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及邻区中强震前固体潮调制比特征分析
1
作者 宋潇潇 黄颂 +2 位作者 翁骋 吴海波 陈俊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1-251,共11页
采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对2000—2023年湖北及邻区16次4级以上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分析中强地震前调制比时空演化特征。当固体潮调制比最大值连续三个月不低于0.8,且异常空间尺度不小于15000km^(2)时可视为异常。结果表明,12次(7... 采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对2000—2023年湖北及邻区16次4级以上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分析中强地震前调制比时空演化特征。当固体潮调制比最大值连续三个月不低于0.8,且异常空间尺度不小于15000km^(2)时可视为异常。结果表明,12次(75%)地震前存在调制比高值异常,表明该方法对湖北及邻区中强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中强地震通常发生在调制比高值开始后5~20个月或异常结束后13个月内,优势发震时段为异常持续期间或异常结束后9个月内;震中位于异常区域及周边150km范围内,其中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异常区域及周边50km范围内;震级与异常最大值存在一定的关联,5级以上地震前异常显著程度通常较高;预报效能评估R=0.671,R_(0)=0.274。固体潮调制比方法可为湖北及邻区中强地震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及邻区 固体潮调制比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2
作者 李勇 黄润秋 +2 位作者 DENSMORE Alexander L. 周荣军 曹叔尤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25,共19页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地震。为了尽快和最好地利用汶川地震的资料,推动地震地质科学的研究。在论述了汶川地震科学研究的基本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活动...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地震。为了尽快和最好地利用汶川地震的资料,推动地震地质科学的研究。在论述了汶川地震科学研究的基本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活动构造、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地表破裂及组合样式、历史强地震复发周期、观测数据的积累与整合、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地质灾害和灾后重建、龙门山地区未来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等方面的内容。并建议从汶川大地震中汲取教训,整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探讨汶川地震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以有效地减轻和逐步避免今后可能发生的类似的灾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表破裂 历史地震 活动构造 地质灾害 地震复发周期 预测预报 龙门山地震带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调制/非调制地震短期震兆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汪翠枝 曹井泉 +2 位作者 郭洪丽 张磊 薛娜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0-217,共8页
对川滇地区进行调制/非调制地震有限时空扫描,提取调制小震具有显著差异的短期非稳态震兆图像,分析强震前调制小震的非稳态短期异常特征及预测效能,并计算震中附近地区的小震调制比时间序列。结果显示,调制地震方法在该地区MS≥6.0地震... 对川滇地区进行调制/非调制地震有限时空扫描,提取调制小震具有显著差异的短期非稳态震兆图像,分析强震前调制小震的非稳态短期异常特征及预测效能,并计算震中附近地区的小震调制比时间序列。结果显示,调制地震方法在该地区MS≥6.0地震的短期预测中效果显著;汶川8.0级地震前,震区附近存在明显的调制小震空段短期震兆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制地震 非稳态 调制比 地震短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戴苗 冯志生 +3 位作者 刘坚 李德前 魏贵春 申学林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2-227,249,共7页
强震前孕震体环境由于应力变化引起介质电导率等电磁性质的改变,区域地磁场垂直分量日变曲线会出现相位和幅度变化,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是识别幅度异常的有效方法。计算了南北地震带及邻区18个显著地震事件前震中周边地磁台站垂直分量加卸... 强震前孕震体环境由于应力变化引起介质电导率等电磁性质的改变,区域地磁场垂直分量日变曲线会出现相位和幅度变化,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是识别幅度异常的有效方法。计算了南北地震带及邻区18个显著地震事件前震中周边地磁台站垂直分量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地震前后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时空分布特征及产生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在排除空间天气、台站周边观测环境、仪器及监测系统等因素的前提条件下,部分中强地震前,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出现异常,占比44.4%。(2)地磁加卸载响应比阈值受纬度影响,同经度条件下,纬度越大、阈值越小;经过反复调试与对比,计算结果显示南北地震带北段响应比阈值为3.0、南段及西南地区为3.1。(3)一般情况下,异常出现后6个月内,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异常台站数量越多,对应的地震震级越大;中强地震震中位于阈值线附近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加卸载响应比 日变幅 异常指标 地震预报 南北地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耿马大震前单台波速比突变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蔡静观 雷素华 张喜玲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6-63,共8页
用整体的观点、综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澜沧-耿马7.6、7.2级大震前8年中澜沧、腾冲、洱源3个地震台单台波速比(简称波速比)的动态变化过程,发现自1983年始,远在250km以外地区发生的中强震、强震可引起澜沧地... 用整体的观点、综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澜沧-耿马7.6、7.2级大震前8年中澜沧、腾冲、洱源3个地震台单台波速比(简称波速比)的动态变化过程,发现自1983年始,远在250km以外地区发生的中强震、强震可引起澜沧地区波速比突变,其突变幅度随大震的临近和距离的逼近而增大。对波速比突变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并对波速比突变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其物理成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速比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云南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南北地震带大震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黄圣睦 董瑞英 张永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4-311,共8页
