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3篇文章
< 1 2 1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郁建兴 葛佳楠 徐越倩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2,共8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的追求贯穿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在今天,它不仅作为一种统合效率与公平的发展概念,更作为一个现代治理体系,涵盖复杂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其核心政策议题包括:以高质量发...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的追求贯穿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在今天,它不仅作为一种统合效率与公平的发展概念,更作为一个现代治理体系,涵盖复杂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其核心政策议题包括:以高质量发展突破增长极限、以分配正义优化资源流动、以公共服务赋能个体发展、以区域协调推进空间正义、以精神富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治理看待发展等。共同富裕超越了传统发展型国家和福利国家模式,强调在多元主体协调、多维空间互动及多领域目标兼顾的框架内实现国家与个体、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共同富裕强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消除由制度造成的结构性不正义,是对全球正义价值诉求和制度构想的回应。未来,共同富裕的关键议题包括效率与公平调适的时机与幅度问题,数字技术时代的“新的匮乏”与分配问题,以及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问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治理体系 体制机制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生态振兴的制度正义及其实现
2
作者 李宁 李增元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6,共14页
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彰显人与自然的并重、经济与生态的并进、城市与乡村的统筹,制度正义是其价值依归。乡村生态振兴的制度正义是多元化、层次化的复合正义,包含生态资源均衡配置的分配正义,经... 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彰显人与自然的并重、经济与生态的并进、城市与乡村的统筹,制度正义是其价值依归。乡村生态振兴的制度正义是多元化、层次化的复合正义,包含生态资源均衡配置的分配正义,经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正义以及城乡生态融合共生的发展正义。然而,要素集聚与分配正义之间的张力、资本扩张与生产正义之间的张力以及城市偏向与发展正义之间的张力,日益成为乡村生态振兴中制度正义实现的现实梗阻。因此,乡村生态振兴中增进制度正义需要以保障性与救济性的制度矫正为导向、以平等性与多样性的生态空间为指引、以城乡生态融合性与共生性发展为目标,从而以制度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态振兴 制度正义 分配正义 生产正义 发展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生态正义的前提反思、现实困囿及纾解策略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建森 陶莉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7,共12页
生态正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当前,人工智能为协调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利益、分配生态资源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正义目标提供了新机遇。然而,在利用人工智能推进生态正义的过程中,也需注意避免陷入一些价值认知误区... 生态正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当前,人工智能为协调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利益、分配生态资源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正义目标提供了新机遇。然而,在利用人工智能推进生态正义的过程中,也需注意避免陷入一些价值认知误区,必须正视技术资本化与“反生态性”逻辑、算法机制与公平分配失衡、技术应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三重矛盾。从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筑牢数字安全共同体、构建技术创新共同体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个维度出发,科学引导人工智能的运行过程和发展方向,重塑人工智能赋能生态正义的多样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态正义 资本逻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律奇点”语境下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冬根 白树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9,共13页
“法律奇点”话题是“人工智能与法律”交叉课题研究中的一个前沿性学术问题。法律奇点论者心目中的法律奇点,就是法律智能化发展的顶峰,它将对人工智能立法、算法对法律适用的赋能、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中的运用等法律科技和智慧司法问... “法律奇点”话题是“人工智能与法律”交叉课题研究中的一个前沿性学术问题。法律奇点论者心目中的法律奇点,就是法律智能化发展的顶峰,它将对人工智能立法、算法对法律适用的赋能、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中的运用等法律科技和智慧司法问题产生重要影响。在法律科技发展目标维度上,法律奇点论者将法律奇点作为人工智能机器立法和算法赋能促进法律完善的新航标,对这个理想目标我们应予以肯定与弘扬;在智慧司法完善进程维度上,法律奇点论者所讨论的未来智能机器可能替代法官审理案件的愿景不符合人工智能治理原则与司法审判制度内在国家机器属性。未来在“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关系上,司法审判应然模式必须坚持人类法官在司法审判中的主体性,智能机器可以成为法官判案的工具但绝不能获得审判权替代法官判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点 人工智能 未来学 数字法学 法律科技 智慧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茶文化认识论重构推动茶贸易实质正义探究——基于“第二个结合”的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吕旭龙 董贇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2,共10页
