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Fe_(3)O_(4)/生物炭促进红壤性水稻土中六氯苯厌氧脱氯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翠英 郁李鑫 +2 位作者 杨超 樊建凌 宋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0-1322,共13页
为明确磁铁矿(Fe_(3)O_(4))与生物炭对厌氧土壤中六氯苯(HCB)还原脱氯降解的影响及其机理,首先制备并表征了纳米Fe_(3)O_(4)、生物炭及纳米Fe_(3)O_(4)/生物炭复合材料,采用红壤性水稻土的泥浆进行厌氧培养试验,分析反应体系的pH、Eh、... 为明确磁铁矿(Fe_(3)O_(4))与生物炭对厌氧土壤中六氯苯(HCB)还原脱氯降解的影响及其机理,首先制备并表征了纳米Fe_(3)O_(4)、生物炭及纳米Fe_(3)O_(4)/生物炭复合材料,采用红壤性水稻土的泥浆进行厌氧培养试验,分析反应体系的pH、Eh、吸附态和溶解态Fe(Ⅱ)与HCB脱氯降解过程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灭菌对照处理的HCB脱氯降解作用很弱,表明HCB还原脱氯主要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添加生物炭可通过降低土壤的酸性、增强反应体系的还原性且促进生成吸附态Fe(Ⅱ)而加速HCB还原脱氯降解;纳米Fe_(3)O_(4)促进HCB还原脱氯的效果较生物炭更强,主要归因于添加纳米Fe_(3)O_(4)使反应体系中生成更多的吸附态Fe(Ⅱ);纳米Fe_(3)O_(4)/生物炭复合材料促进HCB还原脱氯的效果较纳米Fe_(3)O_(4)更强,是因为Fe_(3)O_(4)/生物炭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更大且纳米Fe_(3)O_(4)的分散性更好,更有利于反应体系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因此,与纳米Fe_(3)O_(4)和生物炭相比,纳米Fe_(3)O_(4)/生物炭复合材料是一种更加理想的HCB污染土壤的修复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态亚铁 厌氧还原脱氯 异化铁还原 电子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系统内Feammox/NDFO耦合工艺脱氮效能和机理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劲涛 信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58-4967,共10页
针对目前Feammox/NDFO耦合工艺启动慢、脱氮效能不理想等缺陷,提出基于电化学原理强化Feammox/NDFO耦合工艺的策略.实验室内搭建生物电化学系统(BES)序批式厌氧反应器(B组),同时以不加电化学系统的普通厌氧反应器(A组)为对照组.A、B两... 针对目前Feammox/NDFO耦合工艺启动慢、脱氮效能不理想等缺陷,提出基于电化学原理强化Feammox/NDFO耦合工艺的策略.实验室内搭建生物电化学系统(BES)序批式厌氧反应器(B组),同时以不加电化学系统的普通厌氧反应器(A组)为对照组.A、B两组反应器共运行100d,分析了两反应器Feammox/NDFO耦合工艺启动过程中的脱氮效能、脱氮路径验证及种群结构组成,并探讨了BES系统Feammox/NDFO强化脱氮的机理.结果表明,实验组(B组)内NH_(4)^(+)-N去除率显著提高,第76d去除率趋于100%,TN去除率达65.83%;而对照组(A组)在第100d时,对NH_(4)^(+)-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50.22%和43.01%.脱氮路径验证实验结果表明,A、B组反应器内均有Feammox、NDFO、Anammox反应发生;并且B组反应器内反硝化速率明显大于A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B组中铁循环脱氮功能菌中Desulfobacterota菌门的相对丰度较A组提高了2.34%;Thiobacillus和Denitratisoma丰度较A组分别提高了1.13%和0.87%.BES反应体系加速富集铁循环脱氮功能菌群,并可通过BES电极进行胞外电子转移,从而达到增强脱氮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铁氨氧化 硝酸盐型厌氧亚铁氧化 生物电化学系统 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异化Fe(Ⅲ)还原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红岩 高峰 杨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0-105,共6页
微生物异化Fe(Ⅲ)还原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及地球化学过程。文章围绕异化Fe(Ⅲ)还原细菌系统介绍了其代谢机理,对微生物异化Fe(Ⅲ)还原在地球化学中元素迁移和有机污染治理等环境修复方面的作用进行评述和展望。
