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陆面模式的中国陆地蒸散发模拟及变化分析
1
作者 候沂辰 王卫光 刘国帅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926-5940,共15页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陆气间水热交互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蒸散发的模拟及归因研究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中国区域气候和下垫面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这些变化对蒸散发...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陆气间水热交互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蒸散发的模拟及归因研究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中国区域气候和下垫面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这些变化对蒸散发的耦合影响及相对贡献仍缺乏清晰的认识。本研究基于陆面模式CLM5.0模型,利用长序列气候强迫数据和连续的土地利用数据集,构建了多情景控制试验,独立分离出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对蒸散发趋势变化的影响,分析了1983—2018年中国陆地蒸散发的时空变化格局,量化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蒸散发趋势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多年平均蒸散发为350.62 mm,变化趋势为1.59 mm/a,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2)气候变化对蒸散发趋势的贡献超过70%,达到1.13 mm/a,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利用变化对蒸散发趋势的贡献为0.44 mm/a。同时,气候变化在全国67.6%的区域主导蒸散发增加趋势,在16.1%的区域主导减少趋势,而土地利用变化在15.6%的区域主导蒸散发增加趋势,几乎没有地区由土地利用变化主导蒸散发减少趋势。(3)全国83.7%的区域蒸散发趋势变化由气候变化主导,主要包括湿润区和西北干旱区,而华北平原蒸散发的剧烈增加由土地利用变化主导,该地区下垫面类型由草地向农田和森林转化。本研究揭示了中国陆地蒸散发的时空演变特征,明确了不同流域蒸散发趋势变化的驱动因素,可为变化环境下中国水资源的差异化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社会陆面模式第五版(CLM5) 蒸散发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归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浅水湖泊高时空分辨率风场特征数值模拟研究:以巢湖为例
2
作者 杜飞 陈凯麒 +7 位作者 刘晓波 王世岩 黄爱平 董飞 刘畅 杜彦良 阳星 孙龙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9,共11页
【目的】大型浅水湖泊的风场是影响湖泊流场、水体富营养化和藻华运移聚集规律的关键因素之一,仅依托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难以有效捕捉湖面风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快速变化。为精细刻画湖泊高频变化风场,辨识其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以巢... 【目的】大型浅水湖泊的风场是影响湖泊流场、水体富营养化和藻华运移聚集规律的关键因素之一,仅依托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难以有效捕捉湖面风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快速变化。为精细刻画湖泊高频变化风场,辨识其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以巢湖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全球再分析数据集和地理静态数据,通过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和地理空间分析技术,模拟分析巢湖地区2019年高时空分辨率的风场变化过程。【结果】结果显示:巢湖区域风速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由湖面向陆面逐渐减弱;湖面主导风向为东风和偏东风,主导风速为二级至四级,湖面平均风速在11月最大,12月次之,5月最小,不同季节湖面平均风速由大到小依次为冬季、秋季、夏季和春季。【结论】结果表明:巢湖在白天(夜晚)出现冷(暖)湖效应,其风场在早上6时和夜晚23时出现陆风和湖风转换;西半湖受湖陆风和城市热岛影响显著,在夏季会出现明显的环湖湖风锋,其湖风锋穿透内陆距离约4.7~9 km;东半湖受山谷风影响显著,在东南部山脉以东湖区易形成低风速区,在湖口附近受狭管效应易形成高风速区。通过研究成果可进一步认知巢湖区域风场特征,为巢湖水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风场 湖陆风 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0
3
作者 丁一汇 李巧萍 董文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3-621,共9页
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了中国区域植被发生改变后引起的局地或区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大范围区域植被变化对区域降水、温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内蒙古地区土地荒漠化可导致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尤其加剧了华北、西... 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了中国区域植被发生改变后引起的局地或区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大范围区域植被变化对区域降水、温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内蒙古地区土地荒漠化可导致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尤其加剧了华北、西北地区的干旱,西北地区绿化有利于黄河流域降水增加,而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降水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里的洪涝灾害;气温的变化比降水更显著,植被退化使当地气温明显升高,使中、低层大气变得干燥,近地层风速加大,而植树造林却使当地及周围地区冬偏暖、夏偏凉,大气变得湿润,近地层风速减小,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另外,植被变化对东亚冬、夏季风强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分布和冬季低温、冷害事件发生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区域气候影响 数值模拟 植被变化 分辨率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6
4
