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S-GC-IMS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不同人参制品挥发性成分差异 被引量:1
1
作者 袁永旭 张敏景 +5 位作者 姜瑞平 董宇 邱春旺 裴世春 崔艳艳 李明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1-619,共9页
该研究利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对鲜参(FCG)、生晒参(WG)、大力参(DG)、红参(RG)和糖参(SG)5种人参制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HS-GC-IMS共鉴定出49种挥发性成... 该研究利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对鲜参(FCG)、生晒参(WG)、大力参(DG)、红参(RG)和糖参(SG)5种人参制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HS-GC-IMS共鉴定出49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醛类、酸类、酮类、酯类、醚类及烯烃类化合物等。不同人参制品在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和ROAV确定正庚醛、2-戊酮、正己酸乙酯、乙酸正丁酯、月桂烯为5种不同人参制品的主要特征风味物质。利用HS-GC-IMS技术对不同人参制品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为人参制品的品质鉴定及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制品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 挥发性成分 化学计量法 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结合相对香气活性值探究不同摊青温度对古丈毛尖绿茶香气物质的影响
2
作者 陈诗怡 胡维霞 朱海燕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52-360,共9页
为探究摊青工艺中温度对古丈毛尖绿茶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分别设定摊青工艺中的温度(25、35、45℃)制作出T25(CK)、T35、T45茶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 为探究摊青工艺中温度对古丈毛尖绿茶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分别设定摊青工艺中的温度(25、35、45℃)制作出T25(CK)、T35、T45茶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和感官审评的方法对古丈毛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T35感官品质最佳,采用HS-SPME-GC-MS共鉴定出130种挥发性化合物。基于ROAV>1的筛选原则,分别在、T25(CK)、T35和T45中鉴定出33、32、33种关键香气化合物,其中变量重要性投影值>1的化合物共有11个,包括香豆素、正戊醇、柏木醇、2-乙基己醇、癸醛、苯甲醇、芳樟醇氧化物I、茉莉酸甲酯、正辛醛、香叶醛、乙酸乙酯,被认为是不同摊青温度处理制成的古丈毛尖绿茶香气关键差异化合物。该研究为古丈毛尖绿茶加工工艺优化、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古丈毛尖 摊青温度 香气物质 HS-SPME-GC-MS r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电子鼻技术分析烘焙温度对菊苣根提取物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瑞丽 赵俊俊 +5 位作者 戴水平 邹恩凯 刘语煊 胡亚宁 梁淼 张峻松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1-321,共11页
为探究烘焙温度对菊苣根提取物香气品质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分析了不同烘焙温度条件下菊苣根提... 为探究烘焙温度对菊苣根提取物香气品质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分析了不同烘焙温度条件下菊苣根提取物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并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鉴定关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不同烘焙温度下提取物中共检测出挥发性成分104种,主要包括醛类24种,酮类11种,酸类14种,醇类3种,酯类22种,烃类11种,酚类7种及其他化合物12种。随着烘焙温度升高,酸类物质相对含量明显减少,醛、酮类物质相对含量有所增加。150℃烘焙时样品中挥发性物质数最多,达到81种,烘焙样品风味的丰富度最高。聚类热图分析表明不同烘焙温度菊苣根提取物挥发性成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电子鼻技术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烘焙温度下菊苣根提取物的挥发性香气特征。通过ROAV共鉴定出14种关键香气成分(ROAV>1),其中苯乙醛、N-甲基-2-吡咯甲醛对样品整体香味特征贡献最大,赋予了烘烤、坚果香气。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烘焙温度对菊苣根提取物中挥发性成分及香气品质的影响规律,为菊苣特征风味香原料的开发和风味品质提升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苣根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电子鼻 挥发性成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 (r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小米辣发酵过程中关键风味物质差异分析
4
作者 胡荣念 王修俊 +2 位作者 何春霞 张露 陈艳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8-258,共11页
