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图书馆学五定律视角下的资源服务一体化实践探索——以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杨峰 张雪蕾 +2 位作者 李凌 李娟 王懿松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共8页
资源建设和服务创新是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在此背景下,深度挖掘“图书馆学五定律”内涵,以其为指导原则,系统地开展了资源服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通过加强馆藏资源建设、服务模式创新及技术手段升级等方式... 资源建设和服务创新是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在此背景下,深度挖掘“图书馆学五定律”内涵,以其为指导原则,系统地开展了资源服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通过加强馆藏资源建设、服务模式创新及技术手段升级等方式,旨在构建一个资源多元、服务便捷、技术先进的资源服务一体化环境,以期更好地支撑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推动学术研究创新和构建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建设 资源服务 一体化 图书馆学五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法治保障
2
作者 屈茂辉 郑剑锋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F0002,共12页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从理论逻辑而言,法治能够促进科技体制改革所需制度的形成和稳固,促使改革行为更具规范性和说服力;能够最大限度凝聚科技体制改革共识、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从理论逻辑而言,法治能够促进科技体制改革所需制度的形成和稳固,促使改革行为更具规范性和说服力;能够最大限度凝聚科技体制改革共识、纾解改革阻力,增强改革活动的通畅度;能够在“持法达变”的理念指引下动态化回应科技体制改革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助推科技体制改革活动走深走实,凸显改革的实效性。当前,科技体制改革领域面临法律供给不足、改革成果的法治化确立迟滞、涉外科技法治建设有待强化等多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应对,需要协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的法治供给,提升法治手段及方式的时效性;及时通过法治方式稳固改革成果和经验,最大限度扩展改革成效,为未来的改革活动提供参照和指引;协同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强化涉外科技法治建设,为捍卫我国科技自主权提供有效的法治路径。总之,透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法治的良性互动,科技体制改革可以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改革目标任务的实现将更具可期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体制改革 法治保障 改革与法治 科技与法治 涉外科技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学十个二级学科的十年发展:知识生产的视角
3
作者 宋亚辉 汪西兴 +2 位作者 雷希 张瑞 金苗 《交大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47,共34页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法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首先需要对十个二级学科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从而勾勒出中国法学学科体系的整体图景。本文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资源库的数据为基础,以知识生产能力为观察视角,以知识生产的机构、...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法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首先需要对十个二级学科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从而勾勒出中国法学学科体系的整体图景。本文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资源库的数据为基础,以知识生产能力为观察视角,以知识生产的机构、作者、作品及其影响力等视角,展示了中国法学在2009—2018年间的发展情况。从整体上看,法学十个二级学科在这十年间都积极参与高层次的论文发表与知识生产,但在学术资源配置、论文产出数量、学术共同体规模、人才梯队建设、学术作品影响力等方面,不同二级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五院四系和几个新兴法学院为代表的头部法学院可以做到十个二级学科的协调发展,而更多的法学院则在不同方面存在学科短板。一所大学的发展或许可采用差异化竞争策略,但法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不宜有短板,因为法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问,十个二级学科的知识联动才能推动整体意义上的法治。因此,在充分把握不同二级学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补齐短板、优化人才梯队、坚持学术导向、构建良好的学术竞争机制,将有助于提升法学知识生产的整体质量与效率,也是构建中国自主法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基础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法学学科 学术机构 法学院 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专利科技伦理审查制度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悦玥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9-149,共11页
当前我国已在科技法框架下构建了日渐完善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然而,知识产权法框架下的专利伦理审查机制还处于缺失状态,导致专利法与科技法规范之间衔接不畅、科技成果转化阶段难以发现专利申请中的潜在伦理倾销风险,难以规制机构外... 当前我国已在科技法框架下构建了日渐完善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然而,知识产权法框架下的专利伦理审查机制还处于缺失状态,导致专利法与科技法规范之间衔接不畅、科技成果转化阶段难以发现专利申请中的潜在伦理倾销风险,难以规制机构外独立研究活动的科技伦理风险。构建专利科技伦理审查体系,有助于实现科技法与专利法的有效对接,倒逼科学研究程序合规,保障弱势群体利益。提出《专利法》修订与现有科技伦理治理规则有效衔接,确立专利科技伦理审查指导原则,制定实行分类分级监管的专利伦理审查清单,并且通过加强自律管理强化专利申请人的科技伦理合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法 专利法 专利审查 科技伦理审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科技安全的法律保障 被引量:2
