相比,山药常规施... 本研究以种植大田作物(玉米)的农田作为参照,研究了山药主产区常规施肥、优化施肥和腐植酸处理3种施肥方式下,土壤表层(0~20 cm)、亚表层(20~40 cm)和深层(40~60 cm)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玉米地相比,山药常规施肥显著增加了亚表层和深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为表层的2.09倍和3.03倍),亚表层土壤出现了较高的硝态氮累积(50.86 mg·kg^(-1),以干土计);与山药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优化施肥或腐植酸施用有效降低了亚表层和深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可分别减少79.55%和78.39%。与玉米地相比,常规施肥方式下山药种植显著改变了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P<0.05),并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而优化施肥和腐植酸处理对细菌群落组成没有显著影响。与山药常规施肥相比,山药优化施肥和腐植酸处理土壤有较高的微生物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并显著富集了芽孢杆菌属(Bacillu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白僵菌属(Beauveria)和球囊霉属(Glomus)等有益菌群。研究表明,山药种植增加了无机氮向地下水迁移的风险,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产生显著影响,通过合理优化施肥,可有效降低无机氮在深层土壤的累积,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有利于山药种植业的绿色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施肥 腐植酸 硝态氮深层累积 微生物群落 共现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区施用微生物菌肥对稻茬烤烟生长和干物质与养分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伟 夏冰 +8 位作者 金江华 李旭 陈焘 首治国 彭健健 聂彪 黄杰 王新月 邓小华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35,共10页
为了明确不同微生物肥料对烤烟生长、干物质和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为烟稻复种区烤烟早生快发提供技术支撑,以‘云烟87’品种为材料,在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研究了顿丰纳米硅菌肥、耕天下微藻营养液、金叶微生物菌肥、根茎康微生物菌剂... 为了明确不同微生物肥料对烤烟生长、干物质和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为烟稻复种区烤烟早生快发提供技术支撑,以‘云烟87’品种为材料,在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研究了顿丰纳米硅菌肥、耕天下微藻营养液、金叶微生物菌肥、根茎康微生物菌剂等微生物肥料根区施用对烤烟生长、烟株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氮磷钾肥干物质积累效率、氮磷钾肥烟叶生产效率和氮磷钾肥烟株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根区施用微生物菌肥可促进烤烟生长,增加根系总长度1.52%~19.13%、根系表面积13.32%~45.05%、根系体积18.38%~62.23%、根尖数8.77%~38.54%、株高0.74%~3.54%、茎围3.45%~10.69%、最大叶面积7.10%~16.95%,施用耕天下微藻营养液、金叶微生物菌肥促进烤烟生长效果相对较好。(2)根区施用微生物菌肥可促进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的积累,可提高团棵期干物质、氮、磷、钾积累量,分别为7.25%~64.07%、95.36%~380.44%、22.99%~75.16%、1.25%~60.24%,打顶期干物质、氮、磷、钾积累量分别为13.05%~23.20%、50.08%~104.89%、6.76%~51.69%、0.99%~25.44%,圆顶期干物质、氮、磷、钾积累量分别为1.55%~20.30%、9.75%~48.81%、5.68%~13.25%、7.53%~18.15%;其中,施用金叶微生物菌肥对提高烤烟干物质积累和磷、钾元素的积累效果最好,施用顿丰纳米硅菌肥积累氮素效果最好。(3)根区施用微生物菌肥可提高氮、磷、钾肥干物质积累效率1.55%~20.30%,烟叶生产效率3.14%~27.40%,肥料吸收效率9.76%~48.81%;其中,施用金叶微生物菌肥提高肥料干物质积累效率、烟叶生产效率和磷、钾肥吸收效率最高,施用顿丰纳米硅菌肥提高氮肥吸收效率最高。(4)根区施用微生物菌肥可提高烟叶糖含量和身份,提高烟叶外观质量和评吸质量,提高烟叶产量和产值。综上所述,在烟稻复种区,烤烟根区施用微生物菌肥可促进烤烟生长、提高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高烟叶产量和品质,其中以金叶微生物菌肥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稻复种区 微生物肥料 根区施肥 烤烟生长 干物质和养分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根瘤内生菌合成菌群对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芳芳 孙秀娟 +3 位作者 徐伟慧 陈文晶 胡云龙 王志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203,共12页
