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ing current faulting behaviors and seismic risk of the Anninghe-Zemuhe fault zone from seismicity parameters 被引量:106
1
作者 易桂喜 闻学泽 +1 位作者 范军 王思维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4-303,共10页
Using the data of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faulting behaviors of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Anninghe-Zemuhe fault zone, western Sichuan, and identifies the likely risky segments for pot... Using the data of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faulting behaviors of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Anninghe-Zemuhe fault zone, western Sichuan, and identifies the likely risky segments for potential large earthquakes. The authors map the probable asperities from the abnormally low b-value distribution, develop and employ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current faulting behaviors of individual fault segment from the combinations of multiple seismicity parameter values, and make an effort to estimate the average recurrence intervals of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 by using the parameters of magnitude-frequency relationship of the asperity segment.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studied fault zone contains 5 segments of different current faulting behaviors. Among them, the Mianning-Xichang segment of the Anninghe fault has been locked under high stress, its central part is probably an asperity with a relatively large scale. The Xichang-Puge segment of the Zemuhe fault displays very low seismicity under low stress. Both the locked segment and the low-seismicity segment can be outlined on the across-profile of relocated hypocenter depths. The Mianning-Xichang segment is identified to be the one with potential large earth-quake risk, for which the average recurrence interval between the latest M = 6.7 earthquake in 1952 and the next characteristic event is estimated to be 55 to 67 years,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potential earthquake between 7.0 and 7.5. Also, it has been preliminarily suggested that for a certain fault segment, its faulting behaviors may change and evolve with time gradu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参数 断裂活动 习性 凹凸体潜在地震危险性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银川地堑南部地壳精细结构和发震构造分析
2
作者 邓小娟 刘保金 +3 位作者 酆少英 赵成彬 王建勇 马小军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96-1910,共15页
利用一条73.24 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对银川地堑南部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地堑南部地壳分3层,Moho界面呈现西深东浅的倾斜形态,西部卫宁北山地区地壳厚度约为52 km,东部灵武凹陷地区地壳厚度约为45 km.银川... 利用一条73.24 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对银川地堑南部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地堑南部地壳分3层,Moho界面呈现西深东浅的倾斜形态,西部卫宁北山地区地壳厚度约为52 km,东部灵武凹陷地区地壳厚度约为45 km.银川地堑南部横向表现为以三关口—牛首山断裂带为界的两大断裂系统.断裂以西的卫宁北山地区,主要表现为逆冲构造系统;断裂以东的银川地堑,主要表现为拉张断陷构造体系.银川地堑南部沉降中心演变为靠近黄河断裂的灵武凹陷,控制灵武凹陷的边界断裂和各次级断裂最终归并到黄河断裂共同组成一个“负花状构造”,该构造向下延伸至中地壳内,且有可能与错断下地壳和Moho面的地壳深断裂相贯通,共同构成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带.根据该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以及地震与构造之间的关系,推测银川地堑南部发震构造可能与该深大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地堑 深地震反射剖面 三关口—牛首山断裂 黄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精细重力异常研究
