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台湾冷泉区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研究
1
作者 岳丽 李娟娟 +4 位作者 翟欣奕 王佳琦 卢慧莹 张晓华 于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南海冷泉由于其特殊的海洋环境特征蕴藏着大量独特的微生物资源。本研究聚焦南海台湾冷泉,旨在挖掘该冷泉环境中难培养细菌的资源,揭示其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采用复苏固体培养基(FSPB)、复苏液体富集培养基(FSY)、SOB固体培养基(SOB)... 南海冷泉由于其特殊的海洋环境特征蕴藏着大量独特的微生物资源。本研究聚焦南海台湾冷泉,旨在挖掘该冷泉环境中难培养细菌的资源,揭示其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采用复苏固体培养基(FSPB)、复苏液体富集培养基(FSY)、SOB固体培养基(SOB)、MMJS固体培养基(MMJS)和SPM固体培养基(SPM)5种培养基,对南海台湾冷泉不同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富集和分离培养,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菌株,比较分析分离自不同培养基及南海台湾冷泉不同样品的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本研究从南海台湾冷泉8个站位的海水、沉积物以及生物样品中分离鉴定菌株690株,这些菌株分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6个纲和39个属。变形菌门的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细菌占比最高,包含14个属,其中食烷菌属(Alcanivorax)为优势属。5种培养基中,仅MMJS和SPM分离获得4个门的细菌,FSPB和FSY未分离获得放线菌门细菌,SOB未分离获得厚壁菌门细菌。海水和沉积物样品中均能分离获得4个门的细菌,但生物样品中未分离获得厚壁菌门细菌。在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是三种样品中最丰富的细菌类群,其在海水样品中的相对丰度高于沉积物样品和生物样品。本研究利用5种不同的培养基,成功地从南海台湾冷泉中获得了大量可培养的海洋细菌,且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手段展现出在分离海洋细菌上的异同。本研究为深入探究冷泉微生物的代谢特征及其在冷泉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机制提供了菌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冷泉区 培养基 可培养细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共生体研究
2
作者 林泽群 郑慧清 孙湛芃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9,共4页
不同于依赖太阳能的陆地和浅海生态系统,在深海极端环境中,生物群落的能量来源于化能合成微生物对硫化物、甲烷等化学物质的利用。在黑暗、高压、高还原性的深海生境中,多细胞生物与化能合成细菌共同适应进化并形成共生体,建立了紧密的... 不同于依赖太阳能的陆地和浅海生态系统,在深海极端环境中,生物群落的能量来源于化能合成微生物对硫化物、甲烷等化学物质的利用。在黑暗、高压、高还原性的深海生境中,多细胞生物与化能合成细菌共同适应进化并形成共生体,建立了紧密的共生关系,形成了特殊的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本文综述了典型深海化能生态系统——热液和冷泉的环境特征,共生体的类群分布和共生的机制,也探讨了共生体研究的意义及挑战,为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种间关系”部分内容提供教学拓展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生态系统 化能共生 热液 冷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海域冷泉微地震响应特征初探——以“海马”冷泉为例
3
作者 胡广 黄建宇 +5 位作者 杨胜雄 李沅衡 田冬梅 曹荆亚 周军明 邓雨恬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4,共13页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区的冷泉系统中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会冲击浅部地层,使下部地层中的流体物质发生“固-液-气”转化,其释放的能量导致裂隙坍塌和孔隙破裂,进而产生一系列与冷泉活动相关的微地震信号。这些微地震信号能够直观准确地反映天...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区的冷泉系统中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会冲击浅部地层,使下部地层中的流体物质发生“固-液-气”转化,其释放的能量导致裂隙坍塌和孔隙破裂,进而产生一系列与冷泉活动相关的微地震信号。这些微地震信号能够直观准确地反映天然气水合物区冷泉系统的生长发育状态及生命周期,揭示其流体逸散活动规律。本文研究了琼东南海域“海马”冷泉区2014和2021年的两次不同时间监测到的地震数据,经过相应的预处理,利用长短时窗能量比方法识别出了大量与冷泉活动相关的微地震事件。通过对这些微地震信号的波形、频谱特征和时间分布特征分析,了解了琼东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区冷泉微地震事件的响应特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海马”冷泉区的冷泉活动产生的微地震事件包括短扰动信号和典型的冷泉微地震信号;波形尾部呈现类似指数的有规律的衰减,持续时间为0.3~2 s,主频分布在4~26 Hz以内。微地震活动不存在明显的类似潮汐的时间分布规律,多呈现短期集中分布的特点,这可能与冷泉喷口的活动及活动的强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海马”冷泉 微地震事件 短时信号 琼东南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陆坡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生长剖面的碳、氧同位素特征与生长模式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选博 韩喜球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5,共6页