关键词 微生物异化铁还原 异化铁还原机制 异化铁还原菌 环境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化Fe(Ⅲ)还原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4
作者 黎慧娟 彭静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33-1642,共10页
铁是地壳中含量第四丰富的元素,微生物介导的异化铁还原是自然界中Fe(Ⅲ)还原的主要途径。介绍了Fe(Ⅲ)还原菌的分类及多样性,总结了Fe(Ⅲ)还原菌还原铁氧化物机制及其产能代谢机制,概述了Fe(Ⅲ)还原菌的生态环境意义,并对未来Fe(Ⅲ)还... 铁是地壳中含量第四丰富的元素,微生物介导的异化铁还原是自然界中Fe(Ⅲ)还原的主要途径。介绍了Fe(Ⅲ)还原菌的分类及多样性,总结了Fe(Ⅲ)还原菌还原铁氧化物机制及其产能代谢机制,概述了Fe(Ⅲ)还原菌的生态环境意义,并对未来Fe(Ⅲ)还原菌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方向提出了探索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型异化铁还原菌 发酵型异化铁还原菌 GEOBACTER SHEWANELLA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培养时间对水稻土中Fe(Ⅲ)异化还原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易维洁 曲东 +1 位作者 黄婉玉 王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23-1729,共7页
为了模拟水稻土淹水过程,探讨不同淹水培养时间水稻土中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利用不同碳源的活性变化特征,以接种不同淹水时期的浙江水稻土浸提液作为微生物群落来源,以人工合成的Fe(OH)3为惟一的电子受体,不同碳源作为惟一电子供体,在30℃... 为了模拟水稻土淹水过程,探讨不同淹水培养时间水稻土中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利用不同碳源的活性变化特征,以接种不同淹水时期的浙江水稻土浸提液作为微生物群落来源,以人工合成的Fe(OH)3为惟一的电子受体,不同碳源作为惟一电子供体,在30℃恒温条件下厌氧培养,定期测定Fe(Ⅱ)含量和pH值变化,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作为电子供体时,不同淹水时期的微生物群落总体上对Fe(OH)3还原反应有较快的响应;丙酮酸盐作为碳源时,铁还原反应启动的时间整体迟于葡萄糖,Fe(Ⅱ)累积量在反应30d才表现出显著累积并逐渐趋于稳定;淹水20d的微生物群落能最先利用乳酸盐还原Fe(Ⅲ),反应15 d的Fe(Ⅱ)累积量达到601.60 mg.L-1;淹水30 d的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对乙酸盐的利用能力增强,最大Fe(Ⅱ)累计量升高到538.47 mg.L-1,Fe(Ⅲ)还原率达到75.81%。不同淹水时期利用各种碳源的体系pH表现为葡萄糖从中性下降至酸性,丙酮酸盐和乳酸盐中性偏酸,乙酸盐的pH略微偏碱,不同淹水时期出现的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是导致Fe(OH)3还原能力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碳源利用可以指示不同的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变化:淹水培养早期的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对葡萄糖和丙酮酸盐的利用较为迅速和显著,同一时期出现的微生物群落不能以乙酸盐作为电子供体;淹水培养后期的铁还原微生物群落以乳酸盐和乙酸盐为优势碳源来还原Fe(OH)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fe(Ⅲ)还原 淹水培养时间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异化还原Fe(Ⅲ)介导的As(Ⅲ)氧化转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汪明霞 王娟 司友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368-2373,共6页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作用下Fe(III)还原和As(III)氧化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Fe(III)被还原为Fe(II)的同时伴随着As(III)氧化为As(V);S.oneidensis MR-1在含低浓度As(III)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高...