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问题解决中的认知投入动态演化研究——基于同步生理响应事件的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田浩 武法提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0,共8页
当今社会的动态性对学习者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学习者解决复杂问题时的认知投入直接影响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研究以设计类问题解决为背景,采集学习者的皮肤电数据,提出一种基于同步生理响应事件的认知投入测量... 当今社会的动态性对学习者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学习者解决复杂问题时的认知投入直接影响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研究以设计类问题解决为背景,采集学习者的皮肤电数据,提出一种基于同步生理响应事件的认知投入测量方法。研究重点探究了学习者在复杂问题解决中的认知投入动态演化特征,并分析其与个人及小组绩效的关联,最终使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绩效的预测模型。研究发现:小组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同步生理响应事件频次逐渐增加;在个体层面,学习者的投入敏捷度和持久度展现出显著的动态演化;在小组层面,高绩效小组在投入强度和同步性上变化显著,而低绩效小组仅在投入持久度上体现出明显变化;在所有特征中,方案生成阶段的投入敏捷度是预测个人绩效的关键因素,而观点交流阶段的投入持久度则对小组绩效具有最佳预测效果。研究拓展了复杂情境下认知规律的识别方法,同时对提升学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问题解决 认知投入 同步生理响应事件 动态演化 学习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研究——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应对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文光 张雨婷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4,共7页
自然灾害的复杂演化对应急组织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网络的动态适应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灾害感知—目标驱动—应急响应—组织协调”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分析框架,以甘... 自然灾害的复杂演化对应急组织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网络的动态适应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灾害感知—目标驱动—应急响应—组织协调”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分析框架,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研究发现:①灾害感知后不同阶段的关键应对目标具有差异性,且随自然灾害演变进行调整;②自然灾害应对过程中应急组织网络通过跨层级协调结构来提高网络适应性;③应急组织网络中存在中心组织,不同阶段中心组织具有差异性;④应急组织网络中存在结构洞,不同阶段占据结构洞的应急组织具有差异性。据此本研究提出以目标驱动为核心的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组织 协调机制 自然灾害应对 复杂适应系统 网络演化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海岸堤防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研究与展望
3
作者 朱勇辉 李梦雨 +5 位作者 栾华龙 渠庚 元媛 吴巍巍 葛建忠 GUO Jun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共7页
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增强、气候变化及海平面上升的多重影响下,河口海岸地区遭受极端洪潮破坏的风险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河口海岸堤防安全。河口海岸地区动力条件复杂多变、灾害成因多样,且相关作用过程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导致河口海岸堤... 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增强、气候变化及海平面上升的多重影响下,河口海岸地区遭受极端洪潮破坏的风险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河口海岸堤防安全。河口海岸地区动力条件复杂多变、灾害成因多样,且相关作用过程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导致河口海岸堤防安全风险评估及灾害预报预警难度高。围绕河口海岸堤防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的国际科学研究热点和国家防灾减灾的重大战略需求,梳理其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了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相关建议及展望。