为探究青小米辣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规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 为探究青小米辣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规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等方法对5个不同发酵阶段(0、6、12、18和23 d)的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发酵阶段分别检测出88、84、82、90和9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PLS-DA和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共筛选出35种潜在差异化合物(VIP>1),发酵后期(18 d和23 d)差异特征风味物质明显增加。ROAV值和UpSet图结果表明,青小米辣5个发酵阶段分别检测出8、8、10、7和9种关键风味物质(ROAV>1),己醛、壬醛、辛醛和癸醛为发酵0 d独有的关键风味物质;2-庚醇、棕榈酸乙酯和对乙烯基愈创木酚为发酵中后期(12、18和23 d)的关键风味物质;4-乙基愈创木酚为23 d特有的关键风味物质,为发酵青小米辣提供独特发酵辛香气。该研究揭示了青小米辣不同发酵阶段挥发性风味成分及关键特征香气成分差异,为后续基于挥发性风味物质开发青小米辣制品以及对发酵过程中风味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青小米辣 挥发性风味物质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偏最小二乘判别 相对 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野生羊肚菌的挥发性物质及香气品质分析
5
作者 罗凯 吕金丽 +8 位作者 吴迪 吕树鸣 罗开源 张冬莲 汪志威 李秀亚 李伟 焦仁军 桂阳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42-54,共13页
【目的】探索可降低检测成本的羊肚菌香气品质差异性分析方法,为羊肚菌种质资源评价、驯化栽培和产品加工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省内10份野生羊肚菌资源(M1~M10)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定性定量分析其挥发性物质,通过相... 【目的】探索可降低检测成本的羊肚菌香气品质差异性分析方法,为羊肚菌种质资源评价、驯化栽培和产品加工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省内10份野生羊肚菌资源(M1~M10)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定性定量分析其挥发性物质,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热图(Heat Map)综合评价10份野生羊肚菌资源的挥发性物质;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评价10份野生羊肚菌资源香气品质的差异性;对比ROAV≥0.001、ROAV≥0.01、ROAV≥0.1挥发性物质组合与所有物质似ROAV评价10个羊肚菌资源香气品质差异性。【结果】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贵州10份野生羊肚菌资源得到519种挥发性物质,包括杂环化合物、酯类、醛类、酮类、醇类、芳烃类、烃类、挥发萜、挥发酚、酸类、挥发醚、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挥发胺、卤代烃等15类,获得113种挥发性物质的ROAV,其中,ROAV≥0.1的关键挥发性物质有呋喃酮、1-甲基-萘、(E,E)-2,4-壬二烯醛等20种,热图获得14种ROAV差异明显的挥发性物质;主成分分析可简化为9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100%,基本反映10份资源的全部信息;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10个羊肚菌资源归为3个类群,同一类群的资源香气相似;ROAV≥0.001、ROAV≥0.01、ROAV≥0.1挥发性物质与113种挥发性物质的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高度一致。【结论】通过113种挥发性物质似ROAV值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对贵州野生羊肚菌香气品质进行区分和聚集;ROAV≥0.001、ROAV≥0.01、ROAV≥0.1的挥发性物质组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113种挥发性物质评价贵州羊肚菌资源的香气品质差异性,当采用ROAV≥0.1挥发性物质分析时,参与运算的物质种类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香气品质 挥发性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法 相对气味活度值 热图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结合ROAV分析评价加工工艺对藤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锦程 余佶 +2 位作者 麻成金 姚茂君 吴竹青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25,31,共7页
目的:探讨加工工艺对藤茶特征香气成分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传统加工工艺、红茶加工工艺、绿茶加工工艺、黑茶加工工艺制备4种不同的藤茶样品,以自然干燥的显齿蛇葡萄叶为对照,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相对气... 目的:探讨加工工艺对藤茶特征香气成分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传统加工工艺、红茶加工工艺、绿茶加工工艺、黑茶加工工艺制备4种不同的藤茶样品,以自然干燥的显齿蛇葡萄叶为对照,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不同样品的关键风味化合物。结果:从4种藤茶样品及对照样品中共检出37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1-辛烯-3-醇、苯甲醇、β-紫罗兰酮、苯乙醛、反式-2-己烯醛、二氢猕猴桃内酯、水杨酸甲酯7种物质为4种样品的共有组分;ROAV值显示,1-辛烯-3-醇和β-紫罗兰酮为共有关键香气组分,其中β-紫罗兰酮的贡献度最大;藤茶制作工艺条件不同,其关键香气成分存在差异,红茶工艺组藤茶关键性香气成分中出现了红茶的标志性香气成分芳樟醇及反式-2-壬烯醛。结论:红茶工艺和绿茶工艺加工的藤茶与传统工艺的在香气表现水平上相差不大,而黑茶工艺加工的香气表现稍逊;发酵工序可考虑作为藤茶制作的优选关键工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茶 加工工艺 香气成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GC-IMS结合ROAV分析烤烟烟叶“糯米香”特征成分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舒畅 李军 +5 位作者 高宪辉 刘文霖 常诗瑜 欧泽洁 庞雪莉 孔凡玉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83,共9页
