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7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 test to investigate failure mechanism and loading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bias tunnels with small clear distance 被引量:11
1
作者 雷明锋 林大涌 +3 位作者 杨伟超 施成华 彭立敏 黄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3312-3321,共10页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theory,a tunnel excavation simulation testing system under typical unsymmetrical loading conditions was established.Using this system,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surrounding rock of shallow-bias t...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theory,a tunnel excavation simulation testing system under typical unsymmetrical loading conditions was established.Using this system,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surrounding rock of shallow-bias tunnels with small clear distance was analyzed along with the load characteristics.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 failure process of surrounding rock of shallow-bias tunnels with small clear distance consists of structural and stratum deformation induced by tunnel excavation; Microfracture surfaces are formed in the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and extend deep into the rock mass in a larger density; Tensile cracking occurs in shallow position on the deep-buried side,with shear slip in deep rock mass.In the meantime,rapid deformation and slip take place on the shallow-buried side until the surrounding rocks totally collapse.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fracture surfaces in the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and tensile cracking in the shallow position on the deep-buried side represent the key stages of failure.2) The final failure mode is featured by an inverted conical fracture with tunnel arch as its top and the slope at tunnel entrance slope as its bottom.The range of failure on the deep-buried side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n the shallow-buried side.Such difference becomes more prominent with the increasing bias angle.What distinguishes it from the "linear fracture surface" model is that the model proposed has a larger fracture angle on the two sides.Moreover,the bottom of the fracture is located at the springing line of tunnel arch.3) The total vertical load increases with bias angle.