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9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江湖演变规律及其影响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姚仕明 何子灿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受强人类活动和极端洪旱气候等因素综合影响,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情势、冲淤分布及江湖关系等均发生改变。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年均输沙量大幅减少,减幅达70%~93%,年内流量过程总体有所坦化,但汛后因水库群蓄水而退水速率加快... 受强人类活动和极端洪旱气候等因素综合影响,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情势、冲淤分布及江湖关系等均发生改变。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年均输沙量大幅减少,减幅达70%~93%,年内流量过程总体有所坦化,但汛后因水库群蓄水而退水速率加快;洞庭湖四水及荆江三口年均入湖径流量无明显变化,入湖沙量呈减少趋势,入湖年均水、沙量分别减少了9%和38%;鄱阳湖五河年均入湖水、沙量分别减少了2%和57%,出湖年均水、沙量分别增多了1%和5%。水沙过程的改变引起长江中下游冲淤格局变化,2003—2021年长江中下游河段累计冲刷50.3亿m^(3),年均冲刷量2.65亿m^(3);洞庭湖区由淤积转为微冲,荆江三口洪道以冲刷为主;鄱阳湖区总体上由淤转冲,入江水道冲刷下切明显。未来30 a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仍将保持冲刷态势,至2050年末宜昌至大通河段、荆江三口洪道累计冲刷量分别为35.8亿m^(3)和1.17亿m^(3),洞庭湖区呈微淤状态,鄱阳湖区呈微冲状态。基于长江中下游江湖冲淤新格局,从防洪、供水、航运、生态及涉水建筑物安全等5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江湖演变的影响效应,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输移 冲淤演变 江湖关系 影响效应 对策与建议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近底河床粗细泥沙交换研究进展
2
作者 金中武 李汕 +1 位作者 卢金友 郭小虎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25,共8页
河流泥沙交换运动是河流泥沙运动力学中主要难题之一,泥沙交换运动的过程与强度决定了河床冲淤的速率,从而引起河床冲淤演变。归纳总结了河床泥沙上扬通量推演过程及影响因素、河床泥沙粗细交换中泥沙扩散方程以及泥沙交换层厚度方程的... 河流泥沙交换运动是河流泥沙运动力学中主要难题之一,泥沙交换运动的过程与强度决定了河床冲淤的速率,从而引起河床冲淤演变。归纳总结了河床泥沙上扬通量推演过程及影响因素、河床泥沙粗细交换中泥沙扩散方程以及泥沙交换层厚度方程的形成过程、泥沙交换数学模型的建立、泥沙交换试验研究的方法等最新研究进展,同时梳理该方向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未来趋势。目前尚未统一化的理论公式,计算方法均以经验公式为主,且缺乏可靠实测资料的充分验证。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河流近底泥沙交换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未来深入研究泥沙交换的重点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交换 悬移质泥沙 河床冲淤 数学模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位移方法的河道植被区悬沙沉积分布计算模型
3
作者 李川 孙思晨 +2 位作者 单钰淇 刘永浩 刘超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天然河道中,水生植被影响水流特性与悬沙输移规律,使得河道植被区的悬沙沉积分布相比于无植被区更加复杂,模拟难度更高。为探究河道植被区悬沙沉积分布,本文将改进边界条件后的随机位移模型引入植被作用下的水沙输移研究,融合真实形态... 天然河道中,水生植被影响水流特性与悬沙输移规律,使得河道植被区的悬沙沉积分布相比于无植被区更加复杂,模拟难度更高。为探究河道植被区悬沙沉积分布,本文将改进边界条件后的随机位移模型引入植被作用下的水沙输移研究,融合真实形态植被对水流特性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真实形态植被(以芦苇为例)下的悬沙沉积分布计算模型。为验证计算模型的准确性,本文选用具有真实外形的仿真芦苇开展水槽试验,详细测量了不同泥沙粒径、水流条件和植被密度下的芦苇区悬沙沉积沿程分布。