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莫克兰俯冲带巨厚沉积层速度结构及含水量分布特征
1
作者 于传海 刘思青 +3 位作者 高维 曾信 赵旭 徐敏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4-1068,共15页
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是全球超低角度俯冲、巨厚沉积覆盖、特宽增生楔的俯冲带端元代表,其巴基斯坦海域区段构造特征复杂、大震活动频繁.巨厚沉积层的结构、固结状态及含水量直接影响着俯冲带的板片耦合程度、地震活动与构造演化特征.... 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是全球超低角度俯冲、巨厚沉积覆盖、特宽增生楔的俯冲带端元代表,其巴基斯坦海域区段构造特征复杂、大震活动频繁.巨厚沉积层的结构、固结状态及含水量直接影响着俯冲带的板片耦合程度、地震活动与构造演化特征.莫克兰俯冲带海上探测数据有限,沉积分层结构与力学属性仍不清楚,严重制约了其俯冲动力学过程和地震发育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基于2018年中巴联合航次获取的主动源海底地震仪数据,通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取了莫克兰俯冲带穿过深海盆地、变形前缘和增生楔的沉积层速度结构,揭示了其孔隙度结构和含水量分布特征.模型结果显示,莫克兰俯冲带输入沉积厚达8.2 km,地震P波速度达4.5 km·s^(-1),4 km埋深之下沉积物固结成岩.莫克兰俯冲带浅部含水量在15 wt%以上,俯冲沉积脱水固结程度较高,含水量在3 wt%以下,高固结沉积可能增加莫克兰俯冲带的大震孕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克兰俯冲带 沉积层 速度结构 孔隙度 孕震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厦门湾底质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来源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春雷 曹胜伟 +4 位作者 李亚松 张媛静 李剑锋 李静 洪炳义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245,共14页
【研究目的】厦门湾生态环境治理和厦门港口建设,造成厦门湾重金属含量变化较大,查明湾区重金属分布特征、演变及来源分析,对厦门湾重金属污染防治与生态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测定了厦门湾87个海域底质表层沉积物中的... 【研究目的】厦门湾生态环境治理和厦门港口建设,造成厦门湾重金属含量变化较大,查明湾区重金属分布特征、演变及来源分析,对厦门湾重金属污染防治与生态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测定了厦门湾87个海域底质表层沉积物中的7种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重金属分布特征、富集程度,并利用因子分解及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了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厦门湾西港区重金属Cu(26.37 mg/kg)、Zn(122.58mg/kg)、Cr(57.25 mg/kg)含量最高,九龙江口区Pb(48.03 mg/kg)、Cd(0.25 mg/kg)、Hg(0.085 mg/kg)、As(9.35mg/kg)含量最高;西港Cu超一类标准率最高,达到25%;九龙江Zn超一类标准率次之,为20.69%。厦门湾重金属富集系数为Cu(1.01)>Cr(0.99)>Cd(0.70)>Zn(0.64)>Pb(0.63)>As(0.48)>Hg(0.33)。Cu表现为轻度富集,Cr与本底值接近。【结论】厦门湾重金属的潜在来源中矿山冶炼贡献率为36.16%、天然母岩风化22.03%、农业与生活污水排放21.98%以及化石燃料燃烧19.83%;Cu、Zn、Cd、Cr主要来源矿山冶炼,As来源分别为燃料燃烧贡献率为85.76%和农业面源污染14.16%。Pb和Hg主要受母岩风化所控制。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中、重度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九龙江河口及厦门港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底质沉积物 PMF源解析 海岸带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厦门湾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海-宾川断裂带一次古强震事件的发现
3
作者 罗林 常祖峰 +3 位作者 尹功明 毛泽斌 华钧 陈刚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34,共21页
