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锈蚀RC柱抗震性能预测与劣化规律研究综述
1
作者 陈柳灼 邱羿志 +1 位作者 周炎 郑山锁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9,共17页
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RC)柱在服役期内受环境侵蚀的影响,其内部钢筋将发生锈蚀损伤,导致RC柱抗震性能退化,进而使其暴露于严重的地震灾害风险中。文中从试验方法、劣化规律、破坏模式预测和承载力计算四个方面,对锈蚀RC柱... 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RC)柱在服役期内受环境侵蚀的影响,其内部钢筋将发生锈蚀损伤,导致RC柱抗震性能退化,进而使其暴露于严重的地震灾害风险中。文中从试验方法、劣化规律、破坏模式预测和承载力计算四个方面,对锈蚀RC柱抗震性能既有研究进行综述。阐述了现有锈蚀RC柱试件抗震试验中采用的锈蚀与加载方法,统计分析了锈蚀程度和主要设计参数对锈蚀RC柱延性、刚度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的劣化影响。基于包含290根锈蚀RC柱的抗震试验数据集,对比了剪跨比、延性系数和抗剪需求比3种参数划分方法和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识别锈蚀RC柱破坏模式的准确性,并结合沙普利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 SHAP)方法揭示了锈蚀程度与主要设计参数对锈蚀RC柱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总结了锈蚀RC柱剩余抗弯与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并讨论了其预测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锈蚀方法下钢筋的锈蚀形态、锈蚀速率和锈蚀精度均存在差异,双向拟静力加载机制较单向加载更能反映锈蚀RC柱抗震性能劣化规律;随着钢筋锈蚀率的增加,RC柱的延性、刚度和耗能能力均显著降低。结合SHAP法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有效兼顾锈蚀RC柱破坏模式预测的准确性与可解释性,此类数据驱动的预测方法为解决锈蚀RC柱性能评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钢筋锈蚀会降低RC柱抗弯与抗剪承载力,现阶段提出的锈蚀RC柱承载力计算模型精度仍待进一步提高,以为锈蚀构件性能评估提供合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蚀rc 抗震性能 机器学习 破坏模式 剩余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idual Distributed Compressive Video Sensing Based on Double Side Information 被引量:2
2
作者 CHEN Jian SU Kai-Xiong WANG Wei-Xing LAN Cheng-Dong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316-2323,共8页
关键词 压缩视频 附加信息 分布式 感知 双面 残留 奈奎斯特速率 补偿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强震作用下城市组合钢板梁桥RC桥墩震后可修复性研究
3
作者 林志滔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0,共7页
为研究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城市组合钢板梁桥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桥墩的震后可修复性,以8度区、Ⅲ类场地的城市组合钢板梁桥为背景,分析在E2水平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RC桥墩的残余位移比。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按现行规范... 为研究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城市组合钢板梁桥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桥墩的震后可修复性,以8度区、Ⅲ类场地的城市组合钢板梁桥为背景,分析在E2水平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RC桥墩的残余位移比。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按现行规范试设计25座典型三跨连续城市组合钢板梁桥样本,采用验证后的有限元建模方法建立全桥动力模型,分析跨径、桥宽和桥墩长细比对RC桥墩残余位移比的影响。并以样本中某3×35 m三跨连续组合钢板梁桥为研究对象,进行有限元模型参数分析,研究RC桥墩设计参数(轴压比、长细比、纵筋配筋率和体积配箍率)对残余位移比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钢板梁桥跨径、桥宽和桥墩长细比均对RC桥墩残余位移比有明显影响;RC桥墩残余位移比与轴压比和长细比成正比关系,而与纵筋配筋率和箍筋体积配箍率成反比关系;为提高城市组合钢板梁桥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桥墩的可修复性,建议RC桥墩轴压比不超过10%,长细比不超过8,纵筋配筋率取1.5%~2.0%,箍筋体积配箍率取0.6%~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桥梁 组合钢板梁桥 rc桥墩 抗震性 可修复性 残余位移比 设计参数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节点动态时序的空间耦合LDPC码滑窗译码
4
作者 周华 徐辰辰 李子杰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5-1322,共8页
