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ottom wate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eastern Indian Ocean and western Pacific Ocean 被引量:8
1
作者 YANG Xiaoqiu SHI Xiaobin +14 位作者 ZHAO Junfeng YU Chuanhai GAO Hongfang CHEN Aihua LU Yuanzheng CEN Xianrong LIN Weiren ZENG Xin XU Hehua REN Ziqiang ZHOU Shengqi XU Ziying SUN Jinlong KAMIYA Nana LIN Jian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97,共12页
文章报道了一批新的海底底水温度(BWT)数据,其中南海(SCS)158个站位、东印度洋(EIO)30个站位及西太平洋(WPO)37个站位。基于这批新的BWT数据,获得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底水温度与水深经验关系,可为地球物理和物理海洋提供准确、可靠的海... 文章报道了一批新的海底底水温度(BWT)数据,其中南海(SCS)158个站位、东印度洋(EIO)30个站位及西太平洋(WPO)37个站位。基于这批新的BWT数据,获得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底水温度与水深经验关系,可为地球物理和物理海洋提供准确、可靠的海底温度边界。这将有助于海底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估。同时,这批实测数据表明:1)水深超过3500m的海域,其底水温度在南海约为2.47℃,比东印度洋(~1.34℃)和西太平洋(~1.60℃)稍微偏高。这与大洋传送带模式所预测的情况比较吻合。该模式认为:低温高盐的海水,从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和冰岛附近海域下沉到深层,然后向南流动,再与南极洲周围海域的低温高盐海水一同向北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而南海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热带边缘海,其内部海水与印度洋和菲律宾海交换有限,导致海水温度整体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2)台西南盆地水深在2700~3000m的部分站位,其底水温高达约3.00℃,明显高于其周边同水深海域底水温度(平均值约为2.33℃)。这可能是台西南盆地海底水热活动导致的结果。3)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水深超过4800m海域,底水温度随着水压增大稍有升高,其升高率分别为10.6mK·MPa^(-1)和12.0mK·MPa^(-1)。这与理论估算的深层底水绝热压力温度梯度范围较为吻合。这也意味着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深层底水,主要由绝热自压作用导致其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底水温度(BWT) 南海(SCS) 东印度洋(EIO) 西太平洋(WPO) 大洋传送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夏季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
2
作者 周相润 王莹 智海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2,共11页
本文基于卫星遥感的珊瑚礁热浪监测数据集,对2022年7月1日—9月30日西北太平洋海域海洋热浪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研究了热浪较强的三个区域单站点的典型海洋热浪过程及区域海洋热浪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各属... 本文基于卫星遥感的珊瑚礁热浪监测数据集,对2022年7月1日—9月30日西北太平洋海域海洋热浪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研究了热浪较强的三个区域单站点的典型海洋热浪过程及区域海洋热浪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各属性的空间分布,除了最大强度外,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总体而言高值较为集中。(2)江苏外海海域的海洋热浪各属性显著高于其他海域;中国台湾附近黑潮流域海洋热浪最大强度不高,但持续时间较长;广东近海海域的海洋热浪属性值均高于西北太平洋的空间均值。(3)江苏外海海域92d内的一次海洋热浪生成,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扩张下的大气强迫联合作用,以及大气风场对黑潮流域大量感热以及潜热的输送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台湾附近黑潮流域以及广东近海海域的一次海洋热浪主要是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增多的太阳辐射直接强迫所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热浪 西北太平洋 大气强迫 海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使用海表面温度构建工业革命以来的印尼贯穿流流量序列 被引量:1
3
作者 辛林超 胡石建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3,共12页
印尼贯穿流连接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系统至关重要,但在印尼贯穿流的长期变化研究中非常缺乏长时间序列。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历史模拟数据对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基于海表面温度反演了... 印尼贯穿流连接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系统至关重要,但在印尼贯穿流的长期变化研究中非常缺乏长时间序列。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历史模拟数据对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基于海表面温度反演了印尼贯穿流的体积输运。结果表明,该模型反演的印尼贯穿流可再现其总方差的80%左右。进而结合数据,首次构建了1870~2023年长达154 a的印尼贯穿流流量时间序列。通过与潜标观测数据对比发现,反演结果与国际努沙登拉层化和输运计划(the international Nusantara stratification and transport,INSTANT)、印尼贯穿流监测项目(monitoring Indonesian throughflow,MITF)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与0.69,验证了该时间序列的可靠性。使用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gradient-weighted class activation mapping,Grad-CAM)与注意力机制研究了该模型中影响印尼贯穿流反演技巧的敏感性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贯穿流 海洋环流 海表面温度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西南部2010年代5~6月降水突变减少的成因分析
