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alking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ite in Food and Cloth
1
作者 赵晓霞 《海外英语》 2014年第9X期224-224,229,共2页
In recent days,with more and more frequent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their different culture,including different rites is involved in each other.Some people think that western th... In recent days,with more and more frequent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their different culture,including different rites is involved in each other.Some people think that western things are definitely much better than Chinese things,so they imitate them from every aspect.It is not good for them to do so because some western things fit for westerners more than for Chinese people.This paper endeavors to illustrate that Chinese people should properly absorb western culture through briefly introducing food and cloth cultur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OD rite CLOTH rite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Brief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ite in Communication Language
2
作者 赵晓霞 《海外英语》 2014年第10X期273-274,共2页
In this new century,China is being engaged in many affairs with western countries.In order to make our country become more and more developed,Chinese people have been learning from western countries,including their cu... In this new century,China is being engaged in many affairs with western countries.In order to make our country become more and more developed,Chinese people have been learning from western countries,including their culture,their economy,their education,their life style,and so on.Rite is one of these important aspects.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e,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rites and Chinese rites.This paper is written to illustrate it from one aspect: communication language rite.Literature review: Many scholars have written many books and articles to discuss it.They had a brief review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western rites and Chinese rites,and they did some comparison.Through these comparisons,they suggest that people should absorb advantages of Chinese rites and western rites and abandon their disadvan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E CHINESE rite WESTERN rite COMMUNICATION 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olemn Rite of Grow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itiation of Pip in Great Expectations
3
作者 王文静 邵笑 《海外英语》 2018年第1期162-163,共2页
Se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ngland, Great Expectations by Charles Dickens describes the protagonist Pip's life experience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and reflects the true meaning of l... Se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ngland, Great Expectations by Charles Dickens describes the protagonist Pip's life experience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and reflects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in