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旋式中尺度涡诱发夏秋季黑潮入侵南海的特征研究
1
作者 樊呈洋 孙忠斌 +3 位作者 徐州庆 谢湄洁 商巩 张志伟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7,共14页
太平洋黑潮入侵南海对南海的环流、温盐平衡、中尺度涡、局地气候等具有重要影响。黑潮入侵南海多发生在冬季,夏秋季(5–10月)入侵较弱。然而,通过分析2023年南海东北部的现场观测数据发现,吕宋海峡西侧气旋式中尺度涡可以诱发夏秋季黑... 太平洋黑潮入侵南海对南海的环流、温盐平衡、中尺度涡、局地气候等具有重要影响。黑潮入侵南海多发生在冬季,夏秋季(5–10月)入侵较弱。然而,通过分析2023年南海东北部的现场观测数据发现,吕宋海峡西侧气旋式中尺度涡可以诱发夏秋季黑潮显著入侵南海,使南海东北部水体最大盐度达到34.80。结合卫星高度计数据和再分析资料,证实了该气旋涡诱发黑潮入侵南海现象,气旋涡的平流作用共计输运3.05×10^(13)m^(3)黑潮水进入南海。进一步统计表明,1993–2023年共发生25次气旋涡诱发夏秋季黑潮入侵南海现象。31年内,气旋涡诱发的夏秋季黑潮入侵南海的水体通量增量达到0.29 Sv,占夏秋季吕宋海峡上层总通量的8.1%,气旋涡的流速南北非对称性可能是增强黑潮入侵南海通量的主要原因。以上结果表明气旋涡诱发夏秋季黑潮入侵南海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水体交换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式中尺度涡 黑潮入侵南海 夏秋季 水体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海东北部海域生源硫化物的分布特征和释放通量及其对中尺度涡旋的响应
2
作者 闫泽龙 徐锋 +3 位作者 单体兴 吴谨巍 周立敏 张洪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7,共11页
生源硫化物在海洋硫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于2020年7—8月对中国南海东北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了海水中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β-二甲巯基丙酸内盐(β-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 生源硫化物在海洋硫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于2020年7—8月对中国南海东北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了海水中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β-二甲巯基丙酸内盐(β-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SP)、二甲亚砜(Dimethylsulfoxide, DMSO)的时空分布,并探究了中尺度涡对其分布与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DMS、溶解态DMSP(DMSPd)、颗粒态DMSP(DMSPp)、溶解态DMSO(DMSOd)和颗粒态DMSO(DMSO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93±2.39)、(2.89±2.11)、(6.56±3.41)、(10.84±7.58)和(7.44±4.88) nmol·L^(-1)。气旋涡控制区域的生源硫化物浓度明显高于反气旋涡控制区,且中尺度涡边缘生源硫化物浓度高于涡内。生源硫化物均与叶绿素a(Chl a)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南海有机硫化物生产分布的重要因素。气团在经过Chl a高值区后,会为南海东北部带来更高的DMS大气混合比。夏季南海DMS海-气通量在0.16~19.88μmol·m^(-2)·d^(-1)之间,平均值为(5.86±6.16)μmol·m^(-2)·d^(-1)。由于气旋涡控制区域具有较高的海水DMS浓度,其海-气通量((5.86±6.16)μmol·m^(-2)·d^(-1))高于反气旋涡控制区域((3.71±4.73)μmol·m^(-2)·d^(-1))与中尺度涡影响区域((4.61±4.77)μmol·m^(-2)·d^(-1)),表明中尺度涡在控制生源硫化物的生产释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硫化物 分布 海-气通量 中尺度涡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海东北部涡旋对营养盐和叶绿素a分布的影响
3
作者 张宇 韦钦胜 +6 位作者 辛明 翟星 孙霞 谢琳萍 赵彬 邹亚文 王保栋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0-428,共19页
