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省2023年4月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1
作者 王大勇 王晓琼 +3 位作者 柯宗建 张冬峰 陈颖 闫加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8-486,共9页
利用山西省 1981-2023年 4月降水数据、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和海温数据,基于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回归分析、合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山西省 2023年 4月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2023年 4月山西省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增加 204.... 利用山西省 1981-2023年 4月降水数据、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和海温数据,基于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回归分析、合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山西省 2023年 4月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2023年 4月山西省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增加 204.4%,为 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大降水.此次降水异常与海温外强迫因子导致的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后冬(1-2月)北大西洋海温由北至南"-+-"的异常分布,有利于4月北大西洋至东亚地区 500 hPa位势高度场"-+-+"异常波列的加强和维持,以及低层 850 hPa水汽向山西的辐合,这一有利的高低空环流配置是山西省 2023年 4月降水异常偏多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异常 大气环流 海表温度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热带SSTA与中国7月降水和气温的伴随相关型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吴洪宝 段安民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418-423,共6页
用伴随相关型(ACP)分析了中国7月降水和气温与全球热带SSTA的POP(主振荡型)间的关系,得到当两个典型的传播POP处在ElNino事件发展相位时中国夏季总体呈南北旱、中间涝的形势,其中江淮流域、华中、东北东部和... 用伴随相关型(ACP)分析了中国7月降水和气温与全球热带SSTA的POP(主振荡型)间的关系,得到当两个典型的传播POP处在ElNino事件发展相位时中国夏季总体呈南北旱、中间涝的形势,其中江淮流域、华中、东北东部和西北大部为降水正距平,华北、华南为负距平,降水偏多(少)时相应的气温偏低(高);当两个传播型的典型模态处于LaNina事件发展相位时情况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异常 伴随相关型 降水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秋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晓琼 张冬峰 +3 位作者 王大勇 张国宏 闫加海 陈颖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7-1215,共9页
利用山西省1961-2021年秋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海温资料,分析山西省秋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省秋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偏多,之后减少,21世纪00年代中期又开始增多。进一步从大气环流角度探讨这种年代... 利用山西省1961-2021年秋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海温资料,分析山西省秋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省秋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偏多,之后减少,21世纪00年代中期又开始增多。进一步从大气环流角度探讨这种年代际变化的成因可知,在降水偏多时期,200 hPa纬向风场东亚西风急流位置偏北,有利于山西地区上升运动增强;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欧亚大陆上空呈现出显著的正-负-正异常分布,有利于高纬冷空气向南爆发;850 hPa风场有利于低纬水汽向山西输送,在这样的高低空环流配置下,有利于山西省降水增加。同时山西省秋季降水量与海温异常存在密切关系,当前期3-5月北太平洋中部海温偏高,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时,山西省南部秋季降水易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降水 时空变化特征 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极端降水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俏华 姚秀萍 +1 位作者 马嘉理 李若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7-754,共18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正日益频繁、剧烈并影响更广泛的区域。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这些现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均有显著增加,对当地乃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对高原...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正日益频繁、剧烈并影响更广泛的区域。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这些现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均有显著增加,对当地乃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对高原极端降水进行深入研究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从极端降水定义与指数、高原夏季极端降水特征、影响高原夏季极端降水的因素、高原夏季极端降水的灾害风险与未来预估四个方面,对近几十年来高原夏季极端降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期为研究者提供清晰的研究脉络和前沿动态,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高原极端降水领域的科学研究持续深入,为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和应对提供更加坚实和有力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极端降水 全球变暖 海温异常 灾害风险 未来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50—2020年中国东北地区极端洪涝事件重建及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于翔宇 杨煜达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3-762,共10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与归因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领域。