试验结果发现:泥沙粒径、上游平均流速和植被密度均影响河道芦苇区的悬沙沉积分布,其中,对植被区前端的悬沙沉积量影响尤为显著。植被区泥沙补给是否受限会导致悬沙沉积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分布。本文提出的数值计算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泥沙补给不受限条件下河道植被区的悬沙沉积分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量级和变化趋势均吻合较好;但该模型不能捕捉泥沙补给受限条件下植被区的悬沙沉积分布。综上,本文提出的基于随机位移方法的计算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河道植被区的悬沙沉积沿程分布,但仅适用于植被区泥沙补给不受限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植被区 随机位移模型 仿真芦苇 悬沙沉积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沙侧向进水前池水力特性及泥沙淤积改善措施
4
作者 樊新建 姚薇 +3 位作者 董春海 李龙基 贾广钰 孙江河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3-811,共9页
为改善从多沙河流取水的大型泵站进水前池内不良水流流态,以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典型泵站的某侧向进水前池为研究对象,构建不同边墙收缩角体型结构的侧向进水前池三维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基于Realizable k-ε模型和Mixture多相流... 为改善从多沙河流取水的大型泵站进水前池内不良水流流态,以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典型泵站的某侧向进水前池为研究对象,构建不同边墙收缩角体型结构的侧向进水前池三维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基于Realizable k-ε模型和Mixture多相流模型开展数值模拟计算,获得了侧向进水前池流场结构和水流流速随边墙收缩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流由渠道进入前池后,受机组吸水的影响,水流迅速转向,在侧向进水前池形成划分明显的流场结构区域,进水前池中央形成高流速主流区,主流区两侧产生大小不一的旋涡,并形成低流速回流区.随着侧向进水前池边墙收缩角的增大,水流直线运动距离增大,偏转角度减小,入池水流沿流程发展和扩散效果增强,主流区面积明显增加,回流区面积和旋涡尺度显著削减,边墙收缩角α=5°时的综合均匀度较工程原型泵站提高了5.58%,有效改善了多泥沙河流引水泵站前池的泥沙淤积问题,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泵站的设计和更新改造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 侧向进水前池 边墙收缩角 流场结构 泥沙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刚果盆地晚渐新世—中新世挤压带盐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对重力流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郭荣涛 林东升 +5 位作者 张忠民 宫越 杨誉 汪锴 刘静静 王兴华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2,90,I0002,I0003,共18页
下刚果盆地挤压带盐构造样式复杂,制约深水有利储集砂体的发育分布。根据高精度三维地震、二维格架剖面和钻测井、岩心等资料,分析下刚果盆地晚渐新世—中新世被动陆缘层序格架、盐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对重力流沉积物分散体系的控制作用。... 下刚果盆地挤压带盐构造样式复杂,制约深水有利储集砂体的发育分布。根据高精度三维地震、二维格架剖面和钻测井、岩心等资料,分析下刚果盆地晚渐新世—中新世被动陆缘层序格架、盐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对重力流沉积物分散体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上渐新统—上新统可划分5个三级层序(SS5-1—SS5-5),各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盐底辟构造分为点状供源和线状供源,点状供源的盐底辟构造包括盐株、盐席和盐席篷,平面上呈不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线状供源的盐底辟构造包括盐滚、盐背斜、盐墙和盐墙篷,平面上呈条带状;盐构造发育4期演化阶段,即初始流动期、变形期、强烈变形期和稳定变形期;不同区带盐构造样式形成的地貌及其演化对沉积物分散和充填具有控制作用,盐构造导致的“坝—池”地貌控制区域性的沉积物通道分布和扇体系发育;渐新世—中新世各层序沉积期,下刚果盆地地貌总体呈东高西低的特点,各级坡折和盐构造主要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形成切割大陆斜坡的“纵沟”与北北西向的盐构造限制的“横槽”地貌,制约重力流体系沉积物分散和微盆地沉积充填。