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8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y on failure precursory characteristics and moisture content effect of pre-cracked rocks under graded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1
作者 Wei Zhang Dongxiao Zhang +1 位作者 Weiyao Guo Baoliang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5年第2期249-264,共16页
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damage evolution process of surrounding rock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tent for the stability of engineering rock mass.Based on digital speckle correlation(DSCM),acoustic emission(AE)and ... 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damage evolution process of surrounding rock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tent for the stability of engineering rock mass.Based on digital speckle correlation(DSCM),acoustic emission(AE)and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EMR),uniaxial hierarchical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sandstones with different fracture numbers under dry,natural and saturated water content,to explore the fracture propagation,failure precursor characteristics and damage response mechanis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ater content effect.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water content,the peak stress and crack initiation stress decrease gradually,and the decreases are 15.28%-21.11%and 17.64%-23.04%,respectively.The peak strain and crack initiation strain increase gradually,and the increases are 19.85%-44.53%and 19.15%-41.94%,respectively.The precracked rock with different water content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ensile failure at different loading stages.However,with the increase of water content,the proportion of shear cracks gradually increases,while acoustic emission events gradually decrease,the dissipative energy and energy storage limits of the rock under peak load gradually decrease,and the charge signal increases significantly,which is because the lubrication effect of water reduces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crack surf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age mechanisms pre-cracked rocks Crack propagation Water-rock interaction Graded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the mine tremor disaster induced by the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dispersion of thick-hard roofs 被引量:1
2
