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10月2-6日山西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低空急流及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孙颖姝 周玉淑 +2 位作者 邓国 苗青 邱贵强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7-420,共14页
2021年10月2-6日,山西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最强的持续性降水。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NCEP GDAS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极端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低空急流及水汽输送特征、水汽源地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 2021年10月2-6日,山西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最强的持续性降水。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NCEP GDAS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极端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低空急流及水汽输送特征、水汽源地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降水过程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第一阶段(2-3日)为锋前暖区降水,集中发生在山西南部,雨强大且波动性强,对流性降水特征显著;第二阶段(4-6日)为锋后稳定性降水,雨强小但持续时间长,导致山西中南部出现持续性暴雨。环流分析显示,异常偏北、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异常偏南、偏强的西西伯利亚切断低涡共同构建有利的环流背景。整个降水期间,异常偏北、偏强的700 hPa低空急流稳定维持,对低层辐合场的加强、垂直上升运动的强烈发展及水汽持续供应有重要作用,是导致降水极端性形成的关键。850 hPa低空急流存在时间短,但在第一阶段对晋东南暖湿空气输送和不稳定层结构建至关重要。强降水区水汽输入的主要层次在降水期间逐渐升高,第一阶段集中在850 hPa附近,第二阶段集中在700 hPa附近,对应天气形势演变。此次极端降水过程的水汽源地主要为南海、东海和黄海,输送路径为东南路径,明显区别于其他暴雨过程,其他暴雨的水汽源地多为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南海,以西南路径输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低空急流 水汽输送 HYSPLIT后向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暹芭”(2203)残涡陆上维持并引发大范围降水过程的成因 被引量:3
2
作者 柳龙生 许映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3-695,共13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最佳路径数据、 FNL 0.25°×0.25°再分析资料和NOAA 0.5°×0.5°全球日降水数据分析了登陆台风“暹芭”残涡长时间维持并且产生大范围降水的成因。结果表明,第一阶段(2022年7月...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最佳路径数据、 FNL 0.25°×0.25°再分析资料和NOAA 0.5°×0.5°全球日降水数据分析了登陆台风“暹芭”残涡长时间维持并且产生大范围降水的成因。结果表明,第一阶段(2022年7月3-4日)“暹芭”残涡维持的主要水汽来源是偏南风低空急流,第二阶段(2022年7月5-6日)主要是偏南风低空急流和边界层东风急流共同作用,这使得大气可降水量达到罕见的75 mm。双低空急流的耦合形成的垂直风切变和水汽辐合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冷空气开始入侵“暹芭”残涡后,在其西侧近地面形成冷池,这使得“暹芭”残涡逐渐变性为温带气旋,斜压动能发生显著增长。利用位势散度诊断发现,由于“暹芭”残涡不断北上接近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增大了高低层垂直风切变,高空冷涡携带的冷空气侵入“暹芭”残涡使其斜压性增大,边界层东风急流使得850hPa以下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这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暹芭 维持 水汽输送 低空急流 位势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2月北京地区3次回流降雪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3
作者 李双旭 任阳泽 +1 位作者 章露露 薛惠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7-814,共8页
为提高北京地区回流降雪预报的准确率,利用ERA5/GDAS全球格点再分析资料和HYSPLIT轨迹追踪模式,对2019年2月发生在北京地区的3次回流降雪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和水汽输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3次回流降雪个例中,偏东气流中的水汽含量有限... 为提高北京地区回流降雪预报的准确率,利用ERA5/GDAS全球格点再分析资料和HYSPLIT轨迹追踪模式,对2019年2月发生在北京地区的3次回流降雪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和水汽输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3次回流降雪个例中,偏东气流中的水汽含量有限,当出现偏南水汽通道的配合时,可产生明显的降雪。在典型回流形势(2月14日)下,高后回流与河套倒槽配合,回流水汽输送通道更为深厚,利于降雪;在非典型回流形势(2月6日和12日)下,回流水汽输送集中于大气的低层(850 hPa以下)。2月12日南支气流水汽输送贡献较大,对南支气流水汽输送的忽视是导致2月12日降雪漏报的原因之一。3次回流降雪个例在偏东和偏南路径上水汽输送至北京地区的时间与白天显著降雪的时段基本上对应,可作为预报回流降雪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 降雪 轨迹追踪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旱区暴雨水汽输送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4