Victorian Age and Pip's moral and spiritual reflections after his disillusionment of great expectations. The"flurrying"of great expectations opens the door of initiation for Pip. In the light of the initiation theory, this thesis analyzes three stages the protagonist Pip undergoes changing from an innocent child to a mature ad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at Expectations INITIATION PIP ri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乐传统与荀子政治哲学的基本性格
4
作者 隋思喜 《管子学刊》 2025年第2期48-68,共21页
荀子政治哲学的解释传统中存在“礼义之统”与“礼乐之统”两种解释原则的范式冲突。对此两种原则应作何选择,既需要放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传统的思想格局中审视荀子对此文化传统实现了怎样的继承与发展,亦取决于荀子对“礼”“乐”关系... 荀子政治哲学的解释传统中存在“礼义之统”与“礼乐之统”两种解释原则的范式冲突。对此两种原则应作何选择,既需要放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传统的思想格局中审视荀子对此文化传统实现了怎样的继承与发展,亦取决于荀子对“礼”“乐”关系到底持何种态度的判断。荀子政治哲学的宗旨非“礼义之统”说所能概括,因为从对礼义《诗》《书》的具体态度看,荀子的真正态度并不是推尊礼义而贬抑《诗》《书》;从荀子对周文传统的继承态度看,作为言说六经之简化形式的《诗》《书》《礼》《乐》能代表荀子心目中的周文传统的基本内容。由荀子论乐与礼具有“情”与“理”的本质不同、“合同”与“别异”的功能不同以及治人心问题上的“穷本极变”与“著诚去伪”的作用不同,可见“礼”“乐”在本质和功能上存在不可通约的本质差异。故相较于“礼义之统”,“礼乐之统”能在整体上更好地涵括荀子礼治与乐治的全部思想。依“礼乐之统”解释原则,可以判定荀子政治哲学的基本性格为礼乐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传统 礼义之统 礼乐之统 礼乐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文册命命服与西周官职爵位研究
5
作者 王晖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学术界早期研究西周金文册命礼多以韨衡类去确定西周爵位,但韨衡只是服饰配饰,只起辅助性的作用,并不完全具备判断爵等的功能,以致后来一些学者怀疑西周册命赐服旂是否与爵位有关。本文认为,金文所见西周册命礼中命服才是衡量爵位等级... 学术界早期研究西周金文册命礼多以韨衡类去确定西周爵位,但韨衡只是服饰配饰,只起辅助性的作用,并不完全具备判断爵等的功能,以致后来一些学者怀疑西周册命赐服旂是否与爵位有关。本文认为,金文所见西周册命礼中命服才是衡量爵位等级的主要条件。织绣彩纹而成的“织衣”是册命礼上大夫级命服,并以“■巿”“赤■巿”等韨衡调节其爵位的高下。单色无绘绣的“玄衣”是中下大夫级命服,而以“■巿”“赤巿”“素巿”等韨衡调节其爵位的高下。依据衣服类命服赐品基本上可以把西周爵位的等级划分为三个大类,服饰的配饰可在三大类中进一步区分等级情况。春秋以后诸侯、卿士大夫命服与官爵的配合有了很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金文 册命礼 命服 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信仰仪式与共同体意识建构——以均庆跳五猖为例
6
作者 朱文青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5年第2期254-257,共4页
傩文化作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广泛存在的古老文化现象,至今仍以鲜活的形态延续着。均庆跳五猖作为傩文化的重要遗存,是一种以张渤信仰为核心的酬神仪式,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因其具有“公共性”的特征,仪式本身还... 傩文化作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广泛存在的古老文化现象,至今仍以鲜活的形态延续着。均庆跳五猖作为傩文化的重要遗存,是一种以张渤信仰为核心的酬神仪式,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因其具有“公共性”的特征,仪式本身还为人群的聚合与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文章以对均庆村跳五猖仪式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在对整个仪式过程进行深描后,从仪式中人人交往和人神交往两方面说明其对强化情感认同和构建地域共同体意识起到的柔性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多视角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民间信仰 共同体意识 交往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藏秦简《制衣》“襲”字考 被引量:2
7
作者 贾玺增 杨蝉溪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4,80,共12页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记载了秦代“襲”衣的尺寸和制法,其“襲”字的含义在古代服饰与“三礼”研究中具备特殊性,厘清“襲”字释义并对“襲”的使用价值作出判断具备必要性。梳理历代典籍文献及学者对“襲”的注释训解,并与同时...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记载了秦代“襲”衣的尺寸和制法,其“襲”字的含义在古代服饰与“三礼”研究中具备特殊性,厘清“襲”字释义并对“襲”的使用价值作出判断具备必要性。梳理历代典籍文献及学者对“襲”的注释训解,并与同时期汉墓遣策记载相比较,得出以下结论:秦汉时期,“襲”在服饰名称、穿戴动作及礼仪方面有规范的用法;《制衣》中“襲”为无下裙拼接的短款上衣,结合遣策、文献典籍记载,证明其为真实存在的;“襲”衣的形制、用途、使用人群在秦代、西汉初期至西汉中晚期经历了快速变化;“襲”字在“裼襲礼”中的使用有吉丧之分,结合遣策推测,在丧礼中“襲”衣为地方官府所赠裞衣,用以抚恤已故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藏秦简 《制衣》 “襲” 遣策 三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没有童话不是黑色的——童话与童话电影中的生成与创伤 被引量:1