作者 Bin Yu Mingxian Peng +1 位作者 Yang Tai Shuai Gu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925-941,共17页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current theory models cannot accurately describe thick-hard roof(THR)elastic energy and assess the mine tremor disasters,a theoretical method,a Timoshenko beam theory on Winkler fou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current theory models cannot accurately describe thick-hard roof(THR)elastic energy and assess the mine tremor disasters,a theoretical method,a Timoshenko beam theory on Winkler foundation was adopted to establish the THR’s periodic breaking model.The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was used for this complex model to derive the calculation formulas of the elastic energy and impact load on hydraulic supports.Then,the influence of roof thickness h,cantilever length L_(1),and load q on THR’s elastic energy and impact load was analyzed.And,the effect of mine tremor disasters was assessed.Finally,it is revealed that:(1)The THR’s elastic energy U exhibits power-law variations,with the fitted relationships U=0.0096L_(1)^(3.5866^),U=5943.9h^(-1.935),and U=21.049q^(2).(2)The impact load on hydraulic supports F_(ZJ)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cantilever length,thickness,and applied load.The fitted relationships are F_(ZJ)=1067.3L_(1)+6361.1,F_(ZJ)=125.89h+15100,and F_(ZJ)=10420q+3912.6.(3)Ground hydraulic fracturing and liquid explosive deep-hole blasting techniques effectively reduce the THR’s cantilever length at periodic breakages,thus eliminating mine tremor disa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disaster Energy Hard and thick roof Timoshenko be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ysic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f target stratum selection for ground hydraulic fracturing of multiple hard roofs
3
作者 Binwei Xia Yanmin Zhou +2 位作者 Xingguo Zhang Lei Zhou Zikun M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99-712,共14页
Ground hydraulic fracturing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far-field hard roof,making it imperative to identify the most suitable target stratum for effective control.Physica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based ... Ground hydraulic fracturing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far-field hard roof,making it imperative to identify the most suitable target stratum for effective control.Physica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based on engineering properties to simulate the gradual collapse of the roof during longwall top coal caving(LTCC).A numer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using the material point method(MPM)and the strain-softening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physical model.