该结果对下刚果盆地挤压带浊积砂岩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构造地貌 重力流沉积 沉积物分散 控制作用 挤压带 下刚果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条山陶家窑剖面长城系混合沉积特征与发育模式
6
作者 陈亮 任军峰 +3 位作者 李涵 潘星 季汉成 陈发清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0-852,共13页
山西永济中条山地区长城系沉积了一套以碎屑岩为主的海相地层,是鄂尔多斯地区最早的沉积地层,完整记录了长城纪的裂陷活动。自下而上发育了白草坪组、北大尖组、崔庄组和洛峪口组。其中,白草坪组与北大尖组被认为以石英砂岩为主,崔庄组... 山西永济中条山地区长城系沉积了一套以碎屑岩为主的海相地层,是鄂尔多斯地区最早的沉积地层,完整记录了长城纪的裂陷活动。自下而上发育了白草坪组、北大尖组、崔庄组和洛峪口组。其中,白草坪组与北大尖组被认为以石英砂岩为主,崔庄组为页岩,洛峪口组为白云岩。本次研究在中条山陶家窑剖面中发现大量混合沉积,类型多样,在以往关于鄂尔多斯地区长城系的研究中鲜有报道,对于混合沉积成因与沉积模式缺乏系统认识。通过宏观的野外沉积物结构和沉积构造分析,结合微观的室内显微镜观察,以明确中条山地区长城系混合沉积特征与类型,进而揭示混合沉积的成因与模式。研究表明,白草坪组为具有块状构造的相混合沉积;北大尖组发育原地混合、相混合与间断混合沉积,呈中—薄层夹于发育交错层理的石英砂岩中;崔庄组发育少量相混合沉积;洛峪口组主要发育母源混合沉积。混合沉积的过程受裂谷作用控制:早期受裂谷活动影响,为陡坡地貌,缺少原地混合条件,以相混合为主;北大尖组沉积时期,裂谷作用减弱,形成缓坡地貌,发育了相混合、原地混合以及间断混合。洛峪口组沉积时期,裂陷作用结束,海平面大幅下降,早期沉积的碳酸盐岩出露被剥蚀,以内碎屑的形式搬运至盆地内部与石英共同沉积形成母源混合。整体上,混合沉积均出现在各组顶部的海平面开始加速上升时期,因此海平面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混合沉积的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沉积 混积类型 沉积模式 长城系 中条山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泥沙淤积的弧形闸门启门力预测方法研究
7
作者 李帅 李向阳 +1 位作者 铁瑛 赵华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0-237,共8页
为了确保弧形闸门在泥沙淤积条件下能够正常开启,需准确预测其最大启门力。利用仿真软件ParticleWorks的无网格粒子模拟泥沙淤积环境,构建了一个包含机械、液压和宾汉流体的多领域耦合仿真模型,获取了大量仿真数据;采用结合鲸鱼优化算法... 为了确保弧形闸门在泥沙淤积条件下能够正常开启,需准确预测其最大启门力。利用仿真软件ParticleWorks的无网格粒子模拟泥沙淤积环境,构建了一个包含机械、液压和宾汉流体的多领域耦合仿真模型,获取了大量仿真数据;采用结合鲸鱼优化算法(WOA)和核密度估计(KDE)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仿真数据进行训练,以实现启门力的快速点预测与区间预测。结果表明:与物理实验数据相比,多领域耦合仿真模型的最大启门力误差在4%以内;WOA-BP-KDE神经网络模型在仿真样本上的预测误差可控制在3%以内,且区间预测效果良好。研究成果可为模拟泥沙淤积对闸门启门力的影响机制及精确预测启门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闸门 最大启门力 泥沙淤积 仿真模型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引水工程取水枢纽引水防沙试验研究
8
作者 王奕森 周智伟 +2 位作者 李志晶 李大志 金中武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8-197,207,共11页
