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evy飞行和麻雀搜索算法优化集成学习模型的水质估算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爱民 康轩 +3 位作者 袁铮 王海隆 闫翔宇 许有成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0-461,共12页
由于水体的光学复杂性和不同水质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集成学习方法估算水质参数具有优势;然而,在建模过程中如何合理选择超参数仍然是一个难题。麻雀搜索算法能够快速搜索集成学习模型的最优参数;而Levy飞行算法可以防止麻雀搜索算... 由于水体的光学复杂性和不同水质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集成学习方法估算水质参数具有优势;然而,在建模过程中如何合理选择超参数仍然是一个难题。麻雀搜索算法能够快速搜索集成学习模型的最优参数;而Levy飞行算法可以防止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陷入局部最优,并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效率。使用Levy飞行算法和麻雀搜索算法对随机森林(RandomForest,RF)、自适应回归(AdaBoost Regression,ABR)和类别提升回归(CatBoost Regression,CBR)3种集成学习模型进行了优化。以郑州东风渠和熊耳河为研究区,基于实测叶绿素a(chlorophyll-a,Chl-a)和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solids,TSM)数据,构建了LSSA-RF、LSSA-ABR和LSSA-CBR这3种估算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经过优化后,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表现最优的是LSSA-CBR模型;CBR模型是在梯度提升框架下进行的建模,对比RF和CBR模型具有更高维度的学习能力。在叶绿素a的估算中,LSSA-CBR估算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2.325μg·L^(-1),决定系数为0.896;在总悬浮物的估算中,LSSA-CBR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1.598 mg·L^(-1),决定系数为0.882。最后,将精度较好的LSSA-CBR模型应用于卫星Planet影像中,以评估河流叶绿素a和总悬浮物的空间分布情况。研究结果可为环保部门快速了解城市河流水质分布及进行水质评价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总悬浮物 集成学习模型 Levy飞行—麻雀搜索算法 城市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4—2021年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锋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郝祚千 陈民强 +5 位作者 赵盖博 任兆鹏 江文胜 王涛 胡连波 边昌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8,共14页
本研究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了1984—2021年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物锋面(Suspended sediment fronts,SSF),并分析了SSF位置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SF的位置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距河口最远而夏季距河口最近,... 本研究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了1984—2021年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物锋面(Suspended sediment fronts,SSF),并分析了SSF位置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SF的位置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距河口最远而夏季距河口最近,平均距离分别为45.6与24.2 km。通过黄河口海域表层悬浮物浓度的年代际变化推测SSF在1984—2021年向河口方向收缩了大约25.6%。黄河口附近气象站的风速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在近40年的减小是SSF向河口收缩的主要原因;黄河入海水沙虽然也存在显著下降的趋势,但对黄河口SSF年代际变化的直接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锋面 Landsat卫星 黄河口 年代际变化 悬浮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椒江河口输沙过程和机制转变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侯阿飞 陶建峰 朱思雨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4,共11页
