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醇亲王奕譞隐执朝政的方式与限度
1
作者 刘文华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2,共10页
光绪十年甲申易枢后,醇亲王奕譞奉懿旨与军机处商办紧要事件,有人称之为“隐执朝政”。经梳理分析,醇亲王参与政务处理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奉懿旨与议重要政事,二是政事交由神机营、海军衙门议复,三是重要折件“过府”。醇亲王意见、... 光绪十年甲申易枢后,醇亲王奕譞奉懿旨与军机处商办紧要事件,有人称之为“隐执朝政”。经梳理分析,醇亲王参与政务处理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奉懿旨与议重要政事,二是政事交由神机营、海军衙门议复,三是重要折件“过府”。醇亲王意见、建议上达的方式亦有三种,一是召见时面奏,二是呈递奏折,三是致函军机大臣转奏。由此,可对光绪十年至十六年期间清廷的中枢权力运作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可推知醇亲王隐执朝政是有一定限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亲王奕譞 慈禧太后 垂帘听政 晚清政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中叶川江场镇客长(保)制与基层市场秩序——以四川简州龙泉寺场为例
2
作者 马磊 廖昕妤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0-177,207,208,共10页
清朝康乾时期,随着移民社会形成和农产品商品化推进,川江场镇经济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川江场镇客长(保)制应运而生。该制度通过将客长(保)赋予“职役化身份”,使其与具有民间权威的会首、行帮等组织协作,在官方律例缺位的情况下,构建... 清朝康乾时期,随着移民社会形成和农产品商品化推进,川江场镇经济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川江场镇客长(保)制应运而生。该制度通过将客长(保)赋予“职役化身份”,使其与具有民间权威的会首、行帮等组织协作,在官方律例缺位的情况下,构建起一种“半正式治理”体系。这一治理模式为理解传统中国县以下“官民共治”场市社会提供了微观实证。客长(保)通过“碑刻规约”形式将地方习惯法文本化,有效弥补了《大清律例·户律·市廛》在基层市场调节方面的不足,为行帮组织的合法化提供了制度基础。这一制度创新,不仅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也为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模式和市场机制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叶 川江场镇 客长(保)制度 基层市场秩序 四川简州龙泉寺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清宫内务府汉文奏销档看织染局种种 被引量:1
3
作者 崔岩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17,共7页
文章基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汉文奏销档中关于织染局的七份档案,通过梳理乾隆和嘉庆年间内织染局设置及所辖人、财、物变更等重要事项,分析了清朝中期织染局的沿革历史、人员构成和分工、所用物料、织造品类和使用去向等种种问... 文章基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汉文奏销档中关于织染局的七份档案,通过梳理乾隆和嘉庆年间内织染局设置及所辖人、财、物变更等重要事项,分析了清朝中期织染局的沿革历史、人员构成和分工、所用物料、织造品类和使用去向等种种问题,阐明了织染局作为清代官营织造机构之一的特殊性质和使命,以及与江南三织造的联系和区别。织染局作为清代唯一一处位于京内的官营织造机构,其用丝主要来自江南三织造的供应,在匠役的来源上也与江南地区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地理条件及生产规模所限,织染局所产丝织原料质量、生产规模和产品类别均不能与三织造相比。但是作为随传随办的织造机构,织染局能够灵活应变,满足上用和内用的临时需求,因此在清代官营织造机构中具有特殊地位。而且,自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织染局迁入万寿山演化为耕织图后,不仅通过精简人员和技艺优化来扩大生产品类和提高产品质量,更与皇帝倡导农桑的政策紧密结合,逐渐形成兼具实际生产意义和政策示范性的场所,同时也满足了皇帝对江南田园生活的向往,成为承载官营生产织造和皇帝人文思想的理想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宫廷 内务府 汉文奏销档 织染局 耕织图 工匠 染料 生产品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变局与庆宽的仕宦人生
4
作者 李文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9,180,共16页
庆宽是晚清民初的“奇人”,以民籍混入内务府旗籍,借助绘画的特长和办皇差的机会,在晚清拥堵的官场上,逐级升迁至候选内务府三院卿,积累了大量财富,也引发了官场侧目,遭到光绪帝下旨抄家的惩罚。戊戌之后,庆宽利用往日的关系网成为访日... 庆宽是晚清民初的“奇人”,以民籍混入内务府旗籍,借助绘画的特长和办皇差的机会,在晚清拥堵的官场上,逐级升迁至候选内务府三院卿,积累了大量财富,也引发了官场侧目,遭到光绪帝下旨抄家的惩罚。戊戌之后,庆宽利用往日的关系网成为访日特使,又因为辛丑议约的劳绩,获得保举,恢复了原有旗籍和职衔。晚清最后十年,庆宽在仕途上做最后一搏,但最终止步于四品道台,遂决心离开官场。在民初的十年,庆宽以平民视角观察政局,时而以旗人身份筹划旗人生计,时而作为普通市民关注城市自治,逐渐淡出了时代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宽 内务府旗人 抄家 清末民初的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黄河下游决泛区的时空变化及其人地关系规律