利用历史文献记载和现代降水数据识别了公元1750—2020年中国东北地区发生概率10%的极端洪涝事件,并分析了其发生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750—2020年... 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与归因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领域。利用历史文献记载和现代降水数据识别了公元1750—2020年中国东北地区发生概率10%的极端洪涝事件,并分析了其发生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750—2020年共识别出东北极端洪涝事件29年(次),显示出波动变化的特征,1871—1930年是过去270年间东北极端洪涝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段;(2)中国和东北地区的增温显著增大了东北极端洪涝的发生频率;(3)多百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引起的季风雨带异常是导致东北极端洪涝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东亚夏季风偏强、雨带位置偏北的时段,极端洪涝事件的发生概率会显著上升;(4)在多百年尺度上,印太暖池和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影响东亚夏季风的位置和水汽输送,引发东北极端洪涝事件的发生。其中,La Niña事件发生时的水汽输送正异常对于极端洪涝的发生至关重要,也是东北极端洪涝事件可靠的预报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洪涝事件 全球变暖 东亚夏季风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 a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年际变化分析
6
作者 赖启祥 周为峰 +1 位作者 崔雪森 石永闯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47,共15页
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它的变化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近40 a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均有分布,海洋表面温度的异常变化必然影响到在三大洋... 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它的变化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近40 a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均有分布,海洋表面温度的异常变化必然影响到在三大洋的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最优插值月平均海面温度(Optimum Interpo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NOAA OISST)数据(1982—2021年)与澳大利亚气象局发布的1982—2021年的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分别对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1982—2021年的海面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的时间序列进行年纪变动分析,使用傅里叶变换计算时间序列的显著变动周期,并对SSTA与SO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采用STL(Seasonal and Trend decomposition using Loess,STL)分解查看各洋区海温变化的季节性强度和趋势。结果表明,1982—2021年,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的海面温度异常总体的波动范围在–0.39℃~0.379℃,波动周期为3~4 a。与同期的SOI时间序列相比,从年际尺度上看,两者呈反相位波动。经过显著性分析发现,年平均海面温度异常值与SOI时间序列在0.05显著水平上呈负相关,相关指数为0.351。这一结果与1982—2011年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年际变化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平均SSTA呈持续上升趋势,且从各渔场的SSTA趋势曲线来看各渔场均呈上升趋势;太平洋东部和太平洋东南部渔场的趋势从下降转变为上升,进一步说明了渔场SSTA变动受ENSO事件的影响。通过去趋势后对SSTA时间序列与SOI时间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太平洋东部、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中部和印度洋东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74、0.395、0.334和–0.380,而其他渔场的SSTA与SOI无显著相关性;季节性强度排序显示,太平洋西北部和东印度洋的季节性强度最高,西太平洋最低;与前30 a的均值与整体均值标准差的对比分析表明,近10 a里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海表温度异常的均值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具有更大的温度波动范围和变化不稳定性,这表明近10 a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洋渔业 海表温度 海表温度异常 南方涛动指数 STL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南海地区极端降水的历史分布和未来演变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崧 徐连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3-346,共14页
