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夹层分布对正韵律非均质储层渗流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翔宇 于田田 +5 位作者 李爱芬 张仲平 郑万刚 初伟 马爱青 冯海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09,共8页
针对水驱后储层非均质性加剧、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提高采收率难的问题,开展了低渗透夹层分布对正韵律非均质储层渗流规律的影响研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CMG模拟了存在夹层条件下的正韵律油藏水驱油过程,同时基于相似... 针对水驱后储层非均质性加剧、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提高采收率难的问题,开展了低渗透夹层分布对正韵律非均质储层渗流规律的影响研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CMG模拟了存在夹层条件下的正韵律油藏水驱油过程,同时基于相似准则建立了正韵律非均质储层的填砂物理模型,开展了水驱油实验研究。利用物理模拟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夹层位置对正韵律油层渗流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夹层的存在增加了层间非均质性,能够分割油层,起到渗流屏障和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驱替结束后,正韵律油层的剩余油在重力作用下会呈现“顶多底少”的分布形态;夹层附近是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区域。该研究对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和油田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夹层 非均质 正韵律油藏 渗流规律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及有利区块评价 被引量:20
2
作者 高建 侯加根 +1 位作者 林承焰 焦巧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18,共6页
根据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量动用不均衡的特点,提出了采用动态生产指标来对生产区块进行标定和分类,并通过动、静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模糊数学评判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指出有利的... 根据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量动用不均衡的特点,提出了采用动态生产指标来对生产区块进行标定和分类,并通过动、静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模糊数学评判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指出有利的挖潜区块。对胜利油区五号桩油田桩74块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动、静态特征分析表明,该油藏沉积微相、微型构造及储层非均质性是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沉积微相的控制作用最强。微型构造次之,非均质性控制作用最弱。在沉积微相中,中扇亚相的辫状水道微相是最有利的微相带,中扇水道侧缘微相具有一定的可采储量,但由于相带狭窄不利于后期调整加密;朵叶体微相的井网稀,具有一定的生产开发潜力;顶凸底凸型和顶底均为鼻状凸起型微构造组合模式,水淹程度弱,既是高产区也是剩余油富集区。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3-0.9的区域,剩余油相对富集。最后以5砂组为例,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并结合剩余油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进行了剩余油定量评判,指出了有利区域,经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号桩油田 特低渗透油藏 沉积微相 微型构造 模糊数学 剩余油分布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杏北地区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施尚明 张博 +1 位作者 朱贺 郑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8-171,共4页
大庆油田开发后期含水率较高,剩余油分布不均。本文综合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因素,如沉积微相、非均质性、隔夹层、水淹资料等,并分析了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大庆油后期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 剩余油 沉积微相 非均质性 隔夹层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五号桩油田桩74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措施 被引量:13
4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1 位作者 林承焰 李燕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1-448,共8页
低渗透油田开发在中国石油工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将山东五号桩油田桩74块远岸浊积扇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缘3个亚相,其中扇中亚相划分为辫状水道、水道间、水道侧缘、扇中前缘及叶状体5个微相类型;阐明了研究... 低渗透油田开发在中国石油工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将山东五号桩油田桩74块远岸浊积扇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缘3个亚相,其中扇中亚相划分为辫状水道、水道间、水道侧缘、扇中前缘及叶状体5个微相类型;阐明了研究区特低渗透油藏内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特征;系统总结了微构造的类型及组合模式。在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微构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动态、静态结合的分析方法阐明了研究区特低渗透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揭示了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微构造及井网条件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根据剩余油分布的研究结果,结合相关资料,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有针对性地确定了剩余油的挖潜措施,为增加剩余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特低渗透储集层 远岸浊积扇 沉积微相 微构造 储层非均质 五号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控条件下剩余油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5
作者 于开春 张世峰 张文志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29,共3页
