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8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ation phase and pore structure evolution of hardened cement past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被引量:5
1
作者 XIANG Yu XIE You-jun +1 位作者 LONG Guang-cheng HE Fu-q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665-1678,共14页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steam curing temperature on the hydrate and microstructure of hardened cement paste,several measuring methods including X-ray diffraction(XRD),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SS),ion chroma...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steam curing temperature on the hydrate and microstructure of hardened cement paste,several measuring methods including X-ray diffraction(XRD),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SS),ion chromatography,conductivity meter,alternating-current impedance spectroscopy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a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hydration characteristics,pore solution composition and conductivity,resistivity and pore structure during the steam curing proces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steam curing promotes the hydration process,greatly raises the resistivity,and decreases the porosity of specimen at early age.Compared with being treated at 45℃,higher temperature leads to a fast decomposition of ettringite at initial stage of the constant temperature treatment period,which improves the relative content and ionic activity of the conductive ions in pore solution.Furthermore,the number of pores larger than 200 nm increases significantly,which reduces the resistivity of the hardened cement paste.Cement paste treated at 45℃ has a more stable and denser microstructure with less dam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ent paste high-temperature curing pore structure AC impedanc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CaO-based expansive agent,superabsorbent polymers and curing temperature on pore structure evolution of early-age cement paste
2
作者 ZHAO Hai-tao LI Xiao-long +5 位作者 XIE Dong-sheng DI Yun-fei HUANG Jie XU Wen WANG Peng-gang ZUO Jun-q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663-1673,共11页
Cracks easily generate in concrete at early age owing to the shrinkage deformation.CaO-based expansion agent(CEA)and superabsorbent polymers(SAP)have been extensively used for the mitigation of concrete shrinkage.The ... Cracks easily generate in concrete at early age owing to the shrinkage deformation.CaO-based expansion agent(CEA)and superabsorbent polymers(SAP)have been extensively used for the mitigation of concrete shrinkage.The macroscopic properties of concrete are highly determined by the microstructure.In this study,the influence of CEA and SAP addition on the pore structure evolution of cement paste under different curing temperatures was evaluated via 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in cement paste,a higher CEA content led to a higher porosity and a larger most probable pore diameter(MPPD).Meanwhile,SAP addition increased the porosity and MPPD of CEA cement paste at early age but decreased them after 7 d,and a higher SAP content always brought a higher porosity and MPPD.Furthermore,the addition of SAP led to a lower porosity and MPPD of CEA cement paste than that of plain cement paste after 14 d.Moreover,the porosity and MPPD of CEA cement paste decreased first and subsequently increased as the curing temperature rai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ent paste pore structure CaO-based expansion agent superabsorbent polymers curing temperature 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re structure formation and hyd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ement paste with temperature rising inhibitor