基于2005年和2014年洪季水、沙、地形资料,采用三维水沙数学模型和悬沙通量机制分解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椒江河口水沙动力变化规律,探讨了河口输沙过程和机制转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河道地形整体变化的主导,椒江河口潮动力... 基于2005年和2014年洪季水、沙、地形资料,采用三维水沙数学模型和悬沙通量机制分解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椒江河口水沙动力变化规律,探讨了河口输沙过程和机制转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河道地形整体变化的主导,椒江河口潮动力和泥沙动力变化显著;以石仙妇为界,上游涨潮优势增强、下游涨潮优势减弱,但河道沿程涨落潮流速均增大;河口最大浑浊带分布向上游移动超过36km,庙龙港至石仙妇和石仙妇至海门河段平均含沙量分别增大约5、3kg/m^(3);上游潮汐不对称增强和含沙量增大导致河口潮泵输沙作用加强,大、小潮输沙总量和方向发生变化,引起河口输沙机制由“上游向海、下游向陆”的空间分布差异向“大潮向陆、小潮向海”的潮型分布差异转变,进而影响河床冲淤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椒江河口 输沙机制 悬沙通量机制分解 最大浑浊带 河床冲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点光谱悬移质泥沙监测设备在水土保持监测站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孙常库 宗小天 +4 位作者 安乐平 李雷 戴宁 丛佩娟 周田硕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8,共8页
[目的]通过实验室模拟和野外的比测试验,优化量子点光谱悬移质泥沙监测设备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计算模型,分析误差来源,为设备进一步改进和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室搭建了量子点含沙量在线监测试验系统,对不同含沙量样本进行重... [目的]通过实验室模拟和野外的比测试验,优化量子点光谱悬移质泥沙监测设备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计算模型,分析误差来源,为设备进一步改进和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室搭建了量子点含沙量在线监测试验系统,对不同含沙量样本进行重复性试验,并将实验室收集数据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精度分析比选了计算模型;在野外试验中选择天水水土保持监测站罗玉沟断面安装了设备,以人工置换法测定的含沙量作为真值,对2023年8—9月发生的8次产流产沙过程进行了同步比测分析。[结果]试验系统中设计含沙量与人工实测含沙量之间的相对误差为-12%~-28%,人工实测重复性试验的相对标准差为0.1%~5.0%之间;拟合指数回归模型(模型1)和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模型2)在训练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66,0.996,模型2在测试集4项精度评价指标中3项占优,其中决定系数为0.991;野外比测数据的决定系数为0.939,平均绝对误差为9.1 g/L。[结论]量子点光谱悬移质泥沙监测设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未来可通过布设方式的优化、硬件量程的拓展和计算模型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移质泥沙监测 量子点光谱 黄河流域 水土保持监测站 试验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骨干河湖悬浮物时空分布及感潮影响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水芹 孙凤云 季永兴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5,共8页
为针对性地控制悬浮物及其浓度,提升水体透明度,改善水环境,基于上海骨干河湖1985—2023年20条河湖51个监测断面逐月悬浮物监测和历史数据,分析了上海平原感潮河湖的悬浮物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探讨了感潮对悬浮物的影响和感潮河湖控制... 为针对性地控制悬浮物及其浓度,提升水体透明度,改善水环境,基于上海骨干河湖1985—2023年20条河湖51个监测断面逐月悬浮物监测和历史数据,分析了上海平原感潮河湖的悬浮物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探讨了感潮对悬浮物的影响和感潮河湖控制悬浮物的措施。结果表明:上海骨干河湖均为悬浮物高浓度水体,东部区域河湖悬浮物浓度整体高于西部,但全区域河湖悬浮物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开敞式大江大河大湖的悬浮物浓度季节性波动明显,而受控制的河湖悬浮物浓度季节性波动较小;感潮河网地区河湖的悬浮物受潮汐影响时常处于变化、输移状态,控制悬浮物需要依据悬浮物的感潮特征、输移特性及分布特征,并充分利用潮汐水动力特性,但需要考虑存在承纳水体悬浮物浓度增高的风险;建议悬浮泥沙为主的感潮河湖以减少外源输入作为控制悬浮物浓度的首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时空分布 感潮 河网水系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大风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的影响
6
作者 乔鹏华 邢飞 +6 位作者 刘晓磊 胡春也 陈少鑫 张凡 杨海飞 汪亚平 冯志轩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31,共14页