5
作者 程骋 江岚 黄弘毅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31-138,共8页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科技安全是集安全状态、安全态势与安全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立体化安全概念,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相对性等特征。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科技安全内涵丰富,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科技成果安全、科技人员安全、科技设施安...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科技安全是集安全状态、安全态势与安全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立体化安全概念,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相对性等特征。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科技安全内涵丰富,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科技成果安全、科技人员安全、科技设施安全、科技活动安全。落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离不开科技安全的重要支撑,维护国家科技安全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基于科技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损害科技安全的严重后果,应当持续完善科技法律体系,进一步加强科技安全的法律保障。立足我国现行科技法律规范体系,分析国际科技立法趋势,适时出台《科技安全法》,加强科技伦理立法,完善科技人才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法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国家安全观 科技安全 新质生产力 科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外实证法律分析之不同:研究范畴与知识基础
6
作者 刘婧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8,共14页
国际国内的实证法律分析存在结构性差别。对中外主流实证法律分析论文进行主题和知识基础的计量分析显示,国际主流实证研究的主题和知识基础包括法律本体问题、研究方法、其他社会科学中关于法律运行的理论三类,三者紧密结合;中文实证... 国际国内的实证法律分析存在结构性差别。对中外主流实证法律分析论文进行主题和知识基础的计量分析显示,国际主流实证研究的主题和知识基础包括法律本体问题、研究方法、其他社会科学中关于法律运行的理论三类,三者紧密结合;中文实证论文的知识基础则是法教义学论著,鲜有触及具体研究方法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实证法律分析在本质上视法律为一种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下的规制机制,着力于推断并解释其实际运行效果,相应地,其要义在于准确使用社会科学中关于法律运行的理论和严谨的方法。对实证法律分析中“效果”“理论”所指范畴的不同理解、是否从“说服”思维跳出并转向“循证”研究思维可能是中外不同的根本原因。实证法律分析强调法律的实际社会语境,本土化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本土化的重点在于使用适用于中国社会的理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研究设计,而非背弃其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证法律分析 计算社会科学 法教义学 本土化 国际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国别法学的理论内涵与体系架构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晓君 董静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6,共11页
区域国别法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新时代法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和时代价值,我国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在厘清该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该学科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 区域国别法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新时代法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和时代价值,我国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在厘清该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该学科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进行研究,探究不同国家和地区法律体系的运行规律,从整体上把握该国或该地区的法律特点和法律发展方向,进而探寻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共同价值观念与契合点。区域国别法学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习近平外交思想,服务于我国涉外法治建设,并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作出贡献。该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打破常规,走跨学科、跨院系的协同创新之路,构建国别法律人才“双协同”培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法学 涉外法治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信用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7
8
作者 吴高臣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7,共13页