作者 钱正安 蔡英 +3 位作者 宋敏红 吴统文 周建琴 栾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7-590,共14页
为突破中国西北旱区水汽输送分析分歧大、难深入的瓶颈,本文在梳理、剖析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先重点分析、评述了西北核心旱区夏秋季及晚春暴雨的水汽源地、水汽输送路径和模型的研究进展,也指出仍存在的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西北区范围... 为突破中国西北旱区水汽输送分析分歧大、难深入的瓶颈,本文在梳理、剖析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先重点分析、评述了西北核心旱区夏秋季及晚春暴雨的水汽源地、水汽输送路径和模型的研究进展,也指出仍存在的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西北区范围大,地形分隔明显,不同季节各地的降水环流变化也大,各地的水汽源地等差异大是合理的,应分区分季节分别研究。(2)先就西北区东、西部分别简洁地总结了该两区夏季主雨、主干旱的盛行组合环流型。(3)在夏秋季我国东部、河西走廊地区先后相继出现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西伸、偏东风等特定有利流型下,台海水汽能借助西伸副高南侧的东南风急流等三支急(气)流,沿一逆"之"字形路径,被接力输送到西北核心旱区,再与北方槽冷空气交绥致雨。即核心旱区的主要水汽源地在台海区,其水汽输送动态过程详图也被构建。那是核心旱区夏秋暴雨水汽输送的主要型态之一。(4)在春季,特别是晚春,若孟湾、我国东部及河西分别相继出现孟湾西南气流、晚春南下弱冷高压阻挡及河西偏东风流型背景下,孟湾水汽亦能借助孟湾西南急流等三支急(气)流,沿环绕高原东边缘的半圆形路径,被"三棒接力"输送到核心旱区致雨。即:孟湾也是影响西北核心旱区春季,特别是晚春暴雨的另一重要水汽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核心旱区 水汽源地和路径 台海地区 副高西伸 三支急(气)流接力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及逆温特征分析 被引量:57
5
作者 吴彬贵 张宏升 +4 位作者 汪靖 张长春 于莉莉 刘彬贤 解以扬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8-267,共10页
利用地面站观测、大气边界层观测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2月13~14日华北中南部一次持续性浓雾过程的水汽输送和逆温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了其与浓雾生、消发展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暖性弱高压脊和地面变性冷高压的高低空系统... 利用地面站观测、大气边界层观测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2月13~14日华北中南部一次持续性浓雾过程的水汽输送和逆温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了其与浓雾生、消发展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暖性弱高压脊和地面变性冷高压的高低空系统配置为浓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逆温层结和近地面弱风条件;在深厚逆温条件下,南支暖湿水汽的输送和辐合使毛毛雨滴下降过程中蒸发,在近地面较冷气层中再次凝结导致了浓雾的生成;加强北上的低空西南急流为浓雾的启动和长时间维持提供了大量的水汽,有利于逆温层顶抬升,湿层增厚,进而促进了浓雾的生成和发展;西北干冷空气自上而下破坏了深厚浓雾所依存的高湿条件,使雾顶下降雾层变薄,加之日出后的短波辐射使近地层空气升温,近地面的稳定层结被破坏,上下层气流交换增强,从而导致了雾最终消散。结果还表明:在近地面逆温、微风等有利成雾天气条件下,当低层持续适量的水汽辐合时,浓雾同时伴随有毛毛雨现象,当低层水汽辐散时,毛毛雨现象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见度 西南急流 逆温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年冻土活动层浅层包气带水-汽-热耦合运移规律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明礼 温智 +5 位作者 董建华 王得楷 侯彦东 薛珂 杨晓宇 孙国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61-570,共10页
活动层水热状态直接影响多年冻土和寒区工程的稳定性。已有研究大多基于附面层理论研究冻土温度场变化,较少研究液态水和水汽运移过程及其对冻土温度场的影响。结合多年冻土活动层包气带水-热耦合迁移的物理过程和内在机制,以温度和含... 活动层水热状态直接影响多年冻土和寒区工程的稳定性。已有研究大多基于附面层理论研究冻土温度场变化,较少研究液态水和水汽运移过程及其对冻土温度场的影响。结合多年冻土活动层包气带水-热耦合迁移的物理过程和内在机制,以温度和含水率为基本变量,建立了考虑液态水和水汽相变、水分对流传热和水汽运移的土壤-地表-大气能量平衡及土壤内部水热变化的耦合模型,分析了真实野外气象条件下活动层液态水和水汽运移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白天温度梯度水分向土壤内部运移,夜间温度梯度水分向土壤表层运移;暖季温度梯度水分以向土壤内部运移为主,冷季温度梯度水分以向地表运移为主;就全年而言,活动层各个深度处水汽运移作用大于15%,水势梯度水汽运移极小可以忽略不计,特别是浅层土壤在无降雨状态下,水分运移以温度梯度水汽运移为主;水势梯度液态水通量受降雨影响明显,在降雨事件期间和之后,液态水和水汽下渗占主导地位,降雨降低表层土壤温度、减小土壤热传导通量,有利于土壤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活动层 水分运移 热传递 水汽流动 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马里急流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半球间水汽输送和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11
7
