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8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Downward Seepage on Turbulent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Bed Morphology around Bridge Piers 被引量:3
1
作者 Rutuja Chavan Anurag Sharma Bimlesh Kumar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CSCD 2017年第1期60-72,共13页
In this work,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pursued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 of downward seepage on the turbulent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and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vortex structure around circular bridge pi... In this work,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pursued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 of downward seepage on the turbulent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and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vortex structure around circular bridge pier in alluvial channe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sand bed channel with circular piers of different sizes for no seepage, 10% seepage and 20% seepage cases. The measurement of turbulent flow statistics such as velocity and Reynolds stresses is found to be negative within the scour hole at upstream of the pier whereas application of downward seepage retards the reversal of the flow causing a decrement in the velocity and Reynolds stresses. Higher Reynolds shear stress prevails at the downstream side because of the production of wake vortices. Contribution of all bursting events to the total Reynolds shear stress production has been observed to increase with downward seepage. The analysis of integral scale suggest that size of eddies increases with seepage,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increase in particle mobility. Initially rate of scouring is more which abatements gradually with expanding time as well as with the increased of downward seepage. Presence of downward seepage reduces the depth and length of vortex and shifts towards downstream side of the pi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idge pier downward seepage quadrant analysis Reynolds stress SCOUR velocity turbulent 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Seepage Properties of Non-Darcy Flow in Granular Coal Gangues 被引量:4
2
作者 MIAO Xie-xing LI Shun-cai +1 位作者 HUANG Xian-wu CHEN Zhan-qin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2期105-109,共5页
By using the steady-state seepage method, a patent seepage device together with the MTS815.02 Rock Mechanics Test System is used to test the seepage properties of non-Darcy flow in a granular gangue with five differen... By using the steady-state seepage method, a patent seepage device together with the MTS815.02 Rock Mechanics Test System is used to test the seepage properties of non-Darcy flow in a granular gangue with five different grain sizes during the compac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epage properties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tress or displacement level, but also to the grain