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铁路千米级跨度桥梁的伸缩规律
1
作者 李隐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3,共6页
为应对跨度更大、结构更复杂的桥梁给养护维修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以上海局集团公司管内运营的沪苏通长江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为例,对两座千米级跨度桥梁梁缝间距、钢轨伸缩调节器尖轨基本轨相对位移、固定钢枕间距等开展分析。经评估,... 为应对跨度更大、结构更复杂的桥梁给养护维修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以上海局集团公司管内运营的沪苏通长江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为例,对两座千米级跨度桥梁梁缝间距、钢轨伸缩调节器尖轨基本轨相对位移、固定钢枕间距等开展分析。经评估,两座大桥服役状态良好。调节器是大桥的关键部位,本文重点分析了其与温度的相关关系,认为以±3℃作为测量误差可为日常巡检提供判定标准,便于伸缩异常情况及早发现与整治。对大跨度桥梁在设计、监测项目阈值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可为今后大跨度桥梁养护维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铁两用桥梁 统计分析 梁缝间距 固定钢枕间距 钢轨伸缩调节器 尖轨基本轨相对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道岔尖轨降低值对行车平稳性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王树国 司道林 +1 位作者 王猛 葛晶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33,共6页
结合京沪高速铁路黄渡线路所2号岔位42号无砟道岔处发生的"晃车"问题,运用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NUCARS进行列车—道岔耦合系统的仿真分析,研究高速铁路道岔尖轨降低值对高速列车运行平稳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高速列车过岔时... 结合京沪高速铁路黄渡线路所2号岔位42号无砟道岔处发生的"晃车"问题,运用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NUCARS进行列车—道岔耦合系统的仿真分析,研究高速铁路道岔尖轨降低值对高速列车运行平稳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高速列车过岔时出现晃车的原因是该道岔尖轨的实际降低值超差(比设计值偏大2.3mm);当道岔尖轨降低值超差时,高速列车直向过岔时的轮对横移量显著增大,导致轮缘持续贴靠尖轨工作边运行,使得轮轨水平力显著增大,导致车体的横向加速度显著增大,从而发生"晃车"现象。现场通过更换合适厚度的基本轨下橡胶垫板和尖轨下滑床台调整尖轨降低值,使之满足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道岔铺设技术条件的规定,解决了"晃车"问题,进而使动车组从限速160km·h-1恢复常速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道岔 尖轨降低值 行车平稳性 轮对横移量 车体横向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床板摩擦力对尖轨不足位移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蔡小培 李成辉 王平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2,共5页
为解决道岔尖轨不足位移问题,根据尖轨的特殊结构外形、受力特性和扳动机理,建立尖轨不足位移计算仿真模型,分析不同滑床板表面摩擦系数取值下尖轨不足位移的变化。结果表明:摩擦力是导致尖轨产生不足位移的主要原因;尖轨不足位移随滑... 为解决道岔尖轨不足位移问题,根据尖轨的特殊结构外形、受力特性和扳动机理,建立尖轨不足位移计算仿真模型,分析不同滑床板表面摩擦系数取值下尖轨不足位移的变化。结果表明:摩擦力是导致尖轨产生不足位移的主要原因;尖轨不足位移随滑床板摩擦系数的增加而增大,基本成线性递增关系;最后牵引点距尖轨跟端间间距越大,摩擦系数对不足位移的影响也越大。减小摩擦力和优化牵引点间距能够较好地控制尖轨不足位移。提出设置滚轮式滑床板方案,将轨底与滑床板间的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并优化滚轮式滑床板布置方式,进一步减小了尖轨不足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足位移 道岔尖轨 滑床板摩擦力 仿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岔动力参数设计法及其在转辙器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哲 王平 +1 位作者 陈嵘 全顺喜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1-617,共7页