3
作者 ZHAO Hai-tao XIANG Yu +6 位作者 ZHANG Hao SHEN De-jian CHEN Xiao-dong HUANG Jie XU Wen LI Hua WANG Yu-j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674-1685,共12页
The early-age thermal cracking easily generates and severely impairs the durability of concrete.The temperature rising inhibitor(TRI)was utilized to regulate the temperature evolution by controlling the cement hydrati... The early-age thermal cracking easily generates and severely impairs the durability of concrete.The temperature rising inhibitor(TRI)was utilized to regulate the temperature evolution by controlling the cement hydration process.This paper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ore structure formation and hyd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ement paste containing TRI by 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The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T_(2) peak of cement paste shifted from 7.32 ms to 0.23 ms regardless of TRI addition.But the pattern of pore structure formation was changed with TRI addition,that is,the pore structure formation was delayed,and the pore successively shifted to left in two parts.In addition,TRI addition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the duration of gel pore formation and greatly decreased the increase rate of gel water,which implied that TRI introduction hindered the growth of C-S-H,and subsequently decreased the hydration rates and delayed the main hydration peak.Meanwhile,TRI dissolved and diffused rapidly at 40℃,delaying the hydration of cement paste seriously.Moreover,TRI brought about the C-S-H nucleation homogeneous and the ion concentration uniform,which might reduce the localized curvature occurring on the sheet of C-S-H,and then decreased the T_(2) intensity of capillary water and gel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e structure formation hydration characteristics temperature rising inhibitor 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ement pas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厂立式圆柱储罐动态特性分析方法研究
4
作者 沈睿 陈孟 +1 位作者 陶宏新 黄庆 《核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2,共8页
基于HOUSNER理论和流固耦合相互作用理论对大型立式圆柱储罐的动态特性展开研究。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Fluid80单元建立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并采用Reduced法进行模态分析,对典型低矮型和细高型锚固储罐在1/4、1/2、3/4和设计装液量H下的... 基于HOUSNER理论和流固耦合相互作用理论对大型立式圆柱储罐的动态特性展开研究。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Fluid80单元建立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并采用Reduced法进行模态分析,对典型低矮型和细高型锚固储罐在1/4、1/2、3/4和设计装液量H下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并对两种模型得出的液面第一阶晃动频率和储罐系统第一阶主振形频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基于HOUSNER理论的模型和流固耦合模型的计算结果,对HOUSNER理论公式进行修正,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HOUSNER理论的修正模型与流固耦合模型计算结果更加接近,本文提出的HOUSENER理论修正模型所预测的储罐第一阶主振形频率最大误差比HOUSENER理论模型降低7.41%,改进了HOUSNER理论公式的不保守性,为核电厂大型储罐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圆柱储罐 模态分析 流固耦合 动态特性 核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MR与CMP实验的致密砂岩孔喉结构表征方法