作为海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物理过程/现象,涡旋对物质和能量的输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调控着区域水文动力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表现出显著的生态学效应。本文利用2020年夏季于南海东北部所获取的温度、盐度、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 作为海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物理过程/现象,涡旋对物质和能量的输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调控着区域水文动力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表现出显著的生态学效应。本文利用2020年夏季于南海东北部所获取的温度、盐度、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营养盐和叶绿素a(Chl a)等参数的数据,同时结合海表面高度异常(Sea Level Anomaly, SLA)和表层地转流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冷、暖涡特征,并探讨了其对营养盐和Chl a分布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域的涡旋活动较为活跃,在台湾岛西南部((118°E, 21°N)附近)和西沙群岛东北部((115°E, 19°N)附近)分别存在一个气旋式冷涡与一个反气旋式暖涡,SLA和表层地转流的分布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对涡旋的发生;在调查海域中部((116°30'E,19°30'N)附近)也发现有一对相邻的冷、暖涡。涡旋影响区的温、盐、密跃层和次表层高盐水具有明显抬升(冷涡)或下移(暖涡)的趋势,典型断面上DO的分布和营养盐跃层的变化亦进一步指示了涡旋的存在;同时,涡旋与水平方向上各水文要素、DO和营养盐高值/低值区的斑块状分布之间也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冷涡对下层富营养水体的向上输运作用可促进真光层内的初级生产和提升Chl a的质量浓度,并使次表层Chl a最大值层(Subsurface Chlorophyll a Maximum, SCM)呈现出明显的抬升趋势;相比之下,暖涡内上层的寡营养水体趋于向下输送,从而使Chl a水平降低、SCM深度增加。分析还指出,涡旋影响下的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深度和量值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其位置与SCM总体一致,在冷、暖涡旋内分别呈现出抬升和下移的趋势,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指征涡旋的发生。此外,受陆架上升流的影响,珠江口外侧海域中的Chl a质量浓度也较高。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南海东北部涡旋区物理-生物地球化学-生态过程的耦合及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资料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 上升流 营养盐 次表层叶绿素a最大值 亚硝酸盐最大值 南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再分析海流数据的三种涡旋识别方法在南海的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丁雅楠 石绥祥 +5 位作者 刘克修 张连新 但博 高志刚 宋帅 赵亚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1-311,共11页
本文基于南海11 a逐日高分辨率再分析海流数据,利用三种涡旋识别方法——缠绕角(Winding Angle,WA)法、速度矢量几何(VectorGeometry,VG)法和OW(OkuboWeiss)参数法对南海中尺度涡进行识别和追踪,对比了三种方法对中尺度涡的探测能力,并... 本文基于南海11 a逐日高分辨率再分析海流数据,利用三种涡旋识别方法——缠绕角(Winding Angle,WA)法、速度矢量几何(VectorGeometry,VG)法和OW(OkuboWeiss)参数法对南海中尺度涡进行识别和追踪,对比了三种方法对中尺度涡的探测能力,并分析了在高分辨率再分析产品中的适用性。研究表明,产品空间分辨率的提高能够放大OW方法的W参数噪声,使该方法存在涡旋过量检测和涡旋分割现象,导致识别的涡旋数量偏多、半径偏小,涡旋平均成功探测率最低(76.2%);与OW方法相比,WA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涡旋过量探测率和漏判率,涡旋平均成功探测率提高至85.1%,但涡旋识别时间较长;与前两种方法相比,VG方法的涡旋平均成功探测率可达93.2%,综合评估参数(过量探测率×漏判率÷成功探测率)优势显著(4.5%),且计算高效。因此,在基于高分辨率再分析产品进行中尺度涡识别时,VG方法具有更加合理的涡旋探测结果和更强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识别 算法评估 高分辨率再分析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陆坡次表层异常反气旋涡声传播特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曾飞鸿 谢玲玲 +3 位作者 吴开明 李强 李明明 刘思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36,共18页