为提升基于原模图构造的空间耦合低密度奇偶校验(Spatially-Coupled Low-Density Parity-Check,SC-LDPC)码滑窗译码(Sliding Window Decoding,SWD)算法译码性能,提出了残差滑窗译码(Residual SWD,RSWD)算法,通过动态选择可靠度最低(残... 为提升基于原模图构造的空间耦合低密度奇偶校验(Spatially-Coupled Low-Density Parity-Check,SC-LDPC)码滑窗译码(Sliding Window Decoding,SWD)算法译码性能,提出了残差滑窗译码(Residual SWD,RSWD)算法,通过动态选择可靠度最低(残差值最大)的边信息优先传输,降低边信息无效更新次数,提高了译码性能。RSWD译码在窗口内易出现贪婪组和静默节点现象,导致译码误码率(Bit Error Rate,BER)恶化。为改善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节点的残差滑窗译码(Node-wise RSWD,NW-RSWD)算法和消除静默节点残差滑窗译码(Eliminating Silent Node RSWD,ESN-RSWD)算法。NW-RSWD算法在译码过程中以变量节点为单位,动态更新窗口内最大残差所在边的变量节点。ESN-RSWD算法在译码过程中根据残差值大小,遍历更新窗口内每一个变量节点,使更多的信息参与到窗口译码,避免滑窗译码陷入局部区域更新。仿真结果表明,信噪比处于3~3.5 dB区间时,相较于SWD算法,NW-RSWD算法复杂度增加约15%,ESN-RSWD算法复杂度增加约25%。在窗口大小为8时,为了达到10-6误码率,相较于SWD算法,NW-RSWD算法提升约0.7 dB性能,ESN-RSWD算法提升约0.85 dB。在10-3误码率时,SWD算法、NW-RSWD算法和ESN-RSWD算法分别需要约50次、10次和8次迭代才能达到相同的误码性能。所提算法以增加较少计算复杂度为代价,降低了译码误码率,减少了译码平均迭代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耦合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滑窗译码 信息传递 节点残差算法 消除静默节点残差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后RC梁剩余承载力与可靠性指标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白丽丽 王振清 +1 位作者 韩玉来 朱大雷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84-1088,共5页
高温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剩余承载力会有所折减,利用ANSYS软件对火灾发生时钢筋混凝土梁内的最高温度分布进行分析,提出了计算高温后钢筋混凝土梁剩余承载力的数值方法,并通过具体算例来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为高温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 高温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剩余承载力会有所折减,利用ANSYS软件对火灾发生时钢筋混凝土梁内的最高温度分布进行分析,提出了计算高温后钢筋混凝土梁剩余承载力的数值方法,并通过具体算例来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为高温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评估及修复加固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还根据结构可靠度理论建立了高温后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力模型和极限状态方程,对影响抗力随机变量的统计参数给予分析,通过验算点法计算高温后钢筋混凝土梁在承受原设计荷载时可靠性指标的变化.分析表明,不同受火时间对梁的可靠性指标有很大的影响,在有条件下应给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钢筋混凝土梁 剩余承载力 可靠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受损RC梁残余力学性能试验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智 胡开赢 +1 位作者 霍静思 曾翔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7-153,共7页
为给冲击受损后钢筋混凝土(RC)梁的修复加固和结构安全评估提供参考,开展了3根RC梁落锤冲击受损后的静载试验及1根静载梁的对比试验,通过变化冲击能量使RC梁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损伤,对冲击受损后RC梁的残余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比较分析... 为给冲击受损后钢筋混凝土(RC)梁的修复加固和结构安全评估提供参考,开展了3根RC梁落锤冲击受损后的静载试验及1根静载梁的对比试验,通过变化冲击能量使RC梁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损伤,对冲击受损后RC梁的残余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冲击能量下受损梁的裂缝发展形态以及冲击力、支座反力、跨中挠度和纵筋应变变化规律;重点研究了不同受损程度梁的残余承载力、残余抗弯刚度和残余变形能力。在综合分析相关文献试验数据并对冲击能量进行标准化的基础上,拟合出冲击受损后RC梁残余承载力与残余抗弯刚度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随着冲击能量增大,冲击损伤梁挠跨比也增大,残余承载力和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相比未损伤梁,冲击损伤梁弹性抗弯刚度和极限抗弯承载力先增大后减小,但加载后期延性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 冲击损伤 残余承载力 残余刚度 残余变形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置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的RC桥墩残余变形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司炳君 牛敬涵 +1 位作者 孙治国 王东升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85,共11页