对SO177航次采集自南海东沙东北古冷泉活动区的烟囱状碳酸盐岩样品(TVG14-C1-1)进行解剖研究,探讨烟囱样品的形成机理。我们首先对烟囱样品的横截面进行高分辨率精细取样并进行碳、氧同位素分析,在充分了解其矿物组成特征的前提下,利用... 对SO177航次采集自南海东沙东北古冷泉活动区的烟囱状碳酸盐岩样品(TVG14-C1-1)进行解剖研究,探讨烟囱样品的形成机理。我们首先对烟囱样品的横截面进行高分辨率精细取样并进行碳、氧同位素分析,在充分了解其矿物组成特征的前提下,利用碳酸盐岩—水体系氧同位素分馏方程计算古冷泉流体的氧同位素组成并定量分析流体的端元成分和相对贡献,然后根据它们在烟囱生长剖面上的变化特征,为碳酸盐质烟囱建立生长模式。分析表明,该样品横截面的δ13C值在-50.136‰~-43.923‰之间变化,δ18O值在2.762‰~4.848‰之间变化,由中心向外,碳氧同位素呈反向协同变化趋势,δ13C逐渐升高而δ18O逐步降低。结合该样品的年龄和古海水的氧同位素组成,计算得到形成该样品的冷泉流体的δ18O在1.2‰~2.3‰V-SMOW之间变化,较冰期海水的更富18O。认为在形成烟囱的不同阶段,水合物分解产生的富18O流体与同期海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混合,烟囱中心部位水合物分解水的相对贡献高达53.6%,而烟囱外层,水合物分解水的贡献低至6.1‰。通过综合研究,提出了烟囱样品的生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陆坡 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 氧稳定同位素 冷泉流体来源 生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洋底热泉生态系和冷泉生物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5
作者 阴家润 王薇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1-36,共6页
现代海洋学、微生物学和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在深海火山活动和板块消减带所形成的地质背景下分别可能有海底热泉和冷泉的存在。在这种海底热泉和冷泉区的特殊环境中能够孕育海底热泉生态系和冷泉生物。它们能够依靠体内共生化学厌氧合成... 现代海洋学、微生物学和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在深海火山活动和板块消减带所形成的地质背景下分别可能有海底热泉和冷泉的存在。在这种海底热泉和冷泉区的特殊环境中能够孕育海底热泉生态系和冷泉生物。它们能够依靠体内共生化学厌氧合成细菌产生营养,因而可以存在于完全缺氧的还原环境。海底热泉和冷泉生物学研究是对传统的生物学和地质学的挑战,人们还可以通过古代海底热泉和冷泉生态系的识别和分析,对涉及生命发生、生物演化、生物灭绝、缺氧事件、海底火山活动和古板块消减带等诸多问题加深认识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海底 热泉 生态系 冷泉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冷泉区沉积物中微生物丰度与甲烷浓度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苏新 陈芳 +4 位作者 魏士平 张勇 程思海 陆红锋 黄永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对2006年“海洋四号”在南海北部陆坡和深水冷泉活动区获得的两个重力活塞岩心中微生物丰度变化和甲烷浓度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荧光显微镜观察和直接计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冷泉微生物细胞形态有多种类型,但常见和占优势的是杆状、... 对2006年“海洋四号”在南海北部陆坡和深水冷泉活动区获得的两个重力活塞岩心中微生物丰度变化和甲烷浓度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荧光显微镜观察和直接计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冷泉微生物细胞形态有多种类型,但常见和占优势的是杆状、球状和链状。微生物丰度随不同站位和深度变化于106-105细胞个体/g之间。甲烷浓度高异常站位的微生物丰度大于甲烷浓度低的站位。在同一岩心中,微生物的丰度变化也和甲烷浓度变化相吻合,甲烷浓度高,微生物丰度大,反之亦然。该结果表明了冷泉微生物对沉积物中甲烷浓度的增加或减少十分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丰度 甲烷浓度 沉积物 冷泉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杨克红 初凤友 +3 位作者 赵建如 韩喜球 叶黎明 章伟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2-89,共8页
对南海北部陆坡具有圈层结构的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烟囱内外层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内层碳酸盐含量比外层高,内层的碳酸盐矿物也更富含MgCO3,并且矿物颗粒较大,结晶程度较高;外层的铝... 对南海北部陆坡具有圈层结构的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烟囱内外层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内层碳酸盐含量比外层高,内层的碳酸盐矿物也更富含MgCO3,并且矿物颗粒较大,结晶程度较高;外层的铝、硅等陆源碎屑元素比内层含量高。内外层的碳、氧同位素也具有明显差别。对于研究的两个样品,内层的δ13 C分别为-40.80×10-3和-31.27×10-3,δ18 O分别为2.67×10-3和2.00×10-3,而外层的δ13 C分别为-31.26×10-3和-30.99×10-3,δ18 O分别为0.48×10-3和1.85×10-3。结合前人在该区域附近的研究结果认为,烟囱状碳酸盐岩具有内层比外层相对较负δ13C和较为富集δ18 O的特征。1mm间隔取样的δ13C和δ18 O剖面变化与烟囱状碳酸盐岩的圈层结构吻合较好,由外层至内层δ13C的变化范围为-27.50×10-3~-32.05×10-3,δ18 O的变化范围为0.78×10-3~2.34×10-3。外层6mm的δ13 C和δ18 O具有明显的负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为0.996 7。根据上述特征,讨论了渗漏甲烷流体的性质、扩散机制及对沉积环境的影响,推测具有圈层结构的烟囱状碳酸盐岩是由单一渗漏通道形成的,生长顺序有待进一步定年证实。烟囱外部6mm受海水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对于恢复南海北部陆坡甲烷渗漏系统、建立冷泉和热泉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囱状碳酸盐岩 圈层结构 冷泉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泉系统研究国际发展态势分析
