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和终结
1
作者 张海鹏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3,共13页
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和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和理论创造。以往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央苏区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而且多将苏区根据地研究与抗日根据地研究分开进行,同样作为农村革... 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和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和理论创造。以往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央苏区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而且多将苏区根据地研究与抗日根据地研究分开进行,同样作为农村革命根据地重要形态的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则研究相对薄弱。实际上,对于农村革命根据地,需要有一个总体把握,应将其作为一个总的概念、完整的概念来看待。在新中国成立75年之后的今天,研究农村革命根据地,需要有新的眼光,要以宏观视野看待根据地建设发展史。从这个视角看农村革命根据地研究,苏区时期根据地是初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是成熟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是收获时期,也是终结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 中央苏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论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晓婧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6,共11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出鲜亮的传统文化底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智慧。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并且以其独...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出鲜亮的传统文化底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智慧。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并且以其独有的精神特质、价值理念、思维特征,培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品格,涵育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启迪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与滋养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彰显出中华文明的新高度,充分展示了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精神自觉的历史必然、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树荫 耿鹏丽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7,共8页
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自觉,是在应时处变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在谋事图强中赢得战略主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引领未来的精神主动。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独立自主精神自觉的重要性,从精神层面回应了坚持独立自主精神自觉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自觉,是在应时处变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在谋事图强中赢得战略主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引领未来的精神主动。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独立自主精神自觉的重要性,从精神层面回应了坚持独立自主精神自觉的历史必然、核心要义以及时代价值。坚持独立自主开辟前进道路,是我们党全部理论与实践的立足点,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自信、自立、自主、自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走向民族复兴的前进定力、根本依托、使命担当以及精神禀赋。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历史思维坚持独立自主精神自觉,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历史主动,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独立自主精神 精神自觉 革命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重视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
4
作者 何明 汪敬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49,共9页
学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相关研究更多集中在总结“是什么”,而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相关研究存在不足。基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文献的梳理,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重视民族... 学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相关研究更多集中在总结“是什么”,而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相关研究存在不足。基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文献的梳理,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这一问题进行解答,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时代课题的历史性回应,同时也能给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提供经验启示。研究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重视,一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塑造,二是在特定时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革命目标和使命的必然要求,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认识发挥着思想基础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 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革命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容性法治: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法治特征及效能提升 被引量:1
5
作者 曾钰诚 冯霞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0,共10页
党的二十大首次对“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作出专门部署,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法治轨道上稳步推进自我革命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在推进自我革命过程中,通过整合包容党内法规制度、国家法律、党的纪律、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 党的二十大首次对“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作出专门部署,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法治轨道上稳步推进自我革命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在推进自我革命过程中,通过整合包容党内法规制度、国家法律、党的纪律、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等规范形式和内容,构建起由党章及其下设的党的领导制度规范、党和国家组织制度规范、党的自身建设制度规范、党和国家监督保障制度规范四大板块组成的制度规范体系。“包容性法治”框架下的自我革命实现了不同治理规范、治理主体、治理内容的包容,确立起全面整合、多元协同的法治秩序。这可从提升自我革命的制度协同性、体系融贯性、系统调适性等方面持续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自我革命 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包容性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被引量:8
6
作者 于安龙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5,M0003,共13页
“两个结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主线。推进“两个结合”,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内在需要,是全面准确把握中国特殊国情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的应有之义,是中... “两个结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主线。推进“两个结合”,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内在需要,是全面准确把握中国特殊国情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本质体现。实现“两个结合”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主”与“客”的良性互动、“守”与“变”的有机统一、“正”与“反”的双面启示、“前”与“后”的有效承接等方面。从内在运行机理来看,“两个结合”具有融通性、同步性、共基性和互动性。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是“两个结合”的核心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是“两个结合”的根本主体,党内领袖群体是“两个结合”的重要主体。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坚持以与时俱进为“先”、以文化创新为“重”、以人民至上为“核”、以党的领导为“纲”、以调查研究为“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具体实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3
7
