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诸子“愚民”论考辨 被引量:9
1
作者 宋洪兵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2-139,共8页
先秦时期"愚民"的主要内涵,涉及知识、性情两个方面。就知识方面的"愚民"而言,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社会大众在是非辨别、利害判断方面存在愚昧无知的不足。"民愚"判断既是先秦诸子政教思想的社会基础,又是... 先秦时期"愚民"的主要内涵,涉及知识、性情两个方面。就知识方面的"愚民"而言,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社会大众在是非辨别、利害判断方面存在愚昧无知的不足。"民愚"判断既是先秦诸子政教思想的社会基础,又是一种最早的国民性批判。性情方面的"愚民"则是先秦诸子理想社会状态中的民风民俗,蕴涵着先秦诸子对现实"狡诈奸猾"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意识,不能简单地认为先秦诸子在具体政策措施层面提倡"愚民"、"反智"。探讨先秦诸子,尤其是几乎已成学界公论的法家"愚民"思想,应对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和前提预设作一具体分析,反思"愚民"论的相对性和历史性。先秦诸子"愚民"论的话题,不仅关涉对先秦诸子思想内涵的重新认识,而且对于提升当代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亦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子 法家 愚民 反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旅游观念看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 被引量:22
2
作者 陈宝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5-50,共6页
自明代中期以后,对旅游的肯定已成一时之风,而旅游则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明代士大夫旅游观念系统的梳理,指出文人与道学家在旅游观念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士大夫的旅游体验又作了详... 自明代中期以后,对旅游的肯定已成一时之风,而旅游则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明代士大夫旅游观念系统的梳理,指出文人与道学家在旅游观念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士大夫的旅游体验又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明代的游人进行了具体的细化,将其归为贵人之游、豪士之游、布衣之游与民众之游四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文人 士大夫 旅游观念 闲暇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的治学与日本汉学界 被引量:5
3
作者 谢崇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3-90,162,共8页
王国维能成为中国近现代新学发展潮流的代表人物,得益于其学贯中西,更离不开他与日本汉学家的学术互动。在东西方文化思想相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他们之间形成了以继承传统、学术创新为理念,以学术交流促进学术研究的共识。长期以来,王... 王国维能成为中国近现代新学发展潮流的代表人物,得益于其学贯中西,更离不开他与日本汉学家的学术互动。在东西方文化思想相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他们之间形成了以继承传统、学术创新为理念,以学术交流促进学术研究的共识。长期以来,王国维与日本学人进行学术交流、思想启发,互换研究资料及信息,其结果是给中日两国的新汉学带来了超越前代的宏大气象,从而为中日近代文化交流史书写了重要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日本汉学界 中日近代 学术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初盛唐文人干谒之风的成因 被引量:2
4
作者 邓锡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57,共6页
初盛唐文人干谒蔚然成风,其中初盛唐重视举荐的选官制度是这种风气的直接成因,自信进取的时代精神是它的内在动力,荐贤为公的社会观念则是它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 初盛唐文人 干谒之风 选官制度 时代精神 社会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本真含义与哲学史的入史标准 被引量:1
5
作者 崔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4,共6页
哲学史为真正的哲学家所创造。但以往的哲学史写作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客观态度和严格的人物品评,存在哲学史人物与哲学人物混淆不清而降低入史门槛的现象。其要害不在于是否吝啬笔墨和美名,而在于世道人心之教化。如何写作哲学史暗示一个... 哲学史为真正的哲学家所创造。但以往的哲学史写作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客观态度和严格的人物品评,存在哲学史人物与哲学人物混淆不清而降低入史门槛的现象。其要害不在于是否吝啬笔墨和美名,而在于世道人心之教化。如何写作哲学史暗示一个民族的学术品位、学术价值观、学术方法、学术评价规范等,构成一种学术理念宣言,深远地影响着学术走向和学术生态。本文以时间就是存在的变化这一立论为切入点,彻底取消一切无变化事物的历史属性,从而证明只有哲学创新事件才构造出哲学这一主观精神存在领域的时间,形成哲学史。因此,只有那些取得理论创新成果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哲学史而成为哲学史人物。在理论创新标准的严格界定条件下,某种哲学史可能会变得相对简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构造 本真历史 理论创新 哲学史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儒笺注唐别集的时代特征
6
作者 王雪玲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0-147,共8页