为了直观、快速地设计道岔区轮轨关系,在道岔区轮轨静态接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独立车轮垂直振动和单轮对蛇形运动的分析,建立了道岔动力参数设计法.用该方法对18号高速道岔转辙器部分轨距加宽设计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最大轨距加宽量为15 ... 为了直观、快速地设计道岔区轮轨关系,在道岔区轮轨静态接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独立车轮垂直振动和单轮对蛇形运动的分析,建立了道岔动力参数设计法.用该方法对18号高速道岔转辙器部分轨距加宽设计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最大轨距加宽量为15 mm,最大加宽位置在尖轨顶宽30 mm处,轨距加宽范围为21.743 m的较优方案.列车道岔系统动力学验证和运营实践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岔 动力参数 转辙器 轨距加宽 轮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道岔心轨扳动力和不足位移控制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蔡小培 李成辉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8-51,共4页
为了控制高速道岔心轨扳动力和不足位移,根据双肢弹性可弯心轨的特殊结构外形、受力特性和扳动机理,建立心轨转换仿真模型,以42号道岔为例分析不同牵引点布置方式下心轨扳动力和不足位移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牵引点扳动力随摩擦系... 为了控制高速道岔心轨扳动力和不足位移,根据双肢弹性可弯心轨的特殊结构外形、受力特性和扳动机理,建立心轨转换仿真模型,以42号道岔为例分析不同牵引点布置方式下心轨扳动力和不足位移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牵引点扳动力随摩擦系数的增大基本成递增关系,扳动力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克服滑床板的摩擦力;采用减摩措施、增设牵引点可以减小扳动力和不足位移;在最后一牵引点至跟端间设置反变形,可使不足位移控制在客运专线要求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道岔 双肢心轨 仿真模型 扳动力 不足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道岔尖基轨相对运动对轮载转移与分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马晓川 徐井芒 王平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5-81,共7页
基于铁路道岔尖轨和基本轨的空间相对位置及轨下基础布置方式,研究转辙器部件内轮轨接触的特点,提出考虑尖基轨相对运动的轮载转移位置确定方法,以12号单开道岔为例,研究尖基轨相对运动对轮轨垂向力转移和分配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尖... 基于铁路道岔尖轨和基本轨的空间相对位置及轨下基础布置方式,研究转辙器部件内轮轨接触的特点,提出考虑尖基轨相对运动的轮载转移位置确定方法,以12号单开道岔为例,研究尖基轨相对运动对轮轨垂向力转移和分配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尖轨和基本轨相对运动对轮载转移的位置和长度均有较大的影响,以车辆直逆向通过转辙器为例,其轮载转移的范围距尖轨尖端2.302.74m,轮载转移段长度为0.44m,不考虑尖基轨相对运动时,轮载在距尖轨尖端2.622.78m的区域完成转移,轮载转移段长度为0.16 m;轮载转移区域内,沿线路纵向,轮轨垂向力在尖轨和基本轨上的分配呈非线性的变化规律,其变化规律与钢轨外形、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及车辆过岔方式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道岔 尖基轨相对运动 轮轨接触 轮轨垂向力 轮载转移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轨电车6号道岔尖轨转换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陈漫 刘成 王平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5-137,142,共4页
为研究有轨电车6号道岔尖轨转换规律,应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有轨电车槽型轨尖轨转换模型,分析滑床板摩擦系数、钢轨密贴段刚度、扣板横向刚度和抗扭刚度、扣板位置对尖轨转换过程中尖轨牵引点转换力和最大不足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 为研究有轨电车6号道岔尖轨转换规律,应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有轨电车槽型轨尖轨转换模型,分析滑床板摩擦系数、钢轨密贴段刚度、扣板横向刚度和抗扭刚度、扣板位置对尖轨转换过程中尖轨牵引点转换力和最大不足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滑床板摩擦系数的增加尖轨牵引点转换力和最大不足位移均增加,大致呈线性增长趋势;尖轨从反位扳到定位时牵引点转换力与密贴段刚度取值无关,尖轨从定位扳到反位时密贴段刚度较小的情况下尖轨牵引点转换力不发生改变,密贴段刚度达到1 000 k N/m并继续增加时尖轨牵引点转换力急剧增加;随扣板横向刚度和抗扭刚度的增大尖轨牵引点转换力增加,不足位移变化较小;扣板距尖轨跟端越远尖轨牵引点所需转换力越大,尖轨最大不足位移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轨电车 道岔 有限元分析 尖轨转换 转换力 不足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工程设计的道岔动力参数法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卫华 曹洋 王平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12,共4页
