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月球资源勘查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1
作者 刘建忠 张圣 +2 位作者 欧阳自远 朱凯 曾学进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月球原位资源利用可以有效降低月球科研站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并提高其自主性,而资源勘查是资源利用的第一步。月面资源勘查是指通过地质、物探、化探、钻探施工,对月球矿产进行系统勘查,查明矿体形态、规模、产状和品位变化情况,以及... 月球原位资源利用可以有效降低月球科研站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并提高其自主性,而资源勘查是资源利用的第一步。月面资源勘查是指通过地质、物探、化探、钻探施工,对月球矿产进行系统勘查,查明矿体形态、规模、产状和品位变化情况,以及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等参数,计算资源储量并制定开发方案。根据月球资源勘查的研究现状,梳理了目前存在的四个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①月球关键矿产资源如何厘定;②月球成矿物质形成及演化规律尚不明确;③缺少月面资源工艺矿物学相关数据;④尚未有月面资源勘查规范。这四个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推动月面资源勘查的发展,为月面原位资源利用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评估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 月球原位资源利用 资源勘查 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经济和技术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与典型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孙焕泉 高楠安 +5 位作者 吴陈冰洁 国殿斌 方吉超 赵磊 刘健 周总瑛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0-241,共12页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清洁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中深层地热资源作为一种现实的本土、稳定可再生能源,正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中国的地热资源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东部和西南部地区具有较高的地热资源开发潜力。中深层...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清洁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中深层地热资源作为一种现实的本土、稳定可再生能源,正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中国的地热资源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东部和西南部地区具有较高的地热资源开发潜力。中深层地热资源的理论能量储量相当于12500亿吨标准煤。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中深层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体系,覆盖了从全面勘探到高效开发的各个环节,极大提升了资源的勘探精确度和开发效率。在地热勘探评价技术中,地热系统要素综合分析技术揭示地热资源富集规律和形成机制,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重点聚焦刻画断裂构造样式和含水热储展布,地热资源选区评价技术逐级聚焦圈定有利开发目标区,这一系列技术有效应用于华北地区地热勘探工作,部署的勘探井成功率超过80%;地热高效开发技术中,地热田多场耦合模拟技术指导优化开发参数,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防止热突破;地热能开发钻完井技术因地制宜完善井身结构、钻完井工艺,保证地热井安全高效的施工;地热水自然回灌技术和取热不耗水技术在开发过程中有效保护地下热储和维持水层压力,保障地热能的可持续开发。在我国众多中深层地热资源规模开发实践中,渤海湾盆地的雄安地区和关中盆地的咸阳地区分别是盆地内碳酸盐岩热储和砂岩热储开发的典型代表。针对两个地区不同的地热地质条件,运用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技术,提出了井网布局和开发参数优化方法,确保地热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为具有类似地质条件地区地热资源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开发提供了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地热资源 勘探开发技术 地热系统要素 可持续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AI技术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3
作者 周圣荃 李以科 +6 位作者 王永志 刘海明 李楠 柯昌辉 李瑞萍 赵永岗 张丽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316,共14页
地球复杂巨系统研究的多维度发展持续驱动着地学研究方法的突破创新。生成式AI技术作为新兴研究工具,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与知识推理能力为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系统梳理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脉络,对比ChatGPT与国产DeepSeek模型... 地球复杂巨系统研究的多维度发展持续驱动着地学研究方法的突破创新。生成式AI技术作为新兴研究工具,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与知识推理能力为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系统梳理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脉络,对比ChatGPT与国产DeepSeek模型的技术路线,展现了生成式AI技术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多模态模型构建的优势。本文详细总结了生成式AI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资源勘查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生成式AI技术已实现地学领域中多源异构数据的通用性整合,在资源勘查领域深入参与各阶段工作并于数据整合、认知推理、应用服务等层面提供技术支撑,掀起资源勘查领域革新浪潮。目前,生成式AI技术在地学应用领域依然存在数据完备性缺陷、地质复杂系统挑战、地质模型可解释性难题等核心制约。综合分析指出,生成式AI重构“数据感知-知识提炼-决策生成”技术体系,必将加速实现该技术在地球科学各领域的应用突破,为创新勘查技术方法、提高勘查效率、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成式AI技术 ChatGPT 找矿预测 资源勘查 DeepSee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勘探突破速度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4
