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钻井中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的多尺度智能融合与动态验证
1
作者 袁三一 许言午 +2 位作者 谢仁军 陈帅 袁俊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7-617,共11页
针对钻井过程中的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导致井筒附近和钻头前方小尺度地质体刻画不精准问题,开展钻井场景下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和方法研究。将钻井场景下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分为钻前处理、已钻井修正与随钻更新3个阶段,通过整合... 针对钻井过程中的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导致井筒附近和钻头前方小尺度地质体刻画不精准问题,开展钻井场景下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和方法研究。将钻井场景下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分为钻前处理、已钻井修正与随钻更新3个阶段,通过整合不同阶段、不同空间范围和不同频率的地震资料、已钻井和随钻井信息,并利用人工智能建模方法,构建了一种多元信息融合的渐进式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实现了简单高效的随钻信息更新。实例应用表明,随着多元信息的逐步加入,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成像精度显著提升,薄层弱反射得以更清晰显示。随钻更新的地震信息在钻头前方地质体预测中展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并通过测井、录井和钻井工程的多种数据验证,确保了高分辨率地震处理结果的保真性,为钻井工程提供了更清晰、更准确的地层信息,从而提升了钻井作业的安全性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 随钻更新 随钻测井 多元信息融合 薄层弱反射 人工智能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地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特征分析
2
作者 陈亚红 廖发圣 +4 位作者 张正帅 徐芳芳 申茂正 蔡璐 董春勇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1-350,共10页
利用2013年1月—2023年7月山东地震台网记录到的鲁西地区的地震波形资料,基于高频截止震源模型,使用稳健的最小二乘方法拟合研究区内的震源谱,得到了236个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显示:(1)地震矩M_(0)为10^(11)~10^(14)N·m,与近... 利用2013年1月—2023年7月山东地震台网记录到的鲁西地区的地震波形资料,基于高频截止震源模型,使用稳健的最小二乘方法拟合研究区内的震源谱,得到了236个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显示:(1)地震矩M_(0)为10^(11)~10^(14)N·m,与近震震级M_(L)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lgM_(0)=0.956M_(L)+10.421;拐角频率为2~15 Hz,拐角频率与矩震级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震级越大,拐角频率越低。(2)鲁西地区地震视应力为0.01~1.630 4 MPa,平均视应力为0.30 MPa。(3)地震多发生在视应力高值区域和高、低值过渡区域,鲁西地区的视应力高值主要分布在聊考断裂带的中北段、长清断裂以西和苍山—尼山断裂带附近的微山地区,菏泽、聊城、微山地区为低b值,低b值区域与视应力高值区域分布较为接近,反映出较高的背景应力水平,表明这些区域可能是鲁西地区中强地震的潜在震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 高频截止模型 拐角频率 视应力 应力降 B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选区熔化参数对热物理过程影响数学模型分析
3
作者 樊炳倩 沈娴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227,共6页
通过建立激光选区熔化参数对热物理过程影响数学模型,分析参数对热物理过程的影响。以移动高斯热源为固定热源,建立激光选区熔化热源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热量传递控制方程;通过处理控制方程中的相变潜热,分析材料热物理过程的相变过... 通过建立激光选区熔化参数对热物理过程影响数学模型,分析参数对热物理过程的影响。以移动高斯热源为固定热源,建立激光选区熔化热源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热量传递控制方程;通过处理控制方程中的相变潜热,分析材料热物理过程的相变过程;通过设置全局变量分析材料的热物性参数;以热源模型、控制方程、相变潜热处理与热物性参数分析为基础,建立热物理过程影响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求解数学模型,分析激光功率与扫描速率等激光选区熔化参数,对温度与熔池尺寸等热物理过程的影响。实验证明:激光功率对热物理过程温度场与熔池尺寸均具有显著影响,适当增加激光功率,会扩大熔道的最高温度分布范围,降低熔道球化现象,解决熔道弯曲问题,增加熔池尺寸,提升制件质量;扫描速率对温度场与熔池尺寸均具有显著影响,适当减小扫描速率,能够增加熔池尺寸,更好地控制热物理过程;光束直径对温度场与熔池尺寸的影响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选区 熔化参数 热物理过程 热物理过程 热源模型 控制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盆地强震的震源模型兼论强震和盆地的成因 被引量:53
4