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LTCC process under different hard roofs for ground hydraulic fracturing.The results show that ground hydraulic fracturing releases the energy and stress of the target stratum,resulting in a substantial lag in the fracturing of the overburden before collapse occurs in the hydraulic fracturing stratum.Ground hydraulic fracturing of a low hard roof reduces the lag effect of hydraulic fractures,dissipates the energy consumed by the fracture of the hard roof,and reduces the abutment stress.Therefore,it is advisable to prioritize the selection of the lower hard roof as the target stra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get stratum selection Ground hydraulic fracturing Hard roof control Fracture network Material point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地压矿井坚硬顶板工作面充填开采降载防冲机理及应用
4
作者 王家臣 王兆会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2,共11页
坚硬顶板是导致强矿压甚至冲击地压的重要因素,充填开采则是控制坚硬顶板运动模式的有效手段。为分析冲击地压矿井坚硬顶板工作面充填开采的降载防冲效果,以古城煤矿112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现场实测手段研究坚... 坚硬顶板是导致强矿压甚至冲击地压的重要因素,充填开采则是控制坚硬顶板运动模式的有效手段。为分析冲击地压矿井坚硬顶板工作面充填开采的降载防冲效果,以古城煤矿112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现场实测手段研究坚硬顶板破断致冲条件、充填体支撑下坚硬顶板运动特征及其降载防冲机理。结果表明:坚硬顶板动力破断条件为弹性区能量释放率高于塑形区能量耗散率,提出了动载冲击力计算方法,给出了动载荷和静态应力场组合作用下,冲击地压灾害发生原理;构建了充填体支撑作用下坚硬顶板沉降模型,得到了坚硬顶板沉降曲线,充填率是控制坚硬顶板沉降模式的关键因素;充填率提升至90%,坚硬顶板转变为连续沉降模式,构建了坚硬顶板连续沉降条件下支架围岩相互作用模型,提出了支架阻力计算方法,揭示了充填开采降载防冲机理;将充填开采降载防冲技术应用于1123工作面,提出了“三位一体”充填率提升技术,微震监测和顶板下沉量检测结果表明降载防冲效果良好,围岩控制效果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开采 冲击地压 坚硬顶板 充填率 支架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超前长管棚力学响应特性研究与工程应用
5
作者 崔凌岳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为研究隧道超前长管棚的承载机制和结构响应,考虑管棚搭接和两端支承条件的影响,建立超前长管棚力学响应理论模型,基于有限差分原理给出管棚不同位置挠度的计算方法。利用所建模型分析不同管棚直径、不同开挖步距和考虑管棚搭接对管棚... 为研究隧道超前长管棚的承载机制和结构响应,考虑管棚搭接和两端支承条件的影响,建立超前长管棚力学响应理论模型,基于有限差分原理给出管棚不同位置挠度的计算方法。利用所建模型分析不同管棚直径、不同开挖步距和考虑管棚搭接对管棚挠度变化的影响规律。以厦门第二西通道海沧隧道为工程背景,对该隧道合理开挖步距进行优选。计算结果表明:1)所建模型相较于现场试验结果的最大误差仅为8.14%;相较于不考虑管棚搭接的悬臂梁模型,考虑管棚搭接可以消除管棚挠度不合理上拱的现象。2)随着管棚直径不断增大,管棚最大挠度逐渐降低,但降低效果逐渐减弱。3)海沧隧道开挖步距为1.2 m时,相较于无管棚时拱顶挠度降低67.35%,并调整初期支护最大主应力至更加均匀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超前长管棚 荷载空间效应 管棚承载机制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智能高效安全开采关键技术
6
作者 于斌 孟祥斌 +6 位作者 邰阳 尚子榆 彭明贤 匡铁军 郭飞龙 李东印 王世博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5-263,共19页
针对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难以实现源头消冲和高效开采的难题,首先开发了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安全开采保障技术,为智能放煤高效开采创造了有利环境;在此基础上攻克智能放煤技术瓶颈,形成了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智能高效开采技术,具体... 针对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难以实现源头消冲和高效开采的难题,首先开发了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安全开采保障技术,为智能放煤高效开采创造了有利环境;在此基础上攻克智能放煤技术瓶颈,形成了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智能高效开采技术,具体研究过程如下:在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安全开采保障技术方面,采用Timoshenko梁理论建立了坚硬顶板周期破断弹性能集聚模型,分析了不同单轴抗拉强度下顶板能量密度分布规律,揭示了基于地面预制人工缝网的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超前消冲机理,据此开发了地面水平井压裂技术和地面液体炸药爆破技术,形成了基于地面预制人工缝网的超前消冲技术;采用Reissner中厚板理论建立了坚硬顶板切顶前后的初次破断力学模型,分析了人工定向裂缝对顶板弹性能密度和煤体静载增量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基于井下人工定向造缝的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超前消冲机理,发明了复合爆破定向造缝技术,形成了基于井下人工造缝的超前消冲技术。