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易》古经治国理念探微
1
作者 林忠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3,共8页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但其中蕴含殷周时期的各种礼仪制度。《周易》卜筮活动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也被视为一部可应用于国家治理的政治典籍。虽然《周易》文辞无法完整地呈现当时的治国理念,也不能还原当时如何运用这些理念...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但其中蕴含殷周时期的各种礼仪制度。《周易》卜筮活动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也被视为一部可应用于国家治理的政治典籍。虽然《周易》文辞无法完整地呈现当时的治国理念,也不能还原当时如何运用这些理念和典章制度治理国家,但是,透过卜筮文辞中的零星话语,仍然可以窥见殷周时期神道、观民、道德感化、刑法等治国理念及其在后世实践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这些治国理念是儒家礼制思想的源头,对于早期儒家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其中所蕴含的与礼相关的“德治”与“法治”等理念,对于推动当下建构和谐、有序、文明的社会与新时代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卜筮 礼制 德治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社会“三治融合”的实践逻辑——基于社会基础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于龙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2,共11页
通过自治、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以实现乡村善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实践。借助社会基础的视角,可以深化对乡村“三治融合”实践逻辑的认识与理解。在结构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基础的变化会制约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发挥与相互融合。... 通过自治、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以实现乡村善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实践。借助社会基础的视角,可以深化对乡村“三治融合”实践逻辑的认识与理解。在结构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基础的变化会制约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发挥与相互融合。多地乡村通过机制创新来利用乡土熟人社会的资源,增强对个人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扩大乡村治理的社会参与,从而激活和培育了新的社会基础。凭借社会基础的支持与保障,法律和道德实施获得充分的社会助力,乡村社会内生秩序的维系和生产能力也得以增强。对于乡村“三治融合”实践探索的分析,揭示出激活和培育社会基础对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意义,此外还需要注重法治的规范、引领与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治融合 社会转型 社会基础 内生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维度透视与融合路径 被引量:70
3
作者 姜晓萍 许丹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7,共9页
“三治融合”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思维,既需要以“自治”为乡村治理的主体维度,围绕“自治活力”主线,激发乡村治理主体的内源动力;也需要以“法治”为乡村治理的功能维度,坚守“法治秩序”底线,确保公共权力规范运行,村民权利有序维护... “三治融合”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思维,既需要以“自治”为乡村治理的主体维度,围绕“自治活力”主线,激发乡村治理主体的内源动力;也需要以“法治”为乡村治理的功能维度,坚守“法治秩序”底线,确保公共权力规范运行,村民权利有序维护;还需要以“德治”为乡村治理的价值维度,明确“德治精神”的红线,不断唤醒村民的共同体意识、公共理性和公共责任。只有厘清乡村治理中自治活力、法治秩序、道德规范相契合的源生内需与契合机理,才能通过文化塑造、角色定位、功能优化和政策调适,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的价值融合、主体协同、聚合效能和制度优化,构建契合中国场域的三维互动现代乡村治理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三治融合 自治活力 法治秩序 德治精神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政以德”与“无为而治”——《论语》集译三则 被引量:4
4
作者 黎红雷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6,共7页
孔子既主张"为政以德",又主张"无为而治"。如何准确把握其中"为"与"无为"之间的微妙关系?其实,所谓"无为而治",就是领导行为的"最小——最大"原则,即如何以最小的领导行... 孔子既主张"为政以德",又主张"无为而治"。如何准确把握其中"为"与"无为"之间的微妙关系?其实,所谓"无为而治",就是领导行为的"最小——最大"原则,即如何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领导效果。儒家的进路在于,以"为政以德"为起点,以"道之以德"为过程,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政以德 道之以德 无为而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的孝治及其社会秩序建构的德化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凡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37,共6页