作者 曾融生 朱露培 +2 位作者 何正勤 丁志峰 孙为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88-301,共14页
华北盆地自第三纪以来产生不均匀沉降,形成众多凹陷和隆起.传统的热张裂模型或是拉一分模型均不适用于华北盆地.我们根据反射和折射地震探测以及地震体波层析成象的结果,说明震源区附近存在Moho界面断裂,而且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上地幔高... 华北盆地自第三纪以来产生不均匀沉降,形成众多凹陷和隆起.传统的热张裂模型或是拉一分模型均不适用于华北盆地.我们根据反射和折射地震探测以及地震体波层析成象的结果,说明震源区附近存在Moho界面断裂,而且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上地幔高温物质(低速度)向地壳下部入侵.因此,作者提出华北盆地强震以及凹陷形成的新模型,即在水平板块构造应力场的背景中,上地幔热物质向地壳下部入侵,它所产生的扰动应力场不仅在横向是不均匀的,而且在垂向也是不均匀的.它能够在地壳上部产生足够大的伸张应力场,同时在地壳中部或下部产生水平切应力场.这个新模型也能解释华北盆地的地壳厚度没有减薄,而地面热流又较大的现象. 由于地壳中力学性质随深度而改变,所以强震可能是由中部地壳的塑性形变以及上部地壳的脆性断层所组成的,即所谓两层破裂的震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盆地 强震 震源模型 成因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源强震下RC梁式桥横向碰撞参数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江辉 李宇 +1 位作者 杨庆山 朱晞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59,共7页
针对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梁体与横向挡块间的碰撞现象,采用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对影响碰撞效应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刚体碰撞理论,建立能考虑碰撞过程中能量损失的桥梁横向碰撞接触单元分析模型,研究了典型的浅源强震作用下挡... 针对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梁体与横向挡块间的碰撞现象,采用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对影响碰撞效应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刚体碰撞理论,建立能考虑碰撞过程中能量损失的桥梁横向碰撞接触单元分析模型,研究了典型的浅源强震作用下挡块碰撞刚度、梁体与挡块间初始间隙、桥梁墩高以及跨径等因素对铁路RC简支梁桥地震碰撞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抗震挡块对于防止横向落梁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建议了铁路RC梁式桥抗震挡块的合理刚度及初始间隙取值,提炼了墩高及跨径对各项响应指标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可供梁式桥抗震设计及规范修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梁式桥 抗震挡块 横向碰撞模型 浅源地震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地震定标律研究汶川8.0级地震的破裂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秦嘉政 刘丽芳 钱晓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58-463,共6页
根据二维地震位错模式导出的地震定标律关系,估算了汶川8.0级地震的断层破裂参数和震源应力参数,结果给出:主破裂断层长度L=218km,破裂宽度W=29km,断层破裂面积S=6310km2,最大位错D=5.01m,断层破裂速度vr=2.8km/s,主破裂过程持续时间为7... 根据二维地震位错模式导出的地震定标律关系,估算了汶川8.0级地震的断层破裂参数和震源应力参数,结果给出:主破裂断层长度L=218km,破裂宽度W=29km,断层破裂面积S=6310km2,最大位错D=5.01m,断层破裂速度vr=2.8km/s,主破裂过程持续时间为78s,地震矩M0=7.94×1020N.m,矩震级MW=7.9,这些断层破裂参数与有关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对主震和3次6级强余震的震源应力参数进行了估算,结果给出:主震应力降Δσ=6.34MPa,视应力σa=0.60MPa,剪应力τ0=22.13MPa,表明主震的发震应力场处于构造环境剪应力为22.13MPa的高值背景,主震发生后,6级强余震剪应力τ0下降了约一半,平均约为10MPa;应力降Δσ则没有明显变化,平均为7.0MPa左右。结合余震序列空间分布情况,分析认为主震破裂为单侧破裂,走向为NE方向,断层从初始破裂点开始主破裂长度约200km范围内是地震能量主要的释放区,由于主震为浅源大震,震源离地表较近,因而在破裂过程中释放的巨大地震波能量对震区造成了烈度高达Ⅺ度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标律 破裂过程 震源参数 汶川8.0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层间多次波识别与压制——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甘利灯 戴晓峰 +9 位作者 徐右平 杨昊 魏超 胡天跃 肖富森 吕宗刚 张明 刘卫东 宋建勇 李艳东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8-422,共15页