为解决滇中引水工程取水枢纽的引水防沙问题,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了工程兴建对河段水流泥沙运动的影响及引水渠泥沙淤积问题。研究发现,渠道流速、流态受进流条件和渠道的形态阻力等因素影响,较高的隔流墙可以完全分离左右槽水流,并控... 为解决滇中引水工程取水枢纽的引水防沙问题,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了工程兴建对河段水流泥沙运动的影响及引水渠泥沙淤积问题。研究发现,渠道流速、流态受进流条件和渠道的形态阻力等因素影响,较高的隔流墙可以完全分离左右槽水流,并控制左右槽泵站的流量,使渠道水流相对平顺,渠道沉沙效果较好。中枯水流量下,长隔流墙方案的泵站量更易控制进口流,且回流范围小,断面流速分布更均匀。丰水丰沙来流条件下,泥沙在进流段开始沿程淤积,水流含沙量沿程减小。长隔流墙和短隔流墙方案进入泵站的含沙量差别不大。引水渠口门处的泥沙粒径较粗,经过引水渠淤积,进入泵站的泥沙粒径较细。虽然长隔流墙方案的淤积总量略大于短隔流墙方案,但其渠道检修以及清淤更为方便,可作为推荐方案。研究成果可为低水头引水工程取水枢纽的工程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引水工程 引水防沙 物理模型试验 水流特性 泥沙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
9
作者 张海霞 刘孝盈 +1 位作者 杨明 张治昊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29,共5页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1968年刘家峡水库蓄水运用,1986年龙羊峡水库蓄水运用,都对进入内蒙古河段的水沙过程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来水来沙减少,洪峰流量削减,洪水发生概率降低。与1...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1968年刘家峡水库蓄水运用,1986年龙羊峡水库蓄水运用,都对进入内蒙古河段的水沙过程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来水来沙减少,洪峰流量削减,洪水发生概率降低。与1968年以前相比,1968年以后,内蒙古河段淤积减轻,1986年以后,内蒙古河段淤积加重。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和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表明,汛期来水量小,来沙系数大,流量过程参数小,水沙过程不利于输沙,河段汛期容易淤积;汛期来水量大,来沙系数小,流量过程参数大,水沙过程有利于输沙,河段汛期淤积减轻甚至转换为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内蒙古河段 水沙过程 冲淤演变 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果(金)铜矿带Cu品位分形特征与多阶段富集过程
10
作者 袁庆晗 詹德光 +4 位作者 苏本勋 秦克章 何玉军 李帅 郭琪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31-2739,共9页
中非成矿带由刚果(金)铜矿带和赞比亚铜矿带组成,是全球最大的沉积岩容矿型铜钴矿床富集区,然而其成因模式依然存在争议。为进一步约束其成矿机制,本文聚焦刚果(金)铜矿带内一个典型矿体,选取特征含矿层位矿山亚群内D.Strat、RSF、RSC... 中非成矿带由刚果(金)铜矿带和赞比亚铜矿带组成,是全球最大的沉积岩容矿型铜钴矿床富集区,然而其成因模式依然存在争议。为进一步约束其成矿机制,本文聚焦刚果(金)铜矿带内一个典型矿体,选取特征含矿层位矿山亚群内D.Strat、RSF、RSC三个岩性单元,应用幂指数法计算、对比了不同层位中Cu品位空间分布在平行和垂直于沉积层理两个方向上的分形特征。结果显示D.Strat层内的Cu品位主要在平行于沉积层理方向上表现出显著的分形特征,而RSF和RSC层内的Cu品位则主要在垂直于沉积层理方向上呈现出明显分形特征。结合成矿带内的岩性特征、矿化样式、成矿年代学结果及现有成矿模型,D.Strat层内平行于层理的分形聚集特征可能为早期沉积-成岩阶段形成的、受岩性层理强烈控制的原生矿化作用的空间体现,而RSF与RSC层内垂直层理的分形特征,则指示了后期卢菲利安造山期构造-热液活动的影响,反映了成矿流体沿特定通道对早期矿化进行了具有跨层改造特征的叠加作用。不同地层单元中Cu品位分布的分形特征差异,为理解刚果(金)铜矿带复杂的、多阶段的成矿过程提供了新的空间维度证据,为沉积-改造成矿模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深化了对这一世界级矿带成矿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岩容矿型铜矿 Cu品位 分形 成矿过程 刚果(金)铜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沉积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的对比研究
11
作者 李恬恬 胡光明 +6 位作者 徐佑德 张亚金 王军 薛辉 刘先录 张庭瑀 周玉钦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0-879,共20页