为准确鉴定烤烟中“糯米香”特征风味化合物,以云南典型“糯米香”(NM)和非“糯米香”(CK)的云烟87烟叶为材料,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分析其挥发物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基于挥发物的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偏最小二... 为准确鉴定烤烟中“糯米香”特征风味化合物,以云南典型“糯米香”(NM)和非“糯米香”(CK)的云烟87烟叶为材料,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分析其挥发物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基于挥发物的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统计学方法,鉴定了“糯米香”特征关键标志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从供试烟叶共鉴定出57种挥发物(包括单体和二聚体),其中2-乙酰基-1-吡咯啉(糯米香),苯乙醛(果香),壬醛(柑橘香)以及2,3-丁二酮(奶甜香)被鉴定为“糯米香”与非“糯米香”烤烟烟叶间的差异性特征风味化合物,其中2-乙酰基-1-吡咯啉是“糯米香”特征的关键贡献化合物,其余3种化合物对烤烟“糯米香”特征香韵具有重要的修饰作用。本研究可能为烤烟“糯米香”特征风味精准调控及评价方法开发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糯米香 挥发性关键风味化合物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相对气味活度值 2-乙酰基-1-吡咯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GC-MS结合ROAV分析腌制时间对大河乌猪火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藤 施娅楠 +1 位作者 李祥 黄艾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317-324,共8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腌制时间对大河乌猪干腌火腿风味品质的影响,揭示干腌火腿的特征风味物质。将172只大河乌猪鲜腿分为4个组,采用传统方法加工后,每组随机抽取4只火腿,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 本研究旨在分析腌制时间对大河乌猪干腌火腿风味品质的影响,揭示干腌火腿的特征风味物质。将172只大河乌猪鲜腿分为4个组,采用传统方法加工后,每组随机抽取4只火腿,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术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法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对大河乌猪火腿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腌制15、18、21、24 d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分别为57、57、54、41种,共鉴定77种同类挥发性成分;聚类分析表明不同腌制时间的大河乌猪火腿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ROAV分析表明醛类和醇类对风味贡献最大;PCA表明1-辛烯-3-醇、异戊醛、正辛醛、双戊烯是不同腌制期火腿中含量变化最明显的挥发性物质。腌制时间对大河乌猪干腌火腿风味品质有一定影响,研究可为火腿品质控制及风味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乌猪火腿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 腌制时间 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 主成分分析(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GC-MS结合ROAV评价竹叶中对大熊猫采食有积极影响的气味成分
9
作者 柏超 由玉岩 +12 位作者 刘聪 汪雨 王伟 赵素芬 倪艳霞 王伯 马涛 杨长江 孟庆辉 张成林 贾婷 卢岩 刘学锋 《饲料博览》 CAS 2023年第1期35-41,共7页
为提升圈养野生动物福利和选配大熊猫饲喂优良竹种,采用吹扫捕集进样-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5种大熊猫喜食竹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鉴定,并结合感觉阈值,首次利用气味活度值确定了5种大熊猫喜食竹关键性挥发性风味物质。... 为提升圈养野生动物福利和选配大熊猫饲喂优良竹种,采用吹扫捕集进样-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5种大熊猫喜食竹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鉴定,并结合感觉阈值,首次利用气味活度值确定了5种大熊猫喜食竹关键性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显示:5种样品中均检测出36种挥发性物质,通过对这些挥发性物质分析发现5种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相同,但同种物质在不同种大熊猫喜食竹中的含量有所不同;在5种大熊猫喜食竹样品中总离子流图(TIC图)峰面积百分含量均大于1%的挥发性物质有13种。同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确定了9种关键性挥发性香气物质及8种主要修饰作用的挥发性物质成分。研究中鉴定出的重要的风味成分可为研究大熊猫主食竹偏好提供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扫捕集 大熊猫喜食竹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成分 相对气味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来源的鳙鱼肉挥发性物质组成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宁舒娴 曾金秀 +1 位作者 沙小梅 丁红秀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65-272,共8页
