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Rice Yield and Quality Across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Zone Planting in Cold Area
1
作者 Wang Qiu-ju Liu Feng +4 位作者 Gao Pan Gao Zhong-chao Chang Ben-chao Liu Yan-xia Zhang Li-l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5年第2期1-7,共7页
Five rice varieties were planted to determine the variation of the yield and quality traits in five different regions in a cold area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the panicles, the number of grains p... Five rice varieties were planted to determine the variation of the yield and quality traits in five different regions in a cold area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the panicles, the number of grains per panicle and percentage of head-milled rice displayed quadratic curves against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nd the sterile rate decreased with greater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However, 1 000-grain weight had no correlation with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nd protein content, amylose content and taste also had no obvious relation with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from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differed with rice variety, so the temperature insensitive type variety should be proposed for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yield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cold a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浆期增温对水稻镉转运、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尹新芳 张玉盛 +2 位作者 尹鑫军 王鑫澳 敖和军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138,共7页
为了探究水稻生育后期温度变化对水稻产量、镉转运积累的影响,本研究以吸镉能力差异较大的3个常规晚稻品种(v1、v2、v3)为试材,于2023年在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人工气候室内采用盆栽方式,设置2个温度条件即对照CK(昼30℃/夜20℃)和增温处理(... 为了探究水稻生育后期温度变化对水稻产量、镉转运积累的影响,本研究以吸镉能力差异较大的3个常规晚稻品种(v1、v2、v3)为试材,于2023年在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人工气候室内采用盆栽方式,设置2个温度条件即对照CK(昼30℃/夜20℃)和增温处理(昼35℃/夜25℃),研究齐穗期至成熟期增温对水稻产量性状和植株各部位镉含量、积累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处理显著降低v1、v2、v3产量,分别较其CK降低35.3%、33.1%、22.2%,均降低结实率、千粒重及穗粒数。增温促进3个品种成熟期根、茎叶的镉吸收,根镉含量分别较其CK升高177.0%、119.5%、142.3%且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v1、v3茎叶镉含量分别较其CK升高131.7%、75.5%且均差异显著;增温抑制镉向籽粒的转运积累,在茎叶-糙米镉转运中,v1和v3转运系数较其CK分别降低78.4%、57.1%;3个品种增温条件下糙米镉积累量较其CK均显著下降,分别降低67.5%、21.7%、32.4%。增温时水稻剑叶丙二醛(MDA)、非蛋白巯基(NPT)、谷胱苷肽(GSH)、植物络合素(Pcs)含量均显著提高,并降低光合产物的合成及转运。综上,增温促进水稻根系对镉的吸收及向茎叶中转运,对水稻光合产物的合成及运输起到抑制作用,进而降低产量和糙米镉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增温 镉转运积累 生理指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台水稻光温模型研究与产量预报
3
作者 朱雨晴 李华昭 《农学学报》 2025年第4期83-91,共9页
为了探究鱼台水稻在不同积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并分析不同生育期日照时数、温度对鱼台水稻产量因素的影响,为鱼台地区的水稻的优化种植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依据。本研究以2017—2022年鱼台水稻的生长指标数据与生育期间积温等气象要素... 为了探究鱼台水稻在不同积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并分析不同生育期日照时数、温度对鱼台水稻产量因素的影响,为鱼台地区的水稻的优化种植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依据。本研究以2017—2022年鱼台水稻的生长指标数据与生育期间积温等气象要素,构建了Logistic生长模型。并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出不同生育期光温对水稻产量因素的影响,据此建立了产量因素预报模型。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对鱼台水稻生长发育的模拟,整体精确度较高,其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标准误差(RMSE)在0.591~5.100之间、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在0.087~0.107之间、与1:1直线间的R2在0.970~0.996之间。水稻返青分蘖、拔节、孕穗和灌浆成熟期的日照时数与产量显著相关,抽穗和灌浆成熟期的积温与产量显著相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了水稻产量和水稻穗粒数的预报模型,通过历史回带与直方图等方法验证得到,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台水稻 积温 生长模型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历史回代 模型验证 产量预报模型 产量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还原性物质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彭显龙 董强 +4 位作者 张辰 李鹏飞 李博琳 刘智蕾 于彩莲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10,共13页