4
作者 韩迁立 肖子牛 陈权亮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5~6月是云南干季和雨季转换的关键期,其间降水量的多寡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也是雨季开始期早晚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1971~2022年云南5~6月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该区域5~6月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 5~6月是云南干季和雨季转换的关键期,其间降水量的多寡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也是雨季开始期早晚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1971~2022年云南5~6月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该区域5~6月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云南西南部5~6月降水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并在2009年发生气候突变,2010年之后显著减少。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热带西印度洋海温暖异常,会导致中南半岛北部和云南地区上空200hPa高层大气辐散和700hPa辐合减弱,不利于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和降水;还会导致中亚和孟加拉湾地区500hPa高度场正异常,使得中高纬地区东移南下的冷空气和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减弱,不利于云南西南部地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同时,西印度洋海温暖异常也导致大气低层从南海海域到中南半岛形成异常反气旋环流,云南出现西北风异常,西南风的水汽输送减弱,进而造成云南西南部5~6月降水减少。热带西印度洋海温持续上升及其在2010年代末期的突变增暖,是导致云南西南部降水突变减少的关键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西南部 5~6月降水 热带西印度洋海温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多模型的北太平洋海表温度模拟能力评估
5
作者 王帅奇 孙群 国文宁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74,共13页
北太平洋海域是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特别是对紧邻西北太平洋的东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本文选取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28个模型结果,计算得到其... 北太平洋海域是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特别是对紧邻西北太平洋的东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本文选取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28个模型结果,计算得到其多模式集合平均(multi-model ensemble,MME)模型结果;并基于多种评估指标,与再分析资料ERSST v5比较,评价了29个模型对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利用综合性指数(comprehensive rating metrics,MR)标准方法量化了模型结果的整体性能。结果表明,MME能够准确地模拟全年和四季变化,模型的偏差大部分集中在1~3月和7~9月,FGOALS-g3与NorCPM1的偏差高于其他模型。北太平洋SST在1915~2014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MME结果为每10年0.055℃,与再分析数据每10年0.059℃结果相近。两者相关系数为0.99、相对偏差为0.06、相对均方根误差为0.25。通过泰勒图的综合评估,不同的模型对同一的海域表现不同,对区域的模型选择不可随机。MR方法评价结果表明,有9个模型评分为A级,其中MME为A级中第三,证明了采用模型集合平均的方法可有效减少单个模型系统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北太平洋 海表面温度 模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5月降水增多与南热带印度洋海温加速增暖的可能联系
6
作者 郭浩康 李春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2-1228,共17页
基于1980年以来江南5月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的事实,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采用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降水、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大气环流以及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等数据... 基于1980年以来江南5月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的事实,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采用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降水、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大气环流以及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等数据资料,分析了江南5月降水趋势变化并进行水汽收支诊断,最后讨论了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江南5月降水动力分量较热力分量大一个量级,两者在1980~2005年均无明显趋势变化,而在2006~2021年均呈显著增长趋势。