相关研究的突破可服务于河口海岸地区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为防灾减灾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海岸堤防安全 复合致灾因子 洪潮灾害链演化机理 堤防灾变响应机制 堤防安全风险评估 堤防安全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开采地质体复合损害与减损保障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双明 孙强 +8 位作者 胡鑫 耿济世 侯恩科 王生全 周书涛 师庆民 袁士豪 陈凯 宋世杰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目的和背景】煤炭长期处于我国主体能源地位。随着近年开采规模和强度的增大,煤炭开采区岩石、土壤、水圈、生态环境的关联程度得到强化,急需从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出发,理解煤炭安全开采和绿色开采中围岩移动变形、冲击地压、煤与瓦... 【目的和背景】煤炭长期处于我国主体能源地位。随着近年开采规模和强度的增大,煤炭开采区岩石、土壤、水圈、生态环境的关联程度得到强化,急需从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出发,理解煤炭安全开采和绿色开采中围岩移动变形、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涌突水、地面沉陷、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等之间的耦合关系和链生特征。【方法和结果】提出基于地质结构控制和岩体结构采动响应的地质体复合损害科学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减损地质保障思路,包括:(1)开展煤矿区煤−岩−水−土−生态圈层组合关系与动态响应特征研究,剖析复合损害形成的地质基础条件,厘清开发背景下各圈层采前、采中、采后地质条件动态演化特征,建立煤−岩−水−土−生态环境动态耦合演化模型。(2)建立复合损害协同驱动模型,精准识别量化各要素的关键状态参量,查明损害类型及其主控因素,揭示采动多场耦合响应规律与复合损害演化过程。(3)基于煤炭开采下多圈层损害之间的关联性,关注复合损害动态演化过程与对应关键状态参量变化,建立煤矿区复合损害协同预测监测与防控体系。(4)构建“五体系一平台”(精准勘探体系、智能感知体系、快速解译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工程减损体系和采动复合损害综合分析平台),科学分析煤炭埋藏条件、岩体结构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等自然因素及岩−水−土−生态环境多圈层响应规律等地质信息,实现地质结构条件透明化、评价模型及方法有效化、煤炭开发模式优选化、风险动态预测超前化、地质保障策略科学化。煤矿围岩复合损害地质保障研究能够为煤炭减损开采提供科学指导,服务煤炭绿色安全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形变 多圈层响应 复合损害 时空演化 地质减损 煤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规划任务与响应策略 被引量:1
5
作者 姜海 孙欣 +1 位作者 曹建丰 陈磊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47,共6页
文章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本质特征与演进历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及响应策略。研究表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国土空间规划清晰绘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蓝图,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政策,促进凝聚国土空... 文章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本质特征与演进历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及响应策略。研究表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国土空间规划清晰绘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蓝图,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政策,促进凝聚国土空间治理主体智慧与共识的共同行动。研究认为:应厘清中央和各级地方规划职能,破除学科专家、部门官员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技术和制度壁垒,以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本质特征 演进历程 使命任务 响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麓温性草原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俞文政 于龙辉 +3 位作者 周华坤 魏柱灯 周雅文 王珉焱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00-3715,共16页
为探究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在垂直地带性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选择祁连山南麓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1987—2019年祁连山南麓温性草原的时空演变特征,定量评估了关键气候因子对温性草原面积变化的相对重要性,揭示了温性草原面积... 为探究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在垂直地带性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选择祁连山南麓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1987—2019年祁连山南麓温性草原的时空演变特征,定量评估了关键气候因子对温性草原面积变化的相对重要性,揭示了温性草原面积变化对各气候因子变化的非线性响应关系及阈值。