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lity Control of Recycled Aggregates Derived from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s 被引量:2
1
作者 POON Chi-sun KOU Shi-cong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8-257,共10页
In 2007,over 24 million tons of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C&D) wastes were generated in Hong Kong.Since the local landfills will be saturated in about 6 years,it is important to find a viable way to reuse these ... In 2007,over 24 million tons of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C&D) wastes were generated in Hong Kong.Since the local landfills will be saturated in about 6 years,it is important to find a viable way to reuse these waste materials as to alleviate the demand on public fill capacity.In order to tackle the problem,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has set up a temporary recycling facility in Hong Kong in 2002 for producing different sizes of recycled aggregate for use in various construction materials.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as been studying the feasible use of recycled aggregates in Hong Kong for a number of years.A substantial amount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the properties of recycled aggregates and the effect of recycled aggregates on the properties of concrete and other construction products(e.g.concrete blocks and granular sub-base) has been published.In this paper,the experience of Hong Kong in using recycled aggregates are summarized and a set of quality control guidelines proposed for governing the use of recycled aggregates in Hong Kong is introduced.The experience and guidelines may also be useful for the recycling of waste materials derived from the recent Si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 工程质量 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sibility Study of Applying Recycled Aggregate from Building Debris in Concrete 被引量:1
2
作者 彭予柱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37-1145,共9页
Coarse and fine aggregate constitutes an average of approximately 55% to 80% of the total volume of concrete materials.Concrete remains the most commonly-used building material worldwide.As a result,the massive use of... Coarse and fine aggregate constitutes an average of approximately 55% to 80% of the total volume of concrete materials.Concrete remains the most commonly-used building material worldwide.As a result,the massive use of aggregate will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earth′s natural resources if an appropriate replacement material is not found,violating the spir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study makes 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using coarse and fine aggregate produced from discarde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in concrete.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densified mixture concrete at 28 days can reach 56.88 MPa(recycled materials used as coarse aggregate,and natural sand used as fine aggregate)and 53.33 MPa(recycled materials used as both coarse and fine aggregate).While this type of material is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further research into this area should enable feasible applications in concrete.However,unsuitable mixtures have serious impact on the durability and overall economy of concrete.Pending further research on suitable mixture designs,a complete application of recycled aggregate in concrete can be exp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waste materials recycled aggregate densified mix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化学溶液下再生砖混骨料强化及微观机理研究