size, the pore structure of the granular gangue, and the current porosity The permeability and the non-Darcy flow coefficient can be fitted respectively by the cubic polynomials and the power functions of the porosity, Formally, the flow in granular gangue satisfies the Forchheimer's binomial flow, but under the great axial and confining pressure and owing to the grain's crushing, the flow in granular gangue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rock-fills which are naturallv oiled un. As a result, the non-Darer flow coefficient may be nega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nular coal gangue COMPACTION seepage properties Forchhelmer s binomial flow non-Darcy flow coeffic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well test analysis model of generalized tube flow and seepage coupling
3
作者 LIN Jia'en HE Hui WANG Yihu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4期923-934,共12页
"Generalized mobility"is used to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tube flow and seepage in form and the unification of commonly used linear and nonlinear flow laws in form,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use the same f... "Generalized mobility"is used to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tube flow and seepage in form and the unification of commonly used linear and nonlinear flow laws in form,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use the same form of motion equations to construct unified governing equations for reservoirs of different scales in different regions.Firstly,by defining the generalized mobility under different flow conditions,the basic equation governing fluid flow in reservoir coupling generalized tube flow and seepage is established.Secondly,two typical well test analysis models for coupling tube flow and seepage flow are given,namely,pipe-shaped composite reservoir model and partially open cylindrical reservoir model.The log-log pressure draw-down type-curve of composite pipe-shaped reservoir model can show characteristics of two sets of linear flow.The log-log pressure drawdown plot of partially opened cylindrical reservoir model can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herical flow and linear flow,as well as spherical flow and radial flow.The pressure build-up derivative curves of the two models basically coincide with their respective pressure drawdown derivative curves in the early stage,pulling down features in the late stage,and the shorter the production time is,the earlier the pulling down feature appears.Finally,the practic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re verified by three application ex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ralized mobility complex reservoir multiphase flow coupled tube flow and seepage well test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渗流耦合作用下上覆溶洞隧道突水灾变规律研究
4
作者 林志斌 李亚豪 +2 位作者 林培忠 张勃阳 杨大方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3,共10页