[目的]在不同土壤上研究水稻秸秆还田后还原性物质的形成及其与水稻生长的关系。[方法]在砂壤土(S1)和粉壤土(S2)上进行2年盆栽试验,模拟低(RL)中(RM)高(RH)产量下秸秆全量还田,以秸秆不还田(R0)为对照,测定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Eh、亚... [目的]在不同土壤上研究水稻秸秆还田后还原性物质的形成及其与水稻生长的关系。[方法]在砂壤土(S1)和粉壤土(S2)上进行2年盆栽试验,模拟低(RL)中(RM)高(RH)产量下秸秆全量还田,以秸秆不还田(R0)为对照,测定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Eh、亚铁离子、锰离子和铵态氮含量,分析水稻分蘖、根系干质量、根系活力和水稻产量等指标。[结果]秸秆还田后生育前期土壤Eh显著降低,还原性物质数量增加,S2的还原性物质高于砂壤土。与对照相比,2021年在移栽后56d之前秸秆还田处理还原性物质总量、铁和锰离子含量分别提高了8.36%~199.64%、1.43%~160.03%和8.43%~57.68%。2022年在移栽后45 d前对应增加了2.95%~163.61%、0.77%~19.74%和3.28%~64.96%。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还原性物质总量、铁和锰含量有增加趋势。在移栽后56 d前(2021年)和35 d前(2022年)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含量11.28%~50.67%和10.79%~351.53%。秸秆还田使水稻分蘖期和拔节期的根系干质量降低15.06%~45.80%,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砂壤土上水稻分蘖期和拔节期的根系活力,在S2土壤上RL和RM增加了拔节期根系活力,RH降低了根系活力。秸秆还田后水稻分蘖数在水稻生育期降低了7.23%~48.44%,干物质积累量降低了3.59%~43.57%。RL和RM处理第二年水稻产量降低不明显,RH处理2年均显著减产。砂壤土中氧化还原电位高于S2,S2还原性物质总量、锰离子含量、铵态氮含量、根系干质量、根系活力、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高于砂壤土。[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秸秆还田显著增加还原性物质总量,抑制水稻早期生长。黏重土壤上秸秆全量还田引起减产,砂壤土上中低产量下秸秆全量还田不会造成穗数显著降低,因促进大穗形成不会造成显著减产。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秸秆还田下还原性物质危害是秸秆还田技术优化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寒地 水稻 还原性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和密度对寒地水稻分蘖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汪秀志 钱永德 +2 位作者 吕艳东 刘丽华 郑桂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6,共8页
为探明寒地水稻肥密因子对水稻分蘖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方法,研究粳稻垦鉴稻10号在不同时期的施氮量、调节肥施用时期及穴距对其分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分蘖状况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前期氮肥用量,其次是穴距... 为探明寒地水稻肥密因子对水稻分蘖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方法,研究粳稻垦鉴稻10号在不同时期的施氮量、调节肥施用时期及穴距对其分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分蘖状况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前期氮肥用量,其次是穴距和调节肥施用时期,再者是前期用氮量与其他因子的互作;与此同时,对分蘖状况各因子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有效蘖率>蘖穗率>最高蘖数>有效蘖率与群体成穗率互作>最高茎数与群体成穗率互作.因此,根据生产实际,尤其在低温地凉年份,适当加大前期氮肥用量并配合适当的密度以及其他农艺措施促使分蘖早生快发是提高寒地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氮肥 分蘖状况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管理对寒地直播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元英 吴振雨 +5 位作者 彭显龙 尹宇龙 蒋毅 王欢 赵广欣 郑秋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共8页
采用微区和大田对比试验方法,设置直播和移栽两种栽培方式,研究养分管理对寒地直播稻生育进程、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稻比移栽稻成熟期延迟4~5 d,能够安全成熟。优化施肥使直播稻提早成熟2~3 d;分蘖成穗率提... 采用微区和大田对比试验方法,设置直播和移栽两种栽培方式,研究养分管理对寒地直播稻生育进程、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稻比移栽稻成熟期延迟4~5 d,能够安全成熟。优化施肥使直播稻提早成熟2~3 d;分蘖成穗率提高5.4个百分点;抽穗后物质同化量提高12.7%(P〈0.05);对籽粒产量的同化贡献率增加3.3个百分点;产量提高7.2%(P〈0.05)。大田试验中优化施肥的直播稻比习惯施肥的移栽稻抽穗后20 d-成熟期穗干重提高57.6%(P〈0.01);抽穗后物质同化量提高25.6%(P〈0.01);对籽粒产量的同化贡献率增加9.4个百分点(P〈0.05);产量提高8.1%(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直播稻 养分管理 生育进程 分蘖动态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寒地水稻实现高产高氮肥利用率的氮肥运筹模式 被引量:22
7
