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植模式茶园绿盲蝽发生动态及不同杀虫剂的防效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肖文敏 吴焕焕 +4 位作者 任志红 张虹 杨圣祥 孙海伟 王欢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1,共6页
本试验调查了泰山茶区茶园、菊花园、菊茶间作园3种植模式下绿盲蝽发生时期的虫口数量,并在茶园绿盲蝽秋季回迁期进行了不同杀虫剂的防治效果试验,以期为本茶区绿盲蝽的发生与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9—11月、4—6月为茶园绿盲蝽主要... 本试验调查了泰山茶区茶园、菊花园、菊茶间作园3种植模式下绿盲蝽发生时期的虫口数量,并在茶园绿盲蝽秋季回迁期进行了不同杀虫剂的防治效果试验,以期为本茶区绿盲蝽的发生与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9—11月、4—6月为茶园绿盲蝽主要发生期,成虫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发生量较大。对3种种植模式下秋季绿盲蝽发生动态监测发现,9月份菊花盛花期对绿盲蝽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且对临近茶园的绿盲蝽回迁产生影响;10月,菊花萎凋后,处于花期的茶树对绿盲蝽的吸引作用开始突显,因此菊花园绿盲蝽数量迅速减少,而菊茶间作园绿盲蝽则由菊花转移至茶树继续为害。不同杀虫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联苯菊酯对茶园回迁期绿盲蝽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其他药剂,第3次用药后7 d防效可达到80%以上,在生产中可作为茶园回迁期绿盲蝽防治的首选药剂。此外,茶园周围杂草可帮助绿盲蝽藏匿取食为害,应将秋季茶园杂草一并纳入防控范围,提高茶园绿盲蝽秋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茶园 种植模式 发生规律 杀虫剂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酵度茶叶的主要理化及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胡爱华 敖晓琳 +3 位作者 蒲彪 陈安均 陈岑 张国丽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83-1289,共7页
比较不同发酵度茶叶的理化及香气成分。测定绿茶、乌龙茶、红茶和藏茶的常规成分、活性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比较不同发酵度茶叶的理化及香气成分。测定绿茶、乌龙茶、红茶和藏茶的常规成分、活性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香气成分。4种茶样水分、灰分质量分数差异较小,绿茶水浸出物和蛋白质质量分数高于乌龙茶、红茶和藏茶,而粗纤维质量分数最低;红茶和藏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质量分数明显低于绿茶和乌龙茶,咖啡碱的质量分数稍高于绿茶和乌龙茶;绿茶中主要香气是醇类和烯烃类,红茶主要香气成分是酮类、醇类、酯类、醛类,藏茶中主要香气成分是酮类和酯类,乌龙茶中各香气成分检出量不多,分布相对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规成分 活性成分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砖茶中氟的浸出规律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罗淑华 贾海云 +3 位作者 童雄才 彭福元 史端甫 刘霞林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8-42,共5页
研究结果表明,砖茶中全氟含量与水浸出氟含量呈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砖茶的氟浸出量与煮熬(或冲泡)时间之间呈极显著的对数函数曲线相关;砖茶的氟浸出量与煮熬(或冲泡)次数呈极显著的指数函数曲线相关;茶水比越小,砖茶氟浸出率越高,茶水... 研究结果表明,砖茶中全氟含量与水浸出氟含量呈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砖茶的氟浸出量与煮熬(或冲泡)时间之间呈极显著的对数函数曲线相关;砖茶的氟浸出量与煮熬(或冲泡)次数呈极显著的指数函数曲线相关;茶水比越小,砖茶氟浸出率越高,茶水比越大,砖茶氟浸出率越小;无论是煮熬法还是冲泡法,第一泡茶汤的氟浸出量占氟总浸出量的50%以上;而在相同的茶水比、相同的时间条件下,煮熬法的氟浸出量高于冲泡法15个百分点以上;建议在饮用砖茶时,适当增大茶水比,缩短煮熬或冲泡时间,甚至第一泡茶汤只作冲洗茶叶不饮,改传统的煮熬法为冲泡法,这样可以明显地减少人体对氟的摄入,防止氟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茶 浸出规律 氟摄入量 浸泡 饮茶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测报及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流光 夏绍蓉 赵志清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0年第3期41-44,52,共5页
小绿叶蝉在贵州省年发生两次虫口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10月上旬。虫口高峰出现的早晚及高峰时的虫口密度与主要气象要素呈极显著相关,据此建立了复回归预测式。茶树受害程度与虫口密度的相关性密切,制定了受害允... 小绿叶蝉在贵州省年发生两次虫口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10月上旬。虫口高峰出现的早晚及高峰时的虫口密度与主要气象要素呈极显著相关,据此建立了复回归预测式。茶树受害程度与虫口密度的相关性密切,制定了受害允许密度及防治指标计算公式。根据测报结果,在虫口高峰出现的前一旬连续用化学农药防治两次(间隔6~7天),控制效果达85~90%以上,使该虫虫口高峰不致形成,年施药4~5次即可,同时还可挽回损失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绿叶蝉 发生规律 测报 防治 茶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及化学防治 被引量:11
5
作者 魏进 段婷婷 +1 位作者 朱淮武 廖国会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4-146,共3页
