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stack inversion for caved carbonate reservoir prediction:A case study from Tarim Basin,China 被引量:9
1
作者 Zhang Yuanyin Sam Zandong Sun +5 位作者 Yang Haijun Wang Haiyang HanJianfa Gao Hongliang Luo Chunshu Jing Bi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15-421,共7页
The major storage space types in the carbonate reservoir in the Ordovician in the TZ45 area are secondary dissolution caves.For the prediction of caved carbonate reservoir,post-stack methods are commonly used in the o... The major storage space types in the carbonate reservoir in the Ordovician in the TZ45 area are secondary dissolution caves.For the prediction of caved carbonate reservoir,post-stack methods are commonly used in the oilfield at present since pre-stack inversion is always limited by poor seismic data quality and insufficient logging data.In this paper,based on amplitude preserved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and rock-physics analysis,pre-stack inversion is employed to predict the caved carbonate reservoir in TZ45 area by seriously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inversion procedures.These procedures mainly include angle-gather conversion,partial stack,wavelet estimation,low-frequency model building and inversion residual analysis.The amplitude-preserve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can achieve high quality data 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they are very consistent with the synthetics.Besides,the foundation of pre-stack inversion 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criterion can be established b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eservoir property and seismic reflection through rock-physics analysis.Finally,the inversion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drilling wells in most cases.It is concluded that integrated with amplitude-preserved processing and rock-physics,pre-stack inversion can be effectively applied in the caved carbonate reservoir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reservoir prediction pre-stack inversion amplitude-preserved processing rock phys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intelligent prediction method of fractures in tight carbonate reservoirs 被引量:2
2
作者 DONG Shaoqun ZENG Lianbo +4 位作者 DU Xiangyi BAO Mingyang LYU Wenya JI Chunqiu HAO Jingr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6期1364-1376,共13页
An intelligent prediction method for fractures in tight carbonate reservoir has been established by upgrading single-well fractur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well fracture trend prediction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o... An intelligent prediction method for fractures in tight carbonate reservoir has been established by upgrading single-well fractur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well fracture trend prediction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odifying construction of interwell fracture density model,and modeling fracture network and making fracture property equivalence.This method deeply mines fracture information in multi-source isomerous data of different scales to reduce uncertainties of fracture prediction.Based on conventional fracture indicating parameter method,a prediction method of single-well fractures has been worked out by using 3 kind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hods to improve fracture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from 3 aspects,small sample classification,multi-scale nonlinear feature extraction,and decreasing variance of the prediction model.Fracture prediction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sing seismic attributes provides many details of inter-well fractures.It is combined with fault-related fracture information predic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reservoir geomechanics to improve inter-well fracture trend prediction.An interwell fracture density model for fracture network modeling is built by coupling single-well fractur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well fracture trend through co-sequential simulation.By taking the tight carbonate