为了解根瘤内生菌合成菌群对大豆生长和对根系微生物的影响,利用前期分离自大豆根瘤的根瘤内生菌,通过菌株功能的互补、多样性的增加和促生效果的叠加构建了4个合成菌群。本试验研究发现,菌群Q1和Q4促生效果最佳,菌群Q1可显著增加大豆... 为了解根瘤内生菌合成菌群对大豆生长和对根系微生物的影响,利用前期分离自大豆根瘤的根瘤内生菌,通过菌株功能的互补、多样性的增加和促生效果的叠加构建了4个合成菌群。本试验研究发现,菌群Q1和Q4促生效果最佳,菌群Q1可显著增加大豆植株的茎长、茎鲜重、根鲜重和根瘤数,分别提升了19.2%、44.0%、51.7%和140.0%;菌群Q4显著增加了大豆植株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鲜重和根瘤数,分别提升了24.3%、34.0%、40.0%和200.0%。根内的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根瘤内生菌中Bacillus和Klebsiella能够侵入大豆根内,使细菌群落间正相关关系和生态功能相关编码基因丰度增加。根际土壤的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接种合成菌群后根际中富集了Nocardioides、Pseudonocardia等有益菌属,显著增加了参与氮代谢和吲哚-3-乙酸(IAA)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丰度,并促进根际细菌进行辅酶、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本项研究结果为构建大豆内生微生物组及发展高效微生物肥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瘤内生菌 合成菌群 促生机制 微生物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肥与ARC菌剂配施对花生硼氮养分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柏丞 朱丹青 +6 位作者 向雪林 徐国凤 禹晨晏 刘登望 曾宁波 李林 罗梓楠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5,共13页
ARC菌剂具有固氮优势,但根瘤过度生长会引起养分滞留,而硼肥具有促生殖、促转运的作用,因此,为探究硼肥和ARC菌剂配施效应,进一步挖掘ARC菌剂的潜力,本试验以花生品种湘花522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硼肥施用量0、15 kg/hm^(2)(代号B0、B1),3... ARC菌剂具有固氮优势,但根瘤过度生长会引起养分滞留,而硼肥具有促生殖、促转运的作用,因此,为探究硼肥和ARC菌剂配施效应,进一步挖掘ARC菌剂的潜力,本试验以花生品种湘花522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硼肥施用量0、15 kg/hm^(2)(代号B0、B1),3个ARC菌剂施用量0、30、60 kg/hm^(2)(代号A0、A2、A4),系统研究了硼肥和ARC菌剂对花生干物质积累和硼、氮养分吸收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物质积累方面,成熟期B1A2配施较CK(B0A0)和B0A2处理显著降低了营养体和叶片干物质积累以及营生比,提高了荚果干物质积累;(2)养分吸收与转运方面,B1A2处理下苗期根、茎和叶中硼含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37.66%、10.44%和53.64%,结荚期根的氮含量较CK显著提高24.04%,成熟期荚果硼含量较CK显著提高14.42%,氮含量较CK提高3.26%;B1A2处理的荚果硼、氮积累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36.81%和22.82%,叶片氮积累量较CK显著降低16.30%。B1A2处理下苗期茎→叶(ST-L)氮转移系数较CK显著提高8.88%,B1A4处理和B1A2处理下花针期茎→针(ST-PE)的硼和氮转移系数较CK分别显著提高55.74%和16.86%,成熟期针→果(PE-PO)转移系数在配施处理下优于ARC单施。B1A2处理下成熟期荚果的硼素分配率较CK、B0A4和B1A0显著提高16.41%、19.44%和33.32%,氮素分配率较CK、B0A2、B0A4、B1A0和B1A4显著提高9.80%、8.02%、12.55%、8.82%和9.94%。B1A2处理下成熟期叶片硼、氮素分配率较CK显著降低5.41%和25.43%。综上,硼肥与ARC菌剂适宜配施效果优于二者单施。在B1A2处理下,前中期显著促进了花生营养器官对硼、氮养分的吸收和积累,同时增强了营养体(ST-L和ST-PE)硼、氮的转运能力;在成熟期,进一步优化了“库容”,增强了养分向荚果的转运,显著提高了荚果的干物质积累和硼、氮营养的分配,减少了在叶片中的过多积累,促进了荚果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硼肥 ARC菌剂 养分吸收 养分转运 养分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