层间多次波的存在严重影响地震资料品质,造成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资料不匹配,对油气勘探开发造成许多负面影响。由于层间多次波来自表层以下的反射位置,因而与一次波差异小,且多源叠加造成多次波周期性特征复杂,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压... 层间多次波的存在严重影响地震资料品质,造成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资料不匹配,对油气勘探开发造成许多负面影响。由于层间多次波来自表层以下的反射位置,因而与一次波差异小,且多源叠加造成多次波周期性特征复杂,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压制方法可以借鉴。针对层间多次波“识别难,压制难”问题,在广泛技术调研的基础上,改变思路,提出了一种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层间多次波识别与压制技术方案,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为例,介绍其实际应用效果。首先,研发了基于反射率法的多次波正演模拟技术,通过含与不含多次波正演模拟结果与实际资料对比分析,结合其它多种手段论证了高石梯—磨溪地区井震不匹配主要是由层间多次波造成的,并得到VSP资料的验证。其次,利用剥层法多次波正演模拟与周期性分析,明确了灯影组层间多次波主要来源于其上覆4组速度反转层。其后,在层间多次波模拟与来源层位指导下,通过多次波压制试验优选技术,建立了偏移前、偏移后和叠后分步组合迭代的多次波压制技术流程,并通过层控剩余速度分析与叠加速度优化,以及层控Radon变换解决了层间多次波与一次波速度差异小的瓶颈问题。最后,基于速度谱上速度展度,研发了多次波发育强度平面预测技术,形成了点、线、面完整的多次波压制处理质控技术,保障了在压制多次波的同时不伤及有效波。该技术方案在高石梯—磨溪地区已经得到规模化应用,落实了超深层地层结构,取得了显著地质效果;在GS1井区应用中提高了井震匹配程度,储层预测符合率提高了20%以上;在GS19井区应用中首次在灯影组内幕发现了大量弱“串珠”反射,它们是未来重要的资源接替区;在高石梯东地区应用中消除了台缘带假像,降低了井位部署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灯影组 井震匹配 速度反转 层间多次波 反射率法多次波正演模拟 多次波来源分析 多次波发育强度预测 层控Radon变换 分步组合迭代多次波压制 多次波压制处理质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介质中膨胀圆台体震源模型的应力场、应变场及位移场计算 被引量:2
8
作者 马钦忠 钱家栋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30-39,共10页
用两层介质中存在的一膨胀圆台体作为模型以便模拟地幔物质上涌孕震的力源模式.计算了层状介质结构条件下结构底部膨胀圆台模拟力源在不同横向、纵向尺度以及不同锥角时的应力场、应变场及位移场的变化.结果表明,介质中及地表附近的... 用两层介质中存在的一膨胀圆台体作为模型以便模拟地幔物质上涌孕震的力源模式.计算了层状介质结构条件下结构底部膨胀圆台模拟力源在不同横向、纵向尺度以及不同锥角时的应力场、应变场及位移场的变化.结果表明,介质中及地表附近的应力场、应变场、位移场不仅与上涌力源的几何参数和物理参数有关,而且也受到层状介质结构参数的制约和影响.这种数值模拟不仅为解释上地幔物质向地壳下部侵入的现象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方法,而且表明对于考虑地幔物质上涌孕震过程有关的前兆场分布而言,必须认真考虑介质结构不均匀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模型 孕震过程 膨胀圆台体 层状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记录反演震源非均匀特征的一些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金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5-21,共7页
利用地震记录反演震源非均匀特征是目前强震地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与震源反演相关联的六个环节即震源模型及模型参数、格林函数计算、观测数据、反演准则与目标函数、初始模型与迭代方式、反演... 利用地震记录反演震源非均匀特征是目前强震地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与震源反演相关联的六个环节即震源模型及模型参数、格林函数计算、观测数据、反演准则与目标函数、初始模型与迭代方式、反演精度与分辨率等进行了初步阐述和分析,同时对震源反演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反演 模型参数 地震记录 震源 非均匀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甘肃气枪主动源的“地下云图”构建
10
作者 张元生 秦满忠 +6 位作者 钟美娇 邹锐 张卫东 周涛 郭晓 刘旭宙 李少华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2-386,共5页
在陆地气枪主动源技术系统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用地震层析成像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把地震波物理参数(地震波速度和v P/v S)演化过程以气象云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看图识天气”的目的。利用地震波速“地下云图”的结果开展地震孕育... 在陆地气枪主动源技术系统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用地震层析成像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把地震波物理参数(地震波速度和v P/v S)演化过程以气象云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看图识天气”的目的。利用地震波速“地下云图”的结果开展地震孕育过程和机理研究,深入了解强震发生前后震源区地震波速度和波速比的时空演化表征,总结提取具有普适性的地震学前兆参数及其指标,对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效能有着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枪主动源 地下云图 地震孕育过程 地震波速异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正后之孕震模式的震源参数确定及震例分析
