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端干旱条件下亚热带杉木人工混交林林木受损特征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王旭 郭昊 +3 位作者 宝音满达 周光益 陈跃华 李党仁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2,共11页
【目的】探索南方人工林林分中更易受到干旱的影响的类型,以及干旱导致树木受损或死亡的关键影响因子,以期为全球变化背景亚热带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2022年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极端干旱为契机,以林龄相近的杉木-闽楠为... 【目的】探索南方人工林林分中更易受到干旱的影响的类型,以及干旱导致树木受损或死亡的关键影响因子,以期为全球变化背景亚热带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2022年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极端干旱为契机,以林龄相近的杉木-闽楠为主的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按陡坡缓坡2种坡度、2种树种混交与3种以上树种混交4个类型,分别设置3块植物样地,调查样地内物种组成、胸径、树高、单木受损率以及土壤物理性等,分析本次极端干旱气候特征、不同坡度林分受损率、受损木组成及影响因素等。【结果】坡度对土壤团聚体影响较大,而混交类型对土壤团聚体无影响,混交类型对表层(0~20 cm)土壤孔隙度、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均产生较大的影响,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影响减少,相同混交类型中,不同坡度对这些指标无显著的影响;干旱导致树木不同程度的损伤,平均受损率为29.18%,其中轻度受损、中度受损和重度受损分别为15.46%、2.42%和11.3%;受损木中主要为林冠层优势种和林下更新层受损严重,其中阔叶树比针叶树受损严重,人工栽培种比天然更新种受损严重;坡度和坡位对树木受损率影响最大,此外还受林分密度、土壤密度、土壤团聚体、海拔、20 cm土层总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等因素影响。【结论】2022年南方极端干旱呈降水格局显著变化的特征,该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具有一致性,多树种混交有利于提高森林的抗旱能力,坡和上坡位易受干旱的影响,干旱对森林的影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亚热带森林经营管理应以构建多树种混交林为主,确定合理的林分密度,加强表层土壤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格局 林分结构 土壤物理性质 林木受损 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树经营对马尾松阔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
2
作者 张梦 郭诗宇 +2 位作者 曾龙 汪洋 胡成浩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00-106,166,共8页
研究旨在探讨伐除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阔叶混交林松材线虫病疫木后,目标树经营对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以期探究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分阔叶化转化并提升其生态功能的经营策略。设置8个20 m×20 m标准样方,采用4株邻近木空间结构... 研究旨在探讨伐除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阔叶混交林松材线虫病疫木后,目标树经营对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以期探究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分阔叶化转化并提升其生态功能的经营策略。设置8个20 m×20 m标准样方,采用4株邻近木空间结构单元,计算角尺度、混交度、林层指数、开敞度和Hegyi竞争指数并对计算机模拟目标树经营前后的林分空间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目标树经营后,8个样方平均混交度从0.604增加到0.668;角尺度变化表明林木分布趋向随机分布;平均开敞度从0.299增加到0.361,光照条件和生长空间得以改善;平均林层指数从0.576增加到0.608,6个样方林木的林层结构复杂性增加;平均Hegyi竞争指数从0.875降至0.751,林木间的竞争压力得以释放。目标树经营策略能明显优化马尾松阔叶混交林的空间结构,减轻林木间的竞争压力,提高林分混交程度和结构复杂性,有利于提高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和稳定性,并促进林分的阔叶化转化,提升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树经营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阔叶混交林 林分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凌宇 许东先 +5 位作者 赵庆 罗皓 潘俊杰 吴晓君 叶伯坚 申长青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通过构建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体系,判断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森林经营等级,提出相应的森林经营策略。【方法】以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其空间结构与非空间结构共10项指标,并对两种林分进行林分经营迫... 【目的】通过构建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体系,判断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森林经营等级,提出相应的森林经营策略。【方法】以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其空间结构与非空间结构共10项指标,并对两种林分进行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结果】样地1存在角尺度、目的树种优势度、健康林木比例、林木拥挤程度、天然更新等五项指标不符合评价取值,处在特别需要经营等级;样地2存在角尺度、天然更新、目的树种优势度共3个指标不符合取值标准,处在需要经营等级。【结论】针对两个样地存在的问题进行结构化经营设计,对于样地1中的林木,应该通过调整整体林木的分布格局进行改善,逐渐形成以樟树-假苹婆-木荷-山杜英为目的树种的优势树种组;对于样地2中的林木,可以通过调整个别伴生树种分布格局的方式来改善整体分布格局,形成以醉香含笑-观光木-深山含笑为目的树种的优势树种组,对两个样地中的萌生杉木和病腐木进行除萌和伐除处理,此外,应采取人工促进更新方式提升林分整体的更新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营迫切性评价 阔叶混交林 分布格局 空间结构 非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杉阔混交对退化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4