根据中国南北地震带与青藏-印尼“歹”字型构造带在成因上的联系,提出东亚南北地震带的观点,认为该地震带包含蒙古、中国西部、缅甸和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研究了该带大地震活动的同步性、主体活动区的有序转移、大地震之间的多次相关... 根据中国南北地震带与青藏-印尼“歹”字型构造带在成因上的联系,提出东亚南北地震带的观点,认为该地震带包含蒙古、中国西部、缅甸和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研究了该带大地震活动的同步性、主体活动区的有序转移、大地震之间的多次相关迁移与重复等特征,并划分出了该带的5个大震活跃幕:1887-1912年、1913-1937年、1938-1957年、1958-1976年、1977-2005年。苏门答腊2004年12月26日8.7级和2005年3月29日8.5级巨震标志着该地震带最近一次以主体活动区南移到苏门答腊为特征的活跃时段即将结束。尽管未来一、两年内地震带的中部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有利时段,但结合强震图像异常指标反映的孕震状况分析,未来7级地震危险区尚不明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南北地震带 大震活跃幕 地震活动图像异常 强震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源系统小震调制比(r_m)和异常面积(Sr_m)起伏加剧的时空特征与强震的中、短期预报 被引量:21
7
作者 秦保燕 张晓东 +1 位作者 王裕仓 郭星全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1-10,共10页
本文对强震前震源系统的调制比r_m和调制比异常面积Sr_m随时间变化的起伏加剧现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得到下列研究结果:(1)强震前近源区以及中强震前近源区大多出现调制比r_m的起伏加剧,并大多在起伏频次达三次时有大震或... 本文对强震前震源系统的调制比r_m和调制比异常面积Sr_m随时间变化的起伏加剧现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得到下列研究结果:(1)强震前近源区以及中强震前近源区大多出现调制比r_m的起伏加剧,并大多在起伏频次达三次时有大震或中强震发生。(2)大多数中、强地震前r_m异常面积Sr_m围绕震源区呈现由小至大、由大至小的过程,因此引入最小异常面积Sr_(min)和最大异常面积Sr_(max)之比γ作为中、短期预报指标,根据统计得到异常指标[γ]如下式某些震例在震前出现异常面积Sr_m起伏的加剧过程,初步认为是震源区周围调整单元调整能力较差导致的结果。(3)r_m、Sr_m起伏加剧开始时间与震级有关,震级愈大,起伏加剧出现愈早。根据半年步长逐月滑动得到的r_m-T图,起伏加剧开始至发震的时间与震级M的统计,得到如下关系(T以月计)M=4.29+0.11T(4)强震前场区异常一般呈现随机异常型、波动型和衰减型三种。若场区某统计区出现r_m的三次起伏加剧时,说明该统计区未来有强震发生。(5)由自治系统和非自治系统原理初步解释了震前震源区周围调整区调制比r_m及调制比异常面积Sr_m起伏现象的周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 调制比 强震 中期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于田两次7.3级地震之后南北地震带Benioff应变比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文 周龙泉 +1 位作者 刘杰 程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9-225,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分别计算新疆于田2008年3月21日7.3级、2014年2月12日7.3级地震前后30天南北地震带Benioff应变比。结果表明,2008年7.3级地震后1年内,后续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Benioff应变比高值区域附近或者高、低值交界区...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分别计算新疆于田2008年3月21日7.3级、2014年2月12日7.3级地震前后30天南北地震带Benioff应变比。结果表明,2008年7.3级地震后1年内,后续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Benioff应变比高值区域附近或者高、低值交界区域,强震活动与Benioff应变比的高值区域存在明显对应关系。这反映了相应区域应力水平可能较高,于田地震的发生导致这些应力高值区容易释放小地震,研究结果对该区域后续强震的发生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次于田地震 Benioff应变比 地震活动性 南北地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系统理论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9
作者 彭立国 陆明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研究了灰色系统理论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作为应用实例 ,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邻近地区M≥ 6 .0地震进行了建模和预测。根据模型检验精度、模型的关联度R、后验差比值C、小误差概率P等项指标说明所建模型可靠、精确 。
关键词 灰色系统理论 地震预报 南北地震带 关联度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强地震前小震调制比异常的动态检测与地点预报 被引量:5
10
作者 秦保燕 温增平 张晓东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4年第1期38-44,共7页
在小震调制比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探测中强震发生前震源附近调整区位置的一种动态检测法(又称抽时段检测法)。利用已发生的较强地震作为动力源,研究震时和震后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小震调制比的时空响应,响应明显的区(即调制... 在小震调制比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探测中强震发生前震源附近调整区位置的一种动态检测法(又称抽时段检测法)。利用已发生的较强地震作为动力源,研究震时和震后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小震调制比的时空响应,响应明显的区(即调制比异常区)可判定为未来震源的调整区。应用组合模式原理,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动态异常区得到的交汇区可进行中强震的地点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小震调制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调制比及其在华北地震中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炜 宋先月 +1 位作者 谢端 王琤琤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2-207,共6页
对调制比预报地震方法进行了改进 ,并使用改进的地震调制比rm1 0 对华北地区进行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 1年左右的中短期阶段 ,未来震中周围的rm1 0 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显的收缩或消失 ,一些震例在临震前数月还再次出现rm1 0 异常... 对调制比预报地震方法进行了改进 ,并使用改进的地震调制比rm1 0 对华北地区进行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 1年左右的中短期阶段 ,未来震中周围的rm1 0 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显的收缩或消失 ,一些震例在临震前数月还再次出现rm1 0 异常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中短期预报效果。文中还就rm1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调制比 引潮力 空间扫描 地震中短期预报 触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活动性研究及其应用于地震预测的一些问题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健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1-456,共6页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地震带 地震密集 地壳介质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渭地震带地震发生的灰色灾变预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俊奇 《灾害学》 CSCD 1990年第3期44-48,共5页