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methods,the unsymmetrical loading effect in measurement is more prominent.At last,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during engineering process,1)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on the deep-buried side should be reinforced apart from the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for shallow-buried tunnels with small clear distance; moreover,the scope of consolidation should go beyond the midline of tunnel(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top of slope) by 4 excavation spans of single tunnel.2) It is necessary to modify the load value of shallow-bias tunnels with small clear d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bias tunnels with small spacing failure mechanism loading characteristics model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施工诱发邻近单桩的振动响应规律
2
作者 赵广资 李克金 +3 位作者 李春林 仇晖 马悦 汪优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5-303,共9页
为了探究盾构施工引起的不同桩-隧间距下的单桩动力响应规律,依托济南地铁4号线某工区,采用离散元与有限差分耦合法(DEM-FDM),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建立隧道结构-土体-桩二维动力耦合模型。利用DEM模拟岩土材料的特性,结合FDM对混凝土结构... 为了探究盾构施工引起的不同桩-隧间距下的单桩动力响应规律,依托济南地铁4号线某工区,采用离散元与有限差分耦合法(DEM-FDM),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建立隧道结构-土体-桩二维动力耦合模型。利用DEM模拟岩土材料的特性,结合FDM对混凝土结构的高效动力计算,模拟距隧道18 m范围内不同桩-隧间距下的单桩动力响应工况,并对盾构施工振动时程数据和频谱特征进行监测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邻近桩振动响应随桩-隧间距的增加呈现出幂函数或指数型衰减规律,其中,桩顶的衰减较不显著,桩底及与隧道同埋深的部位衰减较为显著;2)基于桩-隧间距的不同,影响范围可分为强影响范围(<3 m)、中强影响范围(3~9 m)、中弱影响范围(9~12 m)、弱影响范围(>12 m)4部分;3)随着桩-隧距离的增加,振动信号中的高频成分逐渐消失,而低频成分则能够传播较远距离,仍会引起桩的伴随振动;4)盾构施工振动产生的能量90%以上集中在0~64 Hz,低频段振动对结构的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岩地层 盾构隧道 施工振动 离散元与有限差分耦合 桩-隧间距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邻隧道间距对列车通过峡谷风区时气动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周丹 梁思维 +3 位作者 张耀升 冯吉琦 陈恺岚 陈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62-2574,共13页
以通过峡谷风区的高速列车为研究对象,建立峡谷-桥隧-列车三维数值模型,采用基于k-ε的尺度解析混合(SRH)湍流模型进行求解计算,研究不同相邻隧道间距下的峡谷风场分布特性、列车气动载荷和流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当相邻隧道间距为100 ... 以通过峡谷风区的高速列车为研究对象,建立峡谷-桥隧-列车三维数值模型,采用基于k-ε的尺度解析混合(SRH)湍流模型进行求解计算,研究不同相邻隧道间距下的峡谷风场分布特性、列车气动载荷和流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当相邻隧道间距为100 m时,桥梁上方的风速梯度最大,在距离桥面高约4 m处量纲一风速高达2.0;当相邻隧道间距大于300 m时,桥面上方风速较小,峡谷中心处的加速效应变化较小;当列车从隧道驶入峡谷风区时,各节车厢的气动荷载先陡增后不断波动;头车和尾车的气动载荷最大值随着相邻隧道间距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头车侧向力最大值是尾车的4倍;在距离隧道约5 m的桥上,列车迎风侧与背风侧流场的流速与压力分布差异显著,当相邻隧道间距从100 m增大到300 m时,列车迎风面与背风面压差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隧道间距 峡谷风 高速列车 气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人工蜂鸟算法的在线航空行李三维装箱 被引量:2
4
作者 杜文龙 罗福源 臧铁钢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9-185,共7页
