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井工煤矿开发过程甲烷排放核算方法现状及趋势
1
作者 张进华 陈伟崇 +4 位作者 刘冰 李琦 张龙年 王锐 赵香龙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2,共6页
控制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板块,开展准确的碳排放监测和核算是一切碳减排技术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全生命周期法和井工煤矿开采常规工艺流程分析了井工煤炭开发过程甲烷排放主要来源及核算边界,针对重点排放... 控制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板块,开展准确的碳排放监测和核算是一切碳减排技术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全生命周期法和井工煤矿开采常规工艺流程分析了井工煤炭开发过程甲烷排放主要来源及核算边界,针对重点排放源CH_(4),梳理了现有碳核算模型中CH_(4)计算方法,结合当下我国“双碳”战略和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最新协议精神,探讨现有井工煤矿碳核算中CH_(4)计算方法存在问题和技术难题。研究指出井下开采过程甲烷排放和矿后活动甲烷排放是煤炭开采过程重点监测对象,是碳核算偏差较大的主因,是未来开展精细化监测、核算和核查的重要方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井工煤矿监测存在问题和未来技术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工煤矿 碳减排模型 甲烷核算方法 高精度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与回归分析的巷道内喷雾降尘后煤尘粒度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江丙友 章玉前 +3 位作者 余昌飞 计犇 王浩宇 刘壮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153,共11页
为探究影响喷雾降尘效果的主要因素对喷雾降尘后煤尘粒度的作用规律,获得表征影响因素与喷雾降尘后煤尘的粒径参数间定量的数学模型。基于搭建的喷雾除尘综合实验平台,应用正交试验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喷雾架距尘源距离、巷道风速和喷... 为探究影响喷雾降尘效果的主要因素对喷雾降尘后煤尘粒度的作用规律,获得表征影响因素与喷雾降尘后煤尘的粒径参数间定量的数学模型。基于搭建的喷雾除尘综合实验平台,应用正交试验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喷雾架距尘源距离、巷道风速和喷嘴供水压力3个因素作用下喷雾降尘后煤尘特征粒径D_(90)的变化规律,并对25组试验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均方差决策法,确定了各影响因素在喷雾降尘后煤尘D_(90)中所占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构建了基于加权的喷雾降尘后煤尘D_(90)多元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并将其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喷雾降尘后煤尘D_(90)随喷雾架距尘源距离的增加而降低,随风速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供水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全尘、呼尘降尘效率和D_(90)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喷雾降尘效果越好,喷雾降尘后煤尘D_(90)越大;基于加权的喷雾降尘后煤尘D_(90)预测模型准确性更高,误差较小,可准确表征喷雾降尘后煤尘D_(90)与喷雾架距尘源距离、巷道风速和喷嘴供水压力3个影响因素间的定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尘粒径分布 喷雾降尘效率 正交试验 回归分析 均方差决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工煤矿全生命周期甲烷捕集核算及减排路径 被引量:3
3
作者 原白云 岳宗耀 +2 位作者 高保彬 李兵兵 贾天让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甲烷减排是我国碳减排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甲烷捕集核算体系是实现甲烷减排的前提。以甲烷近零排放为目标,结合《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IPCC—2019》和煤炭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国家标准,提出了井工煤矿全生命周期中地质勘探、煤炭... 甲烷减排是我国碳减排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甲烷捕集核算体系是实现甲烷减排的前提。以甲烷近零排放为目标,结合《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IPCC—2019》和煤炭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国家标准,提出了井工煤矿全生命周期中地质勘探、煤炭开采、矿后活动和煤矿废弃各阶段甲烷捕集的具体核算方法,构建了井工煤矿全生命周期甲烷捕集核算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井工煤矿甲烷减排路径及其实施方案。研究结果可为井工煤矿甲烷治理与低碳发展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工煤矿 全生命周期 甲烷捕集核算 减排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采空区充填材料配比优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嘉勇 邱艳兵 +4 位作者 崔啸 郭立稳 郑庆学 武建国 关联合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33,共8页