水下三角洲是重要的海岸地貌单元,寒潮大风事件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动力过程之一。为探究寒潮大风对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过程的影响,于2021年12月在南黄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近岸浅水区(约9 m)和离岸海底平台深水区(约19 m)开展... 水下三角洲是重要的海岸地貌单元,寒潮大风事件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动力过程之一。为探究寒潮大风对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过程的影响,于2021年12月在南黄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近岸浅水区(约9 m)和离岸海底平台深水区(约19 m)开展现场观测。以寒潮前、中、后3个全潮周期为典型时段开展对比研究,计算底部切应力,分析流速剪切和悬沙浓度引起的层化效应,探讨其对悬沙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寒潮前的流速剪切和悬沙浓度引起的层化导致高悬沙被限制在水体中下层,表层悬沙浓度低;寒潮后的水体层化弱于寒潮前,表明寒潮大风的影响可以持续数天。与寒潮前和寒潮后相比,寒潮中两个站位水体垂向混合充分,悬沙浓度和输运率显著升高,近岸站位的瞬时输运率显著增大,尤其在近岸浅水区域更为显著,其沿岸输运率可达6.88 kg/(m·s^(-1)),分别是寒潮前和寒潮后的2.49和2.27倍;离岸输运率达7.84 kg/(m·s^(-1)),是寒潮前和寒潮后的2.49和4.51倍。寒潮大风也显著改变了沉积物输运的主控因素和净输运率方向,表现在寒潮前以受潮流控制的南向输运为主,寒潮中则转变为波浪主控的向岸或向海输运。本研究量化了一次完整的寒潮大风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水动力和沉积物输运的作用,为研究冬季风暴对海岸地区的影响提供了第一手观测资料和直接的观测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大风 水体层化 悬沙浓度 沉积物输运 废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高光谱的极高悬浮泥沙浓度监测模型研究
7
作者 侯峥 侯英卓 +3 位作者 邢前国 马永刚 明星 刘昕悦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1,37,共5页
悬浮泥沙浓度(SSC)是重要的水质监测参数。以宁夏清水河王团段为研究对象,基于2022年8月26日至11月5日原位高光谱数据与SSC构建了适用于极高含沙量水体的SSC反演模型,选用单波段模型、波段差值模型、波段比值模型、二元线性模型4种经验... 悬浮泥沙浓度(SSC)是重要的水质监测参数。以宁夏清水河王团段为研究对象,基于2022年8月26日至11月5日原位高光谱数据与SSC构建了适用于极高含沙量水体的SSC反演模型,选用单波段模型、波段差值模型、波段比值模型、二元线性模型4种经验模型,对比其精度。结果表明:针对极高含沙量水体,单波段模型拟合效果不佳,模型决定系数(R^(2))不足0.25。波段差值模型、波段比值模型、二元线性模型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噪声的影响,提高模型R^(2)。整体上,波段差值模型效果较好,基于650~720 nm波段反射率与560~700 nm波段反射率构成的波段差值模型的R^(2)大于0.40,其中R687-R685模型的R^(2)最大,为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高光谱 悬浮泥沙浓度 反演模型 宁夏清水河王团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洪季斜压作用对悬沙浓度与输运的影响
8
作者 冼嘉俊 崔永生 +2 位作者 张光 王嘉希 龚文平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7,共14页
珠江口洪季悬浮泥沙的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受多种动力因素的影响,其中斜压效应不可忽视。本文采用Coupled 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COAWST)海洋模型系统,以2022年6月份(洪季)的珠江口为例,研究斜压效... 珠江口洪季悬浮泥沙的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受多种动力因素的影响,其中斜压效应不可忽视。本文采用Coupled 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COAWST)海洋模型系统,以2022年6月份(洪季)的珠江口为例,研究斜压效应对悬沙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的影响。采用控制实验,研究有无斜压作用时悬沙浓度分布的变化;分析有无斜压作用时的泥沙输运通量与海底冲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有斜压作用时悬浮泥沙的输运路径、通量均与无斜压时不同,伶仃洋的悬沙除向西口外输运外,还随着河口羽流的扩展向西南方向输运。有斜压作用时在伶仃洋的西南端及下游的西南沿岸均有明显的海底淤积,而无斜压作用时泥沙淤积主要发生于伶仃洋的西口附近及磨刀门口外落潮射流末端。利用悬沙输运方程进行诊断分析,揭示了斜压作用导致悬沙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变化的动力机制,表明斜压作用虽然减小了底切应力与垂向混合系数,但由于增大的海底泥沙可侵蚀量及垂向悬沙梯度,悬沙输运方程中的再悬浮量与垂向混合通量要比无斜压时要大。本研究对河口区的悬沙输运过程与机理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压作用 悬沙浓度 COAWST海洋模式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碳质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9
作者 邹蓓 周晚晴 +3 位作者 谢圣涵 陈崇泰 方引 林田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74-2184,共11页
