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3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因果分析的金沙江流域气象-水文干旱传播特征及其未来情景预估
1
作者 张丹 要威 +2 位作者 肖华 苑如玮 梁瀚续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4,共7页
为探究干旱发生发展机理,减轻旱灾损失,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和径流指数,采用收敛交叉映射算法,从因果性的视角分析了金沙江流域气象-水文干旱的传播特征,并利用CMIP6气候模式预估了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干旱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历史时期(1985... 为探究干旱发生发展机理,减轻旱灾损失,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和径流指数,采用收敛交叉映射算法,从因果性的视角分析了金沙江流域气象-水文干旱的传播特征,并利用CMIP6气候模式预估了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干旱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历史时期(1985—2014年)金沙江流域汛期、枯水期干旱传播时间分别为1月和6~8月,汛期干旱传播率(0.90~0.97)大于枯水期(0.89~0.93),空间上屏山站干旱传播率最大,石鼓站次之,小得石站最小;相较于历史时期,流域未来(2030—2089年)汛期干旱传播时间几乎不变,枯水期变幅较大,空间上干流石鼓站和屏山站枯水期缩短1月,支流小得石站枯水期延长1~2月;与历史时期相比,流域未来干旱传播率增大,其中汛期干旱传播率增幅较小(2.50%~9.83%),枯水期增幅较大(5.82%~11.72%),空间上小得石站增幅最大,石鼓站次之,屏山站最小,且不同气候情景间干旱传播率增幅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传播 气候变化 收敛交叉映射 因果分析 金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NN-SHAP模型的滑坡危险性评价:以伊犁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戴勇 孟庆凯 +2 位作者 陈世泷 李威 杨立强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4-546,共13页
为进一步提高滑坡危险性预测模型精度、增强模型可解释性,本文以新疆伊犁河流域为研究区,选取8个影响滑坡发生的危险性因子,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基础上,借鉴博弈论思想,构建一种可解释BP神经网络模型(BPNNSHAP),解决神经网络滑坡... 为进一步提高滑坡危险性预测模型精度、增强模型可解释性,本文以新疆伊犁河流域为研究区,选取8个影响滑坡发生的危险性因子,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基础上,借鉴博弈论思想,构建一种可解释BP神经网络模型(BPNNSHAP),解决神经网络滑坡危险性评价的“黑箱”问题。将数据集分为70%训练集和30%测试集,采用5折交叉验证提高模型稳定性,对比深度神经网络(DNN)、随机森林(RF)和逻辑回归(LR)3个模型的评价精度,并探讨BPNNSHAP预测结果的可解释性,完成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模型,BPNN-SHAP模型的5个精度评价指标均为最高,分别是:准确率(A)=0.904、精准度(P)=0.911、召回率(R)=0.919、F1分数(F1_(Score))=0.915、曲线下面积(SAUC)=0.901;研究区滑坡极高、高危险区分别占比11.96%、15.53%,其中新源县和巩留县极高、高危险区占比最高,分别为51.1%、45.6%;滑坡主控因子为高程、坡度、降雨量和峰值地面加速度(PGA),定量揭示高程在1500~2000 m、坡度大于14°、年降雨量在260~310 mm、PGA大于0.23 g的区域对滑坡发生起促进作用,表明该区域滑坡可能为高程和坡度主控的降雨型、地震型滑坡。本研究方法可为滑坡危险性评价提供新的技术参考,为伊犁河流域防灾减灾韧性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危险性评价 BP神经网络 5折交叉验证 可解释性 伊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境河流联合治污成本分摊的合作博弈研究——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范帅邦 赵宁 刘文倩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8-83,共6页
流域的跨境性是跨界河流污染治理困难的关键原因。考虑到跨境河流具有负外部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本文使用污染物浓度扩散的一级演进方程建立了体现沿河各参与方空间差异的治污成本特征函数,对跨境河流联合治污时的成本分担状况予以剖析... 流域的跨境性是跨界河流污染治理困难的关键原因。考虑到跨境河流具有负外部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本文使用污染物浓度扩散的一级演进方程建立了体现沿河各参与方空间差异的治污成本特征函数,对跨境河流联合治污时的成本分担状况予以剖析。最终选取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当作实例展开研究。经研究可知,合作治污能够使流域整体成本切实降低,各参与方所分担的成本会因各自单独治污成本的不同而产生变动;跨境流域开展合作治污时,关键在于全面考量各参与方合作治污的边际成本差异以及污染排放量,其中成本分担的公平性、稳定性与满意度对国际流域污染治理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河流治理 成本分摊 合作博弈 Owen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水源保护区协同优化调整研究——以横跨三省的太浦河水源地为例
4
作者 朱永青 邵一平 +1 位作者 王彪 陈昊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36,共9页