8
作者 姜宇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4,共10页
童话和童话电影之中的黑色成分,一直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难题。童话所制造的,到底是一个光明而梦幻的乌托邦,还是一个黑暗又诡异的敌托邦,也向来是引发争议的焦点。要想真正回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回到童话的定义和历史,由此揭示出大人与儿... 童话和童话电影之中的黑色成分,一直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难题。童话所制造的,到底是一个光明而梦幻的乌托邦,还是一个黑暗又诡异的敌托邦,也向来是引发争议的焦点。要想真正回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回到童话的定义和历史,由此揭示出大人与儿童之间的二元对立这个根深蒂固的迷执。德勒兹的生成儿童概念虽然对这个迷执进行了极为深刻的回应,但它仍然过于偏向肯定性的生成,而忽视了否定性的创伤体验,过于偏向抽象的思辨,而忽略了对儿童之生存境况的具体分析。经由卡瓦拉罗和肖特等人对童话电影的研究,尤其是他们所引入的过渡仪式和启悟这些关键概念,否定性的面向得以突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话 童话电影 生成儿童 过渡仪式 启悟 否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藏秦简《制衣》“襲”衣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贾玺增 杨蝉溪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412,共9页
“襲”衣在近两千年的“裼襲”礼辩中一直未被准确定论,致使部分学者质疑“襲”衣的存在。随着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的出世与解译工作的开展,其中有关“襲”衣的记载证实其真实性。结合《制衣》所记载的“前襲”尺寸与制法,以及... “襲”衣在近两千年的“裼襲”礼辩中一直未被准确定论,致使部分学者质疑“襲”衣的存在。随着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的出世与解译工作的开展,其中有关“襲”衣的记载证实其真实性。结合《制衣》所记载的“前襲”尺寸与制法,以及对相关文物、遣策及典籍文献展开研究,将“襲”衣的形制分为“前襲”“反襲”,色彩分为了“素襲”“彩襲”,特征分为了“襌襲”“复襲”,并对“襲”衣的“反襲”形制进行推测与讨论,认为可能为“外削服”“内削服”、“正缝”“反缝”或“正图腾”“反图腾”3种类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藏秦简《制衣》 襲衣 前襲 三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记·礼运》: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理论奠基
10
作者 赵敏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3,共15页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则,它源于最初的食品献祭,来自于自然,是人的生存需要,所依据的是天理和人情,是道与义的统一,故礼与义二者相辅相成,这也是礼之价值所在,是人类社会重新回归“大同世界”的基本途径。它是先秦儒家对“礼”的认识的最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以此文为纲,可以深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学思想及其精髓,也为当下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运》 大同 孔子 礼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时期的共同性思想刍议——以《左传》《国语》为中心的探讨
11
作者 李祥俊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42-49,F0002,共9页
春秋时期是早期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前奏阶段,在共同性思想上既有对上古三代依据血缘、亲情的祖先神信仰、礼法制度、德行教化等的继承,又呈现出从重血缘、亲情的礼法向重才能、相对平等的法治等新思想演进的趋势。就传世文献看,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是早期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前奏阶段,在共同性思想上既有对上古三代依据血缘、亲情的祖先神信仰、礼法制度、德行教化等的继承,又呈现出从重血缘、亲情的礼法向重才能、相对平等的法治等新思想演进的趋势。就传世文献看,春秋时期所关注的共同性思想一方面是源于反思人类重大伦理政治生活中的共同性问题,另一方面是源于反思人类饮食、音乐等日常生活中的共同性问题。就春秋时期达到共同性的路径而言,主要是依据血缘、亲情的礼治和依据功利、能力的法治两大类。前者是规范社会生活、达到人际亲和关系的基本路径;后者更多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产物,它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达到共同性的路径。春秋时期开启了关于共同性思想本身内涵的讨论,比如辨析“同”“和”“比”“党”等标志共同性思想的观念之间的差别,这些围绕共同性思想内涵的讨论是对思想观念本身的反思,亦是先秦诸子相关思想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共同性 礼治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法哲学认知论基础及其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川 《管子学刊》 2024年第4期37-50,共14页
