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8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s of nonassociated flow rules on seismic bearing capacity factors of strip footing on soil slope by energy dissipation method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小礼 郭乃正 +1 位作者 赵炼恒 邹金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6期842-847,共6页
Seismic bearing capacity factors of a strip footing placed on soil slope were determined with both associated and nonassociated flow rules. Quasi-static representation of earthquake effects using a seismic coefficient... Seismic bearing capacity factors of a strip footing placed on soil slope were determined with both associated and nonassociated flow rules. Quasi-static representation of earthquake effects using a seismic coefficient concept was adopted for seismic bearing capacity calculations. A multi-wedge translational failure mechanism was used to obtain the seismic bearing capacity factors for different seismic coefficients and various inclined angles. Employing the associated flow rule, numerical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published solutions. For bearing capacity factors related to cohesion and equivalent surcharge load, the maximum difference approximates 0.1%. However, the difference of bearing capacity factor related to unit weight is larger. With the two flow rules, the seismic bearing capacity factors we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design charts for practical u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ismic bearing capacity factors related to the cohesion, the equivalent surcharge load and the unit weight increase greatly as the dilatancy angle increases, and that the nonassociated flow rule has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the seismic bearing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associated flow rule seismic bearing capacity factor EARTHQUAK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pacity models on expressway near a bus bay stop with an access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洪宾 孙小端 +1 位作者 贺玉龙 宇仁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3239-3246,共8页
To determinate the expressway capacity near a bus bay stop with an access, capacity models on the expressway near a bus stop with an access wer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gap acceptance theory and queuing theory. Depe... To determinate the expressway capacity near a bus bay stop with an access, capacity models on the expressway near a bus stop with an access wer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gap acceptance theory and queuing theory. Depending on a bus stop position to an entrance or an exit ramp, the capacity models were developed for four cases. Bus bay stops with overflow and bus bay stops without overflow were considered. A comparison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model calculation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ggested models have high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at bus arrival rate below 60 vehicles per hour(veh/h) or vehicle volumes at the entrance and the exit below 200 