汉代统治者在社会秩序建构中以孝治作为德化的治道,希望把儒家孝道通过政治运作机制推行到社会共同体中,成为社会成员的核心价值,建立一种基于善良情感之上的秩序运作模式,在人类情感共通性的心理基础之上,以阴阳五行学说论证孝治的必然... 汉代统治者在社会秩序建构中以孝治作为德化的治道,希望把儒家孝道通过政治运作机制推行到社会共同体中,成为社会成员的核心价值,建立一种基于善良情感之上的秩序运作模式,在人类情感共通性的心理基础之上,以阴阳五行学说论证孝治的必然性,再以伦理感召为孝治提供了现实通道,最后通过礼乐教化与法制建构构成其制度化生活方式。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治道之思,展示了其社会秩序建构的德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孝道 孝治 德化 秩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大学治理的协调机制:权力三角的视角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益东 杜瑞军 +1 位作者 周作宇 赵聪环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19,41,共9页
从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视角系统地解读大学的组织与治理,将其嵌套进权力三角理论,提出中国大学治理的协调机制模型。在全球化和国家治理的外部情境中,该模型包括以下核心要素:纪律建设、德治礼序、权力配置和组织中的人。纪律建设主要... 从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视角系统地解读大学的组织与治理,将其嵌套进权力三角理论,提出中国大学治理的协调机制模型。在全球化和国家治理的外部情境中,该模型包括以下核心要素:纪律建设、德治礼序、权力配置和组织中的人。纪律建设主要起到显性规范、权力监督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德治礼序主要起到社会规范和文化影响的功能,权力配置则关乎大学内部权力的边界、运行与博弈。三者最终都依归于组织内每一个具体的人的观念、行为与惯习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治理 权力三角 纪律建设 德治礼序 权力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拉图《法律篇》的良法思想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曹义孙 娄曲亢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74,共8页
柏拉图《法律篇》主张,选择良法及其统治是治理城邦所能采取的最好方法,依据良法而进行统治是保障人类幸福应遵循的最好原则。柏拉图的良法观蕴意丰厚:良法是人、而非神制定的成文法;遵循良法统治的生活是人类幸福生活的基本方式;良法... 柏拉图《法律篇》主张,选择良法及其统治是治理城邦所能采取的最好方法,依据良法而进行统治是保障人类幸福应遵循的最好原则。柏拉图的良法观蕴意丰厚:良法是人、而非神制定的成文法;遵循良法统治的生活是人类幸福生活的基本方式;良法由法律序言与法律条款构成;良法是传导理性力量的金绳索;良法具有劝服与强制的双重性能。法治是一种次好的政制;法治是良法的政治基础;关于法治的法律是良法的组成部分。良法的制定要瞄准人类的美德,特别应该遵循以理性为最高宗旨的诸善之间的自然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法 法治 美德 自然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与地方政府治理的理论逻辑及能力提升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白志栋 樊潇飞 纳慧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9-117,共9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被提到新的高度并被赋予了新的要求。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双向运动”理论昭示了地方治理能力提升对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从评估结果看,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存在区域差异,东南沿海...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被提到新的高度并被赋予了新的要求。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双向运动”理论昭示了地方治理能力提升对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从评估结果看,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存在区域差异,东南沿海城市治理能力明显优于西北等内陆省份;从实施现状看,地方政府治理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整体较弱,尤其是西部的大部分省份更显不足。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为导向,我国地方政府对乡村治理应当以建立经济社会良性运转秩序为终极目标,构建精神文明、社会秩序与公共服务“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将流动人口这一治理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理的重点和核心,精细实施乡村分级分类管理,并通过“三治融合”避免乡村治理内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治理能力现代化 耦合协调模型 “三治融合” 社会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理中的制度举措失焦化:特征、生成与优化--以中部地区C县“三治结合”实践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余泓波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86,M0005,共13页
相较于内卷化、制度失灵、制度失准,制度举措失焦化更为精准地概括了乡村治理中的此类问题:某些制度举措虽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工具性绩效,但却未能聚焦于制度本身的核心载体与价值要求。这种失焦化体现在“三治分离”、自治民生化、法... 相较于内卷化、制度失灵、制度失准,制度举措失焦化更为精准地概括了乡村治理中的此类问题:某些制度举措虽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工具性绩效,但却未能聚焦于制度本身的核心载体与价值要求。这种失焦化体现在“三治分离”、自治民生化、法治秩序化、德治行政化等方面。从基层治理实践看,干部价值观念错位、现有考评机制压力、群众需求异化是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制度举措的失焦化,又将进一步强化行政依赖、经费依赖,带来治理理念的错位。新制度主义中的制度规范与理性选择有助于揭示其生成机制,而治理过程的价值融入、制度创新的科学评价、群众主体性与乡村内生性的凸显,有助于改善失焦化这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三治结合” 制度举措失焦化 自治民生化 法治秩序化 德治行政化 新制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