5
作者 李浩 樊志强 +5 位作者 谢雨芯 巩肖可 郝博斐 孙龙 雷小兰 闫健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5,共11页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纳米孔隙发育,需集成多种技术对孔隙结构进行综合表征,以更好地认识储层。在优选6块延长组长71储层代表性岩心基础上,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恒速压汞(CMP)和核磁共振(NMR)等方法,研究了岩心样品...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纳米孔隙发育,需集成多种技术对孔隙结构进行综合表征,以更好地认识储层。在优选6块延长组长71储层代表性岩心基础上,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恒速压汞(CMP)和核磁共振(NMR)等方法,研究了岩心样品的孔隙类型及结构特征。采用CMP数据对NMR孔隙分布进行了修正,识别了喉道半径与孔隙半径的分布范围,建立了适用于致密砂岩的孔隙半径分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储层可动水与不可动水孔隙度之比仅为0.14~0.47,渗流能力差。将NMR与CMP数据相结合可精确识别出目标储层喉道半径中值为0.151~0.525μm,孔隙半径中值为4.38~9.76μm。孔隙内赋存水类型分为可动水、束缚水和黏土结合水,对应的饱和度平均值分别为23.4%、14.8%和9.4%。微小孔(T_(2)<T_(2c1))、中孔(T_(2c1)<T_(2)<T_(2c2))和大孔(T_(2c2)<T_(2))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3.12%、3.42%和1.35%。孔喉半径r_(2c1)可作为储层渗流能力划分的评价指标,r_(2c1)的降低会导致微小孔(即吸附孔)孔隙度的降低,以及中孔和大孔(即渗流孔)孔隙度的增加。研究成果为优选致密砂岩优质储层,提高致密油采收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孔径分布 喉道 恒速压汞(CMP) 核磁共振(N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测井智能分级方法
6
作者 张海涛 谭茂金 +2 位作者 陈阵 王长瑜 李博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9-760,共12页
致密砂岩气藏是油气勘探领域的主要目标之一,其储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储层评价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对孔隙结构表征的测井评价方法具有局限性,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压汞实验能够得到表征储层孔喉配置关系及渗流能... 致密砂岩气藏是油气勘探领域的主要目标之一,其储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储层评价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对孔隙结构表征的测井评价方法具有局限性,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压汞实验能够得到表征储层孔喉配置关系及渗流能力的数据,核磁共振能够准确描述不同组分孔隙分布,将两种手段联合,用于分析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根据岩心压汞及核磁共振实验结果,提取了对孔隙结构敏感的6个参数,分别建立了6个孔隙结构参数与核磁共振组分的孔隙度关系,实现了孔隙结构参数的测井解释。研究了K均值聚类及主成分分析、降维分析的算法和步骤,对孔隙结构参数测井解释结果进行聚类,实现了孔隙结构的智能分级。将该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韦州地区羊虎沟组的孔隙结构分级,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孔隙结构分级的准确性,可以应用于其他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压汞实验 核磁共振测井 K均值聚类 孔隙结构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后混凝土毛细吸水特性的核磁共振分析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7
作者 田威 郭健 +2 位作者 王文奎 张景生 王凯星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7,共7页
为了探究高温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毛细吸水特性的影响,对高温后混凝土试样开展单轴压缩试验和毛细吸水试验,并借助核磁共振扫描(NMR)技术对孔隙结构以及毛细吸水过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历200、400、600及800℃高温作用后,混凝... 为了探究高温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毛细吸水特性的影响,对高温后混凝土试样开展单轴压缩试验和毛细吸水试验,并借助核磁共振扫描(NMR)技术对孔隙结构以及毛细吸水过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历200、400、600及800℃高温作用后,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逐渐增大,抗压强度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依据核磁共振T_(2)谱的分布特征将混凝土孔隙分为微孔、中孔、毛细管孔和大孔,分析高温后混凝土吸水特性,发现混凝土吸水高度与核磁信号强度总体上呈指数函数关系;当核磁信号强度迅速增加时,水分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进入混凝土试样内部;当核磁信号随时间延长仍逐渐上升但增长速率逐渐降低时,试样保持吸水状态但单位时间吸水量逐渐降低;当核磁信号下降且降低速率逐渐减缓时,孔隙逐渐被水分充满,混凝土试样趋于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高温 核磁共振 孔隙结构 毛细吸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盐水-砂砾岩作用机理与矿物成分、流体赋存及孔隙变化特征——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为例