为进一步讨论采用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减少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桥墩震后残余位移的可行性,建立了竖向配置预应力筋的RC桥墩动力分析模型,结合拟静力和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数值分析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讨论... 为进一步讨论采用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减少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桥墩震后残余位移的可行性,建立了竖向配置预应力筋的RC桥墩动力分析模型,结合拟静力和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数值分析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无粘结预应力筋对RC桥墩震后残余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RC桥墩中配置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能够明显减小桥墩震后残余位移;随预应力筋配筋率的增加,墩顶残余位移值明显减少;预应力筋初始应力和预应力筋位置对桥墩震后残余位移影响不大。近断层地震动是引起桥墩震后残余位移过大的主因,远场地震动下,桥墩震后残余位移与墩顶最大位移的比值在10%内;而近断层地震动下,桥墩震后残余位移与墩顶最大位移的比值可达30%以上。预应力筋最大应力值随墩顶最大变形基本呈线性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抗震 rc桥墩 无粘结预应力筋 时程分析 残余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梁冲击破坏机理试验研究与残余变形预测方法探讨 被引量:11
8
作者 霍静思 胡开赢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17,共6页
进行了3根剪跨比为3.58钢筋混凝土梁的落锤冲击试验和1个静力对比试验,重点研究钢筋混凝土梁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和冲击能量对钢筋混凝土梁残余变形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静力下发生弯曲破坏的梁在低速冲击下的裂缝形态以... 进行了3根剪跨比为3.58钢筋混凝土梁的落锤冲击试验和1个静力对比试验,重点研究钢筋混凝土梁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和冲击能量对钢筋混凝土梁残余变形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静力下发生弯曲破坏的梁在低速冲击下的裂缝形态以弯曲裂缝、弯剪裂缝为主,在高速冲击荷载作用下以腹剪裂缝为主.试验测试了冲击力、支座反力、跨中位移和跨中纵筋应变等动态时程曲线,通过分析其动态时程曲线结果,获得了钢筋混凝土梁的冲击破坏机理,即冲击作用下梁的破坏过程分为局部响应阶段和整体响应阶段.同时,还统计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冲击试验结果,通过比较分析钢筋混凝土残余变形-冲击能量关系实验数据,探讨了冲击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残余变形的经验公式的适用性和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梁 冲击试验 动态响应 残余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PC码的双决策残差值置信度传播译码算法
9
作者 王一珂 孙志国 宁晓燕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91,共8页
针对低密度奇偶校验(low-density parity-check,LDPC)码的多种动态调度残差值置信度传播(residual belief propagation,RBP)译码算法存在贪婪性和静默变量节点的问题,引入校验方程和概率残差值共同决策的方法,提出双决策残差值置信度传... 针对低密度奇偶校验(low-density parity-check,LDPC)码的多种动态调度残差值置信度传播(residual belief propagation,RBP)译码算法存在贪婪性和静默变量节点的问题,引入校验方程和概率残差值共同决策的方法,提出双决策残差值置信度传播译码算法(double decision RBP,DD-RBP)。首先根据计算的概率残差值选择需要更新的变量节点,以减少静默变量节点的个数。然后根据校验方程结果更新相关校验节点对应边的残差值,进一步降低贪婪性。最后结合更新后的残差值,在需要更新的变量节点所连接边的集合中,局部或全局选择残差值最大的边并更新,重复上述过程直至达到设置的最大次数。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对于IEEE802.16e标准和5G NR标准下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码,所提出的双决策残差值置信度传播译码算法通过增加复杂度,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和瑞利衰落信道下的译码性能优于其他译码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道编码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译码算法 残差值 动态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热工水力分析的系统程序改进及验证
10
作者 连强 朱隆祥 +3 位作者 唐思邈 黄涛 张勇 潘良明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8-866,共9页