基于2018年4月温盐流断面观测、卫星遥感和模式再分析数据,本文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坡海区一个异常反气旋涡的声场特性与声传播效应。结果表明,该反气旋具有透镜式温盐结构、表层冷核和更浅的混合层深度,流速次表层强化。不同于正常反气... 基于2018年4月温盐流断面观测、卫星遥感和模式再分析数据,本文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坡海区一个异常反气旋涡的声场特性与声传播效应。结果表明,该反气旋具有透镜式温盐结构、表层冷核和更浅的混合层深度,流速次表层强化。不同于正常反气旋涡声速等值线的下凹,异常反气旋涡声速分布呈现上凸下凹的透镜式结构。涡心表层声速小于涡外,呈现负异常(<-2 m/s),次表层则为正异常(>11 m/s),这使得原有海区声速双跃层厚度上下延伸共47 m。当声源位于涡外陆架向外海传播时,与正常反气旋涡旋相反,异常反气旋涡破坏表面声道,减小声传播距离;声源在涡外深海向陆架传播时,异常反气旋涡则与正常反气旋涡类似,声能汇聚区的位置相比无涡旋时后移和下移,最大距离分别超过24 km和0.3 km。声源位于涡旋内部向外海传播时,异常反气旋涡使得声线反转深度加深,声能汇聚区间距加大1倍,正常反气旋涡中则未见这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反气旋涡 水下声传播 汇聚区 南海西北陆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夏季浮游植物群落对中尺度涡物理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冯友飞 李佳烜 杨世民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0-708,共19页
为了分析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对中尺度暖涡的响应,于2021年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布设了19个大面站,采集浮游植物水样,并分析浮游植物丰度、群落特征指数,以及水体叶绿素极大值层和营养盐浓度分布等,结果表明:共鉴定出隶属于3门82属的307... 为了分析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对中尺度暖涡的响应,于2021年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布设了19个大面站,采集浮游植物水样,并分析浮游植物丰度、群落特征指数,以及水体叶绿素极大值层和营养盐浓度分布等,结果表明:共鉴定出隶属于3门82属的307种浮游植物,其中甲藻和硅藻为该海域主要的浮游植物类群,分别有176种(33属)和129种(48属),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菱形藻属(Nitzschia spp.)、环沟藻属(Gyrodinium spp.)、斯克里普藻属(Scrippsiella spp.);在中尺度暖涡中心,叶绿素极大值层(Deep Chlorophyll Maximum, DCM)相比边缘区域更深,营养盐浓度分布也呈现类似特点;中尺度涡的物理过程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表现为暖涡中心区域的浮游植物丰度低于边缘区域。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表明,在暖涡中心区域,随着温度升高,硅藻丰度开始降低,且硅藻在中心区域的丰度低于边缘区域;相比之下,甲藻在中心区域的丰度高于边缘区域。进一步分析硅甲藻优势种的分布特征可知,菱形海线藻,菱形藻在暖涡中心区域的丰度要小于边缘区域,而环沟藻、斯克里普藻则相反。通过对暖涡区域群落特征指数的分析发现,从边缘区域到中心区域,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物种分布趋于均匀。本研究可为探索浮游植物对中尺度涡响应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中尺度暖涡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流套脱落反气旋涡对声传播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路露 南峰 +3 位作者 梁向前 于非 陈子飞 徐安琪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2-346,共15页