结果表明:(1)1987—2019年祁连山南麓温性草原面积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28.3 km^2/a,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青海湖周边及河谷谷底和青海南山海拔3000 m以上山区,而减少区域则集中在青海湖东部的沙地和青海南山海拔3000 m以下地区;垂直方向上,温性草原向海拔2900 m以上高程区迁移,且向坡度25°以上山地以及平地和半阳坡迁移。(2)气温、降水和风速是影响该地区温性草原面积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其中9月降水贡献率最高(20.6%),风速贡献率次之(18.5%)。(3)降水、风速和气温等气候因子以复杂的非线性方式共同影响温性草原面积变化。当该地区9月降水变化率在0.2—0.5 mm/a,风速变化率在-0.005—-0.0025 m s^(-1)a^(-1),3月气温变化率在0.01—0.02℃/a时,4月、8月气温变化率在0.02—0.06℃/a时,7月气温变化率在0.02—0.03℃/a时,温性草原面积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在其他情况下面积的增加趋势有所减缓,但并未呈现负增长。研究结果将为祁连山南麓地区温性草原植被保护、恢复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麓 温性草原 时空演变 气候变化 响应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电压下二维PEMWE模型的制氢特性仿真研究
7
作者 陈佳祥 周伟 +10 位作者 张学伟 王丽杰 黄玉明 于洋 孙苗婷 李宛静 袁骏舒 张宏博 孟晓晓 高继慧 赵广播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21-3530,共10页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是未来获取氢能的重要途径。为理解脉冲供电条件下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WE)体系的瞬态响应特性,结合电化学、气液两相流、固体和流体传热模块建立了二维PEMWE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施加脉冲方波电压可产生比恒电...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是未来获取氢能的重要途径。为理解脉冲供电条件下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WE)体系的瞬态响应特性,结合电化学、气液两相流、固体和流体传热模块建立了二维PEMWE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施加脉冲方波电压可产生比恒电位更大的电流密度,在1.75 V、0.2 Hz、50%占空比条件下产氢速率为0.628 ml/(min·cm^(2));增大电压到2 V、频率降低为0.025 Hz时出现最大产氢速率1.59 ml/(min·cm^(2));不同电压匹配的最佳产氢频率不同。20%~90%占空比范围的仿真结果表明,50%和60%占空比的产氢速率比恒电位高,最佳占空比为50%。改变输入的脉冲电压波形,发现三角波的产氢速率最低,这可能与三角波的有效电解时间较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氢 瞬态响应 数值模拟 产氢速率 频率 占空比 波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蠕滑-强震叠加作用下跨断层隧道动力响应分析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峻博 王天强 +3 位作者 耿萍 孟庆余 霍飞 王旭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处于高烈度地震区的跨断层隧道在遭受断层蠕滑作用威胁的同时,强地震动对隧道的安全运营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鉴于此,为研究蠕滑-地震作用对跨断层隧道的影响,以汕头湾海底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为背景,结合实际工程场地特征及地震动参数,... 处于高烈度地震区的跨断层隧道在遭受断层蠕滑作用威胁的同时,强地震动对隧道的安全运营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鉴于此,为研究蠕滑-地震作用对跨断层隧道的影响,以汕头湾海底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为背景,结合实际工程场地特征及地震动参数,确定了隧址区断层百年蠕滑错动量。考虑衬砌结构的非线性塑性损伤特性,建立蠕滑-强震叠加作用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开展隧道在断层蠕滑导致的初始损伤下的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仅受断层蠕滑作用时,隧道的显著相对变形发生在断层破碎带附近;隧道拱顶及拱底位置的拉压效应较为显著,且表现出明显的受剪切状态。(2)叠加地震作用后,断层带附近隧道的加速度放大现象较为显著,最大放大系数为3.0。(3)叠加地震动作用后,隧道的横向变形和拱腰应变较断层蠕滑单独作用时的隧道响应显著增大。最大水平相对位移增加至2.90 cm,等效塑性应变放大5倍。(4)断层蠕滑作用下隧道的损伤集中在断层面处,而地震动作用将加剧这种破坏,并导致隧道拱肩和拱脚的累积损伤。(5)蠕滑错动后的地震动作用放大了隧道的损伤响应,更大的初始蠕滑错动量导致更严重的损伤量级,更大的PGA则导致更广范围的损伤。相较于无蠕滑损伤的隧道,蠕滑-地震作用下隧道的拉伸损伤衬砌体积可增加224.8%。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高烈度地震区跨断层隧道的抗震性能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隧道 断层蠕滑 地震动作用 数值模拟 结构响应分析 初始损伤 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
9