福岛核事故后非能动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先进反应堆的热工安全设计,而池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HRS)也在国产华龙一号中提供了不依赖外部能源驱动的安全保障。尽管RELAP5程序在反应堆瞬态热工水力特性分析方面开展了大量验证工作,但由于... 福岛核事故后非能动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先进反应堆的热工安全设计,而池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HRS)也在国产华龙一号中提供了不依赖外部能源驱动的安全保障。尽管RELAP5程序在反应堆瞬态热工水力特性分析方面开展了大量验证工作,但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池式热交换器模型,RELAP5程序低估了池式PRHRS的换热功率及系统流量。因此本文根据池式热交换器工作条件选用棒束池式沸腾换热模型及大管径管内冷凝换热模型,在RELAP5程序中植入了池式热交换器模型,针对两种换热模型分别进行了分离效应验证。基于应急工况池式能量排出系统(PERSTO)实验台架分析了节点划分方式对池式PRHRS热工水力行为的影响,对比了改进程序及原始程序对整体性实验台架系统瞬态参数的模拟能力。经过分离效应验证和整体效应验证,确认了改进程序在池式PRHRS热工水力分析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热工水力 系统程序改进 节点划分方式 模型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残余位移的多层RC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放大效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韩建平 拜立岗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186-192,共7页
通过对多层RC平面框架结构在23条地震动记录2个不同强度水平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RC框架的最大位移和残余位移等沿着楼层高度的大小和分布。统计分析残余层间位移角、最大层间位移角及两者比值这3个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通过对多层RC平面框架结构在23条地震动记录2个不同强度水平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RC框架的最大位移和残余位移等沿着楼层高度的大小和分布。统计分析残余层间位移角、最大层间位移角及两者比值这3个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为研究P-?效应的影响,对比是否考虑P-?效应两种工况下多层RC框架结构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对多层RC框架的等效SDOF体系作同样的时程分析,对比了等效SDOF体系和多层RC框架结构的分析结果,研究高阶模态效应对RC框架的影响。对比分析表明,P-?效应和高阶模态效应对多层RC框架结构的残余位移响应的平均放大作用均大于其对最大位移响应的放大效应,残余位移响应的离散性也大于最大位移响应的离散性。另外,随着地震动强度水平的增加,结构地震响应的离散性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rc框架 等效SDOF体系 残余层间位移角 最大层间位移角 P-Δ效应 高阶模态效应 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不同目标谱的RC框架结构一致地震倒塌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大刚 王丛 乔卓琦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75-82,共8页
当前的抗震设防参数和抗震设计方法基于传统的“一致危险”范式,需要向更为合理的“一致风险”范式转换。为了实现“一致风险”的防控目标,需要对结构的绝对倒塌风险和相对倒塌风险进行双控,并基于目标谱选取实际地震动记录对结构的两... 当前的抗震设防参数和抗震设计方法基于传统的“一致危险”范式,需要向更为合理的“一致风险”范式转换。为了实现“一致风险”的防控目标,需要对结构的绝对倒塌风险和相对倒塌风险进行双控,并基于目标谱选取实际地震动记录对结构的两种倒塌风险进行一致风险验算。该文以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种目标谱(规范设计谱、一致危险谱和一致风险谱)选取地震动记录,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方法获取结构倒塌易损性曲线和函数,分别选取基于抗震设防参数的地震危险性函数和基于场地安评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函数,对结构的地震倒塌风险进行验算。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规范设计谱对结构进行地震倒塌风险评价偏于保守,而场地相关谱可考虑地震构造环境不同造成的不同区域地震危险性的差异,可更好实现一致风险的抗震设计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致风险抗震设计 绝对倒塌风险 相对倒塌风险 规范设计谱 一致危险谱 一致风险谱 rc框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震动特性下RC框架校舍抗震加固残余变形分析
13
作者 孙勇 陈鑫 +2 位作者 乔剑 刘涛 苏冠兴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140,共9页
校舍的抗震性能和震后残余变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顺利疏散和学校的震后修复,因此,本文以RC框架校舍为背景对其不同地震动特性下的抗震性能和震后残余变形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敏学楼的工程概况和加固方案,并据此建... 校舍的抗震性能和震后残余变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顺利疏散和学校的震后修复,因此,本文以RC框架校舍为背景对其不同地震动特性下的抗震性能和震后残余变形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敏学楼的工程概况和加固方案,并据此建立了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开展了动力特性分析;随后,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和设防/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并以层间位移角为性能指标对结构抗震性能水平进行了评估;最后,以层间残余位移角和顶点残余位移为指标对比分析了近、远场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残余变形。研究结果表明,近场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水平和残余变形指标均差于远场地震作用下的结果,其中底层层间残余位移角为远场地震的1.67倍;加固后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模式由严重破坏降低到了不严重破坏,层间最大残余位移角最大降低了69.9%,校舍逃生概率和震后恢复能力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地震 rc框架 校舍抗震加固 性能化设计 残余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辐射散射一体化技术的低RCS贴片天线阵列设计 被引量:3