5
作者 吴俊范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1-130,共10页
明清黄河下游决泛水沙对颍河沿岸平原地区的环境和地表塑造的影响相对较轻,颍河两岸未形成显性决口扇地貌,历次黄泛水沙一般未越过颍河向西南漫溢,颍河干流长期作为黄泛水沙的良好容受体及其向西南蔓延扩张的界隔线。涡河沿岸地区受到... 明清黄河下游决泛水沙对颍河沿岸平原地区的环境和地表塑造的影响相对较轻,颍河两岸未形成显性决口扇地貌,历次黄泛水沙一般未越过颍河向西南漫溢,颍河干流长期作为黄泛水沙的良好容受体及其向西南蔓延扩张的界隔线。涡河沿岸地区受到明清黄河独流干道决口水沙向南泛滥及涡河本身被黄水夺溜时决泛水沙的双重影响,黄河主故道南岸核心决口扇的边缘带与沿涡次级决口扇相互交集,在涡河地区形成叠加型决口扇地貌,涡河干流长期作为黄泛重灾区与影响轻微地区的分界线。大型湖泊洼地的积水面通常与黄泛决口扇的前缘互为进退,鱼台县的土壤分布及农作物结构特征,较好地证明了南四湖洼地长期作为黄泛决口扇的边界,南四湖是明清时期黄泛水沙向北蔓延扩张的重要蓄洪区和调剂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黄泛区 显性边界 决口扇 土壤 水患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呔商历史文化基础:明末清初冀东商品经济样态
6
作者 张心雨 周子超 周建波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8,共10页
呔商以冀东永平府为起源地,为近代东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呔商的兴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来冀东地区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出冀东“耕织鱼盐”经济模式,滦河、渤海的传统水运培育冀东地区的商品经济观念,... 呔商以冀东永平府为起源地,为近代东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呔商的兴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来冀东地区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出冀东“耕织鱼盐”经济模式,滦河、渤海的传统水运培育冀东地区的商品经济观念,而农牧交界的地理位置形成冀东地区包容开放的商业氛围。在以上因素作用下,冀东商品经济传统逐渐形成。冀东商品经济的主要特点为,以粮布鱼盐为主要商品,以具有地域特色的码头市集贸易为特色,贸易范围涵盖环渤海与口外地区,与此同时服务于商业的牙行、典当业已经出现。在明末清初边禁趋缓的背景下,冀东商人觉察到关内关外的潜藏商机,毅然投身于闯关东大潮,开启百年呔商辉煌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呔商 明末清初 商品经济 河海运输 码头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与成因研究
7
作者 陈俊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76,共6页
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各类文献资料的综合梳理,整理得到732个川江码头的数据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处理,复原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在四川盆地内部以重庆为中心向北面和西面呈放射状分布... 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各类文献资料的综合梳理,整理得到732个川江码头的数据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处理,复原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在四川盆地内部以重庆为中心向北面和西面呈放射状分布,重庆以东至宜昌段则为线性分布。这一空间格局形成的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川江流域特有的水文条件,使码头向川江干流集中;二是重庆开埠以来商业发展,使重庆成为川江码头的聚集中心;三是全面抗战爆发中断了川江东向航路,嘉陵江和乌江中南北走向的码头得以增多。以川江干流为主和以重庆为中心的码头分布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打破了四川盆地的长久封闭局面,另一方面形成了四川盆地内“成都-重庆”两极发展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码头 分布格局 驱动因素 晚清民国时期 川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沱江流域旱涝灾害与气候变化分析
8
作者 侯雨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4-190,共7页