passenger cars units per hour(pcu/h), and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apacities for four cases. When bus arrival rate is above 240 veh/h, the capacities of all four cases will decline rapidly. With berth number increasing, the increasing of the capacities is no obvious for four cases. As the bus arrival rate and vehicle volumes at the entrance and the exit increase, bus stops located downstream of an entrance and upstream of an exit have a remarkably effect on the capacities. The latter case is much heavier than the former. Those results can be used to traffic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n urban expressway near a bus stop with an ac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acity public transport entrance and exit traffic flow theory DEL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suction capacity in seabed natural gas hydrate by cutter-suction exploitation 被引量:2
3
作者 XU Hai-liang KONG Wei-yang HU Wen-g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2883-2895,共13页
The mathematical and simulation models of working head in the deep-sea working environment were built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cutter-suction flow,cutter-head rotating speed,cutting depth and suction port position on... The mathematical and simulation models of working head in the deep-sea working environment were built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cutter-suction flow,cutter-head rotating speed,cutting depth and suction port position on the cutter-suction capacity.The efficiency of the cutter-suction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 law of the solid-phase volume fraction of the flow field,the variation law of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the flow field and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solid-phase concentr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cutter-suction flow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utter-suction efficiency when it is less than1000m3/h.However,when it is more than1000m3/h,it is helpless.When the cutter-head rotate speed is within the range of10–25r/min,the cutter-suction efficiency stabilizes at about95%.While the speed is greater than25r/min,the cutter-suction efficiency decreases sharply with the increase of cutter-head rotate speed.With the increase of cutting depth,the cutter-suction efficiency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remains stable and finally decreases.The cutter-suction efficiency remains at about94%when the suction port position deviation ranges from0°to30°,but it has a sharply reduction when the deviation angle is more than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bed natural gas hydrate working head solid-liquid two-phase flow cutter-suction capacity influencing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无支撑缝网区流动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与进展
4
作者 端祥刚 胡志明 +3 位作者 常进 石雨昕 吴振凯 许莹莹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1,共10页