黑潮在冬季常以流套的方式入侵南海,并多伴随着反气旋涡的脱落,脱落的反气旋涡将黑潮高温、高盐水带入南海,影响南海东北部水文要素和声速场的空间分布,目前尚未有对黑潮流套脱落反气旋涡声学效应的研究。利用2009~2020年卫星高度计数... 黑潮在冬季常以流套的方式入侵南海,并多伴随着反气旋涡的脱落,脱落的反气旋涡将黑潮高温、高盐水带入南海,影响南海东北部水文要素和声速场的空间分布,目前尚未有对黑潮流套脱落反气旋涡声学效应的研究。利用2009~2020年卫星高度计数据和再分析数据,在南海东北部选取了6个冬季黑潮流套脱落反气旋涡,研究了其水文和声场结构,并应用Bellhop高斯射线模型仿真给出了其对声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1)6个黑潮脱落反气旋涡平均半径为110~135km,垂向深度可达1000~1200 m,最大旋转速度为0.4~0.6 m/s。反气旋涡中心暖水下沉,温度异常均为正异常,暖核位置位于100~250 m处,最大正异常达到2.5℃。中心盐度异常呈现负-正-负的三核结构。反气旋涡在100~900 m深度声速为正异常,最大正异常超过8 m/s,出现在400 m左右。(2)声波从涡外穿过涡旋和从涡内向外传播,当地形不会影响声线的反转时,会聚区的位置发生后移,后移的距离在5~10 km;当地形阻碍声线的反转时,声线与地形接触的位置不同,会聚区可能出现前移或后移,后移最大为29km,前移最大可达23km。(3)当声源深度和接收深度都为300m时,涡旋引起的声传播损失相比与无涡环境下最大增加10~15dB,同时地形与海底的反射也会使得声传播损失增大5~10dB。本文研究结果对南海东北部深海通信、远程探测、舰艇侦察与反侦察等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黑潮流套 反气旋涡 会聚区 传播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冷涡增强混合的个例研究
8
作者 韩丽丽 司宗尚 +3 位作者 庞重光 闫晓梅 陈明 俞建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637,共11页
海洋作为一个多尺度非线性系统,中尺度能量可以通过小尺度的湍流混合耗散,明晰中尺度涡对湍流混合的影响对于提高对跨尺度能量传递的认识和改进气候模式模拟具有重要作用。基于Thorpe-scale和细尺度参数化方法,利用2015年水下滑翔机在... 海洋作为一个多尺度非线性系统,中尺度能量可以通过小尺度的湍流混合耗散,明晰中尺度涡对湍流混合的影响对于提高对跨尺度能量传递的认识和改进气候模式模拟具有重要作用。基于Thorpe-scale和细尺度参数化方法,利用2015年水下滑翔机在南海观测的水文数据对湍流混合空间结构进行重建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冷涡边缘、冷暖涡交汇和暖涡区域出现混合增强现象,冷涡(暖涡)的扩散系数最高可达O(10^(-3) m^(2)/s)[O(10-4 m^(2)/s)],平均扩散系数约为9.0×10^(-5) m^(2)/s(6.2×10^(-5) m^(2)/s),是无涡状态下的4(2.8)倍。冷涡边缘、冷暖涡交汇处和暖涡区域出现理查森数小于0.25的海水水团,表明该处发生剪切不稳定有利于增强湍流混合。并且较小的理查森数大量出现在冷涡及冷暖涡交汇处,这也是冷涡处的扩散系数比暖涡处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涡 湍流混合 扩散系数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海域中尺度涡传播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舒妍 裘是 +2 位作者 郭佳祺 张哲恩 陈学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本文依据越南离岸流等将该海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基于1993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海平面异常卫星高度计数据,追踪了南海西南海域中尺度涡的传播轨迹,研究了中尺度涡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北部区域气旋涡传播方向更易沿等深线传播,反... 本文依据越南离岸流等将该海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基于1993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海平面异常卫星高度计数据,追踪了南海西南海域中尺度涡的传播轨迹,研究了中尺度涡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北部区域气旋涡传播方向更易沿等深线传播,反气旋涡更易跨地形由深水向浅水运动;北部区域冬半年(秋分至春分)会有更多的气旋涡偏北向运动,更多反气旋涡偏南向运动,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则会有更多的反气旋涡偏北向运动,更多的气旋涡偏南向运动;南部区域夏半年反气旋涡的传播路径最为独特,主要向东北方向运动,气旋涡则主要向西南方向运动,二者方向完全相反。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全面了解南海旋涡的传播及其物理机制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南海域 中尺度涡 传播特征 统计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gos漂流浮标资料的南海及邻近海域次中尺度涡识别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虎山 孙佳 +1 位作者 郭延良 熊学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0-500,共11页