为深入探析气候异常事件背景下的沱江流域旱涝灾害响应规律,重建了清代沱江流域旱涝灾害时间序列,并对其相关资料进行数理统计、突变检验、功率谱周期分析、ADF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分析,探究了清代沱江流域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气候驱... 为深入探析气候异常事件背景下的沱江流域旱涝灾害响应规律,重建了清代沱江流域旱涝灾害时间序列,并对其相关资料进行数理统计、突变检验、功率谱周期分析、ADF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分析,探究了清代沱江流域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气候驱动力因子。结果显示:清代沱江流域发生208次旱涝灾害事件,平均每1.29年就会发生一次旱涝灾害。洪灾多于旱灾,持续性洪灾旱灾事件共计21次,灾情总体较为严重,旱涝灾害交错频发,且年内还有旱涝并存现象。1800-1910年沱江流域旱涝集中呈链状分布。清代中期灾害数达到了最高峰,特大型灾害集中在清代中后期。1863年是沱江流域旱涝灾害的重要突变点,之后灾害明显增多。清代旱涝灾害与年均太阳黑子数呈显著相关,连续性灾害事件在太阳黑子极值年前后多发。旱涝灾害变化周期约2.5 a,与ENSO循环有较强同步性。在ENSO事件年时,沱江流域出现旱涝灾害的次数明显增大。滞后期为1 a时,太阳黑子活动、ENSO事件是沱江流域旱涝变化的主要气候诱因。研究成果既填补了沱江流域在气候变化下旱涝灾害机制的研究空白,又丰富对长江流域旱涝灾害时空分布格局与规律认知。为加强科学利用水资源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也对沱江流域的防洪抗旱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灾害 太阳黑子 GRANGER因果检验 清代 沱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刘晓清 赵景波 于学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5-448,共4页
频谱分析发现泾河中游地区洪水发生具有周期性,比较显著的周期有101年、11年、3.4~2.2年周期等,其中101年和11年周期可以和太阳活动的周期相对应,3.4-2.2年周期则可能与热带海气耦合规律有关,说明太阳活动和低纬海洋大气活动对... 频谱分析发现泾河中游地区洪水发生具有周期性,比较显著的周期有101年、11年、3.4~2.2年周期等,其中101年和11年周期可以和太阳活动的周期相对应,3.4-2.2年周期则可能与热带海气耦合规律有关,说明太阳活动和低纬海洋大气活动对该地区洪涝灾害都有影响。每个世纪中期是该地区洪涝灾害较为集中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流域 洪涝灾害 周期 太阳活动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重大台风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颜停霞 毕硕本 +1 位作者 魏军 李禧亮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382,共9页
文章从清代的地方志、档案等文献史料中提取台风灾害信息并整理分类,根据台风及其次数的判断依据识别出清前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7次重大台风灾害,对这7次台风事件从台风过程、灾害分布与路径等方面进行了重建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 文章从清代的地方志、档案等文献史料中提取台风灾害信息并整理分类,根据台风及其次数的判断依据识别出清前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7次重大台风灾害,对这7次台风事件从台风过程、灾害分布与路径等方面进行了重建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清前期长三角地区的7次重大台风都发生于农历的六月、七月和八月,正值潮汛期,危害极大;台风过程持续时间短,一般在2~3 d左右。7次重大台风集中分布在浙江的杭州湾附近和长江下游流域两岸,主要在上海市的崇明、奉贤,浙江的余姚、嘉善等沿海地区登陆,然后沿岸向西北方向路径移动,与现代台风路径相比,接近于西北路径型或向北路径。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台风对区域社会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台风 路径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清峪河水利衰落之探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卢勇 聂敏 洪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36-140,共5页
清峪河水利工程长久以来一直是关中泾阳、三原两县水利的支柱,但在清末民初它却陷入低潮。本文从《清峪河各渠记事簿》出发,结合县志等材料探究后认为由于水旱迭发、战乱不断以及其本身设施和管理的落后,导致了其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清峪河水利工程长久以来一直是关中泾阳、三原两县水利的支柱,但在清末民初它却陷入低潮。本文从《清峪河各渠记事簿》出发,结合县志等材料探究后认为由于水旱迭发、战乱不断以及其本身设施和管理的落后,导致了其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在阐述分析以上原因的基础上得出了该时期清峪河水利的衰落为后来陕西民国十八年年馑埋下祸根,并成为李仪祉回陕主持泾惠渠等新型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清峪河水利 衰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铜瓦厢决口与清政府内部的复道与改道之争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林 万金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8-93,共6页
18 5 5年黄河自铜瓦厢决口后改道北流 ,这是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改道之初 ,由于清政府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 ,无暇顾及河工 ,只得任黄水漫流。此后几十年间 ,清政府内部就黄河回归故道还是改道北流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关键词 清朝 黄河 改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黄淮造陆与苏北灾害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卢勇 王思明 郭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8-81,88,共5页