为了有效防治茶树上假眼小绿叶蝉,对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在贵阳1年有2个高峰期,且危害期较长,为5—10月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 为了有效防治茶树上假眼小绿叶蝉,对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在贵阳1年有2个高峰期,且危害期较长,为5—10月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5%啶虫脒.联苯菊酯微乳剂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的速效性好,持效性均在14 d以上,防效在91.7%以上,其中5%啶虫脒.联苯菊酯微乳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速效性和持效性最好,且用量较低,为22.5 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茶树 发生规律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内源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伟丽 禹利君 +3 位作者 王若仲 唐颢 文海涛 邓克尼 《食品与机械》 CSCD 2004年第6期5-7,共3页
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制品的内源酶活性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制品的多酚氧化酶 (PPO)、过氧化物酶 (POD)、蛋白酶 (PA)、淀粉酶 (Am)、纤维素酶 (CE)和果胶酶 (PG)经晒青后 ,活性明显上升 ,随摇青进程 ,这些酶的活性呈现最大值的时间先... 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制品的内源酶活性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制品的多酚氧化酶 (PPO)、过氧化物酶 (POD)、蛋白酶 (PA)、淀粉酶 (Am)、纤维素酶 (CE)和果胶酶 (PG)经晒青后 ,活性明显上升 ,随摇青进程 ,这些酶的活性呈现最大值的时间先后不一 ,如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在第一摇后出现 ;蛋白酶和淀粉酶却在第二摇后 ;而过氧化物酶和果胶酶在第三摇后达最大值。尔后 ,活性下降。总体上均呈现低 -高 -低的变化规律 ,而且在摇青中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还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在晒青后均出现两条新的同工酶谱带 ,这对乌龙茶风味的形成可能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果胶酶 晒青 加工过程 纤维素酶 蛋白酶 风味 酶活性 多酚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植茶园杂草的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 被引量:4
7
作者 江新凤 李文金 +4 位作者 贺望兴 黎小萍 李延升 童忠飞 叶川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6期72-76,共5页
为江西省新建茶园杂草的绿色防控提供参考,对江西省井冈山新城镇黄夏村新植茶园基地中杂草的发生规律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采用覆盖除草、绿肥控草和机械清草3种处理进行防除,比较不同防除技术对新植茶园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 为江西省新建茶园杂草的绿色防控提供参考,对江西省井冈山新城镇黄夏村新植茶园基地中杂草的发生规律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采用覆盖除草、绿肥控草和机械清草3种处理进行防除,比较不同防除技术对新植茶园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该基地中有杂草23科46种,菊科和禾本科杂草分别占总杂草的26.09%和19.57%;危害夏季茶树生长的杂草有45种,占总杂草的97.83%,危害茶树生长春、夏、秋季的杂草有13种,占调查茶园杂草总数的28.26%。不同除草方式均能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除草效果依次为覆盖除草>绿肥控草>机械清草>不除草。建议茶园杂草绿色防控采用覆盖除草、绿肥控草与机械清草相结合进行防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植茶园 杂草 发生规律 防控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地区茶树碧蛾蜡蝉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被引量:2
8
作者 何娟 于玮台 陈文龙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5-107,110,共4页
为了对茶园碧蛾蜡蝉的防治提供参考,对贵阳羊艾茶园碧蛾蜡蝉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并开展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碧蛾蜡蝉在贵阳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若虫发生期在4月中旬至8月上旬,盛发期为6月上中旬;成虫发生期在7月上旬至10月下旬... 为了对茶园碧蛾蜡蝉的防治提供参考,对贵阳羊艾茶园碧蛾蜡蝉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并开展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碧蛾蜡蝉在贵阳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若虫发生期在4月中旬至8月上旬,盛发期为6月上中旬;成虫发生期在7月上旬至10月下旬,盛发期为8月中下旬;虫口发生量与气候环境关系密切。成虫期施药防治效果明显高于若虫期施药,25%吡蚜酮粉剂、5%阿维菌素乳油及5%吡虫啉乳油对成虫的防治效果较好,药后14d,防效在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蛾蜡蝉 茶树 发生规律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茶区茶园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措施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迎春 王小萍 +3 位作者 李兰英 尧渝 李春华 罗凡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0-333,336,共5页