次中尺度涡作为连接中尺度涡和微小湍流之间的纽带,对海洋中能量串级和物质输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研究南海及邻近海域次中尺度涡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拉格朗日漂流轨迹几何特征的次中尺度涡识别方法,并对全球浮标... 次中尺度涡作为连接中尺度涡和微小湍流之间的纽带,对海洋中能量串级和物质输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研究南海及邻近海域次中尺度涡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拉格朗日漂流轨迹几何特征的次中尺度涡识别方法,并对全球浮标计划中2000年至2022年进入研究海域的1 685个Argos漂流浮标轨迹数据进行了分析,共识别得到11 988个次中尺度涡。研究海域次中尺度涡的半径和生命周期呈正相关,多在3 km和24 h以内,反气旋涡与气旋涡数量之比约为5∶1。次中尺度涡高频出现于南海北部,由吕宋海峡西北部沿陆坡向西南方向递减。在中南半岛南部,次中尺度气旋涡相对更为活跃。研究海域次中尺度涡季节变化信号明显,冬、夏季相对活跃,春、秋季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s漂流浮标 次中尺度涡 涡旋识别 南海及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宋海峡入流对南海北部中尺度涡的影响
11
作者 满文峥 裘是 陈学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本文以2011年为例,基于海洋模式(Oceanic regional circulation and tidal model,ORCTM)模拟的南海北部真实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和封闭吕宋海峡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对比分析和研究了吕宋海峡入流对中尺度涡数量、传播特征的影响。结果表... 本文以2011年为例,基于海洋模式(Oceanic regional circulation and tidal model,ORCTM)模拟的南海北部真实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和封闭吕宋海峡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对比分析和研究了吕宋海峡入流对中尺度涡数量、传播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边界层分离、正压不稳定和平流效应的影响下,吕宋海峡黑潮水入侵等海峡入流对南海北部海域涡旋的生成和传播具有较大影响。当封闭吕宋海峡时,关闭了黑潮水对南海的侵入,南海北部不存在黑潮弯曲区,无法通过边界层分离机制生成中尺度涡;同时,南海贯穿流强度和正压不稳定减弱,降低了涡流间的能量转移,抑制了涡旋的生成和存续时间,导致南海北部中尺度涡数量减少,生存时间缩短;此外,由于涡度倾向的平流效应减弱,南海北部中尺度涡的传播距离明显变短。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海洋动力学机制和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海域 中尺度涡 吕宋海峡 边界层分离 正压不稳定 平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东南印度洋和南海北部中尺度涡统计特征的异同分析
12
作者 王宇泽 徐腾飞 +1 位作者 王岩峰 魏泽勋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49,共13页
热带东南印度洋和南海北部在地形和背景环流特征方面均具有相似性,且均存在较为活跃的中尺度涡运动。本文基于卫星高度计观测,对这两个海域中尺度涡的统计特征、季节和年际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生成于热带东南印度洋和南海的... 热带东南印度洋和南海北部在地形和背景环流特征方面均具有相似性,且均存在较为活跃的中尺度涡运动。本文基于卫星高度计观测,对这两个海域中尺度涡的统计特征、季节和年际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生成于热带东南印度洋和南海的中尺度涡数量均随其生命周期增长近似指数衰减,平均以0.2 m/s的速度向西或西南移动,但前者的平均半径更大,后者的平均振幅更强。在季节变化方面,涡动能均在北半球春季最小,在秋季最大,但热带东南印度洋涡旋生成数在夏−秋季最多,而南海北部在冬−春季最多。在年际变化方面,热带东南印度洋和南海北部涡旋活动均受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影响,在厄尔尼诺年涡动能更强,而拉尼娜年涡动能更弱,但ENSO影响这两个海域中尺度涡的机制略有不同,前者主要通过调制印尼贯穿流,从而抑制或增强该海域斜压不稳定能量实现,而后者主要通过改变南海局地风场,从而产生风应力旋度异常实现。此外,热带东南印度洋中尺度涡还受到印度洋偶极子的影响,而南海北部中尺度涡则与印度洋偶极子之间相关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东南印度洋 南海北部 中尺度涡 统计特征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的季节环流──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应用研究 被引量:71