3
作者 黎哲君 黄显良 +6 位作者 郑海刚 杨光亮 骆佳骥 陶方宇 马未宇 梁霄 于磊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887-3903,共17页
本文基于地面测量布格异常和EIGEN-6C4(European Improved Gravity model of the Earth by New techniques version 6C4)重力资料,以USTClitho2.0(Unified Seismic Tomography models for continental China lithosphere version 2.0)... 本文基于地面测量布格异常和EIGEN-6C4(European Improved Gravity model of the Earth by New techniques version 6C4)重力资料,以USTClitho2.0(Unified Seismic Tomography models for continental China lithosphere version 2.0)岩石圈结构模型为约束,利用顾及地壳密度横向变化的布格改正、小波多尺度分解、均衡改正、Moho面重力反演和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_(e))反演等方法,计算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布格异常及其多尺度分解结果、深部均衡异常、Moho面深度、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荷载比,结合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了该地区重力异常构造背景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沿郯庐断裂带的重力异常在嘉山以南段、嘉山-新沂段和新沂-安丘段呈显著差异性3段式分布,且与地震活动性分段特征高度统一.地震活动性强的嘉山以南段和新沂-安丘段具有浅部布格异常线性条带、深部布格异常高梯度带、Moho面陡变带或上隆带、地壳重力不均衡、低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和高荷载比特征,表明其深部结构破坏程度高,岩石圈力学强度低,且存在均衡调整作用,有利于应力及时释放,因而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活动性弱的嘉山-新沂段浅部布格异常散乱,深部布格异常高值区和低值正均衡异常区穿过郯庐断裂带,Moho面变化平缓,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值高,荷载比低,对应扬子地块俯冲于华北断块区之下的遗留深部构造,其深部结构破坏程度较低,岩石圈力学强度大,且均衡调整作用不强,岩石圈不易发生破裂,因而地震频率很低.郯城8.5级地震位于横穿郯庐断裂带的深部构造北缘附近,是最易于积累应力的部位,深部构造和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剧烈变化导致应力分布不均匀以及较强的均衡调整作用可能是地震的触发因素.嘉山-新沂段具备有利于应力长期积累的深部构造条件,应持续关注其应力积累状态和强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重力异常 地震活动 深部构造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走滑断裂多核破碎带地震响应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梁鑫鑫 张银涛 +5 位作者 陈石 谢舟 周建勋 康鹏飞 陈九洲 彭梓俊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综合运用野外露头、地震属性、测井以及生产数据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走滑断裂破碎带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破碎带的控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皮羌断裂是一条左旋撕裂走滑断层,根据露头变形程度可将破碎带结构... 综合运用野外露头、地震属性、测井以及生产数据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走滑断裂破碎带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破碎带的控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皮羌断裂是一条左旋撕裂走滑断层,根据露头变形程度可将破碎带结构分为断层泥、大节理发育区、角砾岩、碎裂岩和裂缝发育带5类。皮羌断裂是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的复杂走滑断裂带,发育多核断层破碎带,断层核由碎裂岩和断层泥构成。②富满油田走滑断裂与野外露头断裂发育模式相同,为多核断层破碎带模式。不同应力机制下的走滑断裂破碎带结构差异明显:平移段破碎带宽度最小,平均宽度为368.50m,破碎带主要发育裂缝;张扭段破碎带宽度大,平均宽度为1174.00m,破碎作用主要发生在边界断裂带内部,裂缝和溶洞为主要结构;压扭段破碎带宽度较大,平均宽度为951.25m,破碎作用不仅在断裂带内部发生,而且对断裂带外围有一定影响,裂缝发育,溶蚀孔洞欠发育。③研究区走滑断裂活动强度与破碎带规模呈正相关关系,断裂活动性越强则破碎带规模越大,储集体越发育;单井产能不仅受储集体规模控制,还受断裂应力环境影响,张扭段、平移段的产能和储集体规模带呈正相关关系,压扭段产能与储集体规模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体 地震属性 破碎带结构 单核破碎带 多核破碎带 走滑断裂 皮羌断裂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安宁河断裂带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5