14
作者 郝彪 杨宾锋 +3 位作者 高军 曹祥玉 杨欢欢 李桐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4-79,共6页
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辐射散射一体化技术的4×4低RCS贴片天线阵列,该阵列由2种辐射特性相似、反射相位相差180°的天线单元组成。利用遗传算法优化得到散射场在各方向均匀分布的非周期阵列结构,有效减小了天线阵的峰值RCS。仿... 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辐射散射一体化技术的4×4低RCS贴片天线阵列,该阵列由2种辐射特性相似、反射相位相差180°的天线单元组成。利用遗传算法优化得到散射场在各方向均匀分布的非周期阵列结构,有效减小了天线阵的峰值RCS。仿真结果表明:天线阵列的增益在16 dBi以上;法线方向x极化波照射时,单站RCS减缩频带为8~15.9 GHz,最大减缩量为17.1 dB;y极化波照射时,单站RCS减缩频带为9.5~16 GHz,最大减缩量为13.1 dB。测试结果与仿真拟合较好。该阵列集超材料和贴片天线于一体,利用天线单元自身相位差有效降低了其RCS值,为降低天线阵列RCS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雷达散射截面 天线阵列 编码超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波段柔性编码超表面设计与RCS缩减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家稷 程用志 +2 位作者 裴小军 聂彦 龚荣洲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30,36,共6页
设计了一种柔性非定向低散射2 bit编码超表面。将4种具有不同反射相位的基本单元随机排列构成整个相位梯度超表面,其对入射电磁波形成无规则散射,实现RCS缩减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频点8.40 GHz处,编码超表面的垂直入射反射率为-13.5 ... 设计了一种柔性非定向低散射2 bit编码超表面。将4种具有不同反射相位的基本单元随机排列构成整个相位梯度超表面,其对入射电磁波形成无规则散射,实现RCS缩减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频点8.40 GHz处,编码超表面的垂直入射反射率为-13.5 dB,偏离法线-30°~30°范围RCS平均缩减为10.0 dB。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编码超表面弯曲在直径为7 cm的圆柱面上,RCS平均缩减可达7.8 dB。该超表面可实现曲面的RCS有效缩减。该柔性编码超表面在天线、电磁隐身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码超表面 非定向散射 rcS缩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CS的遥感数据传输中ACM的分析与仿真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丽亚 梁玉梅 +3 位作者 余军 杨宏 戴问枢 李玮奇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3年第22期77-81,共5页
针对传统遥感卫星传输系统中采用低阶固定调制编码(CCM)以及不能及时将信道状态反馈给发送端的问题,结合第二代数字广播电视(DVB-S2)的自适应编码调制(ACM)技术和基于卫星回传信道的数字广播电视(DVB-RCS)中的RCS技术,将其应用在遥感卫... 针对传统遥感卫星传输系统中采用低阶固定调制编码(CCM)以及不能及时将信道状态反馈给发送端的问题,结合第二代数字广播电视(DVB-S2)的自适应编码调制(ACM)技术和基于卫星回传信道的数字广播电视(DVB-RCS)中的RCS技术,将其应用在遥感卫星传输系统中。同时,针对遥感数据信号受雨衰影响严重的问题,将可变降雨备余量的方法引入到链路预算中,分析结果表示,与传统固定降雨备余量相比传输数据量提高了1.21倍,与CCM相比提高了2.01倍。通过卫星工具包(STK),对基于RCS的遥感数据传输系统进行了模拟过境回传仿真,分别从信道回传方式、延迟以及雨衰备余量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编码调制 卫星回传信道 降雨备余量 服务质量 遥感卫星 卫星工具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冲击荷载下RC板失效仿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婧 刘慧萍 +1 位作者 黄华 银昱杰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9-145,共7页
