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茴香荧光碳点的制备及水中Cr^(6+)的检测
1
作者 张丽珍 张利娜 +2 位作者 杨冬业 黄晓艳 覃思银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1,257,共6页
以自然界中生物质为前体合成功能性碳量子点(C-CDs)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合成策略。本研究以小茴香阴干草质茎作为碳源,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合成水溶性良好的C-CDs。该C-CDs在紫外灯照射下能够发出明亮的蓝色荧光,最佳激发波长和最佳发射... 以自然界中生物质为前体合成功能性碳量子点(C-CDs)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合成策略。本研究以小茴香阴干草质茎作为碳源,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合成水溶性良好的C-CDs。该C-CDs在紫外灯照射下能够发出明亮的蓝色荧光,最佳激发波长和最佳发射波长分别为381nm和460nm。实验发现,C-CDs具有良好的抗光漂白性,以及优秀的pH稳定性。此外,C-CDs对金属Cr^(6+)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在460nm处的荧光强度随Cr^(6+)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具有显著的荧光猝灭效应。C-CDs的荧光猝灭与Cr^(6+)浓度在0~100μ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2)=0.9964),最低检出限为0.30nmol/L。在实际应用中,自来水和湖水中的Cr^(6+)检测回收率在97.1%~100.25%。因此,小茴香C-CDs可作为荧光探针检测Cr^(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茴香 荧光碳点 水热法 荧光探针 Cr^(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Sc,M)Si_(2)O_(6)∶Cr^(3+)(M=Ga^(3+)/Lu^(3+)/Y^(3+)/Gd^(3+))的近红外发光性能
2
作者 卢紫微 刘永福 +2 位作者 罗朝华 孙鹏 蒋俊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7-414,共8页
荧光转换型近红外发光二极管(NIR pc-LED)具有体积小、谱带宽、峰位易调谐等优点,是新一代NIR光源发展的前沿,其关键在于研发可被蓝光有效激发的高效率宽带近红外荧光粉。LiScSi_(2)O_(6)∶Cr^(3+)荧光材料的激发波长为460 nm,发射峰位... 荧光转换型近红外发光二极管(NIR pc-LED)具有体积小、谱带宽、峰位易调谐等优点,是新一代NIR光源发展的前沿,其关键在于研发可被蓝光有效激发的高效率宽带近红外荧光粉。LiScSi_(2)O_(6)∶Cr^(3+)荧光材料的激发波长为460 nm,发射峰位在845 nm,光谱带宽为156 nm,内量子效率为64.4%。基于该体系,本文通过M离子(M=Ga^(3+),Lu^(3+),Y^(3+),Gd^(3+))取代Sc^(3+)的方式对其性能进行调控。结果表明,引入M离子易生成杂相或发生相变,降低了材料的发光性能。本文从晶体结构出发对其调控过程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cSi_(2)O_(6)∶Cr^(3+) 阳离子取代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Ni_(x)-BTC催化剂的C_(3)H_(6)-SCR脱硝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津威 李炬星 +2 位作者 宁淑英 张艳梅 苏亚欣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7-537,共11页
本研究通过水热法一步合成Ni掺杂的Cu-Ni_(x)-BTC催化剂,研究其在5%O_(2)条件下C_(3)H_(6)-SCR的脱硝性能。结果表明,引入Ni使Cu-BTC催化活性改善,Cu-Ni_(1/2)-BTC在250-275℃的NO转化率达100%,N_(2)选择性98.3%。此外,利用多种技术方... 本研究通过水热法一步合成Ni掺杂的Cu-Ni_(x)-BTC催化剂,研究其在5%O_(2)条件下C_(3)H_(6)-SCR的脱硝性能。结果表明,引入Ni使Cu-BTC催化活性改善,Cu-Ni_(1/2)-BTC在250-275℃的NO转化率达100%,N_(2)选择性98.3%。此外,利用多种技术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i掺杂到Cu-BTC的骨架结构中,部分在催化剂表面均匀分散。引入Ni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与孔容减小,孔径增大;与Cu-BTC相比,Cu-Ni_(x)-BTC拥有更多Cu^(+)离子、吸附氧以及Lewis酸和在低温下优异的氧化还原性能,这使其具有更强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还原 C_(3)H_(6)-SCR 催化剂 Cu-Ni_(x)-BTC 一步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观测Bi-Bi_(2)WO_(6)表面化学态演变促进光催化CO_(2)还原
4
作者 高慧影 黄晓卷 +1 位作者 张亚军 毕迎普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07,I0001,共10页