南热带印度洋5月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在2001年后加速增暖,与同期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建立起显著正相关关系。5月WNPAC趋势自2004年开始由显著减弱转为显著增强,并自2005年开始与江南5月降水异常增多建立显著相关关系。自2006年开始与WNPAC相关的南热带印度洋暖SSTA自2月维持至5月,5月WNPAC增强同时,南热带印度洋上空异常对流向东发展,产生的上升气流随Hadley环流在菲律宾海、南海以及中南半岛一带上空下沉,形成较1980~2005年更明显的对流偶极子结构。下沉气流使WNPAC增强,促进水汽向江南地区输送,江南5月降水异常热力分量增加。WNPAC增强后,其活动区域与江南地区之间上空的次级环流圈更为紧密,江南地区抬升作用增强,江南5月降水异常动力分量增加。与江南5月降水异常增多相关的南热带印度洋暖SSTA自2006年开始从3月维持到5月,WNPAC在其中起到纽带作用。若去除趋势变化,2006年以来南热带印度洋SSTA难以通过WNPAC影响到江南5月降水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5月降水异常 水汽收支诊断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南热带印度洋 海表面温度异常 趋势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8年赤道太平洋东风爆发成因机理分析
7
作者 王大智 连涛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1988年热带太平洋经历了一次强拉尼娜事件,在此期间观测到了显著的赤道太平洋东风爆发事件。基于再分析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1988年东风爆发强度达到了1982—2020年间的最高水平。线性回归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海温梯度对1988年东风爆发... 1988年热带太平洋经历了一次强拉尼娜事件,在此期间观测到了显著的赤道太平洋东风爆发事件。基于再分析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1988年东风爆发强度达到了1982—2020年间的最高水平。线性回归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海温梯度对1988年东风爆发指数的贡献率达到了70.59%。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去除赤道太平洋海温梯度影响后的风场特征。结果显示,除2月底东风爆发事件的空间范围有所增强外,自3月中旬起东风爆发的发生频次和规模均显著减弱。为深入揭示东风爆发的具体成因,通过典型个例分析,探讨了一次典型东风爆发事件的触发机制。此外,通过合成分析方法研究证实,1988年3月底的强东风爆发事件与海洋性大陆区域一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事件的对流活跃相位密切相关,该因素对此次东风爆发事件的贡献率约为42.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拉尼娜 热带太平洋 海温梯度 东风爆发 MJO 亚季节尺度 极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DAE Ocean View标准的全球海洋环流预报系统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莫慧尔 万莉颖 +2 位作者 秦英豪 祖子清 张宇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4-51,共8页
基于USGODAE的现场漂流浮标观测数据,利用GODAE Ocean View框架下的IVTT Class4标准,评估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业务化中等分辨率版本全球海洋环流预报系统的海表温度预报技巧。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海表温度预报均方根误差范围在0.65~0.7... 基于USGODAE的现场漂流浮标观测数据,利用GODAE Ocean View框架下的IVTT Class4标准,评估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业务化中等分辨率版本全球海洋环流预报系统的海表温度预报技巧。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海表温度预报均方根误差范围在0.65~0.73℃左右,在国际7个业务化系统中,预报精度处于中等水平。无论相对于延续性预报场或气候态预报场,其技巧评分皆为正值,说明该系统对海表温度的预报性能优于自身延续性预报和气候态场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洋环流预报系统 GODAE ocean View 海表温度 Class4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Indian Ocean
9
作者 Kausik Chattopadhyay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14-114,共1页
The sea level has increased abruptly in the Indian Ocean in the last four decades.Data shows that the increase in sea level is not homogeneous.The rise in bay of Bengal is more than that of the Arabian Sea. Global war... The sea level has increased abruptly in the Indian Ocean in the last four decades.Data shows that the increase in sea level is not homogeneous.The rise in bay of Bengal is more than that of the Arabian Sea. Global warming has caused an increase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sea level rise as well as on the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of storms and cyclones.Th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WARMING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level rise INDIAN ocean CYCLONE island OBLIG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赤道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短期预报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桃 林鹏飞 +6 位作者 刘海龙 郑伟鹏 王鹏飞 徐天亮 李逸文 刘娟 陈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5-754,共10页