川西茶区全年以采摘独芽为主,导致园内趋嫩性为害的病虫害发生更为严重。针对此特点,通过研究川西茶区的主要虫害和病害的发生特点及规律,结合茶区的防控经验,提出相应的绿色防控措施,为川西茶区茶叶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词 川西茶区 茶园病虫害 发生规律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茶园小绿叶蝉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红莉 崔宏春 郑旭霞 《茶叶》 2017年第2期67-70,共4页
茶园小绿叶蝉是我国大部分茶区都有发生的重要吸汁性害虫。本文综述了我国茶园小绿叶蝉的生物学特性、种名鉴定及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 茶园小绿叶蝉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茶区假眼小绿叶蝉田间发生规律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婷婷 文兆明 +2 位作者 王志萍 白先丽 梁月超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22期100-101,共2页
该文通过3年田间系统调查,介绍了假眼小绿叶蝉的危害状况及生活习性,研究了桂北茶区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在桂北发生的高峰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二高峰在8—10月,而且在用化学防治时尽可能选择对其天... 该文通过3年田间系统调查,介绍了假眼小绿叶蝉的危害状况及生活习性,研究了桂北茶区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在桂北发生的高峰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二高峰在8—10月,而且在用化学防治时尽可能选择对其天敌伤害较小的药物,保护天敌种群在茶园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或减小第二高峰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发生规律 田间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田间发生规律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洪云 许燕 +2 位作者 玉香甩 陈红伟 汪云刚 《湖南农业科学》 2014年第8期42-43,共2页
对樟-茶间作、纯茶园两种不同类型茶园中的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樟-茶间作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和若虫发生峰值高于纯茶园,两种茶园全年均有2个为害高峰期,即主高峰6月下旬~7月中旬与次高峰9月下旬~10月;两... 对樟-茶间作、纯茶园两种不同类型茶园中的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樟-茶间作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和若虫发生峰值高于纯茶园,两种茶园全年均有2个为害高峰期,即主高峰6月下旬~7月中旬与次高峰9月下旬~10月;两种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均以成虫状态越冬,越冬时间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茶园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茅普洱茶生产规范化与标准化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熊昌云 彭红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6年第3期325-328,共4页
简要介绍了普洱茶从田间管理、鲜叶采摘到成品贮藏、出厂等过程的生产加工工艺及流程;分析普洱茶加工过程中影响其品质的原料、加工和贮藏等问题;探讨思茅普洱茶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品质改进拟采取的系列生产规范化和标准化措施;提出根据... 简要介绍了普洱茶从田间管理、鲜叶采摘到成品贮藏、出厂等过程的生产加工工艺及流程;分析普洱茶加工过程中影响其品质的原料、加工和贮藏等问题;探讨思茅普洱茶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品质改进拟采取的系列生产规范化和标准化措施;提出根据当地的天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有机普洱茶生产,并适时开发普洱茶的再加工产品,将是普洱茶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加工工艺 流程 生产规范化 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敏 王洪涛 +2 位作者 王丽丽 栾炳辉 王英姿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8-204,共7页
为明确北方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2016年—2017年于山东烟台系统研究了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日光温室及露地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均以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1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严重。日光温... 为明确北方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2016年—2017年于山东烟台系统研究了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日光温室及露地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均以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1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严重。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越冬代成虫羽化较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发生早28 d左右,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模式下黑刺粉虱发生期差异不显著。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成虫全年均有4次发生高峰期,第1次高峰期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较日光温室早20 d左右,日光温室较露地早30 d左右。黑刺粉虱发生量依次为日光温室>露地>日光温室盖保温被,均于10月上旬陆续以3龄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刺粉虱 3种栽培模式茶园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树龄的紫鹃茶树营养元素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肖星 殷丽琼 +4 位作者 刘德和 夏锐 孙云南 杨毅坚 施自明 《湖南农业科学》 2013年第6期22-25,共4页