8
作者 杨柳 公飞 +3 位作者 姜晓宇 刘朝阳 董广涛 蔡嘉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7-982,共16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的致密砂砾岩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CO_(2)驱后封存效果的矿场试验预测面临较大困难。CO_(2)-水-砂砾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揭示CO_(2)在砂砾岩储层开发后的封存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CO_(2)盐水饱和实验,...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的致密砂砾岩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CO_(2)驱后封存效果的矿场试验预测面临较大困难。CO_(2)-水-砂砾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揭示CO_(2)在砂砾岩储层开发后的封存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CO_(2)盐水饱和实验,综合运用QEMSCAN,Micro-CT,SEM和NMR测试等实验分析数据,研究了CO_(2)-盐水-砂砾岩作用机理与矿物成分、流体赋存及孔隙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CO_(2)-水-砂砾岩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岩石矿物发生溶蚀作用。矿物的溶解和迁移使得岩心的孔喉平均尺寸增大,连通性也随之增强。XRD分析结果表明,CO_(2)-水-岩石相互作用下,钠长石和伊利石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20%和2.32%,CO_(2)对石英的影响非常小。SEM分析结果表明,CO_(2)作用后粒缘缝的数量和宽度增加,产生了新的侧向裂缝。碳酸盐和长石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微小粒内孔隙和微裂缝,且裂缝沿着解理方向扩展。核磁共振测试结果显示饱和水主要以黏土矿物束缚水、毛细管束缚水和可动水的形式赋存于岩心内部。经过CO_(2)浸泡后,孔隙中饱和水的赋存含量和范围均有所增加,其中大孔中可动水变化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强调了砂砾岩储层中CO_(2)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对于指导玛湖凹陷砂砾岩储层CO_(2)驱后封存的矿场试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分形维数 孔隙结构 二氧化碳封存 砂砾岩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维数的硫酸盐环境下混凝土抗蚀系数及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军兆 张戎令 +3 位作者 薛彦瑾 王小平 窦晓峥 宋毅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95,共7页
为研究硫酸盐环境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基于新疆台特玛湖地区的实际工程环境,模拟现场腐蚀环境进行室内硫酸盐腐蚀试验。研究了混凝土宏观抗蚀系数、微观孔结构与腐蚀产物等随侵蚀时间的演变规律。并对混凝土孔结构进行分形维数的计算,... 为研究硫酸盐环境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基于新疆台特玛湖地区的实际工程环境,模拟现场腐蚀环境进行室内硫酸盐腐蚀试验。研究了混凝土宏观抗蚀系数、微观孔结构与腐蚀产物等随侵蚀时间的演变规律。并对混凝土孔结构进行分形维数的计算,分析了分形维数、孔隙率与抗蚀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抗蚀系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总孔隙率先降低后增加,有害孔与多害孔占比先减后增,孔隙率与抗蚀系数呈线性关系;分形维数和孔隙大小有关,腐蚀前期混凝土内部孔结构细化,密实度增加,孔隙分布复杂,分形维数增大,当钙矾石、石膏等膨胀性腐蚀产物发生膨胀作用,混凝土内部孔结构粗化,孔隙分布简单,分形维数降低。通过XRD侵蚀产物分析可知钙矾石、石膏产生膨胀作用是引起混凝土劣化的主要原因,且侵蚀早期主要发生钙矾石侵蚀,侵蚀后期主要发生石膏侵蚀。研究成果可为西北盐渍土地区混凝土抗腐蚀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腐蚀 抗蚀系数 核磁共振 孔结构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特征及CO_(2)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金祥纯 杜猛 +4 位作者 郝春联 辛福兵 康萍 吕伟峰 姚兰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7,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是重要的致密油聚集区。综合利用岩心资料、铸体薄片鉴定、压汞及高精度电镜扫描技术,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配套发育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储层特征表征研究。在此基础上,辅以高温高压...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是重要的致密油聚集区。综合利用岩心资料、铸体薄片鉴定、压汞及高精度电镜扫描技术,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配套发育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储层特征表征研究。在此基础上,辅以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CO_(2)驱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实时动态监测CO_(2)驱各阶段原油的多相流动和运移行为,定量研究不同级别孔隙的流体饱和度、采收率、剩余油分布和微观动用特征,探讨注入压力对采收率和微观孔隙原油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储层特征差异显著,储层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平均为10.2%,渗透率平均为0.79 mD,以低孔-超低渗透致密油储层为主,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长石溶蚀孔及沸石溶蚀孔为主;根据储层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可将长6段储层由好到差依次分为Ⅰ、Ⅱ和Ⅲ类,储层孔喉结构参数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较好。