作者 孔丽丽 侯云鹏 +4 位作者 尹彩侠 李前 张磊 赵胤凯 徐新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82-1293,共12页
【目的】秸秆还田是东北寒地水稻种植区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研究调整水稻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例,为促进寒地水稻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2017年在吉林省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吉粳511。上一季水稻收获后,秸秆... 【目的】秸秆还田是东北寒地水稻种植区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研究调整水稻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例,为促进寒地水稻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2017年在吉林省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吉粳511。上一季水稻收获后,秸秆9000 kg/hm^(2)粉碎至10 cm左右,翻压还田。在总施氮(N)量200 kg/hm^(2)不变的前提下,设置5个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处理5∶5(N5∶5)、6∶4(N6∶4)、7∶3(N7∶3)、8∶2(N8∶2)和9∶1(N9∶1),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在水稻6个生育期调查植株生物量和氮素含量,成熟期测定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计算了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与N0处理相比,施氮提高了水稻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进而显著提高了产量,以N8∶2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水稻返青期至拔节期,氮积累量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齐穗期至成熟期阶段则表现为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先增后减,氮素积累总量以N8∶2处理最高。施氮显著提高了氮素转运量和齐穗后积累氮素对籽粒氮积累量贡献率,其中氮素转运量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齐穗后积累氮素对籽粒氮积累量贡献率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先增后降,以N8∶2处理最高。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提高,氮素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均以N8∶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稻齐穗期前后氮素积累量与水稻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8943~0.9476),其中水稻齐穗后氮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齐穗前。【结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例为8∶2最有利于提高水稻齐穗期至成熟期氮积累量,促进氮素向籽粒的转运,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200 kg/hm^(2),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8∶2的施氮制度是优化水稻氮素积累特性及获得高产的理想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氮肥运筹 氮素积累 产量 产量构成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不同类型机插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6
8
作者 邢志鹏 曹伟伟 +7 位作者 钱海军 胡雅杰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刘国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8-537,共10页
为阐明播期对不同类型机插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以三系籼粳交甬优2640(大穗型)及超级稻武运粳24(多穗型)为试验材料,依据江苏省里下河稻区稻麦周年生产实践,设置6个播期,采用毯苗机插方式,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机插稻产量及光... 为阐明播期对不同类型机插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以三系籼粳交甬优2640(大穗型)及超级稻武运粳24(多穗型)为试验材料,依据江苏省里下河稻区稻麦周年生产实践,设置6个播期,采用毯苗机插方式,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机插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水稻产量随播期推迟显著下降,但变化幅度有差异;播期推迟,水稻生育时期相对延迟,生育期缩短,主要生育阶段积温及其利用率明显降低;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和千粒重受播期的影响较小,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变化较大;随播期推迟,水稻主要生育阶段光合势下降,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于生育前期上升,生育中、后期明显下降,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在拔节期略有升高,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相对降低,抽穗后叶面积衰减率呈上升趋势,收获指数下降。试验设置播期范围内,抢时早播有利于调节机插稻主要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形成"前小、中高、后强"的高质量水稻群体,易攻取高产。从生育安全性考虑,机插稻最迟应在6月15日播种。迟播条件下,应尽量避免选用大穗型品种,规避种植风险,降低生产成本投入,因此大穗型品种最晚播期宜提前至6月5日。本研究可为机插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机插稻 产量 生育期 积温 光合物质生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作免耕影响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土壤温度和团聚体分布 被引量:22