3
作者 邱继生 王建伟 +2 位作者 冯泽平 肖智杰 张禹卿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19,共7页
通过基本物理性能、SEM、EDS和XRD试验分别研究了水玻璃溶液和聚乙烯醇溶液(PVA)对再生砖骨料(RBA)和再生混凝土骨料(RCA)的改性效果和改性机理。结果表明:二者均显著提高了再生骨料的表观密度并降低了其吸水率和压碎指标,明显改善了再... 通过基本物理性能、SEM、EDS和XRD试验分别研究了水玻璃溶液和聚乙烯醇溶液(PVA)对再生砖骨料(RBA)和再生混凝土骨料(RCA)的改性效果和改性机理。结果表明:二者均显著提高了再生骨料的表观密度并降低了其吸水率和压碎指标,明显改善了再生骨料的性能;水玻璃溶液最佳改性方案为4%,浸泡5 h,而PVA浓度10%,浸泡24 h后改性效果最优;水玻璃溶液改性过程伴有类似火山灰反应的发生,改性后RBA、RCA的表观密度分别提升2.02%和2.41%;吸水率、压碎指标分别降低5.61%和17.19%、18.35%和15.38%;聚乙烯醇改性后RBA、RCA的表观密度分别提升2.42%和2.87%;吸水率、压碎指标分别降低11.68%和26.56%、25.69%和22.9%。研究成果可为再生骨料改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建筑垃圾高效的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玻璃溶液 聚乙烯醇 再生骨料改性 建筑垃圾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O固碳强化再生细骨料的因素及机理研究
4
作者 刘哲汛 何欢 +3 位作者 李蔓 郑舒文 刘松玉 章定文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5-742,共8页
路基填筑工程中使用再生细骨料可增加建筑垃圾利用率,减少天然土石消耗量。在再生细骨料(RFA)中掺入活性氧化镁(MgO),通过碳化法同时碳化MgO和RFA中的活性成分,提升其力学性能,拓展再生细骨料应用场景。采用响应面中心组合法设计试验并... 路基填筑工程中使用再生细骨料可增加建筑垃圾利用率,减少天然土石消耗量。在再生细骨料(RFA)中掺入活性氧化镁(MgO),通过碳化法同时碳化MgO和RFA中的活性成分,提升其力学性能,拓展再生细骨料应用场景。采用响应面中心组合法设计试验并分析数据,通过强度试验和微观试验,研究MgO掺量、水灰比和碳化时间对强度的影响机制,建立强度变化经验模型,探明强化机理。结果表明,掺有质量分数10%MgO的RFA在碳化后无侧限抗压平均强度最高可达11.24 MPa。主要碳化产物为棒状水碳镁石、方解石和文石,复合碳化产物为硅酸镁和镁方解石,产物修复并胶结RFA。研究结果对再生细骨料强化方法的优选及低碳岩土工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细骨料 碳化 活性氧化镁 建筑垃圾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拆除与固废资源化技术前瞻及路径
5
作者 段珍华 邓琪 +5 位作者 肖建庄 庄雨潼 李俱伦 夏冰 张声军 肖绪文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8,共12页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城镇化建设逐渐由追求速度与规模向注重绿色高质量转变,建筑物拆除与固体废物(固废)资源化行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聚焦建筑拆除与固废资源化过程中“拆除粗放、资源化质效水平低、拆用脱节”的瓶颈难题,...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城镇化建设逐渐由追求速度与规模向注重绿色高质量转变,建筑物拆除与固体废物(固废)资源化行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聚焦建筑拆除与固废资源化过程中“拆除粗放、资源化质效水平低、拆用脱节”的瓶颈难题,面向城市更新和建筑业低碳可持续发展需求,从“拆”“用”两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入手,梳理出了三大关键问题:拆除工艺装备落后导致精准拆解难,拆除物料性能离散导致再生混凝土等产品高值难,以及“拆”“用”脱节导致体系化应用难。进一步,从建筑拆除与固废资源化产业链的多个环节深入剖析了研究现状和技术短板。结合研究综述和国内建筑拆除与固废资源化的实际情况,本文以“拆解精准化、产品高值化、应用体系化”为目标提出了解决方案与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基于建筑拆解的建筑固废资源化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推动相关产业升级,助力建筑业低碳转型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拆除 建筑固废 固废资源化 再生混凝土 拆用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碳减排核算方法学 被引量:2
6
作者 朱蕾 孙金婷 +3 位作者 贾鸿涛 侯磊 李烁 郭新晨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2-650,共9页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较显著的碳减排效果和低碳示范效应,但相关减排项目开发缺少适用方法学。本研究旨在开发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的碳减排核算方法学。在界定适用范围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厂的项目活动后,方法学构...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较显著的碳减排效果和低碳示范效应,但相关减排项目开发缺少适用方法学。本研究旨在开发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的碳减排核算方法学。在界定适用范围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厂的项目活动后,方法学构建采用障碍分析法识别并论证基准线情景,采用基准线排放与项目排放差额对比法及碳排放因子法核算减排量。监测方法规定了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所需的参数和数据,其中实施阶段应重点监测资源化利用生产线的各类能源消耗、废弃物处理量及再生骨料产出量。以江苏省某实际项目为案例,研究验证了方法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不仅填补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的空白,也从碳减排核算的角度丰富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市场化行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废弃物 再生骨料 天然骨料 碳减排核算 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水稳混合料疲劳试验与近场动力学模拟