reservoir of Oligocene-Miocene AS Formation of A Oilfield in Zagros Basin of the Middle East as an example,the proposed prediction method was applied and verified.The single-well fracture identification improves over 15%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fracture indication parameter method in accuracy rate,and the inter-well fracture prediction improves over 25%compared with the composite seismic attribute prediction.The established fracture network model is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fluid production ind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 identification by well logs interwell fracture trend prediction interwell fracture density model fracture network mode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ight carbonate reservoir Zagros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duction prediction for fracture-vug carbonate reservoirs using electric imaging logging data 被引量:1
3
作者 XIE Fang ZHANG Chengsen +1 位作者 LIU Ruilin XIAO Chengwe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2期369-376,共8页
Considering the fluid flow non-darcy characteristics in fracture-vug carbonate reservoirs, a new multi-scale conduit flow model production prediction method for fracture-vug carbonate reservoirs was presented using im... Considering the fluid flow non-darcy characteristics in fracture-vug carbonate reservoirs, a new multi-scale conduit flow model production prediction method for fracture-vug carbonate reservoirs was presented using image segmentation technique of electric imaging logging data. Firstly, based on Hagen-Poiseuille's law of incompressible fluid flow and the different cross-sectional areas in single fractures and vugs in carbonate reservoirs, a multi-scale conduit flow model for fracture-vug carbonate reservoir was established, and a multi-scale conduit radial fluid flow equation was deduced. Then, conduit flow production index was introduced. The conduit flow production index was calculated using fracture-vug area extracted from the result of electrical image segmentation. Finally, production prediction of fracture-vug carbonate reservoir was realized by using electric imaging logging data. The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Ordovician fracture-vug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Tabei area, and the predicted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oil testing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Basin ORDOVICIAN carbonate fracture-vug carbonate reservoir electric imaging logging conduit flow model PRODUCTION index PRODUCTION predi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ding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of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s in Cambria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of Moxi area,Sichuan Basin,SW China
4
作者 WANG Bei LIU Xiangjun SIMA Liq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2期301-313,共13页
By using core, thin section, well logging, seismic, well testing and other data, the reservoir grading evaluation parameters were selected,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considering multiple factors for carbonate reser... By using core, thin section, well logging, seismic, well testing and other data, the reservoir grading evaluation parameters were selected,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considering multiple factors for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is area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reservoir were determined. By employing Formation MicroScanner Image(FMI) logging fracture-cavity recognition technology and reservoir seismic waveform classification technolog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s of all grades were predicted. On the basis of identifying four types of reservoir space developed in the study area by mercury injection experiment, a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was established using four reservoir grading evaluation parameters, median throat radius, effective porosity and effective permeability of fracture-cavity development zon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ure and dissolution