为解决采空区垮落和瓦斯扩散问题,分别选用矿渣、粉煤灰和水泥作为充填材料的骨料、细料和胶结剂,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设计配比试验,以质量浓度、材料比例和矿渣粒径作为单因素影响因子,材料流动性、抗压强度和... 为解决采空区垮落和瓦斯扩散问题,分别选用矿渣、粉煤灰和水泥作为充填材料的骨料、细料和胶结剂,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设计配比试验,以质量浓度、材料比例和矿渣粒径作为单因素影响因子,材料流动性、抗压强度和渗透率为响应目标值,分析料浆质量浓度、材料比例和矿渣粒径对充填材料流动性、抗压强度和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建立非线性回归方程,优化多目标条件下的充填材料配比。研究结果表明:①粉煤灰的火山灰效应会影响充填材料的水化反应进程,随着粉煤灰比例增大,各龄期的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各龄期的渗透率增大;②矿渣表面粗糙,密度变化较大,在养护后期,随着矿渣粒径增大,材料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材料渗透率减小;③充填材料的最佳材料配比为水泥∶粉煤灰∶矿渣=1∶3∶5,其中料浆质量浓度为80%,矿渣粒径为5~10 mm;④该配比条件下的充填材料浆体流动度为20.5 cm,14 d渗透率为0.021×10^(-14)m^(2),14 d抗压强度为22.2 MPa。研究成果为采空区减沉与瓦斯封存协同治理提供了基础参数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材料 采空区减沉 瓦斯封存 力学性能 渗透特性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环境效益评估
5
作者 赵琼 胡溪 +3 位作者 张伟 张增凯 薛文博 赵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54-1562,共9页
燃煤小锅炉(≤35 t·h^(-1))作为散煤消耗的主要设备之一,其排放也是京津冀等区域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尽管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关于其城市尺度的环境效益评估尚不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精准减排策略... 燃煤小锅炉(≤35 t·h^(-1))作为散煤消耗的主要设备之一,其排放也是京津冀等区域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尽管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关于其城市尺度的环境效益评估尚不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精准减排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基于生态环境部收集的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清单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京津冀地区城市级燃煤小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并利用WRF-CAMx空气质量模型模拟评估2013-2017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的环境效益。结果显示,2013-2017年期间,京津冀地区完成约8万台、16.5万蒸吨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累积减煤量高达3.18×10^(7)t。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对大气污染控制具有重要作用,2013-2017年京津冀地区常规大气污染物NO_(x)、SO_(2)、PM_(2.5)、PM_(10)和VOCS的减排量分别为4.77×10^(4)、19.3×10^(4)、2.85×10^(4)、3.02×10^(4)、1.54×10^(4)t。但其规模与污染物减排量不成比例,≤1 t·h^(-1)的燃煤小锅炉虽然仅占京津冀地区总清洁改造规模的15.9%,但其对PM_(2.5)和PM_(10)的减排贡献高达74.6%和89.2%。空气质量模拟结果也表明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PM_(2.5)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1.96%、3.54%和2.95%。工业密集区的改善效果尤为显著,最高降幅可达2.72μg·m^(-3)。不同改造方式中,煤改气及淘汰对空气质量改善贡献最大,这主要与其改造规模大小分布相一致。研究结果有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的必要性和潜在环境改善效果,亦可为东北地区、天山北坡城市群等城市群深化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以及推进65 t·h^(-1)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树立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 京津冀地区 锅炉规模 改造方式 减煤量 大气污染物减排 空气质量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失活商业脱硝催化剂制备的再生SCR催化剂性能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周子健 刘小伟 +4 位作者 葛振武 夏永俊 廖志强 江盟 邵海忠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614-2621,共8页