作者 李巧萍 丁一汇 董文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7-270,共14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改进的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研究了中国近代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1700年以来,以森林砍伐、草地退化及相应耕地面积扩大为主的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对中国区域降水...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改进的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研究了中国近代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1700年以来,以森林砍伐、草地退化及相应耕地面积扩大为主的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对中国区域降水、温度产生了显著影响。1700—1900年期间,由于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华北、西南等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其他区域变化不明显,但近50年来却使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东北部分地区降水有所增加。1700—180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除东北及长江流域地区外的大部分地区温度呈下降趋势,1900年以后有所升高,特别是近50年来中国大部分区域平均气温升高,与这一时期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增加造成的温度升高相一致。另外,土地利用变化不仅使大气温度、湿度发生变化,还可引起基本流场的变化,使东亚冬、夏季风气流有所增强,这主要是由于植被变化改变了地面温度,使海、陆温差进一步增大的结果。因此,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尺度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土地利用变化 区域气候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区域气候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9
5
作者 陈海山 李兴 华文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7-369,共13页
区域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的气候效应以及土地覆盖数据的不确定性,一直是LUCC研究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基于最新的遥感资料,采用新的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0,探讨了1990年至2010年中国LUCC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 区域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的气候效应以及土地覆盖数据的不确定性,一直是LUCC研究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基于最新的遥感资料,采用新的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0,探讨了1990年至2010年中国LUCC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LUCC使得局地气温和日较差发生了显著改变,而降水及低层环流场变化不显著;LUCC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差异,其中,夏秋季响应程度较大且主要体现在边界层内。就LUCC对气候影响的机理各地区有所不同,华北地区LUCC的气候效应主要受蒸散发作用主导,而长江流域则由反照率与蒸散发共同作用。这些结果均说明,较短时间尺度的LUCC气候效应主要体现在其局地范围,且在不同的季节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区域气候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静辉 文军 +3 位作者 张堂堂 罗亚勇 史小康 田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89-995,共7页
利用1997-2006年8km空间分辨率的AVHRR/NDVI,得到了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具有相同分辨率的植被覆盖度时间序列,并用其替代RegCM3模式中默认的植被覆盖度,对黄河源区主要气候要素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使用卫星遥感估算的植被覆盖度... 利用1997-2006年8km空间分辨率的AVHRR/NDVI,得到了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具有相同分辨率的植被覆盖度时间序列,并用其替代RegCM3模式中默认的植被覆盖度,对黄河源区主要气候要素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使用卫星遥感估算的植被覆盖度,模拟的黄河源区气象台站月平均气温更接近实测值,局地降水量也有一定的改善,近地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精度也有一定的提高,且潜热通量的模拟效果比感热通量的相对要好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植被覆盖度 区域气候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中国不同季节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董思言 延晓冬 +2 位作者 熊喆 石英 王娟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871-4879,共9页
近几十年中国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较大,在区域气候模拟中尤其需要使用更加准确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于模式原有的USGS和新开发的LUC90两种土地利用/覆盖资料,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拟系统(RIEMS2.0)分别进行连续10a模拟,分析LUC... 近几十年中国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较大,在区域气候模拟中尤其需要使用更加准确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于模式原有的USGS和新开发的LUC90两种土地利用/覆盖资料,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拟系统(RIEMS2.0)分别进行连续10a模拟,分析LUCC对中国不同季节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LUC90资料后,中国及东北、华北、华南夏季平均气温增加,但只有东北模拟与观测值的偏差减小,且通过显著性检验(P<0.01)。中国及东北、华南冬季平均气温增加,并且模拟与观测值的偏差减少。中国及华北和华南对冬季气温年际变率的模拟改善好于夏季。2)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通过影响潜热通量的变化和净吸收辐射通量的变化来影响不同季节气温的变化。冬季净辐射通量变化对气温变化的贡献较夏季大,而夏季潜热通量变化对气温变化的贡献较冬季大。雨养农田转变森林、草地、灌溉农田过程造成通量变化,其对气温变化的影响也存在不同分区季节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数值模拟 气温 地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农田扩张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8