作者 洪太元 程喆 +1 位作者 郭元岭 李萌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7-263,共7页
随着油气勘探难度的逐步加大,对于含油气盆地“三新”领域,即新区、新领域、新层系的油气勘探是当前重要的勘探领域,如何更好地指导勘探部署,快速地实现含油气盆地勘探领域的突破,是摆在油气勘探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不同类型... 随着油气勘探难度的逐步加大,对于含油气盆地“三新”领域,即新区、新领域、新层系的油气勘探是当前重要的勘探领域,如何更好地指导勘探部署,快速地实现含油气盆地勘探领域的突破,是摆在油气勘探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勘探突破井进行统计,并对制约勘探突破速度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勘探突破速度以突破时在该盆地(或区带)的突破井数与此刻在该盆地(或区带)累计完成的探井数的比值来表示。研究结果表明,油气勘探受油气地质理论和勘探发现规律的双重指导,表现在不同类型的含油气盆地中,由于地质特征及油气分布的特点不同,油气勘探得以突破的速度及勘探发现过程各不相同,勘探发现程序包含勘探突破、储量增长、勘探领域转换,勘探突破是勘探发现规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储量增长和领域转换的前提和保证,勘探突破速度的快慢受盆地类型、资源丰度、认识程度、工程工艺技术等多因素的联合控制。大油气田赋存于大盆地中,必须坚持大盆地的勘探,坚持“三新”领域基础地质及关键成藏要素的研究、加强与地质条件匹配的工程工艺技术的研究,是提高勘探突破速度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勘探突破速度 主控因素 资源丰度 工程工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勘查技术在水厂铁矿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闫世杰 苗勇刚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41-645,共5页
为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增长,探讨如何在保障工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矿产资源的高效勘查与开发,以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矿业公司水厂铁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资源紧张局面及勘查需求。通过对比多种勘查技术的优缺点,最终确定采... 为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增长,探讨如何在保障工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矿产资源的高效勘查与开发,以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矿业公司水厂铁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资源紧张局面及勘查需求。通过对比多种勘查技术的优缺点,最终确定采用钻孔勘查与物理勘查相结合的技术方案,于2016—2017年间完成该区域的资源勘查工作。勘查结果显示,钻孔勘查能够提供直接的岩芯样本,物理勘查则可快速获取大范围地质信息,两者结合显著提高了资源储量的估算精度。具体而言,水厂铁矿的资源储量级别从推断级提升至控制级,资源量增加了约20%,有效满足了露天开采及露天转地下开采的资源规划要求。研究表明,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勘查技术可降低勘查成本、提高效率和准确性,为类似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提供技术参考,推动行业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绿色勘查模式转型,有助于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与工业体系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勘查技术 钻孔勘查 物理勘查 资源储量估算 矿产资源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的海洋综合导航系统框架设计与实现
6
作者 方守川 易昌华 +3 位作者 曹国发 张瑞天 韩华 吴文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9-1066,共8页
以往海洋综合导航系统功能较单一,存在不能跨操作系统平台发布,不能适应野外作业船队仪器室、震源枪控系统操作室、驾驶台、后甲板等各个空间位置的各具特色的显示和操作,从而影响生产作业效率,且后续维护开发、功能扩展不易等问题。为... 以往海洋综合导航系统功能较单一,存在不能跨操作系统平台发布,不能适应野外作业船队仪器室、震源枪控系统操作室、驾驶台、后甲板等各个空间位置的各具特色的显示和操作,从而影响生产作业效率,且后续维护开发、功能扩展不易等问题。为此,系统梳理了海洋综合导航系统软件功能模块、各个模块的数据交互及协同工作、作业船队安全管理、关键基础信息管理及各个作业班组的具体导航作业需求,并通过对比REST与gRPC在接口协议约定、传输协议、流式处理与请求响应、强类型与序列化及系统性能等五个方面的差异,论证了gRPC在海洋勘探高并发、低延迟场景下的技术优势,设计了基于gRPC框架的分布式海洋勘探综合导航系统的框架,开发了综合导航系统的主程序和远程过程调用服务程序,实现了由一个系统服务程序动态管理和监视系统中运行的其他模块,并由主程序进行综合导航系统子模块程序的系统配置、启动和停止等运行管理。开发实践证明:基于该分布式系统架构的综合导航系统,实现了系统模块在本地和远端的部署,能够满足施工船队各个作业空间位置的导航操作、导航显示和质量控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震勘探 综合导航 分布式框架 REST技术 gRPC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中国找矿勘查值得关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7
7