作者 张海霞 刘孝盈 +1 位作者 杨明 张治昊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29,共5页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1968年刘家峡水库蓄水运用,1986年龙羊峡水库蓄水运用,都对进入内蒙古河段的水沙过程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来水来沙减少,洪峰流量削减,洪水发生概率降低。与1...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1968年刘家峡水库蓄水运用,1986年龙羊峡水库蓄水运用,都对进入内蒙古河段的水沙过程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来水来沙减少,洪峰流量削减,洪水发生概率降低。与1968年以前相比,1968年以后,内蒙古河段淤积减轻,1986年以后,内蒙古河段淤积加重。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和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表明,汛期来水量小,来沙系数大,流量过程参数小,水沙过程不利于输沙,河段汛期容易淤积;汛期来水量大,来沙系数小,流量过程参数大,水沙过程有利于输沙,河段汛期淤积减轻甚至转换为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内蒙古河段 水沙过程 冲淤演变 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黑翅鸢优化算法的动态无人机路径规划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兴旺 张清杨 +1 位作者 姜守勇 董永权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1-1408,共8页
针对复杂山体地形和障碍物威胁区域环境下的无人机(UAV)路径规划问题,提出改进黑翅鸢优化算法的动态无人机路径规划方法,旨在提升无人机在动态复杂环境下的路径规划性能及安全性。首先,通过设计山体地形、障碍物、动态威胁区域和动态目... 针对复杂山体地形和障碍物威胁区域环境下的无人机(UAV)路径规划问题,提出改进黑翅鸢优化算法的动态无人机路径规划方法,旨在提升无人机在动态复杂环境下的路径规划性能及安全性。首先,通过设计山体地形、障碍物、动态威胁区域和动态目标,建立山体动态环境模型;其次,提出一种自适应攻击策略,加快算法前期收敛速度,平衡算法全局搜索和局部挖掘的能力,设计线性锁优策略,获取优质个体,加速种群收敛;最后,通过设计可变缩放因子改进差分进化策略,并将其融入黑翅鸢算法中,以提高算法避免陷入局部最优的能力,同时提出了动态响应机制以应对环境动态变化。为了验证所提算法的性能,与一些现存的智能算法在CEC2022测试函数中和不同规模的环境模型中进行实验对比。结果显示,与标准黑翅鸢算法相比,所提算法的收敛精度提高了6.25%,标准差减少了54.6%。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改进黑翅鸢优化算法在收敛速度和收敛精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处理动态无人机路径规划问题,提高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中的路径规划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翅鸢优化算法 自适应攻击策略 线性锁优策略 差分进化 动态响应机制 动态无人机路径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宁蒙河段横断面演变特征及其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
11
作者 卢书慧 姚庆锋 +3 位作者 杨明 史红玲 王惠敏 张治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5-372,共8页
河道横断面形态是河道排洪输沙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开展宁蒙河段横断面演变机理研究对于黄河治理意义重大。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建立了黄河宁蒙河段横断面演变特征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黄河上游龙羊峡和... 河道横断面形态是河道排洪输沙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开展宁蒙河段横断面演变机理研究对于黄河治理意义重大。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建立了黄河宁蒙河段横断面演变特征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黄河上游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联合调控运用后,宁蒙河段水量有所减小,沙量大幅度减小,洪峰流量削减严重;同时期,宁蒙河段平滩河宽缩窄,平滩水深变浅,平滩面积减小,平滩宽深比增大。建立的宁蒙河段横断面演变和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表明,宁蒙河段平滩面积随汛期水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汛期来沙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平滩宽深比随汛期水量的增大而减小,随汛期来沙系数的增大而增大;由河床演变原理可知,汛期水量大、来沙系数小,则水沙过程有利泥沙输移,河道平滩面积增大,河道平滩宽深比减小,横断面形态朝着窄深方向调整;汛期水量小、来沙系数大,则水沙过程不利于泥沙输移,河道平滩面积减小,河道平滩宽深比增大,横断面形态朝着宽浅方向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宁蒙河段 水沙过程 横断面形态 河道演变 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视角下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系统协调效应与交互响应——基于山东省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邵志国 李可心 李梦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7,共9页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系统对中国打破“碳锁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构建交通基础设施技术、制度、经济和社会行为碳锁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12—2021年山东省16个地市的碳锁定子系统的锁定水平进行测算,并对碳锁定系...