9
作者 熊又升 徐祥玉 +5 位作者 张志毅 王娟 袁家富 刘光荣 徐昌旭 毛创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57-164,共8页
研究垄作免耕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同时,观察其耕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变化,旨在为冷浸田的综合治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湖北省冷泉烂泥型冷浸田为对象,采用垄作免耕栽培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设计垄高1... 研究垄作免耕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同时,观察其耕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变化,旨在为冷浸田的综合治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湖北省冷泉烂泥型冷浸田为对象,采用垄作免耕栽培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设计垄高10(LG10)、15(LG15)、20 cm(LG20)和平作(CK)4个处理种植中稻。研究结果表明,起垄(垄高10和15 cm)能显著(P〈0.05)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2011年和2012年垄高15 cm较CK分别增产10.95%和18.51%;与CK处理相比,垄作土壤平均增温范围为0.4~1.2℃,在0~5 cm土层内,垄作处理的土壤大团聚体(〉1 mm)含量明显提高;在〉5~25 cm土层内,土壤大团聚体含量LG15最高、CK最低、而LG20和LG10处于两者之间。垄高15 cm对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大于垄高10和20 cm。垄作对冷浸田表层(0~5 cm)和下层(〉5~25 cm)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存在差异,起垄后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数量高于下层。但是,不同起垄高度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大团聚体的变化不存在对应的数学正相关。综上所述,冷浸田合适的免耕起垄高度为1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温度 农作物 冷浸田 垄作 免耕 水稻产量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管理对寒地直播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罗盛国 尹宇龙 +4 位作者 刘元英 周婷 王欢 赵广欣 王丽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23,32,共9页
采用大田对比试验方法,设置移栽、免耕旱直播、起垄旱直播3种栽培方式,研究以前氮后移为基础的不同栽培方式对寒地直播稻群体质量、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产量形成影响。结果表明,与移栽相比,直播能显著改善水稻群体质量,使叶源保持较高生产... 采用大田对比试验方法,设置移栽、免耕旱直播、起垄旱直播3种栽培方式,研究以前氮后移为基础的不同栽培方式对寒地直播稻群体质量、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产量形成影响。结果表明,与移栽相比,直播能显著改善水稻群体质量,使叶源保持较高生产能力,增加单茎茎鞘重,增强茎秆强度,畅通物质运输;可促进水稻后期干物质积累,提高抽穗后物质同化量和同化贡献率,免耕、起垄直播稻抽穗后物质同化量分别比移栽提高24.9%(P<0.01)和16.7%(P<0.01),对产量的同化贡献率分别提高25.7%(P<0.01)和13%(P<0.01);有效穗数减少,结实率和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无显著差别,产量基本持平。免耕直播与起垄直播穗粒数分别比移栽多24.4和27个(P<0.01)。免耕直播稻结实率较移栽高2.2个百分点,起垄直播较免耕高3.9个百分点。起垄直播与移栽水稻产量持平,达到7.65 t·hm-2,免耕直播产量略低,但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直播稻 养分管理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活动积温和极端持续低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王艳华 任传友 +3 位作者 韩亚东 张菁 张文忠 黄瑞冬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42-1748,共7页
低温冷害是制约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了解低温冷害的演变规律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于防灾减灾、合理搭配农作物品种熟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用东北地区73个气象站1960-2004年温度资料以及Arc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谐... 低温冷害是制约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了解低温冷害的演变规律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于防灾减灾、合理搭配农作物品种熟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用东北地区73个气象站1960-2004年温度资料以及Arc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谐波分析方法,分析了≥10℃活动积温和持续低温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了其对粮食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动积温表现出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减少的趋势,持续低温指数表现出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谐波分析表明,东北地区活动积温存在着明显的2.5-4a的周期振荡,持续低温指数主要表现为2.5-5a和10a左右的周期振荡。粮食产量的波动带有明显的活动积温和持续低温指数的信息,纬度越高,粮食产量受活动积温的影响越大,受持续低温指数的影响越小。活动积温是制约东北地区粮食和水稻产量的最主要因素,但持续低温指数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持续低温指数每增加1d,会导致辽宁、吉林、黑龙江水稻平均单产。分别下降6.2%、5.8%和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低温指数 活动积温 粮食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管理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的影响 被引量:38