作者 胡刚 邵磊 郭磊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4-452,共9页
川西安宁河断裂带是一条强地震活动断裂带,该断裂带上强烈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过程以及其潜在的强震危险性与该断裂带两侧和内部介质的岩性、物性、断层精细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息息相关。为了研究该断裂带介质的岩性、物性、断层精细结... 川西安宁河断裂带是一条强地震活动断裂带,该断裂带上强烈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过程以及其潜在的强震危险性与该断裂带两侧和内部介质的岩性、物性、断层精细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息息相关。为了研究该断裂带介质的岩性、物性、断层精细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提出了跨安宁河断裂带用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取其断层精细结构图像。跨安宁河断裂带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表明,采用弯曲射线追踪方法反演得到的跨安宁河断裂带的井间纵波速度结构图像与钻孔和测井结果揭示的断层特征相吻合,所获得的安宁河断裂带精细速度结构图像可为研究该断裂带上强烈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过程以及评价该区域潜在的强震危险性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河断裂带 弯曲射线追踪 井间地震层析成像 精细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海-宾川断裂带一次古强震事件的发现
6
作者 罗林 常祖峰 +3 位作者 尹功明 毛泽斌 华钧 陈刚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34,共21页
程海-宾川断裂带是一条长达200km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带。近期研究发现,在该断裂带上的赤田村边坡剖面揭露出错距很大的地震断层、地震楔、软沉积物变形、砂脉等古地震现象。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及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边坡剖面的清理与实... 程海-宾川断裂带是一条长达200km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带。近期研究发现,在该断裂带上的赤田村边坡剖面揭露出错距很大的地震断层、地震楔、软沉积物变形、砂脉等古地震现象。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及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边坡剖面的清理与实测和详细的地层描述,并结合地层年代学样品测试等工作开展了古地震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边坡剖面揭露出NW向和NE向2组断层。根据各地层单元的沉积特征、地层切盖关系和标志层位错,以及崩积楔、软沉积物变形、砂脉等现象,认为这里存在1次强烈地震事件,据AMS^(14)C年龄推算,古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为(5910±30)~(4100±30)a BP。2)地震断层产生的最大垂直同震位移量为4.0m,据震级与断层位移量的经验公式估算出其矩震级(M_(W))为7.3级,与云南地区历史强震的同震位错量相比,其震级可能与1515年永胜7 3/4级地震的规模相似。文中研究结果弥补了程海-宾川断裂带上古地震资料的不足,延长了古地震记录的历史,对开展本区地震危险性区划、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海-宾川断裂带 地震断层 地震楔 软沉积物变形 砂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复地震估算石屏—建水断裂带深部滑动速率
7
作者 王光明 姜金钟 +3 位作者 郑定昌 赵小艳 彭关灵 陈棋福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7-563,共17页
2021年以来川滇菱形块体连续发生的中强地震预示该块体可能进入强震活跃阶段,位于块体东南缘的石屏—建水断裂带的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基于重复地震估算得到断层深部滑动速率及其随时间的演化特征,对未来强震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具有一定... 2021年以来川滇菱形块体连续发生的中强地震预示该块体可能进入强震活跃阶段,位于块体东南缘的石屏—建水断裂带的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基于重复地震估算得到断层深部滑动速率及其随时间的演化特征,对未来强震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本研究利用云南地震台网2009—2021年的波形记录和震相到时信息,通过波形互相关技术在石屏—建水断裂带及周边地区识别出12组包含4个及以上地震的重复地震序列.基于重复地震估算出石屏—建水断裂带5.0~16.8 km深度范围内的滑动速率为1.9~11.4 mm·a^(-1),平均值为5.7 mm·a^(-1),中值为5.25 mm·a^(-1).石屏—建水断裂带不同段落的滑动速率差异较大:断裂带西段深部滑动速率均值(4.2 mm·a^(-1))与浅层滑动速率(2.8~5.3mm·a^(-1))基本一致;而东段深部滑动速率均值(9.4mm·a^(-1))约为浅层滑动速率的2倍.根据强震孕育过程的变形模式分析,石屏—建水断裂带西段目前可能正处于强震孕育的震间阶段,而石屏—建水断裂带东段可能处于强震孕育的震前阶段,但可能还未进入亚失稳阶段;石屏县城和建水县城之间的区域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地点.结合地质构造、速度结构等方面分析,认为石屏—建水断裂带东段强震危险性较高,建议对该区域进行强化跟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断层滑动速率 石屏—建水断裂带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地壳构造稳定性:源自地震活动时空特征的证据