为了解长江口典型地理环境下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变化和来源差异,2021年分别在上海(临港)和舟山(花鸟岛)采集大气总悬浮颗粒态(TSP)样品,测定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结果显示,两地TS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79.45±82.11)... 为了解长江口典型地理环境下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变化和来源差异,2021年分别在上海(临港)和舟山(花鸟岛)采集大气总悬浮颗粒态(TSP)样品,测定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结果显示,两地TS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79.45±82.11)、(127.62±63.87)μg·m^(−3),均表现为昼高夜低,季节变化表现为冬>春>秋.临港OC、EC和char、soot年平均浓度分别为(4.50±3.41)、(1.51±1.05)μg·m^(−3)和(0.87±0.88)、(0.63±0.29)μg·m^(−3),花鸟岛为(3.65±2.21)、(1.13±0.87)μg·m^(−3)和(0.66±0.71)、(0.46±0.23)μg·m^(−3),两地OC、EC和char、soot的变化规律相同,除临港的秋季外均表现为昼高夜低,季节变化为秋冬高春季低.应用OC/EC比值法对SOC的含量进行了估算,临港SOC和POC质量浓度分别为(1.92±2.10)、(2.58±1.99)μg·m^(−3),花鸟岛为(1.48±1.00)、(2.17±1.70)μg·m^(−3).同样,临港除秋季POC外均呈现昼高夜低,两地SOC和POC的季节变化为秋冬高春季低,POC在碳组分中占比最高.两地OC/EC值的范围大部分在2—7之间,OC与EC的拟合回归方程分析结果和图谱分析都表明,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燃煤和生物质燃烧,冬季和春季的沙尘长距离迁移以及秋季本地扬尘污染等季节性污染时有发生.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指出,陆源传输是花鸟岛OC、EC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陆源输出的海洋大气污染物传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碳 有机碳 总悬浮颗粒物 二次有机碳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bstances Transport in an Underground River of Typical Karst Watershed During Storm Events
10
作者 Pingheng Yang~(1,2)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2.Laboratory of Geochemistry and Isotop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3-13,共1页
Hydrologic process,turbidity,suspended particles matters(SPM),major cations and TOC concentrations during two storm events in late April 2008 were monitored at Jiangjia Spring which is the outlet of Qingmuguan undergr... Hydrologic process,turbidity,suspended particles matters(SPM),major cations and TOC concentrations during two storm events in late April 2008 were monitored at Jiangjia Spring which is the outlet of Qingmuguan underground river syst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energy disperse spectroscopy(EDS) analyses of SPM w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FALL suspended particle matters(SPM) TURBIDITY major CATIONS TRANSPORT underground river Qingmugu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典型悬河段地表水-地下水对湿地形成条件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向向 张学庆 +3 位作者 田夏 苏晨 郭春艳 孟素花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5,共6页
对比分析黄河下游径流及河道变迁特征、不同时期地下水流场特征,结合遥感解译手段解析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沿黄湿地条件的影响,为该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典型悬河段人工湿地面积增幅较多,自然湿地仍呈萎缩趋势... 对比分析黄河下游径流及河道变迁特征、不同时期地下水流场特征,结合遥感解译手段解析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沿黄湿地条件的影响,为该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典型悬河段人工湿地面积增幅较多,自然湿地仍呈萎缩趋势,滩涂湿地破碎度上升,生态环境稳定性较差。(2)地表水流量和水位整体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且河道的游荡摆动依然明显,直接影响了河流滩涂湿地面积及其稳定性。(3)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位十余年最大下降5 m、二十余年最大下降9 m。浅层地下水的持续下降导致北岸堤外湿地面积减少;南岸堤外因引黄水和退水侧渗形成新的背河洼地,湿地面积呈增长趋势,生态环境稳定性相对较好。地表水和地下水连通性较好,较低的地下水位将会削弱河道径流的作用,对沿黄湿地整体发展不利。(4)减少地下水的开采,确保引黄水量充足,对黄河大堤外背河洼地部位湿地的发展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悬河 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 湿地 地下水流场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F-LSTM模型的长江上游汛期日含沙量预测 被引量:6