作者 曹开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4,共6页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历史发展问题,既是一个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进程的政治命题,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实践、价值问题。纵观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发展历程,始终贯穿着历史与现实互契、理论与实践互动、价值与真理互融的内在发展逻...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历史发展问题,既是一个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进程的政治命题,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实践、价值问题。纵观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发展历程,始终贯穿着历史与现实互契、理论与实践互动、价值与真理互融的内在发展逻辑,表现为解决“两大主要矛盾”、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生成逻辑,贯穿“一个指导思想”、强化“一个精神动力”的理论逻辑,立足“四大社会变革”、实现“三个伟大飞跃”的实践逻辑,执着“四大价值追求”、谨记“三个不能忘记”的价值逻辑,面向“三大历史任务”、把握“三个变与不变”的时代逻辑,系统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生成与发展的问题,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历史发展的逻辑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发展逻辑 文化自信 自我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法制在传统乡村的实践 被引量:2
8
作者 侯欣一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0-176,共17页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共产党依靠武装力量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从南到北陆续建立了若干大大小小的革命根据地,开始执掌局部政权,开始了最初的法制实践。这些根据地政权全都位于乡村,又均为近代中国地理位置最为偏僻、社会经济最为落后...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共产党依靠武装力量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从南到北陆续建立了若干大大小小的革命根据地,开始执掌局部政权,开始了最初的法制实践。这些根据地政权全都位于乡村,又均为近代中国地理位置最为偏僻、社会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具有血缘组织强大、传统儒家伦理影响深远、人口少、居住分散、文盲率高、工商业不发达等特征,既无共产主义文明产生之元素,也非现代法治驰骋之场所。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法律观,借鉴苏联以党建国的经验,对乡村进行重塑和改造。根据地政权建设和法制实践经历了从简单移植到自主创新两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或将法制作为革命工具,或将法制作为治理手段,或将法制作为政治动员工具,通过增强个体感受、斩断与传统乡村的联系、从整体上改造社会等各种办法,调整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在革命和秩序之间寻求平衡,在变动中构建新的社会秩序,使生活在乡村中的底层农民与革命法制有了真实接触。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最初的法制实践也不可避免地深深打上了乡村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乡村革命法制 重塑 治理 利益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精神生产视阈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被引量:2
9
作者 梅岚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3,共10页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探析提供了可靠的分析视阈。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历史向度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了深刻的理论内涵。在马克思精神生产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党的理论研究的精神生产成果,...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探析提供了可靠的分析视阈。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历史向度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了深刻的理论内涵。在马克思精神生产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党的理论研究的精神生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时代优秀精神产品的总和,体现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蕴含的规律性原则,体现着马克思精神生产活动的历史使命。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首先要对伟大精神生产成果进行谱系化传承,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不断增强伟大精神生产成果的引导力,在党的自我革命的推进中不断增强伟大精神生产成果的生命力,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的研究与学习中不断增强伟大精神生产成果的穿透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不断增强伟大精神生产成果的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党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握“马克思主义行”的多重维度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亚男 桂翔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共10页
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包括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首先在于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为苦苦寻求国家出路的近代中国人民指... 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包括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首先在于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为苦苦寻求国家出路的近代中国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所展示的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图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二者相融相通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的文化前提;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是确证和彰显马克思主义行的现实前提。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两个结合”,既是深刻的历史经验,也是始终保持和激发马克思主义生机和活力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华兵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2,共9页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鲜明彰显,也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置身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鲜明彰显,也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置身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题中应有之义。考察二者相结合的思维契合和时代要求,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逻辑肇始、澄明价值旨归、彰显核心要义、厘定创新理念、展望世界图景,科学构建二者相结合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进一步回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诉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生性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俊 邓清源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1,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以其历史的主动性和责任担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实践中开创、发展、丰富和确立...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以其历史的主动性和责任担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实践中开创、发展、丰富和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关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规律的基本原理和现代民族思想为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提供了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基因;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成功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共产党 “两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对传统知行观的创新性发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红姣 吴冬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5,共8页
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优秀的认识论传统。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者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在继承中国优秀的知行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性发展。首先,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实事求是”精神的同时给它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知行观的... 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优秀的认识论传统。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者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在继承中国优秀的知行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性发展。首先,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实事求是”精神的同时给它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知行观的内涵。其次,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现了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再次,中国共产党的知行观,在重视“德性之知”的同时,更加注重“见闻之知”,其重点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且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践行中华优秀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实事求是 传统知行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民本主义的时代内涵及其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弘 张等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3-107,共5页