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作用下Fe(III)还原和As(III)氧化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Fe(III)被还原为Fe(II)的同时伴随着As(III)氧化为As(V);S.oneidensis MR-1在含低浓度As(III)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高浓度培养基上生长被抑制;As(III)通过制约菌体的生长与活性来抑制Fe(III)异化还原.同样,适量浓度的Fe(III)含量对As(III)氧化转化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是过高浓度的Fe(III)浓度使得溶液中产生过多的Fe(II),从而对As(III)氧化转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弱碱环境更有利于As(III)氧化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异化还原 氢氧化铁 As(Ⅲ Ⅴ) 氧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Fe(Ⅲ)对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及除磷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亚娥 冯娟娟 李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3-998,共6页
以SBBR反应器活性污泥作为铁还原菌菌种来源,采用兼性厌氧/严格厌氧恒温培养试验,投加不同Fe(Ⅲ)考察各条件下的异化铁还原能力,同时比较对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2种条件下Fe(Ⅲ)还原能力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依次为:Fe(OH)3>氧化铁皮&... 以SBBR反应器活性污泥作为铁还原菌菌种来源,采用兼性厌氧/严格厌氧恒温培养试验,投加不同Fe(Ⅲ)考察各条件下的异化铁还原能力,同时比较对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2种条件下Fe(Ⅲ)还原能力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依次为:Fe(OH)3>氧化铁皮>青矿>红矿,其中严格厌氧条件下较好.同时,除磷效果与其呈正相关,富集培养至7d,Fe(OH)3及氧化铁皮体系出水磷浓度均达到2mg/L以下,之后继续降低,最终达到0.5mg/L以下.结合异化铁还原除磷机理,可以证明,不同Fe(Ⅲ)表面吸附作用对TP的去除贡献较小,其主要作用为铁还原菌驱动下的化学沉淀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异化fe(Ⅲ)还原 铁还原菌 富集培养 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糖对水稻土中异化Fe(Ⅲ)还原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孙丽蓉 曲东 易维洁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66,共5页
本研究通过土壤泥浆厌氧培养的方法,在水稻土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淀粉和纤维素,探讨多糖作为电子供体对异化Fe(Ⅲ)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水稻土泥浆的厌氧培养过程中,淀粉、纤维素可以促进水稻土中的异化Fe(Ⅲ)还原,其质量浓度... 本研究通过土壤泥浆厌氧培养的方法,在水稻土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淀粉和纤维素,探讨多糖作为电子供体对异化Fe(Ⅲ)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水稻土泥浆的厌氧培养过程中,淀粉、纤维素可以促进水稻土中的异化Fe(Ⅲ)还原,其质量浓度在0~20 g/L时,Fe(Ⅱ)最大累积量和速率常数随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大,其对土壤中Fe(Ⅲ)氧化物异化还原的促进作用与土壤pH、有机质和无定形铁含量有关。对培养过程中pH与异化铁还原动力学数据的比较发现,在微生物正常生长的pH范围内,较低的pH利于Fe(Ⅲ)的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异化fe(Ⅲ)还原 淀粉 纤维素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化Fe(Ⅲ)还原菌及其还原机制的环境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曾洪学 杨玉泉 +1 位作者 屈兴红 黄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8期9843-9846,共4页