程海-宾川断裂带是一条长达200km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带。近期研究发现,在该断裂带上的赤田村边坡剖面揭露出错距很大的地震断层、地震楔、软沉积物变形、砂脉等古地震现象。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及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边坡剖面的清理与实... 程海-宾川断裂带是一条长达200km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带。近期研究发现,在该断裂带上的赤田村边坡剖面揭露出错距很大的地震断层、地震楔、软沉积物变形、砂脉等古地震现象。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及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边坡剖面的清理与实测和详细的地层描述,并结合地层年代学样品测试等工作开展了古地震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边坡剖面揭露出NW向和NE向2组断层。根据各地层单元的沉积特征、地层切盖关系和标志层位错,以及崩积楔、软沉积物变形、砂脉等现象,认为这里存在1次强烈地震事件,据AMS^(14)C年龄推算,古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为(5910±30)~(4100±30)a BP。2)地震断层产生的最大垂直同震位移量为4.0m,据震级与断层位移量的经验公式估算出其矩震级(M_(W))为7.3级,与云南地区历史强震的同震位错量相比,其震级可能与1515年永胜7 3/4级地震的规模相似。文中研究结果弥补了程海-宾川断裂带上古地震资料的不足,延长了古地震记录的历史,对开展本区地震危险性区划、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海-宾川断裂带 地震断层 地震楔 软沉积物变形 砂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泥沙淤积层水肥特性高程梯度分异
4
作者 何平生 李进林 +3 位作者 贺秀斌 唐强 吴胜军 黄平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7,共9页
[目的]研究水库消落带泥沙淤积层的水肥特性高程梯度分异可为水库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三峡水库消落带为研究对象,采集典型坡面不同高程位置淤积泥沙分层样品,测试颗粒(黏粒、粉粒和砂粒)组成、养分物质(总有机碳、全氮和全磷)质... [目的]研究水库消落带泥沙淤积层的水肥特性高程梯度分异可为水库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三峡水库消落带为研究对象,采集典型坡面不同高程位置淤积泥沙分层样品,测试颗粒(黏粒、粉粒和砂粒)组成、养分物质(总有机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和质量含水率,对比分析消落带不同高程位置泥沙的水肥特性差异。[结果] 1)消落带淤积泥沙的颗粒较细,中值粒径为6.1~13.5μm,平均值为8.7μm,不同高程位置的泥沙中值粒径差异不显著(p>0.05)。淤积泥沙的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平均体积分数为82.7%,黏粒和砂粒的体积分数分别为14.2%和3.1%。2)消落带泥沙的平均总有机碳(TOC)、全氮(TN)和全磷(TP)分别为18.82、1.24、0.75 g/kg,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C∶N、C∶P和N∶P分别为15.25、25.26、1.68。泥沙养分物质随高程的整体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其中,TOC和TN随高程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TP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泥沙C∶P和N∶P随高程的升高而升高,而C∶N的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3)消落带泥沙的平均质量含水率为28.63%,无显著的高程梯度分异(p>0.05)。4)消落带泥沙颗粒组成、养分物质和质量含水率在剖面内均呈高低交替成层的“纹理状”分布。[结论]三峡水库消落带泥沙的养分物质质量分数存在明显的高程梯度分异,而颗粒组成和质量含水率的空间分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淤积层 水肥特性 空间分异 消落带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落带沉积泥沙来源复合指纹示踪——以三峡库区申家河小流域为例
5
作者 郭进 史忠林 +1 位作者 王巧红 巨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4-231,共8页
复合指纹示踪技术定量解析消落带沉积泥沙来源的可靠性验证,包括试验小流域低水位期消落带沉积泥沙采样,流域来源类型划分和坡面表层样采集,复合指纹因子筛选,以及利用质量平衡模型解算泥沙来源相对贡献。颗粒理化特性分析发现,消落带... 复合指纹示踪技术定量解析消落带沉积泥沙来源的可靠性验证,包括试验小流域低水位期消落带沉积泥沙采样,流域来源类型划分和坡面表层样采集,复合指纹因子筛选,以及利用质量平衡模型解算泥沙来源相对贡献。颗粒理化特性分析发现,消落带泥沙颗粒较坡面物源偏细,<0.002 mm黏粒富集率高达1.60、颗粒比表面积较坡面表土>41%;泥沙及物源土壤有机养分、土壤碱金属、多数重金属及大气沉降核素等因子含量/比活度与细颗粒含量正相关。试验小流域消落带沉积泥沙来源解析表明:按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划分泥沙来源,林草地、果园(柑橘园)、坡耕地(旱地)及水田等4种主要地类相对平均产沙贡献分别为43%、39%、16%和2%;按流域地质地貌区域特性划分泥沙来源,紫色土区平均相对输沙比例51%、石灰土区平均相对输沙比例49%。示踪结果反映出不同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变化及母.质土壤可蚀性差异下侵蚀产沙分异、地块-坡面-流域尺度输沙过程变异、消落带岸坡混合侵蚀扰动及库区蓄水倒灌外源泥沙输入干扰等多方面综合影响。指纹示踪技术可作为解析流域尺度泥沙来源有效手段,可为开展流域水土保持精准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纹识别技术 泥沙来源 消落带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与源解析