作者 王会军 薛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8-25,共8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 (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气候资料以及Xie和Arkin分析的月平均降水资料 ( 196 8~ 1998年 ) ,针对索马里低空急流 (SMJ)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问题展开了分析研究 ....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 (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气候资料以及Xie和Arkin分析的月平均降水资料 ( 196 8~ 1998年 ) ,针对索马里低空急流 (SMJ)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问题展开了分析研究 .结果揭示 ,SMJ作为最主要的越赤道气流 ,对两个半球间水汽输送起最关键的作用 ,它把水汽从冬半球输送到夏半球 .夏季SMJ的年际变化有全球范围内的环流异常与之相联系 ,特别是东亚沿岸的波列状异常分布、南亚高压以及澳大利亚以南的偶极型异常分布 ;它也同春季的北印度洋等海区的海温异常有密切关系 .研究还表明 ,春季SMJ的年际变化对东亚夏季降水和大气环流有显著影响 ,由于SMJ影响的超前性 ,因此它在东亚夏季气候预测上有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 水汽输送 夏季 降水 索马里急流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6年大气环流突变前后中国四季降水量异常和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春晖 万齐林 +2 位作者 林爱兰 谷德军 郑彬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9-538,共10页
利用NCEP/NCAR全球2.5°×2.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国家气候中心(NMC)提供的743站降水和温度资料分析了1976年大气环流突变前后中国四季降水量异常和温度的年代际对比特征,发现1976年后,春季中国华南降水偏多、温度偏低... 利用NCEP/NCAR全球2.5°×2.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国家气候中心(NMC)提供的743站降水和温度资料分析了1976年大气环流突变前后中国四季降水量异常和温度的年代际对比特征,发现1976年后,春季中国华南降水偏多、温度偏低,长江流域西部降水偏少、温度偏低。夏季降水主要呈现华南少、长江流域多、华北少和东北多的"-、+、-、+"的分布形势,温度表现为华南增暖、长江淮河流域冷却和北方增暖的分布特征。秋季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异常是减少的、温度是上升的。冬季华南地区降水量异常虽有增加但不显著,整个中国区域几乎呈增暖趋势。中国平均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在春季和夏季的降温主要受最高温度变化影响、升温主要受最低温度影响;秋季的整体增暖受最低温度影响更大,而冬季的整体增暖受最高温度影响更大。造成以上变化的原因与1976年大气环流突变前后,四季哈德来环流上升支和下沉支的南北推移、西风急流的增强和位置的南北移动、大气层结的干湿状况以及水汽输送的来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降水和温度 季节变化 哈德来环流 西风急流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宁夏“7·29”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晖 隆霄 +2 位作者 温晓培 田凤 刘燕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8-281,共1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资料、TBB卫星资料,WRF模式模拟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结果对发生在2012年7月29-30日("7·29")宁夏北部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的维持和演变进行详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此次大暴雨过程与200 h P...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资料、TBB卫星资料,WRF模式模拟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结果对发生在2012年7月29-30日("7·29")宁夏北部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的维持和演变进行详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此次大暴雨过程与200 h Pa高空急流、500 h Pa短波槽及700 h Pa切变线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2)模式结果显示700 h Pa低涡及暖式切变线、低空急流形成是大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低空急流从29日22:00形成,维持近7 h。(3)分析发现高层辐散明显早于低层的空气辐合,在低层空气辐合中心出现之后高空辐散继续加强,高空强辐散和低空强辐合导致明显的上升及700 h Pa低空急流形成和发展。(4)诊断分析显示ΔNBE的范围与1 h后强降水的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流性降水阶段ΔNBE较大,不平衡特征明显,而在稳定性降水阶段大气质量场和流场之间的不平衡特征相对较小。(5)对此次暴雨的水汽输送分析表明水汽主要由偏南风低空急流输送,净水汽输送强度的变化与对流性降水阶段和稳定性降水阶段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低空急流 切变线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7”河南特大暴雨水汽和急流特征诊断分析 被引量:47
10
作者 汪小康 崔春光 +2 位作者 王婧羽 杨浩 周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3-544,共12页