在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智能高效开采技术方面,发明了顶煤厚度雷达在线探测技术、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煤矸识别技术、基于振动特征辨识的煤矸识别技术、基于音频的煤矸识别技术和基于激光三维扫描的放煤量实时监测技术,形成了特厚煤层智能感知与识别技术;建立了智能综放工作面“人-机-环”多源信息数据库,开发了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采放协调决策模型,发明了智能放煤模式与工艺智能决策技术,形成了智能放煤模式与工艺智能决策技术;开发了智能综放工作面三机位姿高精度惯导检测与控制技术,建成了智能综放远程通信及综合控制平台,形成了特厚煤层远程放顶煤智能控制技术。基于以上研究得出:①当抗拉强度分别为0.76、1.57、2.68、3.95和5.68 MPa时,坚硬顶板对应的弹性能密度峰值分别为6.5、25.4、71.6、168.2和340.1 kJ/m,弹性能密度峰值U_(max)^(e)与坚硬顶板抗拉强度σ_(0)呈现二次函数关系,具体关系为U_(max)^(e)=10.715σ_(0)^(2)-0.718σ_(0)。②定向人工裂缝改变的坚硬顶板的边界条件,以兖矿能源集团103_(上)02工作面为例,理论上人工缝网使得工作面砂岩层的初次破断步距从250 m减小为123 m。③基于地面预制人工缝网的超前消冲机理:大量人工缝网在岩层中形成结构弱面,有效降低了坚硬顶板弹性能集聚量,削弱顶板破断产生的矿震强度,从而控制了工作面及巷道内的冲击地压;基于井下人工定向裂缝的超前消除机理:定向裂缝能降低甚至消除坚硬顶板在巷道附近的弹性能,同时减小切顶侧的静载增量,从而控制了巷道内的冲击地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顶板 冲击地压 智能识别与控制 源头消冲 地面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切顶留巷底鼓机制及其防控
7
作者 华心祝 李琛 +3 位作者 刘啸 杨朋 陈登红 祁亚宝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5-968,共14页
沿空切顶巷道所处应力环境复杂、留巷服务期长,一次采动及留巷期间底鼓问题突出。以淮南丁集煤矿1462(1)轨顺切顶留巷条件为工程研究背景,建立离散元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得到一次采动至留巷稳定阶段底板非对称变形特征及其受力状态。构建... 沿空切顶巷道所处应力环境复杂、留巷服务期长,一次采动及留巷期间底鼓问题突出。以淮南丁集煤矿1462(1)轨顺切顶留巷条件为工程研究背景,建立离散元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得到一次采动至留巷稳定阶段底板非对称变形特征及其受力状态。构建一次采动至留巷稳定阶段两端固支二次超静定底板梁力学模型,并引入等效载荷概念求解得到了各分布力作用下底板挠度数学表达式,运用叠加原理推导出切顶留巷底板变形表达式。结合留巷条件,求得该巷道平均底鼓量为0.74 m,最大底鼓量为0.77 m,最大鼓起位置偏向采空区侧,距巷中1.15 m,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和数值计算结果较为吻合。依据所求得的底板变形表达式,分析了留巷底鼓影响因素,底鼓量与底板刚度的增加呈负指数减小,底板刚度在5~13 MN·m^(2)之间内变化时,巷道底鼓对其变化较为敏感;与底板载荷、支架载荷、煤帮载荷及应力集中系数λ均呈线性正相关,增长率分别为0.0826、0.0349、0.0272 m/MPa和0.007 m。基于对留巷底板受力变形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顶底互控、帮角加固、底板强化”的防控对策。工程实践表明,相较于留巷初期底板变形得以有效控制,底鼓降幅明显,所留巷道能够满足复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鼓机制 沿空留巷 切顶卸压 底鼓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双层通风屋顶夏季热工性能分析
8
作者 周智勇 刘林林 王虎星 《科技通报》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本文以某农村住宅屋顶尺寸为原型,采用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双层通风屋顶的结构参数对夏季热工性能的影响。利用Fluent模拟计算空气出口的平均温度、平均流速、通风层带走的热量、石膏下表面平均温度及... 本文以某农村住宅屋顶尺寸为原型,采用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双层通风屋顶的结构参数对夏季热工性能的影响。利用Fluent模拟计算空气出口的平均温度、平均流速、通风层带走的热量、石膏下表面平均温度及热流密度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结构参数允许情况下应增大通风口面积,以提高双层通风屋顶的隔热性能;风速一定时,增大通风道长度会降低石膏层表面温度;当风道长度一定时,增大风速也会使石膏下表面温度降低从而增强双层通风屋顶的隔热性能。在两侧设置通风口时,侧通风口面积较小时反而会降低屋顶隔热性能,在上层设置通风桥时,会少量提高屋顶隔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通风屋顶 CFD数值模拟 屋顶结构 热工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透明水文地质模型的工作面顶板水害预警研究