太阳能驱动的光催化CO_(2)还原是生产高附加值燃料和化学品的有效策略之一,然而该过程中电荷迁移动力学行为及其表面化学态动态演变过程却鲜有报道.我们采用改进溶剂热法制备得到Bi-Bi_(2)WO_(6)光催化剂,在可见光辐照下,其CO_(2)还原... 太阳能驱动的光催化CO_(2)还原是生产高附加值燃料和化学品的有效策略之一,然而该过程中电荷迁移动力学行为及其表面化学态动态演变过程却鲜有报道.我们采用改进溶剂热法制备得到Bi-Bi_(2)WO_(6)光催化剂,在可见光辐照下,其CO_(2)还原至CO活性(152.7μmol·g^(-1)·h^(-1))相比于原始Bi_(2)WO_(6)(13.0μmol·g^(-1)·h^(-1))提升了11.7倍.随后,我们利用自主研发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系统探究了Bi-Bi_(2)WO_(6)在CO_(2)光还原过程中的光生电荷转移及其表面化学态变化.研究表明:CO_(2)分子吸附于金属Bi位并从其上获取电子,形成高价态Bi(3+x)+物种,而供电子的H_(2)O分子则吸附于Bi_(2)WO_(6)表面W位点,导致W(6-x)+物种出现.在辐照条件下,吸附于金属Bi活性位的CO_(2)分子发生质子化作用析出CO,H_(2)O分子则在W位点发生解离生成OH-和H+,为CO_(2)还原提供质子源.该工作为Bi_(2)WO_(6)基催化剂高效光催化CO_(2)还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Bi-Bi_(2)WO_(6) 表面化学态 电荷迁移 CO_(2)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还原Cr(Ⅵ)试验研究
5
作者 秦玉馨 查雨心 +6 位作者 何新雨 史小舟 陈琳 陈国壮 马越 马丙瑞 李金成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研究了采用水热法制备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并探究了其在可见光下催化还原Cr(Ⅵ)的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g-C_(3)N_(4)/Bi_(2)WO_(6)为纳米片堆积成的花瓣状结构,比表面积比g-C_(3)N_(4)和Bi_(2)WO_(6)更大,可为光催... 研究了采用水热法制备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并探究了其在可见光下催化还原Cr(Ⅵ)的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g-C_(3)N_(4)/Bi_(2)WO_(6)为纳米片堆积成的花瓣状结构,比表面积比g-C_(3)N_(4)和Bi_(2)WO_(6)更大,可为光催化反应提供更多活性位点;在40 min黑暗条件下,g-C_(3)N_(4)/Bi_(2)WO_(6)对Cr(Ⅵ)的吸附率为43.2%,其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见光照射100 min后,g-C_(3)N_(4)/Bi_(2)WO_(6)对Cr(Ⅵ)的光催化还原率为81.3%,其光催化还原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g-C_(3)N_(4)与Bi_(2)WO_(6)复合后形成了Z型异质结,拓宽了其光吸收范围,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从而显示出优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光催化剂 还原 g-C_(3)N_(4)/Bi_(2)WO_(6) 制备 Cr(Ⅵ) Z型异质结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对SP/GF-6发动机油活塞清净性和节能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谢欣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0,共8页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核磁共振研究程序ⅢH高温抗氧化发动机台架试验后SP/GF-6汽油机油旧油和活塞沉积物组成,结果表明活塞沉积物除积炭外主要含有发动机油的硫酸盐灰分,对功能添加剂组合对活塞沉积物影响的规律进行了研究总结。根据...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核磁共振研究程序ⅢH高温抗氧化发动机台架试验后SP/GF-6汽油机油旧油和活塞沉积物组成,结果表明活塞沉积物除积炭外主要含有发动机油的硫酸盐灰分,对功能添加剂组合对活塞沉积物影响的规律进行了研究总结。根据旧油的抗氧化性能和活塞沉积物的组成指导油品配方技术的优化。采用微牵引力摩擦试验(MTM)仪进行了油品减摩耐久性能研究,MTM对于发动机油的新油和老化油的节能性能的评价结果可作为一种模拟节能台架试验结果的有效试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剂配方 功能添加剂 SP/GF-6规格 高温沉积物 减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6+)、Cr^(3+)胁迫对黑藻生理生化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马广岳 施国新 +2 位作者 徐勤松 王学 拉非克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1-165,共5页
以沉水植物黑藻 (Hydrillaverticillata(L .f.)Royle)为实验材料 ,通过模拟水体Cr6+ 、Cr3 + 污染环境 ,比较研究了两种价态铬对黑藻叶的毒害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Cr6+ 、Cr3 + 浓度的加大 ,超氧阴离子 (O 2)产生速率、丙二醛 (MDA)、... 以沉水植物黑藻 (Hydrillaverticillata(L .f.)Royle)为实验材料 ,通过模拟水体Cr6+ 、Cr3 + 污染环境 ,比较研究了两种价态铬对黑藻叶的毒害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Cr6+ 、Cr3 + 浓度的加大 ,超氧阴离子 (O 2)产生速率、丙二醛 (MDA)、可溶性蛋白含量皆呈先升后降趋势。