为探究不同生境来源鳙鱼肉在挥发性物质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洪门水库、军山湖、柘林湖、大塘、南新养殖塘五种不同生境来源鳙鱼肉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及比较分析。结果... 为探究不同生境来源鳙鱼肉在挥发性物质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洪门水库、军山湖、柘林湖、大塘、南新养殖塘五种不同生境来源鳙鱼肉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及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五种不同生境来源鳙鱼肉共检测到56种挥发性物质,分别是醛类12种,酮类8种、醇类15种、烃类8种、芳香类和其它类共13种。其中,己醛、庚醛、壬醛、正己醇、1-辛烯-3-醇、十七烷等六种物质为所有生境来源鳙鱼肉共有。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结果显示,鳙鱼肉主要关键气味成分为醛类、醇类和酚类物质。聚类(Cluster Analysis,C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析结果表明,PC1和PC2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3.5%,大型水体生境来源的鳙鱼肉挥发性物质组成和气味相似,且气味显著优于高密度养殖生境来源鳙鱼肉。总体而言,不同生境来源鳙鱼肉挥发性物质组成与含量及关键气味物质组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文可为鳙鱼养殖和产品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鳙鱼肉 生境 挥发性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与HS-SPME-GC-MS技术的江苏红茶香气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双明 艾仄宜 +2 位作者 穆兵 代祥 杨亦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0-771,共12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江苏主要产区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与不同产区的关键差异香气组分。[方法]利用电子鼻(E-nose)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江苏主要产区的代表性红茶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电子...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江苏主要产区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与不同产区的关键差异香气组分。[方法]利用电子鼻(E-nose)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江苏主要产区的代表性红茶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电子鼻分析表明萜烯类、芳香环类物质是江苏红茶香气最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宜兴产区红茶的醇类、酮类、醛类、硫化物、萜烯类含量显著高于句容和金坛产区。HS-SPME-GC-MS分析表明醇类物质是所有江苏红茶中比例最高的挥发性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62.06%~75.66%;以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大于1.00为标准,共筛选出12种关键呈香物质,其中芳樟醇、香叶醇、柠檬醛、反式-β-紫罗兰酮、癸醛、二甲基硫醚是江苏红茶中最关键的呈香物质(ROAV>10.00)。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表明,不同产区的红茶香气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变量权重(VIP)值大于1.00为标准筛选出7种差异成分,其中果香型的2-甲基丁醛、苯乙醛与木质香型的反式氧化芳樟醇(呋喃类)是区分金坛产区与宜兴、句容产区的关键香气成分,花香型的顺式茉莉酮是区分句容产区与金坛、宜兴产区的关键香气成分,这些物质是造成产区间香气差异的关键因素。推测香叶醇与芳樟醇约为1∶1的含量比是江苏红茶区别于其他名优红茶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本研究通过HS-SPME-GC-MS和电子鼻技术明确了江苏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探明了不同产区的江苏红茶的差异香气组分,该结果为丰富我国红茶香气理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SPME-GC-MS 电子鼻(E-nose) 江苏红茶 香气特征 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炒制工艺对油茶籽油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剀舟 魏征 +3 位作者 王佳雅 栾霞 薛雅琳 段章群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8,共11页