异化Fe(Ⅲ)还原菌具有强大的代谢功能和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其所具有的还原功能对于环境的生物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球生态循环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厌氧条件下,它可以Fe(Ⅲ)为末端电子受体,还原许多有毒重金属,降解利用有机... 异化Fe(Ⅲ)还原菌具有强大的代谢功能和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其所具有的还原功能对于环境的生物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球生态循环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厌氧条件下,它可以Fe(Ⅲ)为末端电子受体,还原许多有毒重金属,降解利用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对土壤中痕量金属元素和磷的释放产生重要影响,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环境除臭、防止钢铁腐蚀等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当前无论是基础还是应用研究方面,国内微生物异化Fe(Ⅲ)还原菌的相关工作仍近空白。结合国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微生物异化Fe(Ⅲ)还原菌特性、还原机制及其还原的环境意义,旨在引起国内相关人员的重视,加快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fe(Ⅲ)还原菌 还原机制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EDTA、Cr(Ⅵ)调控猪粪尿废水异化Fe(Ⅲ)还原偶联VFAs的转化能力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清明 邬红东 +1 位作者 石广军 罗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0-595,共6页
以人工合成Fe(OH)3作为电子受体,在猪粪尿废水中添加具有铁还原能力的菌株,厌氧恒温培养,通过对猪粪尿废水中添加不同浓度腐植酸、EDTA、Cr(Ⅵ),揭示3种典型理化因素调控猪粪尿废水中异化Fe(Ⅲ)还原偶联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 以人工合成Fe(OH)3作为电子受体,在猪粪尿废水中添加具有铁还原能力的菌株,厌氧恒温培养,通过对猪粪尿废水中添加不同浓度腐植酸、EDTA、Cr(Ⅵ),揭示3种典型理化因素调控猪粪尿废水中异化Fe(Ⅲ)还原偶联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转化能力。结果表明,电子穿梭体腐植酸促进Fe(Ⅲ)还原,加速VFAs降解,而络合剂EDTA和重金属Cr(Ⅵ)则会阻碍Fe(Ⅲ)还原,减缓VFAs降解。虽然三种影响因子影响机理不同、途径不同,但最终Fe(Ⅲ)还原和VFAs平衡点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fe(Ⅲ)还原 EDTA 腐植酸 Cr(Ⅵ) VF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污泥中Fe(Ⅲ)还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还原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丽平 张智 +1 位作者 李柏林 谭洪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7-630,643,共5页
采用平板分离法和柠檬酸铁还原实验法相结合,从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获得Fe(Ⅲ)还原菌F7,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对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在不同柠檬酸铁浓度和不同pH条件下的实... 采用平板分离法和柠檬酸铁还原实验法相结合,从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获得Fe(Ⅲ)还原菌F7,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对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在不同柠檬酸铁浓度和不同pH条件下的实验表明,柠檬酸铁浓度为0.32 g/L时,菌株生长情况较好,柠檬酸铁浓度为0.16 g/L时,Fe(Ⅲ)异化还原比例较高;pH 6.5时,菌株生长情况较好,Fe(Ⅲ)异化还原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fe(Ⅲ)还原微生物 系统发育分析 fe(Ⅲ)异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V(Ⅴ)对厌氧水稻土中Fe(Ⅲ)还原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婉玉 樊虎玲 +1 位作者 邱梅 曲东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9-194,共6页