茶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是关乎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重要问题。茶文化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范式转化,价值观重塑过程。以直观的物质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西式制茶范式,采用科学实证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以及普遍适用的理性贸易规则,... 茶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是关乎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重要问题。茶文化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范式转化,价值观重塑过程。以直观的物质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西式制茶范式,采用科学实证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以及普遍适用的理性贸易规则,在茶贸易竞争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以直觉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中华传统制茶范式,则普遍采用感性的手工或半手工的生产方式,以及义利兼顾的贸易规则,在全球化竞争中逐步丧失了话语权与主导权。通过比较西方直观的物质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以及中华心性之学直觉主义认识论,阐述三者之间的差异如何体现在茶文化层面、贸易正义层面,追求“茶利普惠,共同发展”的茶生态正义,无疑是茶贸易实质正义中最为重要的内涵之一。以“第二个结合”来推动茶文化认识论重构,实现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与中华传统“义利观”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认识论 茶贸易 实质正义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低阶正义”到“高阶正义”:马克思的正义观革命
6
作者 白刚 程远航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6,156,共11页
自城邦政治成为古希腊哲学的首要议题以来,正义便作为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贯穿始终。传统政治哲学从德性正义到抽象法权的发展历程,始终未能突破以应得分配为核心的低阶正义范式。这种分配正义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形式正义的主观主义表达,... 自城邦政治成为古希腊哲学的首要议题以来,正义便作为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贯穿始终。传统政治哲学从德性正义到抽象法权的发展历程,始终未能突破以应得分配为核心的低阶正义范式。这种分配正义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形式正义的主观主义表达,未能真正将正义落到实处。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考察,以资本逻辑的现实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正义本质,并在共产主义合作生产的理论建构中确立了生产正义的高阶范式,在追求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实质性意义上推进正义的客观主义转向。马克思基于生产方式的变革提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重建个人所有制,完成了从“低阶正义”到“高阶正义”的范式转换,实现了“最高级正义的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正义 高阶正义 分配正义 生产正义 形式正义 实质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主观感受——基于硅基样本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喜芬 付张祎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60,157,158,共17页
探知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主观感受,是评估我国司法公正水平及其社会认同的重要方式。通过设计认知实验,本文应用大语言模型生成AI受访者并让其回答关于司法公正的主观感受,考察我国民众对司法公正的认同程度、重视领域和认知维度。实验Ⅰ发... 探知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主观感受,是评估我国司法公正水平及其社会认同的重要方式。通过设计认知实验,本文应用大语言模型生成AI受访者并让其回答关于司法公正的主观感受,考察我国民众对司法公正的认同程度、重视领域和认知维度。实验Ⅰ发现,民众对司法公正的认同程度较高。该认同程度受到法律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实验Ⅱ发现,民众对刑事领域的司法公正最重视,该重视程度受到民众的社会公平感、性别、社会信任感等因素影响,在机制上可能源于一般民众对安全价值的考量。实验Ⅲ发现,在法治发展和人权观念的推动下,民众对程序公正的认识有所提升,但实体公正仍是民众关于司法公正的主导观念。未来提高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主观感受,不仅需要从法律内部视角保障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还需要考虑社会公平、安全、教育等外部因素,并给予刑事司法公正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公正 主观感受 硅基样本 刑事司法 程序公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运思理路 被引量:1