泛南海地区是全球海—陆—气相互作用最敏感的区域之一,该区域极端降水释放的潜热加热可以调节局地的温度和湿度廓线对大气环流进行调整,进而影响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天气气候。因此,泛南海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异机理一直是... 泛南海地区是全球海—陆—气相互作用最敏感的区域之一,该区域极端降水释放的潜热加热可以调节局地的温度和湿度廓线对大气环流进行调整,进而影响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天气气候。因此,泛南海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异机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利用观测数据(1951~2014年)和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两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和SSP5-8.5)的统计降尺度数据(2015~2100年),分析了泛南海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的日降水的最大值(RX1day)、连续5日降水的最大值(RX5day)、极端强降水天数(R20)和非常湿润天(R95p)的时空变化特征。RX1day、RX5day、R20和R95p常用于表征极端强降水、持续性强降水、极端强降水的频率和极端累计降雨量的特征。1951~2014年泛南海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的四个极端降水指数的较大值均分布在东南亚、中国东南部以及青藏高原南坡地区,即这些区域不仅是极端强降水发生的区域,也是持续性强降水以及高频极端降水发生的区域。季节平均的极端降水指数特征表现为:东南亚一年四季都极易发生强降水、持续性强降水和高频极端降水;南亚、青藏高原以及东亚的各个极端降水指数在夏季最大,秋季和春季次之,冬季最小。SSP1-2.6和SSP5-8.5情景下2015~2100年泛南海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的四个极端降水指数的空间分布与历史时期相似,且对整个区域而言,各个指数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由各个指数在未来三个时段(2016~2035年、2046~2065年和2080~2099年)相比于1995~2014年的百分比变化可知,南亚和青藏高原是泛南海地区未来强降水、持续性强降水以及高频极端降水变化最显著的区域。由此可知,虽然东南亚是历史时期四个极端降水指数的大值区,但该区域各个极端降水指数在未来三个时段的变化没有其他区域明显。此外,以东南亚为例,本文分析了该区域1979~2019年夏季极端降水的形成机理,发现印度洋冷海温异常、热带北大西洋暖海温异常以及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是造成东南亚夏季极端降水呈北湿南干、全区一致偏湿和北干南湿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南海 极端降水 时空变化特征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2年与2010—2012年两个“二次变冷”La Nina事件的特征与机制对比
8
作者 白燕 王欣宇 +1 位作者 郭浩康 石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6,共14页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I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是由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显著年际变率,其负位相的拉尼娜(La Nina)事件对中国极端天气有巨大影响。本文利用海洋、大气观测、再分析资料集,对比研究了2010—2012年和2...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I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是由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显著年际变率,其负位相的拉尼娜(La Nina)事件对中国极端天气有巨大影响。本文利用海洋、大气观测、再分析资料集,对比研究了2010—2012年和2020—2022年两个“二次变冷”La Nina事件演变过程中各阶段的物理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2010—2012年La Nina事件第一个峰值强于2020—2022年La Nina事件,但第二个峰值较后者弱,且其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偏西,该SSTA的强度和位置特征可从次表层海温异常得到进一步验证。另外,赤道太平洋的东风异常也在2010年夏秋季明显比2020年偏强、偏西;而偏东且增强的东风异常使2020—2022年La Nina事件的第二个冬季峰值强于2010—2012事件。通过海洋混合层热收支诊断分析,纬向平流反馈(海表面热通量异常)是引起La Nina事件发展(衰减)的主要因素。在发展阶段,东风异常引起的纬向海流异常将冷水向西输运,成为赤道中-东太平洋冷SSTA发展的主导因子,垂直方向温跃层反馈过程的贡献也不可忽略。本研究以近十年来的两个“二次变冷”La Nina事件为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对比分析,明晰了二者生命演变史过程中的物理机制,为探究La Nina事件生消机理和ENSO不对称性在全球变暖下的可能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变冷”La Nina事件 海表温度 东风异常 纬向平流反馈 开尔文波 混合层热量收支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5月降水与热带印-太海温及对流的联系
9
作者 郭浩康 李春 石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2,共10页
本文将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降水、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大气环流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 Office Hadl... 本文将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降水、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大气环流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 Office Hadley Centre)海表面温度等资料,对江南5月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的海表面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以及对流异常的可能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偏涝年通常伴随有自年前秋季开始发展的热带印度洋暖SSTA,5月同期对流层850 hPa在热带东印度洋至中国南海一带出现东风异常,同时热带印度洋上空对流活动旺盛,通过Hadley环流增强了在西北太平洋的下沉气流,共同增强了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Northwest Pacific anomaly anticyclone,WNPAC),促进了水汽向江南地区输送。热带印度洋中东部的冷SSTA自偏旱年前的冬季开始不断发展,在5月同期的热带印度洋异常冷洋面上空表现为对流抑制,与偏涝年相反的异常Hadley环流促使副高减弱东退,撤出南海,不利于水汽向江南地区输送。除热带印度洋外,热带太平洋和海洋性大陆地区的SSTA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异常与WNPAC和江南5月降水异常在一些年份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较热带印度洋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5月降水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热带印度洋 海表面温度异常 异常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北大西洋中纬度海温与江南5月降水关系增强的可能原因
10
作者 郭浩康 李春 石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0,共11页