提出道岔动力参数设计方法并编制了岔区轮轨静态接触几何关系计算程序。以LMA型踏面动车组直向通过350 km/h 18号道岔为例,分析转辙器、辙叉结构不平顺对各项动力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道岔结构不平顺的大小已转化为钢轨及车轮动力响应的... 提出道岔动力参数设计方法并编制了岔区轮轨静态接触几何关系计算程序。以LMA型踏面动车组直向通过350 km/h 18号道岔为例,分析转辙器、辙叉结构不平顺对各项动力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道岔结构不平顺的大小已转化为钢轨及车轮动力响应的大小,可用这些动力响应来评价道岔轮轨关系的设计,验证该设计方法对道岔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岔 转辙器 辙叉 轮轨接触关系 动力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岔转辙器轮载过渡区段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孟祥红 王平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39,共5页
研究目的:基于国内外对道岔转辙器轮载在过渡段范围内变化规律研究提出的道岔轮轨关系设计指标和结构不平顺设计指标,结合生产实际,提出道岔动力参数设计方法,编制成岔区轮轨静态接触几何关系计算程序,实现道岔转辙器轮载过渡段的快速... 研究目的:基于国内外对道岔转辙器轮载在过渡段范围内变化规律研究提出的道岔轮轨关系设计指标和结构不平顺设计指标,结合生产实际,提出道岔动力参数设计方法,编制成岔区轮轨静态接触几何关系计算程序,实现道岔转辙器轮载过渡段的快速优化设计。研究结论:以LMA型踏面动车组直向通过设计时速350 km 18号道岔为例进行分析,得出:(1)降低尖轨起始承载断面顶面降低值对提高车体的横向加速度是有利的;(2)减小尖轨起始承载的断面对提高车体的横向稳定性也是有利的;(3)轮载转移点越靠后,道岔的横向及竖向不平顺明显增加,尖轨顶面纵坡虽有所减小,但对车体的横向平稳性极为不利;(4)动力学参数设计法在方案比选中是合理的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岔 转辙器 轮轨关系 动力参数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积分梯度的尖轨伸缩位移图像自动判读算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尹辉 黄华 +1 位作者 高亮 刘文才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30,共9页
针对人工判读道岔尖轨伸缩位移图像存在效率低和误差大的问题,为实现尖轨伸缩位移的实时自动监测,提出1种基于层次积分梯度的尖轨伸缩位移图像自动判读算法。采用逐层逼近目标区域的方式,克服尖轨伸缩位移图像中噪声和不相关信息的干扰,... 针对人工判读道岔尖轨伸缩位移图像存在效率低和误差大的问题,为实现尖轨伸缩位移的实时自动监测,提出1种基于层次积分梯度的尖轨伸缩位移图像自动判读算法。采用逐层逼近目标区域的方式,克服尖轨伸缩位移图像中噪声和不相关信息的干扰,以SURF(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s)算子的特征匹配结果为指导,逐步提取图像中的有效区域;利用积分梯度的抗噪特性,根据积分梯度和极值点精确定位刻度尺的特征点位置,结合可信度检验,实现尖轨伸缩位移图像的自动判读。用该算法对监测现场采集的尖轨伸缩位移图像进行判读的结果表明,可在2s内自动判读尖轨伸缩位移图像,总体偏差在0.5mm以内,能够满足目前现场对尖轨伸缩位移实时自动监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轨伸缩位移 图像识别 特征匹配 SURF算子 层次积分梯度 道岔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道岔转辙器部件轮轨两点接触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晓川 徐井芒 +3 位作者 王平 陈漫 胡辰阳 王健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5-161,共7页
根据基本轨与尖轨的相对位置及轨下支撑方式,分析车轮与转辙器钢轨的接触特性,在考虑尖轨与基本轨相对运动的基础上,提出铁路道岔转辙器部件轮轨两点接触的计算方法,以18号单开道岔为例,对比分析了标准和磨耗车轮LMA踏面与钢轨匹配时的... 根据基本轨与尖轨的相对位置及轨下支撑方式,分析车轮与转辙器钢轨的接触特性,在考虑尖轨与基本轨相对运动的基础上,提出铁路道岔转辙器部件轮轨两点接触的计算方法,以18号单开道岔为例,对比分析了标准和磨耗车轮LMA踏面与钢轨匹配时的轮轨接触特性,验证两点接触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研究表明:车轮踏面磨耗后,轮轨接触点位置更多的位于尖轨轨距角附近,会增大尖轨的侧面磨耗;车轮踏面磨耗会导致轮载转移的位置后移,增大车辆进入道岔时轮对蛇形运动的距离和幅度,进而导致横向轮轨动力相互作用的增大;磨耗后的车轮踏面,其轮轨两点接触的可能区域分布较为分散,可能造成轮轨接触点的无规律跳跃,从而引起较大的轮轨冲击振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道岔 尖基轨相对运动 轮轨两点接触 轮载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重载道岔研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振宇 费维周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6,共5页