采用全自动样品前处理系统(CTC)-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油茶籽炒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结合感官评价对炒制过程中油茶籽油的风味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炒制工艺下共定性和定... 采用全自动样品前处理系统(CTC)-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油茶籽炒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结合感官评价对炒制过程中油茶籽油的风味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炒制工艺下共定性和定量挥发性物质73种,其中醛类物质种类最多(14~16种),质量分数最高(50%~70%);炒制温度相比较于炒制时间,可显著提高呋喃类和吡嗪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以及酯类化合物的种类;鉴定出对油茶籽油整体风味关键贡献的风味物质(ROAV≥100)共11种,按照贡献度大小分别是3-甲基丁醛、(E)-2-甲基-2-丁酸乙酯、苯乙醛、2-甲基丁醛、己醛、二羟基-2(3H)呋喃酮、辛醛、2-甲基丙醛、庚醛、2-戊基-呋喃、辛酸;高温长时有利于麦芽味、水果味、青草味、烧烤味和坚果味的风味物质的生成,低温短时更有利于脂肪味、焦糖味、水果味风味物质的生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炒制工艺140℃—15 min、160℃—15min和180℃—15 min下的油茶籽油样品风味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工艺,具有贡献的风味化合物主要为呋喃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和吡嗪类化合物;综合考虑油脂劣变、风险因素以及感官评价,炒制温度140℃和炒制时间15 min是较佳的油茶籽油炒制工艺,制备的油茶籽油风味最浓郁、清新、最具纯正茶油特征香气,辛辣味、坚果味、青草味、水果味是热榨油茶籽油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炒制工艺 挥发性物质 相对气味活度值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ME-GC-MS联用分析预制红烧兔肉菜肴常温贮藏期间风味物质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周林 张佳敏 +2 位作者 杨思艺 张驰 王卫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3,176,共7页
为研究预制红烧兔肉菜肴在贮藏过程中风味变化规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预制红烧兔肉常温贮藏1,30,60,90,120,150 d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期共检出5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在贮藏... 为研究预制红烧兔肉菜肴在贮藏过程中风味变化规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预制红烧兔肉常温贮藏1,30,60,90,120,150 d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期共检出5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在贮藏期的第0,30,60天,红烧兔肉中风味物质以醛类和烃类为主,醚类相对含量在贮藏后期逐渐增加,而酚类和酮类物质相对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在贮藏60 d后鉴定到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总数下降明显。醇类、醛类和酚类是影响红烧兔肉贮藏过程中香气变化的主体成分,烯烃类化合物是造成贮藏期间风味差异的主要香气成分。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表明,贮藏过程中表征红烧兔肉的关键香气成分由以苯乙醛、橙花醛、(E,E)-2,4-癸二烯醛、山梨酸乙酯、3-乙基苯酚、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等为主的醛类和酚类化合物逐渐转变为(E,E)-2,4-壬二烯醛,红烧兔肉香气成分逐渐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烧兔肉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东县不同品种块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36
14
作者 李小林 陈诚 +3 位作者 清源 黄文丽 杨远朝 郑林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32-136,共5页
挥发性香气成分是块菌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不同品种块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判定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6种块菌共鉴定出24种挥发性成分... 挥发性香气成分是块菌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不同品种块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判定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6种块菌共鉴定出2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酮类、醛类、烯类等,6种块菌中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1-辛烯-3-醇、苯乙醛、反-2-辛烯醛。假凹陷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和苯乙醛;夏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苯乙醛、反-2-辛烯醛、苯甲醛和己醛;印度块菌和会东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凹陷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苯乙醛、反-2-辛烯醛、己醛和3-辛酮;波氏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反-2-辛烯醛和3-辛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菌 挥发性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结合HPLC分析5种食用菌鲜品中的风味成分 被引量:62
15
作者 殷朝敏 范秀芝 +3 位作者 史德芳 樊喆 程薇 高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4-260,共7页
