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安市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发展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1
作者 张军红 《宁夏农林科技》 2025年第5期65-70,共6页
退耕还林是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重要举措。经过20余年矢志不移的接续奋斗,退耕还林工程使延安的植被覆盖明显增加,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但当前在巩固成果、提质增效方面仍面临林分结构失衡... 退耕还林是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重要举措。经过20余年矢志不移的接续奋斗,退耕还林工程使延安的植被覆盖明显增加,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但当前在巩固成果、提质增效方面仍面临林分结构失衡、农民补植管护消极、偷牧现象禁而不止、林业产业收益偏低等问题。为此,延安应采取大力调整林分结构,提升退耕还林整体效益;科学编制长远规划,持续强化科技支撑;全面实施封山禁牧,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主动抢抓政策机遇,缓解林地保护矛盾等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市 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生态安全格局和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山水林田坝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腾雯 程俊豪 +2 位作者 熊航 刘允瑄 谢苗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0-1225,共16页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当前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应对多样化挑战,实现“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生命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当前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应对多样化挑战,实现“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生命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生态安全格局是整合生态要素和优化空间配置的有效工具。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皇甫川入黄小流域为研究区,提出了NbS指导下的“风险-格局-路径”生态修复框架。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诊断流域“社会-生态”系统问题,构建源地-廊道-节点式生态安全格局,依据NbS八大准则设计“修复措施-生态效益-人类福祉”的NbS生态修复路径。建立“要素-问题-准则-策略”逻辑关系,实现NbS修复路径的全要素空间落位。结果表明:(1)皇甫川入黄小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显著,干流周围及流域南部风险高,高与较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与较低风险区分别占全区面积的21.43%、25.56%、53.01%。(2)流域内共识别18个生态源地、153条生态廊道和86个生态节点,生态源地与廊道分布较均匀,生态节点在流域西北部分布较少。(3)设计流域“川道改造+坡沟共治+矿山重塑”三位一体的山水林田坝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策略,布局3大类10小类共计80个修复工程。(4)修复策略NbS自评估总分值86.04%,与NbS准则高度匹配。在NbS理念指导下,利用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山水林田坝草要素生态过程耦合、空间布局协同,为流域维护生态安全、治理系统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S 山水林田湖草沙 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退耕还林区地表蜘蛛群落特征及生态位分析
3
作者 南正正 艾宁 +4 位作者 闫慧玲 赖善梅 王思艺 苑彩霞 刘长海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9-251,共13页
为深入了解黄土丘陵退耕还林区地表蜘蛛群落特征、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选取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后形成的典型植被群落(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刺槐林、小叶杨林及农田)为研究样地,于2022年8—11月在每... 为深入了解黄土丘陵退耕还林区地表蜘蛛群落特征、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选取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后形成的典型植被群落(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刺槐林、小叶杨林及农田)为研究样地,于2022年8—11月在每个样地采用陷阱法进行地表蜘蛛采集,并对采集的蜘蛛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1)共采集到地表蜘蛛标本2463头,隶属18科36属49种,其中13个为主要物种。退耕还林对地表蜘蛛群落的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产生显著影响(P<0.05),而对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影响;地表蜘蛛群落均匀度指数最高的是山杏林和农田,均匀度指数为0.82;均匀度指数最低的是小叶杨林,均匀度指数为0.49。地表蜘蛛群落优势度指数最高的是山杏林,优势度指数为7.38;优势度指数最低的是小叶杨林,优势度指数为2.13。研究区绝大多数植被间Jaccard相似性指数介于0.4—0.5之间,地表蜘蛛群落组成整体呈现中等不相似。(2)主要地表蜘蛛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鞍形花蟹蛛,生态位宽度为5.30;生态位宽度最小的是申氏豹蛛,生态位宽度为1.54。主要地表蜘蛛生态位重叠值分布范围为[0.06,1],生态位高度重叠占总对数的23.08%,中度重叠占总对数的28.21%,低度重叠占总对数的48.72%。研究区13个主要地表蜘蛛生态响应速率之和为负值,表明主要地表蜘蛛处于衰退阶段。(3)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草本盖度、枯落物厚度、速效钾、电导率、有机质是影响主要地表蜘蛛分布与生态位特征的关键驱动因子。因此,本研究表明,人工林的种植有利于当地地表蜘蛛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退耕还林区主要地表蜘蛛之间以及主要物种与环境之间尚未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区 地表蜘蛛 群落结构 生态位特征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吉县清水河径流输沙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谢宇 魏天兴 +1 位作者 张晓明 缪今典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6,共8页