为了解决燃煤电厂废弃商业SCR催化剂的处理以及充分利用锰基SCR催化剂的低温活性,提出了失活商业SCR催化剂再生的新方法:将失活的商业SCR催化剂作为载体,利用多步浸渍法,将锰氧化物(MnO_x)负载于载体上,制备成新的脱硝催化剂。利用XRF,X... 为了解决燃煤电厂废弃商业SCR催化剂的处理以及充分利用锰基SCR催化剂的低温活性,提出了失活商业SCR催化剂再生的新方法:将失活的商业SCR催化剂作为载体,利用多步浸渍法,将锰氧化物(MnO_x)负载于载体上,制备成新的脱硝催化剂。利用XRF,XRD,SEM,XPS和N_2等温吸附等测试技术对新鲜催化剂、失活催化剂以及再生催化剂进行表征,以探究再生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相比失活催化剂带来的变化。结果发现,针对采用的原始失活催化剂来说,MnO_2负载质量分数为4.67%时,催化剂的综合理化性能和催化剂的脱硝活性最优。另外,再生的催化剂在250℃条件下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脱硝活性,说明再生的催化剂具有更宽的活性温度窗口。再生催化剂中起到催化作用的是未中毒的V_2O_5以及负载的MnO_x。MnO_x可能为催化剂带来了低温活性。同时,催化剂在高空速下依然可以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该再生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废弃的SCR催化剂的再生,还可以提升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失活商业SCR催化剂 NO还原 Mn OX 催化剂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电位对低煤阶煤生物甲烷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夏大平 陈鑫 +1 位作者 苏现波 吴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7-110,125-126,共4页
氧化还原电位(Eh)是煤层生物甲烷生成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为了解其对煤层生物甲烷产出的影响以及产甲烷的动力学过程,在实验室采用-102mV、-153mV、-208mV、-284mV、-315mV这5个氧化还原电位值,对河南义马低煤阶煤样品进行了生物甲烷... 氧化还原电位(Eh)是煤层生物甲烷生成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为了解其对煤层生物甲烷产出的影响以及产甲烷的动力学过程,在实验室采用-102mV、-153mV、-208mV、-284mV、-315mV这5个氧化还原电位值,对河南义马低煤阶煤样品进行了生物甲烷模拟产出实验,采用气相色谱仪对不同反应阶段生成气体的成分及生成量进行检测,同时对菌种源中微生物进行培养计数。结果表明:①不同Eh条件下的实验均有甲烷的生成,氧化还原电位较低时产甲烷菌的繁殖更加快速,在-284mV时生物甲烷的浓度最大,-102mV时最小;②通过平板计数法,分析了产甲烷过程和细菌生长动力学机理——整个产甲烷生成过程也是微生物生长代谢的过程,间接证明了产气量大小变化的原因。结论认为,Eh对于煤层生物甲烷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电位 低煤阶 煤层 生物甲烷 生成 影响 微生物 平板计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煤层底板破坏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雷文杰 汪国华 薛晓晓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9-303,共5页
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求得煤层开采后底板岩体破坏滑移面,并给出底板塑性区贯通过程,得出其滑移线与理论形态相近,底板塑性滑移形状类似Prandtl型,并与滑移线理论计算结算进行了对比,两者误差在10%以内,说明了采用有限元法求解煤层底... 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求得煤层开采后底板岩体破坏滑移面,并给出底板塑性区贯通过程,得出其滑移线与理论形态相近,底板塑性滑移形状类似Prandtl型,并与滑移线理论计算结算进行了对比,两者误差在10%以内,说明了采用有限元法求解煤层底板破坏情况是可行的。并用于模拟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底板及下伏煤层卸压范围,为保护层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瓦斯来源提供理论依据。说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可用于确定承压水体上煤层开采其底板所需的临界厚度和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的有效层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滑移线 煤层底板 保护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流体发电种子循环和还原法再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蓝计香 金保升 +3 位作者 李大骥 唐楚明 杨明珍 徐跃年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磁流体发电由于使用种子使得它在现代工业条件下得以实现,也由于钾的优良的捕硫性能,使之具有低污染的特性.然而,由于钾盐价格昂贵,它在电站中的循环使用成为估价磁流体发电特别是燃煤磁流体发电经济性的核心,我国钾资源贫乏,实现钾种... 磁流体发电由于使用种子使得它在现代工业条件下得以实现,也由于钾的优良的捕硫性能,使之具有低污染的特性.然而,由于钾盐价格昂贵,它在电站中的循环使用成为估价磁流体发电特别是燃煤磁流体发电经济性的核心,我国钾资源贫乏,实现钾种子的良好循环显得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体发电 种子 循环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在高温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段锋 马爱琼 +1 位作者 肖国庆 尹洪峰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811-1816,共6页