目的当前航空托运行李大量依赖人工码放,而现有的三维装箱自动码放算法解决强异构行李装箱还存在空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亟须进行算法改进研究。方法根据机场行李托运与码放实际需求进行数学建模,通过前置传感器提前获取一定数量托运行... 目的当前航空托运行李大量依赖人工码放,而现有的三维装箱自动码放算法解决强异构行李装箱还存在空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亟须进行算法改进研究。方法根据机场行李托运与码放实际需求进行数学建模,通过前置传感器提前获取一定数量托运行李的尺寸、质量和装载顺序等信息,对行李的码放位姿进行优化调整,进而设计适应度函数并结合剩余空间启发式搜索原理对原有的人工蜂鸟算法(Artificial Hummingbird Algorithm,AHA)进行改进,形成一套更加有效的装箱策略。结果采用提出的算法对3×200件真实机场行李进行码放仿真计算,快速完成码垛计算,并将行李车的平均空间利用率提升9.3%。结论改进的算法计算时间短,空间利用率高,装载布局稳定性强,可为机场物流现代化与智能化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托运行李 三维装箱 改进的人工蜂鸟算法 剩余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净距多线隧道掘进方案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刘莉 张正 +3 位作者 刘军 欧臣 赵英博 赵伏田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4,共9页
目的小净距多线隧道在轨道交通工程中应用广泛,但由于施工步骤繁多且掘进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需设计合理的小净距多线隧道并行掘进方案。方法采用2种不同开挖顺序的并行掘进方案,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仿真模型,比较2种方案的隧道围岩... 目的小净距多线隧道在轨道交通工程中应用广泛,但由于施工步骤繁多且掘进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需设计合理的小净距多线隧道并行掘进方案。方法采用2种不同开挖顺序的并行掘进方案,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仿真模型,比较2种方案的隧道围岩应力与位移发展规律,分析现场监测数据,对比模型的准确性,确定掘进方案的可行性。结果结果表明,开挖顺序对围岩间相互作用影响明显,中隧应力和变形受影响最大。中隧先挖法可以较好地避免应力较为集中现象,2种开挖方式的变形值均在安全范围内;依次开挖法和中隧先挖法拱腰处水平应力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依次开挖法的拱顶处垂直应力比中隧先挖法的大40%左右;中隧先挖法的拱腰水平变形和拱顶沉降值分别比依次开挖法的增大23%,26%,但中隧先挖法开挖初期的沉降值较少;中隧先挖进度较快,应力和沉降控制能力优于依次开挖法,数值模拟方法能较好反映真实施工情况,现场监测结果也表明中隧先挖法适用于小净距隧道进口段施工。结论综合考虑衬砌结构应力、变形和施工工期,现场可采用中隧先挖法进行施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小净距多线并行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净距多线隧道 平行掘进 依次开挖法 中隧先挖法 现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扩展空间森林算子和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轴承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6
作者 张溧栗 温志鹏 +3 位作者 曹菁菁 韩鹏 赵强伟 曹小华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0-431,共12页
针对传统单一轴承退化指标所含信息不足,有限数据样本条件下轴承剩余寿命(RUL)难以预测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空间森林算子和自适应卡尔曼滤波轴承剩余使用寿命(ESF-AKF)的预测方法。首先,提取了原始轴承振动数据的均方根值和整流... 针对传统单一轴承退化指标所含信息不足,有限数据样本条件下轴承剩余寿命(RUL)难以预测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空间森林算子和自适应卡尔曼滤波轴承剩余使用寿命(ESF-AKF)的预测方法。首先,提取了原始轴承振动数据的均方根值和整流平均值两个退化指标;然后,根据扩展空间森林算子对两个退化指标进行了特征扩展,提出了新的动态退化评估准则,选择了两个新的退化指标融合构建综合轴承退化指标;接着,设计了自适应卡尔曼滤波预测模型以估计维纳过程的未知参数,即引入自适应因子代入先验误差协方差矩阵,实时调整了滤波的卡尔曼增益;最后,采用IEEE PHM2012公开数据集进行了轴承剩余寿命预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与两个传统退化指标相比,基于提出的综合轴承退化指标的预测结果平均误差分别降低了5.69%和21.10%;与卡尔曼滤波和粒子滤波相比,基于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平均误差分别降低了45.41%和10.92%;与其他模型相比,平均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分别降低了48.56%、29.11%。