目的为分析上覆溶洞对隧道的影响,进行损伤-渗流耦合作用下上覆溶洞隧道突水灾变规律的研究。方法以重庆市双碑隧道工程为背景,基于三线性应变软化模型建立岩体损伤-渗流耦合模型,采用FLAC3D对隧道开挖通过上覆溶洞过程中的围岩变形、... 目的为分析上覆溶洞对隧道的影响,进行损伤-渗流耦合作用下上覆溶洞隧道突水灾变规律的研究。方法以重庆市双碑隧道工程为背景,基于三线性应变软化模型建立岩体损伤-渗流耦合模型,采用FLAC3D对隧道开挖通过上覆溶洞过程中的围岩变形、塑性区、渗透系数和涌水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对比分析了不考虑岩体损伤-渗流耦合作用和不同溶洞水压对上覆溶洞隧道突水灾变特征的影响。结果上覆溶洞水压为1.8 MPa时,隧道开挖通过上覆溶洞中心5.0 m后,隧道围岩在溶洞与隧道间产生2条“八字形”的导水裂隙带,导致溶洞与隧道间岩体整体滑动约600 mm,整个滑动体近似梯形,其顶、底、高分别为3.6,9.6,8.4 m;隧道开挖未到达上覆溶洞时,其最大涌水量不超过0.01 m^(3)/s,而通过上覆溶洞中心0,2.5,5.0 m后,其最大涌水量分别为0.022,0.185,0.743 m^(3)/s;上覆溶洞水压为1.2,1.8,2.4 MPa时,隧道通过上覆溶洞后的最大涌水量分别为0.031,0.0743,1.365 m^(3)/s。结论隧道开挖通过上覆溶洞过程中,上覆溶洞水压超过临界值时,隧道会发生冒顶坍塌和突水事故,且突水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大体量性;溶洞水压越大,隧道会越早突水,最终突水量越高;为模拟再现岩溶隧道开挖过程中的突水灾变时空演化过程,必须考虑岩体的损伤-渗流耦合作用。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岩溶隧道工程围岩稳定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洞 隧道 损伤-渗流耦合 突水 渗透系数 涌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流动非均质性的表征及应用
5
作者 张敏 金忠康 冯绪波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4-283,共10页
注水开发油藏随着开发的深入,水驱矛盾愈加突出,地下渗流场、压力场和剩余油饱和度场差异较大,开展定量化流场差异性评价研究,可以有效地指导地下流场优化调控,动用挖掘不同类型剩余油,提高油藏水驱采收率。该研究对流动非均质性的动静... 注水开发油藏随着开发的深入,水驱矛盾愈加突出,地下渗流场、压力场和剩余油饱和度场差异较大,开展定量化流场差异性评价研究,可以有效地指导地下流场优化调控,动用挖掘不同类型剩余油,提高油藏水驱采收率。该研究对流动非均质性的动静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考虑各种因素作用下评价流动非均质性的复杂性,以及开展量化评价研究的重要性。对比了多种不同的非均质性表征方式,最终优选洛伦兹系数进行评价。该系数适用于非正态分布对象,且分布介于0~1,可以进行流动差异性的定量表征。另外,选取流场最直观的表现流速作为计算指标来建立流动非均质性评价方法。为使计算更加快捷、方便、直观,建立平板模型解决裂缝内流动表征的问题,减少数值模拟中压裂缝的模拟工作,结合数值模拟与MATLAB编程技术,将模拟得到的压力数据转化为流速,计算得到以流速为评价对象的洛伦兹系数,实现了参数计算程序化问题,从而建立渗流差异表征方法。考虑有无高渗条带、有无裂缝、裂缝角度、高渗条带渗透率等因素,利用该方法对三角形井网、半反七点井网设计方案,研究洛伦兹系数与采收率的关系。分析发现对于三角形井网,洛伦兹系数小于0.94时,二者呈线性关系;而当洛伦兹系数大于0.94时,随着洛伦兹系数增大采收率呈指数下降,半反七点井网则在洛伦兹系数为0.96时发生这一变化。因而得到三角形井网和半反七点井网下流场差异性强弱界限值,分别为0.94和0.96。进而对G7断块开展现场应用,评价得到该区块有2个渗流差异较强的砂体,并对评价后渗流差异性强砂体制定调整对策,分别是井网优化+细分注水改善平面及纵向渗流差异,流场调整均衡平面渗流差异,开展周期注水降低流动非均质性。进而开展数值模拟对调整前后相应指标进行了对比,洛伦兹系数降至临界值以下,10 a采收率提高1个百分点,起到了控水稳油的效果。该研究切实可靠,可以指导油藏流场描述、剩余油挖潜,对油藏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主要研究对象为苏北断块油藏常见井网,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应针对具体井网形式重新评价确定界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流动非均质性评价 裂缝内流动表征 降低渗流差异调整对策 剩余油挖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场法的非等温气-水两相驱替特征研究
6
作者 左伟芹 崔佩雯 +3 位作者 刘彦伟 韩红凯 李利文 罗予阳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1-272,共12页
为了阐明在非等温条件下多孔介质中气-水两相动态驱替特征,使用一种基于Navier-Stokes方程、Cahn-Hilliard方程耦合下的两相流数值方法,与表面张力模型、传热模型相结合,完成了对流体动力学和传热的定量计算,同时利用表征真实孔隙特征... 为了阐明在非等温条件下多孔介质中气-水两相动态驱替特征,使用一种基于Navier-Stokes方程、Cahn-Hilliard方程耦合下的两相流数值方法,与表面张力模型、传热模型相结合,完成了对流体动力学和传热的定量计算,同时利用表征真实孔隙特征下的非均质模型,实现了多孔介质内非等温热-流耦合下两相流动过程的精准表征.通过求解Cahn-Hilliard方程精准模拟相分离的演化特征,利用Navier-Stokes方程完成对流体速度及压力的相关计算,结合传热方程获取各个时刻的温度分布;联合流动耦合和温度耦合的节点,实现质量、动量及能量方面的全耦合;算法使用自适应网格法,使网格点分布始终与物理解耦合,提高了解的高精度性.研究表明:大孔中流体压力变化态势平稳,孔喉狭窄处流体速度较大且波动剧烈;注气压力增加,气体突破时间缩短,温度的热传导速率加快,驱替效率在气体突破后呈下降趋势;注气压力较高会加剧水对气体流动能力的干扰,当注气压差满足气相可进入细小孔隙,同时受流动干扰相对较小时,驱水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场法 非等温流动 驱替 多孔介质 渗流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混凝土重力坝渗流计算及防渗优化分析
7
作者 冯先伟 高东红 +1 位作者 田金波 李皓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1,78,共5页