研究区储层原油主要赋存于孔喉半径小于0.1μm及孔喉半径为0.1~1和1~10μm的3类孔隙中,不同级别孔隙的CO_(2)驱微观动用特征存在差异,大孔隙和中孔隙原油的采出程度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小孔隙原油的采出程度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注入压力与CO_(2)驱采收率呈正相关关系,高压CO_(2)驱可增强油气传质,降低界面张力,进而提高总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孔隙结构 CCUS 核磁共振 CO_(2)驱 微观动用特征 膨胀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设计基准”理念在新一代核岛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尚自端 孙渝刚 +6 位作者 吴纯华 何文福 常宸宇 计嘉伟 褚濛 葛鸿辉 乔军博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3,共8页
三代以前核电厂的设计均基于规范中的最不利“设计基准”(Design Basis)荷载,采用纵深防御(Defense-in-depth)设计原则来控制和抵御各类假设的严重事故。然而,福岛事故表明核电厂在“超越设计基准”(Beyond Design Basis)极端荷载下仍... 三代以前核电厂的设计均基于规范中的最不利“设计基准”(Design Basis)荷载,采用纵深防御(Defense-in-depth)设计原则来控制和抵御各类假设的严重事故。然而,福岛事故表明核电厂在“超越设计基准”(Beyond Design Basis)极端荷载下仍面临的安全隐患。针对超越设计基准荷载下核电厂设计的潜在风险,通过对福岛核事故的回顾总结,从结构角度总结福岛核事故的经验教训,从地震强度和抗震设计基准的对比、反应堆和冷却系统响应、海啸的影响、设备与系统的最终响应等方面分析,揭示了事故发生的共性根本原因,指出了传统设计标准在极端荷载工况下的不足。基于分析提出了一套针5对超越设计基准荷载的较为完整的设计理论体系,并给出了在实际设计中应用该理论的建议和指导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设计基准 超越基准设计 系统和组件(SSC) 海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气化过程中煤体孔隙结构演化的核磁共振研究
12
作者 薛熠 滕腾 +3 位作者 王林潮 高峰 刘冠男 高亚楠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42-3759,共18页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炭地下气化(UCG)被广泛视为深部难采煤资源实现原位高效转化与清洁利用的战略路径。UCG过程中,煤体结构在高温及多阶段化学反应(如干燥、热解、气化、氧化)作用下持续演变,孔隙结构的变化对...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炭地下气化(UCG)被广泛视为深部难采煤资源实现原位高效转化与清洁利用的战略路径。UCG过程中,煤体结构在高温及多阶段化学反应(如干燥、热解、气化、氧化)作用下持续演变,孔隙结构的变化对气化剂渗流行为与合成气产率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热作用条件下煤体孔隙结构的响应机制,基于低场核磁共振(NMR)技术,系统研究了不同气氛(氮气与空气)及加热温度(200、300、400℃)对煤样孔隙率、孔径分布与孔隙连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热作用促进孔隙的扩展和连通,表现为横向弛豫时间谱峰值整体增强,尤以中孔与大孔增幅最为明显。相同温度下,空气气氛下热作用效果优于氮气气氛。空气气氛下热作用提高了煤样的孔隙率,其增长率高于氮气气氛,在400℃时,空气气氛下孔隙率增长率达到90.04%,远高于氮气气氛下的65.24%。同时,随着热作用温度的升高,煤样的孔隙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微孔的占比下降,中孔和大孔的占比增加。热作用促进了孔隙连通性的增强,有利于提升煤体渗透能力。在空气气氛下,400℃时煤样的有效孔隙率达到19.17%,占总孔隙率的75.56%,高于氮气气氛下的15.56%,占比70.53%。此外,随着热作用温度的升高,大孔和中孔的分形维数呈下降趋势,表明热作用处理使煤样的孔隙结构更加规则,连通性与渗透性同步增强。在空气气氛下的热作用处理过程中,煤样经历了干燥、气化和燃烧等多个阶段,导致其内部结构破坏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核磁共振 热作用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方式对花岗岩孔隙结构及声发射特征影响规律研究
13
作者 曹雅恒 吴云 林键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2,共10页
在干热岩高效稳定安全开采过程中,冷水等低温采热工作液与高温岩体之间直接接触所产生的热应力会造成岩石孔隙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井壁围岩变形失稳,影响地热资源安全高效开发。为探究不同冷却方式对花岗岩孔隙结构及裂纹演化规律的影... 在干热岩高效稳定安全开采过程中,冷水等低温采热工作液与高温岩体之间直接接触所产生的热应力会造成岩石孔隙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井壁围岩变形失稳,影响地热资源安全高效开发。为探究不同冷却方式对花岗岩孔隙结构及裂纹演化规律的影响,采用核磁共振技术测试花岗岩在不同冷却方式作用后的孔隙结构,并进行了巴西劈裂试验和声发射实时监测,分析不同冷却方式下花岗岩孔径分布、声发射能量及RA—AF值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高温会破坏岩石孔隙结构,促进孔隙数量和尺寸进一步增大,遇水冷却相较于自然冷却条件下更易使岩石产生更多热裂纹,增加岩石孔隙度。②高温会显著影响声发射活动频度与幅度,遇水冷却会显著降低岩石的热破裂损伤阈值温度,使岩石内部损伤进一步加剧。温度和遇水冷却会显著增加花岗岩声发射裂纹震源数量,但对花岗岩拉张裂纹与剪切裂纹占比没有产生明显影响。③高温作用和遇水冷却对岩石内部造成的冷热冲击是造成岩石内部损伤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干热岩稳定开采提供数据借鉴与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损伤 不同冷却方式 核磁共振 孔隙结构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红黏土轴向加卸载变形特性及损伤机理分析