针对受行政边界割裂等因素影响,各行政区域水源保护区并未实现完整衔接的问题,以太浦河跨界水源地为例,基于共同保护的原则,以风险防控为重点,对上海市和浙江省太浦河跨界水源地原保护区范围开展协同优化调整研究。结果表明:1)调整后一... 针对受行政边界割裂等因素影响,各行政区域水源保护区并未实现完整衔接的问题,以太浦河跨界水源地为例,基于共同保护的原则,以风险防控为重点,对上海市和浙江省太浦河跨界水源地原保护区范围开展协同优化调整研究。结果表明:1)调整后一级保护区包括长白荡水库、金泽水库以及太浦河取水口上下游1 km,涉及上海和浙江区域;二级保护区上游边界为取水口上游3.6 km处,下游边界为莲盛竖河,涉及上海和浙江区域;准保护区由二级保护区上游边界(西侧)向上延伸3.6 km,涉及上海、浙江和江苏区域。2)本次联合划分调整突出了保护重点从常规水质保障向风险防控转变的特点,精准地建立完整的太浦河水源地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了跨界水源的完整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水源 水源保护区 太浦河 联合划分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段断面形态与过流能力调整及相互关系研究
5
作者 曹京京 申红彬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58,共4页
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演变情况复杂,是重点关注与治理河段。基于河床滞后响应模型,分别建立游荡段主槽宽度、水深等断面形态参数以及平滩流量的滞后响应模型,并模拟分析主槽宽度与主槽水深、主槽宽度与河相系数、平滩流量与河相系数、流... 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演变情况复杂,是重点关注与治理河段。基于河床滞后响应模型,分别建立游荡段主槽宽度、水深等断面形态参数以及平滩流量的滞后响应模型,并模拟分析主槽宽度与主槽水深、主槽宽度与河相系数、平滩流量与河相系数、流速与河相系数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断面形态参数及过流能力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趋势基本吻合,确定系数与纳什效率系数均在0.80以上,相互关系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变化趋势符合良好。其中:2000年前主槽宽度减小,水深变幅不大,河相系数逐渐减小,平滩流量逐渐减小到最小值,但流速逐渐增大到最大值;2000年后主槽宽度增大,水深增大,但河相系数继续减小,平滩流量虽然逐渐增大,但是流速逐渐减小,相关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荡段 断面调整 过流能力 滞后响应 相互关系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asternak弹性地基梁的穿河顶管管幕力学模型及管径优化
6
作者 牛野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2-329,共8页
支护管的受力特性分析是顶管管幕结构设计的基础,其保证了隧道开挖的安全。为了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顶管管幕力学特性,基于Pasternak模型构建管幕底部支护管力学解析模型,充分利用位移、转角、弯矩和剪力连续性条件,推导出支护管位移及... 支护管的受力特性分析是顶管管幕结构设计的基础,其保证了隧道开挖的安全。为了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顶管管幕力学特性,基于Pasternak模型构建管幕底部支护管力学解析模型,充分利用位移、转角、弯矩和剪力连续性条件,推导出支护管位移及内力方程,且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工程实测应变,证明模型具有适用性。同时以秦淮新河段顶管管幕为例,通过分析支护管最大应变变化规律优选出合理的管幕直径。研究表明:初期管径对管幕底部支护管支护性能影响较大,后期随管径增大影响逐渐减小至平稳;开挖步长和管间间距对支护管支护性能呈正相关影响,小管径时对支护管最大应变影响更明显;管间距对支护管纵向应变影响较小,管幕卸载杠杆作用可有效将开挖区卸载值传递至非开挖区,从而保证管幕开挖面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河隧道 顶管管幕 Pasternak弹性地基梁 受力特性 管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河桥梁基础冲刷研究综述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路 刘宏伟 +2 位作者 魏凯 Bruce MELVILLE 聂锐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103,共10页
基础冲刷是导致跨河桥梁水毁的主要原因之一。归纳了跨河桥梁基础冲刷近60 a来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一般冲刷、束窄冲刷和局部冲刷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过去60余年,国内外学者基于水槽试验、原型观测、数值模拟等方... 基础冲刷是导致跨河桥梁水毁的主要原因之一。归纳了跨河桥梁基础冲刷近60 a来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一般冲刷、束窄冲刷和局部冲刷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过去60余年,国内外学者基于水槽试验、原型观测、数值模拟等方法,围绕跨河桥梁基础冲刷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跨河桥梁基础冲刷的设计水平。由于已有跨河桥梁基础冲刷研究多局限于顺直河道、非黏性河床、单桩结构等简单边界条件,研究方法多基于水槽试验和特定桥梁的原型观测结果,较少考虑人类扰动对河床演变的影响,相关结论和设计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有限。未来研究需要更好地将水槽试验、原型观测、数值模拟、理论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方法进行融合,系统深入开展受人类扰动影响和复杂边界条件的跨河桥梁基础冲刷研究,完善跨河桥梁基础冲刷的理论体系,提出适用性更广、可靠性更高的冲刷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河桥梁 基础冲刷 泥沙运动 河床演变 桥梁水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江隧道施工过程的渗流-应力耦合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靳晓光 李晓红 张燕琼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2-67,共6页
