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9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a novel oxygen production approach with full-spectrum solar energy for the lunar human base
1
作者 Wei Zhu Maobin Hu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1,I0001,共18页
Building a lunar human ba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of human lunar exploration.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oxygen by combining photothermal synergistic water decomposition with high-temper... Building a lunar human ba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of human lunar exploration.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oxygen by combining photothermal synergistic water decomposition with high-temperature carbon dioxide electrolysis,utilizing the full solar spectrum.The optimal oxygen production rates under different 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 inlet temperatures T_(e),ultraviolet(UV)separation wavelengths λ_(2),infrared(IR)separation wavelengths,and photovoltaic cell materials were explor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let temperature of the 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 should be as high as possible so that more carbon dioxide can be converted into carbon monoxide and oxygen.Furthermore,when the ultraviolet separation wavelength is approximately 385 nm,the proportion of solar energy allocated to the photoreaction and electrolysis cell is optimal,and the oxygen production rate is highest at 2.754×10^(-4) mol/s.Moreover,the infrared separation wavelength should be increased as much as possible within the allowable range to increase the amount of solar radiation allocated to the electrolysis cell to improve the rate of oxygen generation.In addition,copper indium gallium selenide(CIGS)has a relatively large separation wavelength,which can result in a high oxygen production rate of 3.560×10^(-4) mol/s.The proposed integrated oxygen production method can provide a feasible solution for supplying oxygen to a lunar human b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nar oxygen production full-spectrum solar energy photovoltaic and photon-enhanced thermionic emission electrolysis of carbon dioxide photothermal synergistic reaction 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ongqing on carbon emissions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沁 刘猛 钱发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S1期214-218,共5页
Carbon emissions mainly result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inevitably will increase to some extent with economic expansion and rising energy consumption. We introduce a gray theory of quantitative analys... Carbon emissions mainly result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inevitably will increase to some extent with economic expansion and rising energy consumption. We introduce a gray theory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Chongqing,China,on the impact of carbon emission factors. Three impacts are analyzed,namely per capita residential housing area,domestic water consumption and the rate of air conditioner ownership per 100 urban households. The gray prediction model established using the Chongqing carbon emission-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forecast model is sufficiently accurate to achieve a measure of feasi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emissions FACTOR analysis GRAY prediction model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the Overall CO_(2) Emissions of Different Powertrain Systems Depending on the Energy Sector Emissions
3
作者 Tobias STOLL Hans-Jürgen BERNER AndréCASAL KULZER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6-50,共5页