知性是荀子礼法思想的基石。荀子扬弃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论主张,将性解构为情性与知性两层,进而提出了人作为知性主体,万物作为认知客体的认知模式,基于此提出独具一格的法治思想。圣王将知性发挥极致以制定法则,常人则通... 知性是荀子礼法思想的基石。荀子扬弃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论主张,将性解构为情性与知性两层,进而提出了人作为知性主体,万物作为认知客体的认知模式,基于此提出独具一格的法治思想。圣王将知性发挥极致以制定法则,常人则通过知性理解礼法的客观实在性和有效性以理解并遵守规范。这是沃格林所谓由紧凑型宇宙论到生存论分化中的理智性神显论证,荀子及其圣王通过开发知性来回应神性显现。为捍卫已然分化了的生存实在,设定以知止成善作为认知目标和限度,保持礼法在固守与开放之间的均衡,主张既要固守礼法刑名,也要适时造作法制新名,在司法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知性以适用法律。荀子提出的认识论对其礼法思想塑造有重要意义,是型构中国传统法治的重要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认知 礼法 法发展 沃格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学与清中期骈文选本之关系
13
作者 裔一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6,共10页
骈文之体源于礼法,后世因着意于骈文形式之美,其与礼学之关系逐渐隐晦。至清代,出于稽古右文之需,礼制建设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此情势下,翰林院庶吉士学习骈文,科举考试也将骈体作为基本功夫。此期骈文选家多曾任职翰苑,出于礼职身... 骈文之体源于礼法,后世因着意于骈文形式之美,其与礼学之关系逐渐隐晦。至清代,出于稽古右文之需,礼制建设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此情势下,翰林院庶吉士学习骈文,科举考试也将骈体作为基本功夫。此期骈文选家多曾任职翰苑,出于礼职身份而编纂选本。因此,所选文体多与礼制相关,且骈文理论亦含蕴“和”的礼学内涵。正是在清中期重礼的文化氛围中,骈文与礼学再次结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期 骈文 选本 礼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中国公共秩序之建构
14
作者 曹胜高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早期中国在自然、生产、行政、生活和社会领域内持续建构公共秩序,并确立了秩序运行的道德原则,将之强化为道德认同,作为衡量社会行为的标准,形成了道德秩序。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礼乐制度,将道德认同作为内在要求,形成了既能别异又能合同... 早期中国在自然、生产、行政、生活和社会领域内持续建构公共秩序,并确立了秩序运行的道德原则,将之强化为道德认同,作为衡量社会行为的标准,形成了道德秩序。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礼乐制度,将道德认同作为内在要求,形成了既能别异又能合同的秩序形态,使之担负价值判断的职能,不断促成公共秩序的运行。两汉将孟子所总结的四端拓展为仁、义、礼、智、信五伦,依托天地自然秩序建构起人伦秩序的运行模式,阐释了公共伦理的基本逻辑,建构了公共秩序的评骘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秩序建构 道德认同 礼乐制度 公共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后妃嘉礼服饰述论
15
作者 胡佳琪 《阴山学刊》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明朝开国不久后便加紧了对于礼制与服饰的变革,在洪武时期便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服制度。经过永乐时期的进一步细化,后妃礼服的功能性以及“明等级、辨尊卑”的作用得到加强。通过出土文物及流传下来的画像与文献记载的对比,明代后妃嘉... 明朝开国不久后便加紧了对于礼制与服饰的变革,在洪武时期便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服制度。经过永乐时期的进一步细化,后妃礼服的功能性以及“明等级、辨尊卑”的作用得到加强。通过出土文物及流传下来的画像与文献记载的对比,明代后妃嘉礼服饰在实际应用中与文献记载有所不同,政令法度的松弛、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皆促成了嘉礼服饰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嘉礼 后妃 冠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治融入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与路径
16
作者 刘芳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3-42,共10页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礼治作为传统社会的独特治理方式,与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历史、现实及价值上的逻辑契合性,具体表现为礼文化蕴涵的丰富治理资源...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礼治作为传统社会的独特治理方式,与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历史、现实及价值上的逻辑契合性,具体表现为礼文化蕴涵的丰富治理资源、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诉求及礼文化蕴含的独特人文精神特质同现代化乡村治理的价值追求相契合。新时代推动礼治融入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可从发挥基层干部先锋模范作用、重视乡规民约的治理效能、推动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建设及健全乡村多元纠纷调解机制四个层面进行路径探索,以文化“软治理”助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乡村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元会礼乐仪制的新变