采用厌氧恒温培养体系,研究添加氧化铁、葡萄糖和V(Ⅴ)对水稻土中铁还原的影响,同时测定土壤中V(Ⅴ)质量分数的变化,探讨Fe(Ⅲ)与V(Ⅴ)还原间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添加碳源能有效促进厌氧条件下微生物的Fe(Ⅲ)还原与V(Ⅴ)还原;添加氧... 采用厌氧恒温培养体系,研究添加氧化铁、葡萄糖和V(Ⅴ)对水稻土中铁还原的影响,同时测定土壤中V(Ⅴ)质量分数的变化,探讨Fe(Ⅲ)与V(Ⅴ)还原间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添加碳源能有效促进厌氧条件下微生物的Fe(Ⅲ)还原与V(Ⅴ)还原;添加氧化铁后,体系的铁还原潜势显著提高,但被铁悬液和土壤吸附的V(Ⅴ)释放受到抑制,还原量降低,Fe(Ⅲ)与V(Ⅴ)还原的进程均被延长;添加V(Ⅴ)可加快微生物Fe(Ⅲ)还原过程,但不会改变其最终还原量。V(Ⅴ)还原量的大小与土壤中异化铁还原体系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异化铁还原 钒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异化还原对聚磷菌厌氧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任丽平 张智 唐韵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1-123,共3页
以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主要除磷功能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Fe(Ⅲ)的异化还原对菌株生长和除磷特性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Fe(Ⅲ)的质量浓度和不同pH值条件下的情况。实验表明,Fe(Ⅲ)的异化还原有利于菌株的生长,促进了菌株释磷和厌氧吸磷。... 以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主要除磷功能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Fe(Ⅲ)的异化还原对菌株生长和除磷特性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Fe(Ⅲ)的质量浓度和不同pH值条件下的情况。实验表明,Fe(Ⅲ)的异化还原有利于菌株的生长,促进了菌株释磷和厌氧吸磷。Fe(Ⅲ)质量浓度为0.078 g/L时,菌生长情况较好,厌氧释磷和吸磷效果较佳;pH=6.5时,菌株释磷和厌氧吸磷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Ⅲ)异化还原 活性污泥 聚磷菌 除磷特性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ewanella sp.RQs-106还原Fe(Ⅱ)EDTA-NO产氨过程影响因素
14
作者 高嘉欣 路达 +1 位作者 张玉 周集体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2-370,共9页
考察了菌株Shewanella sp.RQs-106还原Fe(Ⅱ)EDTA-NO产氨过程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适宜操作条件.结果表明,乙酸钠和柠檬酸钠不能作为菌株RQs-106的电子供体,较适宜的电子供体为乳酸钠,在36 h内产氨率可达到99%.C/N质量比值过高... 考察了菌株Shewanella sp.RQs-106还原Fe(Ⅱ)EDTA-NO产氨过程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适宜操作条件.结果表明,乙酸钠和柠檬酸钠不能作为菌株RQs-106的电子供体,较适宜的电子供体为乳酸钠,在36 h内产氨率可达到99%.C/N质量比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菌株的Fe(Ⅱ)EDTA-NO降解率和产氨率产生影响,最适宜的C/N质量比值为20.Fe(Ⅱ)EDTA-NO浓度过高会抑制菌株活性,导致Fe(Ⅱ)EDTA-NO难以被降解,本实验条件下宜控制Fe(Ⅱ)EDTA-NO浓度为1 mmol/L.当初始pH为5.0~6.0时,菌株RQs-106不能还原Fe(Ⅱ)EDTA-NO,当初始pH值升高到7.2~9.0时,可将Fe(Ⅱ)EDTA-NO还原为氨氮,但碱性过大对菌株RQs-106活性有抑制,较适宜的pH值为8.0.菌株可在20~35℃内还原Fe(Ⅱ)EDTA-NO并产氨,最适温度为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Ⅱ)EDTA-NO 异化硝酸盐还原为氨(DNRA) 希瓦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_(2)促进剩余污泥水解新原理:Fe(Ⅱ)氧化与Fe(Ⅲ)还原
15
作者 孟雨桐 赵智强 +1 位作者 高金索 张耀斌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5-164,共10页