11
作者 陆明勇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6年第1期18-26,共9页
按照修正后的孕震模式和断裂力学理论,得出了一组震源参数,并与前人运用其他方法所得的震源参数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论证在震源区存在液体。最后,以该模式对1988年11月6日的澜沧—耿马地震的孕震过程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修正后... 按照修正后的孕震模式和断裂力学理论,得出了一组震源参数,并与前人运用其他方法所得的震源参数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论证在震源区存在液体。最后,以该模式对1988年11月6日的澜沧—耿马地震的孕震过程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修正后的模式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模式 孕震过程 震源参数 震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地震动场的相干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飞 叶继红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28,共6页
地震动的空间变化受震源破裂过程、传播途径和场地条件等因素影响,目前地震动场的相干性研究大多是用台阵实测数据,不具有普适性。采用震源位错模型,利用数值方法模拟均匀单一介质随机地震动场的理论地震图,通过对大量计算数据的分析,... 地震动的空间变化受震源破裂过程、传播途径和场地条件等因素影响,目前地震动场的相干性研究大多是用台阵实测数据,不具有普适性。采用震源位错模型,利用数值方法模拟均匀单一介质随机地震动场的理论地震图,通过对大量计算数据的分析,研究地表地震动场的空间相干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所反应的地震动空间相干性规律与实测数据所反应的规律基本吻合,表明该分析方法和模型的合理性。同时空间地震动场相干性随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存在各向异性,断层走向是空间地震动场相干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该方法是对地震动场相干性具有普适性的一个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地震动场 相干性 位错源 震源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炸药参数与地震子波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蓝阳 孙成禹 闫月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1-217,203,共7页
传统的等效孔穴模型是地震子波研究的重要工具,并可指导现场地震勘探中激发参数的选择,但它同时也存在几点不足:1给出的洞壁压力形式上物理意义不明确,参数的选择存在随意性;2忽略了空腔内部爆生气体的影响;3未能体现炸药参数对地震子... 传统的等效孔穴模型是地震子波研究的重要工具,并可指导现场地震勘探中激发参数的选择,但它同时也存在几点不足:1给出的洞壁压力形式上物理意义不明确,参数的选择存在随意性;2忽略了空腔内部爆生气体的影响;3未能体现炸药参数对地震子波的影响。因此,基于爆炸力学原理,厘清爆炸机理与地震子波之间的联系,求取包含炸药参数的地震子波解析解。分析影响地震子波的各因素后发现,高密度、高爆速炸药的激发效果并非总是最好,还应兼顾等熵膨胀指数等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现场激发参数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孔穴模型 等熵膨胀 地震子波 爆炸机理 激发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含超压气体裂隙震源模式讨论震级与震源尺度和孕震时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智培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0-237,共8页
根据含超压气体裂隙震源模式 ,分析了地球内部放射热能向孕震区积聚的过程 .建立了力学模型 ,对孕震区岩石弹性势能、位移势能、高能气体热能与地震波能量的转换作了定量分析 .分别推导出地震震级与震源尺度、地形变、地震矩、孕震时间... 根据含超压气体裂隙震源模式 ,分析了地球内部放射热能向孕震区积聚的过程 .建立了力学模型 ,对孕震区岩石弹性势能、位移势能、高能气体热能与地震波能量的转换作了定量分析 .分别推导出地震震级与震源尺度、地形变、地震矩、孕震时间的关系式 .所得结果与前人给出的相应公式和实际震例相符 .据此 ,从能量方面进一步验证了含超压气体裂隙震源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起压气体裂隙 震源模式 地震震级 震源尺度 孕震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尔布特断裂地震动场估计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
15
作者 孙晓丹 李鑫 +1 位作者 陈翔 李东航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6-106,共11页
借助混合滑动模型,考虑震源参数不确定性,为新疆达尔布特断裂设定6.0级和6.5级地震建立了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全局震源参数通过全球参数定标律结合区域地质几何特征确定;以全局震源参数为依据,借助半经验定标律确定局部震源参数。进一步... 借助混合滑动模型,考虑震源参数不确定性,为新疆达尔布特断裂设定6.0级和6.5级地震建立了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全局震源参数通过全球参数定标律结合区域地质几何特征确定;以全局震源参数为依据,借助半经验定标律确定局部震源参数。进一步利用截断正态分布,表达震源参数的离散性,生成30组各异的震源参数值组合,与k平方模型结合,形成多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选取达尔布特断裂周边150 km范围内不同距离代表性工程场点,借助有限断层随机地震动合成方法以及反应谱残差评价准则,选定达尔布特断裂设定6.0级和6.5级地震的"平均"震源模型,可为达尔布特断裂地震动场估计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滑动模型 有限断层 震源模型 全局参数 局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对称双向中继信道最优功率分配算法