重载道岔是重载铁路的关键设备,也是线路的薄弱环节,其尖轨、辙叉心轨的寿命是影响重载道岔寿命的决定因素。针对既有重载道岔调研情况,研究近年来我国重载道岔关键部件(尖轨、辙叉)的结构改进技术方案,并且结合上道试用验证。实际效果... 重载道岔是重载铁路的关键设备,也是线路的薄弱环节,其尖轨、辙叉心轨的寿命是影响重载道岔寿命的决定因素。针对既有重载道岔调研情况,研究近年来我国重载道岔关键部件(尖轨、辙叉)的结构改进技术方案,并且结合上道试用验证。实际效果证明,改进后的方案能够适应我国重载铁路"大轴重、高密度和超大运量"的使用要求,且大大延长了主要部件的寿命,提高了重载铁路运能,减少了养护维修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重载道岔 嵌入式整铸叉心 高锰钢辙叉 基本轨切削 尖轨加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日本铁道机车车辆与其周边界面关系几个问题的研究(2)
13
作者 俞展猷 《铁道机车车辆》 2004年第4期19-23,共5页
The paper studies on relations between railway rolling stock and peripheral interfaces in Japanese railways.It covers the relations between wheel and rail,the relations between pantograph and catenary,the air dynamics... The paper studies on relations between railway rolling stock and peripheral interfaces in Japanese railways.It covers the relations between wheel and rail,the relations between pantograph and catenary,the air dynamics,track circuit and noise,etc.In the study on relations between wheel and rail,the adhesive property between wheel and rail,the lubrication of wheel and rail and wear reduction between wteel flange and inner rail corner were analyzed.In the study on relations between pantograph and catenary,the author focused on the contact status between the pantograph and catenary,e.g.,how to minimize the variation of the contact force,causes of the vari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measures.In dynamics study,Increase of rolling stock shock in tunnels and shock absorption measures are analyzed.In track circuit study,reduction of wheel/rail contact resistance is analyzed.In noise study,causes of rolling noise and structural noise as well as the numerical value module are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铁道机车车辆 周边界面关系 接触网 受电弓 弓网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载铁路12号道岔尖轨转换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司道林 王猛 +3 位作者 王树国 葛晶 王璞 侯博文 《中国铁路》 2021年第7期36-40,共5页
为适应轴重27 t重载铁路发展需要设计的重载铁路12号道岔,其线型、尖轨结构参数与既有道岔结构明显不同。为分析重载铁路12号道岔尖轨转换特性,基于ANSYS中三维梁单元BEAM188的变截面特性建立尖轨有限元模型,计算尖轨转换过程中的不足... 为适应轴重27 t重载铁路发展需要设计的重载铁路12号道岔,其线型、尖轨结构参数与既有道岔结构明显不同。为分析重载铁路12号道岔尖轨转换特性,基于ANSYS中三维梁单元BEAM188的变截面特性建立尖轨有限元模型,计算尖轨转换过程中的不足位移、轮缘槽宽度、牵引力以及尖轨弯曲应力。分析结果表明:尖轨转换不足位移小于1 mm,轮缘槽宽度最小值达到75.75 mm,转换过程中尖轨跟端产生的轨底拉、压应力峰值分别为45.5、58.2 MPa,第1、2牵引点处牵引力分别为1.195、4.085 kN。因此,重载铁路12号道岔尖轨设计参数、转辙机布置方案可保证道岔几何尺寸满足限值要求,弯曲应力远小于钢轨屈服极限,牵引力小于转辙机额定转换力,可保证尖轨正常转换,为重载铁路道岔安全运营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12号道岔 有限元模型 变截面 尖轨转换 不足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道岔钢轨磨耗发展规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璞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9-112,共4页