围绕煤矸石在高温材料领域的应用和研究现状,概述了煤矸石的分类、化学组成及主要矿物成分高岭石的结构特征。分析了煤矸石经过氧化和非氧化气氛下的高温煅烧过程和反应机理,可以充分利用煤矸石中Al2O3、SiO2、有机碳三种主要成分合成... 围绕煤矸石在高温材料领域的应用和研究现状,概述了煤矸石的分类、化学组成及主要矿物成分高岭石的结构特征。分析了煤矸石经过氧化和非氧化气氛下的高温煅烧过程和反应机理,可以充分利用煤矸石中Al2O3、SiO2、有机碳三种主要成分合成耐火材料和陶瓷。阐述了煤矸石通过碳热还原氮化反应合成Saloon材料及其Sialon复相材料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为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位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高温材料 SIALON材料 碳热还原氮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制甲醇过程的碳排放核算及减排对策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丽 周铭 虞斌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9-525,共7页
借鉴国内外化工行业碳排放核算的经验与实践,构建了煤制甲醇过程的碳排放核算体系,明确了碳排放核算边界和排放源,分析了主要碳排放活动类型及相应核算方法,确定了碳排放活动水平数据及相关参数的获取方法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某... 借鉴国内外化工行业碳排放核算的经验与实践,构建了煤制甲醇过程的碳排放核算体系,明确了碳排放核算边界和排放源,分析了主要碳排放活动类型及相应核算方法,确定了碳排放活动水平数据及相关参数的获取方法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某大型煤制甲醇企业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煤制甲醇过程的碳排放总量中38.35%为间接排放,60.46%为工业生产过程排放,而作为原料的原煤自身的氢碳组分比不满足合成甲醇的化学计量比要求是造成大量过程排放的重要原因。针对煤制甲醇企业的排放结构和强度特征,从提升碳元素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探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和开展碳减排指标交易等方面提出了碳减排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甲醇 碳排放 核算方法 减排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2O_3-SiO_2体系深度还原过程动力学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泽红 李国峰 +1 位作者 高鹏 韩跃新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2-285,共4页
采用等温法和非等温法,分析了Fe2O3-SiO2体系深度还原过程的动力学.等温法试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升高还原温度,有利于焦炭气化反应的进行,进而增加反应的还原度和还原速率.等温法确定的Fe2O3-SiO2体系深度还原反应符合Avrami-Erofeev模... 采用等温法和非等温法,分析了Fe2O3-SiO2体系深度还原过程的动力学.等温法试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升高还原温度,有利于焦炭气化反应的进行,进而增加反应的还原度和还原速率.等温法确定的Fe2O3-SiO2体系深度还原反应符合Avrami-Erofeev模型,金属铁颗粒的成核及长大是还原过程的限制性环节,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235.33 kJ/mol,指前因子为3.22×107min-1.非等温法试验表明,该体系深度还原反应在温度达到400℃之后开始发生,700℃之后还原反应速度加快,最终反应趋于平衡.非等温法确定的主要反应阶段的表观活化能为238.66 kJ/mol,指前因子为1.04×107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还原 Fe2O3-SiO2体系 等温法 非等温法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底板突水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胡巍 徐德金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2,共6页