8
作者 张扬 商琳 +2 位作者 王淼 吴海涛 段彬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324,共12页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在重大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参考作用。目前南堡凹陷作为中国海上储气库的建设地,其构造稳定性成为关注的热点。基于区域历史地震数据,总结了南堡凹陷及周边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唐山-河间-磁县...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在重大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参考作用。目前南堡凹陷作为中国海上储气库的建设地,其构造稳定性成为关注的热点。基于区域历史地震数据,总结了南堡凹陷及周边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唐山-河间-磁县断裂带和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破裂模式,探讨了南堡凹陷地壳的构造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是活动构造带附近相对稳定的“安全岛”。区域上,南堡凹陷周缘积累的应力主要通过滦县-乐亭和宝坻-宁河等断裂带活动得以释放,周缘的地震活动对南堡凹陷内部的影响十分有限;而在南堡凹陷的内部,发育一个以蠕滑为主的大型伸展变形系统。根据现今的构造应力背景,南堡凹陷内的应力仅需要积累很小的量级就会诱发先存正断层的不稳定滑动,这意味着应力无法长期积累。因此,南堡凹陷内部不具备发生大地震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破裂模式 地震活动 地壳构造稳定性 南堡凹陷 构造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断层带多破裂面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及设防分区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锴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28,138,共11页
断层带破裂面的形态和数量直接影响穿越断层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特性。依托西部高烈度地区穿越断层带的铁路隧道工程,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穿越不同断层破裂面数目的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断面相对变形和应力响应特征,基于隧道横断面相对... 断层带破裂面的形态和数量直接影响穿越断层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特性。依托西部高烈度地区穿越断层带的铁路隧道工程,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穿越不同断层破裂面数目的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断面相对变形和应力响应特征,基于隧道横断面相对变形率提出穿越断层隧道的地震作用纵向影响分区;在主要影响区内设置节段衬砌、变形缝和减震层等减震抗错措施,并对比无措施下隧道结构的横断面相对变形和结构剪切力峰值,验证了分区和措施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破裂面数量直接影响隧道结构的震时相对变形程度;穿越破裂面数目越多,隧道结构横断面变形峰值越大,但破裂面两侧的影响段变短;隧道穿越多个破裂面时,隧道横断面变形幅值最大,且在峰值附近出现多个极值,是地震响应最为不利的一种情况。研究成果可为高烈度地区穿越断层铁路隧道的抗震设防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断层 多破裂面 影响分区 减震抗错措施 相对变形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断裂带隧道地震响应影响机制研究
10
作者 王峰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5,共8页
为探明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地震响应特性,依托恒山隧道工程,基于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分析在不同的影响因素下,穿越断裂带隧道的空间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地震波在断裂带处的传播响应尤为剧烈,且垂直隧道纵向的... 为探明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地震响应特性,依托恒山隧道工程,基于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分析在不同的影响因素下,穿越断裂带隧道的空间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地震波在断裂带处的传播响应尤为剧烈,且垂直隧道纵向的水平地震波对隧道结构内力及变形的影响最大。最大范式等效应力随断裂带宽度、地震波加速度峰值的增大呈非线性增长,断裂带倾角与衬砌受力响应呈负相关,衬砌刚度、隧道埋深与衬砌受力响应呈正相关。地震作用产生的内力越大,抗震性能越差,且当断裂带宽度≥40 m时存在地震波振动放大区。研究结果可为穿越断裂带隧道结构抗震设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地震响应 数值仿真 断裂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盆中央地震活动性观测试验