为探究多种措施综合影响下清水河径流输沙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收集1950年以来的降水、径流、输沙及水土保持数据,应用突变检验、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相关公式法明确径流输沙突变点,计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与水土保持措施的... 为探究多种措施综合影响下清水河径流输沙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收集1950年以来的降水、径流、输沙及水土保持数据,应用突变检验、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相关公式法明确径流输沙突变点,计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与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结果表明,清水河径流量、输沙量显著持续减少,输沙变化对于梯田、淤地坝面积的增长更为灵敏,而径流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五大措施综合变化;退耕还林之前的人类活动对径流和输沙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6.71%和81.60%,退耕还林实施后的贡献率分别达到98.68%和96.33%,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效益值为76.59%,减沙效益值为99.79%,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河流输沙作用远高于对径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输沙 退耕还林 水土保持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对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沙漠化敏感性的影响
5
作者 朝力格尔 兴安 +1 位作者 乌吉木吉 贾小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91-4404,共14页
实时评估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支撑。基于MEDALUS模型,构建地形、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因素的沙漠化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动态监测以阴山北麓草原生态... 实时评估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支撑。基于MEDALUS模型,构建地形、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因素的沙漠化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动态监测以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并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沙漠化敏感性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阴山北麓生态功能区西北部对沙漠化敏感性的抑制作用低于东南部。地形、气候和植被质量指数较为稳定,土壤质量指数从1.028上升至1.165,表明土壤对沙漠化的抑制作用减弱,而水文质量指数从0.769下降至0.713,水资源的抑制作用增强。时间上,功能区土地的沙漠化敏感性自东向西逐渐增强,不敏感区域的面积从20.68%下降至14.80%,而极度敏感区域的面积从10.34%上升至13.06%。空间上,西北部荒漠周边草地、大青山北麓耕地及东南部耕地周边草地的沙漠化敏感性上升,面积比例为7.97%;狼山向东北延伸至乌兰察布高原的荒漠草原区域沙漠化敏感性下降,面积比例为0.91%,整体呈轻微上升趋势。水文和气候是沙漠化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q=0.779,0.768),植被是基础性因素(q=0.757),而地形和土壤对沙漠化敏感性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q=0.286,0.627)。草地和林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317.02km^(2)和175.71km^(2),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则减少了239.47km^(2)和527.85km^(2)。尽管退耕还林治理措施在抑制沙漠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退耕区的沙漠化敏感性上升面积比例(13.74%)仍低于非退耕区(44.11%),沙漠化敏感性整体仍在上升,不合理的退耕方式、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匮乏等因素加剧了这一趋势,需引起进一步关注。研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防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敏感性 退耕还林 干旱半干旱区 阴山北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黄河水安全的综合影响评估
6
作者 畅利毛 郑和祥 侯洪飞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89,共10页
为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协调发展,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亟需构建黄河水安全的综合影响评估体系。以黄河鄂尔多斯段为研究对象,基于专家咨询法、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结合加权平均方法,选取气候干旱程度... 为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协调发展,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亟需构建黄河水安全的综合影响评估体系。以黄河鄂尔多斯段为研究对象,基于专家咨询法、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结合加权平均方法,选取气候干旱程度、沙尘暴发生频率、淤地坝拦沙效果、水土保持率、土地盐碱化程度和水沙协调度等24个指标因子,构建涵盖库布齐沙漠、十大孔兑、黄河南岸林田湖草和黄河干流4个准则层的黄河水安全综合影响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黄河南岸林田湖草系统的防风固沙效能显著,黄河干流水质状况总体健康。此外,沙漠植被覆盖度、水土保持率、凌汛水生态治理效果及防洪体系标准满足程度指标综合评价较好,其余指标因子则表现较差。该评价体系为黄河水安全恢复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鄂尔多斯段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全面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安全 综合影响评估体系 山水林田湖草沙 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退耕还林植被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7
作者 刘冰洁 张玉鹏 +2 位作者 李雨 赵怡凯 付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112,共10页