12
作者 陈丽楠 彭显龙 +3 位作者 刘元英 李宗云 张明聪 李佳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56,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一般产量水平(25穴·m-2,目标产量9.0t·hm-2)下,设置习惯施肥、优化施肥,在高产水平(28穴·m-2,目标产量10.5t·hm-2)下,设置常规高产施肥和优化高产施肥,共4个处理,研究了养分管理对寒地水稻干...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一般产量水平(25穴·m-2,目标产量9.0t·hm-2)下,设置习惯施肥、优化施肥,在高产水平(28穴·m-2,目标产量10.5t·hm-2)下,设置常规高产施肥和优化高产施肥,共4个处理,研究了养分管理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在节约氮肥30%的条件下,通过增加后期施氮比例,使抽穗后干物质积累总量提高11.2%,产量提高了11.6%,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优化高产施肥模式在比常规高产施肥模式节约12%的氮肥的条件下,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16.6%,产量增加了7.2%,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果证明,水稻产量随着抽穗后干物质增加而显著增加,因此抽穗后干物质的增加对水稻高产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 水稻 养分管理 干物质积累 干物质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生长期低温指数演变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姜丽霞 任桂林 +4 位作者 李秀芬 吕佳佳 吴双 王铭 赵慧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9-88,100,共11页
【目的】分析1971-2014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期基于最低气温的低温指数(cold day index,CDI)演变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揭示作物生长期低温冷害机理、甄别关键致灾因子等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4年气... 【目的】分析1971-2014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期基于最低气温的低温指数(cold day index,CDI)演变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揭示作物生长期低温冷害机理、甄别关键致灾因子等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4年气象资料和3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和水稻单产资料,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和公认的农业气象指标,构建作物生长期内(05-21-09-30)CDI的计算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法研究CDI的变化趋势和周期变化,并分析其与作物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1)1971-2014年,作物生长期内研究区平均CDI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速度为1.5d/10年。20世纪70年代为低温事件高发期,80-90年代相对稳定,21世纪以来平原区CDI持续减少,而山区无变化或呈回升趋势。(2)研究期内,研究区CDI的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山区多平原少的趋势,CDI由北向南、由山区向平原逐渐下降。CDI的气候变率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呈现西高东低特征。(3)在作物生长期内,研究区89%站点的CDI与玉米、水稻单产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低温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负效应。不同区域CDI引起作物产量的下降幅度不同,CDI每增加1d,产量下降92.9~695.5kg/hm2。【结论】CDI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具有显著负效应,其对松嫩平原东部、三江平原和牡丹江半山区玉米、水稻影响较大,且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重于玉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指数 高寒区域 最低气温 作物产量 作物生长期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穗期冷水胁迫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士强 赵海红 +5 位作者 萧长亮 赵黎明 顾春梅 那永光 解保胜 程式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以黑龙江省30份主栽水稻品种或品系为试材,在孕穗期设置17℃冷水灌溉处理(20d),以常规栽培管理为对照,分析冷水胁迫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水胁迫导致所有试材每穴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下降,并根据相对结实率将试... 以黑龙江省30份主栽水稻品种或品系为试材,在孕穗期设置17℃冷水灌溉处理(20d),以常规栽培管理为对照,分析冷水胁迫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水胁迫导致所有试材每穴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下降,并根据相对结实率将试材耐冷性分为1、3、5、7和9级,以7和9级最多,1级最少,分别占总材料的30%和10%。