大坝防渗措施不当会增加坝基渗漏量,增大坝体扬压力,对坝体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防渗工程投资占比较大,需合理布置工程防渗方案。依托某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混凝土重力坝坝址区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防渗设计方案... 大坝防渗措施不当会增加坝基渗漏量,增大坝体扬压力,对坝体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防渗工程投资占比较大,需合理布置工程防渗方案。依托某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混凝土重力坝坝址区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防渗设计方案下坝址区渗流场分布性态及各部位渗透坡降和渗透流量等要素,研究了延伸坝肩帷幕长度、加深帷幕底线和帷幕双排布置中的单因素和多因素作用对坝址区渗透流量的影响,并依据分析结果对设计防渗方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设计防渗方案渗控效果明显,坝址区防渗帷幕渗透坡降和坝基各部位渗透流量均小于允许值;综合工程经济性和防渗控制效果,采用拦河坝和拦沙坝帷幕底线整体加深1/3方案对防渗系统的优化措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重力坝 三维有限元模型 防渗帷幕 渗透流量 优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条件下抽水蓄能电站尾水边坡渗流特征及变形分析
8
作者 毛振凯 杨柱 +1 位作者 龚盛 苏振坤 《西北水电》 2025年第1期94-99,共6页
为探究电站尾水边坡在降雨条件下的变形及稳定性,采用有限元计算强降雨条件下边坡的渗流场分布,并将渗流场计算结果导入颗粒流模型中分析。结果表明:受雨水入渗及坡体自身渗流场的影响,坡脚区域首先出现暂态饱和区;随着降雨历时增加,入... 为探究电站尾水边坡在降雨条件下的变形及稳定性,采用有限元计算强降雨条件下边坡的渗流场分布,并将渗流场计算结果导入颗粒流模型中分析。结果表明:受雨水入渗及坡体自身渗流场的影响,坡脚区域首先出现暂态饱和区;随着降雨历时增加,入渗影响范围增大,坡脚处渗流方向发生偏转,方向由竖直向下逐渐转向指向坡内;降雨前中期坡体变形集中在浅表,坡体位移增大区域与暂态饱和区域相同,降雨后期坡体产生了圆弧形潜在滑面,坡体变形呈现出推移式滑坡的特点,而坡脚起到了阻滑作用,因此需要注意坡脚部位的施工支护及排水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水边坡 降雨入渗 非饱和渗流 颗粒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并行FDM模型和流网计算的土体渗流安全系数分析
9
作者 杨智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5年第3期275-279,共5页
常规二维稳态流网计算得到的渗流安全系数接近于临界值,将导致设计过程中采取超量设计的方法对结构进行冗余防护。因此,提出了基于有限差分法(FDM)模型对流网进行二次修正的方法,将计算截面离散化,利用FDM步长单元小、迭代计算次数多的... 常规二维稳态流网计算得到的渗流安全系数接近于临界值,将导致设计过程中采取超量设计的方法对结构进行冗余防护。因此,提出了基于有限差分法(FDM)模型对流网进行二次修正的方法,将计算截面离散化,利用FDM步长单元小、迭代计算次数多的优势获得新的等势线和流线,并用修正后的水头梯度和渗流路径重新计算渗流量和安全系数。结果表明:基于FDM模型修正的每日渗流量为2.77 m^(3)/m,与二维稳态流网的计算值3.29 m^(3)/m基本一致,但经FDM模型修正后的渗流安全系数为2.7,远大于二维稳态流网的计算值1.6。由此说明,经FDM模型修正后的流网计算结果精度较高,结构安全性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网 有限差分法 FDM模型 渗流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高拱坝左岸坝基排水洞渗漏水来源分析
10
作者 李乾德 来记桃 李小伟 《大坝与安全》 2025年第1期9-15,共7页
某高拱坝地处高山峡谷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蓄水后左岸坝基排水洞多个排水孔出现较大渗流,是工程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查明渗水原因,根据大坝蓄水期水文地质条件、渗控布置及处置措施、伪随机流场法探测、监测与检查等结果,结合近10年库... 某高拱坝地处高山峡谷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蓄水后左岸坝基排水洞多个排水孔出现较大渗流,是工程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查明渗水原因,根据大坝蓄水期水文地质条件、渗控布置及处置措施、伪随机流场法探测、监测与检查等结果,结合近10年库水80 m循环升降运行下的监测资料,综合分析了该排水洞及幕后渗流渗压特征和渗水来源。结果表明,左岸坝基帷幕效果良好,渗流渗压逐年减小并趋于稳定,渗流量远小于坝基集水井设计抽排能力,渗水主要来源于山体地下水和下游河水,渗流安全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坝 坝基 渗流量 安全监测 伪随机流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坝渗流安全稳定分析
11
作者 胡明庭 徐金英 《浙江水利科技》 2025年第2期65-68,共4页
土石坝渗流量是土石坝渗流监测的重要参考,直接反应土石坝渗流安全稳定状态。以某水库土石坝主坝渗流量监测分析为例,采用MATLAB分析软件,考虑15个影响因子,建立渗流量监测数据统计模型,得到各因素的影响系数,基于经验分析构建各影响分... 土石坝渗流量是土石坝渗流监测的重要参考,直接反应土石坝渗流安全稳定状态。以某水库土石坝主坝渗流量监测分析为例,采用MATLAB分析软件,考虑15个影响因子,建立渗流量监测数据统计模型,得到各因素的影响系数,基于经验分析构建各影响分量占比公式,计算水压、降雨量和时间的影响分量占比分别为67.25%、26.59%和6.16%,得到土石坝防渗体处于安全稳定状态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渗流安全稳定分析 MATLAB 统计模型 影响分量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flow behaviour of water-sand mixtures in fractured rock specimens 被引量:14