【目的】沉积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的融合是沉积模拟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以浅水三角洲为例,开展沉积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的对比研究,探索二者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选取泥沙比、岸线迁移速度(湖平面下降速度)、入口流量三个影... 【目的】沉积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的融合是沉积模拟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以浅水三角洲为例,开展沉积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的对比研究,探索二者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选取泥沙比、岸线迁移速度(湖平面下降速度)、入口流量三个影响因素,分别采用沉积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方法对浅水三角洲进行模拟,并对两种模拟中沉积体长宽比、面积、前缘粗糙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1)泥沙比、岸线迁移速度(湖平面下降速度)和入口流量对浅水三角洲的长宽比、面积和前缘粗糙度的变化都有明显的影响;(2)从宏观形态上看,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结果具有一致性,且数值模拟显示1000 m3/s的河口流量是浅水三角洲形态从方格状变为叶状的参考阈值;(3)在浅水三角洲形成的具体过程中,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有所不同,物理模拟显示浅水三角洲有两种发育机制,其一是分流河道分流与扇面片流交替所致的朵体与前缘交替生长,其二是河口不断改道所致的朵体交替生长,而在数值模拟中,浅水三角洲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着决口导致旧分流河道的废弃、新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朵体)的快速形成,朵体主要表现为指状,鲜见扇形朵体。这一研究对探索沉积物理模拟与沉积数值模拟的一体化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浅水三角洲 泥沙比 岸线迁移 入口流量 前缘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树桩群防护下并线桥墩的局部冲刷研究
12
作者 张以升 唐伟 +3 位作者 曹飞 姚广 齐万帅 蔡迎春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6,共12页
为降低水流对并线桥墩周围河床的局部冲刷掏蚀,提出了一种放置于桥墩上游的拟树桩群防护结构,并分别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拟树桩群布设距离、叶面积比和宽度对桥墩周围河床冲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值计算结果与... 为降低水流对并线桥墩周围河床的局部冲刷掏蚀,提出了一种放置于桥墩上游的拟树桩群防护结构,并分别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拟树桩群布设距离、叶面积比和宽度对桥墩周围河床冲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吻合度。拟树桩群能够有效降低桥墩周围的流速,削弱水流的冲刷作用,并促进悬浮泥沙的沉积,有利于并线桥墩的稳定。有防护时的悬浮泥沙沉积量和河床泥沙冲刷量分别是无防护时的3.11倍和22%。拟树桩群的布设距离、叶面积比和宽度的增加会使悬浮泥沙的沉积量明显增加,但对河床泥沙冲刷量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墩局部冲刷 含沙水流 拟树桩群 泥沙冲淤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椒江河口输沙过程和机制转变研究
13
作者 侯阿飞 陶建峰 朱思雨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4,共11页
基于2005年和2014年洪季水、沙、地形资料,采用三维水沙数学模型和悬沙通量机制分解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椒江河口水沙动力变化规律,探讨了河口输沙过程和机制转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河道地形整体变化的主导,椒江河口潮动力... 基于2005年和2014年洪季水、沙、地形资料,采用三维水沙数学模型和悬沙通量机制分解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椒江河口水沙动力变化规律,探讨了河口输沙过程和机制转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河道地形整体变化的主导,椒江河口潮动力和泥沙动力变化显著;以石仙妇为界,上游涨潮优势增强、下游涨潮优势减弱,但河道沿程涨落潮流速均增大;河口最大浑浊带分布向上游移动超过36km,庙龙港至石仙妇和石仙妇至海门河段平均含沙量分别增大约5、3kg/m^(3);上游潮汐不对称增强和含沙量增大导致河口潮泵输沙作用加强,大、小潮输沙总量和方向发生变化,引起河口输沙机制由“上游向海、下游向陆”的空间分布差异向“大潮向陆、小潮向海”的潮型分布差异转变,进而影响河床冲淤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椒江河口 输沙机制 悬沙通量机制分解 最大浑浊带 河床冲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期库尾减淤调度效果研究