A circular and sustainable economy for the private transport sector requires a holistic view of the emitted CO_(2) emissions.Looking at the energy supplied to the vehicle in terms of a circular economy leads to defoss... A circular and sustainable economy for the private transport sector requires a holistic view of the emitted CO_(2) emissions.Looking at the energy supplied to the vehicle in terms of a circular economy leads to defossilisation.The remaining energy sources or forms are renewable electric energy,green hydrogen and renewable fuels.A holistic view of the CO_(2) emissions of these energy sources and forms and the resulting powertrain technologies must take into account all cradle-to-grave emissions for both the vehicle and the energy supply.In order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forms of energy,the three most relevant forms of powertrain technology are considered and a configuration is chosen that allows for an appropriate comparison.For this purpose,data from the FVV project“Powertrain 2040”are used[1]and combined with research data on the energy supply chain for passenger cars.The three comparable powertrain configurations are a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a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 and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hybrid vehicle fueled with electric fuel.First,the three selected powertrain configurations are presented in terms of their performance,weight,technolog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A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for different CO_(2) emissions of the electricity mix.The electricity mix is used for both the production of the vehicle and the energy.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cradle-to-wheel emissions,which consider the total CO_(2) emissions of the vehicle over its life cycle.Finally,the result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o determine which powertrain technology fits best into which energy sector CO_(2) emissions wind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HICLES energy supply power system carbon emis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气-氢综合能源系统能碳安全域模型构建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浩 王丹 +3 位作者 贾宏杰 窦真兰 张春雁 王松岑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3,I0039-I0047,共20页
混氢天然气技术有助于降低系统的碳排放,但掺氢比例的波动可能会给能源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域”模型的电-气-氢综合能源系统低碳安全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了含气网掺氢的电-气-氢综合能源系统稳态能流和碳流... 混氢天然气技术有助于降低系统的碳排放,但掺氢比例的波动可能会给能源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域”模型的电-气-氢综合能源系统低碳安全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了含气网掺氢的电-气-氢综合能源系统稳态能流和碳流计算模型,并提出了稳态能流与碳流分布式迭代求解算法;其次,定义并建立了考虑多能碳流约束的综合能源系统能碳安全域模型及其评估指标,并给出了能碳安全边界降维可视化求解流程;最后,结合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所提能碳安全域模型可有效反映不同掺氢比例下系统的安全运行状态与低碳运行水平,可为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安全调度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碳排放流 安全域 低碳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绿色财政政策的碳生产率效应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赵玉焕 樊顺安 刘思源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84,共17页
在“双碳”目标下,提高城市碳生产率是政府制定绿色财政政策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考量。以两部委开展的节能减排财政政策试点为准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和塔皮奥(Tapio)脱钩指数模型,考察绿色财政政策对城市低碳发展的影响... 在“双碳”目标下,提高城市碳生产率是政府制定绿色财政政策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考量。以两部委开展的节能减排财政政策试点为准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和塔皮奥(Tapio)脱钩指数模型,考察绿色财政政策对城市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显示,绿色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城市碳生产率,并推动了城市低碳发展。具体而言,实施该绿色财政政策能够通过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配置、改善城市创新环境、提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等提升城市碳生产率。同时,在非资源型、非工业型、环境信息公开和地方政府环保意识强的城市中,政策效应更显著。拓展研究发现,除铁岭市和铜川市外,其他试点城市在政策实施期间经济增长速率均高于碳排放增长速率,表现出明显的碳生产率提升趋势。绿色财政政策在推动城市减碳、促增长、提升碳生产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低碳发展应以绿色财政为抓手制定因应之策,以实现经济发展和减污降碳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财政政策 碳生产率 低碳发展 节能减排财政政策 减污降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天然气高效开发在能源转型中的价值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瑞 向雯婷 +5 位作者 徐凤银 肖宇航 吕帅锋 张晓飞 张乐 阳保科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72,共13页