剩余污泥的水解破壁是其厌氧消化的限速步骤。投加Fe(Ⅲ)氧化物可富集具有异化铁还原功能的Fe(Ⅲ)还原菌,强化复杂有机物的分解,是一种促进剩余污泥水解破壁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实际工程中,连续投加Fe(Ⅲ)氧化物不经济。亚硝酸盐作为反... 剩余污泥的水解破壁是其厌氧消化的限速步骤。投加Fe(Ⅲ)氧化物可富集具有异化铁还原功能的Fe(Ⅲ)还原菌,强化复杂有机物的分解,是一种促进剩余污泥水解破壁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实际工程中,连续投加Fe(Ⅲ)氧化物不经济。亚硝酸盐作为反硝化中间产物,被报道能促进污泥水解破壁,同时可将污泥中的Fe(Ⅱ)化学氧化为Fe(Ⅲ),但对于亚硝酸盐引发的Fe(Ⅱ)氧化和Fe(Ⅲ)还原过程对污泥水解破壁及后续厌氧消化的影响却鲜有报道。向剩余污泥中添加亚硝酸盐,发现其中97.3%的Fe(Ⅱ)被氧化为Fe(Ⅲ),进而参与异化铁还原。扫描电镜和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添加亚硝酸盐组污泥水解破壁明显,有机物大量释出;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添加亚硝酸盐组反硝化细菌和Fe(Ⅲ)还原菌显著富集。厌氧消化结束后,相比对照组(未添加亚硝酸盐),添加亚硝酸盐组污泥减量化和累积甲烷产量分别提高21%和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水解破壁 异化铁还原 亚硝酸盐 fe(Ⅱ)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铁矿物对酱香型白酒封窖泥厌氧消化的影响
16
作者 杨亚飞 陈贺振 +5 位作者 周建国 高小旭 陈笔 杨帆 王岩 王莉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3,共6页
通过向废弃窖泥厌氧消化系统中分别添加强氧化性的水铁矿和弱氧化性但有导电性的磁铁矿,考察Fe(Ⅱ)、有机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等的变化,探究不同类型Fe(Ⅲ)矿物对窖泥厌氧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铁矿组富集铁还原菌,Fe(Ⅱ)含量第12天迅... 通过向废弃窖泥厌氧消化系统中分别添加强氧化性的水铁矿和弱氧化性但有导电性的磁铁矿,考察Fe(Ⅱ)、有机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等的变化,探究不同类型Fe(Ⅲ)矿物对窖泥厌氧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铁矿组富集铁还原菌,Fe(Ⅱ)含量第12天迅速增加至900 mg/L,表明水铁矿发生了异化铁还原。磁铁矿组与对照组中Fe(Ⅱ)含量几乎一致,说明磁铁矿没有发生异化铁还原。水铁矿组和磁铁矿组中COD去除量分别比空白组增加了16.1%和4.9%,表明水铁矿和磁铁矿均促进了有机物的去除。磁铁矿组富集了Geobacter和Methanosarcina,促进了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ET),增加了23.4%的甲烷产量,而水铁矿抑制甲烷化,降低了32.2%的甲烷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fe(Ⅲ)矿物 直接种间电子传递 异化铁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堆肥腐殖质还原菌异化铁还原能力评估与调控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昕宇 范钰莹 +4 位作者 席北斗 檀文炳 何小松 张慧 李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815-3822,共8页
通过富集不同来源堆肥过程中的腐殖质还原菌,并分析比较其异化铁还原能力差异,发现其电子转移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蛋白类>纤维素类>木质素类.相关性分析表明,Leucobacter、Clostridiumsensustricto和Sporosarcina是极显著影响异... 通过富集不同来源堆肥过程中的腐殖质还原菌,并分析比较其异化铁还原能力差异,发现其电子转移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蛋白类>纤维素类>木质素类.相关性分析表明,Leucobacter、Clostridiumsensustricto和Sporosarcina是极显著影响异化铁还原的腐殖质还原菌属.利用冗余分析探究关键腐殖质还原菌与堆肥过程微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发现可溶性有机氮是影响这些关键腐殖质还原菌变化的主要微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堆肥微环境因子与关键腐殖质还原菌菌群结构之间的响应关系,提出一种促进异化铁还原相关的腐殖质还原菌生长的调控方法.