11
作者 宫文斐 阮爱国 +2 位作者 牛雄伟 卫小冬 唐勇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74-3188,共15页
2019年9月5日在南海海盆残留扩张脊的珍贝海山南端突发一次M_(W)5.4中强地震(震中位置为东经116.16°,北纬14.77°,震源深度为20 km).该地震的发生打破了南海海盆地震静默的传统认知,且其发震位置(残留扩张脊与“中南断裂带”... 2019年9月5日在南海海盆残留扩张脊的珍贝海山南端突发一次M_(W)5.4中强地震(震中位置为东经116.16°,北纬14.77°,震源深度为20 km).该地震的发生打破了南海海盆地震静默的传统认知,且其发震位置(残留扩张脊与“中南断裂带”交汇处)和震源深度(地幔深度)都极具争议和科研价值.地震活动性及后续发展具有怎样的活动序列?震源区具有怎样的结构特征和物理场特征?等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以此为契机,我们于2019—2023年间在震源区开展了四个阶段的宽频带海底地震仪(OBS)地震活动性监测试验,陆续布设了15套OBS,成功回收10套,获取了宝贵的试验数据和经验.此次观测试验的数据成果包括:(1)从前两年成功回收的5套OBS数据记录中拾取到296个微震,其P波和S波主频分别为12~15 Hz和6~9 Hz,由此表明所记录到的微震由岩石脆性破裂造成;(2)微震活动性随时间的延续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主震震后一个月的高频(41次/月)逐渐下降至震后两年的低频(1次/月),两年后仍有极少量微震发生;(3)成功回收中的7套OBS记录到138个震中距介于20~90°且信噪比大于2.5的远震事件,其中M_(W)≥8.0有2个,7.0≤M_(W)<8.0有12个,6.0≤M_(W)<7.0有66个,5.5≤M_(W)<6.0有58个.基于上述远震观测数据,本文进一步开展了地壳结构研究,首先采用Rayleigh面波极化分析的方法确定了7套OBS水平方位角,然后利用信噪比大于2.5的214个远震记录波形,提取了60条有效接收函数,并采用H-κ叠加方法反演了7个OBS台站下方的最佳莫霍面深度和洋壳平均纵横波速比.主要结论是(1)海盆区残留扩张脊周边莫霍面深度变化剧烈,范围为5.3~11.7 km,莫霍面可能是具有0.5~4 km厚度的转换带;(2)试验区洋壳平均纵横波速比变化范围为1.75~2.03,主震区两侧岩石圈性质可能有差异,可能是残留扩张脊在此转向的原因;(3)泊松比变化范围为0.26~0.34,部分台站下方的泊松比大于0.3,表明震源区深部可能存在热物质的供给.本研究后续将把微震空间分布、震源区S波速度结构、应力场特征及地幔流等成果结合起来,开展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揭示南海海盆残留扩张脊与中南断裂交汇处(主震源区)的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地震活动性 南海海盆 残留扩张脊 中南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定M S6.8地震震前变形特征及鲜水河断裂南东段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申星 梁洪宝 宋成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4,共6页
针对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历史地震活动性和近10 a该断裂带上发生的中小震群展布特征,利用GNSS观测数据给出2022年泸定M S6.8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区域的速度场、应变率场,识别此次地震震前的变形特征。GNSS速度场显示,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 针对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历史地震活动性和近10 a该断裂带上发生的中小震群展布特征,利用GNSS观测数据给出2022年泸定M S6.8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区域的速度场、应变率场,识别此次地震震前的变形特征。GNSS速度场显示,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走滑速率约为10 mm/a,区域整体运动为ES向,与断裂构造运动具有一致性;应变率场结果显示,发震断裂仍存在较强的剪切应变积累,汶川特大地震后随着应变能不断释放,龙门山断裂带的卸载作用间接影响鲜水河断裂带的南东段,该断裂长期处于应变积累高值的过渡区,现今仍具有较高的断层闭锁状态,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和地震危险性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6.8级地震 鲜水河断裂带 地震活动性 应变率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应力影响及对余震的触发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明月 万永革 +1 位作者 关兆萱 靳志同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2-948,964,共8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位于拉脊山断裂带。为深度剖析本次地震对周围断层和后续地震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影响,文章基于地震破裂模型参数和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积石山M_(S)6.2地震在周围主要断层上不...