作者 王焱 肖以华 +5 位作者 胡冬南 付志高 朱火生 许涵 史欣 贲春丽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173,共11页
[目的]探析不同杉阔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的分布情况及其稳定性特征,为衰退林地土壤稳定性提升和混交阔叶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东省乐昌林场营造20年的10个不同阔叶树种与杉木混交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干、湿筛分法,探究杉阔混... [目的]探析不同杉阔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的分布情况及其稳定性特征,为衰退林地土壤稳定性提升和混交阔叶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东省乐昌林场营造20年的10个不同阔叶树种与杉木混交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干、湿筛分法,探究杉阔混交对退化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解析林地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1)所有杉阔混交林地土壤大团聚体(粒径>0.25 mm)均占有较大比重,范围为67%~98%,说明杉阔混交后林下土壤的稳定性较好。(2)总体上看,不同的林分类型间土壤团聚体分布有显著差异;其中,观光木、乐昌含笑和阴香的大团聚体(粒径>0.25 mm)占比更高,而黄樟和木荷的微团聚体(粒径<0.25 mm)占比相对较高。(3)除阴香外,其余混交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土壤稳定性与TP,pH,WMC,BD显著正相关,而与PAD,Dm,TN,SOC呈显著负相关,其中TP,TN,SOC,pH是影响土壤稳定性的关键因子。[结论]杉阔混交有利于改善杉木纯林土壤的稳定性,尤其是观光木、乐昌含笑和阴香与杉木混交后对林地土壤稳定性的改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杉木人工林 杉阔混交 土壤团聚体 土壤结构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人工造林模式稳定性评价
5
作者 史佳露 王成 +4 位作者 萨如拉 海龙 刘磊 李凤滋 刘庆艳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2期17-23,共7页
【目的】探讨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类型森林群落的更新潜力、多样性程度以及稳定性水平,阐明三者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杨树纯林、杨-樟混交林、杨-樟-榆混交林和樟子松纯林4种不同造林模式的林分为对象,利用Margalef指数(M)、Simpso... 【目的】探讨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类型森林群落的更新潜力、多样性程度以及稳定性水平,阐明三者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杨树纯林、杨-樟混交林、杨-樟-榆混交林和樟子松纯林4种不同造林模式的林分为对象,利用Margalef指数(M)、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指数(J)等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及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分别对该区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进行测度。【结果】杨树纯林、杨-樟混交林、杨-樟-榆混交林和樟子松纯林的稳定性数值分别为2.6092,0.8676,0.9403,1.1746,杨树纯林和樟子松纯林处于稳定状态,杨-樟混交林和杨-樟-榆混交林处于不稳定状态。两种混交林处于剧烈的正向演替中,群落内所有植物发生强烈种内资源竞争,并且样地处于人畜经常活动范围,受到较多的人类活动影响。【结论】不同造林模式的混交林物种丰富度较高,但稳定性未必强,林地管理应注重对样地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林 物种多样性 群落稳定性 改进M.Godron法 林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经营模式下云勇林场阔叶混交林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6
作者 苏木荣 申长青 +4 位作者 谭莎 赵庆 吴晓君 李毓琦 张凌宇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4期17-23,共7页
【目的】探究华南地区阔叶混交林在不同森林经营模式下的林分结构特征响应,为优化区域森林经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四种森林经营模式(结构化经营、近自然经营、传统经营和无干扰)下的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华南地区阔叶混交林在不同森林经营模式下的林分结构特征响应,为优化区域森林经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四种森林经营模式(结构化经营、近自然经营、传统经营和无干扰)下的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经营模式实施前后径级分布、胸径与蓄积年增长量变化、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林分空间结构差异。【结果】结构化经营后径级分布偏度减小的幅度最大,峰度趋于正态化(峰度=3,正态分布),偏离倒“J”形;胸径增长量表现为结构化森林经营(2.6cm)>近自然森林经营(1.9cm)>传统森林经营(1.2 cm)>无干扰(0.7 cm)。四种经营模式下Shannon-Wiener指数均属中等多样性,经营后除无干扰经营外均提升,传统经营最高;Simpson指数显示近自然经营初始多样性最低(0.67),经营后值显著提高;Pielou均匀度指数以结构化和传统经营最优。四种森林经营模式样地均呈现为中度混交、随机分布及大小比数中庸偏低。【结论】结构化森林经营表现为胸径增长量最大但蓄积年增长量最小。经营后,结构化森林经营与近自然森林经营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提升,表明结构化森林经营与近自然森林经营更有效维持群落稳定性。当前研究受限于样地数量与2年观测周期,建议后续开展经营模式的多样地长周期生态效应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混交林 结构化森林经营 林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茅区国有林场思茅松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7