隧道开挖和由开挖引起的地下水渗流引起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把隧道开挖过程与渗流场边界的变化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渗流场边界建立了合理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规划完成的某越江隧道开挖过程的水-力... 隧道开挖和由开挖引起的地下水渗流引起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把隧道开挖过程与渗流场边界的变化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渗流场边界建立了合理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规划完成的某越江隧道开挖过程的水-力耦合效应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稳定流条件下渗流-应力耦合的基本方程,分析了孔隙水压力随隧道开挖过程的变化规律和水力耦合对围岩位移、应力及支护结构应力的影响程度。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渗透系数大的岩层渗流速度和位移受渗流的影响较大,渗流使隧道围岩的位移和应力及支护结构的应力都有较大的增加,水下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应该考虑渗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江隧道 渗流-应力耦合 位移 应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要素的过江通道适建性多尺度评价
9
作者 杨洋 苏晶文 +1 位作者 孙跃 查甫生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83-385,共3页
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提出,至2025年推动实施79座过江通道,其中长江下游安徽、江苏和上海共24条,科学的规划选址对过江通道的建设至关重要(姜月华等,2023),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负面清单”(程光华等,2... 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提出,至2025年推动实施79座过江通道,其中长江下游安徽、江苏和上海共24条,科学的规划选址对过江通道的建设至关重要(姜月华等,2023),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负面清单”(程光华等,2018;苟富刚等,2023)。笔者等以皖江经济带规划过江通道为研究对象,在沿江地区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地质环境的区域尺度过江通道建设适宜性评价,分别划定过江大桥适宜建设段和过江隧道适宜建设段。针对工程尺度过江通道适建性,提出基于工程地质“负面清单”和长江水下地形的评价方法,并以规划铜陵开发区过江通道为例开展适建性评价,提出“东桥西隧”过江通道建设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江通道 适建性 多尺度 地质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叉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艳红 胡洪文 +2 位作者 吴春竹 黄俊忠 苏筱茜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646,共11页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计算方法及改进的交叉敏感性系数模型,在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基础上分析ESV对乡镇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敏感性。【结果】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2020年漓江流域城镇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增长,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持续下降。2000—201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平缓,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剧烈,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城镇用地转移。漓江流域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ESV总值分别为277.81亿、278.65亿和280.41亿元,其中林地ESV最大,占比大于76.33%,而耕地、草地和水域ESV较小,占比不超过23.67%。2000—2020年仅有水域ESV增长,增长率为18.41%。各单项ESV中,净化环境、水资源供给和水源调节的ESV呈增长态势,其余单项ESV均减少。从交叉敏感性系数看,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向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而水域向其他地类转型的CICS普遍小于0.3,表明此类转型对ESV缺乏敏感性。从交叉敏感性分区看,耕地与城镇用地的转型以高生态敏感区占比最高,达58.07%;草地和城镇用地之间的转型以中生态敏感区分布最广,达51.65%;水域与耕地的转型敏感性较低,其中高生态敏感区仅占8.23%;林地与耕地的转型带来的高生态敏感区仅占17.91%,而非生态敏感区却占40.67%。【结论】2000—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供需矛盾持续加剧,ESV总体呈增长趋势。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地类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以乡镇尺度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有助于漓江流域在土地管理中针对不同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等级变化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管控,以保证漓江流域ESV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交叉敏感性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治理的理论重构--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被引量:16