针对页岩储层体积压裂缝网中无支撑缝网区的气液渗流特征及其对开发规律影响不清的问题,总结了国内外无支撑缝网体积、水岩作用、裂缝导流能力、气液两相流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无支撑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储层产水产气能... 针对页岩储层体积压裂缝网中无支撑缝网区的气液渗流特征及其对开发规律影响不清的问题,总结了国内外无支撑缝网体积、水岩作用、裂缝导流能力、气液两相流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无支撑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储层产水产气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无支撑缝网区(包括无支撑人工缝、诱导缝及沟通的天然裂缝等)是沟通支撑裂缝和基质、大幅增加泄气面积的主体;无支撑裂缝受支撑条件、水岩作用及上覆应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导流能力和气水两相流动规律更复杂,对上覆应力变化也更敏感,随应力增加含水裂缝渗透率可下降2~4个数量级;页岩气开发过程中,无支撑缝网区的导流能力及演化规律是闷井返排制度设计和生产制度优化的关键。下步重点攻关方向主要包括无支撑裂缝气-液-固三相作用机理与微观力学机制、裂缝长期导流能力主控因素与气水两相流动模型,以及全生命周期缝网演化规律等方面。该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气闷井返排制度和生产制度的优化设计、保持气井长期高产稳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裂缝 水岩作用 无支撑裂缝 流动能力 缝网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顶点子图分解合并原理的综合能源站设备选型及容量优化配置
5
作者 黄大为 陈柄运 +2 位作者 于娜 杨冬锋 孔令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31-3045,I0015,共16页
针对综合能源站设备选型和容量配置问题,该文提出基于顶点子图分解合并原理的综合能源站设备选型及容量优化配置方法。运用基于图论的能源枢纽(energy hub,EH)建模方法,刻画综合能源站内部的多能流耦合关系与分布特征,基于顶点子图分解... 针对综合能源站设备选型和容量配置问题,该文提出基于顶点子图分解合并原理的综合能源站设备选型及容量优化配置方法。运用基于图论的能源枢纽(energy hub,EH)建模方法,刻画综合能源站内部的多能流耦合关系与分布特征,基于顶点子图分解合并原理,将待选设备抽象为顶点子图,使综合能源站设备选型问题转化为顶点子图组合合并问题;通过对多能流平衡网络拓扑结构的分析,形成汇集-分配节点与待选设备能流关联矩阵,将待选设备以0-1变量与整数变量组合形式引入综合能源站设备选型及容量优化配置模型的约束方程,建立综合考虑经济性和节能性指标,以及设备选型、容量配置和运行约束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通过算例仿真,实现设备选型与容量配置的协同规划,验证所提建模方法在能源站从无到有的系统设备选型、结构搭建与容量配置规划问题中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站 容量优化配置 多能流平衡网络 顶点子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多层网络嵌入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6
作者 盛科荣 李晓瑞 +1 位作者 吴石磊 李亚泽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505,共11页
采用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数据、专利权转让数据和航班数据构建中国多层城市网络,实证检验了多层网络嵌入对中国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特征。研究发现:①城市多层度数中心性和多层PageRank中心性对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 采用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数据、专利权转让数据和航班数据构建中国多层城市网络,实证检验了多层网络嵌入对中国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特征。研究发现:①城市多层度数中心性和多层PageRank中心性对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表明城市多层网络中心性成为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来源。②多层网络嵌入的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效应随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创业孵化能力、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增强,表明城市吸收能力正向调节着多层网络嵌入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关系。③非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分别受益于多层PageRank中心性和多层度数中心性的提升,中西部城市能源利用效率从多层网络嵌入中获得的收益明显高于东部城市。城市多层网络嵌入的研究必然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城市网络 能源利用效率 吸收能力 网络资本 流动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异质交通流基本图的通行能力模型
7
作者 张文会 宋子文 +1 位作者 张超 张攀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8-394,共7页