该研究结果验证了该轴承使用寿命预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剩余使用寿命 扩展空间森林 维纳过程 卡尔曼滤波 预测与健康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悼、解构和重塑英国性:《长日留痕》中的文化空间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谭桂林 韩龙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7,共8页
通过对乡村庄园、地理风景和海滩码头的刻画,《长日留痕》展现了依靠空间隐喻的英国性在怀旧主体行为和思想上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变化。美国崛起祛除了贵族权力,使帝国政治面临衰亡。男管家史蒂文斯俯瞰英格兰,在回忆中质疑尊严和责任,拆... 通过对乡村庄园、地理风景和海滩码头的刻画,《长日留痕》展现了依靠空间隐喻的英国性在怀旧主体行为和思想上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变化。美国崛起祛除了贵族权力,使帝国政治面临衰亡。男管家史蒂文斯俯瞰英格兰,在回忆中质疑尊严和责任,拆解庄园神话,哀悼英国性丧失。史蒂文斯的旅行隐藏对绅士理想的欲望,融合宗主国殖民想象,解构了精英观念。作为记忆主体的史蒂文斯最终修正思想,参加狂欢团体,吸纳文化他者,重塑了多元英国性。小说通过对帝国怀旧浪潮的嘲讽,批判了狭隘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倡导英国社会营造多种族、多民族混杂共生的文化环境,积极地融入普遍多元主义的世界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黑一雄 《长日留痕》 英国性 文化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变量条件下新型自适应混凝土衬砌结构布置间距模拟研究
8
作者 黄坤 张琰 +5 位作者 董家兴 汪小刚 刘立鹏 张强 张元涛 杨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105,共5页
在高内外水复杂交替变化运行环境下,水工隧洞衬砌结构常发生开裂破坏,危害电站的稳定运行。目前,常用的钢板衬砌和钢筋混凝土衬砌均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工程需求,因此提出了一种可主动平衡衬砌内外水压力自适应混凝土衬砌技术,能够在充水... 在高内外水复杂交替变化运行环境下,水工隧洞衬砌结构常发生开裂破坏,危害电站的稳定运行。目前,常用的钢板衬砌和钢筋混凝土衬砌均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工程需求,因此提出了一种可主动平衡衬砌内外水压力自适应混凝土衬砌技术,能够在充水期、放空检修期、运行期主动平衡内外水压力、避免衬砌开裂漏水;通过ABAQUS模拟了最不利工况下5~10 m洞径受1~6 MPa内水压力作用,调压腔环向和轴向布置在不同间距下衬砌的受力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工隧洞洞径、内水压力、环向和轴向布置间距的增大,衬砌的环向拉应力也逐渐增大;对比C30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建议自适应衬砌结构调压腔环向布置采用无间隔排布方式,轴向布置间距根据建议值实施。该方案能保证衬砌结构安全稳定,对工程现场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隧洞 自适应衬砌 内外水压主动平衡 环向和轴向布置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有隧道二次衬砌混凝土爆破振动响应及控制阈值确定
9
作者 贾香宁 赵岩 +1 位作者 乔旭 闫海琴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8,共8页
铁路交叉隧道工程中,爆破施工引起的振动会影响既有铁路隧道的结构稳定和列车行车安全.针对交叉隧道开展爆破振动响应的研究与控制是相当重要的.依托京张高铁草帽山交叉隧道工程,利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的手段主要分析了爆破荷载作用下... 铁路交叉隧道工程中,爆破施工引起的振动会影响既有铁路隧道的结构稳定和列车行车安全.针对交叉隧道开展爆破振动响应的研究与控制是相当重要的.依托京张高铁草帽山交叉隧道工程,利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的手段主要分析了爆破荷载作用下既有隧道二次衬砌混凝土的动力响应特征,并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对交叉隧道合理间距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建议.分析结果表明:爆破振动作用下,既有隧道底板中部为最不利位置.基于第四强度理论及相关爆破振动速度数据的拟合关系,提出了可以应用于工程监测实践的爆破振动控制标准.此外,数值模拟结果证实,不同隧道间距下,既有隧道二次衬砌底板中部的质点峰值振动速度与交叉隧道间距之间呈指数型衰减关系.根据相关的爆破振动控制规范,可以得到隧道合理间距允许值的取值范围.引入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可以为类似交叉隧道设计选线及既有隧道的爆破振动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隧道 二次衬砌混凝土 爆破振动动力响应 现场监测 数值模拟 控制标准 合理间距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不同间距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研究