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CPC)降水资料、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NCEP)大气环流和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 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CPC)降水资料、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NCEP)大气环流和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江南5月降水极端性的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北大西洋海温的联系。结果表明,自2004年江南5月降水年际差异显著增大以来,200 hPa上的Rossby波能量从北大西洋向下游传播,一部分能量沿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形成南支波列;另一部分沿不列颠群岛向西伯利亚地区传播,上述两支波列在旱涝年的不同配置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响江南地区高空200 hPa附近的辐合辐散影响江南地区的垂直运动;另一方面波列下游的中国东南沿海200 hPa的异常气旋或反气旋具有准正压结构,对应于对流层中下层西北太平洋异常气旋或反气旋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和南海上空位置和强弱变化,影响水汽向江南地区的输送。在偏涝年形成正位相的欧亚遥相关波列,利于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积累并向江南地区输送,它和低纬暖湿气流在江南地区附近相遇,形成降水。2004年以来,欧亚大陆上空与5月不列颠群岛附近海温异常有关的波列分布发生了改变,影响了江南地区高空200 hPa的辐合辐散。上述遥相关波列增强了和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关系,进一步与江南5月降水建立起紧密联系。2004年以来自江南5月偏涝年前的冬季开始,北大西洋中纬度通常出现冷海温异常并随时间东移,于5月降水同期东移到不列颠群岛附近,偏旱年反之,这对江南5月降水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5月降水 欧亚遥相关 西风急流波导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北大西洋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3年“三重”拉尼娜期间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的时空差异
11
作者 陈聪 徐楚越 +2 位作者 秦箭煌 康彦彦 王桂芬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0,共9页
“三重”拉尼娜在历史上罕见,但已经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系统带来了深远影响。为了提高对“多重”拉尼娜成因理解和对天气、气候的预测能力,本文通过多套观测和再分析数据,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对2020-2023年“三重”拉尼娜期间热带太平洋年... “三重”拉尼娜在历史上罕见,但已经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系统带来了深远影响。为了提高对“多重”拉尼娜成因理解和对天气、气候的预测能力,本文通过多套观测和再分析数据,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对2020-2023年“三重”拉尼娜期间热带太平洋年际、季节尺度特征以及相应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拉尼娜峰值在冬季,持续时间在“三重”拉尼娜中最长;2021年拉尼娜峰值也出现在冬季,表现为“东部型”,冷中心靠近东部;2022年拉尼娜在秋季暴发,强度相对较弱,持续时间最短,冷中心位于中部,呈现“中部型”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纬向风的变化与海面温度的变化存在耦合关系,但在“三重”拉尼娜期间,东风异常的强度和位置变化较小。相比之下,次表层海温的变化与海面温度异常中心的变化高度一致,它可能是导致拉尼娜强度和类型差异的关键因素。尽管东传开尔文波对海洋系统有一定影响,但它的传播速度和强度在“三重”拉尼娜期间的变化较小。此外,研究发现暖水体积增长速率的不同造成了各重拉尼娜事件之间的强度差异,而暖水的经向辐合与辐散则导致了拉尼娜的季节锁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次表层海温 暖水体积 ENSO 气候变化 海气相互作用 多年连续拉尼娜 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我国夏季降水异常气候成因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35
12
作者 赵俊虎 封国林 +2 位作者 王启光 杨杰 龚志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9-1078,共10页
对2010年我国夏季降水实况和预测进行回顾,笔者认为优化多因子汛期降水客观定量化预测方法因子组合中缺少前冬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因子可能是导致部分地区预测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成因诊断分析并结合诊断回报的... 对2010年我国夏季降水实况和预测进行回顾,笔者认为优化多因子汛期降水客观定量化预测方法因子组合中缺少前冬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因子可能是导致部分地区预测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成因诊断分析并结合诊断回报的结果论证了这一判断。同时发现前冬海温和积雪异常的气候背景下,亚洲夏季风系统各成员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最为显著,是造成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最后,在这一研究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改进优化多因子汛期降水客观定量化预测方法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降水 预测 诊断分析 海温距平 西太平洋副高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 被引量:162
13
作者 李崇银 穆明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3-443,共11页
对近百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SST)确实存在着偶极子型振荡的变化特征,它在9~11月最强,而在1~4月最弱;年际变化(4~5年周期)和年代际变化(主要为20~25年周期)也十分清楚。这个偶极子主要有正位... 对近百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SST)确实存在着偶极子型振荡的变化特征,它在9~11月最强,而在1~4月最弱;年际变化(4~5年周期)和年代际变化(主要为20~25年周期)也十分清楚。这个偶极子主要有正位相型(海温西高东低)和负位相型(海温东高西低);一般正位相型的振幅强于负位相型。尽管在极个别年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似乎与太平洋ENSO无关,但总体而论,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偶极子(类似ENSO)有很好负相关。它们的联系主要是赤道大气纬向(Walker)环流。资料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与亚洲南部流场、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都有明显关系,表明它对亚洲季风活动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表水温异常 偶极子型振荡 气候影响 季风活动 亚洲 大气环流 西太平洋副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面温度的年际模态及其与季风强迫的关系 被引量:10