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位于拉脊山断裂带。为深度剖析本次地震对周围断层和后续地震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影响,文章基于地震破裂模型参数和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积石山M_(S)6.2地震在周围主要断层上不同深度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评估这些应力变化对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本次地震使青海南山—循化南山断裂、拉脊山北缘断裂和拉脊山南缘断裂部分区域的库仑破裂应力显著增加,青海南山—循化南山断裂东段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远超出静态应力触发阈值,并达到了0.022 MPa,表现出较高地震危险性;其他断层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库仑应力变化,拉脊山北缘断裂和拉脊山南缘断裂部分区域的应力卸载量达到了万帕,青海南山—循化南山断裂除东段外的其他分段和庄浪河断裂的应力卸载量达到了百帕。对不同震源深度下断层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深度变化对此次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模式影响很大。文章还计算了本次地震在较大余震断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结果表明: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在后续三次M_(S)≥4地震的断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分别为0.024 MPa、0.033 MPa和0.034 MPa,均超过触发阈值(0.01 MPa),表明M_(S)6.2地震对这三次地震具有明显的触发作用。文章可为该地区未来地震可能性与危险性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 库仑破裂应力 地震危险性 拉脊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SEISMIC SOURCE MECHANISM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14
作者 Zhang Chunhe, Yang Jingsui, Xu Zhiqin, Li Haibing, Zhang Jianxin, Wu Cailai, Shi Rendeng, Meng Fancong, Song Sugua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47-349,共3页
Tibet has often been called the “Roof of the World”. The plateau is probably the largest and highest area ever to exist in Earth history, with an average elevation exceeding 5000m. The uplifting of the Tibetan Plate... Tibet has often been called the “Roof of the World”. The plateau is probably the largest and highest area ever to exist in Earth history, with an average elevation exceeding 5000m. The uplifting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the result of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This process is still going on and is significant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global continent.It’s generally accepted is act as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the Altyn Tagh Fault. The Altyn Tagh Fault is recognized as a large\|scale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many studies indicate it is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eastward extruded of crustal blocks and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Plateau as well. Compared to the knowledge on the southern plateau and the Himalaya, we know much less about the northern plateau and the Altyn Tagh Fault. Some people have already begun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latter for the revealing the uplifting of the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TIBETAN PLATEAU seismic source mechanism the Altyn Tagh fault the Y—D—C. fault zone the B—J. fault zo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成像研究海原—六盘山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蒙亚 曾宪伟 +3 位作者 姚华建 冯吉坤 李新艳 杨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66-4680,共15页