6
作者 彭模 邓晓茜 +5 位作者 刘德勇 廖晨峰 王婷 王音璇 王婕 毛龙江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共11页
基于2020年江苏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Pb、Cr、As、Cu、Zn、Cd和Hg)含量,分析其污染特征并追溯其来源。结果表明,江苏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由北向南逐渐加粗,除Cr外,其他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江苏海涂土壤环境背景值。2020... 基于2020年江苏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Pb、Cr、As、Cu、Zn、Cd和Hg)含量,分析其污染特征并追溯其来源。结果表明,江苏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由北向南逐渐加粗,除Cr外,其他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江苏海涂土壤环境背景值。2020年,江苏近岸海域整体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和轻微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其中,Cd处于重度污染水平和强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其他重金属元素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和轻微潜在生态风险水平。江苏海域中海州湾和长江口的重金属含量与污染程度均较高。在江苏近岸海域,2020年Cd和Zn的污染程度比2013年严重。重金属元素与平均粒径呈正相关,与黏土之间的正相关性最高。来源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来源可分为交通航运与工业排放(Pb和Zn)、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污水(As和Cd)、成土母质和大气干湿沉降(Cr和Hg)、养殖生产活动(Cu)4类。与APCS-MLR模型相比,PMF模型对江苏海域重金属的自然源的解释相对较差。APCS-MLR模型结果指示,这4类来源对重金属贡献率分别为27.30%、35.55%、31.22%和5.93%。研究结果对保护江苏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和合理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特征 源解析 沉积物 江苏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外砂泥过渡带沉积粗化趋势与成因分析
7
作者 黄雨菡 范代读 吴伊婧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59,共13页
长江口外存在一狭长的砂泥过渡带将长江水下三角洲泥质区与东海陆架砂质区隔开,其对长江入海泥沙量和陆架海洋动力变化非常敏感。本文分析了近十年来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粒度变化,以及砂泥过渡带YE16站位连续两年获取的柱状样沉积物粒度... 长江口外存在一狭长的砂泥过渡带将长江水下三角洲泥质区与东海陆架砂质区隔开,其对长江入海泥沙量和陆架海洋动力变化非常敏感。本文分析了近十年来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粒度变化,以及砂泥过渡带YE16站位连续两年获取的柱状样沉积物粒度、特征元素比值、有机元素和放射性核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近期砂泥过渡带外边界不断向陆移动,表层沉积物粗化明显,YE16站位近年出现顶部砂质层直接覆盖在底部泥质层上,且砂质层厚度增加较快。基于粒级-标准偏差法与组分分析法的粒度端元(EM)特征发现,YE16柱状样EM3端元(中细砂端元)占比显著升高,以EM3为主的沉积物具有较低的C/N比值和较高的Sr/Ba、Ca/Ti比值,210Pb和137Cs放射性活度低,指示其母源沉积物年龄较老且以海源生源组分占主导。综合分析认为,EM3端元占比增加可归因于强风浪等高能事件驱动下,中陆架变余砂质沉积发生再悬移和向岸搬运所致。这一外源输入机制与长江入海泥沙锐减共同构成了沉积物粗化的双重驱动:前者通过砂质沉积的外源补偿直接增加粗粒沉积占比,后者通过减少泥沙供应削弱了细粒沉积对粗化的稀释效应,两者共同导致了长江口外砂泥过渡带近期向陆迁移、表层沉积物粗化和砂质层增厚等现象。在极端气候事件和流域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长江口外砂泥过渡带变迁及其环境效值得持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过渡带 沉积物粗化 粒度端元分析 流域人类活动影响 强风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盐碱区排水沟岸边带和底泥脱氮贡献及驱动因素
8
作者 祁若曈 孙西燕 +1 位作者 李宏旭 郑兰香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51-4562,共12页