14
作者 朱秀华 王卫强 +2 位作者 周伟东 王东晓 谢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50,共9页
通过对COADS和OISST海洋气象资料的分析,以南海的海面温度异常(SSTA)为指示因子,在研究年际尺度上的南海与大尺度ENSO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季风强迫下Ekman抽吸对 SSTA年际变化的贡献。研究发现,南海 SSTA滞后5个月时与 Nino 3的 S... 通过对COADS和OISST海洋气象资料的分析,以南海的海面温度异常(SSTA)为指示因子,在研究年际尺度上的南海与大尺度ENSO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季风强迫下Ekman抽吸对 SSTA年际变化的贡献。研究发现,南海 SSTA滞后5个月时与 Nino 3的 SSTA相关系数最大,且其年际变化依方差贡献大小,分别有42.7月、25.6月及36.6个月的周期,这3个年际模态基本上能够描述海面温度的年际变异,为南海在大尺度ENSO背景下存在区域响应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应用Krause Turner混合层温度方程对南海异常暖事件的研究表明,除了经向风应力异常,Ekman抽吸也是影响SSTA年际变异的主要因素,在某些异常年份甚至是主导因素,为南海SSTA年际变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ssta 年际变化 EKMAN抽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旱涝 被引量:83
15
作者 张琼 刘平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92-1006,共15页
作者统计分析了 1 95 8~ 1 999年 4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 5~ 8月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42年中旱涝月出现频次相等 ,但洪涝强度远大于干旱强度。对比分析旱涝月的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 (SSTA)发现 ,南海地区SSTA和对流层低层... 作者统计分析了 1 95 8~ 1 999年 4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 5~ 8月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42年中旱涝月出现频次相等 ,但洪涝强度远大于干旱强度。对比分析旱涝月的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 (SSTA)发现 ,南海地区SSTA和对流层低层经向风异常均与长江中下游旱涝显著相关 ,尤其正SSTA和涝月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南海SSTA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一个强讯号。进一步分析发现 ,夏季南海SSTA与前春赤道南印度洋SSTA存在显著相关 ,可将其作为预报因子。最后得到的预报思路为 :当前春赤道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 ,则夏季南海海温异常偏暖 ,南海低空出现异常偏南风 ,异常多的水汽向我国南方输送 ,长江中下游地区易涝 ;反之当前春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冷 ,夏季南海海温亦异常偏冷 ,南海低空出现异常偏北风 ,向北输送水汽偏少 ,长江中下游易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南海海温 长江中下游地区 旱涝 海温异常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艾婉秀 孙林海 宋文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1-105,共5页
2009年总体来看,全国天气气候的特征为气温偏高,平均降水偏少,夏季为近10多年来降水最少的年份,区域性和持续性干旱非常显著:黄淮、华北发生了严重的秋冬季连旱,东北西南部夏秋旱严重,江南西部、华南西部和西南南部夏秋旱明显等。2009... 2009年总体来看,全国天气气候的特征为气温偏高,平均降水偏少,夏季为近10多年来降水最少的年份,区域性和持续性干旱非常显著:黄淮、华北发生了严重的秋冬季连旱,东北西南部夏秋旱严重,江南西部、华南西部和西南南部夏秋旱明显等。2009年在南海和西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个数明显偏少,但是登陆的偏多,初次登陆时间偏早。分析发现,2009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春季前处于冷水位相,4月以后进入暖水位相,6月开始了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受海洋异常强迫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北半球大气环流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化较大;东亚冬季风偏弱,夏季风偏强;西太平洋暖池区冬春季热带对流活动偏强,夏秋季正常;亚洲中高纬度经纬向环流交替转换,其中5月纬向环流盛行,6月、10月和11月经向环流盛行。这些环流异常是影响2009年中国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海温距平 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和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在2008年1月我国南方雪灾中的可能作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8
17
作者 宗海锋 张庆云 +2 位作者 布和朝鲁 纪立人 陈烈庭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1-499,共9页
根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扩展重建海表温度资料,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IAP-T42L9)模拟了大气环流对黑潮区、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的响应特征,并探讨了黑潮区、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在2008年1月我国南方雪... 根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扩展重建海表温度资料,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IAP-T42L9)模拟了大气环流对黑潮区、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的响应特征,并探讨了黑潮区、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在2008年1月我国南方雪灾中的作用。通过模拟场与观测场的比较表明,在考虑黑潮区和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的情况下,模式比较成功地模拟出了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各种主要环流特征。