海表面温度作为海洋中一个最重要的变量,对全球气候、海洋生态等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海表面温度(SST)进行预报。深度学习具备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但目前利用深度学习对整个赤道太平洋的SST短期预报及预报技巧的研究仍较少。... 海表面温度作为海洋中一个最重要的变量,对全球气候、海洋生态等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海表面温度(SST)进行预报。深度学习具备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但目前利用深度学习对整个赤道太平洋的SST短期预报及预报技巧的研究仍较少。本文基于最优插值海表面温度(OISST)的日平均SST数据,利用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构建了未来10天赤道太平洋(10°S~10°N,120°E~80°W)SST的逐日预报模型。LSTM预报模型利用1982~2010年的观测数据进行训练,2011~2020年的观测数据作为初值进行预报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东部地区预报均方根误差(RMSE)大于中、西部,东部预报第1天RMSE为0.6℃左右,而中、西部均小于0.3℃。在不同的年际变化位相,预报RMSE在拉尼娜出现时期最大,正常年份次之,厄尔尼诺时期最小,RMSE在拉尼娜时期比在厄尔尼诺时期可达20%。预报偏差整体表现为东正、西负。相关预报技巧上,中部最好,可预报天数基本为10天以上,赤道冷舌附近可预报天数为4~7天,赤道西边部分地区可预报天数为3天。预报模型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地区各月份预报技巧普遍低于西部地区,相比较而言各区域10、11月份预报技巧最低。总的来说,基于LSTM构建的SST预报模型能很好地捕捉到SST在时序上的演变特征,在不同案例中预报表现良好。同时该预报模型依靠数据驱动,能迅速且较好地预报未来10天以内的日平均SST的短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面温度 LSTM (long SHORT-TERM memory) 短期预报 赤道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淡水通量年际变率对ENSO的作用机制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尹露莹 张荣华 智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0-1367,共18页
海气界面间淡水通量(freshwater flux, FWF;定义为降水减蒸发)是热带太平洋气候系统中对海洋有重要作用的大气强迫之一,与风应力和热通量共同影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尽管这些大气强迫场共同作用... 海气界面间淡水通量(freshwater flux, FWF;定义为降水减蒸发)是热带太平洋气候系统中对海洋有重要作用的大气强迫之一,与风应力和热通量共同影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尽管这些大气强迫场共同作用于海洋,但FWF在其中的单独强迫作用及相关过程和机制仍需深入探究。本文通过海洋环流模式(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OGCM)进行模拟,进一步使用温度和盐度收支分析以及区分温盐相对贡献的诊断分析方法,量化热带太平洋FWF年际变率对上层海洋的净作用。结果表明,在El Nino事件发生时,FWF正异常强迫直接导致赤道太平洋中部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降低,同时增强上层海洋层结稳定度。此外,FWF正异常强迫还会导致赤道太平洋中部浮力通量(buoyancy flux, BF)增加,从而减弱了次表层的混合和夹卷作用,使局地的混合层变浅。从气候效应来看,由FWF年际变率引起的海洋过程有助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暖异常的维持和增强。通过定量分析表明,SSS变化与FWF强迫强度密切相关,赤道太平洋中部FWF异常每增加1.0 mm/d会使得SSS异常降低约0.02,并且使得赤道太平洋东部SST异常升高约0.12℃,在增温过程中垂直混合和夹卷作用是主导的贡献项。以1997~1998年的El Nino事件为例,FWF正异常引起的SST暖异常增量占总异常的11.8%。本文所揭示的FWF强迫场对ENSO的单独作用有助于完善我们对整个热带太平洋海气耦合系统的认知,为进一步改进ENSO的过程表征和预测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界面淡水通量 ENSO 海表盐度和温度 热带太平洋 分层型海洋模式 热盐收支分析 温盐相对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表温度遥感资料重构的热带不稳定波特征分析
12
作者 高志斌 王云涛 柴扉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2-525,共14页
[目的]研究赤道东太平洋热带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TIW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方法]利用数据插值经验正交函数方法对MODIS卫星2003-2018年赤道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数据进行重构,进... [目的]研究赤道东太平洋热带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TIW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方法]利用数据插值经验正交函数方法对MODIS卫星2003-2018年赤道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数据进行重构,进而提取TIWs的波长和速度,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赤道风场和流场的关系.[结果]研究发现:TIWs在纬向上呈正负相位交替分布,在经向上则表现为双峰结构.