12
作者 Boyang Zhang Qingyuan He +1 位作者 Zhibin Lin Zhenhua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377-385,共9页
The study of flow behaviour of water-sand mixtures in fractured rocks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understand the producing mechanism and prevention of water inrush and sand gushing accidents.A self-developed seepage test... The study of flow behaviour of water-sand mixtures in fractured rocks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understand the producing mechanism and prevention of water inrush and sand gushing accidents.A self-developed seepage test system is used in this paper to conduct laboratory experiments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the void ratio,and the initial mass of Aeolian sand on the flow behavior.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water flow velocity is insensitive to the initial mass of the Aeolian sand but increases with the power exponent in the Talbot formula and the specimen height.The outflow of the Aeolian sand increases with the power exponent in the Talbot formula,the specimen height,and the initial mass of the Aeolian sand.Besides,the outflow of the Aeolian sand changes exponentially with the water flow velocity.Finally,it is found that the fractured specimen has a maximum sand filtration capacity beyond which the outflow of the Aeolian s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with the initial mass of the Aeolian s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inrush and sand gushing accidents seepage flow of water-sand mixtures Fractured specimens Sand filtration capa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水压致裂的另一种二维FDEM-flow方法 被引量:16
13
作者 严成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89-1796,共8页
可考虑岩石本身渗透性的FDEM-flow方法充分利用原FEMDEM中节理单元和三角形单元独特的拓扑连接关系,将节理单元作为流体流动的天然通道,基于立方定律来表征流体在岩石本身及裂隙中的流动,而岩石本身渗透性则通过标定合适节理单元张开度... 可考虑岩石本身渗透性的FDEM-flow方法充分利用原FEMDEM中节理单元和三角形单元独特的拓扑连接关系,将节理单元作为流体流动的天然通道,基于立方定律来表征流体在岩石本身及裂隙中的流动,而岩石本身渗透性则通过标定合适节理单元张开度来表征。用一个含解析解自由面稳态渗流算例初步验证了本文渗流算法及标定岩石本身渗透率方法的正确性。最后计算了一个水力压裂算例,验证了该FDEM-flow方法可同时考虑岩石本身的渗透性和裂隙的渗透性,用简单的纯裂隙渗流完成了对复杂问题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修改后的FDEM-flow方法能够很好地再现压裂过程中流体压力的分布及裂隙的扩展,可简洁地求解水力压裂这一复杂力学的问题,适用范围更广。为模拟页岩气开采、干热岩地热获取中的水力压裂问题提供新的求解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DEM FDEM-flow 流固耦合 水力压裂 流体黏性 裂隙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渗流作用下含断层的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锋 刘春学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4年第2期70-75,87,共7页
为研究含断层露天边坡在渗流作用下的稳定性问题,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技术构建断层作用下的滑体力学模型,获得顺倾层状边坡分条稳定系数表达式,进而对渗流作用下含断层边坡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岩体强度的弹性模量、内聚力、内摩... 为研究含断层露天边坡在渗流作用下的稳定性问题,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技术构建断层作用下的滑体力学模型,获得顺倾层状边坡分条稳定系数表达式,进而对渗流作用下含断层边坡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岩体强度的弹性模量、内聚力、内摩擦角和岩体抗拉强度等4种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分析这4种因素在不同工况下边坡的位移、应力、应变和安全系数,得出了各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曲线。