为研究智能网联车辆与人工驾驶车辆混合的异质交通流通行能力特性,基于协同自适应控制模型和智能驾驶员模型,推导出考虑反应时间的异质交通流基本图模型.首先,根据不同的跟驰模式确定异质交通流下的车辆比例;其次,基于推导出的异质交通... 为研究智能网联车辆与人工驾驶车辆混合的异质交通流通行能力特性,基于协同自适应控制模型和智能驾驶员模型,推导出考虑反应时间的异质交通流基本图模型.首先,根据不同的跟驰模式确定异质交通流下的车辆比例;其次,基于推导出的异质交通流基本图模型,解析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与通行能力之间的联系,并对模型中的影响参数做敏感性分析;最后,借助SUMO仿真软件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密度下,提高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有利于道路通行能力的提升,渗透率平均每增加20%,通行能力增加607.81辆/h;车头时距每减少0.1 s和自由流速度每增大5 m/s分别提高道路通行能力341.00和317.00辆/h,同时也说明反应时间的减少对通行能力提高有积极作用;当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增大时仿真数据点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但它们都在理论曲线附近,仿真结果与理论曲线基本相符,证明了异质交通流基本图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行能力 交通工程 智能网联车辆 异质交通流 基本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运输就是运流量”的学术思想
8
作者 马宏伟 毛清华 +7 位作者 薛旭升 王川伟 王鹏 聂珍 段优优 司马俊雷 柴建权 陈彦璋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58-3667,共10页
煤矿连续运输是煤矿开采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煤矿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了连续运输系统在煤流检测、节能控制、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多系统协同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连续运输系统存在的能耗大、监测... 煤矿连续运输是煤矿开采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煤矿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了连续运输系统在煤流检测、节能控制、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多系统协同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连续运输系统存在的能耗大、监测难、协同性差、智能化程度低等关键技术问题。为了不断提升煤矿连续运输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提出了“运输就是运流量”的学术思想,定义了学术思想的内涵,构建了学术思想的逻辑架构,凝练了煤矿连续运输系统智能化的四大关键技术,给出了基于煤流量的连续运输系统四大关键技术及其解决方法。建立了煤矿连续运输系统各节点煤流量检测模型,提出了多信息融合的煤流量检测方法,构建了煤流量数据库,实现了连续运输系统数字化,奠定了连续运输系统智能化的坚实基础;建立了基于煤流量数据的连续运输设备智能调速模型,制定了“煤多快运,煤少慢运,无煤停运”的节能调速控制策略,提出了基于煤流量的神经网络自适应速度控制方法,实现了连续运输设备节能高效运行;建立了基于煤流量数据的连续运输设备全生命周期智能维护与健康管理模型,提出了以过煤量数据预测设备状态信息的智能维护方法,确保了连续运输设备安全、稳定、持续、高效运行;建立了基于煤流量数据的多连续运输设备协同控制模型,提出了基于“时效-能效”的速度和煤流量匹配方法,实现了多连续运输设备高效协同运行。“运输就是运流量”的学术思想已在陕煤、宁煤等煤矿得到应用,实现了多个连续运输系统节能调速与协同运行,提升了煤矿多连续运输系统的安全性、高效性、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连续运输 运流量 煤流量检测 节能调速 智能维护 健康管理 设备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胶在混凝土输水工程中的减阻降糙特性
9
作者 穆祥鹏 张哲琦 +3 位作者 李军强 陈文学 崔巍 牛子厚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3-480,共8页
为探究纳米胶对混凝土输水工程的降糙特性,设计建造有压输水箱涵物理模型试验系统,采用压差测量系统及2D-PIV系统分别测量了喷涂纳米胶前后的混凝土壁面糙率,分析了近壁二维流场变化。结果表明:喷涂纳米胶后,混凝土壁面糙率可减少13.90%... 为探究纳米胶对混凝土输水工程的降糙特性,设计建造有压输水箱涵物理模型试验系统,采用压差测量系统及2D-PIV系统分别测量了喷涂纳米胶前后的混凝土壁面糙率,分析了近壁二维流场变化。结果表明:喷涂纳米胶后,混凝土壁面糙率可减少13.90%,体现出了良好的降糙效果;近壁区域水流结构改变,垂向平均流速增大、流速梯度减小,说明纳米胶使得混凝土壁面滞水作用降低,减小了水流阻力。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纳米胶应用于混凝土壁面的降糙特性,可为其在长距离输水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能力 降糙 近壁流场 PIV 无机纳米硅酸盐水溶液渗透结晶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梁堵塞对河道洪水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
10
作者 荆海晓 牛磊 侯精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70,共12页
【目的】暴雨山洪中往往含有浮木、树枝等漂浮物,导致桥梁堵塞,影响河道行洪能力,增加山洪灾害风险,已有规范在进行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时不考虑桥梁堵塞的影响,这会低估洪水风险等级。【方法】以甘肃省华池县的某河道为例,采用三维水动力... 【目的】暴雨山洪中往往含有浮木、树枝等漂浮物,导致桥梁堵塞,影响河道行洪能力,增加山洪灾害风险,已有规范在进行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时不考虑桥梁堵塞的影响,这会低估洪水风险等级。【方法】以甘肃省华池县的某河道为例,采用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开展了河道桥梁不同堵塞率条件下的洪水淹没风险研究,分析了100 a、50 a、20 a和10 a一遇不同设计暴雨条件以及桥梁堵塞率对洪水风险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在无堵塞情况下,该河道防洪能力大于50 a一遇。然而,随着堵塞率的增加,河道的洪水位增大。特别是,当堵塞率达到80%,50 a一遇洪水条件下的桥梁的过流能力系数下降了60%,而10 a一遇洪水条件下桥梁的过流能力系数下降了22%。建立了桥梁过流能力修正系数与堵塞率的经验关系。【结论】桥梁堵塞显著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增加了洪水风险,在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中,有必要考虑桥梁堵塞的潜在影响。提出的过流能力修正系数经验公式可为一维模型中堵塞条件下桥梁断面内边界条件的设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堵塞 洪水风险 过流能力 壅水高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霞院水库流路演变及泥沙淤积分布特征