作者 毛景文 刘敏 +2 位作者 姚佛军 谢桂青 袁顺达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1222,共12页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作为基础原材料的矿产资源供给尤为重要,找大矿、找富矿、找好矿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文章论述了中国找矿勘查面临的几个问题。首先,地质学界有必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矿产资源的定义,包括其经济属性、技术属性、...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作为基础原材料的矿产资源供给尤为重要,找大矿、找富矿、找好矿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文章论述了中国找矿勘查面临的几个问题。首先,地质学界有必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矿产资源的定义,包括其经济属性、技术属性、市场属性、现实可利用性和多组分合理利用。其次,在新时代,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找矿突破尤为重要,区域成矿规律是找矿部署的理论基础,矿床模型是找矿勘查的指导,找矿技术是找矿突破的关键。此外,文章浅析了找矿技术,包括航空勘查地球物理技术、地面和井下勘查地球物理技术、遥感找矿技术、勘查地球化学技术、钻探技术、AI大数据、云计算找矿靶区优选技术和智慧勘查技术体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剖析了中国找矿勘查人才缺乏的内在因素,鼓励更多的地质院校毕业生到找矿勘查一线建功立业,同时有必要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待遇。最后,文章强调持续优化矿业市场,与国际接轨,吸引海量社会资金开展风险勘查,推动发现和探明更多、更好的矿产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矿产勘查 勘查技术 找矿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缘构造带构造格架、演化及油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5
8
作者 汪岩 钱程 +4 位作者 钟辉 李成立 秦涛 杨晓平 赵维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3-1089,共17页
松辽盆地西缘构造带是研究松辽盆地形成演化的关键地带,但目前关于该构造带的构造格架、活动历史、控盆特征等仍不清晰,构造带深部物质架构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精细厘定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松辽盆地西缘地区布格重力... 松辽盆地西缘构造带是研究松辽盆地形成演化的关键地带,但目前关于该构造带的构造格架、活动历史、控盆特征等仍不清晰,构造带深部物质架构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精细厘定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松辽盆地西缘地区布格重力异常与综合地球物理剖面特征指示,松辽盆地西缘构造带为区域上带状展布的超壳深大构造带。通过对综合构造变形带的产状、性质、运动学等资料分析,提出松辽盆地西缘构造带东西分带、倾向相背的“两带八字形”构造格架。依据构造带发育的基底背景、构造样式、地球物理特征等差异,建立了南北分段的“四段式”展布构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变形带构造解析与40Ar/39Ar构造年代学等资料,恢复了晚三叠世、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晚白垩世中期、古新世—渐新世和新近纪—更新世6期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年代格架。结合构造带的控盆作用指出,外盆带控制的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中期沉积盆地是油气资源勘查的重要选区,为中国东北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勘查提供了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构造格架 年代格架 控盆作用 油气资源潜力 油气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与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协同勘查理论与技术体系框架探讨 被引量:10
9
作者 曹代勇 魏迎春 +4 位作者 李新 张昀 徐来鑫 位金昊 董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9-494,共16页
煤与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协同勘查模型的建立,是实现煤系战略性金属元素向金属矿产转变的前提条件,煤与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协同勘查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则是建立协同勘查模型的核心任务。从煤系战略性金属元素的基本特点分析入手,论... 煤与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协同勘查模型的建立,是实现煤系战略性金属元素向金属矿产转变的前提条件,煤与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协同勘查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则是建立协同勘查模型的核心任务。从煤系战略性金属元素的基本特点分析入手,论证了实施煤与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协同勘查的必要性;通过对协同勘查概念演变历史的梳理,阐明了煤炭综合勘查与协同勘查的关系,认为协同勘查是综合勘查的继承和发展,强调2种或多种矿产综合勘查过程中的协调有序和科学组织,其核心是协同组织勘查工程、协同实施关键技术。在论述煤与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协同勘查原则的基础上,初步提出煤与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协同勘查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框架,作为建立煤与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协同勘查模型的基础。煤与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协同勘查应以煤系战略性金属元素富集成矿机制、组合类型与赋存规律研究为前提条件,以煤地质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勘查工程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以精准钻探、精细物探和精细化探等关键技术构成的协同勘查技术体系为支撑,以固体矿产勘查规范等标准为工作依据,遵循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和综合勘查及单矿种勘查的一般性原则,以及研究先行、技术有效、精细勘查、动态调整、分区施策、协调同步等原则,协同组织勘查工程、协同实施关键技术,实现煤与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协同勘查的最佳技术效益和最佳经济效益的平衡,在完成煤炭地质勘查任务的基础上,查明共伴生战略性金属矿产的地质特征和开发地质条件,获得相应的资源量或元素分布特征,为煤系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地质依据。煤与煤系战略性金属矿产协同勘查值得关注并深入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协同勘查对象的确定,勘查技术的选择和协同实施,勘查工程的协同部署,资源量的科学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 战略性金属矿产 协同勘查 勘查原则 理论与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找矿勘查中的物化探方法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段磊 陈东兴 +3 位作者 李磊 牟海萍 冯兴凯 邹立强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95-598,共4页
