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成骨-成血管耦联”理论探讨中医药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科学内涵 被引量:3
1
作者 郭雪峰 于睿 +2 位作者 任艳玲 张成亮 常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6-60,共5页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SNOFH)是骨科常见难治性疾病,又被视为“不死癌症”,若不及时干预将导致患者面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风险。近些年研究证实,“成骨-成血管耦联”途径研究SNOFH发生发...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SNOFH)是骨科常见难治性疾病,又被视为“不死癌症”,若不及时干预将导致患者面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风险。近些年研究证实,“成骨-成血管耦联”途径研究SNOFH发生发展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SNOFH中医病机责之于脾肾亏虚为本,瘀血为病,痰阻为渐,毒聚为损。“成骨-成血管耦联”机制与“瘀去-新生-骨合”中医理论存在高度契合性。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中医药治疗SNOFH不仅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等优势,还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促进股骨头血管重建与再生以及股骨头坏死骨修复等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瘀去-新生-骨合”理论,临床上多采用补肾活血类中药及中药复方用于SNOFH防治,运用“成骨”之健脾补肾药,“成血管”之活血化瘀药,祛除“抑制因素”之化痰药、祛湿药,有步骤、有层次的治疗SNOFH取得显著效果。因此,从“成骨-成血管耦联”角度探讨SNOFH中医药干预的科学内涵已成为当今研究新热点,能够为后续SNOFH的防治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成骨-成血管耦联 瘀去-新生-骨合 中医药 科学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祛瘀解毒利水法对脓毒症心肌病右心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许梅 段明明 +3 位作者 杨明华 赵津 赵一鸣 施保柱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8-223,共6页
目的观察祛瘀解毒利水法辅助治疗脓毒症心肌病(sepsis-induced cardiomyopath,SICM)右心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脓毒症集束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 目的观察祛瘀解毒利水法辅助治疗脓毒症心肌病(sepsis-induced cardiomyopath,SICM)右心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脓毒症集束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祛瘀解毒利水法治疗(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2次/d,和加味苓桂术甘汤内服,1剂/d),两组疗程均为7 d。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 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lobal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GEDV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ndex,ITBVI)及心脏功能指数(cardiac function index,CFI)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测量治疗前后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venous oxygen,SvO_(2))、中心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vCO_(2))、血乳酸(blood lactic acid,Lac)、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central venous-to-arterial carbon dioxide difference,Pcv-aCO_(2))=PcvCO_(2)-PaCO_(2)、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E/A、E/e′、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rig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area,RVEDA)/左心室舒张末期面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area,LVEDA)比值、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excursion,TAPSE);检测治疗前后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I,hs-cTnI)、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进行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和脓毒症相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结果治疗后3~7 d,EVLWI、ITBVI、SVRI逐渐下降(P<0.05),GEDVI和CFI逐渐升高(P<0.05);在治疗后第3、5、7天,观察组患者EVLWI、SVRI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第3天,观察组患者ITBVI低于对照组(P<0.05),GEDVI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第5、7天,观察组患者CFI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Pcv-aCO_(2)、Lac低于对照组,SvO_(2)、ScvO_(2)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E/e′、RVEDA/LVEDA低于对照组,LVEF、E/A和TAPSE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hs-cTnI、NT-proBNP、CK-MB和HMGB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APACHEⅡ和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集束化治疗基础上,针对SICM伴右心功能障碍患者病机特点进行祛瘀解毒利水法治疗,采用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血必净注射液辅助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灌注情况,减轻了心肌的损伤,提高了心功能,特别是可减轻右心功能障碍,从而减轻了病情程度,起到改善预后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心肌病 右心功能障碍 祛瘀解毒利水法 苓桂术甘汤 血必净注射液 血流动力学 组织灌注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虚血瘀论治探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白光 唐旭东 +4 位作者 周红丽 孟子惠 王辉 彭艳红 李晶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31,共4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且该病具有一定的癌变趋势。因其以"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疾病演变过程,已被明确定为癌前疾病。积极干预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且该病具有一定的癌变趋势。因其以"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疾病演变过程,已被明确定为癌前疾病。积极干预治疗是阻断炎癌转变的重要手段,对胃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病属于中医学中"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生发展是复杂的渐变过程,病机复杂多变,虚实兼夹,临床中多以脾胃虚弱,胃络瘀阻为常见,主要的病位在胃,和肝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提出"脾虚血瘀"为其基本病机,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相互交织,最终形成虚实夹杂之证。针对该病机,治以"扶正补脾,祛瘀生新",并注重肝脾(胃)同调。通过从脾虚血瘀病机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展现中医药辨证施治的巨大优势,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虚血瘀 扶正补脾 祛瘀生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祛瘀生新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病毒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盈 杨豪杰 +5 位作者 干丹 崔灿 金磊 秦凯健 王振宜 吴炯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86-89,221-222,共6页