天然气资源是能源利用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型的过渡能源,煤系天然气是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煤系天然气开发在我国“双碳”目标中的优势,对煤系天然气高效开发在能源转型中的价值作用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天然气资源是能源利用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型的过渡能源,煤系天然气是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煤系天然气开发在我国“双碳”目标中的优势,对煤系天然气高效开发在能源转型中的价值作用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煤系天然气资源类型多、资源量大且分布广泛,具有大规模高效开发的资源基础。高效开发煤系天然气资源对促进能源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降低高碳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减少CH_(4)温室气体排放,与CCUS技术结合实现增产减碳双效应。煤系天然气开发与新能源发展可实现协同促进,可以保障新型灵活电力系统的优质调峰,实现安全高效低成本制氢、利用煤系储氢,以及与地热资源协同互补,提高开发效率。我国目前煤系气井总体单井产量低,且开发技术尚待成熟,这些因素限制了煤系天然气的高效开发。因此,探讨了我国煤系天然气开发的重点攻关方向,包括大力开发深部煤层气资源,增加深部煤层气资源量和储量,突破深部复杂地质条件开采难题;大力实施煤系多类型天然气共探共采,降低煤系多气勘探开采成本并提高煤系气单井产量;大力推动煤矿CH_(4)零排放,降低CH_(4)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矿井瓦斯抽采量对天然气产量贡献度;强化CCUS+煤系气资源高效开发,实现CCUS技术与煤系气开发融合发展;强化煤系气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增强煤系气开发技术与储层地质条件的匹配性;促进煤系气开发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进程,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提升煤系气资源的高效、绿色及低碳开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天然气 能源低碳发展 CCUS 零排放 储氢 高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静 王坤 +4 位作者 陈奕伶 李佳音 曹永强 崔铁军 陈睿山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2,共9页
为核算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9年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数据,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计算方法,测算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并采用MK趋势法和突变点法分析碳排放量的变化特征,采用卡亚模型和... 为核算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9年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数据,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计算方法,测算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并采用MK趋势法和突变点法分析碳排放量的变化特征,采用卡亚模型和LMDI算法分析各区域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贡献的差异.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长速率明显变缓,自2011年起,碳排放增长率控制在3.72%以下.②2000—2019年,能源结构整体上得到优化,电力和天然气的占比分别从8%和1%提高到13%和10%,煤炭和石油的占比分别从67%和24%下降到57%和20%.③北京、天津和河北处于“双碳”目标的不同阶段,北京碳排放量已经到达峰值并呈下降趋势,天津接近“碳达峰”目标,而河北碳排放量尚未“达峰”,但增速显著放缓.④整体上,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未来要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并实施京津冀各区差异化CO_(2)减排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碳排放 能源消费 能源结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能否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基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一项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
8
作者 杜兴强 张心舒 +2 位作者 谢裕慧 曾泉 章永奎 《管理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8,共17页
本研究基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构建了一项准自然实验,检验了宏观层面的碳排放权交易对微观企业节能减排的影响.基于2010年-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节能减排数据和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本研究发现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企业的节能减排... 本研究基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构建了一项准自然实验,检验了宏观层面的碳排放权交易对微观企业节能减排的影响.基于2010年-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节能减排数据和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本研究发现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企业的节能减排绩效显著更高,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有助于企业的节能减排.进一步,CEO的海外经历强化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企业节能减排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此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在污染行业和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中更为突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的绿色创新和产业链的环保协作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能够抑制公司层面的碳排放.本研究的发现可以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治理作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企业节能减排 CEO海外经历 准自然实验 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绿证-碳交易与需求响应的含氢IES低碳优化调度 被引量:1
9
作者 蔡昌春 何瑶瑶 +2 位作者 石庆伦 侯世玺 王斌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2,共10页
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以其高度灵活、环境友好的特点,在实现低碳经济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现有的IES建模方法难以挖掘氢能多设备的协同耦合性、且调度策略缺少市场机制的支持。因此,文中提出一... 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以其高度灵活、环境友好的特点,在实现低碳经济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现有的IES建模方法难以挖掘氢能多设备的协同耦合性、且调度策略缺少市场机制的支持。因此,文中提出一种综合考虑绿色证书交易、阶梯型碳交易和需求响应的含氢IES优化调度策略。首先,建立基于电转气(power-to-gas,P2G)两阶段运行的氢能多元利用模型,推动新能源的使用;然后,建立绿证-碳联合交易机制,通过市场激励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最后,考虑综合需求响应优化用户侧用能行为,建立以经济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的IES优化调度模型,并通过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算例结果表明,文中所提模型能够实现IES多能耦合,提高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减少碳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IES) 氢能多元利用 绿色证书交易 碳交易 碳排放 需求响应 优化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省域降碳减污绩效测度、时空分异与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剑波 张宽元 韩君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10,共12页