14
作者 袁霄 左双英 +1 位作者 吴道勇 张清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9-261,共13页
【目的】为研究轴向加卸载对贵阳红黏土变形特性的影响,【方法】设计了轴向不同循环应力比、不同循环次数条件下的土样加卸载试验,辅以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以及SEM电镜扫描测试,探讨循环加卸载全过程土样宏观变形和孔隙结构的演化规律,揭... 【目的】为研究轴向加卸载对贵阳红黏土变形特性的影响,【方法】设计了轴向不同循环应力比、不同循环次数条件下的土样加卸载试验,辅以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以及SEM电镜扫描测试,探讨循环加卸载全过程土样宏观变形和孔隙结构的演化规律,揭示土样损伤机理。【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循环加卸载使得贵阳红黏土内部结构经历着从压密到劣化的过程,随着循环次数和应力比的增大,应力-应变曲线由应变硬化型逐渐转变为应变软化型。经过多次加卸载后,试样孔隙分布T2谱图曲线由“山峰型”向“丘陵型”发展,孔径范围与峰值频谱呈减小趋势,大、中孔隙数量逐渐减少,小、微孔隙逐渐增多,粒团之间以面接触变为线、点接触。基于循环过程中卸载模量和塑性应变的变化定义损伤系数,随着循环次数和应力比的增加,损伤呈上升趋势,与孔隙变化规律一致。【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施工期红黏土路基压实及稳定性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红黏土 轴向加卸载 核磁共振技术 损伤 孔隙结构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核电安全壳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15
作者 吴利华 蒋迪 +4 位作者 姚迪 吴杨周 赵密 高经纬 高志懂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随着核电适建厂址减少,核电厂址的选择将不可避免地遇到非基岩场地,因此需要研究土-结构相互作用(SSI)对核电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包括核安全壳结构、附属厂房和土体的精细化三维整体有限元模型,采用施加自由场荷载和黏弹... 随着核电适建厂址减少,核电厂址的选择将不可避免地遇到非基岩场地,因此需要研究土-结构相互作用(SSI)对核电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包括核安全壳结构、附属厂房和土体的精细化三维整体有限元模型,采用施加自由场荷载和黏弹性人工边界的波动输入方法,研究了不同频谱特性的地震动作用下SSI效应和附属厂房对核电安全壳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岩场地,考虑SSI效应会增大结构的位移响应,对加速度响应的影响与输入地震动频谱特性相关,对楼面谱峰值附近的频段影响显著。SSI效应显著时,周围附属厂房的存在会增大结构的地震响应。当土体剪切波速大于1500 m/s时,SSI效应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安全壳结构 非基岩场地 土-结构相互作用 附属厂房 抗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对渗吸特征影响
16
作者 陈鸿安 付兰清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3,共10页
为精细分析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优势岩相孔隙结构与渗吸特征的联系,在系统分析该区3种岩相页岩岩性和物性参数的基础上,开展高压压汞、低压氮气吸附、增压渗吸吞吐和核磁共振扫描联测实验,研究了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 为精细分析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优势岩相孔隙结构与渗吸特征的联系,在系统分析该区3种岩相页岩岩性和物性参数的基础上,开展高压压汞、低压氮气吸附、增压渗吸吞吐和核磁共振扫描联测实验,研究了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对渗吸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长英质纹层页岩、富有机质黏土质纹层页岩和黏土质纹层页岩的孔隙结构参数依次呈现亚微米级孔隙体积减小、分选系数降低、排驱压力与饱和中值压力升高的变化规律;长英质纹层页岩具有与渗吸采收率关系密切的孔隙结构特征优势,第1周期渗吸采收率和总体采收率均最高;富有机质黏土质纹层页岩和黏土质纹层页岩的纳米级孔隙体积大,采用增大渗吸吞吐压差和增加渗吸吞吐轮次的方式,可以提高渗吸采收率。研究结果可为页岩油渗吸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孔隙结构 渗吸 岩相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沙蒿的遗传结构与谱系地理学研究
17
作者 秀芳 王铁娟 +1 位作者 唐思如 刘梦瑶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4,共9页
黑沙蒿为我国北方地区分布的重要固沙植物,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2个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分别对黑沙蒿10个自然种群的198个和180个个体进行测序,探讨其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动态,为进一步揭示气候振荡下蒿属沙生植... 黑沙蒿为我国北方地区分布的重要固沙植物,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2个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分别对黑沙蒿10个自然种群的198个和180个个体进行测序,探讨其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动态,为进一步揭示气候振荡下蒿属沙生植物的迁移、演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两个核基因c7847和c9065分别检测到46个和42个单倍型,总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440和0.8984,各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则分别在0.9192~0.9705和0.8578~0.9385,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表明,黑沙蒿99%以上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分化很小。单倍型分布未表现出明显的系统地理结构(N_(st)>G_(st),P>0.05)。中性检验和歧点分布分析结果显示,黑沙蒿经历过种群扩张,其中分布区东部、南部、西部的种群扩张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沙蒿 单拷贝核基因 遗传结构 谱系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环烷烃类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18