8
作者 徐艳玲 宋德照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3,共9页
“胸怀天下”原为描摹胸襟的修辞说法,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流变中,逐渐纳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在纵横交织的世界坐标中调适中国角色,在新旧变革的世界转型中坚守中国立场,在内外互动的运行机制中彰显中... “胸怀天下”原为描摹胸襟的修辞说法,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流变中,逐渐纳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在纵横交织的世界坐标中调适中国角色,在新旧变革的世界转型中坚守中国立场,在内外互动的运行机制中彰显中国力量,在明责担责的初心驱动中做出中国贡献,从而彰显了坚守政党本质、立足自身发展、尊重世界一体、动态分析时局、积极维护与调整国际秩序等多维一体的先进政党形象,体现了推己及人、以己度人、立己达人的高尚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胸怀天下 独立自主 公平正义 贡献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构建当代中国的伦理学知识体系?——万俊人教授访谈 被引量:1
9
作者 万俊人 章含舟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101,共13页
万俊人指出,历经数代学人的努力与奋斗,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建设已初具规模,为后继学人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学科积累。相应地,当前学者的任务是“接着讲”,即在植根自身传统的同时,针对科学技术迭代与现实情境变化而做出有效的... 万俊人指出,历经数代学人的努力与奋斗,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建设已初具规模,为后继学人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学科积累。相应地,当前学者的任务是“接着讲”,即在植根自身传统的同时,针对科学技术迭代与现实情境变化而做出有效的伦理回应,实现伦理精神的继承与创造。通过回顾美德伦理、正义理论和中西方现代性等话题,万俊人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做中国伦理学、伦理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应用伦理学的可能形态,并在辨析“伦理知识”与“伦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展望了一种面向未来的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伦理学知识体系 应用伦理学 美德伦理学 正义理论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全公正司法体制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江必新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共10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并将健全公正司法体制机制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健全公正司法体制机制既是司法改革的重要使命,也是其基本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并将健全公正司法体制机制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健全公正司法体制机制既是司法改革的重要使命,也是其基本方向。深刻把握“健全公正司法体制机制”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应当从健全刑事司法体制、民事司法体制、行政审判体制和国家执行体制四个方面着力:健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以完善刑事司法体制;规范专门法院设置以完善民事司法体制;深化管辖制度改革以完善行政审判体制;深化审执分离以健全国家执行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改革 公正司法 依法治国 专门法院 审执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数字化公共服务非均衡性困境的生成机理与破解之道——基于“空间—技术—制度”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海军 沈博仟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5,共10页
城乡数字化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性困境折射出技术赋能愿景与技术鸿沟现实之间的深层矛盾。空间分异、技术鸿沟与制度排斥的交互作用构成城乡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难以持续推进的内在机理,城乡空间分异引发资源错配并催生技术鸿沟,数字权力运... 城乡数字化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性困境折射出技术赋能愿景与技术鸿沟现实之间的深层矛盾。空间分异、技术鸿沟与制度排斥的交互作用构成城乡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难以持续推进的内在机理,城乡空间分异引发资源错配并催生技术鸿沟,数字权力运行失衡反向加剧空间分异程度,制度的结构性排斥与路径依赖固化了城乡在空间资源与技术能力上的差距。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系统性治理路径,通过物理空间调适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均衡布局,依托社会空间整合完善数字技术赋权体系,借助制度空间重构打破治理惯性与政策壁垒,实现技术赋能与制度变革的协同演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公共服务 城乡融合发展 空间正义 非均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质、关怀和权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公正研究
12
作者 李正元 张鹏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24,共15页