本文在测度2000—2020年我国省域降碳减污绩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降碳减污绩效静态效益与动态指数分别呈现“马鞍型”和“钟型”分布,地区间存在较大空间差异,... 本文在测度2000—2020年我国省域降碳减污绩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降碳减污绩效静态效益与动态指数分别呈现“马鞍型”和“钟型”分布,地区间存在较大空间差异,且组间差异是总体差异最主要的来源。从收敛特征来看,全国及三大地区降碳减污绩效表现出不同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特征,但均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俱乐部收敛检验显示静态效益具有三个不同的收敛俱乐部,动态指数则接受整体收敛假设。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因地制宜创新政策措施、优化治理路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量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碳减污绩效 测度 区域差异 时空分异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定价机制下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及成本优化设计 被引量:2
11
作者 蒋新波 张玉帅 +1 位作者 刘雨鑫 王紫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6,共8页
从建筑减碳及经济性角度进行多目标优化,通过碳定价机制向建筑生命周期传统成本增加碳成本,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企业主动减排.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Ⅱ(NSGA-Ⅱ)和建筑能耗模拟软件EnergyPlus联合仿真优化设计,构建了一套基于碳定价机制... 从建筑减碳及经济性角度进行多目标优化,通过碳定价机制向建筑生命周期传统成本增加碳成本,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企业主动减排.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Ⅱ(NSGA-Ⅱ)和建筑能耗模拟软件EnergyPlus联合仿真优化设计,构建了一套基于碳定价机制的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及成本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对公共建筑进行案例分析,得到建筑生命周期下碳排放最优、成本最优以及综合最优的三个设计方案:碳排放最优方案相比基准建筑方案碳排放减少了4.00%,成本最优方案相比基准建筑方案成本减少了0.09%,综合最优方案相比基准建筑方案成本增加了0.40%,但碳排放减少了3.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定价机制 建筑能耗模拟 碳排放 成本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节能减排、固碳增汇对黄河流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业锦 叶思雨 +1 位作者 刘潇忆 仝昭媛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67,共12页
碳排放增多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推动碳减排政策落实到各大战略区域是中国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黄河流域58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利用2010—2017年碳排放和社会经济面板数据,结合... 碳排放增多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推动碳减排政策落实到各大战略区域是中国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黄河流域58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利用2010—2017年碳排放和社会经济面板数据,结合探索性空间分析以及空间滞后模型等方法探究环境规制、节能减排、固碳增汇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依赖性以及空间溢出性特征;②环境规制对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绿色悖论”以及“倒逼减排”效应;③节能减排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能源替代以及居民消费水平和模式的改变;④固碳增汇起到的减排效果微弱,表明城市扩张中植被面积的增长少于建筑用地面积的增长,植被不能中和因建设所造成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环境规制 节能减排 固碳增汇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与区域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及障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扬 黄艾婷 曲嘉瑞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33,共14页
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与区域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是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论文通过熵值法、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构建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区域碳排放效率的综合指标,基于耦合协调模型考察2012—2022年中国新能源企业创新发... 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与区域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是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论文通过熵值法、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构建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区域碳排放效率的综合指标,基于耦合协调模型考察2012—2022年中国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与区域碳排放效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耦合协调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法探求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影响耦合协调的障碍因子。