14
作者 肖潇 董炳江 +1 位作者 邢龙 朱玲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0-206,共7页
三峡水库库尾河段的泥沙淤积问题是影响库尾河段航运的重点问题。依据2022年实测水文数据和河道固定断面资料,采用体积法进行冲淤量分析计算;并结合减淤调度的实施情况,深入剖析消落期三峡水库库尾减淤调度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入库... 三峡水库库尾河段的泥沙淤积问题是影响库尾河段航运的重点问题。依据2022年实测水文数据和河道固定断面资料,采用体积法进行冲淤量分析计算;并结合减淤调度的实施情况,深入剖析消落期三峡水库库尾减淤调度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入库水沙条件、坝前水位变化幅度以及前期库尾淤积状况等因素对减淤调度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2年重庆市主城区河段泥沙冲刷主要集中在消落期,冲刷量达247万m^(3),而汛期及蓄水期则发生泥沙淤积,淤积量为101万m^(3)。②2022年嘉陵江河口段、长江干流朝天门以上河段、长江干流朝天门以下河段、铜锣峡至李渡口镇河段以及李渡镇至涪陵河段的泥沙冲刷量分别为13万,17万,108万,606万m^(3)和99万m^(3),分别占消落期泥沙冲刷量的19%,19%,121%,82%和84%。③从减淤调度期间入库水沙条件、坝前水位变化和前期库尾淤积状况与河段河道冲淤量相关关系来看,入库水沙条件是影响减淤调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可为优化三峡水库调度策略,有效减少库尾淤积问题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淤积 减淤调度 消落期 库尾河段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臼湖泥沙淤积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万思成 徐毅 +3 位作者 陆晓平 王茂枚 石雯倩 朱昊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05,共4页
泥沙淤积为湖泊自然演变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湖泊功能,并对区域水利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造成重要影响。以石臼湖为例,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提取湖泊水域边界,结合水位资料构建2023年湖区地形,与已有2005年湖区地形勘测资料对比分析了... 泥沙淤积为湖泊自然演变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湖泊功能,并对区域水利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造成重要影响。以石臼湖为例,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提取湖泊水域边界,结合水位资料构建2023年湖区地形,与已有2005年湖区地形勘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泥沙淤积空间分布规律,采集沉积物样品进行210Pb同位素分析获取沉积年龄,探讨了泥沙淤积时间变化特性。结果表明,近20年来,石臼湖湖区总体表现为微淤趋势,淤积速率总体小于1 mm/a,明显淤积区域主要分布在各入湖河道的口门处,以湖区西部的水阳江出入湖口表现格外显著;在时间变化上,2个典型区域采样点的210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其淤积速率在20世纪约为0.5~1.0 mm/a,到了2000年之后开始明显增加,达到2~3 mm/a。综合分析可知,水阳江为石臼湖泥沙的主要来源,而自从修建港口湾水库后,其对泥沙淤积的贡献有所减弱,然而淤积速率仍然增加,说明湖区人为活动在2000年后对石臼湖泥沙淤积贡献更多。研究结果可为石臼湖的治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淤积 水域边界提取 同位素分析 石臼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梅花对海上风电场海床演变数值模拟研究