海原—六盘山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块体东北向挤压的前缘地带,地质构造活动活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但该区域已多年未发生6级以上强震,是一个具有发生强震危险性的地震空区.精细的速度结构能够为认识海原—六盘山... 海原—六盘山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块体东北向挤压的前缘地带,地质构造活动活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但该区域已多年未发生6级以上强震,是一个具有发生强震危险性的地震空区.精细的速度结构能够为认识海原—六盘山地区的构造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提供帮助.本文以布设在该区域的50个流动台站和38个固定台站为基础,提取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通过面波直接成像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地壳三维精细横波速度结构,再结合区域2010年至2023年地震精定位的结果,得到以下认识:(1)研究区以海原—六盘山断裂为分界线,东西两侧结构差异显著.东侧鄂尔多斯块体浅部以大范围的低速沉积层为主,对应较低的地震活动性;西侧为高速异常,对应较高的地震活动性.(2)精定位结果显示,大部分地震发生在高低速异常体边界线上,分布特征与地表构造单元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3)六盘山和鄂尔多斯西缘靠近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呈现明显的高速异常,推测该区域地处祁连造山带,反映了深部致密的基底结晶.(4)海原—六盘山地区的地壳厚度自南西向北东逐渐减薄,且在本研究区域的中下地壳未发现低速异常体“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2023年四川泸定M_(S)6.8、M_(S)5.0和M_(S)5.6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成因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建勇 王新 +1 位作者 陈凌 刘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1486,共16页
四川泸定2022年9月5日发生M_(S)6.8强震,随后10月22日和2023年1月26日又分别发生M_(S)5.0和M_(S)5.6强余震,主震和两次强余震的震中相距仅几公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震源机制解,因此,探究三者的发震构造、联系及成因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国... 四川泸定2022年9月5日发生M_(S)6.8强震,随后10月22日和2023年1月26日又分别发生M_(S)5.0和M_(S)5.6强余震,主震和两次强余震的震中相距仅几公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震源机制解,因此,探究三者的发震构造、联系及成因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国家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这三次地震序列的连续波形数据及震相资料进行双差重定位,并进一步采取CAP波形反演方法和P波初动极性反演方法获得研究区M_(L)2.5+的79个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破裂沿鲜水河断裂磨西段,破裂彻底,余震活动性不高.沿主断裂分布的余震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断层近直立且西北浅东南深.主震及磨西段大部分余震均为走滑机制,是典型的印度—欧亚板块挤压旋转造成鲜水河走滑断裂带应力失稳触发的强震活动.发生在贡嘎山地区的余震是M_(S)6.8主震触发的震群活动,震级水平不高,分布弥散,并没有触发与主断裂共轭的燕子沟、海螺沟和磨子沟次级断裂,而是触发了与主断裂近平行的次级隐伏断裂——贡嘎山断裂.M_(S)5.0和M_(S)5.6两次强余震均发生在该次级隐伏断裂上,断层倾角40°~50°且震源深度较浅.贡嘎山地区拉张型地震活动明显不同于走滑型为主的鲜水河断裂带,可能是印度—欧亚板块挤压旋转作用下贡嘎山快速隆升而地表快速剥离导致局部因重力卸载而垮塌造成的,M_(S)6.8主震有明显的触发作用.三次泸定强震的发生,释放了磨西段及西侧贡嘎山地区部分应力,但并未改变"Y"字形交汇区强震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泸定地震 鲜水河断裂带 贡嘎山地区 发震构造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波入射下山体-断层破碎带-隧道相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磊 周颜婷 +2 位作者 刘中宪 段更月 张传秀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0-880,共11页
采用一种高精度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IBIEM),开展了山体-断层破碎带-隧道整体模型对地震波的散射作用模拟,考虑了三种影响因素:入射波强度、隧道与断层破碎带间距以及破碎带动力特性,模拟了其对山体表面及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 采用一种高精度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IBIEM),开展了山体-断层破碎带-隧道整体模型对地震波的散射作用模拟,考虑了三种影响因素:入射波强度、隧道与断层破碎带间距以及破碎带动力特性,模拟了其对山体表面及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的存在使得山体-断层破碎带-隧道整体系统内相互作用更加复杂,山体表面位移幅值以及隧道的位移和应力幅值主要呈现放大效应,山体表面断层破裂处破坏异常严重,位移幅值陡增,可达10以上;在衬砌的拱肩、拱脚处的应力集中较为明显,衬砌的顶部和底部应力较小;地震波低频入射时,隧道内外壁应力和位移曲线较平缓,随着入射频率的增大,波的相干效应更加明显,衬砌隧道应力和位移发生空间重分布,出现峰值多段集中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体 断层破碎带 隧道 地震波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特征