2021年7月中下旬在河南省发生了一场极端强降水过程,暴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降水量大,落区集中,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基于自动站雨量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探讨了多尺度系统、急流和地形对水汽的输送和辐合及降水形成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机... 2021年7月中下旬在河南省发生了一场极端强降水过程,暴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降水量大,落区集中,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基于自动站雨量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探讨了多尺度系统、急流和地形对水汽的输送和辐合及降水形成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机制。结果发现:暴雨发生在远距离台风影响的有利环流背景之下,大量来自西太平洋的水汽从边界层和对流层低层进入河南东侧,来自南海的水汽从南侧对流层中低层进入降水区,在低涡、切变线和辐合线的共同作用下,引发强降水。低空急流与边界层急流的耦合形成低层水汽辐合上升中心,地形起到了动力阻挡抬升和热力抬升作用,并与急流综合作用,使强降水呈带状出现在山前,且20日位于豫中,21日在豫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特大暴雨 水汽输送和辐合 低空急流耦合 地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秋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冯文 周玲丽 +1 位作者 肖潺 符式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3-545,共13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海南岛18个市县测站的日降水资料和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1—2010年海南岛秋汛期降水的异常及其环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汛期降水分布形态与华南其他各区存在差异性,双峰结构不明显,随...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海南岛18个市县测站的日降水资料和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1—2010年海南岛秋汛期降水的异常及其环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汛期降水分布形态与华南其他各区存在差异性,双峰结构不明显,随着暴雨级别的提高,暴雨日分布形态的单峰现象愈加显著,峰值出现在秋汛期内。秋汛期降水在时间分布上存在差异性,尤其是10月上半月内,不同级别的降水逐候分布均出现了急剧变化。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显著差异,降水高值区出现在海南岛中-东部,整体均呈一致的自东向西逐渐减弱的分布态势。9月中旬后,华南至南海北部地区处冬夏季风交替时期,天气尺度冷暖系统交汇激烈,高低空天气系统的有利配置导致区域性强降水频频出现在这一时期。其中,南海北部低空风场的走向和风速的差异,及南亚高压的位置变化是10月上半月内降水出现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低空偏东强风带在南海北部的出现和逐候加强是秋汛期内最显著的环流特征。多个极端降水个例的环流分析也显示,强劲的低空急流是秋汛期特大暴雨的天气学特征中最显著的强信号,急流的存在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入和辐合抬升条件,是触发秋汛期极端降水的关键原因。秋汛期南海地区的水汽输送通量值随季节的推进经历了偏南单中心-南北双中心-偏北单中心的演变。输送水汽的气流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支流,澳大利亚-印尼一带的偏南越赤道气流,大陆冷高压东南侧的东北气流和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特大暴雨发生期间,南亚高压的主体多位于南海北部,相对气候平均态而言,东亚西风槽偏强,副高偏北偏强,偏东低空急流强劲,造成暴雨增幅的水汽主要来自大陆冷高压东南侧的东北气流,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支流的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秋汛期 降水 大尺度环流 偏东低空急流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4年陕西两次冰雪灾害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川 梁生俊 +1 位作者 周丽峰 姚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47-956,共10页
利用陕西过去54年96个测站降雪资料、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陕西省1955—2008年连阴雪天气气候特征和时空分布,对两次全省性强连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动力、热力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与秋季连阴雨比较,结果... 利用陕西过去54年96个测站降雪资料、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陕西省1955—2008年连阴雪天气气候特征和时空分布,对两次全省性强连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动力、热力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与秋季连阴雨比较,结果表明:陕西54年间连阴雪天气强度及时空分布差异明显,2008年1月连阴雪天气为1955年以来陕西省最强连阴雪天气,1989年次之。强连阴雪天气发生时长波系统稳定少变,高空锋区、东西路冷空气、偏强偏北的副热带高压、稳定的南支槽是两次持续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200hPa西风急流演变对连阴雪天气发生、发展有指示意义。两次连阴雪天气期间水汽输送主要存在于对流层低层,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输送带和偏东气流为主要水汽来源。连阴雪天气期间陕西省处于能量锋锋区中,不同于秋季连阴雨天气。强降雪天气过程发生与陕西夏、秋季强降水有相似的热力和动力学特点,但强度偏弱。提出了陕西冬季连阴雪天气预报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连阴雪天气 环流特征 西风急流 水汽输送 强降雪 预报着眼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早春一次罕见暴雨过程的环流演变及水汽输送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侯建忠 李明娟 +1 位作者 赵兵科 许新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1-256,共6页