8
作者 张灿影 王琳 +3 位作者 於维樱 冯志纲 孔秀 张晓琨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2-93,共12页
以 Web of Science信息平台的 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国际冷泉系统研究的年度变化、期刊分布、主要研究国家、机构的影响力及合作情况以及国际研究热点领域。研究结果发现:国际冷泉系统研究论文产量一直呈增长趋势;... 以 Web of Science信息平台的 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国际冷泉系统研究的年度变化、期刊分布、主要研究国家、机构的影响力及合作情况以及国际研究热点领域。研究结果发现:国际冷泉系统研究论文产量一直呈增长趋势;美国论文产出数量最多、合作中心性最强。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发文最多。中国近三年发文比例和第一国家发文比例均排名第一,其中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甲烷厌氧氧化、冷泉区生物多样性以及冷泉碳酸盐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是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 深海 文献计量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冷泉区贻贝(Bathymodiolus platifrons)附生菌的分离培养与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郭文捷 赵瑾 +3 位作者 齐宏涛 姜鹏 李富超 李荣贵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9-95,共7页
以采集后适应培养0~24 h以及添加甲烷和硫化钠培养24~240 h的南海冷泉区深海贻贝(Bathymodiolus platifrons)为材料,取其鳃部,分析附生菌的多样性与适应性变化状况。共分离鉴定出贻贝附生菌270株,对菌株的16S r DN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 以采集后适应培养0~24 h以及添加甲烷和硫化钠培养24~240 h的南海冷泉区深海贻贝(Bathymodiolus platifrons)为材料,取其鳃部,分析附生菌的多样性与适应性变化状况。共分离鉴定出贻贝附生菌270株,对菌株的16S r DN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菌株主要分布在4个门,21个属,其中变形菌的数量最多且多样性高。分析发现原位新采集的贻贝鳃部附生菌的多样性较高,6 h后附生菌的多样性明显降低。分别添加甲烷和硫化钠对深海贻贝进行培养,甲烷组与碳代谢有关的假单胞菌的数量逐渐增多,且在甲烷组240 h中发现2株食烷菌属菌株。硫化钠组的芽孢杆菌属所占比例升高。此外还发现4株潜在的新种。本研究实现了深海冷泉区贻贝的实验室培养,并对贻贝鳃部附生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丰富了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库,并为深入解析贻贝与其附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冷泉区 贻贝 附生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冷泉来源真菌Talaromyces helicus SCSIO41311中聚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丛梦静 胡怡伟 +3 位作者 赵凯 张晓勇 刘永宏 王俊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120,共4页
文章旨在研究南海冷泉来源真菌Talaromyces helicus SCSIO41311中聚酮类次生代谢产物。主要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及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 文章旨在研究南海冷泉来源真菌Talaromyces helicus SCSIO41311中聚酮类次生代谢产物。主要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及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及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从中分离得到7个聚酮类化合物,分别为:desmethylsulochrin(1)、sulochrin(2)、monomethylsulochrin(3)、circinophoric acid(4)、dimethyl 2,3-dimethylosoate(5)、endocrocin(6)和1-methyl emodin(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深海冷泉微生物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报道其核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冷泉 聚酮类化合物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沙深海冷泉区973-5重力柱沉积物古菌多样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滕田田 苏新 +7 位作者 刘浩东 崔鸿鹏 陈芳 程思海 杨胜雄 王宏斌 梁金强 苏丕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中国南海东沙一带冷泉发育,但目前国内外对深海冷泉区微生物研究甚少,特别是缺乏利用高通量测序的记录。