12
作者 林天宙 彭杨 +1 位作者 罗诗琦 张志鸿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39,共8页
含沙量预测对流域泥沙治理、水沙调控以及水质与水环境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上游地区幅员广阔,支流众多,水沙来源复杂,对准确预测三峡入库含沙量过程构成了挑战。针对长江上游区间降雨和干支流来水来沙对寸滩站含沙量产生不同程度... 含沙量预测对流域泥沙治理、水沙调控以及水质与水环境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上游地区幅员广阔,支流众多,水沙来源复杂,对准确预测三峡入库含沙量过程构成了挑战。针对长江上游区间降雨和干支流来水来沙对寸滩站含沙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与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结合的日含沙量预测深度学习模型RF-LSTM。首先,该模型利用RF算法筛选出与寸滩站日含沙量相关性强的水沙因子,然后将这些因子作为LSTM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进一步识别出优选水沙因子与寸滩含沙量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以长江上游向家坝至寸滩区间为研究区域,应用该模型对不同预见期下的寸滩站汛期日含沙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与LSTM模型相比,RF-LSTM模型能较好地考虑预测因子对含沙量影响的滞后效应,且有效捕获与寸滩站日含沙量相关性强的特征,四种预见期下其在预测精度和性能方面均有较好表现,其中无预见期和预见期1 d时两种模型预测精度均较高,验证期的纳什效率系数均大于0.82,无预见期下RF-LSTM模型的纳什效率系数可达到0.91,相应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较LSTM模型降低了13%和8%,且两种预见期下RF-LSTM模型可以较为准确捕获沙峰及峰现时间;当预见期增加至2 d和3 d时两种模型精度均有明显下降,但RF-LSTM模型计算精度仍优于LSTM模型。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含沙量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量预测 随机森林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槽悬沙纵向和横向输运过程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致尚 李占海 +4 位作者 李霞 杨海飞 施韩臻 卢婷 汪亚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河口悬沙输运对于最大浑浊带形成发育、地貌演变、港口航道安全、水质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7年洪季长江口南槽拦门沙海域4站位同步观测的沉积动力数据,采用Scully和Sommerfield改进的通量机制分解法来获取垂向各层平... 河口悬沙输运对于最大浑浊带形成发育、地貌演变、港口航道安全、水质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7年洪季长江口南槽拦门沙海域4站位同步观测的沉积动力数据,采用Scully和Sommerfield改进的通量机制分解法来获取垂向各层平流通量和潮泵通量及累积动态变化,以确定平流和潮汐泵送对悬沙净通量的相对贡献,探讨纵向和横向的水沙输运时空格局和动力机制,弥补了传统通量机制分解法仅限计算时空平均值的缺陷。研究发现:(1)洪季长江口南槽拦门沙海域大潮期间存在横向余环流,小潮期间出现表层向海、底层向陆的纵向余环流;(2)平流和潮泵作用是影响净输运的关键因素,南槽拦门沙海域由平流作用主导、悬沙向海净输运,横向上向西南边滩输运,为南汇边滩围垦区向海淤长提供物源,且靠近主槽区域横向悬沙通量对沉积过程的贡献与纵向通量相当;(3)潮泵输运在河口滞流点和拦门沙海域均较显著,泵送的大小和方向与径潮流相互作用和底床物源有关,纵向上由大潮期间向陆泵送占优转为小潮期间的向海净输运占优。综上,南槽拦门沙海域近底层悬沙呈现由浅滩向主槽辐聚的格局,浅滩区域的近底层悬沙净输运受潮泵作用控制,且对整个水柱悬沙输运贡献显著,可能是拦门沙形成和最大浑浊带发育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槽 通量机制分解 平流作用 潮泵作用 悬沙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插值的长江口邻近海域春季悬浮物和叶绿素a空间分布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菊英 杜博文 +4 位作者 韦美怡 李阳东 胡松 李鸿莉 常亮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3,共11页
针对目前利用实测数据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水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相对偏少的情况,基于“淞航”号2018年春季航次对该海域的综合观测,利用实验室水样分析数据对船载温盐深仪(CTD)的测量数据进行校正,并对该区域2018年春季时节悬浮物(TSM)和... 针对目前利用实测数据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水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相对偏少的情况,基于“淞航”号2018年春季航次对该海域的综合观测,利用实验室水样分析数据对船载温盐深仪(CTD)的测量数据进行校正,并对该区域2018年春季时节悬浮物(TSM)和叶绿素a(Chl-a)浓度的空间插值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TD观测数据与水样分析数据呈较强线性相关关系。反距离权重插值对TSM和Chl-a浓度空间分布具有整体最优的效果。TSM浓度在近岸和近海底较高,在观测区域内出现两个高值中心;Chl-a浓度在近岸海域较高,有较明显的片状高值结构,垂向上表层较高。