作者 杨启运 潘雨 +3 位作者 林工茗 王华 汤浩藩 李绍文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16-22,共7页
以思茅区国有林场思茅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调查数据,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等3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思茅松林分和思茅松林木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25,整体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林分平均大小比数... 以思茅区国有林场思茅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调查数据,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等3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思茅松林分和思茅松林木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25,整体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林分平均大小比数为0.525,林木大小分化不明显,整体处于中庸状态;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685,树种隔离程度较高。目标树种思茅松属随机分布,接近中度混交,62.2%的个体处于竞争优势或亚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茅松 林分空间结构 角尺度 大小比数 混交度 思茅区国有林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楠-木荷混交林空间结构及其养分利用 被引量:8
8
作者 李铁华 李阳宁 +1 位作者 闫旭 张心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7,共10页
【目的】为探讨混交林中闽楠和木荷的种间关系,确定木荷能否作为闽楠的伴生树种营建健康高效的闽楠-木荷混交林。【方法】以金洞林场16年生的闽楠-木荷混交林以及闽楠纯林、木荷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闽楠-木荷混交林的根系分布特性... 【目的】为探讨混交林中闽楠和木荷的种间关系,确定木荷能否作为闽楠的伴生树种营建健康高效的闽楠-木荷混交林。【方法】以金洞林场16年生的闽楠-木荷混交林以及闽楠纯林、木荷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闽楠-木荷混交林的根系分布特性与林分空间结构特性来探讨闽楠-木荷混交林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种间关系;通过分析不同物候期下3种林分的闽楠与木荷叶片养分的动态规律来阐明闽楠与木荷之间的养分利用关系。【结果】1)在16年生闽楠-木荷混交林中,在闽楠周围1.5 m内闽楠和木荷的根系分布虽有部分重叠,但闽楠仍占据优势地位,闽楠和木荷在地下生长空间和养分吸收利用方面存在竞争但竞争不激烈;2)整体林分空间结构上,闽楠、木荷纯林略优于闽楠-木荷混交林,说明混交林的树种不同,树种之间的生长特性和生态特性不一样,林分的均一性会差一些,对其调整结构的难度要大于纯林。混交林中,木荷已对闽楠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3)闽楠-木荷混交林中,对养分吸收利用在物候期上部分不同步,存在相对有利的互补关系;从所有的物候期来看,闽楠叶片的N、P、K含量在大部分时期都高于木荷,表明闽楠-木荷混交更有利于闽楠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木荷对养分的需求更低;4)16年生混交林中闽楠、木荷的生长速度要优于相应的纯林,表明前期竞争促进了林分的生长。【结论】闽楠与木荷混交有利于闽楠获得更多的养分,适度竞争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木荷是闽楠较好的伴生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木荷混交林 根系 林分空间结构 养分含量 伴生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地区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与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5
9
作者 金鹏 徐明 +5 位作者 文春玉 聂坤 杨雪 唐雪娅 魏珊 张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9,176,共9页
为探究黔中地区天然次生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特征,选取典型的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为调查对象,采用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环境异质性对主要树种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树种及径级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研究... 为探究黔中地区天然次生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特征,选取典型的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为调查对象,采用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环境异质性对主要树种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树种及径级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研究。调查共记录91种植物,其中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分别为42种和68种。2个森林群落中乔木总径级整体均呈倒“J”形结构,结构稳定,自然更新良好。结果表明,生境异质性对2种群落类型在小距离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作用明显。