本文深入分析了物化探技术在地质找矿勘查中的应用,结合物理勘探与化学勘探的多种方法以提高勘查精度和效率。通过使用重力、磁性和化学分析等手段,本文旨在减少传统勘查误差,精确预测矿产资源分布,并尽量减少环境干扰。研究结果表明,... 本文深入分析了物化探技术在地质找矿勘查中的应用,结合物理勘探与化学勘探的多种方法以提高勘查精度和效率。通过使用重力、磁性和化学分析等手段,本文旨在减少传统勘查误差,精确预测矿产资源分布,并尽量减少环境干扰。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显著提升了难以接触地区的找矿成功率,同时揭示了现代化勘查技术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未来技术和方法的持续改进的必要性。这不仅提高了勘查技术的实用性,也推动了地质勘查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勘查 物化探方法 矿产资源 技术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查开发:现状分析与战略研究
11
作者 李志军 宁靓 陈任霖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11558-11564,共7页
国际海域蕴藏着多种自然资源,对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已成为各国政治、经济、科技、军事角逐的重要赛场。基于中国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查开发的现状,分析了中国在该领域的政策、技术发展现状与国际参与情况,指出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国际海域蕴藏着多种自然资源,对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已成为各国政治、经济、科技、军事角逐的重要赛场。基于中国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查开发的现状,分析了中国在该领域的政策、技术发展现状与国际参与情况,指出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合作平台缺失、人才匮乏及深海权益维护能力短板等挑战。通过回顾挪威、日本在海底资源开发的经验,提出了提升中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水平的战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海底区域 深海资源 勘探开发 深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农专业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程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12
作者 王莎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4期123-126,130,共5页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针对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素养不足、思政元素融入不深...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针对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素养不足、思政元素融入不深、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未来可从提高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采用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建立有效的专业课程隐性育人路径,以期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为课程思政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资源与环境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课程思政 教学探索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近期油气勘探进展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104
13
作者 侯启军 何海清 +1 位作者 李建忠 杨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共13页
近两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国内油气勘探在碎屑岩岩性地层、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湖相碳酸盐岩、成熟探区精细勘探以及非常规油气等领域取得了12项重要勘探成果。对中国石油矿权区油气资源状况、剩余... 近两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国内油气勘探在碎屑岩岩性地层、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湖相碳酸盐岩、成熟探区精细勘探以及非常规油气等领域取得了12项重要勘探成果。对中国石油矿权区油气资源状况、剩余油气资源特点、油气勘探程度,以及地质认识深化和勘探技术进步对油气勘探所产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未来国内油气勘探仍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同时也面临地面地下条件复杂、埋深加大、剩余资源品质变差等诸多挑战。未来中国石油将立足长期低油价,坚持资源战略和创新战略,树立高效勘探理念,突出"四个勘探",强化"三个创新",努力实现油气勘探新的发现和突破,进一步夯实中国石油稳健发展的资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进展 勘探技术 油气资源 勘探潜力 勘探战略 中国石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层油气形成、分布与潜力分析 被引量:261
14
作者 孙龙德 邹才能 +5 位作者 朱如凯 张云辉 张水昌 张宝民 朱光有 高志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1-649,共9页