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系统对中国打破“碳锁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构建交通基础设施技术、制度、经济和社会行为碳锁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12—2021年山东省16个地市的碳锁定子系统的锁定水平进行测算,并对碳锁定系统耦合协调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技术碳锁定程度最高,经济碳锁定程度最低,制度碳锁定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社会行为碳锁定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2)碳锁定系统整体耦合协调水平随时间波动呈先降低后升高的态势,东部城市的耦合协调水平大都高于西部城市。(3)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提升对碳解锁的推动作用最显著,而技术能力对碳解锁的阻碍作用最大。(4)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子系统间的动态交互响应关系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减弱且不具有持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锁定 交通基础设施 耦合协调 时空演变 交互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冲击下含孔洞岩石动态响应与能量演化机理数值研究
13
作者 孙少帅 王志亮 汪书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159,共10页
天然岩石普遍存在孔洞缺陷,为探究含孔洞岩样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和能量演化机理,先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与Holmquist-Johnson-Cook(HJC)本构模型,对含不同尺寸的圆形和方形开孔岩样进行动态压缩模拟研究。接着,分析了孔... 天然岩石普遍存在孔洞缺陷,为探究含孔洞岩样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和能量演化机理,先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与Holmquist-Johnson-Cook(HJC)本构模型,对含不同尺寸的圆形和方形开孔岩样进行动态压缩模拟研究。接着,分析了孔洞形状与孔洞面积对岩样的强度和变形特征的影响,并考察了不同类型开孔岩样的裂纹发展与破坏特征。最后,阐释了不同类型岩样在冲击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机制。结果表明:含孔洞岩样的峰值应力和弹性模量均低于完整岩样,且随孔洞面积的增大分别呈指数和线性函数衰减;在冲击荷载下,含孔洞岩样的开裂时间早于完整岩样,岩样的破碎程度与孔洞面积呈正相关,且在同样孔洞面积下方形孔洞岩样力学性能劣化比圆形孔洞岩样更剧烈;随着孔洞面积的增大,岩样的透射能逐渐减小,耗散能逐渐增大,圆形和方形孔洞岩样的能耗密度均呈线性增长趋势。孔洞对岩样的劣化作用明显,且方形孔洞劣化强于圆形孔洞,能量演化规律与破坏模式密切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动态载荷下岩体工程建设及防灾减灾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孔岩石 孔洞几何 冲击荷载 动力响应 能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变速率载荷下7003-T6铝合金的力学性能及组织演变
14
作者 肖罡 郭鹏程 +1 位作者 项忠珂 王震虎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4-82,共9页
通过室温高应变速率冲击压缩实验研究了商用半连续铸造7003-T6铝合金的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当应变速率从1600 s^(-1)增至3500 s^(-1)时,合金的流变应力平均增加140 MPa,表现出显著的应变速率敏感性,且高应变速率下变... 通过室温高应变速率冲击压缩实验研究了商用半连续铸造7003-T6铝合金的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当应变速率从1600 s^(-1)增至3500 s^(-1)时,合金的流变应力平均增加140 MPa,表现出显著的应变速率敏感性,且高应变速率下变形初期的应变硬化更为显著。随加载应变的增加,原等轴晶粒逐渐转变为沿径向分布的纤维状晶粒,变形均匀性降低,塑性变形的局域化促进了剪切变形带的形核与扩展。剪切变形带首先在试样冲击侧端面边缘形核,然后沿剪切方向朝试样中心扩展,直至贯穿试样形成波浪状剪切变形带。随加载应变的增加,形核位置的剪切变形带与试样端面的夹角逐渐减小,当应变增至0.70时,剪切变形带基本平行于试样径向。增加应变速率可提高变形均匀性,延缓剪切变形带的形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03铝合金 高应变速率 力学响应 组织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轮多边形磨耗主导阶数的演变对车桥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钞奕 吴梦雪 +1 位作者 唐德发 徐昕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58-1666,共9页