Cr6+ 、Cr3 + 浓度过高时 ,三种抗氧化酶 (SOD、POD、CAT)活性比例失衡 ,且Cr6+ 处理组的O 2 产生速率、MDA含量高于Cr3 + 处理组 ,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a/b值低于Cr3 + 处理组 ,显示出Cr6+ 的毒性远大于Cr3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6+ CR^3+ 胁迫 黑藻 生理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3+)和Cr^(6+)胁迫对茶树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唐茜 冯德建 +2 位作者 杨华 吴永胜 谭和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1-308,共8页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比较了不同浓度(10~60mg/L)的Cr3+、Cr6+胁迫对茶树叶片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r3+、Cr6+胁迫浓度的增加,茶树受害程度加深,中毒症状明显;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a/b比值极显著降低,并对净光合速率、胞间...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比较了不同浓度(10~60mg/L)的Cr3+、Cr6+胁迫对茶树叶片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r3+、Cr6+胁迫浓度的增加,茶树受害程度加深,中毒症状明显;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a/b比值极显著降低,并对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产生显著负面影响。Cr3+胁迫下,SOD、POD、CAT活性随Cr3+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Cr6+胁迫下,SOD、POD活性也出现先升后降趋势,但CAT活性则持续下降。丙二醛含量、细胞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也随Cr3+、Cr6+浓度增加显著增加,表明Cr3+、Cr6+胁迫对茶树细胞质膜系统及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都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Cr6+的毒害作用强于Cr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3+ CR^6+ 茶树 胁迫 生理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矾石对Cr^(6+)和Cu^(2+)的固化及稳定性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昕 颜碧兰 +2 位作者 汪澜 刘晨 刘晶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6-192,共7页
通过溶液法人工合成钙矾石,分析比较了水化形成过程中钙矾石对Cr6+和Cu2+固化机制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Cr6+和Cu2+均可对钙矾石晶格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但两者在钙矾石中固化机制并不完全相同。Cr6+挤入钙矾石晶格层间结构,改变了分子对... 通过溶液法人工合成钙矾石,分析比较了水化形成过程中钙矾石对Cr6+和Cu2+固化机制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Cr6+和Cu2+均可对钙矾石晶格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但两者在钙矾石中固化机制并不完全相同。Cr6+挤入钙矾石晶格层间结构,改变了分子对称性,对钙矾石晶体结构有较大影响;而Cu2+对钙矾石晶体结影响较小。在水化液相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较低时,钙矾石对Cu2+、Cr6+俘获能力较高,且少量Cu2+对钙矾石晶体生长发育促进作用;而重金属离子含量较高时,钙矾石对Cr6+俘获能力明显下降,但对Cu2+的固化能力仍较高。钙矾石对Cu2+固化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同时少量Cu2+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碳化条件下钙矾石晶形结构;而钙矾石对Cr6+的固化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且碳化、冻融、氯盐侵蚀多因素复合对其固化稳定性有极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矾石 CR^6+ Cr^2+ 固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6+)胁迫对槐叶苹叶片光合生理特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红霞 施国新 +3 位作者 徐勤松 计汪栋 杨海燕 李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244-2250,共7页
采用不同浓度Cr6+的10%Hoagland营养液,于人工培养箱进行Cr6+胁迫培养槐叶苹,第7天测定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活性氧产生速率、膜脂过氧化产物的含量、抗氧化系统等的变化,并观察其细胞超微结构。结果显示:随着Cr6+处理... 采用不同浓度Cr6+的10%Hoagland营养液,于人工培养箱进行Cr6+胁迫培养槐叶苹,第7天测定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活性氧产生速率、膜脂过氧化产物的含量、抗氧化系统等的变化,并观察其细胞超微结构。结果显示:随着Cr6+处理浓度的增加,(1)总叶绿素(Chl)、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叶绿素a/b(Chl a/Chl b)和荧光参数(Fv/Fm和Fv/F0)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超氧阴离子(O2-.)、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SS)显著增加。