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社会信用似乎成为核心概念。从概念产生的角度观察,“社会信用”与“信用”为同一含义,“社会”只是强调信用应用领域的广泛性,宜采用“信用”之称。目前,信用的外延已经从传统的经济信用扩展至公共信用,... 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社会信用似乎成为核心概念。从概念产生的角度观察,“社会信用”与“信用”为同一含义,“社会”只是强调信用应用领域的广泛性,宜采用“信用”之称。目前,信用的外延已经从传统的经济信用扩展至公共信用,展现出浓厚的本土色彩。信用领域的扩展导致信用法学研究对象的非单一性,信用法学应纳入领域法学而非部门法学的范畴。据此,问题导向的视角、实用主义的立场和兼容并蓄的路径构成了信用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论。以之为指导,立足中国信用实践,关切遏制公权和维护私益的信用立法价值取向,阐明本土化的概念系统,以信用法律关系和信用信息处理规则为双重主线叙事,才能实现信用法学自主性和体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 公共信用 信用法学 领域法学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法学形构的法理学进路 被引量:3
9
作者 江河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5,共13页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权利客体和社会规制的数字化,既推动了数字法治的社会实践,也要求对数字法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体系性建构。基于形式科学的理性逻辑和学科交叉的微积分互动,数学在人类三大实质知识体系中的应用依次...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权利客体和社会规制的数字化,既推动了数字法治的社会实践,也要求对数字法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体系性建构。基于形式科学的理性逻辑和学科交叉的微积分互动,数学在人类三大实质知识体系中的应用依次形成了跨越时空之哲学、历时之法哲学和共时之法理学的理论建构功能,而前者决定了后两者在现实中的互动。社科法学的法哲学建构是法学外部的知识积分运动;法教义学的法理学建构则是法学内部的知识积分运动。法理学及其法教义学方法对等级性规范体系的立法建构和实施性解释,都通过主体论和价值论及其互动重构了数字法学的理论基础,在未来的法律实践中,则通过权利的基石范畴和宪法的基础规范在公法和私法的微积分中建构数字法学的规范体系。科技奇点的加速来临和元宇宙的初步萌芽日益凸显人类的主体性和价值性危机,数字法学的人本化和数字正义的法律实践将在现代数学的哲学复兴中以数字权利的基石范畴完善数字化时代的法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法学 法学的范畴体系 法理学 法教义学 法律的体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泽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共15页
构造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既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有关学科建设的指示精神,也是为了改变国际法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的状况,以及弥补我国涉外法治人才严重短缺的短板。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需... 构造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既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有关学科建设的指示精神,也是为了改变国际法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的状况,以及弥补我国涉外法治人才严重短缺的短板。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需要进一步厘清涉外法、涉外法治、对外关系法、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以及涉外法学、国际法与法学一级学科的关系。在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构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构建国际法学一级学科专业。未来中国国际法学发展的任务主要包括:弘扬国际法治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法治保障,传播中国国际法观、提升中国国际法理念的国际影响力,提高运用国际法的能力以及补齐涉外法治的短板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推动国际法研究的理论创新,则成为今后中国国际法学者的应然使命。未来中国国际法学的发展方向涉及架设国际法与国内法沟通的桥梁、谨慎使用“涉外法学”名称,以及在国际法教育与研究中凸显中国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学 涉外法治 对外关系法 国际法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法治化:立法空间、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2
11
作者 闫建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法政策学分析显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目前仍存在立法空间。为提高其治理法治化水平,应基于权利、平等与均等并重的立法价值取向,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两个方面进行建设。首先,建立国家、地方、部门多层次法律制度体系,从政府... 法政策学分析显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目前仍存在立法空间。为提高其治理法治化水平,应基于权利、平等与均等并重的立法价值取向,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两个方面进行建设。首先,建立国家、地方、部门多层次法律制度体系,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政策的制定应当广泛征询社会意见并通过法制部门审查、政策转化为法律应当达到稳定的条件、加强法与政策之间的协调性等方面建立法与政策的良性互动机制。其次,建立包括主体、内容、程序、监督在内的一整套行为机制,逐渐推进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治理能力法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购买 公共体育服务 法治化 治理 法政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itter提及论文的布拉德福定律验证及来源期刊特征——以图书情报学科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蕊 王莹 邱均平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目的/意义]调研社交媒体提及的论文是否符合布拉德福定律有助于了解社交媒体环境下论文的分布特征,并获取媒体关注的核心信息。[研究设计/方法]以2018-2022年图书情报学科相关的推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性统计、布拉德福定律验证和特... [目的/意义]调研社交媒体提及的论文是否符合布拉德福定律有助于了解社交媒体环境下论文的分布特征,并获取媒体关注的核心信息。[研究设计/方法]以2018-2022年图书情报学科相关的推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性统计、布拉德福定律验证和特征分析方法,考察布拉德福定律在Twitter环境下的有效性及其分布特点。[结论/发现]在图书情报领域,Twitter提及论文所在来源分布符合布拉德福分散定律;核心区中被JCR收录的、拥有Twitter账号的期刊数量更多。[创新/价值]关注了传统理论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适用性,对比不同分区来源期刊的特征能够为发现成为核心区期刊的关键因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拉德福定律 推文分布 Twitter提及 图书情报学科 验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我国档案学研究热点及其动态变化分析——基于布拉德福定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民 宋艳辉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19,共4页