为分析车轮多边形磨耗主导阶数的发展对车桥耦合振动系统响应的影响,针对多边形磨耗主导阶数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进行归纳总结,采用ANSYS和SIMPACK联合仿真方法,建立列车—桥梁耦合动力学模型,分别探讨在不同运营里程、列车运营速... 为分析车轮多边形磨耗主导阶数的发展对车桥耦合振动系统响应的影响,针对多边形磨耗主导阶数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进行归纳总结,采用ANSYS和SIMPACK联合仿真方法,建立列车—桥梁耦合动力学模型,分别探讨在不同运营里程、列车运营速度、扣件垂向刚度和轮径变化下车轮多边形磨耗主导阶数的演变对车桥耦合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车轮多边形磨耗主导阶数的演变对车桥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显著。整体来讲,当车轮发生高阶多边形磨耗时,桥梁跨中横向加速度和竖向加速度显著增大,列车轮轨垂向力和脱轨系数也明显增大且列车车轮出现瞬时跳动现象,对桥上高速列车运行的品质和桥梁结构的安全运营造成影响,需要及时对车轮进行镟修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 动力响应 列车-桥梁耦合系统 车轮多边形磨耗 主导阶数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泥页岩成岩演化阶段及其对超压发育的影响
16
作者 许晨航 李军 +4 位作者 吴涛 吾尔妮萨罕·麦麦提敏 杜治伟 范佳怡 马鸿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7080-7091,共12页
泥页岩的成岩作用研究是成岩体系、孔隙结构以及地层超压成因分析的重要内容。综合运用X衍射、测井曲线、实测孔隙度等资料,定量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黏土矿物转化量,结合温度、测井曲线、孔隙度等厘定了泥页岩成岩演化阶段,并探讨... 泥页岩的成岩作用研究是成岩体系、孔隙结构以及地层超压成因分析的重要内容。综合运用X衍射、测井曲线、实测孔隙度等资料,定量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黏土矿物转化量,结合温度、测井曲线、孔隙度等厘定了泥页岩成岩演化阶段,并探讨了超压发育机制。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泥页岩的成岩演化主要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0~2 400 m,机械压实主导阶段,该阶段黏土矿物含量主要受沉积物源影响,含量及转化量变化不大,声波测井计算孔隙度略大于密度测井计算孔隙度,声波时差(AC)、密度(DEN)、补偿中子(CNL)曲线均减小,电阻率(RT)曲线增大。在2 400~4 200 m,化学压实与机械压实过渡阶段,伊蒙混层开始向伊利石、绿泥石转化,密度测井计算孔隙度与声波测井计算孔隙度相当,AC、DEN、CNL曲线减小幅度变缓,RT曲线小幅反转。在4 200 m以下,化学压实主导阶段,黏土矿物开始大量转化,长石开始大量溶蚀。随着深度增加,温度压力逐渐升高,温度达到120℃左右时,高岭石向伊利石转化,钾长石含量几乎降为0%,密度测井计算孔隙度小幅偏离正常演化趋势,声波测井计算孔隙度大幅偏离正常演化趋势,AC、DEN、CNL、RT曲线均发生反转。超压成因为复合成因,化学压实是研究区超压的主要成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测井响应 超压 准噶尔盆地腹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平台驱动政府回应机制重塑的逻辑探寻——以G省Q州“12345”政务服务平台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婉儿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7,共11页
数字平台嵌入政府治理已成为各地治理常态。既有研究多关注平台与政府回应效能的关系,却忽视了平台与政府回应机制存在逻辑联系。基于协同演进理论构建“整合式协同”框架,对G省Q州“12345”政务服务平台展开研究,发现数字平台通过整合... 数字平台嵌入政府治理已成为各地治理常态。既有研究多关注平台与政府回应效能的关系,却忽视了平台与政府回应机制存在逻辑联系。基于协同演进理论构建“整合式协同”框架,对G省Q州“12345”政务服务平台展开研究,发现数字平台通过整合政府组织结构、制度规则及行为机制中的数字要素与传统治理要素,使之形成相互推动的协同状态,从而重塑政府回应机制并提升回应效果。研究为分析平台驱动政府回应性治理提供了新的分析模型,可为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治理 政务平台 政府回应 协同演进 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平台1990—2020年黔西市石漠化时空演变与土地利用类型响应
18
作者 罗林 邓小东 +2 位作者 张显云 李宝山 文鹏帆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5年第4期83-92,共10页
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是制约贵州省社会、经济及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GEE平台选取1990—2020年Landsat多期影像研究黔西市石漠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黔西市石漠化在空间上呈现西重东轻的特征,... 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是制约贵州省社会、经济及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GEE平台选取1990—2020年Landsat多期影像研究黔西市石漠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黔西市石漠化在空间上呈现西重东轻的特征,潜在和轻度石漠化面积增加了141.34 km2,而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面积则减少了273.76 km2。