16
作者 汤春生 麦子浚 沈良朵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2-530,共9页
以2212号台风梅花为例,基于有限元数值模型,对位于江苏东台海域的海上风电场场址进行大小尺度模型嵌套的水动力-波浪-泥沙的耦合数值模拟,计算台风造成的风暴潮和风浪影响下的海床形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场区海床受台风影响下的冲刷和... 以2212号台风梅花为例,基于有限元数值模型,对位于江苏东台海域的海上风电场场址进行大小尺度模型嵌套的水动力-波浪-泥沙的耦合数值模拟,计算台风造成的风暴潮和风浪影响下的海床形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场区海床受台风影响下的冲刷和淤积程度比无台风情景下的结果更显著,在过境期间,台风能够增大海床的输沙率。采用数值模拟分析预测台风对海床造成的泥沙冲淤变化趋势,能对海上风电场海床泥沙冲刷风险评估以及海上风电场的安全保障和预测性运维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风暴潮 水动力 泥沙冲淤 海床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库区水沙变化及冲淤特性
17
作者 罗刚 肖潇 +2 位作者 吴迪 吉沙日夫 卢俊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43,共6页
深入分析白鹤滩库区水沙及冲淤特性的变化规律,是白鹤滩库区河段诸多工程问题的基础支撑。基于实测水沙、地形及水流等观测资料,采用水沙关系分析、输沙量计算及冲淤量计算等方法研究库区水沙特征及冲淤规律。结果表明:乌东德与白鹤滩... 深入分析白鹤滩库区水沙及冲淤特性的变化规律,是白鹤滩库区河段诸多工程问题的基础支撑。基于实测水沙、地形及水流等观测资料,采用水沙关系分析、输沙量计算及冲淤量计算等方法研究库区水沙特征及冲淤规律。结果表明:乌东德与白鹤滩水电站相继运行后,河段年径流量略有下降,年输沙量剧降90%以上;月均径流量分布重分配,12月份径流量增加,7月份径流量减少。从整体来看河段呈淤积趋势,2021—2023年总淤积量达到1263万m^(3),而白鹤滩库尾区域,受乌东德坝下泄水流条件的影响呈现冲刷态势。乌东德坝下游20 km范围内水流非恒定流特性强,动能大,挟沙能力强,导致显著冲刷;下游河段水位趋于稳定,流速减缓,挟沙能力弱,加之支流入汇泥沙补给,共同作用促成库区河段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关系 冲淤变化 冲刷预测 坝下游 白鹤滩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南部淮南地区晚前寒武纪寿县组碎屑岩粒度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18
作者 顾承串 赵嘉祺 +3 位作者 詹润 李澳晨 邓世纪 余博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7-799,I0008-I0019,共35页
寿县组是华北克拉通东南部广泛发育的一套前寒武纪碎屑岩地层,长期以来对其沉积时限的认识有较大分歧。由于寿县组上、下相邻层位中均产有丰富宏体藻类化石,因而查明其岩性特征、沉积环境、沉积时限以及沉积物源等方面内容对认识晚前寒... 寿县组是华北克拉通东南部广泛发育的一套前寒武纪碎屑岩地层,长期以来对其沉积时限的认识有较大分歧。由于寿县组上、下相邻层位中均产有丰富宏体藻类化石,因而查明其岩性特征、沉积环境、沉积时限以及沉积物源等方面内容对认识晚前寒武纪古地理变迁、生物地层层序对比以及沉积大地构造演化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寿县组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确定淮南地区寿县组的出露位置、岩性和层序特征,采集5处岩石样品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和粒度分析,并开展了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龄测定,以分析寿县组的沉积环境、沉积时限以及沉积物源特征。研究表明,寿县组是一套中-厚层钙质细碎屑岩偶夹中-薄层泥质岩沉积序列,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其沉积粒度属于细砂岩与粗粉砂岩过渡类型,粒度组成中以悬浮搬运组分为主,跳跃搬运组分较少,成熟度较高,沉积水动力条件较弱,结合海绿石矿物的出现以及萨胡判别函数计算结果推断寿县组沉积处于临滨带和过渡带之间的陆棚环境。5个样品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别为(962±25)Ma、(963±31)Ma、(954±25)Ma、(952±24)Ma和(976±26)Ma。淮南地区寿县组最年轻一组碎屑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953±9)Ma,结合徐州—淮北地区侵入相当层序中的基性岩床群943~876 Ma的侵入年龄,将寿县组沉积时间限定在953~943 Ma。