近年来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拓展,在深层油气生成与保存条件、储集层形成机理、勘探潜力与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新进展。深层油气储集层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等,油层温度可高达295... 近年来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拓展,在深层油气生成与保存条件、储集层形成机理、勘探潜力与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新进展。深层油气储集层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等,油层温度可高达295℃,深层碎屑岩在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背景下利于孔隙保持,溶蚀与裂缝作用改善了储集层物性;受断裂作用、岩溶热液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及早期油气充注影响,碳酸盐岩在8 000 m以深仍有良好的储集性能;深层火山岩受构造作用、火山作用、成岩作用及表生期和埋藏期成岩改造控制,发育原生型和次生风化型两类储集层。中国石油深层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火山岩3大领域,以气为主,已形成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松辽、三塘湖、渤海湾盆地等现实领域。中国深层油气已进入突破发现期,超深井钻井及超高温钻井液技术等工程技术已初步具备发现深层—超深层油气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油气 储集层形成机理 资源潜力 勘探工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201
15
作者 李阳 薛兆杰 +2 位作者 程喆 蒋海军 王濡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5-57,共13页
向地球深部进军、拓展深层油气资源,对于筑牢中国能源安全的资源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也是加大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现实领域。在系统总结全球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和中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进展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深层油... 向地球深部进军、拓展深层油气资源,对于筑牢中国能源安全的资源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也是加大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现实领域。在系统总结全球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和中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进展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深层油气发展潜力、重点研究领域与科技攻关方向。中国深层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程度低,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发育的多套油气成藏组合、东部断陷盆地深洼区岩性与前中—新生界古潜山油气藏、深层页岩气等资源潜力巨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是未来重点研究领域。科技攻关方面需加强深层油气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及深部流体流动机理研究,开展基于地球物理的深部目标识别与预测、复杂地层条件优快钻井和复杂储层改造等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大力推动管理创新,进一步加强理论与技术、企业与部门间的协同攻关,加强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管理和运行,为深层油气高效勘探与有效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石油 深层天然气 勘探开发 工程技术 资源潜力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相页岩油发展潜力与技术对策 被引量:179
16
作者 胡素云 赵文智 +5 位作者 侯连华 杨智 朱如凯 吴松涛 白斌 金旭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9-828,共10页
陆相页岩油是埋藏300 m以深、Ro值大于0.5%的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赋存的液态烃和各类有机物的统称,是源岩油气的重要组成类型。以成熟度控制富有机质页岩生排油演化模式为依据,将陆相页岩油划分为中高成熟度和中低成熟度两种类型,研... 陆相页岩油是埋藏300 m以深、Ro值大于0.5%的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赋存的液态烃和各类有机物的统称,是源岩油气的重要组成类型。以成熟度控制富有机质页岩生排油演化模式为依据,将陆相页岩油划分为中高成熟度和中低成熟度两种类型,研究发现中国陆相页岩层系:①发育淡水和咸水两类湖相优质烃源岩,存在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沉凝灰岩、泥页岩等多种类型储集层,形成多套近源或源内聚集的“甜点段”和大面积分布的“甜点区”,具规模资源基础。②富有机质页岩实验分析表明,波状和水平纹层状页岩具良好储集条件,页岩水平渗透率是垂向渗透率的数十倍—数百倍,利于源内页岩油横向规模运聚。③经评价,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地质资源总量超过100×10^8 t,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可以有效开发,是近期石油勘探现实领域;中低成熟度页岩油资源潜力大,初步评价技术可采资源量为(700~900)×10^8 t,是未来石油工业发展的战略性接替资源,需要原位转化等技术突破才能实现效益开发。陆相页岩油是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从“源外”走向“源内”的必然选择,突破“甜点区”评价优选、水平井体积压裂工程技术以及原位转化技术装备等核心理论技术,是实现陆相页岩油规模效益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页岩油 资源潜力 甜点段 甜点区 关键技术 源内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前景 被引量:1193
17
作者 贾承造 郑民 张永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9-136,共8页
结合非常规油气特点,评价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总结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阐述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与未来的发展战略。研究表明,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其中致密气可采资源量为8.8×1012~12.1... 结合非常规油气特点,评价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总结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阐述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与未来的发展战略。研究表明,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其中致密气可采资源量为8.8×1012~12.1×1012m3,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为15×1012~25×1012m3,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为10.9×1012m3,致密油可采资源量为13×108~14×108t,可回收页岩油资源量为160×108t,油砂也具有一定资源潜力。目前已形成了全数字地震勘探技术、低渗低阻气层识别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且应用效果显著。致密气和致密油是中国目前最为现实的待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煤层气与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正在起步。未来10~20年,中国非常规油气产量将显著增长,在弥补常规油气产量短缺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资源潜力 勘探开发技术 致密气 致密油 页岩气 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挑战初论 被引量:50