新民本主义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本观。无论是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还是作为中国改革发展的路向,新民本主义的内涵应是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要求的。在当今,党的新民本主义应是指以"关注... 新民本主义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本观。无论是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还是作为中国改革发展的路向,新民本主义的内涵应是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要求的。在当今,党的新民本主义应是指以"关注民生、保障民权、发展民主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民本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民本主义 传统民本思想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精神谱系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被引量:29
15
作者 邹绍清 吴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28,共13页
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走向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探索、构筑起体现党的宗旨与本质属性,彰显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崇高道德风范、价值追求和民族振兴的精神族谱,成为立党兴... 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走向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探索、构筑起体现党的宗旨与本质属性,彰显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崇高道德风范、价值追求和民族振兴的精神族谱,成为立党兴党强党的重要法宝。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历程,从学理上系统研究百年大党构筑革命精神谱系的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构筑了以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主线的革命精神总谱系,绘就了一幅璀璨辉煌的精神谱系图谱;构筑了共产党人杰出人物(英模群体)革命精神分谱系,彰显了革命精神谱系的崇高人格力量、理想和价值追求;构筑了以追求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为主旋律的重大革命事件革命精神分谱系,彰显了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动力;构筑了抵御外侮和抗击各种风险挑战的抗击重大风险挑战(斗争)革命精神分谱系,彰显了党的坚强领导及依靠人民必胜的革命情怀。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谱系所形成的成功经验及其时代价值,汲取丰厚革命精神谱系的滋养,与新时代同向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革命精神谱系 重大成就 成功经验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永春 饶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6,共6页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独有的一种文化形态。育人是革命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主要表现在立"身"、立"足"、立"志"、立"品"、立"行"...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独有的一种文化形态。育人是革命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主要表现在立"身"、立"足"、立"志"、立"品"、立"行"等五个方面。在当今,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之于个人、之于国家、之于世界都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应从丰富育人内容、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构建多路径育人体系等方面入手,建立革命文化育人功能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革命文化 育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承、实践和超越:从新三民主义到新民主主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谦 邵新顺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21,共8页
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武器、斗争载体和现实目标。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近代以来的革命传统,忠实地实践新三民主义,在具体的革命斗争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和方法,通过对新三民主义因其阶级属性所具有... 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武器、斗争载体和现实目标。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近代以来的革命传统,忠实地实践新三民主义,在具体的革命斗争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和方法,通过对新三民主义因其阶级属性所具有的缺陷进行改造和超越,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完成了孙中山的革命遗志。这样,就使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具有了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和社会改造的历史合法性,使得新中国具有了延续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正统性,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了深厚的、不断层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使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建立在民族血脉代代相承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档案:认知、交集与辨析 被引量:29
18
作者 郑慧 农扬宇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21,共3页
目前学术界和实践部门对"红色档案"究竟为何物,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认识。通过对与"红色"有关的术语如"红色""红色政权""红色经典""红色文献/资料""红色文化"及&... 目前学术界和实践部门对"红色档案"究竟为何物,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认识。通过对与"红色"有关的术语如"红色""红色政权""红色经典""红色文献/资料""红色文化"及"红色资源"进行剖析,对"红色档案"进行了科学界定,并与有关档案术语"中国共产党党务档案""革命历史档案"进行了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档案 中国共产党党务档案 革命历史档案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主要本质特征及当代弘扬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太淼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共7页
精神是伴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发展、传承并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作用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内容极其丰富的伟大革命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国... 精神是伴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发展、传承并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作用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内容极其丰富的伟大革命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主要本质特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与时代特点相合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精神情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精神。这些精神之间存在内在逻辑联系。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承伟大革命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 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出发 被引量:17
20
作者 汪信砚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3,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 习近平总书记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出发的庄严宣言。尽管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本质规定之一,但这个讲话在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之后,又将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单独提出来加以强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尽管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已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自觉意识并不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共始终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新征程上,强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