淮南地区寿县组碎屑锆石年龄频谱显示1.8 Ga以来的锆石数量占比具有逐步增多的趋势,并且富含1.2~1.0 Ga的年龄,综合分析认为寿县组主要的沉积物源应来自与华北克拉通曾经相连的陆块或陆块群,但不能排除华北克拉通内部可能为次要的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县组 粒度分析 碎屑锆石U-Pb定年 最大沉积时间 沉积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方式的优化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彦 侯素珍 +3 位作者 杨飞 王平 胡恬 赖瑞勋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2-206,39,共6页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为多沙河流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来水来沙情况的变化及对水库功能需求和对水库泥沙冲淤规律认识的深化,该运行方式亦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为此,针对不同的典型年份设定集中敞泄与分段敞泄的敞泄排...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为多沙河流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来水来沙情况的变化及对水库功能需求和对水库泥沙冲淤规律认识的深化,该运行方式亦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为此,针对不同的典型年份设定集中敞泄与分段敞泄的敞泄排沙方案,采用一维非恒定水沙数学模型,对选取的2018~2019年丰水少沙年和2014~2016年枯水少沙年设定12种控制运用方案进行模拟,比较各方案下库区冲淤变化的优劣,据此选取适合三门峡水库的控制运用方式。结果表明,2018~2019年分段敞泄方案的冲刷效果优于集中敞泄方案,即使在后汛期的控制水位抬高至310 m,也能达到较好的冲刷效果;2014~2016年分段敞泄方案虽优于集中敞泄方案,但其冲刷主要集中于2014年汛期,2015、2016年整体呈淤积状态,综合考虑建议枯水少沙年份水库采用“泥沙年际调节”运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水沙模型 控制运用方式 敞泄排沙 冲淤变化 三门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田纳新 龚承林 +3 位作者 吴高奎 齐昆 朱一杰 刘静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0,共16页
海底地貌对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并同时受到重力流沉积过程影响。针对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研究不足的问题,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的局部沉积记录为解剖对象,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采用RGB三色融... 海底地貌对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并同时受到重力流沉积过程影响。针对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研究不足的问题,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的局部沉积记录为解剖对象,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采用RGB三色融合技术,阐明了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特征,揭示了重力流与海底地貌的动态相互作用。研究区初始地貌中的主要地貌低点和次要地貌低点控制了早期深水水道和朵叶体的发育:(1)随着主要地貌低点斜坡坡度向远物源一端明显变缓,重力流的速度和能量逐渐减小,向下侵蚀能力变弱、侧向拓宽能力增强,水道剖面形态沿流向依次呈现V型、深U型及碟型;(2)因为水道限制性逐渐减弱,末端非限制性区域发育朵叶体沉积,朵页体上覆于水道充填沉积且向近物源一端生长,最终溢出到研究区西北角的次要地貌低点。水道和朵叶体沉积致使主要地貌低点远物源一端的斜坡坡度进一步变缓,后期块体流被捕获时,其沿流向携带沉积物的能力更容易降低,导致块体搬运沉积复合体(MTCs)在主要地貌低点远物源一端广泛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低点 动态相互作用 海底地貌 重力流 深水沉积 菩提瓜尔盆地 大西洋赤道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