挥发性香气成分和非挥发性滋味成分是食用菌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平菇、香菇、双孢蘑菇、金针菇和杏鲍菇等5种食用菌鲜品中的风味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5种食用菌... 挥发性香气成分和非挥发性滋味成分是食用菌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平菇、香菇、双孢蘑菇、金针菇和杏鲍菇等5种食用菌鲜品中的风味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5种食用菌鲜品中的风味物质进行分析,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研究了不同组分对整体风味的贡献,并测定了5种食用菌的总游离氨基酸和5'-核苷酸的含量。结果显示:5种食用菌中共鉴定出35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醛类5种、酮类5种、醇类9种、烷烃类8种、杂环和硫化物6种、酯类1种和含氮化合物1种;其中共有成分8种,分别为苯甲醛、3-辛酮、1-辛烯-3-酮、3-辛醇、2-乙基己醇、5-甲基-2-乙酰基呋喃、2-戊基呋喃和甲氧基苯肟。平菇鲜品中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ROAV≥1)为1-辛烯-3-酮、1-辛烯-3-醇和3-辛酮;香菇鲜品中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1-辛烯-3-酮和甲硫醇;双孢蘑菇和金针菇鲜品中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酮、3-辛酮和3-辛醇;而杏鲍菇鲜品中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是1-辛烯-3-酮和1-辛烯-3-醇。5种食用菌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72~3.65 mg/g,总呈味核苷酸含量为154.40~1013.60μg/g,不同品种间总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含量差别较大。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食用菌风味特征,对食用菌品种的改良、定向培育及食用菌的加工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 风味成分 游离氨基酸 呈味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种侧耳属食用菌干品挥发性香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39
16
作者 殷朝敏 范秀芝 +2 位作者 樊喆 史德芳 高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40-246,共7页
挥发性香味成分是影响食用菌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不同侧耳属食用菌挥发性香味物质的组成和相对含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14种侧耳属食用菌干品中的挥发性香味物质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 挥发性香味成分是影响食用菌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不同侧耳属食用菌挥发性香味物质的组成和相对含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14种侧耳属食用菌干品中的挥发性香味物质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和共有成分分析研究不同组分对整体风味的贡献。结果显示:14种侧耳属食用菌干品中共鉴定出41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酮类、酯类、羧酸类和呋喃类等;其中共有成分8种,分别为正己醛、2-丁基-2-辛烯醛、1-己醇、1-辛烯-3-醇、正辛醇、2-辛烯-1-醇、3-辛酮和1-辛烯-3-酮;此外,醇类化合物在14种侧耳属食用菌中相对含量远高于其他类化合物。除佛罗里达侧耳PF6中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酮、1-辛烯-3-醇和正辛醛外,其他13种侧耳属食用菌中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均为1-辛烯-3-酮和1-辛烯-3-醇。共有香气物质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3.627%,主要代表性成分为1-己醇、正己醛、2-丁基-2-辛烯醛、正辛醇、2-辛烯-1-醇、1-辛烯-3-酮和3-辛酮等,它们是影响食用菌风味的关键性香味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耳属 挥发性香味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 顶空固相微萃取 相对气味活度值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辐照前处理对梅鱼鱼糜凝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杨文鸽 邓思瑶 +3 位作者 吕梁玉 徐大伦 楼乔明 傅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44-351,共8页
为分析电子束辐照对鱼糜凝胶嗅感的影响,采用不同电子束辐照剂量处理梅鱼鱼糜,通过热诱导形成鱼糜凝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感官评定和电子鼻分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研究辐照前处理对梅鱼鱼糜凝胶挥发性风味... 为分析电子束辐照对鱼糜凝胶嗅感的影响,采用不同电子束辐照剂量处理梅鱼鱼糜,通过热诱导形成鱼糜凝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感官评定和电子鼻分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研究辐照前处理对梅鱼鱼糜凝胶挥发性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组鱼糜凝胶鱼香味略有减弱,高剂量组(≥7 kGy)稍有辐照异味;对照组与辐照组鱼糜凝胶电子鼻风味线性判别分析(LDA)图区分明显,其中3 kGy和5 kGy组、7 kGy和9kGy组有重叠,说明2组间挥发性风味相似;辐照后鱼糜凝胶挥发性成分种类增加,含有更高含量的烃类、醛类和酮类物质;梅鱼鱼糜凝胶最关键的嗅感成分为癸醛、1-辛烯-3-醇、3-甲基丁醛、2,3-辛二酮等物质,低剂量(≤5 kGy)辐照对鱼糜凝胶嗅感起关键和修饰作用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没有影响,而在高剂量组中(Z)-2-壬烯醛、(Z)-2-癸烯醛、2-己烯醛等物质变为重要风味成分,2-乙基呋喃、乙酸乙酯对风味的贡献减弱,可能是导致辐照异味的主要原因。