研究发现:(1)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通过环境效应、经济效应促进区域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区域碳排放通过结构效应倒逼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发展。(2)我国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与区域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发展趋势良好,由濒临失调向基本协调过渡,但全国的耦合协调程度仍然较低,空间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增的态势。(3)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形成由“滞后碳排放效率”到“领先碳排放效率”或“同步发展”的新格局。(4)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与区域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均,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5)从业人员数量、政府技术创新补助、企业外观设计专利数为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与区域碳排放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 区域碳排放效率 耦合协调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气耦合能源系统负荷承载碳排放强度及其极限机理研究
14
作者 张帅 王丹 +4 位作者 刘浩 贾宏杰 周天烁 窦真兰 陈洪银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245-4254,I0062-I0069,共18页
能源系统的安全、高效、清洁是当今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传统考虑安全约束的能源系统分析多从能量流的角度开展研究。众所周知,能量流与碳排放流密切相关,以碳排放流的视角对系统的安全监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鉴于碳流分摊的复杂性,将负... 能源系统的安全、高效、清洁是当今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传统考虑安全约束的能源系统分析多从能量流的角度开展研究。众所周知,能量流与碳排放流密切相关,以碳排放流的视角对系统的安全监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鉴于碳流分摊的复杂性,将负荷分摊或承载的碳排放量作为安全监视的重点。考虑到能源系统安全分析中不能仅关注碳排放量或者能量变化,两者的结合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上述研究前提需要了解能源系统负荷承载碳排放强度(total load-sid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TLCE)及其极限的变化规律和内在机理。该文以电-气耦合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电-气耦合能源系统能流及碳流模型,明确TLCE计算原则;然后,提出系统TLCE及TLCE极限的概念,在系统安全约束下建立了系统TLCE极限模型与计算方法;之后,为完整刻画系统TLCE的变化情况,建立了TLCE曲线模型;最后,设置算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并结合算例提出了低碳供能能力、高供能负荷承担碳排放强度的概念与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耦合能源系统 能量流 碳排放流 负荷承载碳排放强度 极限 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市场激励下考虑低碳用能转移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策略
15
作者 崔杨 姜帅 +3 位作者 付小标 佟鑫 徐扬 赵钰婷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324-3333,I0084-I0087,共14页
为解决当前依靠价格信号实现激励用户侧用能行为低碳化较为困难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机制的源荷互动激励低碳转型模式来推动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首先,基于碳流理论构建综合能源系统源-网-荷全链碳追踪方法... 为解决当前依靠价格信号实现激励用户侧用能行为低碳化较为困难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机制的源荷互动激励低碳转型模式来推动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首先,基于碳流理论构建综合能源系统源-网-荷全链碳追踪方法,实现了异质能源系统全环节精准碳计量。其次,该方法可提供荷侧用能碳计量指标——空间动态碳排放因子来构建碳交易-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联合市场运行模式,驱使用户实现主动低碳用能行为转移,以摆脱依靠价格信号激励减碳的局面,从源荷两端实现双向激励碳减排,形成源荷互动激励低碳转型模式。最后,经算例仿真分析表明,所提源荷互动激励低碳转型模式能有效提高系统碳减排量,降低系统总成本,对推动能源系统绿色节能转型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碳排放流 低碳需求响应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低碳经济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峰会国家CCS现状与合作展望
16
作者 张鑫刚 刘佳 +2 位作者 方圆 黄文韬 徐晶晶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5-73,共9页
东亚峰会参与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费核心区与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发展前沿区域,在推进碳中和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文系统梳理东亚峰会成员国CCS技术发展现状与区域合作进展,通过国别案例分析、政策框架比较与跨国项目评估,揭示区... 东亚峰会参与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费核心区与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发展前沿区域,在推进碳中和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文系统梳理东亚峰会成员国CCS技术发展现状与区域合作进展,通过国别案例分析、政策框架比较与跨国项目评估,揭示区域合作潜力与关键挑战。东亚峰会国家呈现出差异化发展格局,发达国家CCS战略目标明确,财政投入持续稳定,通过系统性开展地质封存潜力评估指导项目部署,注重基础研究到商业转化,并且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美国在CCS技术研发与商业化部署方面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澳大利亚建立了系统化的研发模式,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到商业化应用的完整路径;日本构建了技术研发、政策供给、企业协同的三位一体体系;韩国立法构建CCS全产业链。东盟国家CCS发展水平呈现显著分化,其中,印度尼西亚、越南引领区域进程,政策法规框架初建且不平衡,项目阶段差异大。区域合作聚焦跨境运输网络构建、监测技术联合研发、封存潜力协同评估、政策框架协调等,形成了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等跨国合作模式。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东亚峰会国家间需要深化CCS技术研发合作,完善政策协同机制,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东亚峰会国家有望通过深化技术协同、政策衔接与设施联通,建成全球领先的CCS技术应用示范区,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区域性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峰会 碳捕集与封存(CCS) 能源 碳中和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能-碳”关联的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17