16
作者 叶志远 赵子岩 +3 位作者 赵峰 倪鹏程 蒲强 黄犟 《现代电子技术》 2021年第18期6-10,共5页
传统算法分配信道最优功率时,对中继节点转发信号的约束条件不到位,编码前后信号能量产生改变,导致信道传输协作传输的中断概率较高。为此,文中提出一种不对称双向中继信道最优功率分配算法。该算法采用多中继AF协作通信网络,接入中继信... 传统算法分配信道最优功率时,对中继节点转发信号的约束条件不到位,编码前后信号能量产生改变,导致信道传输协作传输的中断概率较高。为此,文中提出一种不对称双向中继信道最优功率分配算法。该算法采用多中继AF协作通信网络,接入中继信道,构建不对称双向中继通信网络模型,模拟模型中各节点的信号处理过程,计算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瞬时接收信噪比,得到信道平均总速率。将平均总速率上界设为目标,计算各节点分配功率在信道总功率中的比重。设置3种中继网络仿真场景,选取信噪比和中继节点归一化距离为变量参数,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降低了信道中断概率,提高了中继信道中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继信道 功率分配算法 网络模型 源节点计算 信号处理 变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源过程数字地震成像结果给出的地震参数定标律
17
作者 张雅君 吴忠良 蒋长胜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0-340,共11页
震源参数的定标律在震源物理和地震灾害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用地表破裂也可以得到一个总体上的震源参数的定标律 ,但由此得到的定标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2 0 0 1年印度古吉拉特MW 7 6地震在地表几乎看不到原生断层 ,而 2 0 0 ... 震源参数的定标律在震源物理和地震灾害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用地表破裂也可以得到一个总体上的震源参数的定标律 ,但由此得到的定标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2 0 0 1年印度古吉拉特MW 7 6地震在地表几乎看不到原生断层 ,而 2 0 0 1年中国西藏昆仑山MW7 8地震在地表的断层总长度可达 5 0 0多公里。宽频带数字地震学的发展 ,尽管在细节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但已使地震学家有条件得到地震破裂过程的数字成像结果 ,这样的成像结果可以给出更为可靠的地震断层参数 ,比如地震断层长度和平均位错量等。基于这一进展 ,本文试图利用最近得到的数字地震成像结果 ,研究地震参数的定标律。为此 ,选择了 3个较为系统的数据集合 ,分别为D J.Wald收集和编辑的震源成像结果、Y .Yagi所做的震源过程成像结果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 (ERI)的地震震源过程观测报告 ,共计 6 3次地震。结果表明 :如果考虑所有这些地震 ,则地震矩与断层长度之间近似满足M0 ∝L3 的关系 ;但如果仅考虑较大的地震 ,则走滑型地震接近满足M0 ∝L2 的关系 ,而非走滑型地震接近近满足M0 ∝L3 的关系。对走滑型地震 ,最大位错量Dmax与L和W这两个量中较小的量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但非走滑型地震不具有这样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过程 数字地震成像 地震参数定标律 地震矩 地震断层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远场体波资料反演2008年西藏当雄地震的地震矩张量
18
作者 拉巴次仁 拉斯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12-17,57,共7页
地震矩张量反演的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很多地震事件,以确定震源参数,研究震源破裂的过程。文章用Kikuchi和Kanamori提出的远震体波反演技术和算法,利用IRIS(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Seismology)数据中心记录的宽频带数字... 地震矩张量反演的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很多地震事件,以确定震源参数,研究震源破裂的过程。文章用Kikuchi和Kanamori提出的远震体波反演技术和算法,利用IRIS(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Seismology)数据中心记录的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震中距范围30°-90°)和当地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反演了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地震,地震观测波形与反演得到的波形吻合比较好,确定了该地震的源机制、地震矩张量解、震源深度等参数。文章提出,这次地震是正断层为主的南北走向的浅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张量 体波反演 西藏当雄地震 震源参数 地壳速度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