11
作者 叶超 赵江南 +1 位作者 张清源 于洁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3-372,共10页
全球已进入一个超流动与不稳态并行的时代,国家和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挑战。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要素自由流动并频繁“跨界”,而治理需要将不稳定转化为稳定,跨界治理的重要性凸显。全球、区域、地方等尺度交织,使跨界治理的新问题不断涌... 全球已进入一个超流动与不稳态并行的时代,国家和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挑战。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要素自由流动并频繁“跨界”,而治理需要将不稳定转化为稳定,跨界治理的重要性凸显。全球、区域、地方等尺度交织,使跨界治理的新问题不断涌现。跨界治理主要指通过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使多主体共同参与和联合治理公共事务的过程。通过梳理跨界治理的相关理论,重新界定了“界”,重构了跨界治理的理论逻辑,提出了跨界治理主要涉及3个尺度的3对范畴:在地方层面,去同质化与同质化;在区域层面,去边界化与边界化;在全球层面,去中心化与中心化。运用该框架,以长三角为例,实证分析了区域尺度跨界治理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治理 城镇化 城市治理 长三角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水压大直径越江盾构隧道安全评价
12
作者 苏昂 何川 +3 位作者 王峻 周欣 封坤 张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84-2894,共11页
为评价高水压大直径越江盾构隧道的安全性,以苏通电力管廊长江盾构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自主研发的装置对错缝拼装盾构隧道开展原型加载破坏试验。首先,分析原型试验结果,揭示了高水压条件下管片结构破坏特征;其次,提出基于椭圆度控... 为评价高水压大直径越江盾构隧道的安全性,以苏通电力管廊长江盾构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自主研发的装置对错缝拼装盾构隧道开展原型加载破坏试验。首先,分析原型试验结果,揭示了高水压条件下管片结构破坏特征;其次,提出基于椭圆度控制的结构形变评价方法和基于M-N承载力曲线的结构强度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管片结构形变和强度的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最后,对苏通电力管廊长江盾构隧道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管片内弧面裂纹出现在拱顶和拱底,最大宽度分别为4.5 mm和11.5 mm,外弧面裂纹出现左拱脚、右拱肩,裂纹最大宽度为0.1 mm;管片破坏特征为内弧面出现多条贯通裂纹,B3块钢筋达到屈服状态,主对拉方向顶底位移增大,管片结构局部失稳破坏;管片结构形变发展可分为一次递增和二次递增2个阶段,提出椭圆度8.17‰作为结构形变控制值,(3 595.52 kN·m,14 988.60 kN)为M/N内力组合发展控制值。苏通电力管廊长江盾构隧道安全综合系数为1.84~3.65,安全余量充足,但要重点加强3号断面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江盾构隧道 安全评价 原型加载试验 大直径 高水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域环境治理:一个“纵向—横向”机制的分析框架--以“河长制”为分析样本 被引量:77
13
作者 熊烨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8-116,共9页
从权力运行向度来看,跨域环境治理场域中存在纵向和横向两种权力作用机制。根据纵向、横向权力作用机制的强弱构建出一个跨域环境治理的二维分析框架,划分出"弱治理""权威依赖治理""资源依赖治理""... 从权力运行向度来看,跨域环境治理场域中存在纵向和横向两种权力作用机制。根据纵向、横向权力作用机制的强弱构建出一个跨域环境治理的二维分析框架,划分出"弱治理""权威依赖治理""资源依赖治理""强治理"四种治理模式。应用此框架分析中国跨域流域治理中的制度创新--"河长制",通过纵向机制的强化推动中国跨域河流治理从"弱治理"模式转向"权威依赖治理"模式,在取得短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隐藏着危机。规制需求、"纵—横"权力作用机制的互补性,决定了中国跨域流域治理应该导向强纵向机制、强横向机制的"强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域环境治理 “河长制” 纵向 横向 分析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墙背高填式省水船闸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戈国庆 张毅濠 +2 位作者 王曙光 何良德 孟彦廷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137,161,共9页