为了更有效地模拟强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材料的失效行为,采用LS-DYNA软件,基于HJC模型,建立弹体冲击钢筋混凝土(RC)板有限元模型,研究失效类型、主应变、剪应变和应力等参数对弹体侵彻混凝土并贯穿RC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失效控... 为了更有效地模拟强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材料的失效行为,采用LS-DYNA软件,基于HJC模型,建立弹体冲击钢筋混凝土(RC)板有限元模型,研究失效类型、主应变、剪应变和应力等参数对弹体侵彻混凝土并贯穿RC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失效控制参数FS值取0或1.0~1.5时,部分模型的弹体未能贯穿RC板,与试验现象不符;当FS值为0.1~0.9时,弹体侵彻贯穿RC板后的残余速度随FS值的增大而减小,其中FS值为0.3~0.8时,模拟得到的残余速度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在模型中添加失效准则,当主应变取0.225~0.275或剪应变取0.4~0.5时,弹体以606、746、1058 m·s^(-1)的速度冲击贯穿RC板的残余速度计算值与试验值更接近;在考虑主应变失效、剪应变失效或二者共同作用时,FS值为0.8时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吻合程度较好;拉伸应力失效准则不适用于较薄RC板遭受强冲击荷载作用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冲击荷载 rc HJC模型 失效准则 残余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箍法加固RC偏压柱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毛德均 钱永久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4-464,共11页
为研究套箍法加固RC偏压柱的承载力实用计算方法,利用29根加固柱的试验资料,对《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和GB 50367-2006的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将试件承载力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发现,两部规范的承载力计算结果... 为研究套箍法加固RC偏压柱的承载力实用计算方法,利用29根加固柱的试验资料,对《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和GB 50367-2006的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将试件承载力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发现,两部规范的承载力计算结果比较接近,计算结果的整体准确性都不够好、偏于不安全,尤其对大偏压柱的承载力计算较为不安全。根据加固柱的受力破坏特性,定义了3种破坏极限状态,基于3种极限状态下的截面应变分布分析,建立了加固柱的承载力计算公式,验证表明,该公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且偏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偏压柱 套箍法加固 承载力 加固设计规范 计算分析 理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多元RC-LDPC信息安全传输算法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军 张立立 +1 位作者 姜向宏 张永芳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6-200,共5页
基于卫星通信的信息传输极易通过无线信道被非法接收,导致信息泄露,因此本文在现有物理层安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多元速率兼容低密度奇偶校验(rate compatible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RC-LDPC)码的星地信道编码方法,并应用在自适... 基于卫星通信的信息传输极易通过无线信道被非法接收,导致信息泄露,因此本文在现有物理层安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多元速率兼容低密度奇偶校验(rate compatible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RC-LDPC)码的星地信道编码方法,并应用在自适应调制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coding,AMC)系统上.利用信道状态信息将私密信息隐藏在删除位置,通过缩小安全间隙,提高合法接收误码曲线的下降速率,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利用NI USRP与LabVIEW搭建的平台对本文提出的算法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算法能够保证接收端正确接收,窃听端误码率达0.5左右,保证了信息安全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通信系统 rc-LDPC 打孔算法 缩短算法 自适应调制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耦合低密度奇偶校验码残差滑窗译码算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华 李子杰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7-874,共8页
针对空间耦合低密度奇偶校验(SC-LDPC)码滑窗译码(SWD)算法中错误传播导致的高误码率问题,该文提出基于动态残差的滑窗译码(RSWD)算法。通过在窗口内计算边信息更新前后的残差值,动态选择可靠度最低(残差值最大)的边信息优先更新,降低... 针对空间耦合低密度奇偶校验(SC-LDPC)码滑窗译码(SWD)算法中错误传播导致的高误码率问题,该文提出基于动态残差的滑窗译码(RSWD)算法。通过在窗口内计算边信息更新前后的残差值,动态选择可靠度最低(残差值最大)的边信息优先更新,降低边信息无效更新的频率,提高窗内译码收敛速度。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SWD算法,RSWD算法在窗口中各位置的误比特数明显降低,抑制错误传播效果明显;在高信噪比(SNR)区域或者低迭代次数的情况下,RSWD算法的误码率性能优于SWD算法;此外,将动态残差应用到消息复用(MR)和窗口扩展(WE)两种窗译码算法中,亦能得到类似结论,提升窗译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耦合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错误传播 滑窗译码 残差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