对东沙深海冷泉区973-5站位(该站位水深约3000 m)长约935 cm的重力岩心进行了高通量分析。结果显示:该站位微生物细胞丰度为5.3... 中国南海东沙一带冷泉发育,但目前国内外对深海冷泉区微生物研究甚少,特别是缺乏利用高通量测序的记录。对东沙深海冷泉区973-5站位(该站位水深约3000 m)长约935 cm的重力岩心进行了高通量分析。结果显示:该站位微生物细胞丰度为5.3×108~34.0×108个/g,随深度变深而增加,其变化趋势与甲烷含量变化可对比,与粒度、有机碳的变化也具有相关性。测序结果显示,岩心中主要古菌类群是MBGB(39.9%)、C3(15.8%)以及ANME1(12.0%),随着深度的变化群落组成有所改变。硫酸盐-甲烷界面(SMI,760 cm)上下出现了大量的MBGB和ANME-1类群,pH也不断增加,暗示了这一区域存在不断增强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岩心底部出现了一定量的ANME-1和ANME-2类群,暗示除了在SMI附近甲烷氧化和硫酸盐还原反应强烈,其下部可能还有水合物的分解与甲烷的上涌,为ANME类群生存提供了营养物质。与东沙海区其他站位相比,973-5站位的甲烷通量较高,但没有发现产甲烷菌,推测该区沉积物中高浓度的甲烷来源为周边浅部或深部断裂系统运移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菌多样性 16S rRNA 高通量测序 973-5重力柱 冷泉 东沙海域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冷泉分布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斌 刘胜旋 +1 位作者 李丽青 郭军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10期32-43,共12页
在系统收集和分析南海海底冷泉资料基础上,应用浅剖和多波束水体影像技术识别海底冷泉,结合地质条件综合研究南海冷泉分布特征,进而分析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冷泉分布广泛,神狐、东沙西南部、东沙东北部、琼东南、西... 在系统收集和分析南海海底冷泉资料基础上,应用浅剖和多波束水体影像技术识别海底冷泉,结合地质条件综合研究南海冷泉分布特征,进而分析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冷泉分布广泛,神狐、东沙西南部、东沙东北部、琼东南、西沙海槽、南沙南部和越南沿岸等海域均发现冷泉,冷泉分布水深为200~3 000m。海底冷泉与深部油气乃至浅层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冷泉及其伴生物(冷泉碳酸盐岩)的探测与识别对海洋油气勘探,尤其是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指示作用明显。浅剖和多波束水体影像技术不仅可以探测和识别冷泉,而且两者结合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海底地质异常体(冷泉碳酸盐岩、泥底辟及气烟囱等)的声学异常探测,极大地提高了海洋油气勘探及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冷泉分布 浅剖技术 多波束水体影像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的主要生化成分及其与热液和近岸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欣雨 李超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71,共7页
Bathymodiolus属贻贝是广泛分布于全球深海冷泉和热液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在深海化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我国南海北部冷泉的主要优势种平端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platifrons)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生... Bathymodiolus属贻贝是广泛分布于全球深海冷泉和热液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在深海化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我国南海北部冷泉的主要优势种平端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platifrons)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其主要生化成分和氨基酸组成的特征,并就特定组织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与生活在热液区的平端深海偏顶蛤和近岸的远东偏顶蛤(Modiolus kurilensis)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南海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软体部含水量84.28%,粗蛋白含量7.18%,粗脂肪含量1.23%,糖类含量2.75%,与已报道的深海贝类组成相近。虽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在3种贻贝的鳃、外套膜、闭壳肌和消化腺4个组织中总体差异不大,但是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和热液平端深海偏顶蛤的外套膜糖类含量(25.20%、30.66%)显著高于远东偏顶蛤(6.97%,P<0.05),这表明平端深海偏顶蛤的主要储存物质为外套膜中的糖类。在氨基酸组成上,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鳃中氨基酸总量为44.55%(干质量),外套膜中为34.83%(干质量),其中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比41.73%和40.52%,总体与其他贝类相似。