既有区间线路及道岔钢轨磨耗研究多采用仿真计算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岔区钢轨磨耗测试工作较为零散,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针对此不足,以沪宁(上海-南京)城际高速铁路镇江站11#道岔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iniProf钢轨廓形测试设备,对转辙器区... 既有区间线路及道岔钢轨磨耗研究多采用仿真计算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岔区钢轨磨耗测试工作较为零散,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针对此不足,以沪宁(上海-南京)城际高速铁路镇江站11#道岔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iniProf钢轨廓形测试设备,对转辙器区特征断面尖轨和基本轨的型面及磨耗情况进行长期跟踪测试,探究高速道岔钢轨磨耗的分布和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尖轨和基本轨磨耗发展呈现逐渐收敛的趋势;基本轨垂向磨耗在轮载过渡区前后较大,在轮载过渡区相对较小,直尖轨垂向磨耗比曲尖轨更严重;曲尖轨侧向磨耗明显大于直尖轨,在轮载过渡区前侧向磨耗较小,轮载过渡区侧向磨耗明显,基本轨侧向磨耗主要集中在尖轨前端及岔前区域,直基本轨侧向磨耗比曲基本轨更严重。试验结果可为磨耗仿真研究提供试验验证,同时可为高速道岔的养护维修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道岔 钢轨磨耗 现场试验 尖轨 基本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端轨底刨切对尖轨转换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曾瑞东 王树国 +1 位作者 王璞 杨亮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0-142,146,共4页
根据客专线18号道岔尖轨的结构特征、受力特点及转换机理,采用MIDAS/Civil和ANSYS软件建立尖轨有限元仿真模型,然后根据尖轨转换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优化,利用优化后的模型分析在转换过程中尖轨所需克服的主要阻力,并分析尖轨跟端轨底刨... 根据客专线18号道岔尖轨的结构特征、受力特点及转换机理,采用MIDAS/Civil和ANSYS软件建立尖轨有限元仿真模型,然后根据尖轨转换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优化,利用优化后的模型分析在转换过程中尖轨所需克服的主要阻力,并分析尖轨跟端轨底刨切宽度和刨切长度的变化对尖轨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尖轨第1牵引点最大扳动力主要用于克服摩擦力与密贴反力;第2、第3牵引点最大扳动力主要用于克服摩擦力与抗弯反力;增加尖轨跟端工作边轨底刨切宽度可降低尖轨转换时的扳动力,但不足位移会增大;改变刨切长度对尖轨扳动力与不足位移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尖轨转换 模型试验 轨底刨切 扳动力 不足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m长钢轨运输车组侧向通过道岔动力学仿真 被引量:3
17
作者 汪正义 马玉坤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8-134,共7页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在国外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印尼雅万高速铁路已确定采用国内的50m长钢轨,国内各钢厂均提出了50m长钢轨铁路运输需求,而50m长钢轨尚无铁路普通平车运输方案。为解决50m长钢轨铁路安全运输问题,基于50 m长钢轨普通平车...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在国外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印尼雅万高速铁路已确定采用国内的50m长钢轨,国内各钢厂均提出了50m长钢轨铁路运输需求,而50m长钢轨尚无铁路普通平车运输方案。为解决50m长钢轨铁路安全运输问题,基于50 m长钢轨普通平车运输装载加固方案,建立长钢轨运输车组动力学模型和道岔模型,采用仿真软件SIMPACK对50m长钢轨运输车组侧向通过9号、12号道岔的安全性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50m长钢轨运输车组侧向通过道岔时的动力学性能满足我国铁路相关技术标准,为铁路线路试验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钢轨运输 车辆工程 装载加固 道岔 仿真 安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