以宁夏第三排水沟为研究对象,采用15N同位素技术,测定了不同采样断面岸边带和底泥的反硝化、厌氧氨氧化速率及其脱氮贡献;结合宏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基因PCR定量分析,探讨理化特征、功能基因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岸边带和底泥脱氮过程的影响... 以宁夏第三排水沟为研究对象,采用15N同位素技术,测定了不同采样断面岸边带和底泥的反硝化、厌氧氨氧化速率及其脱氮贡献;结合宏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基因PCR定量分析,探讨理化特征、功能基因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岸边带和底泥脱氮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宁夏第三排水沟岸边带和底泥的反硝化速率(1.22~3.75μmol N_(2)/(kg·h)均显著高于厌氧氨氧化速率(0.16~0.48μmol N_(2)/(kg·h)(P<0.05),反硝化的脱氮贡献占83.91%~92.95%,厌氧氨氧化的脱氮贡献占7.05%~16.09%,反硝化为宁夏第三排水沟岸边带和底泥中主要的脱氮途径.排水沟底泥的反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岸边带(P<0.05),而厌氧氨氧化速率在岸边带和底泥中的差异不显著(P > 0.05).反硝化功能基因nirK在岸边带的丰度显著高于底泥(P<0.05);nirS则反之;岸边带和底泥的反硝化功能基因(nirK和nirS)丰度之和均显著高于厌氧氨氧化功能基因丰度(P<0.05).亚硝化球菌属是岸边带中最优势的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脱氯菌属是底泥中最优势的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理化因子通过调控微生物活性影响功能基因的丰度及表达进而驱动脱氮过程;底泥中更高的TOC含量、更为厌氧的环境及更高的功能基因丰度是其反硝化能力显著优于岸边带的核心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岸边带 底泥 反硝化 厌氧氨氧化 同位素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潮间带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时空分布与组成特征
9
作者 谢圣涵 刘昕怡 +5 位作者 邹蓓 陈崇泰 袁佳文 张泽 王丽芳 林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102,共12页
本研究于2022年12月和2023年6月在长江口区域6个站位由陆向海分别采集了坝内土壤、高潮滩和低潮裸滩沉积物样品,测定了它们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正构烷烃(n-alkanes)含量、人为来源的黑碳(BC)和多环芳烃... 本研究于2022年12月和2023年6月在长江口区域6个站位由陆向海分别采集了坝内土壤、高潮滩和低潮裸滩沉积物样品,测定了它们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正构烷烃(n-alkanes)含量、人为来源的黑碳(BC)和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样品TOC含量(0.08%~5.20%)由陆向海方向逐渐降低,其稳定碳同位素比值结果显示陆源贡献逐渐降低;所有样品的正构烷烃含量为0.49~56.44μg·g^(-1),平均含量为(9.41±11.61)μg·g^(-1),在丰水期其含量高于枯水期,空间变化趋势与TOC相似。分子比值结果表明,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陆生高等植物贡献占优势;样品中BC含量为0.32~17.12 mg·g^(-1),平均含量为(2.42±2.35)mg·g^(-1),BC含量从土壤至低潮裸滩沉积物逐渐降低,焦炭/烟炱(schar/soot)比值指示BC来源于生物质燃烧和化石燃料燃烧混合贡献,潮汐交替水动力过程是影响研究区域BC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PAHs枯水期高于丰水期,受到光照和植物的降解作用,分布与BC不同,比值法判断PAHs来源是以煤/生物质燃烧为主,混有部分石油燃烧来源;由于受连续水动力过程的影响,在低潮裸滩区域BC和PAHs之间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其中BC亚组分soot对PAHs的吸附是重要因素。总体上,长江口潮间带区域有机碳的分布与埋藏受水动力扰动、来源差异、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人为活动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本研究为了解长江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组成与分布情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潮间带 沉积物 正构烷烃 黑碳 多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生态安全缓冲区工程设计
10
作者 徐祥 李叶青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5-189,共5页