然而,在平端深海偏顶蛤中,与渗透压调节相关的甘氨酸和与硫代谢相关的牛磺酸含量较高,这与其适应深海高盐度高硫化氢浓度的环境相关。综上所述,南海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在常规生化组分和氨基酸组成上与近岸常见双壳类具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与其特殊生境的关系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端深海偏顶蛤 生化成分 冷泉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冷泉区深海沉积物来源放线菌的分离培养及其抑菌活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以秋 韩梅桂 +1 位作者 韩壮 唐敏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5期545-551,共7页
为挖掘南海冷泉区可培养放线菌资源及其潜在的生物活性,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培养了来源于南海冷泉区深海沉积物中的放线菌,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分析了放线菌的多样性;通过K-B法药敏试验对放线菌发酵粗提物进... 为挖掘南海冷泉区可培养放线菌资源及其潜在的生物活性,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培养了来源于南海冷泉区深海沉积物中的放线菌,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分析了放线菌的多样性;通过K-B法药敏试验对放线菌发酵粗提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50株放线菌隶属于5个科,7个属,其中5株放线菌被初步判定为潜在新种。7株放线菌的发酵粗提物对副溶血性弧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活性最好的为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的2株菌,Micromonospora sp.LDBS3988抑菌活性最强,Micromonospora sp.LDBS3949抑菌活性较为广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沉积物 放线菌 抑菌活性 冷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陆坡结核成因及对冷泉活动的指示 被引量:1
15
作者 陆怡 初凤友 +3 位作者 董彦辉 朱志敏 朱继浩 鲁江姑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25,共10页
本文对2018年利用"海龙Ⅲ"ROV在南海东北部陆坡采集到的多金属结核样品进行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结核以棒状为主,具有2层结构。结核外层的矿物学和元素组成特征与水成型多金属结核较为相似。结核内层多发... 本文对2018年利用"海龙Ⅲ"ROV在南海东北部陆坡采集到的多金属结核样品进行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结核以棒状为主,具有2层结构。结核外层的矿物学和元素组成特征与水成型多金属结核较为相似。结核内层多发育孔洞,以针铁矿为主,有黄铁矿残余,Fe、As元素含量高,Mn、REE等元素含量低。NH-2结核样品内部的碳酸盐组分的全岩δ^13C为-30.91‰。所研究结核样品的早期形成过程与冷泉活动密切相关,结核生长后期冷泉活动停止或是减弱,在等深流作用下结核黄铁矿被氧化成针铁矿,之后锰铁氧化物继续在结核外部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冷泉 南海 东沙 大陆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壳生长轮方法的平端深海偏顶蛤的生长和年龄结构研究
16
作者 胡希源 周丽 李超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5-471,共7页
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platifrons)是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深海热液和冷泉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和共有种,也是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境营造种。以南海F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为研究对象,基于贝壳日生长轮方法,分析了平端深海偏顶蛤的... 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platifrons)是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深海热液和冷泉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和共有种,也是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境营造种。以南海F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为研究对象,基于贝壳日生长轮方法,分析了平端深海偏顶蛤的年龄与生长速率,建立了其年龄与贝壳壳长关系的生长方程。同时,结合获得的生长方程,分析了南海F冷泉采样点(119.285 6°E,22.115 4°N)平端深海偏顶蛤种群的年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采样获得的平端深海偏顶蛤种群的最大壳长为11.4 cm,最大寿命为13.5龄。研究区域的贝壳长度分布集中在4~7 cm,占比60%;年龄分布集中在2~4龄,占比49.7%。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平端深海偏顶蛤的生长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有助于深入了解冷泉区域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端深海偏顶蛤 冷泉 南海 年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