9
作者 连会青 晏涛 +4 位作者 尹尚先 徐斌 康佳 周旺 闫国成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9-271,共13页
我国西部矿区因地质条件复杂,煤层顶板水害问题日渐突出,传统水害预警手段难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为解决水害预警中指标选取、预警方法及标准构建等核心问题,系统开展了顶板水害预警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分析及智能化平台建设工作... 我国西部矿区因地质条件复杂,煤层顶板水害问题日渐突出,传统水害预警手段难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为解决水害预警中指标选取、预警方法及标准构建等核心问题,系统开展了顶板水害预警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分析及智能化平台建设工作。首先,在传统透明地质模型基础上提出了透明水文地质模型的概念,引入动态更新功能并明确其设计实现思路;其次,基于顶板水害发育“3阶段”机理分析,提出指标选择应遵循约束性、独立性和持续性“3原则”,确定了地表水特征、含水层结构及性质、隔水层结构及性质、采动影响围岩运移特征及水文要素动态变化特性5大类主要影响因素,共从中提取出14项可量化指标构成顶板水害预警指标体系;根据已有事故案例、现场水文观测数据变化规律和相关标准规范,提出由4个预警指标参与的智能水害预警方法,划分出4个等级的预警级别、标准和应对措施;以透明水文地质模型为逻辑底层,内嵌预警指标、方法、标准和多态接口,集成开发了具备3个层级、6个核心功能的顶板水害智能化预警平台,该平台通过触发器和轮询的混合预警机制,实现了多指标综合评价与预警;最后,平台在西部某煤矿进行了为期1 a的示范应用,期间成功发出15次预警信息,其中10次为监测设备异常预警,5次为水害信息预警,所有预警均提前采取了有效应对措施。结果表明:该平台的应用验证了预警指标、方法、标准和平台的有效性与适用性。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优化预警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以提升平台的预警精度和响应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水文地质模型 顶板水害 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方法 智能化预警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板垮塌激励下多中段空区底板响应特征研究
10
作者 姜立春 李金柱 +1 位作者 李萍丰 陈俊豪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6-929,共14页
为预防空场法空区顶板垮塌诱发其结构灾变响应问题,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采空区顶板垮塌对底板的冲击扰动行为,构建采空区冒落冲击底板结构响应模型,建立动力响应控制方程,研究采空区群底板结构响应特征及衰减规律,分析节理密度、厚... 为预防空场法空区顶板垮塌诱发其结构灾变响应问题,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采空区顶板垮塌对底板的冲击扰动行为,构建采空区冒落冲击底板结构响应模型,建立动力响应控制方程,研究采空区群底板结构响应特征及衰减规律,分析节理密度、厚跨比等因素对底板位移、应力响应的作用,揭示其结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底板位移、应力均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衰减速率递减,响应大小受冒落位置、距离及围岩的共同影响,冒落空区越靠近中心,底板位移、应力衰减速率越小,对周边空区的影响及破坏范围越广;随节理密度的增加,底板刚度、振动频率、能量耗散速度均减小,位移及拉应力峰值呈递增趋势,抗冲击变形能力降低,稳定性下降;底板位移、拉应力峰值随厚跨比的增加均呈指数型递减,当厚跨比为0.6时出现明显的拐点,递减速率相差10倍以上,增加底板厚跨比,可缩短响应时间,减小位移、拉应力,提高底板稳定性。利用数值方法对比验证理论方法的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空场法矿山安全生产及灾害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群 顶板垮塌 多中段空区 结构响应 冲击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割煤循环智能检测的工作面来压判识方法
11
作者 罗香玉 康林星 +2 位作者 南添松 解盘石 伍永平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1,共6页