17
作者 刘雪青 《阴山学刊》 2024年第4期50-56,共7页
元日朝会历来颇受统治者及朝廷的重视,且各代的元会礼乐仪制又有所差异。宋代元会仪则在继承前制的基础上,作出较大幅度的增补和改革。诸如宋代在皇帝朝贺皇太后、鸣鞭、炉烟升、帘内再拜及称贺帘外等方面予以增补,并于元会所属类别问... 元日朝会历来颇受统治者及朝廷的重视,且各代的元会礼乐仪制又有所差异。宋代元会仪则在继承前制的基础上,作出较大幅度的增补和改革。诸如宋代在皇帝朝贺皇太后、鸣鞭、炉烟升、帘内再拜及称贺帘外等方面予以增补,并于元会所属类别问题、元会仪次序、贺辞与寿辞的宣读者、上寿仪步骤、行礼方位、皇帝与百官着装、元会仪地点、乐舞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宋代礼乐仪制的诸多变化,既与宋代崇文抑武、崇儒尚雅的治国方略和文化政策有关,又反映出其对前代礼乐制度着力厘革的迫切要求及政治制度化的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元会 礼乐仪制 宾礼 崇文抑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舞蹈中的身体美学
18
作者 雷昆鹏 张定贵 《安顺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6-62,共7页
舞蹈是一门以身体为基础的艺术,身体在舞蹈艺术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舞蹈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表达、文化习俗以及思想观念,研究舞蹈背后所展现的身体观念对理解舞蹈艺术之美至关重要。汉代是中国舞蹈史上第一次大发展时期,也是舞蹈理论... 舞蹈是一门以身体为基础的艺术,身体在舞蹈艺术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舞蹈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表达、文化习俗以及思想观念,研究舞蹈背后所展现的身体观念对理解舞蹈艺术之美至关重要。汉代是中国舞蹈史上第一次大发展时期,也是舞蹈理论、实践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通过对汉代舞蹈的考察,发现其呈现出“作为舞蹈表演的身体”“作为‘礼’之显现的身体”以及“作为生命之显现的身体”的身体美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舞蹈 身体美学 舞蹈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礼”课程: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助力农村学生生命成长
19
作者 徐扬威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4-108,共5页
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学校结合办学传统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构建“三礼”(入学礼、成长礼、毕业礼)课程。划分小学三大成长时段,整合古镇各类资源,丰厚“三礼”课程载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环境支持,发挥教育对... 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学校结合办学传统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构建“三礼”(入学礼、成长礼、毕业礼)课程。划分小学三大成长时段,整合古镇各类资源,丰厚“三礼”课程载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环境支持,发挥教育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正向能量,帮助学生建立并完善学生个体成长教育生态系统,以助力学生生命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成长 “三礼”课程 生态系统 家校社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孤本《春秋要解》“以礼解经”特色
20
作者 秦跃宇 李彤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明末学者严自完所著《春秋要解》为孤本文献,具有鲜明的“以礼解经”的特点。“以礼解经”治学方法受清代学者推崇,严自完“以礼解经”的研究理路在当时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创新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明时期《春秋》研究的常见范式... 明末学者严自完所著《春秋要解》为孤本文献,具有鲜明的“以礼解经”的特点。“以礼解经”治学方法受清代学者推崇,严自完“以礼解经”的研究理路在当时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创新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明时期《春秋》研究的常见范式。就礼学思想而言,严自完的礼观与朱熹存在诸多同质性的联系。深入剖析《春秋要解》对“礼”的诠释策略,可将其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重视制度、以礼观史与据实论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要解》 严自完 以礼解经 朱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