介绍了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FLAC3D中的实现方法。在分析煤层底板突水的有限元计算判断依据的基础上,阐明了底板安全系数Fs1的意义,即底板实际岩体强度与折减后底板破坏贯通时的岩体强度的比值定义为底板安全系数,它反映了承压水体上底板... 介绍了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FLAC3D中的实现方法。在分析煤层底板突水的有限元计算判断依据的基础上,阐明了底板安全系数Fs1的意义,即底板实际岩体强度与折减后底板破坏贯通时的岩体强度的比值定义为底板安全系数,它反映了承压水体上底板岩体抵抗破坏贯通的能力。通过有限元强度折减的实例计算验证了将该方法应用于煤层开采底板突水评价的可行性。计算结果表明:案例中工作面底板破坏的计算深度在15 m左右,与实测结果一致,底板安全系数Fs1为1.38;强度折减法揭示了底板突水的两条潜在的突水路径;底板安全系数Fs1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工作面斜长及地应力的增大而减小。相较于突水系数,底板安全系数Fs1考虑因素更多,可信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 突水 风险评价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底板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维后的离散传递法及其在煤粉火焰传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娟 章明川 +3 位作者 施伯红 范卫东 赵国锋 周月桂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486-1489,1485,共5页
针对具有二维特征的辐射传热问题 ,介绍了一种降维方法。用经过降维处理的离散传递法 ( DTM)对含有吸收、发射性介质的圆管形腔体和煤粉火焰的辐射传热进行数值计算 ,并与按三维辐射计算的结果和试验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符合很好。这表... 针对具有二维特征的辐射传热问题 ,介绍了一种降维方法。用经过降维处理的离散传递法 ( DTM)对含有吸收、发射性介质的圆管形腔体和煤粉火焰的辐射传热进行数值计算 ,并与按三维辐射计算的结果和试验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符合很好。这表明 :用降维后的离散传递法描述煤粉火焰的辐射传热过程是可行和精确的。图 6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维 离散传递法 辐射传热 煤粉火焰 加热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我国煤炭减量化使用的压力指数测度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叶青海 楚鸿健 +1 位作者 张慧莹 张梅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53,共11页
煤炭是我国能源供给的主体品种,煤炭使用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双碳目标和能源保供给的双重约束下,煤炭减量化使用很迫切,但会给国民经济带来较大的压力。本文通过修正的等方差加权法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煤炭减量化使用的压力。... 煤炭是我国能源供给的主体品种,煤炭使用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双碳目标和能源保供给的双重约束下,煤炭减量化使用很迫切,但会给国民经济带来较大的压力。本文通过修正的等方差加权法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煤炭减量化使用的压力。在全国层面的分析中,本文基于ARIMA模型与ARMA-EGARCH(1,1)模型,得到了煤炭减量化使用压力指数在2021~2035年有下降的趋势,且煤炭波动的风险处于可控范围的结论;在地区视角下的研究区域层面的分析中,本文基于ARIMA模型与灰色关联度模型,得到了煤炭减量化使用压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存在地区间、地区与全国层面的异质性,在2014年后异质性逐步降低,在2021年后异质性变化将进一步平稳等结论。应坚持“先立后破”的能源转型思路,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为煤炭减量化使用创造宽松的外部经济环境;要积极赋能煤资源型地区和煤炭企业进行自我转型,降低煤资源型地区的减煤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减量 压力测度 HP滤波法 ARIMA模型 灰色关联度模型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流体发电种子还原特性的研究
16
作者 蓝计香 金保升 +2 位作者 唐楚明 杨明珍 徐跃年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2年第A00期131-134,共4页
<正> 煤还原法再生磁流体发电种子是在高温下用煤作还原剂还原硫酸钾成硫化钾,浸取液经碳化后得到碳酸钾。掌握硫酸钾还原特性和条件是实施煤还原法的技术关键,模拟台架试验的目的是为863计划磁流体发电中试电厂的工程设计提供数... <正> 煤还原法再生磁流体发电种子是在高温下用煤作还原剂还原硫酸钾成硫化钾,浸取液经碳化后得到碳酸钾。掌握硫酸钾还原特性和条件是实施煤还原法的技术关键,模拟台架试验的目的是为863计划磁流体发电中试电厂的工程设计提供数据。 1还原反应和试验装置高温下,硫酸钾和煤的还原反应以K_2SO_4+4CO=K_2S+4CO_2~气固反应为主,还原过程的速度将受碳的气化CO_2+C=2CO反应速度的控制。为有利还原反应的进行,除应有较高的反应温度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D 磁流体发电 种子还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碳捕集技术的风光-富氧燃煤发电系统容量优化配置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文伟 王维庆 +2 位作者 王海云 樊小朝 武家辉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76-189,共14页