11
作者 李昆鹏 刘强中 +3 位作者 王振凡 李丽珂 李珍 黎思恒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4,103,共5页
西霞院水库是小浪底水库的反调节水库,主要对小浪底水库下泄的不稳定水流进行反调节。系统梳理了2007—2022年西霞院水库调度运行方式、入库水沙、流路演变以及泥沙淤积分布特征,其成果可为西霞院水库优化减淤调度提供科技支撑。结果表... 西霞院水库是小浪底水库的反调节水库,主要对小浪底水库下泄的不稳定水流进行反调节。系统梳理了2007—2022年西霞院水库调度运行方式、入库水沙、流路演变以及泥沙淤积分布特征,其成果可为西霞院水库优化减淤调度提供科技支撑。结果表明:1)西霞院水库入库年均水量为305.55亿m^(3)、年均沙量为1.34亿t,入库泥沙持续淤积造成库区流路发生显著变化,焦枝铁路老桥至坝前库段由运行初期的4条流路逐渐演变成1条流路。2)至2022年8月,西霞院水库泥沙淤积总量为7 253.6万m^(3),其中大坝—xxy07断面区间泥沙淤积量为6 964.5万m^(3);水库汛限水位131.00 m以下库容为0.184亿m^(3),淤积比为76.71%;库水位131.00~134.00 m反调节库容为0.567亿m^(3),已被侵占0.003亿m^(3)。3)西霞院水库泥沙中SiO_(2)、Al_(2)O_(3)、CaO含量占总组成的80.14%;泥沙颗粒角形因数小于等于1.30。4)西霞院水库距坝5.8 km以上现状滩面高程比淤积平衡后设计滩面高程高3 m以上,建议西霞院水库在小浪底水库排沙期水位降至132.00 m以下运行,避免上游滩面高程持续抬升侵占反调节库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路演变 泥沙淤积 调节库容 淤积平衡 西霞院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OD路径分配下的路网通行能力信号优化模型
12
作者 卢凯 周凌霄 +2 位作者 张晓春 何淑霖 林科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4-552,共9页
为测算与优化路网通行能力,针对断面、路段、路网3个层级,根据交叉口信号相位结构与配时参数,分别给出各层级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建立路网通行能力优化模型与信号交叉口总延误优化模型,在保证路网通行能力最大的基础上,实现路网信... 为测算与优化路网通行能力,针对断面、路段、路网3个层级,根据交叉口信号相位结构与配时参数,分别给出各层级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建立路网通行能力优化模型与信号交叉口总延误优化模型,在保证路网通行能力最大的基础上,实现路网信号交叉口总延误最小化,以兼顾路网通行能力与运行效率整体最优。案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路网通行能力,模型计算结果与仿真实验数据偏差为1.60%。与Synchro优化方案相比,所提模型优化方案可使路网通行能力提高5.11%,车均延误时间减少12.28%,车均停车次数下降19.10%,取得了较为明显的优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城市路网 通行能力 OD流量 信号优化 延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立木茎干蓄水能力与液流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赵燕东 刘小锋 +2 位作者 聂立杨 李继龙 朱琳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2-500,共9页
茎干水分与液流动态关系对于理解植物水分运输机制和蒸腾调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植物水分监测方法由于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限制,难以捕捉植物水分变化的细微过程。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i.MX6ULL芯片的智能监测系统,通过结合先进... 茎干水分与液流动态关系对于理解植物水分运输机制和蒸腾调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植物水分监测方法由于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限制,难以捕捉植物水分变化的细微过程。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i.MX6ULL芯片的智能监测系统,通过结合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实现了对茎干水分、液流速率、蒸腾量、土壤含水率以及空气温湿度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在银杏树上的长期实地监测验证了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统计结果表明,银杏树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液流和茎干水分变化趋势显著,液流速率为0.82~20.52 cm/h,而生长季中茎干水分导数与液流数据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不低于-0.7)。生长季期间,液流增加伴随着茎干水分减少,且茎干水分变化速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液流变化趋势。此外,空气温度每上升1℃,液流速率平均增加8.6%,而空气相对湿度每上升10个百分点,则导致液流速率下降27.3%。研究结果为活立木水分运输关系提供了实验证据,并为植物生理学研究和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立木茎干蓄水能力 智能监测系统 液流 传感器技术 实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旋转潮流控制器和需求响应的配电网新能源承载力评估方法