【目的】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建设工程,建立土壤健康评价体系,评价东北黑土区不同植被恢复下退耕还林地的土壤健康,为科学评价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东北黑土区两种主要植被类型(落叶松纯林、榆树-忍冬混交... 【目的】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建设工程,建立土壤健康评价体系,评价东北黑土区不同植被恢复下退耕还林地的土壤健康,为科学评价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东北黑土区两种主要植被类型(落叶松纯林、榆树-忍冬混交林)退耕还林地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耕地土壤为对照,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明不同植被恢复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性质的特征及差异,基于美国康奈尔土壤健康评价体系,对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健康进行评价并明确其影响。【结果】1)落叶松纯林和混交林的土壤容重较对照显著下降了14.28%~15.04%,饱和持水量较对照显著增加了33.34%~59.84%,混交林饱和持水量较落叶松纯林增加了19.87%。2)落叶松纯林和混交林的土壤碳氮及土壤速效钾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了20.44%~29.16%、35.16%~38.28%和85.58%~121.63%,混交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3)落叶松纯林及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了105.95%~183.43%、81.95%~142.43%;混交林的蔗糖酶活性较对照提高了55.46%。4)土壤健康评分结果为混交林(9.86)>落叶松纯林(6.97)>对照耕地(3.65)。【结论】纯林及混交林的土壤健康评分较对照均有显著提高,混交林的土壤健康评分得分最高。退耕还林后,植被主要通过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稳定性来改善土壤健康。建议在对退化土壤修复时可以丰富植物种类,使用乔灌混交的植物配置方法,以更好地恢复土壤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健康评价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情景退耕还林对林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潜在影响
8
作者 安娜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4期56-59,73,共5页
【目的】为了分析林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在多情景退耕还林下的具体表现,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水平的提升。【方法】以辽宁省西丰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照组设置现状情景,实验组设置3种退耕情景,分析多情景退耕还林对林地生物多样... 【目的】为了分析林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在多情景退耕还林下的具体表现,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水平的提升。【方法】以辽宁省西丰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照组设置现状情景,实验组设置3种退耕情景,分析多情景退耕还林对林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潜在影响。【结果】情景Ⅰ、情景Ⅱ、情景Ⅲ、情景Ⅳ的平均森林生物量分别为181.904 t·hm^(-2)、186.211 t·hm^(-2)、175.292 t·hm^(-2)和175.963 t·hm^(-2),其中情景Ⅱ的平均森林生物量最大。情景Ⅰ、情景Ⅱ、情景Ⅲ、情景Ⅳ的修正当量系数分别为1.513、1.562、1.451和1.461。其中情景Ⅱ的修正当量系数最大;不同扩散距离下情景Ⅱ的生态连通概率最高,不同扩散距离下情景Ⅰ的生态连通概率最低;情景Ⅱ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4.360×10^(-7)元增加到11.201×10^(-7)元,其中情景Ⅱ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高于其他四种情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论】25°以上坡耕地转为林地(情景Ⅱ)为最佳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生物多样性 多情景退耕还林 保护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系统观及其方法论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勇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共1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基于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然界作为有机系统整体的精准认识,赓续与拓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真实图景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基于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然界作为有机系统整体的精准认识,赓续与拓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真实图景的系统辩证思想,形成和确立了丰富完备、逻辑严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系统观。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这一整体系统观锚定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目标任务,坚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的系统层级观,坚持共同体构架的国内外合作治理的系统联动机制,对其内核“是什么”的问题作了精要而又深邃的回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层层追问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之道,彰显了其整体系统思维在回答生态文明建设根本性问题上的强大方法论功能;以系统工程方式“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的全面系统展开,立体呈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系统观鲜明的方法论特质,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恢宏壮丽的生态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整体系统观 生态困局 环境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春宏 张晓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1-447,共7页