以2、3、6、12龄期的紫鹃茶树为材料,对不同龄期紫鹃茶树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树冠不同层次枝叶以及茶树修剪物、采摘新梢和落叶中N、P、K、Ca、Mg等5种元素养分浓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紫鹃茶树地上部分的... 以2、3、6、12龄期的紫鹃茶树为材料,对不同龄期紫鹃茶树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树冠不同层次枝叶以及茶树修剪物、采摘新梢和落叶中N、P、K、Ca、Mg等5种元素养分浓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紫鹃茶树地上部分的生物量随着树龄的增长而增加,树冠不同层次枝叶中N、P、K、Ca、Mg养分浓度分配从高到低均表现为上层(1~10 cm)>中层(10~20cm)>下层(20 cm以下),需求量趋势为N>K>Ca>Mg>P;各营养元素养分浓度变化趋势不同,落叶中N、P、K、Ca、Mg养分浓度在2龄期至12龄期随树龄增长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在6龄期时最大;修剪物中N养分浓度在2龄期至6龄期随树龄增长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到12龄期又减少,P、K、Ca养分浓度变化趋势与落叶中的一致,Mg养分浓度在2龄期至12龄期随树龄增长而增大;茶树新梢中N、P、K、Ca、Mg养分浓度随树龄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龄 紫鹃茶树 营养元素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治技术 被引量:13
16
作者 胡宗强 《福建农业科技》 2011年第4期63-64,共2页
茶小绿叶蝉是福建省茶叶的最主要虫害之一,在茶园发生为害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与质量。该文总结了茶小绿叶蝉的特征特性及发生规律,提出以农业措施、物理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特征特性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茶树主要病虫害新况及其防治措施 被引量:7
17
作者 冉隆珣 玉香甩 +3 位作者 陈洪云 汪云刚 肖星 蔡丽 《茶叶科学技术》 2013年第2期23-25,共3页
近年来,云南茶区的茶树病虫害种类发生了变化,历年的次要病虫害部分上升为主要病虫害,茶饼病和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也有所变化。针对这些变化总结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茶区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云南茶区 主要病虫害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轮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文波 杨辉 +3 位作者 向芬 刘红艳 李维 周凌云 《中国茶叶》 2021年第12期16-18,共3页
茶轮斑病是茶树叶片上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可为害茶树新梢、成叶与老叶,造成茶树叶片脱落,树势衰弱,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文章从茶轮斑病的分布与为害、病原菌生物学特征、流行规律和防治措施4个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茶轮斑病的识... 茶轮斑病是茶树叶片上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可为害茶树新梢、成叶与老叶,造成茶树叶片脱落,树势衰弱,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文章从茶轮斑病的分布与为害、病原菌生物学特征、流行规律和防治措施4个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茶轮斑病的识别和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轮斑病 病害症状 形态学特征 流行规律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茶园灌溉工程和灌溉效益 被引量:3
19
作者 谌介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5-41,共7页
从湖南情况出发,论述了在干旱明显的地区、在基础较好的茶园里建立灌溉工程的必要性。鉴于茶园大多居于山区丘陵地段,指出了固定式喷灌系统更能适应于茶叶大田生产。 文中应用有关科研成果和大生产的经验提出了科学用水的理论依据,节能... 从湖南情况出发,论述了在干旱明显的地区、在基础较好的茶园里建立灌溉工程的必要性。鉴于茶园大多居于山区丘陵地段,指出了固定式喷灌系统更能适应于茶叶大田生产。 文中应用有关科研成果和大生产的经验提出了科学用水的理论依据,节能灌溉的指标,以及能适应大生产应用的技术参数。最后系统地阐述了由于灌溉改善了荼园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鲜叶的自然品质,它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结论是:兴建灌溉工程,作为一项新的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农艺措施,对发展茶叶生产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茶树 灌溉工程 经济效益
全文增补中
日本煎茶的生活美学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建南 《农业考古》 2020年第2期67-71,共5页
散茶在日本称为“煎茶”,和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从生活美学角度探讨了日本人对散茶的感官审美、文人煎茶的审美情趣和生活饮茶促进和美的社会功能,展现了日本饮茶文化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 煎茶 生活美学 感官愉悦 文人煎茶 常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