pore development and assemblage, and the reservoir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classified into grade I high quality reservoir of fracture and cavity type, grade II average reservoir of fracture and porosity type, grade Ⅲ poor reservoir of intergranular pore type. Based on the thre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reservoir, structural location, sedimentary facies and epigenesi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3 grades reservoirs in each well area and formation were predicted using geophysical response and percolation characteristics. Follow-up drilling has confirmed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prediction methods established are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Moxi area CAMBRIA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carbonate rock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reservoir GRADING EVALUATION reservoir predi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层高精度构造应力场模拟与裂缝多参数分布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丁文龙 李云涛 +3 位作者 韩俊 黄诚 王来源 孟庆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7-851,共25页
构造裂缝是碳酸盐岩的主要储集空间之一,局部应力导致的构造破裂是影响裂缝发育的重要因素。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构造应力场模拟已成为构造裂缝预测的重要方法,但尚未能解决模型设置与实际地质情况相差较大、最优边界条件获取效率低以及构... 构造裂缝是碳酸盐岩的主要储集空间之一,局部应力导致的构造破裂是影响裂缝发育的重要因素。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构造应力场模拟已成为构造裂缝预测的重要方法,但尚未能解决模型设置与实际地质情况相差较大、最优边界条件获取效率低以及构造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不清晰等问题。①引入非均质岩石力学模型构建方法和自适应边界条件约束算法以提升应力场模拟的精度,根据储层破裂率和断裂活动性等参数定量表征储层裂缝发育特征;②定量探讨走滑断裂变形特征的差异和应力扰动对构造裂缝发育的影响,优选控制构造裂缝发育的最强因素构建碳酸盐岩裂缝型储集体发育指数并定量研究其主控因素;③以储集体发育规模预测为基础,结合单井裂缝测井和岩心解释成果,建立不同级别碳酸盐岩裂缝型储集体的地质模式。将该方法在中国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18号断裂带及邻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中应用。结果表明,张扭段、平移段与压扭段的裂缝发育程度依次降低。地层变形幅度越大,裂缝发育程度越高。储层岩石力学参数、距断裂的距离、水平两向应力差、应力非均质性系数和综合破裂率被用于构建裂缝型储集体发育指数,其分级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匹配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发育主控因素 构造应力场模拟 裂缝定量预测 储集体定量评价 碳酸盐岩储层 奥陶系 顺北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碳酸盐岩气藏裂缝预测与主控因素分析——以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灯影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徐珂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7-341,共15页
天然裂缝是致密碳酸盐岩气藏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定量预测其发育程度与分布规律、揭示主控地质因素,对气藏开发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中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高石梯地区灯影组致密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在裂缝参... 天然裂缝是致密碳酸盐岩气藏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定量预测其发育程度与分布规律、揭示主控地质因素,对气藏开发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中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高石梯地区灯影组致密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在裂缝参数表征基础上建立应力场-能量-裂缝参数的计算模型,结合多期裂缝叠加算法定量预测裂缝发育分布规律,并重点分析了岩性、断层和构造形态对裂缝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高石梯地区灯影组储层裂缝表现为张剪缝为主、高角度缝、半充填特征,裂缝优势走向为NW-SE与近N-S方向,裂缝密度在0~2条/m,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断层带及中部地区;②高石梯地区的天然裂缝长度与裂缝密度呈负指数幂关系,裂缝发育具层间差异性,灰岩储层的缝发育程度高,泥岩对裂缝延伸具阻挡作用;③裂缝发育规模及产状发育受断层、褶皱影响显著,断层周围裂缝密度大、开度大、长度小,剪切缝与走滑断层近于平行或呈低角度,张性缝与主走滑断层呈高角度;褶皱主要通过构造曲率影响裂缝开度,弯曲变形程度高的构造部位裂缝开度大,翼部变形小,裂缝开度小。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及其他类似地质条件地区气藏高效勘探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预测 主控因素 致密碳酸盐岩 地应力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地震精细预测方法
7
作者 吕丙南 陈学华 +1 位作者 吴昊杰 曾祥浩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6-436,共11页
利用地震属性能够对非常规储层中的裂缝等不连续异常进行识别,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非均质性强,地震信号响应复杂,使得储层精细结构描述面临重大挑战。为此,提出针对目标储层的裂缝精细预测技术流程,首先使用构造导向滤波(SOF)方法去除... 利用地震属性能够对非常规储层中的裂缝等不连续异常进行识别,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非均质性强,地震信号响应复杂,使得储层精细结构描述面临重大挑战。为此,提出针对目标储层的裂缝精细预测技术流程,首先使用构造导向滤波(SOF)方法去除地震数据中的噪声,在保留断层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增强地震数据中的有效信息;其次,充分挖掘地震信号的多尺度特征,开展多方法技术的组合应用,包括基于三维多尺度体曲率属性(3D MSVC)、蚂蚁追踪、最大似然属性以及基于二维希尔伯特变换的储层裂缝多尺度体边缘检测;最后,将这些方法获得的缝洞储集体的多源特征信息进行降维优化和融合,从而降低地震精细预测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实现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不同尺度特征要素信息的同步检测。实际地震资料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裂缝、溶洞、古河道和隐伏断裂有很好的检测效果,能够为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勘探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碳酸盐岩 边缘检测 三维多尺度体曲率 裂缝预测 缝洞型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矿扫描录井在碳酸盐岩储层异常高压预测中的应用