在冷水处理下,全部材料抽穗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粒叶比、收获指数、叶面积指数、剑叶叶基角、剑叶和倒2叶与倒3叶披垂度均下降,但高效叶面积率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冷水处理的相对结实率与收获指数(r=0.96**)、产量(r=0.91**)、粒叶比(r=0.84**)和干物质积累量(r=0.48**)的冷水反应指数(CRI)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群体生长率(r=0.44*)、净同化率(r=0.44*)和干物质积累比例(r=0.43*)的CRI显著正相关。综上,孕穗期冷水胁迫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在品种间存在很大差异,在冷水胁迫下耐冷性极强品种(系)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粒叶比和收获指数对冷水反应迟钝,这是耐冷性极强品种(系)保持较高产量的重要形态特征和生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产量 相对结实率 冷水胁迫 干物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玉米干旱与低温冷害复合逆境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姜丽霞 赵慧颖 +4 位作者 曲辉辉 闫平 李秀芬 翟墨 于瑛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4-105,共12页
利用1981—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农业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中水分亏缺指数(K CWDI)、≥10℃积温距平(H)指标,分别对玉米出苗—乳熟期干旱、低温冷害进行判识,规定同一站、同一年内干旱、冷害均有发生为两种灾... 利用1981—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农业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中水分亏缺指数(K CWDI)、≥10℃积温距平(H)指标,分别对玉米出苗—乳熟期干旱、低温冷害进行判识,规定同一站、同一年内干旱、冷害均有发生为两种灾害复合发生,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以数理统计方法构建K CWDI和H与玉米产量的关系模型,同时应用比较方法探讨两种灾害单一发生及复合发生的温水逆境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81—2016年,研究区玉米出苗—乳熟期K CWDI、H的变化较好表达了研究区水资源空间配置特征及气候变暖趋势;分析期内,研究区玉米出苗—乳熟期累计发生单一干旱242站年,单一冷害76站年,干旱、冷害复合发生91站年;干旱、冷害复合发生随时间呈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密集发生,之后发生频率下降,空间上呈西多东少趋势,松嫩平原西部为频发区;玉米出苗—乳熟期H和K CWDI与玉米单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或P<0.01),在一定温度、水分范围内,H减少、K CWDI增大,玉米单产呈下降趋势;总体上,存在干旱、低温冷害单一发生或复合发生程度愈重则单产愈低的趋势。比较干旱、低温冷害复合发生和单一发生对玉米单产的影响可见,复合发生中干旱(低温冷害)的时间、日数、程度等与单一发生的干旱(低温冷害)相当时,则干旱(低温冷害)与低温冷害(干旱)复合发生对玉米单产的影响呈加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和低温冷害复合逆境 水分亏缺指数 ≥10℃积温距平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玉米苗期低温冷害与干旱混发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姜丽霞 李秀芬 +7 位作者 朱海霞 高明 王秋京 闫平 宫丽娟 翟墨 纪仰慧 王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5-265,共11页
利用1981—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农业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中≥10℃积温距平、水分亏缺指数(K CWDI)等指标,分别对玉米出苗~七叶期冷害、干旱进行判识,规定同一站点同一年份内冷害、干旱均有发生为两种灾害混... 利用1981—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农业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中≥10℃积温距平、水分亏缺指数(K CWDI)等指标,分别对玉米出苗~七叶期冷害、干旱进行判识,规定同一站点同一年份内冷害、干旱均有发生为两种灾害混合发生,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以数理统计方法构建积温距平、K CWDI与玉米单产的关系,同时应用相对产量方法探讨两种灾害混发逆境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6年间,研究区玉米出苗~七叶期≥10℃积温距平呈增加趋势(P<0.01),空间上具有北低南高的纬向特征,K CWDI随时间呈波动式变化,空间上表现为西多东少的经向规律,两种灾害指标的变化对气候变暖趋势及研究区资源分布配置具有明显响应;研究期间,各站玉米出苗~七叶期冷害、干旱混合发生年数为0~10 a,研究区累计发生59 a。时间上,两种灾害混合发生呈减少趋势,1990年代中期以前为高发期,之后发生频率下降。空间分布上,两种灾害混合发生表现为由西至东减少趋势,频发区处于松嫩平原西部;玉米出苗~七叶期≥10℃积温距平、K CWDI与玉米单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或P<0.01),前者为正效应影响,后者为负效应影响,表征≥10℃积温距平升高、K CWDI减小,玉米产量呈升高趋势,反之呈下降趋势;玉米出苗~七叶期冷害与干旱混发逆境对玉米产量影响总体以负效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积温距平 水分亏缺指数 低温冷害 干旱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基蘖穗肥施入比例对机插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付立东 王宇 +4 位作者 李旭 吕小红 隋鑫 任海 黄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52-55,共4页