为降低火电厂碳排放,提升风光-富氧燃煤发电系统的经济效益,提出了考虑双源双荷场景缩减与递变阶梯碳价的风光-富氧燃煤发电系统容量优化配置方法。首先,以富氧燃烧捕集技术为核心构建风光-富氧燃煤发电系统,并建立了精细化富氧燃烧模... 为降低火电厂碳排放,提升风光-富氧燃煤发电系统的经济效益,提出了考虑双源双荷场景缩减与递变阶梯碳价的风光-富氧燃煤发电系统容量优化配置方法。首先,以富氧燃烧捕集技术为核心构建风光-富氧燃煤发电系统,并建立了精细化富氧燃烧模型。同时,为应对复杂多样的源荷场景,提出双源双荷场景缩减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多场景下含递变阶梯碳价的阶梯式碳交易机制,并建立以系统年总成本最小为目标的风光-富氧燃煤发电系统容量优化配置模型。最后,基于某地区源荷数据进行仿真,并设立对比方案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双源双荷场景缩减法比传统方法的聚类效果更佳,精细化富氧燃烧模型的提出和递变阶梯碳价的制定,可进一步提升系统经济与低碳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风光-富氧燃煤发电系统 碳捕集 场景缩减法 碳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强化煤基炭膜处理含酚废水过程中的失活与再生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辛红 潘宗林 +4 位作者 徐爽 严晓青 范新飞 宋成文 王同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8-145,共8页
电场强化煤基炭膜(CM)实现了电化学氧化与膜分离技术的一体化耦合,在有机废水处理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在长周期处理过程中会出现催化活性下降、水处理性能降低的现象.以模拟含酚废水为对象研究了电场强化CM在含酚废水处理过程... 电场强化煤基炭膜(CM)实现了电化学氧化与膜分离技术的一体化耦合,在有机废水处理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在长周期处理过程中会出现催化活性下降、水处理性能降低的现象.以模拟含酚废水为对象研究了电场强化CM在含酚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失活过程与再生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和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失活前后炭膜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讨论了CM的失活机理,考察了不同处理方法对失活炭膜(CM-D)的再生效果.结果表明,在电场强化的作用下(2.0 V),CM对水中苯酚的去除效率显著提升;处理高浓度废水会加速CM的失活;CM失活的主要原因是苯酚分子电聚合生成了聚合物沉积在CM的颗粒表面,覆盖了电化学活性位点.采用溶剂清洗和电化学氧化处理难以实现CM的完全再生;热解处理表现出较好的再生性能,且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再生后CM-D的水处理性能提升,当温度为600℃时,CM-D的性能恢复到与原膜相当,说明此温度条件下处理对CM-D具有良好的再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炭膜 电场强化膜分离 含酚废水 失活机理 再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乌素露天煤矿采装环节起尘特征及其降尘方式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宇 丁小华 +2 位作者 陆翔 孔锐倩 刘志超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8-32,共5页
针对哈尔乌素露天煤矿采装作业环节持续、大量产尘现象,从采装环节粉尘污染现状出发,利用高速相机分析粉尘起尘及扩散规律,选择最优降尘方案。配置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分别为0.2%,0.5%和0.8%,吸湿剂质量分数均为0.3%的三种不同浓度抑尘... 针对哈尔乌素露天煤矿采装作业环节持续、大量产尘现象,从采装环节粉尘污染现状出发,利用高速相机分析粉尘起尘及扩散规律,选择最优降尘方案。配置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分别为0.2%,0.5%和0.8%,吸湿剂质量分数均为0.3%的三种不同浓度抑尘剂。经现场对比试验,在采装时间远超抑尘剂有效期的条件下,新型润湿型抑尘剂抑尘效果明显优于洒水降尘;同时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越高,抑尘效果越好。抑尘剂是控制露天矿山采装环节粉尘污染的有效方法,可根据现场粉尘污染情况与矿山环保治理要求综合选择合理经济的抑尘剂浓度,以对采装作业粉尘进行有效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采装环节 起尘特征 粉尘浓度 降尘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还原—氯化法处理钛精矿制备富钛料试验研究
20
作者 邵斌斌 丁伟中 +2 位作者 谈定生 尚兴付 郭曙强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9,共6页
针对氧化还原条件下获得的铁金属化率为92.5%的还原钛精矿,研究了采用FeCl_3溶液选择性浸出铁获取富钛料,考察浸出过程中各变量对铁浸出效果的影响,并对优化条件下获得的浸出液进行离子膜电解再生浸出剂。结果表明:控制液固体积质量比10... 针对氧化还原条件下获得的铁金属化率为92.5%的还原钛精矿,研究了采用FeCl_3溶液选择性浸出铁获取富钛料,考察浸出过程中各变量对铁浸出效果的影响,并对优化条件下获得的浸出液进行离子膜电解再生浸出剂。结果表明:控制液固体积质量比10∶1,在搅拌速度400r/min、浸出剂中Fe^(3+)总量与还原矿料中金属铁总量的比值R=2.3、室温、浸出1h条件下,铁浸出率为98%以上,获得TiO_2品位为76.2%的富钛料;以阴离子交换膜作隔膜,浸出液与FeCl_2溶液分别作阳极液和阴极液进行电解,浸出剂得到再生并获得金属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精矿 还原—氯化铁法 浸出 离子交换膜 电解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