2块样地幼树、中树及总体分布格局相似,均为点距离在0~10 m内呈聚集分布、在10~25 m内呈随机分布,而大树在整个观察尺度内均为随机分布。马尾松纯林中马尾松-甜槠、甜槠-槲栎的空间关联性均以不相关为主,马尾松-槲栎以负相关为主;而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中马尾松与甜槠在10~20 m以负相关为主。2种群落类型不同径级的空间关联性总体为不相关。黔中山地天然次生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群落结构存在差异,环境异质性、径级结构和空间尺度对两者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针阔混交林 群落结构 林木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耦合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洪炳 肖文发 +2 位作者 曾立雄 雷蕾 李春蕾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3-557,共15页
【目的】探究2种马尾松人工混交林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以及2种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的耦合关系。【方法】以三峡库区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和马尾松杉木栎类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0~10 cm土层... 【目的】探究2种马尾松人工混交林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以及2种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的耦合关系。【方法】以三峡库区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和马尾松杉木栎类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0~10 cm土层的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微生物生长代谢现状,探究影响团聚体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2种马尾松混交林之间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微生物总生物量及其群落多样性均无明显差异;(2)从酶化学计量特征来看,2种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受到磷(P)限制;(3)土壤丛枝菌根真菌、放线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生物量在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之间无明显差异;(4)土壤全钾含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程度最大。大团聚体中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是驱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结论】为提高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地土壤质量,应多关注NAG活性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为缓解P限制对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可在马尾松人工林中营造P分配能力更强和P利用效率更高的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马尾松混交林 团聚体稳定性 酶化学计量 微生物养分限制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3个主要树种单木断面积生长模型
11
作者 王建军 陈科屹 +5 位作者 何友均 吕延杰 许单云 何亚婷 谢和生 卢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共10页
【目的】构建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林3个主要树种组的断面积生长混合效应模型,提高断面积生长模型的预估精度,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林分生长动态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主要树种组(兴安落... 【目的】构建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林3个主要树种组的断面积生长混合效应模型,提高断面积生长模型的预估精度,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林分生长动态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主要树种组(兴安落叶松、白桦、栎类)为研究对象,采用4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626块复测样地数据,首先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单木断面积生长模型,其次在最优基础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样地随机效应,建立单木断面积生长混合效应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期初胸径(D)的倒数(1/D)、每公顷株数(N)、大于对象木的胸高断面积和(B_(L))、对象木胸径与林分算数平均胸径之比(B_(L)/D)、海拔(E)以及坡度和坡向的组合(T_(c))对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单木断面积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考虑样地随机效应的混合效应模型的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明显降低,对数似然值(LogLik)明显增大。引入异方差函数和自相关结构后,提高了混合效应模型预估的精度;混合效应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Bias)和均方根误差(RMSE)均比基础模型的低,兴安落叶松、白桦、栎类最优混合效应模型的R^(2)分别由0.435提高到0.658、由0.354提高到0.489、由0.307提高到0.379。【结论】与基础模型相比,考虑层次结构的混合效应模型能显著地改善模型的拟合效果,为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林分生长动态预测提供了具有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学可靠性的断面积生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面积 异方差 自相关结构 混合效应模型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石漠化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混交林林分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12