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6.0万m^(3)/d(分两期),一期3.0万m^(3)/d,主要处理光伏企业废水。根据进水水质和排放标准,设计采用高密度沉淀+水解酸化+AAO+高密度沉淀+臭氧氧化+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并配套生态安全缓冲区。生态安全缓冲区... 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6.0万m^(3)/d(分两期),一期3.0万m^(3)/d,主要处理光伏企业废水。根据进水水质和排放标准,设计采用高密度沉淀+水解酸化+AAO+高密度沉淀+臭氧氧化+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并配套生态安全缓冲区。生态安全缓冲区采用表面流人工湿地形式,按照一、二期总排放规模4.2×10^(4)m^(3)/d设计。两段高密度沉淀工艺保障氟化物达标(≤1.5 mg/L),臭氧氧化耦合生物滤池降解难降解COD,生态缓冲区进一步净化尾水。污水处理厂运行近1 a来,平均出水COD为18 mg/L,氟化物为1.1 mg/L,出水指标均满足江苏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2/4440—2022)中A标准。工程系统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达标,吨水成本4.2元,兼具环境、社会与经济效益,可为高标准工业含氟废水处理及生态化转型提供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废水 高密度沉淀 生化处理 臭氧氧化 生物滤池 人工湿地 生态安全缓冲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谷盆地陡断带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成因模式——以东非裂谷Albertine地堑为例 被引量:20
11
作者 于水 韩文明 +1 位作者 赵伟 胡滨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1-35,125,共5页
裂谷盆地陡断带因其构造活动强烈、断层落差大而多发育规模不等的扇体堆积。通过对东非裂谷Albertine地堑陡断带的分析,发现在裂谷盆地陡断带同样可以发育规模较大的三角洲沉积体,并结合现代沉积的证据分析了其形成机理,认为较大的汇流... 裂谷盆地陡断带因其构造活动强烈、断层落差大而多发育规模不等的扇体堆积。通过对东非裂谷Albertine地堑陡断带的分析,发现在裂谷盆地陡断带同样可以发育规模较大的三角洲沉积体,并结合现代沉积的证据分析了其形成机理,认为较大的汇流面积、较长的搬运距离和入湖之前较深的下切谷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这种三角洲沉积体具有良好的边界断层遮挡条件和由自身砂泥岩互层构成的储盖组合配置,在一定的构造条件下可以形成有效圈闭,并在良好的烃源与运移条件下可以形成规模较大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bertine地堑 裂谷盆地 陡断带 三角洲 沉积特征 成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滩冲流带水沙运动综述
12
作者 潘毅 陈自怡 +2 位作者 刘烨 朱芳芳 匡翠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0-927,共8页
简述了冲流带水沙运动的基本特征,综述了入渗或出渗、段波紊动、泥沙平流、沉降或冲刷延后以及沿岸流、波浪-冲流相互作用和波群作用对冲流带水沙运动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冲流带水沙运动物理实验的实现方式以及物理实验中冲流带... 简述了冲流带水沙运动的基本特征,综述了入渗或出渗、段波紊动、泥沙平流、沉降或冲刷延后以及沿岸流、波浪-冲流相互作用和波群作用对冲流带水沙运动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冲流带水沙运动物理实验的实现方式以及物理实验中冲流带泥沙运动观测技术的最新进展,论述了用于冲流带水沙运动研究的2类数学模型,并讨论了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探讨了现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并给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流带 水沙运动 海岸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季巢湖湖滨沉积物-水界面磷动态与内源释放潜力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计超 黄涛 +4 位作者 许丹 李胜景 汪波 尹浩杰 孙庆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48-4957,共10页
采用传统采样和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分析了春夏季巢湖西北部湖滨上覆水、间隙水及沉积物中磷形态和DGT有效态磷铁(DGT-P、DGT-Fe)的动态变化及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初夏季(6月)湖滨上覆水磷含量显著降低,可能源于藻类生长吸收营养盐;... 采用传统采样和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分析了春夏季巢湖西北部湖滨上覆水、间隙水及沉积物中磷形态和DGT有效态磷铁(DGT-P、DGT-Fe)的动态变化及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初夏季(6月)湖滨上覆水磷含量显著降低,可能源于藻类生长吸收营养盐;而间隙水磷形态含量季节差异显著.巢湖西北部湖滨沉积物无机磷主要为自生磷(Auth-P),占无机磷(IP)比例为19.7%~61.3%.