为探讨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入比例对机插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方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基蘖肥施入比例,可提高水稻群体最高茎蘖数与齐穗期有效叶面积率、干物质积累量;提高穗... 为探讨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入比例对机插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方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基蘖肥施入比例,可提高水稻群体最高茎蘖数与齐穗期有效叶面积率、干物质积累量;提高穗肥施入比例,可提高水稻茎蘖成穗率与齐穗期高效叶面积率、净光合速率,可提高齐穗后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单位面积收获穗数、颖花量及收获指数随着穗肥施入比例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在每667 m2施氮(N)18 kg的前提下,氮素基蘖穗肥比例20∶50∶30的处理获得最高单产为每667 m2762.1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插秧 氮素基蘖穗肥 净光合速率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积累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反演逐日LAI及SIMRIW模型的冷害对水稻单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何英彬 陈佑启 唐华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88-194,共7页
该文旨在将遥感技术与水稻作物模型SIMRIW相结合,以黑龙江省五常市为例,研究冷害对水稻单产的影响。通过在水稻移栽期至成熟期选取的系列MODIS图像计算NDVI,进而反演水稻全生育期逐日LAI,结合SIMRIW模型计算水稻单产。计算结果表明2006... 该文旨在将遥感技术与水稻作物模型SIMRIW相结合,以黑龙江省五常市为例,研究冷害对水稻单产的影响。通过在水稻移栽期至成熟期选取的系列MODIS图像计算NDVI,进而反演水稻全生育期逐日LAI,结合SIMRIW模型计算水稻单产。计算结果表明2006年五常市水稻单产值为5411.74 kg/hm2,为实际值的83%;而在4种用于LAI反演的统计模型中,抛物线模型精度最好;整体拟合法在逐日LAI计算中要优于分段拟合法。这说明应用MODIS能够准确反演并拟合逐日LAI,它可为冷害影响水稻单产的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SIMRIW模型 LAI 冷害 水稻单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直播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喜娟 来永才 +7 位作者 孟英 唐傲 董文军 冷春旭 王立志 姜树坤 姜辉 丁国华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46,50,共5页
直播稻面积在黑龙江省逐年增加,为了解水直播栽培技术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笔者对黑龙江省水直播面积最大的虎林市和抚远县进行了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水直播对寒地粳稻穗部结构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对金禾1号的穗长、一次枝梗数和... 直播稻面积在黑龙江省逐年增加,为了解水直播栽培技术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笔者对黑龙江省水直播面积最大的虎林市和抚远县进行了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水直播对寒地粳稻穗部结构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对金禾1号的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影响较小,对龙粳31号的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影响较大;在水直播栽培条件下,金禾1号和龙粳31号的产量可达7.78 t/hm2和8.73 t/hm2,但仍极显著低于插秧栽培,这主要与水直播稻千粒重显著降低有关;金禾1号和龙粳31号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表现出水直播的低于插秧,而直链淀粉含量要高于插秧,但两种栽培方式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金禾1号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表现为水直播显著低于插秧,而龙粳31号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两种栽培方式间差异不显著;金禾1号和龙粳31号的食味评分两种栽培方式间的差异也未达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水直播 穗部结构 产量 品质 寒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蘖肥氮量与寒地水稻产量和氮效率的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彭显龙 潘新杰 +4 位作者 秦迎春 苏东行 马昕 吕迪 于彩莲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2-77,共6页
在固定穗肥氮量(35 kg·hm^(-2))的条件下,研究基蘖肥氮量与寒地水稻产量和氮效率的关系。2011~2012年,设置基蘖肥氮量分别为30、65、85和115 kg·hm^(-2)的处理,并以不施氮为对照。测定了主要生育期水稻干物质、氮积累、产量... 在固定穗肥氮量(35 kg·hm^(-2))的条件下,研究基蘖肥氮量与寒地水稻产量和氮效率的关系。2011~2012年,设置基蘖肥氮量分别为30、65、85和115 kg·hm^(-2)的处理,并以不施氮为对照。测定了主要生育期水稻干物质、氮积累、产量和氮效率。结果表明:随着基蘖肥氮量的增加,水稻抽穗期前或拔节前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积累量也相应增加,两者为显著的正相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积累与基蘖肥氮量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基蘖肥氮量太高反而不利于后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水稻产量和基蘖肥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收获指数亦随氮肥用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基蘖肥氮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012年温度较高,因此产量和总氮积累均高于2011年。在试验的土壤条件下,平均基蘖肥氮量为64 kg·hm^(-2)较为适宜,基蘖肥用量增加虽没有造成减产,却使氮素大量损失,使氮效率降低,适宜的基蘖肥氮量是水稻高产和氮素高效利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 水稻 基蘖肥氮量 产量 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