本文以档案学8种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运用布拉德福定律的分区理论、文献计量词频统计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方法,研究近十年间档案学科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化。研究得到了,2011—2015年五年间与2016—2020年五年间的研究炙热点、重要研究热点、... 本文以档案学8种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运用布拉德福定律的分区理论、文献计量词频统计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方法,研究近十年间档案学科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化。研究得到了,2011—2015年五年间与2016—2020年五年间的研究炙热点、重要研究热点、一般研究热点,以及这些研究热点的动态变化;得到了2011—2020年十年间的研究炙热点和持续重要研究热点。研究发现,目前阶段,档案学科的研究幅度变化不大,学科研究发展相对比较稳定。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把握档案学的研究热点及其渐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档案学的发展趋势,是我们了解与把握档案学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学 布拉德福定律 档案机构 档案文化 管理制度 软实力 信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法治建设,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筑牢基石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洪宇 方皛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其一体化发展,基础在于加强法治建设。应立足中国实际,遵循法治规律,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聚焦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人民群...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其一体化发展,基础在于加强法治建设。应立足中国实际,遵循法治规律,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聚焦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人民群众关切的重点问题,以及法律制度的空白点和冲突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的法治建设,具体措施为:统筹推进教育法治建设,优先加快教育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科技法律体系,以专项立法助力新兴技术的重点突破;夯实人才领域法治基石,营造以人为本、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 教育法治建设 科技法治建设 人才发展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法学理论创新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8,178,179,共18页
旨在解决发展问题、促进全面发展的发展法学学科,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存在高度耦合,提供了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视角。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战略与发展法学的理论创新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战略,构造了发展... 旨在解决发展问题、促进全面发展的发展法学学科,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存在高度耦合,提供了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视角。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战略与发展法学的理论创新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战略,构造了发展法学的新背景,要求从系统主义维度进一步创新发展法学理论;另一方面,系统主义发展法学理论在方法论、制度体系、理论体系三个维度的递进式创新,有助于促进与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具体而言,在方法论创新方面,发展法学作为一门系统科学,应融入系统论方法以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进行以中国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新综合研究,指导制度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创新;在制度体系创新方面,系统发展法学理论应从促进全面发展出发,通过合理配置发展权利、义务与责任,创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包容型制度体系;在理论体系创新方面,系统发展法学理论应从发生论、本体论、价值论、规范论、运行论、范畴论方面进一步创新,在发展研究领域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为世界法学理论之进步与世界共同发展之实践,贡献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法学学科 系统主义发展法学理论 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开放存取著作权法规制困境与应对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炼红 张锦浩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65,共21页