13
作者 李立 吴日升 郭小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3-26,共14页
应用1992~1996年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研究了 冬、夏季风强盛期多年平均的南海上层环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流结构呈 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该海区冬、夏交替的季风支配.冬... 应用1992~1996年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研究了 冬、夏季风强盛期多年平均的南海上层环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流结构呈 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该海区冬、夏交替的季风支配.冬季总环流呈气旋 型,并发育有两个次海盆尺度气旋型环流;夏季总环流大致呈反气旋型、但在南海东 部18°N以南海域未见明显流系发育.研究还表明,南海环流的西向强化趋势明显, 无论冬、夏在中南半岛沿岸和巽他陆架外缘均存在急流,其流向冬、夏相反,是南海上 层环流中最强劲的一支.鉴于该海流的动力特征与海洋动力学中定义的漂流不同, 有相当大的地转成分,建议称为“南海季风急流(South China Sea Monsoon Jet)”.冬 季南下的季风急流在南海南部受巽他陆架阻挡折向东北,沿加里曼丹岛和巴拉望岛 外海有较强东北向流发育.夏季北上的季风急流在海南岛东南分为两支:北支沿陆 架北上,似为传统意义上的南海暖流;南支沿18°N向东横穿南海后折向东北;二者 之间(陆架坡折附近)为弱流区.两分支在汕头外海汇合后,南海暖流流速增强.就 多年平均而言,黑潮只在冬季侵入南海东北部,并在南海北部诱生一个次海盆尺度的 气旋型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环流 卫星高度计 季风 黑潮 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南海北部中尺度涡旋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杨昆 施平 +2 位作者 王东晓 游小宝 李荣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7-34,共8页
南海环流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上层海洋环流具有多涡结构,海洋中尺度涡旋的演变(时间上的生消和空间上的迁移)是南海环流季节调整的可能方式.文中依据卫星遥感海面高度资料和实际海洋观测所揭示的南海北部存在中尺度涡旋体系的基本事实... 南海环流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上层海洋环流具有多涡结构,海洋中尺度涡旋的演变(时间上的生消和空间上的迁移)是南海环流季节调整的可能方式.文中依据卫星遥感海面高度资料和实际海洋观测所揭示的南海北部存在中尺度涡旋体系的基本事实,采用一个改进了涡分辨(eddy-resolving)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对冬季处于强盛的东北季风强迫以及黑潮在巴士海峡入侵的共同作用下的南海北部环流的中尺度涡旋体系进行了数值研究,初步再现了冬季南海北部中尺度涡的生命史.计算结果表明,在实际的气候冬季风应力驱动下,具有的实际侧边界地形的南海北部呈现有强烈的中尺度涡旋.文中探讨了中尺度涡的垂直结构、温盐场的配置以及大尺度水平辐合辐散、海洋垂直运动与之相关的时空结构.由此可以得知,在冬季南海北部中尺度涡旋生命史的不同阶段,上述动力学因子的重要性是相对的.不同的敏感性试验表明,斜压调整是形成冬季南海中尺度涡旋体系的决定性因子;边界的入流和风应力驱动是影响中尺度涡旋运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旋 动力调整 南海北部 数值研究 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春夏南海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凡 赵永平 +2 位作者 冯志纲 白学志 吴爱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3,共13页