(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先升高后降低;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和游离脯氨酸(Pro)也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始终高于对照。(3)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叶绿体膨大、解体,被膜断裂、消失;线粒体嵴突消失、空泡化;核膜断裂、消失,核仁分散、核质散出。研究表明,Cr6+胁迫破坏了槐叶苹正常生理生化活动,并对叶片超微结构造成不可逆损伤,从而对槐叶苹产生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叶苹 Cr^6+胁迫 荧光参数 抗氧化系统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吴起县地下水中Cr^6+分布规律及来源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顾小凡 党学亚 +5 位作者 杨炳超 常亮 李小等 犹香智 王化齐 王倩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90-203,共14页
在严重缺水的陕北吴起地区,白垩系地下水中Cr^(6+)严重超标,其为原生地质环境所致,还是石油开采等污染引起,不能确定,直接影响着该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专项水文地质调查,系统地采集分析了岩(土)、水样及石油样品,总结分析了该... 在严重缺水的陕北吴起地区,白垩系地下水中Cr^(6+)严重超标,其为原生地质环境所致,还是石油开采等污染引起,不能确定,直接影响着该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专项水文地质调查,系统地采集分析了岩(土)、水样及石油样品,总结分析了该区Cr^(6+)的来源与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吴起地区地下水中Cr^(6+)主要来源于区内含水层上覆的土层,其白垩系地下水中Cr^(6+)含量受控于地质结构及地下水循环。大气降水在入渗过程中通过水岩作用将土层中Cr元素带入地下水中,在地下水循环过程中受到氧化还原环境影响富集于不同含水系统中,使得地下水中Cr^(6+)不同程度超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起县 CR^6+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2+)和Cr^(6+)对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的毒害效应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金朝 施国新 +4 位作者 丁秉中 陈苏雅 许丙军 赵娟 吴国荣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7-162,共6页
以水生经济植物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为实验材料,通过模拟水体Cd2+和Cr6+污染环境,研究了两种单一离子处理对慈姑的毒害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体Cd2+、Cr6+浓度增大,慈姑叶绿素含量与根细胞质膜透性先升高后降低;Cd2+浓度... 以水生经济植物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为实验材料,通过模拟水体Cd2+和Cr6+污染环境,研究了两种单一离子处理对慈姑的毒害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体Cd2+、Cr6+浓度增大,慈姑叶绿素含量与根细胞质膜透性先升高后降低;Cd2+浓度增大,根和叶的POD活性,叶的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根的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均是先升后降;根和叶的CAT活性、根的SOD活性、MDA含量和叶的O2-产生速率则逐渐升高;而Cr6+处理时,MDA含量、根的 SOD、CAT、POD活性均随浓度增大而升高,O2-产生速率和叶的SOD、CAT、POD活性则升高后降低;Cd2+和Cr6+污染都对慈姑产生毒害,其毒害的效应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同浓度条件下根的受害程度比叶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 CR^6+ 慈姑 毒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6+)、As^(3+)污染对黑藻叶细胞伤害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施国新 解凯彬 +2 位作者 杜开和 丁小余 常福辰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93-97,共5页
电镜观察发现 ,黑藻 (Hydrillaverticillata(L .F .)Royle)叶细胞遭受Cr6+ 、As3 + 毒害初期 ,高尔基体消失 ,内质网膨胀后解体 ,叶绿体中的类囊体和线粒体中的脊突膨胀 ,核中染色质凝集 .随着叶细胞毒害程度的加重 ,核仁消失 ,核膜破... 电镜观察发现 ,黑藻 (Hydrillaverticillata(L .F .)Royle)叶细胞遭受Cr6+ 、As3 + 毒害初期 ,高尔基体消失 ,内质网膨胀后解体 ,叶绿体中的类囊体和线粒体中的脊突膨胀 ,核中染色质凝集 .随着叶细胞毒害程度的加重 ,核仁消失 ,核膜破裂 ,叶绿体和线粒体解体 ,质壁分离使胞间连丝拉断 ,最后细胞死亡 .结果表明 :Cr6+ 、As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藻 CR^6+ As^3+ 超微结构 重金属污染 毒害作用 叶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光催化剂还原Cr^(6+)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曾炽涛 陈爱平 +2 位作者 陈爱华 刘伟 刘威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7-280,共4页