基于液压支架工作阻力数据进行工作面来压判识需解决2个问题:一是如何从海量的工作阻力数据中提取循环末阻力数据,二是如何有效利用提取出的循环末阻力数据对工作面是否来压实现有效判断。现有的循环末阻力提取方法大多依赖固定规则和... 基于液压支架工作阻力数据进行工作面来压判识需解决2个问题:一是如何从海量的工作阻力数据中提取循环末阻力数据,二是如何有效利用提取出的循环末阻力数据对工作面是否来压实现有效判断。现有的循环末阻力提取方法大多依赖固定规则和经验值参数,在复杂工作面环境下准确性低且适应性差。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割煤循环智能检测的工作面来压判识方法。将割煤循环检测转化为二分类问题,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对割煤循环结束时刻进行智能检测,以自动判别割煤循环的结束时刻;在获取所有割煤循环结束时刻的基础上,提取各支架循环末阻力数据;通过数据融合生成能够反映工作面整体压力状态的单序列数据,并基于来压判定公式进行工作面来压判识。基于不连沟煤矿某工作面的液压支架工作阻力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割煤循环检测的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分别为85.91%,81.84%,83.83%,来压判识的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分别为79.43%,78.76%,79.09%,均优于滑动窗口极值法和阈值法,在识别循环末阻力和工作面来压判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灾害防控 来压判识 割煤循环智能检测 支持向量机 循环末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采高工作面厚硬顶板对煤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赵新增 《凿岩机械气动工具》 2025年第2期127-129,共3页
为分析大采高工作面中厚硬顶板对煤壁稳定性的影响,文章通过模型构建和理论分析,研究了厚硬顶板及煤壁的特性、相互影响及力学性质。采用控制变量法、顶板预裂技术等,分析了基本顶破断步距和厚度对煤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厚硬顶板... 为分析大采高工作面中厚硬顶板对煤壁稳定性的影响,文章通过模型构建和理论分析,研究了厚硬顶板及煤壁的特性、相互影响及力学性质。采用控制变量法、顶板预裂技术等,分析了基本顶破断步距和厚度对煤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厚硬顶板易导致强烈矿压,增加煤壁片帮风险,但通过进行合理的顶板预裂处理,能有效控制煤壁位移,增强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工作面 厚硬顶板 煤壁 顶板预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运动姿态感知的综放支架主动控顶空间研究
13
作者 曾庆良 雷小万 +3 位作者 孟昭胜 万丽荣 班新亮 胡雨龙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5-660,共16页
综放支架是综放采场关键支护与主动放煤装置,其主动触支顶煤行为可有效引导顶煤智能有序破碎。为开展支架主动扰控顶煤理论及相关研究,明确综放支架对顶煤的主动触支工作空间,提出一种综放支架各部件相对空间姿态及绝对空间位姿动态感... 综放支架是综放采场关键支护与主动放煤装置,其主动触支顶煤行为可有效引导顶煤智能有序破碎。为开展支架主动扰控顶煤理论及相关研究,明确综放支架对顶煤的主动触支工作空间,提出一种综放支架各部件相对空间姿态及绝对空间位姿动态感知方法,以期提升综放支架对顶煤碎放过程可控性。首先,借助Denavit-Hartenberg(D-H)方法建立了综放支架空间姿态数学模型,分析得到支架顶梁和放煤机构在各关节节点坐标系与本体坐标系下坐标,明确了综放支架各关键部件之间的相对姿态及运动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放工作面全局感知模型并求解得到了支架的绝对空间位姿数据,获得了工作面顶板、底板倾角对综放支架空间支护姿态影响。其次,提出并计算了综放支架顶梁触支空间和放煤机构支护空间分布模型,获得了综放支架对顶煤的主动调控范围,同时使用初值优选的Levenberg-Marquardt(L-M)优化算法探究支架主动触顶姿态的调控方法与立柱的有效驱动行程。最后,搭建了支架姿态数据采集系统,依托山东省菏泽市赵楼煤矿7303综放工作面获取了支架运动过程中真实空间姿态参数数据,对比理论解算数据与传感器实测数据,验证了该空间位姿测量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解算的顶梁姿态与传感器测量结果重合率达98.26%,为进一步提高支架的空间位姿感知技术提供了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综放开采 综放支架 触支空间 顶煤调控 触顶姿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CS模型绿色屋顶径流系数变化模拟
14
作者 张启照 申红彬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3,共6页
绿色屋顶作为城市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如何建立一种简单实用的降雨径流计算方法,并以径流系数为重要指标,进而评价其降雨径流削减效应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根据绿色屋顶不同场次降雨径流实测数据,在SCS模型降雨... 绿色屋顶作为城市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如何建立一种简单实用的降雨径流计算方法,并以径流系数为重要指标,进而评价其降雨径流削减效应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根据绿色屋顶不同场次降雨径流实测数据,在SCS模型降雨径流深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建立了径流系数的计算表达式,并采用事件分析法,通过合理确定初损量以反推计算当时可能最大滞留量,分析当时可能最大滞留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初损量与当时可能最大滞留量基本呈线性关系,平均初损率约为0.28;当时可能最大滞留量在降雨期受雨水截留作用会有所减小,随后在非降雨期逐步得到恢复,且总体呈现出初始恢复速率较快、随后逐渐降低、最后趋近于0的变化趋势,据此推导建立了当时可能最大滞留量随时间(包括降雨期与非降雨期)变化的计算表达式。