季节性方面,TIWs在3-5月强度最弱,而在8-10月强度最强.纬向风场通过影响赤道纬向流场,特别是南赤道流(South Equatorial Current,SEC)的北分支(SEC-N)和北赤道逆流(North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NECC)的剪切调控TIWs的生成;经向风场则通过调制“冷舌”边缘的SST梯度影响TIWs的生成.在年际尺度上,TIWs在厄尔尼诺(El Nino)年受到抑制,在拉尼娜(La Nina)年得到加强.纬向风场、纬向流场和TIWs三者的异常均超前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指数所刻画的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这表明纬向风场影响下的纬向流场剪切同样驱动TIWs的年际变化.NECC上空纬向风异常较弱,而SEC-N上空纬向风异常较强,这使得SEC-N年际变化主导流场剪切的强度,对TIWs的年际特征有重要作用.[结论]这一发现强调了大气风场和海洋动力过程共同驱动TIWs的季节性特征和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东太平洋 海表面温度 热带不稳定波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5月降水与热带印-太海温及对流的联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浩康 李春 石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2,共10页
本文将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降水、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大气环流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 Office Hadl... 本文将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降水、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大气环流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 Office Hadley Centre)海表面温度等资料,对江南5月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的海表面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以及对流异常的可能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偏涝年通常伴随有自年前秋季开始发展的热带印度洋暖SSTA,5月同期对流层850 hPa在热带东印度洋至中国南海一带出现东风异常,同时热带印度洋上空对流活动旺盛,通过Hadley环流增强了在西北太平洋的下沉气流,共同增强了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Northwest Pacific anomaly anticyclone,WNPAC),促进了水汽向江南地区输送。热带印度洋中东部的冷SSTA自偏旱年前的冬季开始不断发展,在5月同期的热带印度洋异常冷洋面上空表现为对流抑制,与偏涝年相反的异常Hadley环流促使副高减弱东退,撤出南海,不利于水汽向江南地区输送。除热带印度洋外,热带太平洋和海洋性大陆地区的SSTA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异常与WNPAC和江南5月降水异常在一些年份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较热带印度洋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5月降水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热带印度洋 海表面温度异常 异常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海盆上层海洋层结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4
作者 林桂焕 严幼芳 刘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7,共11页
本文基于ORAS5(ocean reanalysis system)和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数据,利用密度跃层底的浮力频率表征海洋层结的强度对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海盆及其周边海域的海洋层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海盆海洋层结... 本文基于ORAS5(ocean reanalysis system)和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数据,利用密度跃层底的浮力频率表征海洋层结的强度对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海盆及其周边海域的海洋层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海盆海洋层结在空间上表现为北部较强、南部较弱,在时间上表现为北半球春季较强、秋季较弱。对海盆内混合层温度和盐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海表通量和海洋平流作用的贡献非常显著,特别是与印尼贯穿流相关的纬向平流通过影响次表层密度结构进而对跃层底层结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分析印尼贯穿流通量对海盆内海洋层结的影响,发现了印尼贯穿流通量与该海盆的混合层界面上下的温盐异常密切相关,该盐度异常通过影响其垂向密度梯度进而对海洋层结的季节变化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层结 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海盆 温度 盐度 海表通量 海洋平流 印尼贯穿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最大值年代际变异机理研究
15
作者 朱婷婷 王庆业 陈丽丽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1,共11页