明清时期,黄河夺淮经由苏北入海,在口外迅速造陆,至1855年北徙时止共造陆10000平方公里以上,河口更是向海推进了90公里。黄河造陆与苏北灾害发生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了河湖决溢的机率,黄河水灾频发;二是导致了沿海潮... 明清时期,黄河夺淮经由苏北入海,在口外迅速造陆,至1855年北徙时止共造陆10000平方公里以上,河口更是向海推进了90公里。黄河造陆与苏北灾害发生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了河湖决溢的机率,黄河水灾频发;二是导致了沿海潮灾的显著增加;三是对当地土质产生了深远影响,盐碱化严重,地力下降,种植制度也被迫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黄河 造陆 苏北 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水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衷海燕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7-104,共8页
入清以后,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地方社会对水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围绕着水资源及其利用而纠纷四起。民间社会与国家都试图通过相应的机制来化解各类水事纠纷,以控制事态恶化。... 入清以后,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地方社会对水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围绕着水资源及其利用而纠纷四起。民间社会与国家都试图通过相应的机制来化解各类水事纠纷,以控制事态恶化。总的来说,清代时期,在乡绅、家族等地方权势力量的支持下,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基本上能够对基层社会实施有效控制。而在国家无力控制的"灰色"区域,民间则采取械斗等方式,以武力解决水事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水事纠纷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斌 吴才茂 王健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第3期30-35,共6页
清代少数民族地区书院的创建,对该地区融入王朝体系、渐次由"化外生苗"到"王化之区"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蔚文书院的创办,是中央王朝、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当地士绅民苗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结果,它顺应了时代潮流... 清代少数民族地区书院的创建,对该地区融入王朝体系、渐次由"化外生苗"到"王化之区"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蔚文书院的创办,是中央王朝、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当地士绅民苗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结果,它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满足了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对知识文化的迫切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清水江流域 碑铭 蔚文书院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陕南汉江上游山地灾害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党群 殷淑燕 +2 位作者 殷方圆 李慧芳 王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83,共8页
根据陕南汉江上游明清时期山地灾害史料,统计分析了1368—1911年陕南汉江上游地区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并对发生的时空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研究区山地灾害主要有河谷洪水、山坡重力作用和泥石流,灾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 根据陕南汉江上游明清时期山地灾害史料,统计分析了1368—1911年陕南汉江上游地区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并对发生的时空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研究区山地灾害主要有河谷洪水、山坡重力作用和泥石流,灾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2.9年发生一次。山地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1368—1467年呈减少趋势,1468—1567年呈上升趋势,1568—1717年呈下降趋势,1718—1911年为高频时期。研究区山地灾害季节分布不均,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的6—9月。山地灾害发生频次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安康盆地的安康市和旬阳,汉中盆地的勉县、南郑为高频中心;而大巴山地的岚皋、镇坪,秦岭南麓的洛南、商南、山阳、丹凤为低频中心。研究区地质地貌是山地灾害发生的基础,气候水文是主导,人类活动是山地灾害的致灾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陕南汉江上游 山地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碑铭看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社会规约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波 姜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2期42-51,共10页