目的研究祛瘀生新方对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粪便病毒多样性的影响。方法在不同分类水平比较UC患者与正常人群粪便中病毒多样性的差异,并进行丰度聚类热图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UC患者粪便样本中有尾噬菌... 目的研究祛瘀生新方对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粪便病毒多样性的影响。方法在不同分类水平比较UC患者与正常人群粪便中病毒多样性的差异,并进行丰度聚类热图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UC患者粪便样本中有尾噬菌体的丰度明显上升。目水平分类上有尾噬菌体的丰度高于其他类型病毒;科水平分类时,有尾噬菌体中的长尾噬菌体、肌尾噬菌体、短尾噬菌体及一些无名有尾噬菌体丰度也是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病毒;而在属、种水平分类的表现与目、科水平一致。进一步丰度聚类热图分析结果提示中药治疗能明显降低有尾噬菌体的相对丰度。结论有尾噬菌体与UC的发病密切相关,祛瘀生新方可能通过降低有尾噬菌体的相对丰度达到抑制肠道炎症的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微生物 病毒 祛瘀生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热化瘀与清热益气化瘀中药巴布膏对PGE2在家兔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中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钟静 蒋顺琬 +3 位作者 佘锐豪 何富平 马笃军 李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7-190,I0027,I0028,共6页
目的比较清热化瘀与清热益气化瘀中药巴布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家兔的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影响。方法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4只SPF级雄性家兔,建立家兔急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将其编号后,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 目的比较清热化瘀与清热益气化瘀中药巴布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家兔的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影响。方法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4只SPF级雄性家兔,建立家兔急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将其编号后,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组、清热化瘀巴布膏组(清巴组)以及清热益气化瘀巴布膏组(益巴组),观测其皮下瘀血、肌肉肿胀、肌肉颜色和疼痛反应,检测24 h、72 h时各组受损肌肉组织及血清的PGE2含量变化,观察24 h、72 h时各组肌肉组织HE染色并予评分。结果造模24 h、48 h、72 h时观测损伤症状评分,在损伤评分中造模后0 h,各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造模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模及给药24 h后,各组与空白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在造模48 h后与模型组相比,益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HE染色形态学观察评分较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巴组的评分较模型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PGE2含量中24 h清巴组与72 h清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益巴组与72 h益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24 h后,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对比,两种治疗方法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模72 h后,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对比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法对比无统计学意义。24 h清巴与72 h清巴、24 h益巴与72 h益巴无差异。结论相比清热化瘀巴布膏,清热益气化瘀巴布膏对家兔软组织受损部位的PGE2抑制效果更好,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和消炎镇痛有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软组织损伤 PGE2 清热化瘀 清热益气化瘀 中药巴布膏 中药外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抗抑郁的神经免疫机制研究探讨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立娟 张进强 +3 位作者 贺慧 鄢硕 赵秋影 游自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8期1289-1293,共5页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近年研究揭示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及其引起的神经发生减少是抑郁症的重要病理基础。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从瘀治郁是中医药治疗郁证的重要实践手段。丹参在临床治疗抑郁症的处方...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近年研究揭示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及其引起的神经发生减少是抑郁症的重要病理基础。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从瘀治郁是中医药治疗郁证的重要实践手段。丹参在临床治疗抑郁症的处方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抗抑郁作用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丹酚酸B是丹参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本文从丹酚酸B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激活途径以促神经发生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遵循祛瘀生新理论,从行为、细胞、分子等水平探讨丹酚酸B抑制中枢炎症、促进神经发生与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关联,有助于阐述从瘀治郁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抗抑郁 小胶质细胞 神经发生 祛瘀生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痰瘀并治法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白云静 安广文 +1 位作者 姜德训 申洪波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0期2350-2353,共4页
目的:观察用痰瘀并治法中药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TD-IL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陆军总医院风湿免疫科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CTD-ILD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根... 目的:观察用痰瘀并治法中药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TD-IL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陆军总医院风湿免疫科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CTD-ILD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常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瘀并治中药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评价2组患者的有效率、6 min步行试验以及动脉血氧分压(PaO_2)、用力肺活量(FVC)、肺总量(TL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等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8.46%、6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6 min步行试验、PaO_2、FVC、TLC、DLCO等肺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者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结论:中药痰瘀并治法治疗CTD-ILD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且能减轻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瘀并治法 结缔组织病 间质性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