本文应用灰色理论中的灾变预测方法,建立了汾渭地震带中强震发生时间的灰色预测模型。并对未来中强震的发震时间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地震 预测 地震带 灰色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震带大理─剑川段中强地震迁移规律及其原因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元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36-142,共7页
根据滇西地震带大理─剑川段地震活动特征,把公元1498~1991年M≥4.7级地震迁移分为4期。每期地震迁移均以洱源地区的地震为先导,洱源先导地震震级越大,全段地震活动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文中从地下水对断裂的弱化的... 根据滇西地震带大理─剑川段地震活动特征,把公元1498~1991年M≥4.7级地震迁移分为4期。每期地震迁移均以洱源地区的地震为先导,洱源先导地震震级越大,全段地震活动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文中从地下水对断裂的弱化的角度,讨论了地震迁移规律及原因。洱源地区地下水对其断裂弱化的程度最高,其断裂最薄弱。这样,在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最薄弱的洱源地区必将首先破裂而发震,所以每期地震迁移均以洱源地区的地震为先导。认为洱源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可以作为预测全段地震活动水平的“窗口”,大理地区在今后5年左右的时间内(即1996年前后)有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强震 迁移规律 滇西 地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调制地震异常特征
15
作者 华爱军 刘西林 刁守中 《地震学刊》 CSCD 1999年第2期10-16,共7页
利用调制地震方法对华北地区1973年以来发生的24个ML≥5.5地震前地震调制比、地震调制比异常面积、调制地震条带和调制地震频度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对异常类型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认为,华北地区ML≥5.5地震前地震调制... 利用调制地震方法对华北地区1973年以来发生的24个ML≥5.5地震前地震调制比、地震调制比异常面积、调制地震条带和调制地震频度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对异常类型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认为,华北地区ML≥5.5地震前地震调制比和异常面积随时间进程的起伏、调制地震频度震前数月的突然增大以及调制地震条带异常图象是显著的异常变化,可以用于对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条带 地震调制比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中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主要断层的分区强震危险性评估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航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384,共11页
根据时间-震级可预测模式研究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断裂系统的地震复发规律,利用历史地震记录和断层滑动速率资料计算得出区域时间可预测统计模型和震级可预测统计模型,并对4个主要潜在震源区在未来10年内的强震复发危险性进行概率评估。... 根据时间-震级可预测模式研究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断裂系统的地震复发规律,利用历史地震记录和断层滑动速率资料计算得出区域时间可预测统计模型和震级可预测统计模型,并对4个主要潜在震源区在未来10年内的强震复发危险性进行概率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危险性最高为S1区(海原断裂带),其综合危险率K值为0.841,预测下次主震为6.9级;其次为S2区(天桥沟-黄羊川、香山-天景山、六盘山断裂带等),K值为0.480,预测下次主震为6.4级;S3区(祁连山构造带)和S4区(西秦岭构造带)远低于S1和S2区。按照危险程度排序的前2位均位于东祁连山-六盘山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震级可预测模式 地震复发 南北地震带北段 潜在震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M模型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地区强地震序列预测中的应用
17
作者 陆明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1-256,共6页
对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地区M≥ 6 5强地震序列进行灰色系统GM模型的建模 ,从模型检验精度和结果看 ,模型的关联度R、后验差比值C、小误差概率P等有关指标都说明所建模型可靠、精确。因此灰色系统GM模型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地区强地震序列... 对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地区M≥ 6 5强地震序列进行灰色系统GM模型的建模 ,从模型检验精度和结果看 ,模型的关联度R、后验差比值C、小误差概率P等有关指标都说明所建模型可靠、精确。因此灰色系统GM模型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地区强地震序列预测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模型 南北地震带 强地震序列 灰色系统模型 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圈地区中强地震前固体潮调制比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依 郭蕾 王亚玲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66-1170,共5页
基于中国全国小震目录,采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对首都圈地区1987年以来的中强地震前固体潮调制比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9次M_(S)≥5.0地震,有7次在震前1 a、震中100 km范围内出现调制比高值异常,地震对应率为78%... 基于中国全国小震目录,采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对首都圈地区1987年以来的中强地震前固体潮调制比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9次M_(S)≥5.0地震,有7次在震前1 a、震中100 km范围内出现调制比高值异常,地震对应率为78%;高值异常持续时间通常为3~5个月,并多在震前数月内消失。固体潮调制比分析在首都圈地区表现出较好的映震能力,能为该区域中强地震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地区 固体潮调制比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