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初盛唐文人干谒之风的成因 被引量:2
1
作者 邓锡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57,共6页
初盛唐文人干谒蔚然成风,其中初盛唐重视举荐的选官制度是这种风气的直接成因,自信进取的时代精神是它的内在动力,荐贤为公的社会观念则是它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 初盛唐文人 干谒之风 选官制度 时代精神 社会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宋跋本《刊谬补缺切韵》“又音”看初唐声母 被引量:1
2
作者 曹洁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8-547,共10页
宋跋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又音音注,反映了初唐时音与方音的语音面貌。
关键词 宋跋本《刊谬补缺切韵》 又音 初唐声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儒笺注唐别集的时代特征
3
作者 王雪玲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0-147,共8页
清朝是唐代文学传播与研究的全盛时代,就清儒笺注唐别集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越前代。清朝又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集大成时期,清儒笺注唐别集又具有明显的集大成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表现在全力以赴精校细勘以求唐别集完备无... 清朝是唐代文学传播与研究的全盛时代,就清儒笺注唐别集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越前代。清朝又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集大成时期,清儒笺注唐别集又具有明显的集大成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表现在全力以赴精校细勘以求唐别集完备无缺,还表现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贤时哲的研究成果,广泛搜集汇编别集作者的传记及别集作品的序跋、评论、题咏等相关研究资料等。这些都是清代学术集大成特征的具体表现,也是集大成时代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儒 笺注 唐别集 时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唐史官对“文儒”的认识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伟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2-136,共5页
作为知识渊博、思维缜密的学者型文人,初唐史官在《晋书》等史书中经常运用"文儒"称谓历史上的一些受到帝王重视的文人,其中隐含了他们对"文儒"的特殊认识。在这些认识中,既包含了文人人格的新趋向,同时兼具变革梁... 作为知识渊博、思维缜密的学者型文人,初唐史官在《晋书》等史书中经常运用"文儒"称谓历史上的一些受到帝王重视的文人,其中隐含了他们对"文儒"的特殊认识。在这些认识中,既包含了文人人格的新趋向,同时兼具变革梁陈绮靡柔弱文风的意义。这说明在处于南北文化逐步交融的初唐,史官通过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以"文儒"这一全新的文人形态预示了未来时代的文化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儒 初唐 史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類”与“禷”祭 被引量:3
5
作者 庞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8-144,共7页
《诗经》、《尚书》、《周礼》、《礼记》等经籍提到的“禷”祭(又作“類”祭),是上古中国一项有着深厚民俗文化背景和深远历史影响的祭仪。不幸其礼早亡,汉儒已经难究其详。影响及今的《尚书》古文家说和郑玄《礼记》注等,将“禷”祭... 《诗经》、《尚书》、《周礼》、《礼记》等经籍提到的“禷”祭(又作“類”祭),是上古中国一项有着深厚民俗文化背景和深远历史影响的祭仪。不幸其礼早亡,汉儒已经难究其详。影响及今的《尚书》古文家说和郑玄《礼记》注等,将“禷”祭解为祭天之礼。但根据经籍中的记载来看,“禷”祭指的是当国有大事时,向上帝或社稷宗庙祈福禳灾的一种“祷祈”仪式,与祭天之礼并不是一回事。据《说文解字》等书,“類”字本义是一种犬,可能是白犬。“禷”祭应是指特以“類”为牺牲的祭仪。《山海经》等说“類”具有“自为牝牡”的神奇特性,这与该书所记“白犬有牝牡,是生犬戎”的传说非常相似。在先秦文献中,“類”字常用来指出自同一祖先的子孙后代。这些材料表明“類”与古代中国某些族群的祖先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禷”祭之形成,正植根于此种观念之上。“禷”祭当属于曾广为流行于上古中国北方地区的犬祭礼俗中某种特定的类型,它的消亡可能与周人颇具理性色彩的的礼制改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禷祭 祭仪 犬祭 白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