14
作者 颜湘武 李洋洋 +3 位作者 卢俊达 郭美辰 杜春林 吴鸣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7,77,共11页
针对高比例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导致配电网系统能量出现时空维度下的不平衡问题,提出考虑旋转潮流控制器和需求响应的配电网新能源承载能力评估方法。首先,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下的旋转潮流控制器和需求响应模型。其次,建立分布式新能源承载... 针对高比例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导致配电网系统能量出现时空维度下的不平衡问题,提出考虑旋转潮流控制器和需求响应的配电网新能源承载能力评估方法。首先,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下的旋转潮流控制器和需求响应模型。其次,建立分布式新能源承载力的双层优化模型,在该模型中,上层旨在最大化配电网对新能源的承载能力,优化新能源接入容量;下层旨在最小化系统的综合运行费用,调节各设备运行出力。然后,采用基于灰狼算法和二阶锥规划的混合优化算法进行求解,通过引入二阶锥松弛将优化问题转化为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问题。最后,采用IEEE33节点系统作为仿真算例,对不同场景下的承载力双层优化模型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考虑需求响应措施和旋转潮流控制器的投入可以提高配电网的新能源承载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新能源 旋转潮流控制器 需求响应 承载力 二阶锥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交通流的柔性互联配电网电动汽车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佳晨 张沈习 +3 位作者 张璐 刘文亮 曹毅 梁宇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7,共14页
交通流的时空变化会导致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分布发生改变,进而影响配电网电动汽车承载能力。为了精细化考虑交通流的影响,提出了计及交通流的柔性互联配电网(FIDN)电动汽车承载能力计算方法。该方法考虑智能软开关的灵活可调能力,以降低... 交通流的时空变化会导致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分布发生改变,进而影响配电网电动汽车承载能力。为了精细化考虑交通流的影响,提出了计及交通流的柔性互联配电网(FIDN)电动汽车承载能力计算方法。该方法考虑智能软开关的灵活可调能力,以降低电动汽车规模化接入对配电网的冲击。首先,基于半动态交通流模型,综合考虑多种电动汽车接入模式,建立电动汽车调控模型;其次,计及交通流影响下的电动汽车调控措施,以能够承载的电动汽车数量最大为目标,提出考虑交通流的FIDN电动汽车承载能力计算模型;然后,通过二次凸包络松弛方法、大M法、二阶锥松弛方法等实现模型转化,并提出嵌套收紧松弛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减小松弛间隙;最后,在改进的标准算例及福建省某实际算例中进行测试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互联 配电网 电动汽车 承载能力 交通流 嵌套收紧松弛算法 智能软开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袋装石墨尾矿承载性能及沿空留巷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展 杜常博 +2 位作者 高健 易富 石凯龙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3-356,共14页
为分析袋装石墨尾矿的承载特性及破坏机理,验证袋装石墨尾矿柔性墙应用于沿空留巷的可行性。在土工袋半圆边界承载模型的理论基础上,考虑土工袋体积的变化,修正半圆边界模型公式推算;利用PFC^(2D)颗粒流程序,根据直剪试验、拉拔试验确... 为分析袋装石墨尾矿的承载特性及破坏机理,验证袋装石墨尾矿柔性墙应用于沿空留巷的可行性。在土工袋半圆边界承载模型的理论基础上,考虑土工袋体积的变化,修正半圆边界模型公式推算;利用PFC^(2D)颗粒流程序,根据直剪试验、拉拔试验确定石墨尾矿与土工布接触的细观参数,并开展袋装石墨尾矿的单轴压缩数值试验,获得不同因素下袋装石墨尾矿的应力−应变曲线,将理论计算与数值试验结果对比,验证数值参数选取的合理性,并从颗粒接触和颗粒运动趋势进一步研究土工袋堆叠体的承载机理和破坏形式;根据某煤矿沿空留巷工作面概况,通过PFC^(2D)颗粒流程序建立纵横交错、横向无缝、横纵交错、纵向无缝排列方式下袋装石墨尾矿柔性墙体,以刚性墙体的运动模拟沿空留巷中顶板的下沉,对4种不同堆叠方式的柔性墙体的承载进行分析,验证袋装石墨尾矿柔性墙体用于沿空留巷巷旁支护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承载过程中,约束形成的张力是影响土工袋承载性能的主要因素,土工袋的初步破坏发生在袋与袋的界面接触处,初步破坏后土工袋堆叠整体并未发生失稳现象,受土工袋侧面约束影响,土工袋整体可继续承载至其侧面断裂;初步破坏处的袋子主要受剪切破坏,完全破坏时土工袋内中心位置的颗粒会产生压缩固结现象;修正后的土工袋半圆边界承载模型计算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接近;4种不同排列方式中横纵交错排列方式的柔性墙承载能力最大、沉降最小,满足沿空留巷的顶板下沉位移范围以及在土工袋发生初步破坏前均满足充填体的阻力要求。提出的建模方法和结果可为土工袋柔性墙技术应用于沿空留巷的巷旁支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袋 PFC2D 石墨尾矿 数值模拟 承载能力 沿空留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气化铁路双边供电系统供电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17
作者 吕子佥 陶海东 +4 位作者 王元凯 廖惠淑 张财源 潘鹏宇 胡海涛 《电气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8-356,共9页