湖滨带消落区(S1、S2)沉积物磷含量明显低于堤坝隔离区(S3),但受有机质水平、水动力扰动等因素影响,具有更高的磷释放潜力;夏季沉积物内源磷释放潜力高于春季.DGT-P和DGT-Fe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湖滨带消落区沉积物内源磷释放主要受控于铁结合态磷还原过程,而堤坝隔离区沉积物受铁磷循环调控作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湖滨带 沉积物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潜流带泥沙中石油烃吸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杨 梁越 +2 位作者 张伟超 许彬 吕平毓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79-1788,共10页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的战略定位,然而随着长江航运的迅猛发展,大量船舶溢油污染物在长江潜流带沉积,威胁生态安全。为研究船舶溢油在长江上游潜流带中的吸附规律,本研究选用长江航运广泛使用的0号柴油为实...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的战略定位,然而随着长江航运的迅猛发展,大量船舶溢油污染物在长江潜流带沉积,威胁生态安全。为研究船舶溢油在长江上游潜流带中的吸附规律,本研究选用长江航运广泛使用的0号柴油为实验用油,以长江上游潜流带泥沙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平衡振荡实验分析不同浓度水溶态石油烃在不同粒径泥沙中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潜流带泥沙颗粒对水溶态石油烃的吸附平衡时间均在2 h左右,吸附过程呈明显的二阶段特征,包括快速(0~1 h)和慢速(1~2 h)两个阶段,快速阶段吸附量在90%以上,吸附量与粒径大小关系显著,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为0.995~0.997)拟合效果更好。潜流带泥沙吸附过程呈线性趋势特点明显,Henry线性等温吸附模型(R^(2)为0.918~0.996)对等温吸附实验结果的拟合度更高,呈现出强分配、弱吸附的特点。大多情况下石油烃浓度越高、泥沙粒径越小,泥沙单位吸附量则越多,但有机质含量的差异会影响这一规律;此外,水土比降低、盐度升高会使泥沙单位吸附量增加。研究显示,长江上游潜流带泥沙对水溶态石油烃的吸附速率主要受到化学吸附机理控制,以表面有机质溶解分配作用为主,以非均匀表面化学吸附为辅,石油烃浓度、泥沙粒径、水土比、盐度均对石油烃在潜流带中的吸附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潜流带 泥沙 石油烃 振荡平衡法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挺水植物菖蒲根区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陶苗苗 李亚楠 +3 位作者 宋海涯 李维斌 周晓红 许小红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42-1953,共12页
挺水植物根区是湖泊等淡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最为活跃的微生态区域之一.为了进一步明确挺水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根区沉积物微生物的影响,本论文以挺水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为研究对象,构建室外盆栽实验系统,采集实验第35、105和175... 挺水植物根区是湖泊等淡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最为活跃的微生态区域之一.为了进一步明确挺水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根区沉积物微生物的影响,本论文以挺水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为研究对象,构建室外盆栽实验系统,采集实验第35、105和175天时菖蒲根区及无植物对照系统沉积物样品,研究菖蒲生长发育对根区沉积物细菌群落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菖蒲根区沉积物共检测OTUs数量11659个,无植物的沉积物样品获得OTUs数量为10337个.基于OTUs结果的分析发现,菖蒲根区沉积物Shannon、Sobs、ACE和Chao指数平均值表现为CA>CK;相比于对照组而言,菖蒲根区独有的OTUs数量略高,意味着菖蒲生长可能会丰富根区沉积物细菌的物种组成,尤其是对于细菌群落中相对丰度占比较小的物种产生显著影响;通过FAPROTAX对菖蒲根区及对照系统沉积物细菌代谢及生态功能进行注释,共得到67种细菌群落功能类型,以化能异养、需氧化能异养、发酵、固氮作用、光合自养、亚硝酸盐还原功能等类群为主,菖蒲的生长将提高氮循环功能类群的相对丰度从而对沉积物氮循环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将随菖蒲的不同生长阶段而有所变化.沉积物理化参数是驱动菖蒲根区细菌群落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菖蒲 根区 沉积物 细菌群落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中部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来源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项立辉 王艳芬 +2 位作者 姜辞冬 刘强 李伟欣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52,共11页