10
作者 向锐 李景拓 +2 位作者 吴洋 王智德 韦昌富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802-807,共6页
为了探究基坑不同间距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变形影响规律,以珠海某深基坑施工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比不同基坑与隧道间距下,分析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变形及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坑与隧道不同间距时,邻近建筑物的整体变形... 为了探究基坑不同间距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变形影响规律,以珠海某深基坑施工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比不同基坑与隧道间距下,分析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变形及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坑与隧道不同间距时,邻近建筑物的整体变形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且不同间距相同开挖步时,邻近建筑物水平位移差距不大,砖混住宅的剪力值在150 kN以上,弯矩值在170 kN·m以上,桩基础大厦随基坑的持续开挖,弯矩呈现一定增长;(2)随基坑的持续开挖,不同间距下,隧道无论水平位移还是竖向位移,都随基坑的开挖逐渐增大,其结构受力整体随隧道与基坑的间距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无论是最大拉应力还是最大压应力,均未超出允许值,结构处于安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开挖 邻近建筑物 隧道变形 数值分析 不同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接头非线性转动效应的盾构隧道纵向变形简化解
11
作者 张志伟 郑刚 +4 位作者 程雪松 梁荣柱 杨海滨 赵静 仲志武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83-1594,共12页
纵向轴力和接头螺栓屈服会引起外荷载作用下盾构隧道环间接头转动刚度的显著非线性变化,现有盾构隧道纵向变形计算方法多是将隧道简化为具有恒定抗弯刚度的等效连续长梁,难以反映环间接头的非线性转动效应。首先,考虑盾构隧道横向性能... 纵向轴力和接头螺栓屈服会引起外荷载作用下盾构隧道环间接头转动刚度的显著非线性变化,现有盾构隧道纵向变形计算方法多是将隧道简化为具有恒定抗弯刚度的等效连续长梁,难以反映环间接头的非线性转动效应。首先,考虑盾构隧道横向性能和环间螺栓弹塑性行为,基于严格的隧道横断面椭圆参数方程推导其环缝分别处于弱拉弯、纯弯和压弯状态下的环间接头转动刚度计算公式;其次将盾构隧道沿纵向简化为一系列由非线性转动弹簧和线性剪切弹簧连接而成的Timoshenko短梁,同时采用沿隧道外壁均匀分布的法向和切向Winkler地基弹簧模拟土-隧道相互作用;然后借助状态空间法推导外荷载作用下盾构隧道纵向不连续位移解答,并提出轴向压力作用下隧道纵向变形迭代求解流程;最后通过对比已有理论方法和某基坑开挖引发下方盾构隧道纵向变形工程的实测结果验证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并基于某地表堆载诱发盾构隧道纵向变形的工程案例研究纵向轴力和横向刚度对隧道纵向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盾构隧道环间螺栓屈服会显著增大接头张开量和环缝的受拉面积;轴向压力的施加能够显著降低隧道因基坑卸荷引发的纵向位移、接头张开和环间错台变形。参数分析表明:随着纵向轴力由拉力增加为压力,既有隧道最大纵向位移和最大截面转角均逐渐减小,且减小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而最大接头张开量近似线性减小;既有隧道横向刚度的降低会导致其纵向位移和接头张开量的显著增加以及环间错台量的略微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环间接头 非线性转动效应 纵向梁-弹簧模型 状态空间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边界层分离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有效空间及效率研究