作者 肖丽群 刘建生 +1 位作者 毛燕玲 姜睿清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6-266,共11页
[目的]研究中部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揭示其主要驱动因素,为助推中部地区农业低碳化绿色转型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方法]基于2010—2022年中部地区6省的社会经济数据... [目的]研究中部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揭示其主要驱动因素,为助推中部地区农业低碳化绿色转型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方法]基于2010—2022年中部地区6省的社会经济数据,考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中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10—2022年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量,借助Kaya恒等式和完全分解方法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加法形式,探讨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其贡献值,运用ArcGIS可视化深入剖析中部各省农业碳排放在时空维度上的演变趋势,并探析水土资源匹配度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①2010—2022年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先快速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农业碳排放的环比增长率经历了阶段性下降演变过程。②农业碳排放强度是促使中部地区农业碳减排的最主要因素,农业水资源经济产出则是导致农业碳排放增长的第一大要素。2010—2022年研究区累计农业碳排放贡献值达562.28×10^(4) t。农业水资源经济产出因素和单位播种面积的农业用水量因素对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的贡献存在正负两个方向的变动。③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有助于抑制农业碳排放,但对各省的农业碳排放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结论]未来应关注水土资源时空匹配问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因地制宜采取差别化的耕作模式,优化配置和改善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促进农业低碳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水-土-能-碳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凝式掺氢天然气锅炉能效与污染物排放特性
18
作者 刘雪敏 王天天 +3 位作者 于吉明 笪耀东 王玉涛 张扬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55-2066,共12页
在天然气中掺混氢气可显著降低现有燃气锅炉的碳排放量,也会对锅炉运行性能产生影响。本文以1台SZS58-1.6/130/70-Q型冷凝式燃气热水锅炉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热力学模型、传热学模型和反应器网络模型,对掺氢比为0~100%的锅炉热力学性能和... 在天然气中掺混氢气可显著降低现有燃气锅炉的碳排放量,也会对锅炉运行性能产生影响。本文以1台SZS58-1.6/130/70-Q型冷凝式燃气热水锅炉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热力学模型、传热学模型和反应器网络模型,对掺氢比为0~100%的锅炉热力学性能和污染物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掺氢后保持锅炉整体热负荷和炉膛理论燃烧温度不变,随着掺氢比的增加,炉膛辐射换热占比上升,对流换热占比下降。由于掺氢后烟气中的水蒸气体积分数增加,更多的烟气汽化潜热得以回收,冷凝器换热量提升。掺氢可提升冷凝式燃气热水锅炉的能效(以燃料低位热值计算),同时,降低锅炉的NO_(x)和CO_(2)排放量。当掺氢比由0提高至100%时,锅炉整体热效率提高1.3%,NO_(x)可减排6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氢天然气 冷凝式锅炉 能效 NO_(x)排放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什议价模型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低碳优化调度
19
作者 杨明 李明冰 +3 位作者 张玉敏 孙鹏凯 李竞锐 王飞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39-48,共10页
针对现有碳交易机制采用固定价格刻画单一利益主体的交易行为,无法反映多利益主体在碳市场的博弈竞争关系,以及园区综合能源系统(PIES)中碳排放特性难以精准表达而无法有效引导用户节能减排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纳什议价模型的PIES低... 针对现有碳交易机制采用固定价格刻画单一利益主体的交易行为,无法反映多利益主体在碳市场的博弈竞争关系,以及园区综合能源系统(PIES)中碳排放特性难以精准表达而无法有效引导用户节能减排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纳什议价模型的PIES低碳优化调度模型。首先,通过构建考虑储能设备的扩展碳排放流模型,实现对PIES源-网-荷-储全过程碳排放流动路径的精确描述。基于此,在园区内部构建基于节点碳势定价机制的需求响应模型,利用节点碳势的时空分布差异,引导用户改变其用电行为,实现节能减排;其次,在多个园区之间,基于合作博弈的思想,采用纳什议价模型刻画各利益主体参与碳交易市场的博弈过程。最后,通过对电网14节点-热网6节点-天然气网6节点(E14-H6-G6)测试系统的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可有效刻画各利益主体参与碳交易市场的博弈竞争关系,并利用节点碳势的时空分布特性引导用户节能减排,提高PIES运行的低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区综合能源系统 低碳优化调度 碳排放流 节点碳势 碳交易 纳什议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能源系统能碳安全域的建模与求解
20
作者 肖峻 王聪 宋晨辉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2,共10页
安全域是综合能源系统安全分析的重要手段,现有的能流安全域没有考虑系统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高碳”风险。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考虑碳流约束的综合能源系统能碳安全域。首先,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能量流以及碳排放流模型;其次,提出了综合... 安全域是综合能源系统安全分析的重要手段,现有的能流安全域没有考虑系统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高碳”风险。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考虑碳流约束的综合能源系统能碳安全域。首先,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能量流以及碳排放流模型;其次,提出了综合能源系统能碳安全域定义;进而,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能碳安全域模型;再次,给出了基于二分修正仿真的能碳安全域的求解与观测方法;最后,通过电-气耦合系统算例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安全域 碳排放 碳流约束 电-气耦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