电气化铁路双边供电系统中多座牵引变电所一次侧可追溯至同一外部电源公共连接点,降低了公共连接点处电压水平,限制了系统的供电能力。为此,基于斯科特变压器和背靠背静止无功发生器,提出一种以提升系统整体电压水平为主的供电能力提升... 电气化铁路双边供电系统中多座牵引变电所一次侧可追溯至同一外部电源公共连接点,降低了公共连接点处电压水平,限制了系统的供电能力。为此,基于斯科特变压器和背靠背静止无功发生器,提出一种以提升系统整体电压水平为主的供电能力提升策略。根据国家针对电压水平的相关考核标准,建立了公共连接点处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和三相电压偏差的综合补偿模型;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双层交替迭代求解的牵引供电网络求解方法解析系统潮流,根据潮流解析结果验证供电能力提升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同时,选择以牵引负荷最小允许追踪时间间隔为评价指标,评估计及补偿装置后双边供电系统的供电能力。结果表明,该策略可精确补偿公共连接点处三相电压偏差和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至期望值,间接抑制接触网网压波动,进而提升双边供电系统整体电压水平,增强系统供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化铁路 双边供电 供电能力 潮流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转速下静子可调对变循环分离风扇流通能力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安广丰 周瑞 +1 位作者 于贤君 刘宝杰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74,共15页
可调静子是变循环分离风扇在中低转速下实现更大流通能力的关键手段。本文针对“2+1”和“1+2”两种构型变循环分离风扇的极限流通能力随进口导叶(IGV)和静子调节的变化规律展开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涵道比和可调静子组合调节... 可调静子是变循环分离风扇在中低转速下实现更大流通能力的关键手段。本文针对“2+1”和“1+2”两种构型变循环分离风扇的极限流通能力随进口导叶(IGV)和静子调节的变化规律展开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涵道比和可调静子组合调节情况下,“1+2”变循环分离风扇的极限流通能力更强;而涵道比固定为0.3时,“2+1”变循环分离风扇的极限流通能力更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IGV的调节角度决定了第一级风扇流量-压比特性线位置,从而决定了风扇的理论极限流通能力;而所有可调静子叶片的调节角度决定了第一级风扇与后面级风扇的匹配状态,从而决定了第一级风扇在自身特性线上匹配的最大流量状态,进而决定了风扇的实际极限流通能力。涵道比和可调静子组合调节情况下,“1+2”变循环分离风扇可用的IGV调节角度更大,因此其极限流通能力更强;涵道比固定情况下变循环分离风扇的极限流通能力与初始状态下各级的匹配有关,对于本文研究的两种构型变循环分离风扇,涵道比为0.3时“2+1”变循环分离风扇各级匹配状态有利于获得更大的可用IGV调节角度,因此其极限流通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循环发动机 变循环分离风扇 可调静子 极限流通能力 级匹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真技术在铝氧化银电池热设计上的应用
19
作者 黄辰 唐广群 +2 位作者 闻杰 毕晓峰 安富盛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39-1543,共5页
通过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建立铝氧化银电池散热模型,分析海水流速、电解液流量、电解液温度以及表面涂层厚度对散热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水域流速的变化对散热功率几乎没有影响,电池热功率随外温度差的增加而增加,表面涂层状态和电解液... 通过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建立铝氧化银电池散热模型,分析海水流速、电解液流量、电解液温度以及表面涂层厚度对散热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水域流速的变化对散热功率几乎没有影响,电池热功率随外温度差的增加而增加,表面涂层状态和电解液流量对电池散热功率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仿真方法 电池散热功率 海水域流速 电解液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折式与阵列式迷宫阀芯结构内流动与空化特性研究
20
作者 王俊鹏 冯佳琪 +1 位作者 张恩搏 白博峰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93-105,F0003,共14页
迷宫阀芯是控制高压液体流量的关键部件,其流道结构内的空化现象是限制流量调节的瓶颈之一。针对曲折式与阵列式两类典型的迷宫阀芯结构,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和Rayleigh-Plesset空化模型,数值研究了流体流动与空化特性,提出了满足低空... 迷宫阀芯是控制高压液体流量的关键部件,其流道结构内的空化现象是限制流量调节的瓶颈之一。针对曲折式与阵列式两类典型的迷宫阀芯结构,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和Rayleigh-Plesset空化模型,数值研究了流体流动与空化特性,提出了满足低空化率、高质量流率要求的阀芯结构型式。研究发现,相同压差下曲折式流道的质量流量更低,由于发生强烈的边界层分离现象和出现大尺度涡旋区域导致空化率增加;阵列式流道末级圆柱尾迹区发生强烈的空化现象,通过改进末级圆柱为水滴型结构,可显著降低局部空化率,同时具备良好的流通能力;当尾部角度b=30°时,平均空化率达到最低值41.9%,这表明存在一个使下游出口截面空化率达到最小值的最佳角度。本研究可为迷宫调节阀阀芯流道结构优化、提升抗空化性能和流体质量流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宫阀芯 流动 空化 气液两相流 流通能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