[目的]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已由“全面治理,重点治理”迈向“系统治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内涵、准则及其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旨在丰富新时代水土保持理论体系,引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方法]在长期理论探索... [目的]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已由“全面治理,重点治理”迈向“系统治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内涵、准则及其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旨在丰富新时代水土保持理论体系,引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方法]在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上,梳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的发展过程,阐明其内涵、目标与实践准则。[结果]水土流失长期治理实践总结提升形成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技术路线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最朴素的实践体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系统性主要体现为治理对象的系统协调,总体布局的系统统筹,治理措施的系统考量,治理成效的多效益兼顾,实施和管理的多部门协同和多主体参与的共治共享6个方面。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实践需要遵循的基于系统治理理念的具体举措包括:利用系统思维理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精准诊断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短板及其控制性要素,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防控体系,构筑完备的水土保持管理与技术保障体系。[结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完整准确理解并全面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理念,探索整体提升水土保持学术研究水平和治理效能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同时应结合区域或流域实际,对农田、水利、牧业、林业及生产建设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规划和治理,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治理 生命共同体 水土保持 理论体系 小流域综合治理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应评估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亦文 邓楠 +1 位作者 颜建军 胡宗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719-4732,共14页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是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战场,其退耕成效直接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为新征程中巩固和拓展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供经验镜鉴。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件明确的14个...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是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战场,其退耕成效直接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为新征程中巩固和拓展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供经验镜鉴。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件明确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数据集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对比分析集中连片特困区的退耕区和未退耕区AGPP和NDVI的年际变化差异,以此来评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1)2000—2020年,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为178554km2,占2000年耕地总面积的44.71%;(2)研究期内,退耕区与未退耕区AGPP和NDVI整体表现出增长趋势,其中退耕区AGPP和NDVI呈现极显著和显著上升趋势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69.07%和86.51%,未退耕区的占比分别为65.88%和72.61%,且退耕区AGPP和NDVI的年均值和相对变化率均高于未退耕区;(3)2000—2020年整个区域、退耕区以及未退耕区AGPP和NDVI年际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均表现出线性递增态势,且退耕区AGPP和NDVI的增长始终高于整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和未退耕区。因此,研究通过探讨原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对AGPP和NDVI的影响,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困区 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胡杨林核心区退耕地初始年土壤及植被养分特征数值分析
12
作者 张优 刘茂秀 +3 位作者 史军辉 王新英 艾吉尔·阿不拉 张炎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9-707,共9页
【目的】研究塔河中下游胡杨林核心区退耕地初始年土壤和植被的养分特征,为胡杨林公益林核心区退耕地生态恢复提供基础支撑数据。【方法】以塔河中下游胡杨林核心区退耕地初始年的土壤和植被为研究对象,运用“S”形布点法、野外标准木... 【目的】研究塔河中下游胡杨林核心区退耕地初始年土壤和植被的养分特征,为胡杨林公益林核心区退耕地生态恢复提供基础支撑数据。【方法】以塔河中下游胡杨林核心区退耕地初始年的土壤和植被为研究对象,运用“S”形布点法、野外标准木全株收割法、多点混合方法分别采集植被和土壤样品,结合室内测定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数值进行分析。【结果】(1)土壤养分含量和植被营养成分积累量均集中分布在Ⅳ区和Ⅴ区。(2)土壤垂直深度上,养分集中在表层土壤,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依次递减,但是在60~100 cm土层处,呈现小幅增加。