基于SCS模型径流深与径流系数计算公式,结合绿色屋顶当时可能最大滞留量随时间变化的计算表达式,对绿色屋顶不同场次降雨径流深与径流系数进行连续演算模拟,并分别采用确定性系数R2与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NSE对模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场次降雨径流深与径流系数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相应R2值分别为0.93、0.85,NSE值分别为0.94、0.85,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屋顶 SCS模型 事件分析法 当时可能最大滞留量 径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管棚穿越市政道路引起地表竖向位移研究
15
作者 吴丽萍 刘嘉辉 《科学技术创新》 2025年第4期155-159,共5页
本文以长春某隧道暗挖段穿越市政道路项目为依托,利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双层管棚支护下不同管棚直径、管间间距、层间间距参数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各参数对围岩竖向位移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三种参数对竖向位移的变化... 本文以长春某隧道暗挖段穿越市政道路项目为依托,利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双层管棚支护下不同管棚直径、管间间距、层间间距参数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各参数对围岩竖向位移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三种参数对竖向位移的变化影响分别为正相关、负相关、正相关,且均表现为对拱顶的沉降控制效果最好;当直径与层间间距增大或环向间距减小到某个数值后,其对沉降的控制效果会减弱,故管棚直径、环向间距、层间间距三种参数的选择需要从工艺、技术、进度、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挖法 管棚支护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Mask R-CNN的建筑屋面光伏利用潜力评估研究——以长春市工业厂房为例
16
作者 周春艳 路少石 《建筑与文化》 2025年第3期244-247,共4页
近年来,中国的能源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增长。在建筑屋面上利用太阳能资源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了一种改进后的Mask R-CNN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将原模型中的FPN网络改进为PAN网络来提升模型对于图像... 近年来,中国的能源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增长。在建筑屋面上利用太阳能资源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了一种改进后的Mask R-CNN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将原模型中的FPN网络改进为PAN网络来提升模型对于图像特征的提取能力,从而提高光伏潜力的评估效率。文章以长春市中心城市区的工业厂房为研究对象并评估其屋面的光伏利用潜力,最终计算得到长春市中心城区的工业厂房屋面面积为82.48×10^(6)m^(2),光伏利用潜力为144.4375×10^(8)kWh/年,可为长春市城市工业厂房屋顶光伏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k R-CNN 建筑屋面 光伏利用潜力 长春市工业厂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奇之道:明清苏州地区歇山厅堂大木构架设计手法探微
17
作者 楚超超 沈健 《古建园林技术》 2025年第1期5-10,共6页
前辈学者基于经典宋元江南方三间歇山厅堂实例,以整体构架之视角,创造性地总结出了江南歇山厅堂周匝连架的井字型构架传统,已被学界普遍认识。笔者延续这一视角,考察苏州地区数量更多的明清歇山厅堂实例,发现其最常施用的两种基本构架... 前辈学者基于经典宋元江南方三间歇山厅堂实例,以整体构架之视角,创造性地总结出了江南歇山厅堂周匝连架的井字型构架传统,已被学界普遍认识。笔者延续这一视角,考察苏州地区数量更多的明清歇山厅堂实例,发现其最常施用的两种基本构架形式皆由井字型构架发展而来。本篇基于此,试以更微观的视角从明清实例中剥离、归纳、分析了辅助基本构架形式施用的8类主要设计手法,认为其大体从空间、结构两方面展开,且同一手法对应两种基本构架形式时常表现出不同的运用规律与动因,或可进一步反证宋元后构架体系分化、分型之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苏州地区 歇山厅堂 大木构架 设计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塑性膨胀剂的全尾砂胶结充填体体积变化率试验研究及机理分析
18
作者 张敏哲 王贻明 +3 位作者 吴爱祥 王剑 王志凯 刘树龙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8,共12页