作者 董思言 延晓冬 熊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1-361,共11页
基于1990、2005年两期不同土地利用/覆盖资料,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拟系统(RIEMS2.0)分别进行2次连续15年数值模拟,探讨东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分析集中于气温和降水等要素变化上,并对结果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1)... 基于1990、2005年两期不同土地利用/覆盖资料,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拟系统(RIEMS2.0)分别进行2次连续15年数值模拟,探讨东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分析集中于气温和降水等要素变化上,并对结果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1)东北农田扩张后,东北夏季和冬季平均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并且农田面积扩张的范围越大,气温变化幅度也越大。在夏季,黑河西部、呼伦贝尔南部部分地区降温超过0.5°C,并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大兴安岭南部、黑河西部等地区夏季降水减少20%左右,其中产生减少的大部分区域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2)东北农田扩张通过影响潜热通量的变化和净吸收辐射通量的变化来影响气温的变化,其中东北南部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短草类型转变为农田类型,这使得夏季蒸散发增加,潜热通量增加,气温降低。(3)东北农田扩张也影响大气环流场的变化,并与降水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辽宁西部和东北北部部分地区夏季蒸散发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加,但是由于大气环流场变化,降水在这两个地区并未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 东北区域 气候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草地退化对局地气候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9
作者 柳媛普 吕世华 +1 位作者 李锁锁 高艳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7-334,共8页
土地覆盖变化会影响到近地层各气象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设计了一个控制试验和一个敏感性试验。通过对2003年7月一个月的积分,模拟了黄河源区草原退化对局地气候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源区草原退化导致... 土地覆盖变化会影响到近地层各气象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设计了一个控制试验和一个敏感性试验。通过对2003年7月一个月的积分,模拟了黄河源区草原退化对局地气候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源区草原退化导致该地区2 m高度气温及地表温度明显升高;空气湿度及土壤湿度不同程度减小;草原退化后降水的减小影响到径流减小;草原退化后还引起退化区感热通量增加,潜热通量减小,有效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减小。与草地农牧化相比,草原退化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程度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土地覆盖变化 气候环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嵌套区域气候模式对我国中、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10
作者 范广洲 吕世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41-648,共8页
利用引进的NCARRegCM2 模式在较高分辨率情况下,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7月) 气候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真实地再现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的基本状况。模拟的海平面气压场、500 hPa 高度场、地表... 利用引进的NCARRegCM2 模式在较高分辨率情况下,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7月) 气候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真实地再现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的基本状况。模拟的海平面气压场、500 hPa 高度场、地表温度场以及对流层高、低层风场等的分布形式,都与实测场比较一致。并且较好地模拟出了7 月中旬副热带高压的北跳。模式模拟的夏季降水场分布形式也与观测结果一致,高、低值中心都对应较好,不足之处是模拟中心值偏强,尤其是黄河上游的高值中心偏高近5 倍,江南地区的低值中心偏低1 倍左右,这可能是由侧边界条件引起的。位于模式区域中部的华北地区降水模拟较好,区域平均7 月份降水为173 .5 mm ,与观测结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中国东部地区 夏季气候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夏季中国地区降水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邹旭东 谢正辉 +1 位作者 史学丽 王澄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7-783,共7页
利用NCEP/NCAR大尺度再分析资料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了2003年夏季(6~8月)中国地区的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结果表明,RegCM-NCC较好地模拟出江淮地区的洪涝,但是对江南和华南发生的严重伏旱的模拟不明显;模式模拟的土壤含水... 利用NCEP/NCAR大尺度再分析资料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了2003年夏季(6~8月)中国地区的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结果表明,RegCM-NCC较好地模拟出江淮地区的洪涝,但是对江南和华南发生的严重伏旱的模拟不明显;模式模拟的土壤含水量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地区的降水和洪涝状况,包括江淮地区的洪涝和江南、华南发生的严重伏旱;江淮地区前期高土壤含水量及后期强降水是该地区洪涝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数值模拟 降水及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尺度区域气候模拟适应调整时间选取问题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5
12
作者 钟中 胡轶佳 +1 位作者 闵锦忠 徐洪蕾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9-477,共9页