利用 1 998年 5~ 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 1”号和“实验 3”号科学考察船两个航次CTD资料 ,分析了 1 998年南海夏季风暴发前后南海主要断面的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观测发现 ,南海腹地基本被典型的南海水团所控制 ,但在南海... 利用 1 998年 5~ 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 1”号和“实验 3”号科学考察船两个航次CTD资料 ,分析了 1 998年南海夏季风暴发前后南海主要断面的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观测发现 ,南海腹地基本被典型的南海水团所控制 ,但在南海东北部尤其是吕宋海峡附近 ,表层和次表层水明显受到西太平洋水的影响 .季风暴发以后 ,南海北部表面温度有显著升高 ,升幅由西向东递减 ,而南海中部和南部表面温度基本没变 ,这使得南海北部东西向温度梯度和整个海盆南北向温度梯度均减小 .北部断面表层盐度普遍由 34以上降低到 34以下 ,混合层均有所发展 ,是季风暴发后降水和风力加剧的结果 .观测期间黑潮水跨越吕宋海峡的迹象明显但变化剧烈 .4~ 5月 ,黑潮次表层水除在吕宋海峡中北部出现外 ,在吕宋岛以西亦有发现 ,表明有部分黑潮水从吕宋海峡南端沿岸向西进而向南进入南海 .6~ 7月 ,次表层高盐核在吕宋海峡中北部有极大发展 ,但在吕宋岛以西却明显萎缩 ;虽然看上去黑潮水以更强的流速进、出南海 ,但对南海腹地动力热力结构的影响未必更大 .一个超过 34.55的表层高盐水体于巴拉望附近被发现 ,似与通过巴拉望两侧水道入侵南海的西太平洋水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盐结构 南海季风 黑潮 1998年 春季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跟踪浮标和卫星遥感海面高度中的南海涡旋结构 被引量:32
16
作者 贺志刚 王东晓 +1 位作者 陈举 胡建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7-35,共9页
选择 4个南海卫星跟踪Argos漂流浮标及同期的TOPEX/Poseidon卫星遥感海面高度资料 ,研究了南海海域涡旋的活动及空间结构。这 4个Argos漂流浮标的轨迹除了基本符合各季节海盆尺度环流趋势外 ,分别在菲律宾以西、越南外海、南海中部等海... 选择 4个南海卫星跟踪Argos漂流浮标及同期的TOPEX/Poseidon卫星遥感海面高度资料 ,研究了南海海域涡旋的活动及空间结构。这 4个Argos漂流浮标的轨迹除了基本符合各季节海盆尺度环流趋势外 ,分别在菲律宾以西、越南外海、南海中部等海域呈现出中尺度旋转轨迹。这些中尺度涡旋现象在同期的TOPEX卫星遥感海面高度异常 (SSHA)分布中得到了准确的印证 ,并在诊断得到的地转流场中对应了一系列瞬变的中尺度涡旋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中尺度涡旋 漂流浮标 海面高度异常 卫星遥感 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夏季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程国胜 孙佳东 +2 位作者 俎婷婷 陈举 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6,共7页
根据2011年8月19日至9月12日南海北部开放航次的温、盐资料,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结合8、9月份的卫星高度计资料,研究了2011年夏季南海北部海区水团的特征和分布状况。在垂直方向上将南海北部水团划分为5类:近岸混合水团、南海表层水... 根据2011年8月19日至9月12日南海北部开放航次的温、盐资料,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结合8、9月份的卫星高度计资料,研究了2011年夏季南海北部海区水团的特征和分布状况。在垂直方向上将南海北部水团划分为5类:近岸混合水团、南海表层水团、南海次表层水团、南海中层水团和南海深层水团,并对南海各个水团的分布,温、盐特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夏季有黑潮水入侵南海,入侵范围止于119°E。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反演的地转流场发现,流场内部有多个中尺度涡,主要包括东沙群岛东侧和吕宋海峡东侧的反气旋涡,以及东沙群岛南端的气旋涡,说明2011年夏季南海北部环流具有显著的多涡结构,并且该多涡结构对水团的垂向分布及黑潮入侵范围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水团 吕宋海峡 黑潮水 中尺度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的季节特征 被引量:56
18
作者 杨海军 刘秦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01-507,共7页