公共资助科研项目产生的科学作品承载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对其实施强制性开放存取具有重要意义,但法律制度保障尚不充分。仅凭著作权法的权利解释或创设,难以全面调整使用者、创作者和出版商间“开放获取—积极存储—消极容忍”的... 公共资助科研项目产生的科学作品承载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对其实施强制性开放存取具有重要意义,但法律制度保障尚不充分。仅凭著作权法的权利解释或创设,难以全面调整使用者、创作者和出版商间“开放获取—积极存储—消极容忍”的复杂法律关系。应以著作权法与科技法的衔接为进路,完善强制性开放存取法律制度:一方面,在著作权法中新增“二次利用权”条款,赋予创作者以开放存储权利,并增设开放存储法定许可情形,对出版商施加消极容忍义务;另一方面,在科技法中规定公众使用者的开放获取权利,并完善科技报告制度,落实科研产出者的积极存储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开放存取 公共利益 著作权法 科技法 规则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什么是‘法政策学’”——源流、样态与前景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8,共9页
当前,学界对“什么是‘法政策学’”的问题依然见仁见智。通过词源的整理可以发现,中文术语中的法政策学与法律政策学、政策法学在指涉对象上是混同的。不过,它们的外文词源却指向Rechtspolitik(欧陆法政策学)和Policy-Science of Law(... 当前,学界对“什么是‘法政策学’”的问题依然见仁见智。通过词源的整理可以发现,中文术语中的法政策学与法律政策学、政策法学在指涉对象上是混同的。不过,它们的外文词源却指向Rechtspolitik(欧陆法政策学)和Policy-Science of Law(拉-麦法政策学)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前者主要是针对法律与法律政策关系的研究,将法律和法律政策视为规范体系,立足于通过规范内涵的分析和批判来实现二者关系的规范化。后者则是法律的政策科学研究,将法律视为一种决策过程,旨在通过揭示法律决策的规律来实现法律决策的科学化。两者的研究对象、视角、内容、方法、功能都存在明显区别,共同构成了“什么是‘法政策学’”的答案。比较而言,欧陆法政策学的独特性较为稀薄,正面临着日渐衰落的风险。而拉-麦法政策学的独特性则较为明显,具有更为明显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政策学 欧陆法政策学 拉-麦法政策学 政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命题阐释 被引量:6
18
作者 廖奕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35,共16页
“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是一个由政治命题衍生而成的学术命题。对于这一命题的题旨情境,可从意蕴定位、概念融贯和理论示范渐次展开,由此理解“为何建构”的问题。以古典中国的政法传统、近代中国的知识革命、当代中国的法学体... “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是一个由政治命题衍生而成的学术命题。对于这一命题的题旨情境,可从意蕴定位、概念融贯和理论示范渐次展开,由此理解“为何建构”的问题。以古典中国的政法传统、近代中国的知识革命、当代中国的法学体系为线索,勾勒中国法学知识由传统向现代的演化,可以深入理解“何以建构”之历史逻辑。在方法要义上,阐释“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命题,可从政治家、思想家、法学家、法律家、社会治理精英以及更大范围“公众”的统合视角展开,以融贯一体为基本方法,以政法知识为核心支点,以法理均衡为推进主线,从整体上更新对“如何建构”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知识 中国法学 体系建构 政法知识 习近平法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法治图景 被引量:2
19
作者 费艳颖 张栩凡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37,60,共9页
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科技法治是在法治轨道上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保障。关于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政策法律规定宏观指导意义较强,可操作性相对不足,在统筹协调、主体支撑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面临制度疏... 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科技法治是在法治轨道上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保障。关于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政策法律规定宏观指导意义较强,可操作性相对不足,在统筹协调、主体支撑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面临制度疏漏和落实落地难的境遇,无法有效回应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法治需求。推进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法治化转型及制度体系建构,既要实现法治功能转变,从促进型法律迈向激励型法律,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协调发展,又要搭建新型举国体制运行的科技法治框架,建立健全配套法律制度,为新型举国体制高效运行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 科技法治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法学真的来了吗? 被引量:15
20
作者 宋维志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91,共14页
对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法律问题的研究推动数字法学作为学术命题被提出。虽然数字法学发展迅速,已成为学界热门研究领域,但关于数字法学立论基础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仍较为薄弱。一方面,数字法学缺乏明确的问题领域,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技... 对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法律问题的研究推动数字法学作为学术命题被提出。虽然数字法学发展迅速,已成为学界热门研究领域,但关于数字法学立论基础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仍较为薄弱。一方面,数字法学缺乏明确的问题领域,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对现有法学理论体系的完善获得解释;另一方面,数字法学缺少充分的理论建构,既没有突破传统权力理论框架,也没有提出技术超越理论。因此,数字法学在问题领域和理论建构两方面均无法被证成。与其说数字法学是一种法学研究新范式,不如承认数字法学本质上是对技术应用场景的模糊概括。数字社会只是观察社会的众多视角之一,数字社会的到来并不必然意味着法学研究转向了数字法学。在法学理论上,数字法学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学术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法学 数字社会 数字技术 法学理论 新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