清朝是唐代文学传播与研究的全盛时代,就清儒笺注唐别集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越前代。清朝又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集大成时期,清儒笺注唐别集又具有明显的集大成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表现在全力以赴精校细勘以求唐别集完备无... 清朝是唐代文学传播与研究的全盛时代,就清儒笺注唐别集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越前代。清朝又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集大成时期,清儒笺注唐别集又具有明显的集大成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表现在全力以赴精校细勘以求唐别集完备无缺,还表现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贤时哲的研究成果,广泛搜集汇编别集作者的传记及别集作品的序跋、评论、题咏等相关研究资料等。这些都是清代学术集大成特征的具体表现,也是集大成时代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儒 笺注 唐别集 时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学人的“学术独立”观念
7
作者 肖雄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9-114,共6页
近代学人的“学术独立”观念是中国最具争议的问题。事实上,立于近代语境中深入考察其涵义实多歧而微妙。它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中的一个侧面,寻求中国学术能独立于西方;也是近代学人追求学术自由的一种反映,吁求学术能独立于政治;... 近代学人的“学术独立”观念是中国最具争议的问题。事实上,立于近代语境中深入考察其涵义实多歧而微妙。它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中的一个侧面,寻求中国学术能独立于西方;也是近代学人追求学术自由的一种反映,吁求学术能独立于政治;更是近代学人治学态度的体现,对实用价值的一种超越,即学术能独立于“致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学人 学术独立 西方 政治 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初“三先生”学术思想考论
8
作者 杨朝亮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9,共6页
宋初“三先生”都是著名的经学家 ,他们一反过去传统的治经方法 ,开始以义理解经 ,侧重于发挥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 ,不注重训诂 ,这在学术思想的研究上开了宋学之先河。
关键词 宋初"三先生" 道统 庆历学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两汉士人“从周”、“崇汉”文学主题之演进及其意义
9
作者 程世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27,共8页
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到两汉大一统盛世,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周小一统中国之分裂而进至于汉大一统中国之建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对应,先秦两汉士人也经历了一个由“闵周”、“从周”以至于“崇汉”的精神进程。作为民族的心灵历... 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到两汉大一统盛世,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周小一统中国之分裂而进至于汉大一统中国之建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对应,先秦两汉士人也经历了一个由“闵周”、“从周”以至于“崇汉”的精神进程。作为民族的心灵历史、精神历史,中国文学从《诗经》到汉大赋,正以文学的形式对先秦两汉士人由悲悼、向往小一统中国之过去到拥戴大一统中国之现实这一精神进程做出了历时态的充分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文学 士人 文学主题 文学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士的精神的现代传承——论宗璞的小说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彩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5-78,共4页
宗璞小说中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人格精神,继承了儒家士的精神,同时又吸收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是中国传统士的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精神建构依然不失为一种可汲取的精神资源。
关键词 士的精神 现代知识分子 现代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世致用 技近乎道——从明代文人笔记看明式家具蕴含的时代文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立君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1-144,共4页
明代是个崇尚实学的时代,出现了中国传统设计的明式家具这一经典案例。通过对明代文人笔记的研究梳理可以看出,明式家具受到了海上贸易、传统技术、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成就非凡。既有历史和技术发展潮流的必然性,又有时代政治、风... 明代是个崇尚实学的时代,出现了中国传统设计的明式家具这一经典案例。通过对明代文人笔记的研究梳理可以看出,明式家具受到了海上贸易、传统技术、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成就非凡。既有历史和技术发展潮流的必然性,又有时代政治、风尚影响的偶然性。在"经世致用"的时代精神影响下,明式家具首先满足了百姓日用的物质基础,进而又满足了文人的精神追求,将理性、秩序、内敛、自省等品格都物化在设计制作之中,成为时代文化精神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文人笔记 明式家具 经世致用 时代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加权A-T模型的学者相似度计算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倩 陈红伶 许鑫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0-177,160,共9页