12
作者 朱代强 徐湃 +2 位作者 蒋树屏 刘奕显 刘灿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7-828,共12页
侧向集中排烟模式在隧道火灾排烟系统设计中备受青睐,其应用前景广阔。然而,烟气沿“隧道-排烟口-排烟道”流动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边界层分离,造成有效排烟空间减小,影响排烟效率。为揭示边界层分离影响下侧向集中排烟有效空间及排烟效... 侧向集中排烟模式在隧道火灾排烟系统设计中备受青睐,其应用前景广阔。然而,烟气沿“隧道-排烟口-排烟道”流动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边界层分离,造成有效排烟空间减小,影响排烟效率。为揭示边界层分离影响下侧向集中排烟有效空间及排烟效率,以某3车道沉管隧道为例,开展不同火源热释放速率下1∶10缩尺模型试验和FDS数值模拟。通过观测分析排烟口及排烟道内3个边界层分离区域,提出考虑边界层分离区体积的有效排烟空间量化方法,量化排烟风量、排烟口宽高比、排烟口布设高度影响下有效排烟空间和排烟效率大小。从单组排烟口与排烟系统2个角度,分析排烟口、排烟道有效排烟空间与排烟效率的关系,得到排烟口与排烟策略的优化设计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排烟口内有效排烟空间与排烟效率受排烟口参数和排烟策略的影响强于排烟道内,且受排烟口参数的影响强于排烟策略;排烟效率不仅与有效排烟空间相关,还与排烟速率密切相关,应重点关注排烟口内边界层分离及排烟速率对排烟效率的影响;火源热释放速率50 MW时,排烟口宽高比2∶1、排烟口布设高度5.75 m、排烟风量360 m~3/s为侧向集中排烟系统优化设计参数。研究成果可为充分挖掘侧向集中排烟潜能提供参考,为实现隧道火灾高效排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火灾 侧向集中排烟模式 边界层分离 有效排烟空间 排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空间重构和SVR的高超风洞温度场预测控制方法
13
作者 沈力华 崔旭 +2 位作者 卢伟国 李强 赵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361-4370,共10页
高超风洞温度场控制精度直接影响到风洞试验数据的准确性,针对高超风洞温度场控制大延迟、非线性、多变量耦合等控制难题,对影响温度的数据进行相空间重构并将支持向量回归应用到高超风洞温度场预测控制中,提高高超风洞温度场控制的精... 高超风洞温度场控制精度直接影响到风洞试验数据的准确性,针对高超风洞温度场控制大延迟、非线性、多变量耦合等控制难题,对影响温度的数据进行相空间重构并将支持向量回归应用到高超风洞温度场预测控制中,提高高超风洞温度场控制的精度和效率。同时考虑到支持向量回归机中核函数的选取以及核函数参数的优化影响预测结果的精度,基于不同的核函数对支持向量机建立预测模型,对比验证分析选择最优的核函数,建立PSR-SVR模型对高超风洞温度场进行预测,提高温度预测精度,实际温度场数据分析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风洞 温度预测 相空间重构 核函数选择 支持向量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TOPSIS法研究隧道施工时空效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波 路明 +2 位作者 吴昱芳 蒙国往 黄惟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46,64,共6页
研究目的:在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施工时,工序转换时间长,隧道收敛变形大,地表沉降难以控制,施工风险极大,因此十分有必要对隧道施工的时空效应进行研究。本文以北京地铁17号线天通苑站为背景,对支护的施作和拆除时机以及拆撑方法等影响... 研究目的:在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施工时,工序转换时间长,隧道收敛变形大,地表沉降难以控制,施工风险极大,因此十分有必要对隧道施工的时空效应进行研究。本文以北京地铁17号线天通苑站为背景,对支护的施作和拆除时机以及拆撑方法等影响隧道施工时空效应的因素进行探讨,并得出最优施工方案。研究结论:(1)支撑暴露时间对隧道施工时空效应的影响最大,临时支撑拆撑方案和拆撑时间对隧道施工时空效应的影响居中,二衬施作时间对隧道施工时空效应的影响最小;(2)施工监测地表沉降最大值为-25. 1 mm,比摩尔库仑本构模拟结果大5. 9%,比复合伯格斯本构大1. 5%,但小于规范规定的30 mm,满足要求;(3)本文预测模型能在短时间内准确选出最优施工方案,并通过实际工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先进性,故本文方法也有可能为其他复杂工程方案比选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时空效应 改进topSIS法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响应及其开挖顺序研究
15