已有研究表明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最大值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表现为盐度位置的变化,而对于调控该年代际变化的机制尚不清楚。利用1999—2022年的盐度数据,再现了盐度最大值位置的东北—西南向摆动,即2005年和2016年盐度位置偏东北,201... 已有研究表明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最大值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表现为盐度位置的变化,而对于调控该年代际变化的机制尚不清楚。利用1999—2022年的盐度数据,再现了盐度最大值位置的东北—西南向摆动,即2005年和2016年盐度位置偏东北,2011年和2022年偏西南。在此基础上,利用盐度收支分析与1.5层约化重力模式两种方法研究了1999—2022年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最大值的年代际变化机理,评估了淡水强迫、水平平流、垂直夹卷、水平扩散这4种因素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水平平流、淡水强迫的平均贡献最大,前者是驱动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最大值位置的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因素,而淡水强迫项主要是引起盐度量值大小的年代际变化;垂直夹卷项与水平扩散项在盐度最大值年代际变化中的贡献可能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平洋 海表面盐度 年代际变化 水平平流 淡水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路径台风对中国近海海温的影响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泽铭 韩树宗 +1 位作者 王明杰 苏翰祥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1,共15页
文章基于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法将2002年至2021年由西太暖池进入中国近海的台风分为3类,并依据台风路径特征将3类台风分别命名为西行路径台风、西北路径台风和转向路径台风,并使用遥感系统(remote sensi... 文章基于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法将2002年至2021年由西太暖池进入中国近海的台风分为3类,并依据台风路径特征将3类台风分别命名为西行路径台风、西北路径台风和转向路径台风,并使用遥感系统(remote sensing systems,REMSS)提供的海表面温度最优插值日产品和区域海气浪耦合模型(coupled ocean atmosphere wave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COAWST)的模拟结果,对这3类台风造成的上层海洋温度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研究。结果显示,3种台风对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影响特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SST的冷却幅度和作用时间上:转向路径台风对SST的冷却幅度最大并且作用时间最长,西北路径台风次之,而西行路径台风冷却幅度最小且作用时间最短;3种台风对混合层厚度(mixed layer thickness,MLT)与温跃层厚度(thermocline thickness,TT)影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LT和TT的变化幅度和恢复时间上:转向路径台风的MLT和TT变化幅度最大,西北路径台风次之,西行路径台风最小。对于MLT与TT的恢复速度,西北路径台风整体上要明显快于西行路径台风和转向路径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台风路径 西太暖池 中国海 上层海洋 海表面温度 混合层厚度 温跃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北大西洋中纬度海温与江南5月降水关系增强的可能原因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浩康 李春 石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0,共11页
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CPC)降水资料、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NCEP)大气环流和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 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CPC)降水资料、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NCEP)大气环流和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江南5月降水极端性的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北大西洋海温的联系。结果表明,自2004年江南5月降水年际差异显著增大以来,200 hPa上的Rossby波能量从北大西洋向下游传播,一部分能量沿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形成南支波列;另一部分沿不列颠群岛向西伯利亚地区传播,上述两支波列在旱涝年的不同配置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响江南地区高空200 hPa附近的辐合辐散影响江南地区的垂直运动;另一方面波列下游的中国东南沿海200 hPa的异常气旋或反气旋具有准正压结构,对应于对流层中下层西北太平洋异常气旋或反气旋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和南海上空位置和强弱变化,影响水汽向江南地区的输送。在偏涝年形成正位相的欧亚遥相关波列,利于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积累并向江南地区输送,它和低纬暖湿气流在江南地区附近相遇,形成降水。2004年以来,欧亚大陆上空与5月不列颠群岛附近海温异常有关的波列分布发生了改变,影响了江南地区高空200 hPa的辐合辐散。上述遥相关波列增强了和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关系,进一步与江南5月降水建立起紧密联系。2004年以来自江南5月偏涝年前的冬季开始,北大西洋中纬度通常出现冷海温异常并随时间东移,于5月降水同期东移到不列颠群岛附近,偏旱年反之,这对江南5月降水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5月降水 欧亚遥相关 西风急流波导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北大西洋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静止气象卫星Meteosat-8 SEVIRI海面温度验证
18
作者 康正武 涂乾光 +1 位作者 闫运伟 邢小罡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9,共14页