作者 王迤翾 朱宁华 +4 位作者 周光益 袁星明 江岱 董妍妍 颜润芝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7-487,共11页
为探究湘西石漠化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混交林林分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该研究以湘西石漠化地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针阔混交林为对象,利用植物群落学分析和野外取样检测的方法,分析林分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运用Winklemass 1.0计算林分空间... 为探究湘西石漠化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混交林林分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该研究以湘西石漠化地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针阔混交林为对象,利用植物群落学分析和野外取样检测的方法,分析林分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运用Winklemass 1.0计算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并用三维离散随机变量分析了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林分内胸径(DBH)≥2 cm的林木株数为897 plants·hm^(-2),隶属于15科16属。主林层为湿地松,平均DBH为32.3 cm,重要值为44.2%;次林层为阔叶树,中幼龄林木居多,其中樟树、马褂木为优势树种,重要值分别为17.1%和13.2%。此外,还存在较多处于劣势生态位的天然更新种。(2)林木的水平分布格局偏向于随机分布(W=0.503);林分整体趋向于中庸偏劣势过渡的态势(U=0.505);种间隔离程度较高(M=0.689),林木混交状况良好。空间结构参数的三维离散随机变量表明,湿地松87.3%为优势和亚优势,马褂木41.7%为亚优势、26.9%为中庸态势,樟树23.5%为中庸态势、56.8%为劣势和绝对劣势。(3)林分土壤pH值趋于中性;与撂荒地相比,林分土壤的容重、持水量、孔隙度、有机碳、全钾、全氮、全磷等因子均明显改善,但整体而言,林分土壤仍然较为贫瘠,局部土壤紧实,保水能力差。综上表明,湿地松、马褂木作为先锋树种生长43年后,林分有向异龄林、强度混交林演替的趋势;林分内中幼龄阔叶树株数占比较大,近熟林出现断层,老龄针叶树占据优势生态区位,需抽针补阔、间针育阔,择伐劣势木,促使林分向阳生性阔叶树为主、中生性和耐阴性阔叶树为次的林分结构演替。该研究结果为湘西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人工林结构优化和土壤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湿地松-马褂木人工混交林 林分组成 林分空间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梦娇 邱璐 +2 位作者 邓波 杨阳 雷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4-953,共10页
【目的】明确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对群落组成结构、植被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加深对箬竹扩展的认识,为林分健康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国际竹藤中心安徽太平试验中心林场内的天然箬竹林扩展并取代针阔混交... 【目的】明确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对群落组成结构、植被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加深对箬竹扩展的认识,为林分健康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国际竹藤中心安徽太平试验中心林场内的天然箬竹林扩展并取代针阔混交林的连续生态面为研究对象,选取针阔混交林(MF)、竹-林混交带(IMF)、箬竹纯林(IF)3种林地类型,利用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同时测定3种植被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1)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导致了森林原有优势种种类和数量减少:山茶(Camellia japonica)、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乌药(Lindera aggregata)、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柯(Lithocarpus glaber)均在箬竹纯林中消失,共有物种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柃木(Eurya japonica)、老鼠屎(Symplocos stellaris)、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的数量明显下降;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下降,群落结构简化。(2)土壤理化性质随着箬竹的扩展也发生了变化:与针阔混交林相比,箬竹纯林的SWC、SOC、TN、TP、Mg、DOC、DON、MBC、MBN含量均下降,土壤K含量上升;除DOC、DON、MBC、MBN以外,土壤养分积累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结论】箬竹扩展到针阔混交林导致森林原有优势种种类和数量减少,群落结构简化,造成林分退化,林地土壤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箬竹 针阔混交林 扩展 森林群落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边箱钢-混组合梁失稳模式及分类预测
14
作者 杨旻予 卫星 +2 位作者 贾庆霖 赵骏铭 肖林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55,共6页