省水船闸在中国北方平原地区应用潜力较大,但在软土覆盖层深厚的鲁西平原等地区,多级分布式省水船闸闸室结构本身和墙背高填土将引起地基显著沉降,不利于工程安全。以“位山-解山”渡槽穿黄-八级分散式省水船闸为例,考虑厚覆盖层、高水... 省水船闸在中国北方平原地区应用潜力较大,但在软土覆盖层深厚的鲁西平原等地区,多级分布式省水船闸闸室结构本身和墙背高填土将引起地基显著沉降,不利于工程安全。以“位山-解山”渡槽穿黄-八级分散式省水船闸为例,考虑厚覆盖层、高水头、墙背高填土等复杂条件,结合宽缝施工,提出了多种填土区与闸底刚性桩布置及桩顶连接方案,并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闸室与桩体的受力、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填土区宜采用等桩长变间距带桩帽布置,闸底宜采用边密中疏布置,宽缝宜在第③~⑤级省水池挡墙及回填土施工时封合;闸墙与桩顶刚接使得底板与闸墙差异沉降最小,可作为最优的桩顶连接方式,但此时桩身弯矩、剪力均超过预应力管桩极限承载力,需将其替换为灌注桩作为优化的刚性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案;优化方案下,闸墙外侧桩体顶部轴力、剪力及弯矩均最大,但仍在灌注桩极限承载力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水船闸 复合地基 地基处理 刚性连接 宽缝施工 京杭运河 穿黄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降水分区的季节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响应
15
作者 李函珂 董晓华 +4 位作者 马耀明 龚成麒 李璐 冷梦辉 苏中波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2,共7页
探究长江中下游流域季节降水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响应,可以揭示气候变化对流域内异常降水的影响,对进一步准确预估流域旱涝灾情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1978—2017年总计40a的日降雨数据,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函数(Rotate... 探究长江中下游流域季节降水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响应,可以揭示气候变化对流域内异常降水的影响,对进一步准确预估流域旱涝灾情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1978—2017年总计40a的日降雨数据,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以及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等趋势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季节尺度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交叉小波法分析研究区不同季节降水对典型北半球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响应。结果显示:(1)在未来,春季降水易在中部Ⅰ区异常增加;夏季降水易在东南Ⅱ区异常增加;秋季降水易在东北Ⅲ区异常增加;冬季降水易在西南Ⅳ区异常减少。(2)春季降水与四种大气环流高度相关,秋季降水不易受环流因子影响,夏、冬季流域东北地区降水易受影响。AO主要影响冬季降水,PDO易影响春、冬季降水,SOI对夏季降水影响大。流域季节降水对大气环流的响应由南部及东北地区逐渐向西北地区递减;(3)东南Ⅱ区春、秋季降水不可预测性强,夏季降水极端且趋于增加,冬季异常降水影响大且关联小麦种植,需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对东南地区降水的影响。以上结论可为区域季节性降水灾害防治提供潜在的预测因子,并有助于及时应对区域旱涝灾情,可提高灾害防治措施的针对性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季节降水 大气环流 旋转经验正交方程 交叉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BS-RBS与RS方法的油气管道穿越工程风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颜丽敏 李千登 王云龙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6年第3期135-139,共5页
针对油气管道穿越工程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了WBS-RBS与RS相结合的风险评价方法。该方法以油气管道穿越工程——河流开挖施工为例,利用WBS-RBS方法全面识别施工过程中的各项HSE风险,并在风险评价的过程中引用RS理论确定各个风险因素的权... 针对油气管道穿越工程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了WBS-RBS与RS相结合的风险评价方法。该方法以油气管道穿越工程——河流开挖施工为例,利用WBS-RBS方法全面识别施工过程中的各项HSE风险,并在风险评价的过程中引用RS理论确定各个风险因素的权重。WBS-RBS与RS相结合的评估方法有效规避了其他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性强、计算过程繁琐等弱点,并可计算得到施工过程中各项作业单元风险度及风险因素的排序,直观地展示需重点注意的作业工序,以为工程建设人员快速制定风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穿越工程 WBS-RBS RS 河流开挖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丰江与三峡水库农村移民的时空跨域比较研究--以广东博罗为中心 被引量:7
17
作者 赖韦文 朱洁怡 +1 位作者 谢英美 向安强 《西北人口》 CSSCI 2015年第1期21-27,共7页
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的农村移民,分别经历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并且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安置模式。各时期不同的迁移条件及安置理念,对其安置工作产生根本影响,导致移民安置效果差异显著。通过对新丰江与三峡水... 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的农村移民,分别经历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并且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安置模式。各时期不同的迁移条件及安置理念,对其安置工作产生根本影响,导致移民安置效果差异显著。通过对新丰江与三峡水库农村移民进行跨时域及跨地域的比较,结合水库农村移民群体所出现的社会问题,提出水库农村移民相关问题的治理方略,供水库农村移民安置及其管理工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农村移民安置 时空跨域 比较研究 新丰江水库 三峡水库 广东博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河水域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研究--以中国典型的临江城市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彭然 刘斐旸 +1 位作者 黄雨蝉 段丁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2-130,共9页