作者 钟健云 朱江伟 +3 位作者 张营 柴建国 徐兵兵 刘晓林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以深圳市龙岗区坪南路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工程为依托,通过现场监测结果分析隧道衬砌内力变化情况,建立有限元模型对不同施工顺序下隧道的拱顶沉降、中夹岩柱稳定性与衬砌受力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时... 以深圳市龙岗区坪南路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工程为依托,通过现场监测结果分析隧道衬砌内力变化情况,建立有限元模型对不同施工顺序下隧道的拱顶沉降、中夹岩柱稳定性与衬砌受力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时临近中夹岩柱侧拱腰与拱脚为结构易失稳点,施工中需做加固处理;相比于大断面先行,隧道小断面先行时,大、小断面拱顶沉降、衬砌弯矩和轴力分别最多减小16.1%、10.6%、12.5%,同时提高中夹岩柱稳定性,水平应力和竖向位移分别最多减小16.7%和28.3%,利于其结构整体安全性;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和数值结果对比分析,轴力与弯矩最大值误差分别控制在12.5%和16.5%以内,数值结果整体趋势与现场监测结果基本吻合,较好地验证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因此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时,遵循“小断面先行、大断面后行、后行洞远离中夹岩柱区域先行”的原则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 数值计算 现场监测 开挖顺序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围岩纵向变形曲线及其释放系数演化规律
16
作者 王嘉琛 孟令赞 +2 位作者 张顶立 卢松 文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3-524,共12页
常规的弹性解无法对具有强蠕变特性的软岩隧道变形规律提出合理解释.因此,针对软岩隧道施工的时间-空间效应,引入Burgers模型揭示其时空演化规律,并通过数值计算探究不同因素对黏弹性围岩纵向变形规律的影响.同时基于响应面法得到位移... 常规的弹性解无法对具有强蠕变特性的软岩隧道变形规律提出合理解释.因此,针对软岩隧道施工的时间-空间效应,引入Burgers模型揭示其时空演化规律,并通过数值计算探究不同因素对黏弹性围岩纵向变形规律的影响.同时基于响应面法得到位移释放系数的经验公式,与现场监测和其他理论比较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地应力对位移释放系数影响可忽略,Kelvin切变模量、Kelvin黏滞系数、Maxwell切变模量和开挖速度显著影响位移释放系数,而根据延滞时间的不同可分为低延滞系数、中延滞系数和高延滞系数3类;针对时间效应影响型、空间效应影响型和时空效应影响型3种黏弹性围岩纵向变形曲线类型拟合得到相应的经验公式.研究结论可为软岩隧道变形预测提供更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 纵向变形曲线 软岩隧道 时空效应 位移释放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线近距并行盾构隧道掘进数值模拟及变形分析
17
作者 王加辉 丁嘉浩 +2 位作者 程姿洋 姜红峰 杨平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4-655,共12页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多线隧道近距并行施工现象日益增多。为研究三线近距并行隧道对地表位移及不同施工条件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笔者依托苏州地铁8号线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三线施工地表竖向位移及隧道周围土体水平位移变化,...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多线隧道近距并行施工现象日益增多。为研究三线近距并行隧道对地表位移及不同施工条件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笔者依托苏州地铁8号线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三线施工地表竖向位移及隧道周围土体水平位移变化,从管片拱顶、拱底位移、水平收敛及应力方面分析后行盾构对先行盾构管片的影响,并对三线不同施工条件作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线掘进地表最大沉降位置与掘进顺序有关,最终位于中线隧道轴线上方;中线掘进隧道周围土体水平位移影响范围在隧道两侧且沿中线对称分布;后行盾构掘进使中线管片拱顶先沉后隆、拱底先隆后沉、拱腰先向外变形后向内收敛,管片应力与变形趋势一致;先中间后两边施工顺序施工可有效减小地表最大沉降;水平净距在0.2 D~1.0D与沉降槽宽度呈正比,建议控制在1.0 D;增大注浆压力可控制地表沉降,但超1.54 P后效果不显著;土仓压力在0.93 P~1.23P时沉降控制效果较好。研究成果可为类似三线近距并行隧道工程优化施工顺序、合理确定水平净距、控制注浆与土仓压力提供参考,以保障施工安全与周边环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近距并行盾构隧道 数值模拟 地表沉降 水平净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传感器混合体系的悬臂式掘进机截割可视化系统研究