采用一种新型负载型 Ti O2 光催化剂进行光催化还原 Cr6 + 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光催化还原过程中生成了氧气 ,通过测定光催化反应过程溶液中溶氧量的变化验证了 Ti O2 光催化还原Cr6 +的机理。溶液 p H值对反应有较大的影响 ,还原反应... 采用一种新型负载型 Ti O2 光催化剂进行光催化还原 Cr6 + 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光催化还原过程中生成了氧气 ,通过测定光催化反应过程溶液中溶氧量的变化验证了 Ti O2 光催化还原Cr6 +的机理。溶液 p H值对反应有较大的影响 ,还原反应速率随 p H增大而减小。有机物的存在对光催化还原反应有不同的影响 ,甲醇、乙酸对 Cr6 + 的光催化还原具有促进作用 ,而三氯甲烷、戊烷、甲苯表现出抑制作用。由于还原产物三价铬离子以 Cr(OH) 3的形式沉积于催化剂表面致使催化剂活性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6+离子 光催化还原 溶氧量 光催化还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妆品及保健品中Cr^(3+)和Cr^(6+)的柱后衍生-离子色谱法测定 被引量:8
15
作者 钟志雄 朱炳辉 吴西梅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6-548,552,共4页
建立了化妆品和保健品中Cr3+、Cr6+的柱后衍生-离子色谱检测法。样品中的铬经柱前络合为2,6-嘧啶二羧酸铬,柱后衍生为1,5二苯碳酰二肼铬,于520 nm波长检测。优化了衍生反应条件,提高了检测灵敏度,Cr3+和Cr6+方法检出限(LODs,3σ)分别为0... 建立了化妆品和保健品中Cr3+、Cr6+的柱后衍生-离子色谱检测法。样品中的铬经柱前络合为2,6-嘧啶二羧酸铬,柱后衍生为1,5二苯碳酰二肼铬,于520 nm波长检测。优化了衍生反应条件,提高了检测灵敏度,Cr3+和Cr6+方法检出限(LODs,3σ)分别为0.12、0.011 mg/kg。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9%~108%,重复性好。共存离子Fe2+、Fe3+、Pb2+、Cu2+、Al3+、Zn2+、Hg2+等,以及常见有机物均不干扰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后衍生 离子色谱法 化妆品 保健品 CR^3+ CR^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化对活性炭表面化学结构及Cr^(6+)吸附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守新 隋淑娟 孙承林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3-36,共4页
研究了臭氧化处理对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结构、孔径结构和Cr6+吸附的影响,以Boemh滴定法和傅立叶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了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结构,以低温液氮吸附法分析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适宜的臭氧化处理时间... 研究了臭氧化处理对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结构、孔径结构和Cr6+吸附的影响,以Boemh滴定法和傅立叶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了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结构,以低温液氮吸附法分析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适宜的臭氧化处理时间可有效提高活性炭的Cr6+吸附容量;臭氧化处理改变了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结构和孔径结构;碱性位氧化为酸性位,活性炭表面含氧酸性官能团数量和表面酸度的增加是活性炭Cr6+吸附容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Cr^6+吸附 表面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花生壳吸附水中Cr^(6+)的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张庆芳 杨国栋 +1 位作者 孔秀琴 赵祥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8年第2期29-31,共3页
研究了改性花生壳对Cr6+的吸附作用,并探讨了溶液的pH值、Cr6+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温度及改性花生壳用量等因素对Cr6+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3℃、改性花生壳用量为1.0 g、20 mg.L-1的Cr6+溶液50mL、溶液的pH值为2.0、振... 研究了改性花生壳对Cr6+的吸附作用,并探讨了溶液的pH值、Cr6+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温度及改性花生壳用量等因素对Cr6+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3℃、改性花生壳用量为1.0 g、20 mg.L-1的Cr6+溶液50mL、溶液的pH值为2.0、振荡吸附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Cr6+的吸附去除率达到了9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花生壳 CR^6+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6+)对3种玉米品种的生理特性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溪平 李鲜珠 +4 位作者 沈玉冰 李万龙 张宏亮 王迪 徐成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82-1486,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剂量下Cr6+对于三种玉米(Zea mays L.)