8
作者 宋金鹏 杨敬博 +3 位作者 代俊杰 帅士辰 周繁华 段志勇 《录井工程》 2024年第3期19-25,共7页
做好碳酸盐岩储层异常高压随钻预测,是降低溢流、井漏风险发生概率的关键。针对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一间房-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异常高压预测难题,通过岩矿扫描录井技术,获取与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异常高压相关的孔隙度、裂缝数两个参... 做好碳酸盐岩储层异常高压随钻预测,是降低溢流、井漏风险发生概率的关键。针对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一间房-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异常高压预测难题,通过岩矿扫描录井技术,获取与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异常高压相关的孔隙度、裂缝数两个参数,引入反映裂缝复杂程度的裂缝复杂指数,并建立孔隙度与裂缝复杂指数图板,对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一间房-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异常高压进行识别和预测。以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FD 1井为例,应用孔隙度与裂缝复杂指数图板能有效表征碳酸盐岩储层异常高压段,为该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异常高压研究和预测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也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前采取工程措施,降低溢流、井漏风险发生概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复杂指数 岩矿扫描录井 碳酸盐岩 异常高压 高压预测 塔里木盆地 缝洞型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内部局域振幅横向差异性储层预测法 被引量:12
9
作者 龙建东 徐安娜 李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61,共4页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高分辨率三维保幅地震资料显示 ,潜山内部存在许多“短轴”杂乱的反射能量团。根据地震反射原理 ,结合钻井取心、测试和测井资料的分析 ,认为具有一定反射能量和“短轴”杂乱反射是碳酸盐岩潜山内部储...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高分辨率三维保幅地震资料显示 ,潜山内部存在许多“短轴”杂乱的反射能量团。根据地震反射原理 ,结合钻井取心、测试和测井资料的分析 ,认为具有一定反射能量和“短轴”杂乱反射是碳酸盐岩潜山内部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由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定量刻画潜山内部杂乱反射能量团的方法 ,主要用于预测缝洞型碳酸盐岩内部储层的平面分布规律 ,简称为局域振幅横向差异性储层预测法。本文方法具有简便实用、预测精度高等特点 ,在轮南地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勘探中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三维保幅地震资料 缝洞型 碳酸盐岩 储层 振幅横向差异性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与分布预测 被引量:22
10
作者 曹中宏 张红臣 +3 位作者 刘国勇 任苗颂 付江 王恩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10,共8页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碳酸盐岩潜山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富集受地层、构造、储层等多重因素控制,优质储层发育和分布是研究的重点。通过对钻井、测井、岩心等各项资料深入分析,明确了南堡凹陷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为主,主要储层类...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碳酸盐岩潜山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富集受地层、构造、储层等多重因素控制,优质储层发育和分布是研究的重点。通过对钻井、测井、岩心等各项资料深入分析,明确了南堡凹陷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为主,主要储层类型为裂缝-孔洞型,裂缝是沟通孔洞的重要通道;碳酸盐岩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包括岩溶)、构造作用是碳酸盐岩潜山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其中有利沉积相带是储层发育的基础,有利的成岩后生作用是储层发育的保障,有利的构造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关键。通过细分地层组段开展地震地质储层综合预测,显著提高了储层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孔洞型储层 储层分布预测 碳酸盐岩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蚂蚁追踪技术在潜山油藏裂缝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1
作者 张淑娟 王延斌 +3 位作者 梁星如 罗永胜 班彦红 许敏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54,共4页
任丘潜山雾迷山组油藏为我国大型裂缝型碳酸盐岩底水块状油藏,储层具有双孔隙介质特征,目前处于髙含水低速开发阶段。文中以任丘潜山碳酸盐岩油藏为例,以多学科理论一体化为原则进行裂缝预测,综合运用了地震、钻井、测井、开发动态等多... 任丘潜山雾迷山组油藏为我国大型裂缝型碳酸盐岩底水块状油藏,储层具有双孔隙介质特征,目前处于髙含水低速开发阶段。文中以任丘潜山碳酸盐岩油藏为例,以多学科理论一体化为原则进行裂缝预测,综合运用了地震、钻井、测井、开发动态等多种基础资料及综合地质研究成果,利用PetrelTM地质建模软件,应用先进的蚂蚁追踪技术和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技术,采用确定性建模与随机性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任丘潜山碳酸盐岩油藏雾1—雾10油组的大尺度、中等尺度和微小尺度的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及裂缝孔隙度、裂缝渗透率等属性模型,实现了对储层裂缝系统从几何形态直到渗流行为的逼真细致地有效描述。在此基础上,分油组、分储层级别、分基质与裂缝对油藏储量进行了复核与细化,并根据裂缝发育预测低值区结合稀井网区,预测了有利剩余油分布潜力区,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为油藏后期的数值模拟和剩余油挖潜及开发调整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保障,同时为其他类似油藏的裂缝预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蚂蚁追踪 裂缝预测 碳酸盐岩油藏 潜山 任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 被引量:120
12