18
作者 呼楠 龙锋 +1 位作者 王莹 徐良鑫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6-875,共20页
文中基于中国测震台网统一地震编目网2010年1月—2020年6月的正式地震观测报告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的最优一维速度结构,并矫正了初始震源位置,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小地震精定位工作,结合汶川MS80地震早期余震精定位结果和震源机制解... 文中基于中国测震台网统一地震编目网2010年1月—2020年6月的正式地震观测报告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的最优一维速度结构,并矫正了初始震源位置,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小地震精定位工作,结合汶川MS80地震早期余震精定位结果和震源机制解资料综合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的地震活动特征。结果显示:南坝地区(S区)小地震平行于主破裂带分布;中段(M区)小地震偏离主破裂带分布,在两侧分别形成了丛集区M2和M3;北段青川附近(N区)地震沿主破裂带和青川断裂密集分布(N1区),地震活动强度较大,且沿主破裂带与青川断裂震源深度剖面特征有所不同。推测研究区南端S区的小地震空间分布延续了汶川地震主破裂的特征;北端N区汶川地震破裂受到宁强—勉县一带上地壳高速体的阻挡,地表破裂带消失,应力向深部传导,对青川断裂运动的触发作用明显。综上分析认为,先存断层、新生破裂与主破裂共同作用导致了龙门山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复杂的空间特征,暗示了汶川地震后应力传递和调整过程的空间不均匀性,这可能与北段复杂的地质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 重定位 地震空间分布 断层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山震”的震中在郯庐断裂带安丘地区的证据
19
作者 张邦花 田洪水 +1 位作者 杨传成 张慎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4-724,共11页
“泰山震”发生于公元前1831年,是中国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震。据《竹书纪年》记载: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当名为“发”的皇帝正在登泰山时,发生了一次强地震。因这次地震使皇帝受到了惊吓,因此,被名之为“泰山震”而首次记载下... “泰山震”发生于公元前1831年,是中国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震。据《竹书纪年》记载: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当名为“发”的皇帝正在登泰山时,发生了一次强地震。因这次地震使皇帝受到了惊吓,因此,被名之为“泰山震”而首次记载下来。显然,名为“发”的皇帝受地震恐吓的地理位置是泰山坡麓。由于在泰山及其附近,地震地质学家一直未找到“泰山震”的地震地质记录。因此,“泰山震”的震中和震级一直是个谜。重新观察已发现的地震地质遗迹,结合一系列的测试、实验与剖析,本研究为“泰山震”是震中处在郯庐断裂带内安丘地区的强烈的历史地震提供了证据。首先,在距泰山以东约200 km远的郯庐断裂带安丘—夏庄盆地内的全新世湖沼相软土层中,存有震陷向斜与同震微断层等宏观的地震事件遗迹,它们记录的震中烈度Ⅸ度、震级达M7.0;二是借助于^(14)C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结合计算相关土层的沉积时间,而获得了极为接近公元前1831年的发震时间(公元前1827年);三是依据华北地震烈度衰减模型,计算出该地震在泰山的衰减烈度为Ⅵ度。中国地震烈度表显示,Ⅵ度烈度完全使人站立不稳或惊逃户外,这符合当年登山皇帝受地震惊恐的史料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震 震中 安丘 震陷向斜 郯庐断裂带 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阴影”识别与校正方法——以松辽盆地升平构造为例
20
作者 于婕 王静怡 +3 位作者 张芝铭 刘晓文 穆伦 刘宗堡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9-827,共9页
地层错断往往引起速度横向突变,导致在时间域地震资料中出现“断层阴影”现象,影响地质解释结果及圈闭评价等。为此,以松辽盆地升平构造为例,分析“断层阴影”现象,提出了正演模拟法、井震结合地层对比法和平均速度成图法三种识别方法;... 地层错断往往引起速度横向突变,导致在时间域地震资料中出现“断层阴影”现象,影响地质解释结果及圈闭评价等。为此,以松辽盆地升平构造为例,分析“断层阴影”现象,提出了正演模拟法、井震结合地层对比法和平均速度成图法三种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断层阴影”,提出了高精度速度场校正和时间域层位校正两种校正方法。结果表明,高精度速度场校正法可以实现数据体的校正,适应性更广;时间域层位校正法可以实现层位的校正,具有快速、简便的优势。该方法对类似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阴影”识别 “断层阴影”校正 地震正演模拟 高精度速度场校正 时间域层位校正 松辽盆地升平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