TSM与Chl-a浓度分布在长江口南北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且两者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长江径流、外海洋流、潮汐混合等水动力过程是影响该区域TSM和Chl-a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悬浮物浓度 叶绿素A浓度 空间插值 断面分析 大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离子交换过程对流域化学风化通量估算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楚青 杨承帆 杨守业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4-245,共12页
大陆风化是构造尺度上维持地球系统气候稳定的重要机制,河水主要离子组成分析是约束流域风化类型和速率的主要方法,然而悬浮物与水体间阳离子置换对风化通量评估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本研究使用NH4Cl及Mg(NO_(3))_(2)溶液提取长... 大陆风化是构造尺度上维持地球系统气候稳定的重要机制,河水主要离子组成分析是约束流域风化类型和速率的主要方法,然而悬浮物与水体间阳离子置换对风化通量评估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本研究使用NH4Cl及Mg(NO_(3))_(2)溶液提取长江入海口悬浮物可交换态组分,探讨离子交换过程对元素循环及流域风化通量评估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物向口门外搬运过程中,可交换态Ca^(2+)含量降低了9.3×10^(-2) meq/g,约占河流端元悬浮物可交换态Ca^(2+)含量的53.8%,Na^(+)、Mg^(2+)、K^(+)含量分别增加了19.6×10^(-2) meq/g(约3266.7%),8.9×10^(-2) meq/g(约89.9%)和1.1×10^(-2)meq/g(约220.0%);离子交换量与颗粒粒径、矿物组成以及有机碳含量(TOC)等参数无明显相关性,主要受控于水体阳离子组成;根据可交换态阳离子含量变化以及长江入海泥沙通量,估算长江悬浮物入海过程中可释放Ca^(2+)通量约为7.9×10^(9)mol/a,吸附的Na^(+)、Mg^(2+)和K^(+)通量分别为26.3×10^(9)mol/a、6.0×10^(9)mol/a和1.4×10^(9) mol/a,相当于长江每年输入这些阳离子通量的2.5%、9.2%、4.4%和2.3%;大河河口离子交换过程是海陆间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流域内海相沉积岩或沉积物吸附的Na^(+)和K^(+)再释放到河水中会导致硅酸岩风化通量的高估,初步估算现在长江流域的硅酸岩风化通量被高估15%,考虑到近几十年流域内人类活动导致入海泥沙量显著下降,地质历史时期该占比可能显著增大。因此,未来流域风化与河口元素循环研究应充分考虑水体和沉积物阳离子交换和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悬浮物 阳离子交换 风化通量 元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水中溶解Mn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16
作者 周冬煊 葛云骢 +4 位作者 姜子元 阮雅青 曹芳 杨守业 张瑞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锰(Mn)是海洋中的生命必需痕量元素。河口位于河流和海洋的交界区域,其对Mn的改造作用会影响陆源Mn向海输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本研究使用自动固相萃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联用技术对2019年9月(秋季)、2021年3月(春季)和2021年7月(夏季... 锰(Mn)是海洋中的生命必需痕量元素。河口位于河流和海洋的交界区域,其对Mn的改造作用会影响陆源Mn向海输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本研究使用自动固相萃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联用技术对2019年9月(秋季)、2021年3月(春季)和2021年7月(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表层溶解Mn浓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溶解Mn的平均浓度和河口行为表现出了季节性差异:夏季的溶解Mn浓度最高,表现为先移除后添加的分布特征;秋季的溶解Mn浓度次之,表现为添加型分布;春季的溶解Mn浓度最低,表现为保守型分布。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携带的溶解Mn仅在淡水端元浓度值较高的季节会显著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溶解Mn的分布;当长江淡水端元浓度值较低时,长江口溶解Mn则受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共同主导。长江口的中低盐度海水中高悬浮颗粒物浓度是造成该区域溶解Mn移除的重要因素,而高盐度海水中溶解Mn的添加机制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 溶解Mn 季节分布特征 河口行为 悬浮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与浙江主要河流枯水期悬浮物稀土元素组成研究
17
作者 贾贤明 陈坚 +3 位作者 汪柯宇 冯启营 李云海 李茂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8,共11页