作者 孟宪新 卢鸿 +1 位作者 敖添 彭平安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4-1274,共11页
【意义】大环烷烃是一类具有单环结构而环碳数较大(n>10)的饱和脂肪烃类化合物,在油页岩、原油、土壤及高等植物中均有检出,其具有确切的生物母源信息,可以清晰地指示样品的原始沉积环境。大环烷烃碳数范围不固定,与长链烷基烯烃、... 【意义】大环烷烃是一类具有单环结构而环碳数较大(n>10)的饱和脂肪烃类化合物,在油页岩、原油、土壤及高等植物中均有检出,其具有确切的生物母源信息,可以清晰地指示样品的原始沉积环境。大环烷烃碳数范围不固定,与长链烷基烯烃、烷基环己烷等化合物相比,不仅在色谱上具有相同的等间距流出特征,而且它们的质谱分子离子(C_(n)H_(2n))和特征碎片离子(m/z 97、111、125)也一模一样,极易造成误判,亟须对其结构特征进行精准厘定。【进展】系统梳理了相关的文献,并以澳大利亚悉尼盆地藻烛煤(torbanite)为对象,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后完成核磁(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结构解析;类比环己烷断裂模式,提出三条质谱裂解途径,完整阐释了其特征碎片的生成机制;进一步归纳了大环烷烃可能的生物合成路线。【结论与展望】NMR结构鉴定表示大环烷烃具有特殊的单体饱和环烷烃结构。Torbanite中丛粒藻来源的大环烷烃类化合物最初的生物前体可能是长链的油酸,经长链不饱和聚醛中间体最终环化而成。未来可以逐步完善高等植物来源的大环烷烃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对其相关比值参数进行归纳总结以应用于实际地质样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环烷烃类化合物 torbanite NMR结构鉴定 质谱碎片断裂规律 生物化学合成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对超低温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19
作者 程立年 刘娟红 +2 位作者 周大卫 郭凌志 陈德平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37-143,共7页
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未来作为全混凝土LNG储罐、月面基地等特种工程建筑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工作研究了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微观孔结构、低温孔隙水结冰行为的演变规律,利用分形维数分析了各类型孔结构,并建立了孔隙率、强度相... 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未来作为全混凝土LNG储罐、月面基地等特种工程建筑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工作研究了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微观孔结构、低温孔隙水结冰行为的演变规律,利用分形维数分析了各类型孔结构,并建立了孔隙率、强度相对增幅及分形维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水胶比越大,强度增幅越高;孔隙率随着水胶比的增加而降低,复合胶凝材料净浆孔结构主要以50 nm以下的小孔为主。分形维数与孔隙率呈线性相关,而水胶比越低,凝胶孔的分形维数越大;不同低温下分形维数与相对强度增长率相关性差异明显,其中-45℃的分形维数与强度增长率呈负相关,分形维数的降低说明该低温下凝胶孔内孔隙冰的均质性增加,在-165℃时凝胶内孔隙冰的填充作用更加明显,分形维数降低,导致强度下降。DSC测试结果显示,-45℃左右出现明显的结晶放热峰,放热量与水胶比呈正相关,而-105℃的吸热峰可能与孔隙冰结构晶型转变有关,这也是分形维数与强度增长率相关系数突变的原因。研究成果可为探究超低温降温过程中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演化规律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温 混凝土 水胶比 低场核磁共振 孔结构 分形维数 低温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图网络驱动的核电系统多级异常检测方法
20
作者 张乐 成玮 +5 位作者 张硕 陈雪峰 常丰田 洪郡滢 马颖菲 彭将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4,202,共8页
针对深度学习方法未明确学习变量间关系结构、系统异常难以准确检测的问题,提出一种深度图网络驱动的核电系统多级异常检测方法。首先,利用无监督图对比学习方法挖掘系统变量时间序列间相关性,构建与核电系统物理结构匹配的可解释性图结... 针对深度学习方法未明确学习变量间关系结构、系统异常难以准确检测的问题,提出一种深度图网络驱动的核电系统多级异常检测方法。首先,利用无监督图对比学习方法挖掘系统变量时间序列间相关性,构建与核电系统物理结构匹配的可解释性图结构;其次,基于变分图自编码器重构系统图结构,以重构误差来表征系统运行状态,从系统层面防止非线性突发行为带来的安全性问题;然后,通过半监督图卷积节点分类模型识别系统内部各变量运行状态,实现测点级异常检测;最后,以PCTranACP100仿真机2种基准事故工况数据、国内某核电机组循环水系统监测数据来验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系统级异常检测准确率达到93%,86%和90%,证明所提出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出系统异常情况,可降低电厂单一仪表异常触发的非计划停机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系统 无监督深度图学习 可解释性图结构 多级异常检测 变分图自编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