18
作者 王道富 高世葵 +5 位作者 董大忠 黄旭楠 王玉满 黄金亮 王淑芳 蒲泊伶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7,共10页
鉴于地质条件与国情的明显差异,中国能否成功复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成为时下关注的焦点。为此,分析了中国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拥有的良好机遇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其中,机遇包括:①中国能源结构亟待改善,天然气需求量在未来5... 鉴于地质条件与国情的明显差异,中国能否成功复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成为时下关注的焦点。为此,分析了中国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拥有的良好机遇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其中,机遇包括:①中国能源结构亟待改善,天然气需求量在未来5年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增长1倍;②能源需求量持续攀升,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年均消费量仍将以19%的复合年增长率递增;③页岩气资源丰富,预测中国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57×1012~244×1012m3,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0.3×1012~47×1012m3;④已初步形成了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挑战包括:①独特的页岩气形成与富集地质条件差异;②资源前景与核心区尚不完全落实;③勘探开发核心技术尚不掌握;④勘探开发成本偏高;⑤环境保护问题;⑥尽管中国已将页岩气定义为一个新的矿种,但就其根源和本质,页岩气还是油气资源中的一种类型,只不过与其他油气资源相比具有其独特性而已,因此非油气企业贸然从事页岩气勘探开发将会面临诸多挑战;⑦自页岩气被设立为新矿种起,政府管理工作的挑战就产生了。结论认为: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正处在起步阶段,有诸多基础工作尚未深入开展,仍有系列严峻挑战需要应对。既不能因噎而废食,也需做好扎实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革命 中国 能源结构 需求量 资源量 勘探开发技术 发展机遇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油气区精细勘探潜力与方法技术 被引量:10
19
作者 侯连华 邹才能 +1 位作者 匡立春 王京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5,共8页
根据富油气凹陷油气分布特征及剩余油气资源量分布规律,提出富油气凹陷中的有利区带是下一步勘探重点,主力勘探层系及上、下层系是精细勘探重点层位。在分析制约老油气区勘探关键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老油气区精细勘探思路,建立了针对... 根据富油气凹陷油气分布特征及剩余油气资源量分布规律,提出富油气凹陷中的有利区带是下一步勘探重点,主力勘探层系及上、下层系是精细勘探重点层位。在分析制约老油气区勘探关键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老油气区精细勘探思路,建立了针对不同储层及油藏类型的精细勘探方法技术(油气层识别、油气层保护、油气藏规模预测、提高油气产能等)。近几年,该方法技术在老油气区精细勘探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新增油气储量不断提高,加快了老油气区油气发现速度,与海上或新区相比勘探与开发成本明显降低,投资回收周期缩短,提高了勘探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潜力 富油气凹陷 有利区带 勘探方法技术 精细勘探 老油气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产品谱系构建 被引量:20
20
作者 姜子昂 辜穗 +4 位作者 王径 任丽梅 刘维东 彭彬 马英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9-156,共8页
油气勘探开发行业工艺技术流程和技术体系结构复杂、数量巨大,投资风险巨大。但由于技术资源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技术级序与功能赋权工作已经成为单项技术价值评估的瓶颈,严重制约了该行业技术价值化评估与科技发展战略实施。为此,基于谱... 油气勘探开发行业工艺技术流程和技术体系结构复杂、数量巨大,投资风险巨大。但由于技术资源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技术级序与功能赋权工作已经成为单项技术价值评估的瓶颈,严重制约了该行业技术价值化评估与科技发展战略实施。为此,基于谱系学理论思想,以技术价值化、商业化为主导,构建了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级序及数量谱系;进而以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为例,按照5n等比级数、四级序设计构建了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级序谱系。研究结果表明:①油气技术谱系化发展将成为油气技术资源管理的必然趋势;②油气技术产品谱系构建是精细刻画技术体系间和技术级序的基本关系索引,是有效解决技术创新成果效益剥离的工具,也是核查技术创新成果分成率的关键工具之一;③深化探索油气技术谱系构建,将有助于拓展油气技术推广应用与市场开发、推进技术创新成果价值化。结论认为,所构建的技术产品谱系不仅能描述整个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及其技术间的基本能级关系、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市场资源匹配,而且还能够找到创新性技术的基本功能“位置”来解决技术创新创效能力赋权以及分成基数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油气行业 勘探开发 技术资源 技术产品 谱系构建 技术级序 创新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