为对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特征有一总体认识,利用气候平均的1°×1°网格的Levitus资料,分析了南海0-200m层共10个等深面上的季平均温度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的季节变化明显,季风和太阳辐射对水温分布有显... 为对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特征有一总体认识,利用气候平均的1°×1°网格的Levitus资料,分析了南海0-200m层共10个等深面上的季平均温度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的季节变化明显,季风和太阳辐射对水温分布有显著影响,四季平均水温分布与平均环流状况对应较好。冬、春两季在吕宋岛西北海域有一冷涡(即吕宋冷涡),夏、秋季在越南沿岸出现另一冷涡(即越南冷涡)。这两个冷涡均对应着本海区尺度较小的气旋式环流和正的风应力旋度。吕宋冷涡还与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有关,越南冷涡则与局地强上升流有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水温分布 季节变化 冷涡 黑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尺度涡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9
作者 郑全安 谢玲玲 +1 位作者 郑志文 胡建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1-158,共28页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d),海洋中水平直径在10~500km、持续时间由数天至数月之间的水平旋转水体通称为中尺度涡。南海中尺度涡最早发现于1956年,60a来的观测与研究表明,南海是中尺度涡多发、频发海区。...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d),海洋中水平直径在10~500km、持续时间由数天至数月之间的水平旋转水体通称为中尺度涡。南海中尺度涡最早发现于1956年,60a来的观测与研究表明,南海是中尺度涡多发、频发海区。南海中尺度涡研究大致经历了早期发现、将中尺度涡当作单体运动现象研究、统计分析和当作群体运动现象研究等阶段,本文概要评述南海中尺度涡研究发展史和近年最新研究进展。经过60a的观测与研究,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包括三维结构和运动学,已大致清楚。南海中尺度涡全年皆可发生,主要分布在水深大于1 000m的深海盆,其中吕宋海峡以西和海盆西边界最为集中,气旋式冷涡和反气旋式暖涡发生概率大致相同。南海中尺度涡海面半径大多分布在50~150km,半径随水深减小,平均水平尺度比太平洋的涡旋要小。涡旋个数逐月变化,但季节规律不明显;年际变化幅度约20%,但与ENSO无明显对应关系;年平均个数的统计结果不一,最少11个·a^(-1),最多49个·a^(-1)。南海中尺度涡旋转流场从表层一直延伸到海底,流矢量表层(100m)最大(可达40cm·s^(-1)),随水深减小,2 000m仍可达3.5~5.0cm·s^(-1),但相对涡旋中心不对称,涡轴线向西倾斜。南海中尺度涡以2.0~9.0cm·s^(-1)的速度向西传播,低速区分布在深海盆东边界和西南部分海域。海面涡度平均值在5.4×10^(-6)~20×10^(-6) s^(-1)区间,高于太平洋平均值。近期研究把南海中尺度涡视为群体运动现象,先后提出长寿涡列、驻波模态和罗斯贝标准模等新概念。关于南海中尺度涡的发生机制,前人多认为黑潮和南海局地为起源。最新观点认为以罗斯贝波和中尺度涡为表现形式的太平洋中尺度扰动直接进入南海,并与海盆固有振荡模态发生共振,从而构成太平洋起源。而南海中尺度涡耗散过程、中尺度涡与其他海洋过程的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中尺度涡 长驻涡列 驻波模态 罗斯贝标准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南海上层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蔡树群 苏纪兰 +1 位作者 甘子钧 刘秦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4-23,共10页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 -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冬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结果表明 :( 1)在南海北部 ,流态主要受黑潮的影响 ,除了东沙群岛西南的大陆架海域以及吕宋岛北部西岸附近各为一反气旋涡外 ,整个南海北部为一气旋...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 -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冬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结果表明 :( 1)在南海北部 ,流态主要受黑潮的影响 ,除了东沙群岛西南的大陆架海域以及吕宋岛北部西岸附近各为一反气旋涡外 ,整个南海北部为一气旋式大环流所控制 .( 2 )在南海南部主要是风生环流 ,源自粤西沿岸的水体在东北季风的作用下顺南海西边界岸线向南流动 ,形成一支相当强的西边界流 ;同时 ,由于受北康暗沙以南的陆架坡底形效应和 β效应的作用 ,使得在南海南部出现以一个反气旋涡在南沙海槽处产生、发展并向西传播乃至衰减的约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式 南海 环流 季风 涡旋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