18
作者 温承永 应宗权 +1 位作者 王东 谢骏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18,共10页
针对输水隧洞悬臂式掘进机截割施工中粉尘污染严重、操作时存在视野盲区、隧洞超欠挖量难以控制的问题,首先,通过增设多种传感器对悬臂式掘进机进行数字化功能升级,按照传感器子系统、PLC子系统、通讯子系统及信息可视化子系统等功能模... 针对输水隧洞悬臂式掘进机截割施工中粉尘污染严重、操作时存在视野盲区、隧洞超欠挖量难以控制的问题,首先,通过增设多种传感器对悬臂式掘进机进行数字化功能升级,按照传感器子系统、PLC子系统、通讯子系统及信息可视化子系统等功能模块搭建截割可视化系统,为操作手提供可视化施工窗口;然后,基于D-H法创建悬臂式掘进机的运动学模型,通过多参数坐标解析方程式对悬臂式掘进机各种站位姿态下的截割目标点进行精准空间坐标解析;最后,从施工便利性及工况适应性的角度出发,提出轴线偏位正向标定法和逆向标定法2种掘进机轴线偏位补偿方法,并在掌子面上布置激光示教点进行标定测试,结果显示逆向标定方法的误差在2 cm以内,可实现不同洞壁条件下掘进机的精准定位。在隧洞内开展截割头空间轨迹识别试验,通过比较试验点距离的激光测量值和手持端软件的计算值可知,该截割可视化系统误差在3.5 cm以内,手持端平板截割目标的运动响应延迟率最高为0.2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隧洞 悬臂式掘进机 可视化系统 坐标解析 截割头 空间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隧道半椭圆形局部积水空间的冻胀力解析
19
作者 张康健 张志强 +1 位作者 朱星宇 王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922-6932,共11页
寒区隧道衬砌背后空洞中的积水在低温条件下冻结会产生局部冻胀力。假设隧道衬砌背后空洞为半椭圆形空间,将冻胀过程中围岩-冰体-衬砌间的相互作用简化为串联弹簧,推导半椭圆形积水空间局部冻胀力解析解,建立三维数值模型验证了该解析... 寒区隧道衬砌背后空洞中的积水在低温条件下冻结会产生局部冻胀力。假设隧道衬砌背后空洞为半椭圆形空间,将冻胀过程中围岩-冰体-衬砌间的相互作用简化为串联弹簧,推导半椭圆形积水空间局部冻胀力解析解,建立三维数值模型验证了该解析解的有效性。进一步研究局部积水冻胀力和围岩级别、衬砌刚度、积水深度、冻胀率的关系,分析冻胀位置对衬砌结构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寒区隧道局部积水冻胀力与围岩级别负相关,与衬砌刚性、积水深度、冻胀率均正相关。各因素对冻胀力的影响程度为:积水深度>衬砌刚度>围岩级别>冻胀率。积水冻胀对衬砌结构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冰体和衬砌接触区域,导致隧道向内侧收敛变形。当积水空间位于仰拱处时衬砌主应力最大,位于拱脚处时衬砌主应力最小。在局部冻胀作用下衬砌结构弯矩和轴力出现突变,表现为临空侧受拉区衬砌的弯矩增大、轴力减小,围岩侧受拉区衬砌的弯矩减小,轴力减小。衬砌不同部位的刚度差异导致冻胀力对结构安全产生不同的影响。冻胀位置对结构安全影响程度为:拱顶>仰拱>拱肩>拱脚>墙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隧道 半椭圆形积水空间 冻胀力 衬砌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R⁃Net 的隧道衬砌厚度及钢拱架识别定位
20
作者 林元铖 奉建军 +1 位作者 周斌 厉成阳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1,共7页
针对传统地质雷达法在隧道衬砌厚度和钢拱架识别定位中存在的人工解译效率低和技术依赖性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群体行为识别神经网络模型(Group Activity Recognition Net,GAR‑Net)。通过集成语义分割、目标检测和模板匹配三个子网... 针对传统地质雷达法在隧道衬砌厚度和钢拱架识别定位中存在的人工解译效率低和技术依赖性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群体行为识别神经网络模型(Group Activity Recognition Net,GAR‑Net)。通过集成语义分割、目标检测和模板匹配三个子网络,实现了对隧道衬砌厚度和钢拱架间距的自动化识别与精准定位。其中,语义分割子网络用于从地质雷达图像中提取出衬砌厚度区域;目标检测子网络用于提取钢拱架对象;模板匹配子网络则通过与预先定义的模板进行匹配,来确定钢拱架的具体位置和衬砌的厚度。经过对特定数据集的模型训练和评价指标的严格测试,GAR‑Net模型对衬砌厚度识别的平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mIoU)达到了97.1%,对钢拱架识别的平均精度(Average Precision,AP)达到了96.09%。可见,GAR‑Net模型在地质雷达检测隧道衬砌厚度及钢拱架识别定位方面具有良好的测试效果和较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R‑Net 隧道检测 地质雷达法 钢拱架间距 衬砌厚度 自动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