基于2015年江苏中部潮间带8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测试分析结果和以往资料,探讨了Cu、Pb、Zn、Cr、Cd、As和Hg 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性,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地累积指数法和富集系数对该区重金属状况进行了系统评... 基于2015年江苏中部潮间带8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测试分析结果和以往资料,探讨了Cu、Pb、Zn、Cr、Cd、As和Hg 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性,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地累积指数法和富集系数对该区重金属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相差较大,平均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Cr>Zn>Cu>Pb>As>Cd>Hg,空间分布不均匀,高值区呈点状或片状分布。沉积物质量符合中国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所有站位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可能效应水平(PEL),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低风险。元素相关性分析、地累积指数、富集系数和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Cu、Pb和Zn元素主要来自于地壳物质或自然风化作用,未污染、未富集;Cr元素含量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影响,部分站位轻度污染和轻度富集;Cd、As和Hg元素含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较为富集,污染程度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评价 表层沉积物 潮间带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落区沉积物落干期氮磷形态分析——以碧流河水库为例
17
作者 韩冬凝 许士国 +1 位作者 李维佳 陈小强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9,共9页
水库水位变动致使消落区沉积物经历着频繁的干湿交替,为探讨落干过程对沉积物氮、磷的影响,以碧流河水库为例采集了消落区不同高程下的沉积物样品,并基于现场条件设计落干模拟试验,探讨持续落干条件下消落区沉积物氮、磷的多形态变化特... 水库水位变动致使消落区沉积物经历着频繁的干湿交替,为探讨落干过程对沉积物氮、磷的影响,以碧流河水库为例采集了消落区不同高程下的沉积物样品,并基于现场条件设计落干模拟试验,探讨持续落干条件下消落区沉积物氮、磷的多形态变化特征,为水库内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沉积物干化过程中,受反硝化作用的影响,落干期TN的含量减少了2.99%,但随着水分蒸发反硝化作用易于发生的条件被破坏,TN的含量逐渐稳定;受矿化作用的影响存在有机磷(OP)向无机磷(IP)的形态转化,该转化提高了磷的生物有效性,且干化过程中会出现氮、磷向表层富集的现象。因此,持续的落干作用有利于沉积物中过量氮素的去除,有助于消落区植物生长和初级生产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消落区 沉积物 持续落干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周边内流区人类活动对表层沉积物的影响
18
作者 高铭君 李育 +4 位作者 张占森 周雪如 李海烨 段俊杰 薛雅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9-1296,共18页
【目的】表层沉积物代用指标可以指示现代环境要素进而推断古环境演化过程,但是在人类活动较强的地区,人类对沉积物产生作用的时间和作用方式以及这种作用是否影响表层沉积物代用指标对该地区气候进行反演的评估较少。【方法】选取祁连... 【目的】表层沉积物代用指标可以指示现代环境要素进而推断古环境演化过程,但是在人类活动较强的地区,人类对沉积物产生作用的时间和作用方式以及这种作用是否影响表层沉积物代用指标对该地区气候进行反演的评估较少。【方法】选取祁连山及周边地区所采集的456个表层沉积物,通过总有机氮(TN)、总有机碳(TOC)、碳氮比(C/N)、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碳酸盐碳同位素(δ^(13)C_(carb))和氧同位素(δ^(18)O)等代用指标分析,建立了代用指标与海拔、经纬度、温度、降水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究了现代人类活动对表层沉积物古环境代用指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影响区表层沉积物古环境代用指标在该区域波动明显,相较其他地区,相关性大幅降低,表明人类活动影响可以改变古环境代用指标的指示意义。通过系统分析和计算表层沉积物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人类活动对表层沉积物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代用指标的现代环境指示意义,从而为后续利用沉积地层中古环境代用指标反演过去气候变化和分析人类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内流区 表层沉积物 人类活动影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深海富稀土沉积物的分类及成因