基于2021年10月至11月在长江下游及钱塘江、椒江和瓯江等浙江主要河流枯水期采集的64个悬浮物样品,分析研究了其粒度分布和稀土元素(REE)组成,讨论了各河悬浮物REE组成差异以及物源端元特征。结果显示,枯水期长江下游、钱塘江、椒江和... 基于2021年10月至11月在长江下游及钱塘江、椒江和瓯江等浙江主要河流枯水期采集的64个悬浮物样品,分析研究了其粒度分布和稀土元素(REE)组成,讨论了各河悬浮物REE组成差异以及物源端元特征。结果显示,枯水期长江下游、钱塘江、椒江和瓯江悬浮物REE含量均值分别为209.52、173.64、211.86和228.70 mg/kg;北美页岩(NASC)标准化配分曲线明显向右倾,并有明显的Ce负异常特征。与前人所测数据相比,钱塘江和瓯江悬浮物REE含量明显较高;长江悬浮物REE和前人长江悬浮物/沉积物表现总体一致。从(La/Yb)_(NASC)—(La/Gd)_(NASC)图看,长江、钱塘江、椒江、瓯江之间有一定差别,可成为它们物源端元的判别指标;相对于历史沉积物数据,长江悬浮物REE比值分布范围较为集中,以悬浮物为对象研究河流物源端元比沉积物有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稀土元素 物源 长江 浙江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2009年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水动力及悬沙输移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18
作者 刘锋 陈沈良 +3 位作者 周永东 彭俊 陈一强 任韧希子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共8页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动力加强,涨潮动力有所减弱,尤其在水体表层表现明显,河口切变锋类型不同,其出现时间长度亦不同;调水调沙期间含沙量较大,垂向分布较复杂,而结束后含沙量低,垂向梯度变化较小;此外,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悬沙在输移过程中以沉降作用为主,并在涨急和落急时刻伴随着底沙的再悬浮,而结束后悬沙浓度降低幅度较大,泥沙再悬浮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调水调沙 河口水动力 悬沙输移 变化特征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Yellow river 再悬浮作用 悬沙分布特征 含沙量 涨潮动力 悬沙浓度 梯度变化 水文泥沙 降低幅度 河口悬沙 过程 对比分析 垂向分布 沉降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悬浮颗粒物研究 被引量:45
19
作者 李道季 李军 +2 位作者 陈吉余 陈西庆 陈邦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5-301,共7页
1994年11月、1996年9月和1997年1月使用FACScan流式细胞仪技术等分析观测手段对长江河口悬浮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河口悬浮体中,具有有机性的颗粒数占总颗粒数的60%-75%;在颗粒粒径分布上,粗... 1994年11月、1996年9月和1997年1月使用FACScan流式细胞仪技术等分析观测手段对长江河口悬浮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河口悬浮体中,具有有机性的颗粒数占总颗粒数的60%-75%;在颗粒粒径分布上,粗颗粒物质(>8μm)主要为有机物质(生物残体、小型藻类、矿物-有机物集合体),细颗粒物质(<8μm)主要为粘土矿物、有有机物附着和具有有机裹层的粘土矿物或集合体;有机性颗粒物质含量随盐度变化,高盐水侵人,有机颗粒含量增高;有机性悬浮颗粒浓度随总悬浮体的浓度增大而增大,认为长江河口悬浮体的聚集主要以有机絮凝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有机性颗粒 长江河口 悬浮颗粒物 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瓯江口春季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布 被引量:38
20
作者 陈雷 徐兆礼 +4 位作者 姚炜民 张钊 陈胜 蔡圣伟 鲍旭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71-1577,共7页
研究2007年4月瓯江口海域(27°38′~28°02′N、120°50′~121°14′E)浮游生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这一分布特征与营养盐和其他水文要素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悬浮物浓度、DIP和DIN分布特征均是近河口最高,由近河口向... 研究2007年4月瓯江口海域(27°38′~28°02′N、120°50′~121°14′E)浮游生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这一分布特征与营养盐和其他水文要素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悬浮物浓度、DIP和DIN分布特征均是近河口最高,由近河口向外数量逐渐减少。在灵昆岛南侧和东南侧近口门水域,是DIP和DIN的高值中心,但该水域高浓度悬沙使水体透光率较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在口门外侧海域,悬沙浓度已经明显降低,因而是浮游植物高密度区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分布趋势基本相同,由内海向外海数量逐渐递减;其中,大型浮游动物丰度和浮游植物丰度,小型浮游动物丰度和浮游植物丰度之间显著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这一特征的形成,主要由瓯江口营养盐和悬浮物分布特征决定,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一致性,很好地反映出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有效的下行控制,从而使水域生态系统在此季节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营养盐 悬沙 瓯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