从敏感性分析曲线可知,岩体的内聚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最大,弹性模量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最小。开挖不同阶段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别,其中,前期以断层为主,后期则逐渐转化为渗流作用。该研究为今后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边坡稳定性分析具有重大的工程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边坡稳定 渗流 数值模拟 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浆型复杂破碎岩体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伟韬 赵吉园 +4 位作者 霍志超 杨春辉 韩梦珂 吴海凤 李蓓蓓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9,共14页
断层、陷落柱是影响承压水上煤层开采的主要隐患之一,由于其具有碎石块和泥质充填物(泥石浆)构成的复杂结构,其渗透性的确定通常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量化模型。为了研究泥石浆型复杂破碎岩体渗透性的量化计算方法,开展了渗流实验研究破... 断层、陷落柱是影响承压水上煤层开采的主要隐患之一,由于其具有碎石块和泥质充填物(泥石浆)构成的复杂结构,其渗透性的确定通常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量化模型。为了研究泥石浆型复杂破碎岩体渗透性的量化计算方法,开展了渗流实验研究破碎岩体非线性渗流规律,并基于多孔介质分形理论、非线性渗流理论,建立了考虑黏土成分及泥化充填作用的破碎岩体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最后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数学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①陷落柱破碎带样品的粒度分布具有一定的分形规律,含有黏土颗粒的破碎带岩体遇水泥化后,分形维数增大,黏土充填封堵了大颗粒岩石碎块内部的大孔隙,降低了破碎岩体的渗透性;②随着破碎带岩体渗透率的降低,非线性开始发生时的临界压力梯度也增大,表明非线性临界压力梯度可以用来量化破碎岩体的阻隔水能力;③非线性开始发生时的临界压力梯度的实验结果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吻合,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建立的破碎岩体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首次尝试考虑了黏土成分及泥化充填作用对渗透性的影响,为泥石浆型复杂破碎岩体渗透性的定量计算及水体下、承压水上等特殊开采条件下地质构造的阻隔水性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岩体 特殊开采 非线性渗流 多孔介质 渗流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孔稀释试验的人工湖渗漏探测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越 赵卓越 +2 位作者 夏日风 张宏杰 代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7-213,共7页
渗漏是影响湖库安全的关键因素,对其进行准确、高效探测一直是水工安全领域中的技术难题。与基于电磁理论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不同,基于井流理论的单孔稀释技术可以直接得到与渗流场相关的含水层参数且无需额外的参数转换。但传统的单孔... 渗漏是影响湖库安全的关键因素,对其进行准确、高效探测一直是水工安全领域中的技术难题。与基于电磁理论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不同,基于井流理论的单孔稀释技术可以直接得到与渗流场相关的含水层参数且无需额外的参数转换。但传统的单孔稀释试验往往仅对点位渗漏性进行定性判断,针对大尺度下渗漏规模的定量分析应用较少。为此,基于单孔稀释测速原理对四川省仁寿县某渗漏人工湖进行研究。在人工湖附近钻孔后进行单孔稀释试验,通过监测NaCl溶液电导率数据得到钻孔流速,通过解译流速数据得到了人工湖最大渗漏通道位于湖体左侧钻孔ZK6~ZK7区域420~440 cm深度范围和ZK8区域300~400 cm深度范围,钻孔剖面渗流量为4.24 cm^(3)/s。现场试验应用表明:单孔稀释法不仅能定性分析出渗漏通道的空间位置,还能定量计算出地下流速、渗流量参数。试验证明单孔稀释渗漏探测原理应用于湖库渗漏探测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漏探测 单孔稀释法 电导率 渗漏通道 渗漏量 人工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蓄电站全库盆防渗水库渗流缺陷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润英 赵凯文 林思雨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109,共5页
针对抽蓄电站全库盆防渗水库土工膜缺陷导致水库渗流量产生变化的安全问题,结合陕西省某抽蓄电站水库库底土工膜防渗工程,采用单因素影响分析和多因素影响分析方法进行抽蓄电站全库盆防渗水库渗流缺陷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水头大小、缺... 针对抽蓄电站全库盆防渗水库土工膜缺陷导致水库渗流量产生变化的安全问题,结合陕西省某抽蓄电站水库库底土工膜防渗工程,采用单因素影响分析和多因素影响分析方法进行抽蓄电站全库盆防渗水库渗流缺陷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水头大小、缺陷大小、缺陷个数均正向影响抽蓄水库渗流量,而缺陷位置与抽蓄水库渗流量的相关性不明显。其中缺陷大小是影响抽蓄水库渗流量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水头大小,再次为缺陷个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蓄电站全库盆防渗水库 土工膜缺陷 渗流量 缺陷影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体流动表征方法探讨