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管理原则强调对多元主体利益的协调,其中蕴含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公正理念。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乡村社区中蕴藏着协调社会和自然世界中各方利益的本土智慧。本文认为,人类学... 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管理原则强调对多元主体利益的协调,其中蕴含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公正理念。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乡村社区中蕴藏着协调社会和自然世界中各方利益的本土智慧。本文认为,人类学公正研究的经验路径有助于挖掘乡村协调主体关系的智慧。首先,分配公正、照护公正和市场公正是农民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三种公正类型,它们蕴含着农民关于经济利益、生态伦理和市场权利的认知、价值和规范,有助于协调主体之间关系。其次,公正研究可把握乡村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最后,公正研究不仅能激发农民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自觉性,而且能将遗产地公正议题从社会领域拓展到社会生态领域,从而拓展对“多方参与”的管理原则的认识。因此,本文通过公正研究试图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建构贡献中国经验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分配公正 照护公正 市场公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平与资源双约束下地方政府何以改善弱者福利——基于服务类社会救助的多案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忠兴 王彬 《求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77,M0005,共19页
社会救助作为帮扶弱者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着维护公平与资源短缺的双重约束。如何在双约束下追求弱者福利最大化是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弱者福利最大化理念,结合分配正义原则与整体性治理理论,构建双... 社会救助作为帮扶弱者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着维护公平与资源短缺的双重约束。如何在双约束下追求弱者福利最大化是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弱者福利最大化理念,结合分配正义原则与整体性治理理论,构建双约束下地方政府改善弱者福利的解释框架,并深入剖析多地服务类社会救助创新案例。研究发现:在服务类社会救助探索中,地方政府根据公平与效率的差异作用组合,形成了公平优先型、效率优先型、同步提高型等3种发展路径。分层分类与整体智治是双约束下地方政府改善弱者福利的重要机制。在此过程中,通过以线分层满足底线福利需求、以层分类实现边际效用趋近,保障阶层间公平与阶层内公平;通过数字赋能降低供需双方交易成本、圈层动员整合多元救助力量、标准建设规范公权力与兼顾私诉求,实现有限政府与有限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 社会救助 弱者福利最大化 分配正义 整体智治 整体性治理 公平约束 资源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监督数字化变革的困境与突破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海军 《东方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3,共14页
法律监督数字化是数字时代检察工作的重要实践和理论问题。法律监督基于数字法治建设、新时代加强法律监督功能的内生动力、检察机关积极主动履职要求对数字时代的回应,以及社会治理功能深化的时代动因发生变革。在数字化变革下,数字技... 法律监督数字化是数字时代检察工作的重要实践和理论问题。法律监督基于数字法治建设、新时代加强法律监督功能的内生动力、检察机关积极主动履职要求对数字时代的回应,以及社会治理功能深化的时代动因发生变革。在数字化变革下,数字技术成为法律监督的要素之一,法律监督范围呈现积极拓展态势,法律监督出现新模式,且强化了法律监督工作的协同性。在法律监督数字化变革的同时,伴生数字技术在法律监督中角色异化、法律监督扩权、检察机关适应法律监督新模式能力不足,以及协同机制不健全等困境。破解这些困境需要坚持检察机关在法律监督中的主体性,确定法律监督的行权边界,立足法律监督本身将法律监督数字化要求嵌入检察工作之中,并基于数据使用限度依照法定职权优化协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监督 法律监督数字化 数字检察 法律监督现代化 检察工作现代化 数字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目标在司法中的实现过程——基于家事司法微观实践过程的考察
15
作者 张剑源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6,共9页
关于法律所预设的规范目标在司法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一问题,过往研究提供了法律之内和法律之外的不同解释,但也存在局限。在家事司法实践中,规范与职能的整体结构决定着家事司法的实践样态生成。规范依据保障了家事司法实践的合规范性和... 关于法律所预设的规范目标在司法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一问题,过往研究提供了法律之内和法律之外的不同解释,但也存在局限。在家事司法实践中,规范与职能的整体结构决定着家事司法的实践样态生成。规范依据保障了家事司法实践的合规范性和体系性,职能范围则为家事司法实践不断迈向规范预设目标创造了空间,弥合了规范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规范与职能的整体结构决定着司法职能延伸的范围,并最终决定了规范的预设目标在司法中的实现程度。对于基层司法实践来说,必须时刻注意把握规范空间与职能范围之间的契合度,以此促进规范预设目标更好地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目标 基层司法 家事司法 法律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司法数字化改革的反思与展望——基于技术与价值双重维度的分析
16
作者 林喜芬 李铮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3,199,共10页