不同样地与不同土层深度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3)不同样地中残存棉花(棉秆、根系)及草本植物中全N、全P、全K、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退耕地初始年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有利于荒漠植被群落的生长和发育,提高群落演替速率,有利于塔河胡杨林退耕地植被恢复与环境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生态过渡带植被恢复与区域生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林 退耕地 初始年 养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不同地貌条件下植被干旱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宇星 孙从建 +1 位作者 陈伟 张齐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76-1683,共8页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和降水数据构建温度植被降水干旱指数(TVPDI)分析黄河中游2000—2021年植被干旱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论证了黄河中游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与区域植被干旱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黄河中游2000—2021年多...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和降水数据构建温度植被降水干旱指数(TVPDI)分析黄河中游2000—2021年植被干旱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论证了黄河中游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与区域植被干旱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黄河中游2000—2021年多年平均TVPDI值呈不显著上升趋势,TVPDI多年均值为0.708,对应干旱等级为轻旱。②黄河中游2000—2021年TVPDI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呈现“东北、西南部地区旱情较轻,西北、东南部地区旱情较重”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各地貌分区来看,黄土高塬沟壑区旱情较轻,风沙区与河谷平原区旱情较重。③黄河中游TVPDI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气温、蒸散发和降雨量,且与TVPDI存在显著线性关系。黄河中游2000—2021年植被覆盖度与蒸散发量均呈增加趋势,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黄河中游 植被干旱 TVP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丽娜·阿斯勒汗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6期105-107,共3页
退耕还林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疆在退耕还林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技术保障力量... 退耕还林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疆在退耕还林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技术保障力量普遍薄弱、土地利用冲突、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等。该文通过对新疆新一轮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为新疆的退耕还林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退耕还林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曲县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技术探索 被引量:2
15
作者 才让贡保 《绿色科技》 2024年第6期42-45,49,共5页
以玛曲县尼玛镇秀玛村至贡北湿地、尼玛镇忠克隧道至县城湿地和欧拉秀玛乡湿地3个存在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湿地为例,分析了不同湿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下的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结... 以玛曲县尼玛镇秀玛村至贡北湿地、尼玛镇忠克隧道至县城湿地和欧拉秀玛乡湿地3个存在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湿地为例,分析了不同湿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下的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结果表明:湿地水域面积萎缩、鼠害、河道内切和草场退化是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受自然和人为2部分因素的影响。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鼠害防治、植被恢复、退牧还湿、围栏建设和标识牌建设5部分,根据不同区域的湿地退化程度采取将多种修复技术相结合以实现湿地修复,以期为玛曲县及类似地区的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 湿地 生态修复 玛曲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霍恩-米特模型的退耕还林政策执行偏差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16
作者 徐荷子 章伟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7期64-68,共5页
运用霍恩-米特政策执行模型,对宁夏回族自治区自2000年以来的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分析了导致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多个影响因素,包括政策目标未考虑长期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标准存在偏颇、政策资源不足、执行机构间缺乏良性... 运用霍恩-米特政策执行模型,对宁夏回族自治区自2000年以来的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分析了导致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多个影响因素,包括政策目标未考虑长期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标准存在偏颇、政策资源不足、执行机构间缺乏良性互动、主要执行机构受政绩问题束缚,以及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并就提高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效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政策执行偏差 霍恩-米特模型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植密度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刺槐造林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鲁雷 岳宗杰 耿玉军 《绿色科技》 2024年第9期143-146,共4页