作者 韩革华 漆立新 +1 位作者 李宗杰 樊政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0-870,878,共12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埋深在5300 m以上,基质不具储集性,储集类型以裂缝、溶洞为主,油气受控于古岩溶缝洞,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地震信噪比、分辨率低,预测难度大。寻找和预测奥陶系缝洞发育带是塔河油田增储上产的关键。在储...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埋深在5300 m以上,基质不具储集性,储集类型以裂缝、溶洞为主,油气受控于古岩溶缝洞,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地震信噪比、分辨率低,预测难度大。寻找和预测奥陶系缝洞发育带是塔河油田增储上产的关键。在储层成因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成因预测模式,为储层预测奠定了地质基础。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的特点,建立了以叠前时间偏移和目标精细处理技术为核心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精细成像技术,为储层预测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通过储层标定和正演模拟分析,建立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地球物理识别模式,包括测井识别模式和地震识别模式,为储层识别和预测提供了依据。应用振幅变化率、相干体分析、波阻抗反演等技术,有效地预测了碳酸盐岩缝洞发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洞发育带 地球物理识别模式 非均质性 储层预测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 奥陶系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综合预测技术在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师永民 陈广坡 +2 位作者 潘建国 陶云光 张耀堂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51-53,i041,共4页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岩溶型储集层具有埋藏深、非均质性强的特点 ,利用某种单一技术很难对岩溶型储集层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文章针对碳酸盐岩岩溶型储集层发育和分布的特点 ,对其在地震资料上的响应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 ;然后应用地震属...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岩溶型储集层具有埋藏深、非均质性强的特点 ,利用某种单一技术很难对岩溶型储集层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文章针对碳酸盐岩岩溶型储集层发育和分布的特点 ,对其在地震资料上的响应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 ;然后应用地震属性参数分析、古地貌恢复、应变量分析裂缝预测、井约束条件下的全三维波阻抗反演等技术方法进行预测分析 ,认为在地震属性上低相干、强振幅、振幅横向变化率较大、古地貌斜坡部位及古水系两侧、高应变量及裂缝密度较高的区域为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区 ;最后利用以上属性参数进行多参数融合 ,对碳酸盐岩岩溶型储集层进行综合预测评价 ,划分出有利和较有利的岩溶发育区带 ,指导井位部署和储量计算等工作。通过多口井的实际钻探结果表明 ,储层预测评价结果是较为可靠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储集层 古地貌 塔里木盆地 岩溶发育区 储量计算 地震属性参数 综合预测 井位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预测 被引量:15
14
作者 黄捍东 张如伟 +1 位作者 赵迪 王光付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3-218,共6页
当油田进入开发阶段时,对储层裂缝及其分布规律的预测几乎等价于对油气的预测。本文基于Turhan(Tury)Taner的多维边缘检测法提出一种新的地震裂缝边缘检测方法,其要点是采用步长可调的高斯加权法进行边缘裂缝检测,并利用小波函数多尺度... 当油田进入开发阶段时,对储层裂缝及其分布规律的预测几乎等价于对油气的预测。本文基于Turhan(Tury)Taner的多维边缘检测法提出一种新的地震裂缝边缘检测方法,其要点是采用步长可调的高斯加权法进行边缘裂缝检测,并利用小波函数多尺度功能分析小波尺度因子与裂缝尺度间的关系提高裂缝预测精度。文中应用此法对已开采近二十年的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进行了缝洞发育特征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地震缝洞检测成果与实钻结果具有很高的吻合性,表明该方法计算精度高、算法稳定,可为油藏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预测 碳酸盐岩 缝洞 边缘检测 潜山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集层综合预测方法研究——以川东大池干井构造带T_1j_2~2储集层预测为例 被引量:15
15
作者 蔡正旗 张荣义 +3 位作者 郑超 朱仕军 秦启荣 周基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68,共4页
川东大池干井构造带T1j22储集层为具有孔隙及裂缝双重介质的碳酸盐岩,采用地震的多方法组合预测效果较差。从研究预测裂缝及孔隙双重介质的方法入手,对筛选出的预测方法进行敏感性检验或改进,最终用曲率法、有限元构造应力场模拟法以及... 川东大池干井构造带T1j22储集层为具有孔隙及裂缝双重介质的碳酸盐岩,采用地震的多方法组合预测效果较差。从研究预测裂缝及孔隙双重介质的方法入手,对筛选出的预测方法进行敏感性检验或改进,最终用曲率法、有限元构造应力场模拟法以及地震法(速度反演、属性分析和偏移剖面解释)等进行综合预测,并根据预测的可靠程度将储集层划分为2类。Ⅰ类储集层分布在3类方法预测结果的叠合区内,可靠程度最高;Ⅱ类储集层或分布在曲率法及有限元法预测结果的叠合区内,或分布在地震剖面异常与STRATA速度反演或地震剖面异常与地震属性预测结果的叠合区,可靠程度较高。实际检验证明,这种综合预测法相对可靠且实用,是目前预测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储集层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三叠统 碳酸盐岩 裂缝-孔隙型储集层 综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O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军 张虎权 +3 位作者 王锦喜 王宏斌 陈方方 孟祥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91-1198,6-7,共8页
塔里木盆地英买A区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但储层类型多样且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含油气性存在较大的差异,给该区油气上产增加了难度。因此本文以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不同成因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明确了"串珠"和"... 塔里木盆地英买A区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但储层类型多样且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含油气性存在较大的差异,给该区油气上产增加了难度。因此本文以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不同成因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明确了"串珠"和"片状强反射"储层可开展叠前AVO油气检测;进而以岩石物理方法为基础,进行流体替换和正演分析,确定这两类含油气储层的AVO敏感属性为P×G属性,据此开展了这两类储层含油气性的预测。通过实际钻井资料验证,该方法预测结果的准确度高,可以作为该区井位部署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缝洞型储层 储层分类预测 AVO正演 AVO流体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属性优化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8