文中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以1998年夏季中国异常气候事件为例,对季节尺度区域气候模拟适应调整时间的选取问题进行了数值研究。共做了11个试验,每个试验的适应调整时间最短为10 d,最长为6个月,以检验适应调整时间长短对夏季中国异常... 文中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以1998年夏季中国异常气候事件为例,对季节尺度区域气候模拟适应调整时间的选取问题进行了数值研究。共做了11个试验,每个试验的适应调整时间最短为10 d,最长为6个月,以检验适应调整时间长短对夏季中国异常气候事件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大气变量而言,模式通常在经过4—8 d的适应调整时间后,就进入"气候模态"运行,此后模拟误差主要是由于模式对区域内大气过程描述能力不足造成的,对适应调整时间选取不再敏感,这进一步证实了区域气候模拟是一个边值问题的观点。各气候区平均降水量模拟结果受适应调整时间影响也不大,但不同的适应调整时间对降水分布格局模拟将产生一定影响,降水分布模拟结果随适应调整时间的不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通常出现在强降水发生区域。总之,对于季节尺度降水模拟,适应调整时间大于2个月效果更好。对降水分布格局模拟误差和东亚夏季风系统进退过程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模式对受夏季风系统影响比较大的区域模拟的降水相关系数变化性也比较大,因此,发展合适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以提高受夏季风系统直接影响区域强降水过程的描述能力是改进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区域夏季气候模拟效果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季节尺度 适应调整时间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的模拟研究──3个区域气候模式的对比 被引量:27
13
作者 赵宗慈 罗勇 +3 位作者 R.Leung S.Ghan W.C.Wang H.Wei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00期116-123,共8页
全球环流模式在东亚地区模拟可靠性评估研究表明存在不确定性,尤以降水更明显.该模式更难于模拟小范围(如一个省)和小时间尺度(如日)的气候变化.本研究用3个区域气候模式作1991年东亚夏季(5~8月)季风洪涝气候的模拟.... 全球环流模式在东亚地区模拟可靠性评估研究表明存在不确定性,尤以降水更明显.该模式更难于模拟小范围(如一个省)和小时间尺度(如日)的气候变化.本研究用3个区域气候模式作1991年东亚夏季(5~8月)季风洪涝气候的模拟.其模拟结果与观测场作了严格的对比并进行了3个模式的相互对比.研究表明,3个区域气候模式成功地模拟了1991年夏季发生在我国江淮流域及日本南部的洪涝和几次特大暴雨过程以及相应的大气环流形势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模拟研究 气候模式 洪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我国中、东部夏季气候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2
14
作者 廉丽姝 束炯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2-170,共9页
利用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ICTP,2004年)对1994、1997、1998年我国夏季(6~8月)气候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积云对流方案对降水场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真实地描述出我国夏季温度场的主要高、低... 利用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ICTP,2004年)对1994、1997、1998年我国夏季(6~8月)气候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积云对流方案对降水场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真实地描述出我国夏季温度场的主要高、低温中心及月际变化,但模拟的气温场偏低;选择不同的积云对流方案对降水的模拟结果影响很大,采用Grell积云对流方案模拟出的我国夏季降水场最接近观测场,较好地模拟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主要雨带的大致位置及变化,但雨带的位置偏南、中心降水量值偏大;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模拟结果和实际观测场较为一致,但西风带的位置偏南,相应地副热带高压588位势什米线位置较观测场向东南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中国 夏季气候 数值模拟 位势高度 气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冬季风多年平均特征的模拟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巧萍 丁一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30-40,共11页
利用改进的区域气候模式 (RegCM- NCC)对东亚区域进行了连续 5年 ( 1 998~ 2 0 0 2年 )的气候模拟 ,并对模拟的东亚冬季风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 :该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东亚地区冬季平均环流特征 ,较真实反映出冬季低层大陆... 利用改进的区域气候模式 (RegCM- NCC)对东亚区域进行了连续 5年 ( 1 998~ 2 0 0 2年 )的气候模拟 ,并对模拟的东亚冬季风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 :该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东亚地区冬季平均环流特征 ,较真实反映出冬季低层大陆冷高压的平均位置与强度 ,也能够揭示出冬季风场变化的主要特征 ,如低层的冬季风气流及高层的西风急流 ;对冬季风强度及年际变化也有较好的反映 ,对冬季季风涌出现的频率、主要区域以及温度的演变等气候特征的模拟与实况一致。通过比较分析 ,对该模式在东亚冬季风等方面模拟性能有较全面的认识 ,便于模式的应用及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地区 冬季风 多年平均特征 环流特征 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地形对华北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13
16
作者 闫冠华 李巧萍 李瑞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351-358,共8页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对华北地区1996年夏季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照中国台站的实测资料,对模拟的夏季降水量日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太行山地形敏感性试验,模拟了太行山脉地形高度变化对1996年夏季发生在华...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对华北地区1996年夏季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照中国台站的实测资料,对模拟的夏季降水量日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太行山地形敏感性试验,模拟了太行山脉地形高度变化对1996年夏季发生在华北地区的3次典型暴雨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Reg CM3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1996年夏季华北地区雨带位置及主要降水过程,对3次典型暴雨过程中暴雨中心的落区及位置移动均有较好的表现,不足的是模拟的降水量偏大.