针对非均质油田的地质特点 ,分析了剩余油的分布 ;按沉积微相选用相对渗透率曲线 ,研究了各类油层的水驱规律 ,建立了相控条件下的地质模型 ,并对单井及全区的含水率、产油量进行了历史拟合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用相控方法建立的地质模... 针对非均质油田的地质特点 ,分析了剩余油的分布 ;按沉积微相选用相对渗透率曲线 ,研究了各类油层的水驱规律 ,建立了相控条件下的地质模型 ,并对单井及全区的含水率、产油量进行了历史拟合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用相控方法建立的地质模型 ,能反映各个单砂层的平面分布特点及对流体平面流动的控制 ,误差为 17.3 % ;相控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分相带区域进行精细历史拟合 ,其成果能量化不同开采时期和一定阶段下的不同沉积微相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 ,拟合含水率符合率为 92 .60 % ,较常规拟合提高 10 .0 0 % ,模拟数值与实际数值比较接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数值模拟 沉积微相 相对渗透率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欢庆 石成方 +1 位作者 王珏 姚尧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9-553,共5页
就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油藏描述的技术现状看:国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特别是在利用地震技术对油藏开发过程监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刻画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研究水平;国内在储层单砂体的精细刻画、隔夹层研究以及储层... 就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油藏描述的技术现状看:国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特别是在利用地震技术对油藏开发过程监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刻画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研究水平;国内在储层单砂体的精细刻画、隔夹层研究以及储层在热采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进步。稠油热采储层研究的关键问题为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研究、隔夹层发育规律描述、储层综合分类评价和地质建模研究等。在此基础上认为,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井震结合断裂系统的精细刻画、地质体分类评价、稠油热采储层变化规律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四维地震监测和隔夹层封隔能力的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验证等五大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储层 精细油藏描述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沉积微相 隔夹层 储层评价 地质建模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沉积微相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呼舜兴 耿师江 +2 位作者 侯平舒 崔太华 李本汉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4期23-25,共3页
桥口油田位于东濮凹陷的中部,属典型的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由于油藏主力高渗层见效水淹,低渗层水驱动用难度大,使得综合含水急剧上升,年产油量大幅度减少.根据沉积微相与储层岩性、物性及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的研究,采取开发对策,对有利的... 桥口油田位于东濮凹陷的中部,属典型的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由于油藏主力高渗层见效水淹,低渗层水驱动用难度大,使得综合含水急剧上升,年产油量大幅度减少.根据沉积微相与储层岩性、物性及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的研究,采取开发对策,对有利的河道微相带(T)部署调整井挖掘水动力滞流区剩余油.对储层物性较差的河间砂及远砂微相带(Q,Y)剩余油相对富集的部分干层、未解层、油水层重新认识,从中优选后进行挖潜.对微相过渡带,引入"隔相注水"模式,提高了低渗层水驱动用程度,减缓油田自然递减.开发实践证实:以沉积微相研究为基础,对非均质油藏实施分微相带系统开发,可以较好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沉积微相研究是挖掘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层间潜力,实现开发层系由高渗层向低渗层转移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藏 复杂断块 沉积微相 储层岩性 渗透率 隔相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概念精细评价有利沉积微相及其剩余油分布——以温西三块储层、水淹层评价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洪亮 宋子齐 +3 位作者 张予生 李泽亮 李孜虎 屈艳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5-932,共8页
针对温西三块三间房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受河道水流和湖浪双重作用,在注水开发中砂体结构、赋存状态及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特点,提出利用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概念精细评价有利沉积微相及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该研究利用在砂层沉积时... 针对温西三块三间房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受河道水流和湖浪双重作用,在注水开发中砂体结构、赋存状态及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特点,提出利用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概念精细评价有利沉积微相及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该研究利用在砂层沉积时间跨度内,垂向叠置演化的各单渗砂层的能量厚度,确认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各种不同类型主体和非主体储集砂体微相带的发育及演化特征,不但克服了薄差砂层叠加厚度识别主体储集砂体河道、河口坝微相带的失误,而且在垂向上有效地评价出了与主体微相叠置演化的河道边远梢席状砂、远砂微相砂体。该文利用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概念,通过目的层段单渗砂层能量厚度及其岩性、物性和自然电位减小系数、自然伽马减小系数、声波时差、密度、中子孔隙度、深侧向、深感应电阻率建立精细评价有利沉积微相的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标准,准确提取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的沉积能量及其测井参数信息,有效地展示出目的层段单渗砂层能量厚度垂向演化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微相平面展布规模和范围,并列举出注水开发中主体微相河道正向叠置韵律层中的层间差异层和非主体微相席状砂层受河道高渗层间干扰造成的剩余油分布层段,为准确预测和筛选不同类型已动用油层及未动用(或基本未动用)油层剩余油分布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 沉积能量及其测井参数 垂向叠置演化 主体微相失误 非主体微相漏失 筛查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