黔西市石漠化动态度和转移过程显示,无石漠化面积变化幅度最小,2015—2020年石漠化演变过程最为剧烈,单一等级动态度和综合动态度分别为0.23%和3.06%,石漠化程度总体上呈现出逐步减轻的趋势。从石漠化的土地利用类型角度来看,黔西市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共占无石漠化地区面积的77.32%,耕地和林地与石漠化的响应程度最为强烈,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与石漠化的响应程度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GEE 时空演变 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类型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设备指纹溯源模型的相机源识别研究
19
作者 李太和 高树辉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9-1055,共7页
光响应非均匀性(Photo Response Non-Uniformity,PRNU)这一独特的噪声特征,作为相机的“指纹”被广泛应用于相机源识别。然而,电子稳像(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技术会对视频的PRNU产生破坏性影响,导致相机源识别的准确性... 光响应非均匀性(Photo Response Non-Uniformity,PRNU)这一独特的噪声特征,作为相机的“指纹”被广泛应用于相机源识别。然而,电子稳像(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技术会对视频的PRNU产生破坏性影响,导致相机源识别的准确性下降。针对反演EIS空间变换参数计算量大且精准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设备指纹溯源模型。首先,对图像与视频帧对齐方法进行了改进,以解决图像和视频分辨率不匹配的问题。其次,引入了加速稳健特征(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s,SRUF)算法,用于预选弱稳定的视频帧。最关键的是提出了用差分进化(Differential Evolution,DE)算法优化空间参数搜索,用于快速反演EIS的影响。在VISION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改进设备指纹溯源模型在30帧测试帧下,AUC为0.978,识别准确率为86.2%,平均每帧计算时间为15 s,均优于现有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机源识别 光响应非均匀性 电子稳像 图像对齐 差分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蓖麻LEA基因家族的鉴定和铝胁迫响应分析
20
作者 李凯月 邓晓霞 +5 位作者 殷缘 杜亚彤 徐元静 王竞红 于耸 蔺吉祥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8-138,共11页
【目的】从蓖麻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RcLEA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其基因特征和潜在功能,为揭示LEA在调控蓖麻铝胁迫耐受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蓖麻LEA家族基因进行鉴定,并对其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基因结构、... 【目的】从蓖麻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RcLEA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其基因特征和潜在功能,为揭示LEA在调控蓖麻铝胁迫耐受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蓖麻LEA家族基因进行鉴定,并对其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以及该家族部分成员在铝胁迫处理后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从蓖麻基因组中共鉴定到52个LEA家族基因成员,根据系统发育分析,其可分为RcLEA_1、RcLEA_2、RcLEA_3、RcLEA_4、RcLEA_5、RcLEA_6、Rc_DHN和Rc_SMP 8个亚族,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家族成员氨基酸数量在91-406 aa之间;等电点介于4.54-10.29之间;分子量在9951.42-44515.78 Da之间;大多数LEA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基序分析显示不同亚家族之间的motif有很大差异,但在同一亚类中是相似的。基因结构分析显示,多数基因有1个或1个以上的内含子;52个基因启动子区域均存在1种或多种与植物激素和逆境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共线性分析显示,鉴定到8对复制基因。另外,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RcLEA基因在铝胁迫处理下,与对照相比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推测该家族基因参与铝胁迫应答。【结论】从蓖麻基因组中共鉴定出52个RcLEA基因,分为8个亚族。对8个亚族部分RcLEA基因进行铝胁迫表达分析,发现大部分基因表达量变化显著,表明这些基因在蓖麻响应铝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 LEA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全基因组鉴定 系统进化 铝胁迫处理 表达分析 铝胁迫应答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