种子的毒害效应,进一步探究长期堆放铬渣的土壤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选取三种不同品种的玉米,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1×10-4、5×10-4、1×10-3 mo... 为了研究不同剂量下Cr6+对于三种玉米(Zea mays L.)种子的毒害效应,进一步探究长期堆放铬渣的土壤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选取三种不同品种的玉米,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1×10-4、5×10-4、1×10-3 mol·L-1,5×10-3、1×10-2 mol·L-1实验剂量组,探究Cr6+对三种不同品种玉米种子的毒害效应。将种子于实验室条件下常规培养后,分别测定不同Cr6+胁迫剂量下,三种玉米种子(郑单958,强盛31,农大108)的生长状况,株高、根长、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以及胁迫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对不同剂量下Cr6+对三种玉米的生理特性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种不同浓度的Cr6+溶液对玉米种子进行胁迫后,三种玉米的生长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玉米幼苗株高、根长、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均呈下降趋势。在低剂量1×10-4 mol·L-1时,即产生显著影响(P<0.05),且胁迫剂量越大,对玉米种子生长产生的抑制作用越强。三种不同的玉米种子体内均产生了Cr6+富集现象,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玉米体内富集量增加,细胞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比值降低,三种玉米品种幼苗POD活性、SOD活性以及MDA含量均随暴露浓度增加而增加。在Cr6+暴露剂量为最大剂量1×10-2 mol·L-1时,POD活性、SOD活性与MDA含量均增加至最大值。各剂量下,均有显著性变化(P<0.05)产生。由此可见,不同剂量的Cr6+对于三种玉米种子均会产生一定的毒害效应,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6+ 玉米 SOD MDA P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啤酒废酵母吸附Cr^(6+)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武运 刘永建 +3 位作者 葛风 田永刚 魏倩芸 古丽娜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194-196,共3页
用啤酒废酵母作吸附剂,以海藻酸钠作包埋剂将酵母固定化制作成小球,分别从吸附时间、温度、酵母小球用量、Cr6+溶液质量浓度、pH值等因素,研究啤酒废酵母菌体对Cr6+的吸附特性。确定固定化啤酒废酵母对Cr6+吸附的最佳条件为:吸附时间1.5... 用啤酒废酵母作吸附剂,以海藻酸钠作包埋剂将酵母固定化制作成小球,分别从吸附时间、温度、酵母小球用量、Cr6+溶液质量浓度、pH值等因素,研究啤酒废酵母菌体对Cr6+的吸附特性。确定固定化啤酒废酵母对Cr6+吸附的最佳条件为:吸附时间1.5h、温度15℃、酵母小球用量3g/20mL、Cr6+溶液质量浓度40mg/L、pH值为3。在该条件下,对Cr6+最大吸附率为27.6%,最大吸附量为10.8mg/g。其中pH值、Cr6+溶液质量浓度、酵母小球用量3个因素对Cr6+吸附特性影响较大,其余因素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废酵母 固定化 吸附 CR^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小球藻去除 Cr^(6+)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小霞 梁世中 +1 位作者 吴振强 吴海珍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2-37,共6页
对固定化小球藻去除 Cr6+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褐藻酸钠浓度为 3 %、CaCl2 浓度为 0.4 mol/L、小球藻用量为 12 % ( V:V ) 时,包埋法制得的固定化小球藻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较高的 Cr6+ 去除率;有营养源条件下与无营养源条件下... 对固定化小球藻去除 Cr6+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褐藻酸钠浓度为 3 %、CaCl2 浓度为 0.4 mol/L、小球藻用量为 12 % ( V:V ) 时,包埋法制得的固定化小球藻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较高的 Cr6+ 去除率;有营养源条件下与无营养源条件下相比,固定化小球藻对 Cr6+ 的去除率可提高 4~8 倍;在 pH 6~7范围内,当 Cr6+ 浓度低于 15 mg/L 时,可达到较好的去除效果;当营养源组 成 为 葡 萄 糖 9 g/L、KNO3 0.4 g/L、MgSO4·7H2O 0.9 g/L、微量元素 ( 100 倍浓缩液 ) 9 mL/L 时,对 Cr6+ 的去除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小球藻 CR^6+ 污水处理技术 去除效果 铬离子 包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