为解决矿山充填采场接顶率偏低和接顶效果较差的问题,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在充填料浆中掺加塑性膨胀剂时,料浆质量分数、胶固粉掺量和塑性膨胀剂掺量对全尾砂胶结充填体体积变化率的影响规律;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 为解决矿山充填采场接顶率偏低和接顶效果较差的问题,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在充填料浆中掺加塑性膨胀剂时,料浆质量分数、胶固粉掺量和塑性膨胀剂掺量对全尾砂胶结充填体体积变化率的影响规律;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了塑性膨胀剂对充填体的作用机理;通过现场工业试验,验证了掺塑性膨胀剂充填体的膨胀接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塑性膨胀剂掺量对充填体体积变化率的影响程度最大,料浆质量分数次之,胶固粉掺量最小;不掺塑性膨胀剂的充填体在所有龄期均是沉缩的;塑性膨胀剂掺量存在一个临界值,使充填体由沉缩特性转变为膨胀特性;塑性膨胀剂可使充填体在塑性阶段产生膨胀,补偿充填体早期沉缩;膨胀变形主要发生在养护龄期3 d以内, 3 d以后趋于稳定;掺加塑性膨胀剂未改变充填体水化产物种类,但能使充填体内部生成大量的膨胀性矿物钙矾石,导致内部结构疏松而引起膨胀;现场实测值与试验实测值较吻合,不掺塑性膨胀剂的充填体体积变化率为–3.45%,塑性膨胀剂掺量为6×10^(–4)的充填体体积变化率为3.04%。研究成果可为矿山充填接顶技术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接顶 塑性膨胀剂 响应面法 体积变化率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硬顶板10 m超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特征及影响因素
19
作者 马镕山 徐刚 +3 位作者 任建超 张震 刘前进 蔺星宇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205,共15页
针对超大采高工作面易发生煤壁片帮的问题,以曹家滩煤矿122104超大采高工作面为背景,综合运用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顶板压力条件下超大采高工作面煤壁塑性区、应力及位移分布特征,建立了煤壁片帮力学模型,确... 针对超大采高工作面易发生煤壁片帮的问题,以曹家滩煤矿122104超大采高工作面为背景,综合运用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顶板压力条件下超大采高工作面煤壁塑性区、应力及位移分布特征,建立了煤壁片帮力学模型,确定了煤壁挠度最大点位置,揭示了顶板压力变化对煤壁稳定性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壁破坏以拉裂为主,且多发生在中部或中上部区域,其形态通常呈现为半月状内凹或台阶状,煤壁平均片帮深度为0.41 m,最大片帮深度平均为1.53 m,片帮层位主要出现在底板上方4.4~8.0 m高度范围内,煤壁片帮程度与顶板压力成直接相关性,周期来压期间片帮加剧。初次来压后形成悬臂梁及组合悬臂梁结构,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顶板垮落和煤壁破坏加重,超前支承压力峰值及应力集中系数显著上升,工作面煤壁片帮与矿压显现成正相关关系。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顶板压力增大,煤壁稳定性降低。不同埋深下的煤壁压力对煤壁挠度表现出非对称特性,煤壁挠度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煤壁最大挠度位置随埋深的增加而沿煤壁逐步上移,最大变形区域在0.59~0.94倍采高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采高工作面 煤壁片帮 顶板压力 煤壁力学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库典型岩体全应力应变过程碎胀-储水特性
20
作者 王汉鹏 张冰 +4 位作者 张玉军 吴宝杨 武洋 李鹏 王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8,共9页
为探明开采过程中采空区典型岩体碎胀-储水演化特性及内在机制,基于自主研发的岩石三轴流固耦合试验系统推导了岩样碎胀、储水系数同步测试方法,针对粗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开展了三轴加载岩样全应力应变过程碎胀-储水系数测定试验,并采... 为探明开采过程中采空区典型岩体碎胀-储水演化特性及内在机制,基于自主研发的岩石三轴流固耦合试验系统推导了岩样碎胀、储水系数同步测试方法,针对粗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开展了三轴加载岩样全应力应变过程碎胀-储水系数测定试验,并采用核磁共振成像同步获取了岩石内部裂隙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3类岩样的碎胀、储水系数随加载进程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对应应力应变曲线4个阶段呈阶段性梯度变化。其中,储水系数随着应变变化呈现较好的双参数Weibull分布。初始孔隙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生裂隙扩展形态及岩样储水空间,随着岩样初始孔隙度增大,储水系数在峰前80%及以前呈线性增大关系,之后呈指数增大关系。基于碎胀系数计算的储水系数理论值和试验实测值演化规律一致但数值具有明显差异,最大差值可达0.7%,具有明显的“先碎胀后储水”特征。岩样的碎胀、储水系数受应力加载与初始孔隙度的耦合影响,在加载初期由初始孔隙度主导,逐渐过渡至应力主导,最终由应力及岩体孔裂隙贯穿程度共同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库 顶板覆岩 全应力应变过程 碎胀系数 储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