利用3~5 kGy电子束剂量前处理梅鱼鱼糜,能较好地保持鱼糜凝胶风味,而高剂量辐照会导致辐照异味的产生。试验结果为利用电子束辐照前处理改善鱼糜凝胶品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鱼 鱼糜凝胶 电子束辐照 挥发性成分 气质联用 相对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播虾夷扇贝活品流通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傅润泽 沈建 王锡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113,共4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收集香气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同一批次刚刚捕捞出水以及干露航空运输后2种状态的虾夷扇贝的蒸制后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基于各挥发物的感受阈值,以相对气味活性值法确定了2种状态扇贝的关键风味化合...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收集香气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同一批次刚刚捕捞出水以及干露航空运输后2种状态的虾夷扇贝的蒸制后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基于各挥发物的感受阈值,以相对气味活性值法确定了2种状态扇贝的关键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在捕捞出水状态扇贝贝肉中鉴定出55种物质,运输终端扇贝贝肉中鉴定出45种物质;2种状态条件下的扇贝贝肉有着基本相同的关键风味化合物,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列为:癸醛、壬醛、三甲胺、辛醛、2-壬烯醛、1-辛烯-3-醇、己醛、庚醛、正庚醇、2,7-辛二烯-1-醇,其中2-壬烯醛为刚刚捕捞出水扇贝单独检出的关键风味化合物;但是起到修饰作用的风味物质种类却相差很大,捕捞出水状态的扇贝风味化合物为辛稀醛、癸烯醛、十一醛、苯乙醛、2-正戊基呋喃、2-乙基呋喃,干露运输后的扇贝风味化合物为2-辛烯-1-醇、辛稀醛、苯乙醛、二甲基硫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播虾夷扇贝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相对气味活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谱与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分析卷烟特征香气物质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登科 田楠 +4 位作者 田志章 吴若昕 马立超 邢立霞 张春涛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64-1170,共7页
为考察不同卷烟产品挥发性物质的差异,剖析不同卷烟产品香气风格特征,选取5款不同品牌市售卷烟,基于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谱(HS-GC-IMS)开展卷烟挥发性物质研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OAV)分析不同卷烟特征香气物质。HS-GC-IMS结果表明,5... 为考察不同卷烟产品挥发性物质的差异,剖析不同卷烟产品香气风格特征,选取5款不同品牌市售卷烟,基于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谱(HS-GC-IMS)开展卷烟挥发性物质研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OAV)分析不同卷烟特征香气物质。HS-GC-IMS结果表明,5款卷烟产品的挥发性有机物组分大致相同,但不同化合物的含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ROAV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挥发性物质为醛类、酮类、醇类和酯类,对卷烟香气有重要贡献的物质包括糠硫醇、1-辛烯-3-酮、呋喃醇、3-甲基丁醛、乙酸异戊酯等,化合物间含量和感觉阈值的差异影响了其对卷烟香气风格的贡献度,进而影响卷烟的风格特征。借助HS-GC-IMS和ROAV值可以剖析不同卷烟特征香气物质,为卷烟产品的风格分析和品质评定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谱 卷烟 相对气味活度值 特征香气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质联用识别不同工艺的俄色茶 被引量:9
20
作者 易宇文 何莲 +7 位作者 邓静 胡金祥 彭毅秦 乔明锋 蔡雪梅 朱开宪 吴华昌 雷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61-370,共10页
为探究3种不同工艺加工的俄色茶气味差异,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 为探究3种不同工艺加工的俄色茶气味差异,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和差异性热图分析俄色红茶、绿茶和康砖茶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电子鼻能有效区分3种俄色茶,电子鼻结合OPLS-DA建立预测模型其预测能力达95.70%。GC-MS分析表明醛类、酯类、烃类是主要挥发性物质,醇类是红茶、绿茶主要共有挥发性物质;醛类、酯类、烃类和醇类的含量差异是导致不同工艺俄色茶香气异同的主要原因。ROAV值结合香气类型分析表明果香类挥发性物质对俄色茶气味形成的贡献相对较大;异戊醛可能是俄色茶的关键香气物质。差异性热图分析表明,三甲氧基酯、异戊醛、2-乙基呋喃是俄色茶主要共有挥发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色茶 不同工艺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电子鼻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相对气味活 度值 差异性热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