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太行山地形对华北暴雨天气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对于不同型态的暴雨过程,地形的影响有不同表现.对于太行山区型暴雨,太行山地形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导致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增加,而去掉地形后太行山两侧降水明显减少;对于回流型暴雨,降水系统从东北地区南部向西南方向移动,低层气流主要为偏东型气流,地形的存在对于降水系统的西移速度及降水落区均有重要影响,去掉地形后太行山东侧降水明显减少;对于东移型暴雨,降水从太行山南麓向东北方向移动,太行山脉对于环流形势的影响并不明显,因而仅影响降水强度,对降水位置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暴雨 太行山地形 数值模拟 区域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σ坐标系区域气候模式对冬夏季月平均场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华强 钱永甫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37-345,共9页
在钱永甫等(1985)研制的Pσ混合坐标系原始方程模式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有限区域的嵌套细网格数值模式,并首先用于区域气候的模拟试验.利用GFDL10年的月平均资料做嵌套,分别对1月和7月的气候平均场做了模拟,模拟... 在钱永甫等(1985)研制的Pσ混合坐标系原始方程模式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有限区域的嵌套细网格数值模式,并首先用于区域气候的模拟试验.利用GFDL10年的月平均资料做嵌套,分别对1月和7月的气候平均场做了模拟,模拟的雨带及气压系统的位置和强度与实际场基本一致,模式较准确地再现了冬,夏季的区域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月平均场 数值模拟 P-σ坐标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变网格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东部春季的区域气候模拟 被引量:5
18
作者 辛晓歌 周天军 李肇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2-692,共11页
将法国动力气象实验室发展的变网格全球大气环流模式LMDZ4在东亚地区进行加密,并使用ERA-40再分析资料进行环流强迫,对1958—2000年每年春季开展区域气候模拟,将模拟的4—5月气候平均态、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与观测进行了对比。模式能够较... 将法国动力气象实验室发展的变网格全球大气环流模式LMDZ4在东亚地区进行加密,并使用ERA-40再分析资料进行环流强迫,对1958—2000年每年春季开展区域气候模拟,将模拟的4—5月气候平均态、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与观测进行了对比。模式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出4—5月东亚地区气候平均大气环流、降水和气温的空间分布,对对流层中、高层环流的模拟比对低层环流的模拟更接近于观测;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地面气候的模拟偏差主要表现为:中国中东部和华南地区偏暖偏湿,而华北则为偏冷偏湿。中东部地区的降水量比观测偏多约1.6mm/d;模拟的地表气温在华北偏低约1.4℃,在中东部和华南均偏高超过0.5℃。模式对降水的模拟偏差与其模拟的低层南支西南气流和北部西北气流均偏强有关。模式对中国东部对流层,尤其是对流层中上层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具有很好的再现能力,各物理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都在0.6以上。模式也能很好地模拟出中国东部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率,在华北、中东部和华南,观测和模拟值在1958—2000年的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模式还能够模拟出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中东部干旱和东北地区降水增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也能够再现黄淮流域年代际增温的现象。因此,该模式对东亚区域气候的模拟不仅对东亚春季气候平均态具有较好的再现能力,而且对中国东部春季气候的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化也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网格模式 区域气候模拟 春季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σRCM模式对中国区域气候季节变化的模拟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华强 钱永甫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5-170,共6页
通过对区域气候季节变化的模拟 ,对 p-σ坐标系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进行了检验。模式较准确地再现了中国区域气候系统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及中国东部降水带的季节性进退 ,模拟的各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趋势也与实况基本相符 ,但模式低... 通过对区域气候季节变化的模拟 ,对 p-σ坐标系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进行了检验。模式较准确地再现了中国区域气候系统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及中国东部降水带的季节性进退 ,模拟的各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趋势也与实况基本相符 ,但模式低估了华东和华南地区的春季降水 ,而高估了华东、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秋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形势场 温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有限区域模式对1979年7月气候平均场的模拟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玉春 吕世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使用一个有限区域数值模式,以1979年7月1日00:00为初值,用7月份每天的实况资料进行侧边界嵌套,对模式连续积分31d。模拟的7月气候平均状态与实况比较表明:模拟结果与实况场较为一致,该模式可用于研究区域气候变化... 使用一个有限区域数值模式,以1979年7月1日00:00为初值,用7月份每天的实况资料进行侧边界嵌套,对模式连续积分31d。模拟的7月气候平均状态与实况比较表明:模拟结果与实况场较为一致,该模式可用于研究区域气候变化问题。逐日积分的高度场和温度场的S1评分表明:随积分时间的延长模式的预报结果仍可信,300和500hPa高度场的S1评分最高值分别为0.27和0.31,各层温度场的均方根误差最小值分别为0.8和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 有限区域模式 数值模拟 气候平均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