19
作者 王添翼 董彦辉 +4 位作者 初凤友 石学法 李小虎 苏蓉 章伟艳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5,共13页
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广泛分布在西太平洋、东太平洋、东南太平洋、印度洋等地区。本研究对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里珀顿断裂带(Clarion-Clipperton Fracture Zone,简称CC区)的两个站位富稀土沉积物的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收集... 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广泛分布在西太平洋、东太平洋、东南太平洋、印度洋等地区。本研究对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里珀顿断裂带(Clarion-Clipperton Fracture Zone,简称CC区)的两个站位富稀土沉积物的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收集了太平洋92个站位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数据,依据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矿物组成,将太平洋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分为富Al型、富Fe型、富Ba型等三个类型。富Al型富稀土沉积物广泛布在西太平洋地区,沉积物类型以沸石黏土为主,全岩Al_(2)O_(3)平均含量可达14.9%。富Fe型富稀土沉积物位于东太平洋海隆附近的东南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区域,沉积物中TFe_(2)O_(3)平均含量高达18.8%,部分样品呈现明显的Eu正异常,热液活动可能为稀土元素的富集提供了丰富的稀土元素及载体矿物。富Ba型富稀土沉积物主要分布于东太平洋CC区,沉积物类型主要是(含)硅质黏土,Ba平均含量可达8092×10^(-6)。高Ba含量指示了沉积物形成时期所在海域可能具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这种环境条件形成了大量的生物磷灰石沉积,并与CC区渐新世以来强劲的底流耦合,进而增强了磷灰石的积累,促进了稀土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富稀土沉积物 CC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位变化下长江下游围垦集约养殖鱼塘消落带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机制:以南京地区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寿鑫 刘艺轩 +2 位作者 高艺菲 周旭东 于志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28-1938,共11页
为了研究水位变化对淡水养殖鱼塘消落带沉积物温室气体(GHGs)排放的影响,结合前期野外观测数据,选取南京市温室气体高排放的养殖鱼塘消落带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微宇宙培养实验,设置高水位、低水位、先高后低和先低后高4个不同水... 为了研究水位变化对淡水养殖鱼塘消落带沉积物温室气体(GHGs)排放的影响,结合前期野外观测数据,选取南京市温室气体高排放的养殖鱼塘消落带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微宇宙培养实验,设置高水位、低水位、先高后低和先低后高4个不同水位的处理组,并结合气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光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3D-EEMs)等方法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静态高水位组的CH_(4)累积排放量是静态低水位组的3.46倍,静态低水位组的CO_(2)累积排放量是静态高水位组的1.21倍,静态低水位组的N_(2)O表现为持续吸收。动态组中,水位上升和下降均促进了CO_(2)、CH_(4)和N_(2)O的排放,其中水位上升组的CO_(2)和CH_(4)累积排放量分别是静态低水位组的1.15倍和2.53倍,水位下降组CO_(2)、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是静态高水位组的1.25、1.08倍和2.84倍。研究表明:水位变化差异和变化影响下的消落带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对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起到了关键作用。CO_(2)排放与可溶性有机碳浓度相关性最高。CH_(4)排放与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同时与溶解性有机质定性光谱指数[腐殖化指数(HIX)和SUVA254(254 nm波长处的紫外吸光度与总有机碳的比例)]有显著相关关系。N_(2)O的排放主要受水位变化引起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养殖鱼塘 水位变化 温室气体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