自古以来城市多临江河建立,江河水域对于城市的交通有着显著影响。文章选取武汉、上海、广州、重庆、杭州、长沙、宁波等7个典型临江城市,创新性提出“绕行指数”的概念并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分析这7个城市的临江交通绕行特征以及影响其绕... 自古以来城市多临江河建立,江河水域对于城市的交通有着显著影响。文章选取武汉、上海、广州、重庆、杭州、长沙、宁波等7个典型临江城市,创新性提出“绕行指数”的概念并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分析这7个城市的临江交通绕行特征以及影响其绕行的因素。研究包括机动绕行、非机动绕行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绕行等3个方面,发现江河水面宽度、江河水域密度、跨江河桥梁通航净高以及江河两岸地形地势均对城市的临江交通绕行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文章提出部分位于城市地理中心的临江地段可能不仅难以具有与其区位优势相匹配的交通便利性,甚至可能成为城市中某种意义上的“交通终端”,进而认为在城市的区域规划中应当对这一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并据此优化城市的产业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域环境 城市交通 绕行 临江城市 跨江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宁蒙河段横断面演变特征及其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
19
作者 卢书慧 姚庆锋 +3 位作者 杨明 史红玲 王惠敏 张治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5-372,共8页
河道横断面形态是河道排洪输沙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开展宁蒙河段横断面演变机理研究对于黄河治理意义重大。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建立了黄河宁蒙河段横断面演变特征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黄河上游龙羊峡和... 河道横断面形态是河道排洪输沙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开展宁蒙河段横断面演变机理研究对于黄河治理意义重大。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建立了黄河宁蒙河段横断面演变特征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黄河上游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联合调控运用后,宁蒙河段水量有所减小,沙量大幅度减小,洪峰流量削减严重;同时期,宁蒙河段平滩河宽缩窄,平滩水深变浅,平滩面积减小,平滩宽深比增大。建立的宁蒙河段横断面演变和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表明,宁蒙河段平滩面积随汛期水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汛期来沙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平滩宽深比随汛期水量的增大而减小,随汛期来沙系数的增大而增大;由河床演变原理可知,汛期水量大、来沙系数小,则水沙过程有利泥沙输移,河道平滩面积增大,河道平滩宽深比减小,横断面形态朝着窄深方向调整;汛期水量小、来沙系数大,则水沙过程不利于泥沙输移,河道平滩面积减小,河道平滩宽深比增大,横断面形态朝着宽浅方向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宁蒙河段 水沙过程 横断面形态 河道演变 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湘高铁重庆长江隧道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
20
作者 陶伟明 陈杨 +3 位作者 蒲松 曹林卫 刘保林 旷文涛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9-1228,共10页
针对山地城市环境下过江隧道建设面临的地形高差悬殊、地质复杂、城市建筑密集等挑战,以渝湘高铁重庆长江隧道为依托,结合工程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及城市环境特征,通过多维度技术比选与创新设计,对线路敷设方案、隧道分合修、盾构选型、... 针对山地城市环境下过江隧道建设面临的地形高差悬殊、地质复杂、城市建筑密集等挑战,以渝湘高铁重庆长江隧道为依托,结合工程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及城市环境特征,通过多维度技术比选与创新设计,对线路敷设方案、隧道分合修、盾构选型、施工组织方案、运营排水、养护通风等开展系统研究,形成适应于山地城市特点的过江隧道关键技术集成体系。研究表明:1)采用泥水平衡盾构可有效应对0.9 MPa高水压及砂岩-泥岩互层地质条件,避免喷涌风险并提升掘进效率;2)施工工艺上首次提出盾构洞内组装始发及接收拆解技术,利用85 m长组装洞和40 m长拆解洞完成盾构洞内的始发与接收,规避了传统超深竖井方案施工风险高、城市干扰大的难题;3)隧道断面采用蘑菇形结构,通过多分部开挖与肋板式锚杆挡墙叠合支护,确保了613 m 2超大断面隧洞的稳定施工;4)提出分段运营排水系统与轨下廊道通风方案,结合泥浆航运弃渣模式,解决了高水压渗流与城区环保难题。工程实践表明,上述技术集成体系显著降低了山地城市环境下过江隧道的施工风险与城市影响,提升了隧道建设质量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环境 过江隧道 线路方案 盾构选型 盾构洞内组装(拆解) 蘑菇形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