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海洋和气象研究中的关键气候变量,广泛应用于海-气相互作用、海洋混合、边界层过程及海洋状态预报等领域。欧洲静止气象卫星Meteosat-8 SEVIRI(M8)提供的逐小时SST数据是上述工作的重要数据源,... 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海洋和气象研究中的关键气候变量,广泛应用于海-气相互作用、海洋混合、边界层过程及海洋状态预报等领域。欧洲静止气象卫星Meteosat-8 SEVIRI(M8)提供的逐小时SST数据是上述工作的重要数据源,但其误差的时空变化尚不明确。为评估M8卫星SST数据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利用实测SST质量监测平台(iQuam)提供的船只、漂流浮标和Argo浮标的SST数据,对M8卫星在印度洋区域的逐小时SST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M8卫星与三种实测数据的平均偏差为-0.06~-0.10℃,均方根误差为0.48~1.03℃,决定系数为0.96~0.99。其中,漂流浮标与M8卫星的匹配数据量最大、覆盖最广,因此漂流浮标是理想的验证数据源。分析M8卫星SST数据偏差的时空分布发现:在阿拉伯海西北部和孟加拉湾西北部夜间存在0.6℃的负偏差,在该海域白天的负偏差更大,而在40°S—60°S部分海域白天则出现了超过1.0℃的负偏差;M8卫星SST在夏季较易出现正偏差的极大值,在春、夏转换季则存在极小负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Meteosat-8 SEVIRI 海面温度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气关系的季节变化和时间—空间尺度依赖性
19
作者 吴仁广 孙小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91,共16页
本文根据近年来对于表面湍流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的分析回顾了海气关系的季节变化和时间—空间尺度依赖性。内容包括表面湍流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的表征方法、区域变化、季节变化和随时间、空间尺度的变化,以及表面风速... 本文根据近年来对于表面湍流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的分析回顾了海气关系的季节变化和时间—空间尺度依赖性。内容包括表面湍流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的表征方法、区域变化、季节变化和随时间、空间尺度的变化,以及表面风速和海气湿度差对表面潜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的相对贡献。表面湍流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在中纬度海洋锋区和副热带涡旋区显著不同。在中纬度海洋锋区,海洋过程对海表面温度变化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因而表现为海洋强迫作用,并且冬季比夏季更大。在副热带涡旋区,表面湍流热通量对海表面温度变化的作用更为显著,因而表现为大气强迫作用,并且夏季比冬季更为明显。在阿拉伯海西部地区,夏季海洋过程对海表面温度变化影响明显,表现出海洋强迫作用,而冬季以表面湍流热通量影响为主,表现为大气强迫情况。在孟加拉湾、南中国海和菲律宾海地区,无论冬夏季都表现为大气强迫作用。在中纬度海洋锋区冬季和阿拉伯海西部地区夏季,海洋强迫随时间尺度增长而增强,而在其它地区和季节,存在由较短时间尺度的大气强迫为主向较长时间尺度的海洋强迫变得重要的转换,转换的时间尺度大约在20~40天。在中纬度海洋锋区,海洋强迫作用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减弱,并向大气强迫情况转换,转换的空间尺度夏季比冬季小。一般而言,大气强迫作用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湍流热通量 海表面温度 海气变化关系 季节变化 时间—空间尺度依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00-2023年大型火山喷发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率的影响
20
作者 孙鸿根 韩岩松 +3 位作者 姜伟 黄英雪 梁珍怡 余克服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共12页
大型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平流层硫酸盐气溶胶层会抑制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西洋,较少涉及其他海域。西北太平洋是生成热带气旋最多的海域,探索其气候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度理解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机制。本文根据记... 大型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平流层硫酸盐气溶胶层会抑制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西洋,较少涉及其他海域。西北太平洋是生成热带气旋最多的海域,探索其气候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度理解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机制。本文根据记录在国际最佳轨道数据库和中国气象局数据库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数据,比较了1900-2023年大型火山喷发前后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和热带气旋数量的变化,从而对大型火山喷发对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进行了讨论。通过比较火山喷发前两年和喷发后两年内热带气旋数量的变化,发现:在大型火山喷发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数量显著减少。海表温度显著响应了低纬度火山的喷发,而对于高纬度火山的喷发则没有明显反应。本研究表明,大型火山喷发后气溶胶强迫的增加与热带气旋频次联系紧密,但其造成的海表温度降低可能并非热带气旋减少的直接原因,其影响机制可能与气溶胶强迫造成的热带辐合带偏移有关,但仍需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喷发 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 海表温度 低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