17
作者 刘立峰 孙赞东 +2 位作者 杨海军 韩剑发 敬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7-754,共8页
针对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各向异性特征显著、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本文在分析多元逐步判别法和核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将两种算法有机结合起来用于地震属性的优化,并以塔中45井区为试验区,建立了该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 针对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各向异性特征显著、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本文在分析多元逐步判别法和核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将两种算法有机结合起来用于地震属性的优化,并以塔中45井区为试验区,建立了该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预测模型。实际应用中,剔除模型中对判别结果不敏感的属性,使各属性变量互不相关,很好地处理了地震属性之间的非线性问题,确保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对模型进行回判检验,总符合率达到90.57%,表明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可为地震属性优化与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预测 地震属性优化 碳酸盐岩 多元逐步判别 核主成分分析 缝洞型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型储层地震属性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军林 田世澄 +1 位作者 郑多明 曲霞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3期79-84,166,共6页
如何合理提取裂缝型储层地震响应属性,描述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是裂缝型储层预测研究的基础。通过提取塔北隆起西部A区块奥陶系一间房组(O2y)顶部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探讨了适合该区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预测的技术方法。... 如何合理提取裂缝型储层地震响应属性,描述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是裂缝型储层预测研究的基础。通过提取塔北隆起西部A区块奥陶系一间房组(O2y)顶部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探讨了适合该区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预测的技术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从裂缝成因理论出发,应用地震属性的几何学与波动学属性,从不同方面对裂缝型储层的预测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本征值相干体、AFE(automatic fault extract)裂缝预测体的制作方法进行裂缝地震几何学属性方法研究,然后在测井岩石物理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地震联合反演方法对裂缝型储层进行地震反演方法研究,利用所提取的地震属性对研究区块的裂缝展布特征进行合理预测,解释了由于裂缝型储层各向异性而导致的用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合理解释的勘探现象。描述了一种适合裂缝型储层预测的综合研究方法,对同类储层的预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型储层 碳酸盐岩 本征值相干 联合反演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裂缝-孔洞型储层缝洞体系综合预测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峣钧 郑多明 +4 位作者 李向阳 崔永福 孙绍寒 万效国 杨鹏飞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7-736,共10页
针对碳酸盐岩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有效预测,研究并提出了井震结合的地震多属性融合缝洞体系综合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叠后地震资料的峰值频率振幅属性对储层的孔洞分布特征进行预测,然后利用成像测井获得的储层段裂缝平均孔隙度与倾... 针对碳酸盐岩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有效预测,研究并提出了井震结合的地震多属性融合缝洞体系综合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叠后地震资料的峰值频率振幅属性对储层的孔洞分布特征进行预测,然后利用成像测井获得的储层段裂缝平均孔隙度与倾角、曲率、方差等叠后地震属性预测的大尺度裂缝分布结果进行交会,分别确定出这些属性的有效范围,再将有效范围内的几种属性值进行融合得到叠后大尺度裂缝分布特征;基于叠前分方位CRP道集计算频率梯度属性进行小尺度裂缝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成像测井裂缝孔隙度进行交会得到小尺度裂缝分布;最终将孔洞、大裂缝和小裂缝3种预测结果融合,得到缝洞体系综合预测成果。对我国西部T油田H区块碳酸盐岩储层缝洞体系预测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所论缝洞体系综合预测方法相较于常规方法能够更好地实现碳酸盐岩储层缝洞体系的有效预测,提高勘探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裂缝预测 孔洞预测 井震结合 叠后地震属性 叠前方位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H地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滕团余 余建平 +1 位作者 崔海峰 张年春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2期119-123,共5页
针对YH地区碳酸盐岩裂缝储层埋藏深、岩性复杂、地震响应不明显、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文章综合应用叠前地震资料裂缝预测、地震属性分析、阻抗变化率反演技术对YH地区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综合预测,同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本地区的储层预测... 针对YH地区碳酸盐岩裂缝储层埋藏深、岩性复杂、地震响应不明显、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文章综合应用叠前地震资料裂缝预测、地震属性分析、阻抗变化率反演技术对YH地区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综合预测,同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本地区的储层预测方法,该方法避免了常规储层预测在碳酸盐岩地区模型化过重的缺陷,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储层预测 裂缝预测 阻抗变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