[目的/意义]通过学者相似度计算可以基于学科知识和研究领域实现关联科研人员的推荐,但以往研究中往往忽略时间对于知识累积和知识创新的影响,因此提出基于时间加权A-T模型的学者相似度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者推荐的精确性。[方法/过程]... [目的/意义]通过学者相似度计算可以基于学科知识和研究领域实现关联科研人员的推荐,但以往研究中往往忽略时间对于知识累积和知识创新的影响,因此提出基于时间加权A-T模型的学者相似度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者推荐的精确性。[方法/过程]以1999-2019年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中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类别下的数据为例,在A-T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时间加权思想,结合基于遗忘曲线的时间关注度和基于发文间隔的稳定性衡量学者在某个研究主题下的重要度,后通过余弦相似度计算学者与学者之间的相似度。[结果/结论]发现基于时间加权A-T模型计算得到的相似度能够有效识别近年来研究领域和主题相近的学者,为在考虑时间因素的前提下探究学者与学者、学者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可以为学者之间的合作推荐以及主题的发现和创新提供有效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加权 A-T模型 学者相似度 学者推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职业的诗人——宋末元初诗坛发生了什么? 被引量:5
13
作者 内山精也 张淘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8,共14页
在形势动荡的宋末元初,"诗人"身份发生了巨变,这可看作是"近世"的一个重要标志。士大夫强力引领着宋代诗坛本是共识,然而南宋后期"诗人=士大夫"的牢固认识或者说关系性开始呈现出改变征兆。随着科举考试... 在形势动荡的宋末元初,"诗人"身份发生了巨变,这可看作是"近世"的一个重要标志。士大夫强力引领着宋代诗坛本是共识,然而南宋后期"诗人=士大夫"的牢固认识或者说关系性开始呈现出改变征兆。随着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诗歌创作在举子业中的重要性明显减弱,士大夫阶层文体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体诗歌创作也变得不景气。他们的诗学素养的下降从南宋中期已潜在进行,形成一种现象并呈表面化是嘉定年以后。在"诗人"的社会认定上,这段时期也存在着巨大断裂,随着以布衣和下层士大夫为中心的江湖诗人崛起,"诗人"一词已经摆脱了与传统士大夫的关系,开始成为专业诗人的代称,直至元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末元初 近世化 士大夫 江湖诗人 专业诗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关注度学者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识别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春雷 杨昭 王岩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36,共5页
本文提出一种借助学术共同体识别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的方法。基于20种图情核心期刊的完整被引数据,构建学者关注度指标以筛选备受关注的学者群体,然后将该群体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代表,通过挖掘其被引文献和施引文献中的关键词来发现领域... 本文提出一种借助学术共同体识别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的方法。基于20种图情核心期刊的完整被引数据,构建学者关注度指标以筛选备受关注的学者群体,然后将该群体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代表,通过挖掘其被引文献和施引文献中的关键词来发现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经实证,所提方法可有效识别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注度 学者 研究热点 研究前沿 评价指标 被引频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類”与“禷”祭 被引量:3
15
作者 庞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8-144,共7页
《诗经》、《尚书》、《周礼》、《礼记》等经籍提到的“禷”祭(又作“類”祭),是上古中国一项有着深厚民俗文化背景和深远历史影响的祭仪。不幸其礼早亡,汉儒已经难究其详。影响及今的《尚书》古文家说和郑玄《礼记》注等,将“禷”祭... 《诗经》、《尚书》、《周礼》、《礼记》等经籍提到的“禷”祭(又作“類”祭),是上古中国一项有着深厚民俗文化背景和深远历史影响的祭仪。不幸其礼早亡,汉儒已经难究其详。影响及今的《尚书》古文家说和郑玄《礼记》注等,将“禷”祭解为祭天之礼。但根据经籍中的记载来看,“禷”祭指的是当国有大事时,向上帝或社稷宗庙祈福禳灾的一种“祷祈”仪式,与祭天之礼并不是一回事。据《说文解字》等书,“類”字本义是一种犬,可能是白犬。“禷”祭应是指特以“類”为牺牲的祭仪。《山海经》等说“類”具有“自为牝牡”的神奇特性,这与该书所记“白犬有牝牡,是生犬戎”的传说非常相似。在先秦文献中,“類”字常用来指出自同一祖先的子孙后代。这些材料表明“類”与古代中国某些族群的祖先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禷”祭之形成,正植根于此种观念之上。“禷”祭当属于曾广为流行于上古中国北方地区的犬祭礼俗中某种特定的类型,它的消亡可能与周人颇具理性色彩的的礼制改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禷祭 祭仪 犬祭 白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