建立60个双边箱钢-混组合梁空间有限元模型,考虑3种边界条件,研究横梁间距、混凝土板厚度和边箱加劲肋数量对梁段稳定性的影响。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训练并验证了根据多种设计参数预测失稳形式的分类模型。结果表明:大部分箱梁失稳的模态... 建立60个双边箱钢-混组合梁空间有限元模型,考虑3种边界条件,研究横梁间距、混凝土板厚度和边箱加劲肋数量对梁段稳定性的影响。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训练并验证了根据多种设计参数预测失稳形式的分类模型。结果表明:大部分箱梁失稳的模态发生在第1阶或第2阶。无混凝土时梁段的屈曲系数最小,容易发生纵梁失稳或箱梁失稳。边界条件为悬臂时,横梁间距越小,屈曲系数越大,梁段越稳定,但存在边界效应。混凝土板厚度与梁段稳定性在大部分条件下呈正相关;加劲肋数量对梁段稳定性影响最大。经过104个数据的数据集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可以根据设计参数对失稳形式进行快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桥梁 双边箱钢-混组合梁 有限元分析 结构稳定性 参数研究 随机森林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秆龄结构调控和施肥对甜龙竹笋用林竹笋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杨忠健 董春霞 +1 位作者 李翱翔 赵一鹤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58,共6页
为研究秆龄结构调控和施肥对甜龙竹笋用林竹笋产量的影响,以种植2 a的甜龙竹笋用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1 a生、2 a生、1 a生与2 a生混交(比例3︰2)等不同秆龄结构试验;并设置尿素、氮磷钾复合肥、牛粪、沼液等不同肥料对比试验,分析上述... 为研究秆龄结构调控和施肥对甜龙竹笋用林竹笋产量的影响,以种植2 a的甜龙竹笋用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1 a生、2 a生、1 a生与2 a生混交(比例3︰2)等不同秆龄结构试验;并设置尿素、氮磷钾复合肥、牛粪、沼液等不同肥料对比试验,分析上述处理对甜龙竹笋用林竹笋产量(发笋数、笋地径、单个笋重、总产笋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秆龄结构为1 a生与2 a生混交(比例3︰2)时,竹笋产量最高,产量高达6187.5 kg·hm^(-2),秆龄结构调控对甜龙竹笋用林竹笋产量影响大小排序分别为:1 a生与2 a生混交(比例3︰2)>2 a生>1 a生;(2)施肥对甜龙竹笋用林竹笋产量影响大小排序分别为:沼液每丛25 kg>复合肥每丛1.5 kg>牛粪每丛8 kg>尿素每丛0.2 kg>对照组不施肥。通过以上技术措施处理,提高了甜龙竹笋用林竹笋产量,研究结果为甜龙竹笋用林提质增效以及管护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龙竹 笋用林 施肥 秆龄结构 产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行间混交比例的杉木、乳源木莲生长状况分析
16
作者 黎宋强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0期55-57,共3页
明确杉木、乳源木莲行间混交林的适宜混交比例,拓宽提升杉木人工林林分质量的途径。本研究调查分析了福建三明沙县区生态国有林场15年生杉木、乳源木莲纯林和不同比例混交林中各树种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各混交处理林分的... 明确杉木、乳源木莲行间混交林的适宜混交比例,拓宽提升杉木人工林林分质量的途径。本研究调查分析了福建三明沙县区生态国有林场15年生杉木、乳源木莲纯林和不同比例混交林中各树种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各混交处理林分的杉木、乳源木莲均表现出良好的生长状况,以3∶1行间混交林的杉木、乳源木莲生长状况为最好,其林分树种种间生存较为和谐,可形成稳定的复合林分结构,有利于杉木、乳源木莲生长,增强林分的抗逆能力,进而实现林分经营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乳源木莲 混交林 林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马尾松次生林抚育改造种群结构变化研究
17
作者 张楠 王志平 +2 位作者 余阳春 徐高福 徐邓幸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5期76-82,共7页
为分析马尾松次生林抚育改造的林分密度、树种结构及其空间布局的动态变化,评估马尾松次生林改造成效。以千岛湖的5块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改造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2008年在实施林分改造前布设每个30 m×30 m大小的样地,同年冬季间伐、... 为分析马尾松次生林抚育改造的林分密度、树种结构及其空间布局的动态变化,评估马尾松次生林改造成效。以千岛湖的5块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改造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2008年在实施林分改造前布设每个30 m×30 m大小的样地,同年冬季间伐、次年春节补植,至2023年进行复位监测,调查林分改造前后样地的林分生长情况,求得树种重要值,分析直径、树高构成以及群落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等空间结构。结果表明:①千岛湖区马尾松次生中龄林间伐并补植阔叶树种,经过14年生长,林分密度提高72.88%;②林分改造后马尾松的重要值从61.308下降至26.754,同时其他常绿针叶树种重要值也同步下降,而常绿、落叶阔叶树树种均有一定程度上升,木荷、石栎的重要值提高6.81%;檵木、短柄枹之类灌木、阔叶小乔木的重要值增幅高达84.81%;③马尾松抚育补植第14年的群落直径分布特征呈“L”形,高度级个体数呈塔型,下层幼树较多,复层结构明显;④平均混交度抚育前为0.42,抚育后混交程度提高至0.72。受优势木增加且补植阔叶树生长的影响,群落的大小比数分化明显。群落的平均角尺度从抚育前的0.59下降至抚育后的0.356,由聚集分布向均匀分布转变。指出了马尾松次生林间伐并补植阔叶树种有利于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未来千岛湖马尾松次生林或将以针阔叶树种混交并与小乔木、灌木共同构建复层林方向演替为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针阔混交 乡土树种 复层 林分空间结构 重要值 千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伐林区检查法经营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动态 被引量:41
18
作者 亢新刚 胡文力 +2 位作者 董景林 王德胜 李冬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5,共5页