利用天气学、卫星云图和物理诊断方法,对2004年2月20日发生在陕西省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环流演变是一次纬向型朝径向型环流快速调整的过程;暴雨区的主要水汽输送分别由700 hPa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急流和低纬度热带低气... 利用天气学、卫星云图和物理诊断方法,对2004年2月20日发生在陕西省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环流演变是一次纬向型朝径向型环流快速调整的过程;暴雨区的主要水汽输送分别由700 hPa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急流和低纬度热带低气压西侧的850 hPa的偏南气流提供,热带低压西侧的偏南急流直伸到陕西的位置决定了强降水的落区;云图分析显示暴雨期间在菲律宾附近有一个热带低气压云系存在并维持,与夏季出现大范围暴雨时的云图特征较为相似。结论表明对陕西春季的暴雨预报除考虑环流演变外,还应关注低纬地区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及热带低压云系活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陕西春季暴雨 诊断分析 低空急流及水汽输送 低纬热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中亚低涡造成的天山北坡暴雨GPS大气水汽总量演变特征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晶 杨莲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4-734,共11页
2015年6月26—28日中亚低涡造成天山北坡出现暴雨天气,本文利用常规观测、NCEP再分析资料及9站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资料(GPS-PWV)对这次天气过程水汽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降水前,500 hPa阿拉伯海水汽经青藏高原向中亚低... 2015年6月26—28日中亚低涡造成天山北坡出现暴雨天气,本文利用常规观测、NCEP再分析资料及9站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资料(GPS-PWV)对这次天气过程水汽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降水前,500 hPa阿拉伯海水汽经青藏高原向中亚低涡输送,低涡增湿明显;降水期间,500 hPa低涡向北移动并减弱成槽东移,700 hPa孟加拉湾经四川盆地、河西走廊的偏东水汽输送通道建立,与低涡自身偏南(东南)气流在暴雨区上空汇合,暴雨区中低层增湿剧烈;(2)深厚低涡造成的强降水前测站GPS-PWV均存在1~3 d增湿过程和1~2次跃变过程,强降水发生前GPS-PWV跃变均超过5 mm·(4 h)^(-1);(3)在同样水汽输送、辐合条件下,干旱区测站GPS-PWV急剧增幅越大,地面雨强越强,在一定程度上,水汽输送和水汽的辐合与GPS的剧增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4)中亚低涡造成的乌鲁木齐强降水发生前4~5 h的GPS-PWV增幅达到4 mm以上,GPS-PWV峰值往往达到气候平均值2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低涡 暴雨 地基GPS 水汽接力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6月湖南致洪暴雨的天气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靳莉君 黄昌兴 +3 位作者 朱春子 刘静 张麓瑀 高唯清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96,共6页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欧洲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底湖南一次致洪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和副高的稳定维持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条件,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和地面锢囚锋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欧洲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底湖南一次致洪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和副高的稳定维持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条件,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和地面锢囚锋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2支高空急流增强和靠近诱发了低空急流爆发,高低空急流耦合形势的增强促进了暴雨的持续和加强。低空急流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暴雨区表现为显著的对流不稳定,并且在假相当位温垂直梯度增加的阶段对应暴雨强度亦增大。水汽通量以及辐合大值区对暴雨落区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洪暴雨 湖南 高低空急流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7月新疆三次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分析 被引量:109
16
作者 杨莲梅 张云惠 汤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63-973,共11页