18
作者 郑松青 王强 +1 位作者 张世亮 袁飞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131,共8页
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尺度差异大、流动复杂,很多学者认为渗流理论不能解决其流动表征问题,应该用管流理论解决。为厘清这一问题,从管流与渗流的概念、单相流流动特征及数学表征方法、油水两相流流动特征及数学表征方法... 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尺度差异大、流动复杂,很多学者认为渗流理论不能解决其流动表征问题,应该用管流理论解决。为厘清这一问题,从管流与渗流的概念、单相流流动特征及数学表征方法、油水两相流流动特征及数学表征方法3方面,研究了管流与渗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管流方程描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体流动的可行性,并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体流动的表征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从研究的角度,渗流可视为小尺度复杂管道管流;单相流时,管流存在层流、紊流两种流态,渗流也存在层流、紊流两种流态,层流状态,描述管流与渗流的方程是统一的,紊流状态,二者的描述方程不一致,但都是考虑惯性力的影响;两相流时,管流存在多种流型,渗流因尺度小、流型简单,管流基于流型建立了不同的流动表征模型,渗流利用相渗曲线解决两相流问题。说明,管流与渗流并不“冲突”,渗流即是小尺度复杂管道管流,只是由于学科不同、研究对象不同,对流体流动采用了不同的表征方法。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描述不确定大,受油藏描述精度和研究范围的制约,现有管流的处理方法并不适用描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体的流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体流动表征问题应该在渗流力学的架构内,部分借鉴管流的处理方法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流 渗流 连续性假设 流体流动表征 缝洞型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渗流力学理论遇到的挑战与对策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窦宏恩 李彦辉 +1 位作者 张蕾 王洪亮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3期449-464,共16页
本文详细阐述了渗流力学经典理论——达西定律的发展历程及其适用条件,并从Navier-Stokes(N-S)方程推导出了达西定律在多孔介质中的毛细管渗流和裂缝渗流中的数学表达式。文章指出了当前达西定律应用中存在的8大问题,并综合分析了渗流... 本文详细阐述了渗流力学经典理论——达西定律的发展历程及其适用条件,并从Navier-Stokes(N-S)方程推导出了达西定律在多孔介质中的毛细管渗流和裂缝渗流中的数学表达式。文章指出了当前达西定律应用中存在的8大问题,并综合分析了渗流力学理论在油气田开发中的主要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思考。文章强调指出:构建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并借助AI科学计算是揭示油气储层复杂真实流动机制,填补目前理论空白的必由之路。建议指出:进一步发展核磁共振、电镜扫描及智能数据与图像处理等高精度实验技术,以直观展现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行为和过程。最后,建议综合运用实验研究、新理论模型建立和AI科学研究方法(AI for Science),突破油气渗流力学理论中目前遇到的挑战。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和研究者开展石油科学理论研究和课题立项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可为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进行科学和技术战略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力学 达西渗流 非达西渗流 三次采油 CO_(2)驱油 相对渗透率曲线 多尺度建模 多物理场建模 AI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呐渗流测试技术之质疑
20
作者 刘建刚 刘明玮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8-682,共5页
介绍了近年来新出现的用声呐法测试渗流速度和渗流方向这一技术的核心内容,包括测试装置、测试原理和计算方法等。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其提出了4方面的质疑:测试原理的理论基础、渗流速度计算方法、渗流方向确定和流场畸变。通过理论分析... 介绍了近年来新出现的用声呐法测试渗流速度和渗流方向这一技术的核心内容,包括测试装置、测试原理和计算方法等。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其提出了4方面的质疑:测试原理的理论基础、渗流速度计算方法、渗流方向确定和流场畸变。通过理论分析、公式的推导和数据的可靠性分析后认为:声呐测试渗流的原理缺乏理论解释;计算渗流速度的公式反映的只是孔内垂向流速度,实际还是由测量误差产生的伪垂向流速度,且该公式本身就推导不成立;无论垂向流是向上流动或向下流动,探头上部的水声器发射的声波到达下部平面对称分布的6个水声器的时间在理论上是相等的,因而也无法通过合成法求得渗流方向,所提供的渗流方向实际是由指数级时间误差计算得到的伪流向;即声呐法无法获得渗流速度,包括水平向渗流速度和垂直向流动速度,也无法获得水平向渗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呐 渗流 垂向流 地下水流向 单孔示踪法 流场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