分析了初植密度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刺槐造林的影响,旨在为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提供借鉴和指导。选择莘县某刺槐林基地为研究区域,设置不同的初植密度,分别为833、1111、1350、1667株/hm^(2),分析不同初植密度对刺槐林生存率和长势的影响。结... 分析了初植密度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刺槐造林的影响,旨在为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提供借鉴和指导。选择莘县某刺槐林基地为研究区域,设置不同的初植密度,分别为833、1111、1350、1667株/hm^(2),分析不同初植密度对刺槐林生存率和长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初植密度影响刺槐林的成活率和病害率,D3处理的成活率高于其他处理,病害率低于其他处理;D3处理的树高、胸径和冠幅高于其他处理,比较为:D3>D4>D2>D1;D3处理1350株/hm^(2)初植密度下的草本层和灌木层物种数量多于其他初植密度组,D3处理的灌木层物种数量和草本层物种数量分别是D4、D3、D1处理的2.33倍、2.33倍和1.75倍以及2倍、1.67倍和1.25倍。初植密度大时小径级木所占比例较大,而初植密度小时,大径级木所占比例较大。D3处理1350株/hm^(2)初植密度下的林木径阶分布相对均衡,林分总蓄积量相对较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初植密度对刺槐林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初植密度小对大径级木影响比较大,初植密度设置为1350株/hm^(2),林木径阶分布更为均衡,因此应合理预设初植密度,确保林木径阶适宜,促进刺槐健康生长,提高林分总蓄积量。当然,在具体设置初植密度选择时,也要兼顾研究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在保证刺槐造林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退耕还林工程总体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植密度 刺槐林 退耕还林 生长情况 土壤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匀市刺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秦冠军 《绿色科技》 2024年第3期169-172,176,共5页
于2023年4月对都匀市2013-2022年刺梨基地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基地抚育管理及挂果情况,并分析刺梨鲜果产量、销售及加工状况,总结刺梨产业发展存在困难、问题。结果表明:都匀市刺梨基地发展主要有3种方式,一是退耕还林(刺梨),其中以2... 于2023年4月对都匀市2013-2022年刺梨基地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基地抚育管理及挂果情况,并分析刺梨鲜果产量、销售及加工状况,总结刺梨产业发展存在困难、问题。结果表明:都匀市刺梨基地发展主要有3种方式,一是退耕还林(刺梨),其中以2017年造林面积最大;二是企业流转土地后纳入其他林业工程营造刺梨,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造林面积最大;三企业流转土地自己出资营造刺梨,主要集中在2015-2017年,造林面积达到8376亩。刺梨基地营建后普遍存在抚育管理次数少,挂果少问题。2019-2022年,刺梨鲜果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采收区为平浪镇、墨冲镇,销售则以个体户收购后倒卖外县刺梨加工厂为主。指出了都匀市刺梨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总体种植规模小、缺乏持续资金投入、后续抚育管理未跟上等,应结合刺梨产业发展现状及时作出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刺梨种植规模 刺梨产业 都匀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地类型划分对威宁自治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华山松造林效果的影响
19
作者 赵大燕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4期125-127,共3页
威宁自治县自2014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陆续种植用材林华山松,于2020年8月9月组织相关人员,针对不同海拔高度下不同坡度的华山松造林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可知:高中山海拔区斜坡的成活率稍高于陡坡,但陡坡的成... 威宁自治县自2014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陆续种植用材林华山松,于2020年8月9月组织相关人员,针对不同海拔高度下不同坡度的华山松造林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可知:高中山海拔区斜坡的成活率稍高于陡坡,但陡坡的成活率也达到了理想的标准。中山海拔区域斜坡的成活率是43%,中山海拔区陡坡成活率是41%,和陡坡对比,斜坡成活率稍高,但无明显差距。高中山区域陡坡病害率稍高于斜坡,但整体无明显差距,说明高中山区域在斜坡种植华山松切实可行。中山海拔区陡坡病害情况稍微明显,但整体而言,无较大差距,说明斜坡陡坡均可种植。结果证实立地类型划分是营林和造林设计中最重要的工作,通过立地研究可选择最有生产力的造林树种,提出合适的育林措施,从而达到持续高效发展林业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地类型 退耕还林 华山松 造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罗甸县退耕还林工作发展思考
20
作者 杨昌贤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10期83-85,共3页
自2014年起,我国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罗甸县作为贵州省的重要农业产区,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通过对罗甸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背景、经济支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罗甸县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取得了显著... 自2014年起,我国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罗甸县作为贵州省的重要农业产区,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通过对罗甸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背景、经济支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罗甸县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还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地区的退耕还林工作进展缓慢,质量不高;部分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认知程度有限;退耕还林后的后续管理和维护工作面临一定的困难等。该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提高部门协同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提高工程质量等措施,为今后的生态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甸县 退耕还林 生态文明 效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