利用新疆99个气象站日降水量资料和NECP/NCAR一天4次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8-11日、15-17日和27-29日新疆3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雨型I(8-11日)的雨带位于天山山区及其北麓,雨型II(15-17日)的雨带... 利用新疆99个气象站日降水量资料和NECP/NCAR一天4次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8-11日、15-17日和27-29日新疆3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雨型I(8-11日)的雨带位于天山山区及其北麓,雨型II(15-17日)的雨带位于新疆东部地区,雨型III(27-29日)的雨带位于天山以北的北疆地区。结果表明,这3种典型雨型的水汽输送路径有明显的差异,雨型I存在西风气流、河西走廊至新疆的低空偏东急流和青藏高原向北气流3支水汽输送路径,西方路径水汽输送量最大,这3支水汽输送气流在天山山区及其北麓强辐合并引发暴雨。这是由700hPa贝加尔湖脊发展、对流层中亚低涡强烈发展、快速东移和500hPa新疆脊逐渐东移所造成的。雨型II的水汽输送为西方、东方、南方和北方路径,4支水汽在东—西向和南—北向强辐合并引发暴雨。这种异常的水汽输送是由700hPa柴达木低压发展、500hPa乌拉尔脊东北向发展、中亚低涡东南移动和新疆脊配置所致。雨型III主要为西风气流和贝加尔湖至新疆低空偏东急流输送水汽,东、西方水汽在天山以北区域发生强辐合并造成暴雨,偏东水汽输送来自于贝加尔湖、孟加拉湾、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其水汽输送量大于西方路径。这种异常水汽输送是由中亚低涡东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伸与贝加尔湖脊叠加且贝加尔湖脊西伸配置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偏东低空急流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尾焰注水降温数值计算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马溢清 于邵祯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6-599,共14页
针对火箭发动机尾焰注水流场,组织并实施了火箭发动机系留点火及燃气流场注水降温缩比试验,研究了燃气冲击射流流场和注水作用下两相流场的分布状态以及降温效果。并通过研究在高温高速对流冲击作用下气液两相流的传热和传质理论,在Mixt... 针对火箭发动机尾焰注水流场,组织并实施了火箭发动机系留点火及燃气流场注水降温缩比试验,研究了燃气冲击射流流场和注水作用下两相流场的分布状态以及降温效果。并通过研究在高温高速对流冲击作用下气液两相流的传热和传质理论,在Mixture多相流模型的基础上添加质量和能量源项,建立了多组分气液两相流非定常数值计算模型,通过对比试验结论,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数值计算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可靠性,能够准确地反映物理现象。利用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注水后燃气、液态水和水蒸气三种主要组分在流场中的组成,通过与自由射流对比得到了注水燃气流场的包络线长度与宽度变化,注水对燃气流场降温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射流 注水 汽化效应 两相流 缩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在准直管内的高速流动及相变分析
18
作者 李晓红 王建生 +2 位作者 杨林 卢义玉 孙家骏 《应用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6,共6页
描述了汽、液两相流在准直管内高速流动时的相变过程及有趣的物理现象,推导了准直管内高速稀疏介质的有阻运动方程式,讨论了流体介质的密度和温度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准直管在一定长度范围内液体介质密度和速度几乎不变。
关键词 准直水射流 汽液两相流 准直管 稀疏流体介质 高速流动 相变 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5·11”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保生 范伶俐 +1 位作者 邹涛 宋祖钦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100-108,共9页
利用NCEP/NCAR逐日风场和湿度场再分析资料(1°×1°)和深圳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通过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的计算,对深圳2014年"5.11"特大暴雨过程与水汽输送的配置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南海为此次暴... 利用NCEP/NCAR逐日风场和湿度场再分析资料(1°×1°)和深圳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通过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的计算,对深圳2014年"5.11"特大暴雨过程与水汽输送的配置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南海为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水汽源地,暴雨落区位于边界层偏南风低空急流的前方;此次特大暴雨过程中存在两支低空急流——西南风低空急流和边界层偏南风低空急流,它们作为水汽通道,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沛水汽,其中,边界层偏南风低空急流对此次暴雨影响更大,边界层的摩擦辐合和水汽堆积,为本次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汛期 特大暴雨 水汽输送 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焰羽流区细水雾利用效率及控制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何明礼 章光 +1 位作者 胡少华 刘衍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9-44,共6页
为提高细水雾的灭火效能,研究细水雾对火焰的冷却性能。建立火焰区细水雾的运动、传热与传质模型,采用此模型全面评估影响细水雾穿透距离和汽化性能的因素,提出一种合理确定液滴初始粒径和初始速度的方法,以及能够提高细水雾利用效率的... 为提高细水雾的灭火效能,研究细水雾对火焰的冷却性能。建立火焰区细水雾的运动、传热与传质模型,采用此模型全面评估影响细水雾穿透距离和汽化性能的因素,提出一种合理确定液滴初始粒径和初始速度的方法,以及能够提高细水雾利用效率的射流协流细水雾系统。结果表明:各因素影响作用由大至小排序为液滴初始粒径、传热温差、液滴初始速度、火焰羽流速度;该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细水雾的穿透距离,增大细水雾的汽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羽流 细水雾 穿透距离 汽化性能 射流协流细水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