数字技术的全面应用已成为新一轮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我国刑事司法的数字化改革体现出公正与效率兼顾的价值特性。在司法权依靠数字技术扩张的同时,技术应用设计的流水线化、不同诉讼程序中技术应用的同质化、技术应用目的... 数字技术的全面应用已成为新一轮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我国刑事司法的数字化改革体现出公正与效率兼顾的价值特性。在司法权依靠数字技术扩张的同时,技术应用设计的流水线化、不同诉讼程序中技术应用的同质化、技术应用目的与价值预设的理想化、不同技术应用落实效果的差异化使得诉讼价值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兼顾,技术失范与价值失衡的风险随之陡增。未来应进一步确立以工具论与价值论相统一的技术观,关注数字技术与司法权的互动,由程序衔接转向逻辑衔接以重构改革路径。从动态性调整、应用层限制、多主体协调的角度构建诉讼价值融合机制,能实现诉讼程序中数字技术的差异化供给,推动刑事司法数字化改革新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司法数字化 技术驱动 司法价值 公平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美的效率还是负责任的正义?——大语言模型时代数字司法的价值反思
17
作者 雷磊 《东方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6,共13页
大语言模型时代的数字司法在价值上最显著的优势是实现了几近完美的效率,但因为无法进行价值判断而很难满足实质正义的要求,更无法实现司法裁判所要求的“负责任的正义”。负责任的正义是一种基于论证和代表的程序正义,要求司法裁判同... 大语言模型时代的数字司法在价值上最显著的优势是实现了几近完美的效率,但因为无法进行价值判断而很难满足实质正义的要求,更无法实现司法裁判所要求的“负责任的正义”。负责任的正义是一种基于论证和代表的程序正义,要求司法裁判同时提起“真实性宣称”与“正确性宣称”。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技术限制,数字司法既因为幻觉问题和完美训练集问题而存在真实性缺陷,又由于只能掌握“语词”(标识)而非真正的“语言”(意义),以及存在用数字技术消解司法程序空间的倾向而遭遇正确性或可证成性缺失的问题。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伦理限制,人工智能系统不应为司法裁判负责,人类法官也不应放弃自己的道德自主,将司法裁判的责任推给机器。在根本上,大语言模型只是裁判辅助技术,既不能、也不应为司法裁判的正义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效率 正义 责任 道德自主数字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公平责任适用范围法定化之缓和
18
作者 黄忠 孟涛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6,共14页
《民法典》第1186条修改了原《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规定,意图将公平责任的适用范围法定化,但《民法典》施行后的司法实践却并未固守所谓的法定化逻辑。从理论而言,在公平责任的具体法律规定之外,由无过错的双方分担损失有助于实现分配... 《民法典》第1186条修改了原《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规定,意图将公平责任的适用范围法定化,但《民法典》施行后的司法实践却并未固守所谓的法定化逻辑。从理论而言,在公平责任的具体法律规定之外,由无过错的双方分担损失有助于实现分配正义、维护法秩序一体性、克服二元对立的思维,故缓和公平责任适用范围法定化有其正当性。自逻辑而言,扩大过错认定范围、放宽无过错责任适用范围与类推适用法定的公平责任具体规范都无法有效替代公平责任,故缓和公平责任适用范围法定化实属必要。目前司法机关直接依据第1186条裁判的缓和路径存在合法性质疑,故在解释上,应将第1186条中“法律的规定”理解为包括行政法规等低位阶规范和《民法典》第6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责任 分配正义 法秩序一体性 实质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公益诉讼司法实践创新的偏失和匡正
19
作者 吴勇 梁洋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2,共10页
近年来,在回应型司法和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指引下,司法机关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探索。这些司法实践创新着重于生态环境的修复、预防性原则的落实以及环境纠纷的实质化解决,有着积极意义。但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 近年来,在回应型司法和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指引下,司法机关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探索。这些司法实践创新着重于生态环境的修复、预防性原则的落实以及环境纠纷的实质化解决,有着积极意义。但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创新也出现了主体定位不清、权力边界模糊以及利益衡量不足等偏失。对此,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创新应该注意理性限度,明确检察院积极创新、法院审慎创新的角色立场,恪守权力边界以及加强利益平衡原则的适用等,从而真正实现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公益诉讼 回应型司法 恢复性司法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师评价的优绩主义审思及超越
20
作者 张丹 石定芳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6-194,共9页
教师评价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挥棒”。受优绩主义思潮的影响,高校教师评价加剧了圈层固化、资源不公、过度竞争、等级差异等诸多深层次的问题,表征出技术垄断、指标陷阱和赢家通吃等功绩至上的迹象,呈现出工具主义... 教师评价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挥棒”。受优绩主义思潮的影响,高校教师评价加剧了圈层固化、资源不公、过度竞争、等级差异等诸多深层次的问题,表征出技术垄断、指标陷阱和赢家通吃等功绩至上的迹象,呈现出工具主义崇拜、数据主义偏见、有限游戏沉迷等特征,出现了高校教师主体同质化、学术组织碎片化和学术发展市场化等后续现象。构想未来高校教师评价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订立以育人为本的本体性评价契约,重塑以共享求共鸣的教师评价路向,营造基于贡献正义的评价组织生态,以此形塑新的评价进路,探寻高校教师评价优绩主义的优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评价 优绩主义 承认正义 分配正义 公共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