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堆肥中影响腐殖质还原菌群落的关键因素,而且对于环境中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也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质还原菌 16SrDNA 异化铁还原 冗余分析 堆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化学还原法处理六价铬模拟废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琳 肖玫 +1 位作者 吴峰 邓南圣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37,共3页
在高压汞灯照射下,Fe(III)-草酸盐配合物体系能够对含Cr(VI)的模拟废水进行光化学还原处理。在Cr(VI)初始浓度0.5~2.0mg/L范围内,光化学还原反应速率随浓度增加而减小。在废水pH值为3.0~6.0的范围内,pH=3.0时,光化学还原速率最快。在... 在高压汞灯照射下,Fe(III)-草酸盐配合物体系能够对含Cr(VI)的模拟废水进行光化学还原处理。在Cr(VI)初始浓度0.5~2.0mg/L范围内,光化学还原反应速率随浓度增加而减小。在废水pH值为3.0~6.0的范围内,pH=3.0时,光化学还原速率最快。在实验选择的[Fe(III)]和草酸盐浓度范围内,Fe(III)和草酸盐浓度的增加可提高Cr(VI)的光化学还原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Cr(Ⅵ) fe(Ⅲ)-草酸盐配合物 光化学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作用下铁(Ⅲ)对有机污染物的氧化 被引量:11
19
作者 谭盈盈 郑平 姜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0-354,共5页
一些铁还原菌能够以 Fe( )为唯一的电子受体 ,将有机污染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利用铁还原菌的这一性能 ,可以开发厌氧生物修复技术 ,原位净化被有机物污染的环境。本文对铁还原菌及其作用机理、以及与铁还原相藕联的有机物降解及其在生物... 一些铁还原菌能够以 Fe( )为唯一的电子受体 ,将有机污染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利用铁还原菌的这一性能 ,可以开发厌氧生物修复技术 ,原位净化被有机物污染的环境。本文对铁还原菌及其作用机理、以及与铁还原相藕联的有机物降解及其在生物修复中的潜在作用作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作用 铁(Ⅲ) 有机污染物 氧化 铁还原菌 铁异化型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沉积物中氧化铁的异化还原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佳佳 易维洁 曲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89-1794,共6页
采用厌氧泥浆培养试验,通过对体系中Fe(Ⅱ)含量变化测定,明确了不同海区沉积物样品中Fe(Ⅲ)的厌氧还原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采样位置的沉积物中Fe(Ⅲ)的还原潜势存在一定差异,除S17及S7样点外其他样品的Fe(Ⅱ)生成量都在3~5 mg.... 采用厌氧泥浆培养试验,通过对体系中Fe(Ⅱ)含量变化测定,明确了不同海区沉积物样品中Fe(Ⅲ)的厌氧还原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采样位置的沉积物中Fe(Ⅲ)的还原潜势存在一定差异,除S17及S7样点外其他样品的Fe(Ⅱ)生成量都在3~5 mg.g-1之间,说明来自于不同位置的沉积物本身所含的可还原氧化铁数量及水环境对铁还原的影响不同。海河及大沽排污河河口的Ⅳ类水质海区沉积物中Fe(Ⅲ)还原能力最为强烈,在大港北排河及子牙新河的排海口Fe(Ⅲ)还原亦较高。距离海岸较远的Ⅰ类水质海区沉积物中Fe(Ⅲ)还原能力较弱。通过Logistic模型拟合和方差分析可以看出,Ⅰ类和Ⅱ类海区的Fe(Ⅱ)的最大累积量(a)没有显著差异,而与Ⅲ类和Ⅳ类海区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Fe(Ⅱ)的累积速率常数(k)在Ⅰ、Ⅱ、Ⅲ和Ⅳ类水质海区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最大反应速率(Vma)x上却反映出区别,其中Ⅱ和Ⅲ类水质海区的差异不明显,而与Ⅰ和Ⅳ类水质海区呈现极显著的差异。Fe(Ⅱ)的最大累积量(a)与NO3--N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834 5,表明NO3-与Fe(Ⅲ)是沉积物中相互竞争的电子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沉积物 水质类型 fe(Ⅲ)异化还原 泥浆厌氧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