为使过伐林保持好的林分结构 ,并使森林生态系统在经营情况下正向演替 ,从而产生较高的效益 ,该文作者以金沟岭林场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该林场始于 1 987年的检查法经营下连续 1 4年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 .利用Weibull... 为使过伐林保持好的林分结构 ,并使森林生态系统在经营情况下正向演替 ,从而产生较高的效益 ,该文作者以金沟岭林场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该林场始于 1 987年的检查法经营下连续 1 4年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 .利用Weibull分布和负指数分布拟合该类型林分的直径结构 ,并计算了该森林类型的q值 ,分析了连续1 4年来检查法经营针阔混交林林分的蓄积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①Weibull分布与负指数分布均能较好描述过伐林区针阔混交林的直径结构 ;②该森林类型直径的q值 ,分布范围在 1 2 0~ 1 5 0之间 ,平均值为 1 30 ;③经过 1 4年的检查法经营 ,小径级、中径级林木的蓄积比重总趋势在下降 ,大径级林木的比重在上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伐林区 检查法 天然林 云冷杉 针阔混交林 林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2种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6
19
作者 陈亚南 杨华 +1 位作者 马士友 任玫玫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8-58,共11页
为研究云冷杉过伐林的恢复和保护,本文选取落叶松云冷杉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2个林分,应用传统林分直径因子结合空间多样性指数和空间结构参数的二元分布,对长白山落叶松云冷杉林和天然云冷杉林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冷杉... 为研究云冷杉过伐林的恢复和保护,本文选取落叶松云冷杉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2个林分,应用传统林分直径因子结合空间多样性指数和空间结构参数的二元分布,对长白山落叶松云冷杉林和天然云冷杉林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径阶分布近似为反"J"型曲线,落叶松云冷杉林的径阶分布为多峰的反"J"型曲线,呈现出同代林的特征;2个林分的空间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546 0和4.149 4。2)2个林分空间结构的二元分布特征差异不显著,落叶松云冷杉林中胸径和树高处于中庸且呈随机分布的林木所占比例为14%和13%,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中为11%和13%;落叶松云冷杉林分中处于强、极强度混交且胸径和树高占据中庸势态的林木分别占总林木的12%和10%,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中为13%和14%。3)落叶松云冷杉林分中处于不同优劣程度和混交等级的林木株数比例相差较大;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分中,相同混交状况的林木在不同优劣等级的株数比例相差不大,林分胸径和树高差异不明显。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落叶松云冷杉林需要采取抚育措施以提高其空间结构多样性。研究结果可应用于落叶松云冷杉林抚育设计,调整其林分结构,实现林分的空间结构化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空间结构 结构参数 二元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 被引量:30
20
作者 姚兰 艾训儒 +3 位作者 易咏梅 黄永涛 冯广 刘峻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18,共9页
【目的】分析鄂西南森林动态样地内优势种群的结构及动态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更新动态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参照热带森林科学中心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大样地)建设与监测技术规范,于2014年... 【目的】分析鄂西南森林动态样地内优势种群的结构及动态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更新动态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参照热带森林科学中心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大样地)建设与监测技术规范,于2014年在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建立15 hm^2大样地,调查并鉴定胸径大于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分析其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在垂直结构上,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都随着树木高度层次的降低而升高;在径级结构上,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都随着径级增大而降低,呈倒"J"形分布趋势;按所分布的径级数量不同可将群落内的物种分为10类,多数物种主要分布于小径级范围,但优势种群则集中分布于某个径级或均匀分布于各径级,表明优势种群可能有集中更新和连续更新2种方式;在胸径小于10 cm的径级内翅柃最占优势,而在其他径级内壳斗科物种占主要优势;群落中大部分种群有超过60%个体分布在最低的2个垂直层次内,且有超过85%的个体胸径小于10 cm,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更新趋势,群落总体上处于进展演替中;对群落中径级和高度级上都占优势的25个种群的动态分析表明,16种属进展种群,3种属近期处于稳定状态但远期将趋于衰退状态,2种属衰退状态,4种属进展期与衰退期相间出现及个体数量存在波动的种群。【结论】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树体较小,大径级和高度级树木种类及个体较少,绝大多数优势种群及群落总体均处于进展演替阶段,群落具有良好的自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动态样地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垂直结构 径级结构 木林子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