清水江下游地区,清代以来民众通过刊刻碑铭的形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地方社会管理模式。举凡修桥、铺路、修庙、边界争端、民众纠纷、地权关系等不同内容之碑铭,都是地方社会生活利益诉求的不同表现。通过对碑文中民众制订的社会规约进行... 清水江下游地区,清代以来民众通过刊刻碑铭的形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地方社会管理模式。举凡修桥、铺路、修庙、边界争端、民众纠纷、地权关系等不同内容之碑铭,都是地方社会生活利益诉求的不同表现。通过对碑文中民众制订的社会规约进行梳理与解读,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地方社会规约作为社会管理的主要形式,其动力乃是民众利益的需要,亦是王朝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清水江下游 碑铭 社会规约 社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频发水旱灾害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崇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7-113,共7页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过渡性的地形、气候、水系造就了江淮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自然孕灾机率本身就很高。不合理的经济开发活动又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诱发和催化了水旱灾害的频...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过渡性的地形、气候、水系造就了江淮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自然孕灾机率本身就很高。不合理的经济开发活动又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诱发和催化了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而围绕水利设施使用所产生的水事矛盾,又加剧了水旱灾害的频发和灾情的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江淮 水旱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溺女问题初探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美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01-805,共5页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溺女成风,无论是官府的禁止还是民间的劝诫,都不能阻止溺女风气的蔓延。其原因在于:经济拮据,抚养维艰;陪嫁丰厚,无力支付;贵男贱女的观念作祟。溺女导致了男女比例的失调,从而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许多男子不能婚...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溺女成风,无论是官府的禁止还是民间的劝诫,都不能阻止溺女风气的蔓延。其原因在于:经济拮据,抚养维艰;陪嫁丰厚,无力支付;贵男贱女的观念作祟。溺女导致了男女比例的失调,从而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许多男子不能婚配而鳏居终身,引起了社会的不安定;助长了买婚卖婚的风气;抑制了人口的自然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溺女 长江中游地区 明代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安徽沿淮女性的生活选择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正刚 张家玉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0-125,共6页
明清时期安徽沿淮地区女性出现了游走乞讨与守家耕织的生存方式,既说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又显现其存在着发展空间,反映了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徘徊不前。部分女性施舍行为凸现了该区域贫富分化的加剧。沿淮女性的生存方式突破了... 明清时期安徽沿淮地区女性出现了游走乞讨与守家耕织的生存方式,既说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又显现其存在着发展空间,反映了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徘徊不前。部分女性施舍行为凸现了该区域贫富分化的加剧。沿淮女性的生存方式突破了传统社会"男耕女织"的理想模式,女性在经济活动中享受了与男性一样选择职业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沿淮地区 女性 乞讨 耕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