黑潮区海温升高导致东亚沿海位势高度增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它一方面不利于冷空气向下游输送,导致冷空气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堆积;另一方面加强了海洋的暖湿气流及向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水汽输送,为我国南方雨雪天气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有利于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持续。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对中高纬地区中西伯利亚阻塞高压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受其影响,我国除受东路冷空气活动的影响外,中纬度还不断有西路冷空气随着西风带槽脊东移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它是导致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低温 雨雪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全球海温异常对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影响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55
18
作者 陈佩燕 倪允琪 殷永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1-380,共10页
利用1951~1997年全球海温、风场月平均资料和我国东部地区100个测站的冬季地面气温等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了全球海温异常与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的关系。发现赤道印度洋、赤道东太平洋... 利用1951~1997年全球海温、风场月平均资料和我国东部地区100个测站的冬季地面气温等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了全球海温异常与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的关系。发现赤道印度洋、赤道东太平洋、黑潮区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的关键海区。前期夏、秋季赤道印度洋、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对预测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有一定的前兆意义。且不同关键海区的海温异常在不同季节对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产生影响的区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温异常 中国东部地区 冬季 温度异常 诊断分析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司东 袁媛 +5 位作者 崔童 孙冷 王东阡 柳艳菊 郭艳君 王遵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4-501,共8页
本文对2013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特征进行分析,讨论这些异常特征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结果表明:2012/2013年冬季,北极涛动持续维持负位相,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欧亚大陆中高纬环流呈"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乌拉尔山的... 本文对2013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特征进行分析,讨论这些异常特征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结果表明:2012/2013年冬季,北极涛动持续维持负位相,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欧亚大陆中高纬环流呈"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乌拉尔山的高压脊持续偏强,而东亚槽也异常偏强,导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季内,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变化显著,与之相对应,我国气温季内阶段性变化大,前冬冷、后冬暖。进一步研究表明,前秋北极海冰的大幅偏少是造成东亚冬季风偏强的重要原因。2013年冬季至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而海洋性大陆至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受此影响,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明显偏北,导致我国北方夏季多雨。与此同时,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控制,我国南方大部高温持续。201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两候,结束偏晚4候,强度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 大气环流 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关系I.耦合分析 被引量:26
20
作者 梁肇宁 温之平 吴丽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9-634,共16页
运用CSVD和联合CSVD等较新颖的统计方法,在去除/未去除ENSO影响的思路下,探讨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没有去除ENSO信号(外部作用)影响的情况下,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异常分布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起着重要... 运用CSVD和联合CSVD等较新颖的统计方法,在去除/未去除ENSO影响的思路下,探讨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没有去除ENSO信号(外部作用)影响的情况下,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异常分布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全区温度距平为正(负)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晚(早)。在去除了ENSO信号的影响后,非ENSO全区一致型和SIODM型是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早晚的两个主要的印度洋海温分布型。对于非ENSO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当前期海温全区为负(正)距平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早(晚)。而对于SIODM型的海温分布,则当前期海温距平为西负东正(西正东负)的SIODM型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早(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温异常 南海夏季风 建立迟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