7
作者 侯可 华文俊 +4 位作者 肖源杰 王小明 杨涛 陈宇亮 陶泓凯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6-1439,共14页
建筑拆除固废再生骨料制备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简称再生水稳混合料)可用于透水型路面基层建造,不仅可实现其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而且可助力海绵城市和生态道路建设。然而,再生水稳混合料疲劳裂纹的产生机理与内部结构微损伤的累积过... 建筑拆除固废再生骨料制备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简称再生水稳混合料)可用于透水型路面基层建造,不仅可实现其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而且可助力海绵城市和生态道路建设。然而,再生水稳混合料疲劳裂纹的产生机理与内部结构微损伤的累积过程尚不明确,亟待深入研究,故有必要从再生水稳混合料疲劳开裂行为出发,研究其内部细观结构特征与宏观疲劳损伤发展之间的关联机制。本文基于近场动力学理论建立考虑再生水稳混合料细观结构特征的损伤力学模型,从细观层面揭示再生水稳混合料疲劳损伤机理,并探究再生骨料掺量与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场动力学疲劳模型能够准确获取再生水稳混合料疲劳损伤起始至试件疲劳破坏的损伤演化全过程;骨料与水泥基体界面处的应力集中是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的主要诱因;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密实型水稳混合料内部的疲劳裂纹数量增加且呈现出竖直的裂纹形态;不同于密实型水稳混合料,透水型水稳混合料内部疲劳裂纹会受到孔隙边缘处应力集中现象的影响,产生更少的疲劳裂纹,其疲劳寿命与应力比系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半对数线性关系,基于此得到的疲劳方程可进一步预测具有不同再生骨料掺量的透水型水稳混合料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疲劳寿命,为建筑固废再生水稳混合料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拆除固废 再生骨料水稳材料 疲劳损伤 数值模拟 近场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焚烧灰渣再生骨料全量资源化利用研究
8
作者 鄂天龙 张子堂 +3 位作者 冯杨州 刘文林 段先林 牛松荧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140,共8页
垃圾焚烧灰渣中细粉含量较高,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直接制成再生细骨料会导致工程材料性质较差,传统水洗处理工艺会导致水资源浪费、能耗大、灰渣利用率低,且灰渣再生骨料强度低。采用破碎-筛分-造粒的工艺流程,将灰渣制成灰渣再生细骨料(R... 垃圾焚烧灰渣中细粉含量较高,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直接制成再生细骨料会导致工程材料性质较差,传统水洗处理工艺会导致水资源浪费、能耗大、灰渣利用率低,且灰渣再生骨料强度低。采用破碎-筛分-造粒的工艺流程,将灰渣制成灰渣再生细骨料(RFA)与灰渣人造粗骨料(ACA)以实现全量资源化利用;首先研究了水泥掺量、有效水胶比、RFA代砂率等对再生细骨料砂浆工程特性的影响;然后采用水泥、硅灰、高炉矿渣固化灰渣细粉制成ACA并利用其强化砂浆,分析了ACA对砂浆的强化机制。结果表明,硅灰的掺入能够有效提高RFA砂浆强度,随着RFA代砂率的提高,砂浆强度显著降低,流动性变差,保水率提高;硅灰与高炉矿渣均能使ACA颗粒强度提高,加入ACA的强化砂浆与仅以RFA为骨料的砂浆相比,强度明显提高。ACA的加入使砂浆内部形成完整的荷载传递骨架,使轴向压力能够更均匀的在内部传递,从而提高抗压强度。由于ACA更高的颗粒强度以及其与水泥浆形成可靠的有效桥接区域,强化砂浆抗折强度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将破碎筛分的干法处理与湿法冷黏造粒技术相结合,在有效提高了灰渣再生骨料砂浆力学特性的同时,实现了垃圾焚烧灰渣的全量资源化利用,为垃圾焚烧灰渣再生骨料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灰渣 全量资源化利用 再生细骨料 人造骨料 再生骨料砂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微粉性能激活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马昆林 孟维琦 +4 位作者 申景涛 胡明文 王晓杰 龙广成 曾晓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6-108,共13页
再生微粉是以混凝土、砖瓦等为主要成分的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过程中产生的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其主要化学组成与粉煤灰类似,具有一定的潜在活性。将再生微粉作为掺合料使用,可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 再生微粉是以混凝土、砖瓦等为主要成分的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过程中产生的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其主要化学组成与粉煤灰类似,具有一定的潜在活性。将再生微粉作为掺合料使用,可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再生微粉具有组成复杂、需水量大、活性指数低等特点,直接作为掺合料使用不利于砂浆或混凝土的性能,但再生微粉中SiO_(2)、CaO和Al_(2)O_(3)含量均较高,具有较好的活性潜质,经过适当的技术处理后可以有效激发其活性,提高利用效率。目前再生微粉主要激活方式有物理激活、化学激活和热激活。热激活可以燃尽再生微粉中的有机物杂质,改变部分物质组成,从而激发其活性;物理激活通过机械力增大了再生微粉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了再生微粉活性;化学激活主要通过加入碱性激发剂等提供碱性环境或提供可参与反应的离子,从而促进水化程度提高再生微粉活性。相关学者对再生微粉的活性激发方法及其在砂浆和混凝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对再生微粉的应用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基于已有文献资料,对再生微粉的物理性能、化学组成、激活方式、激活机理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分析了目前再生微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以期为再生微粉的高品质利用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垃圾 再生微粉 激活方式 作用机理 应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残余浆体质量分数的废弃混凝土再生砂品质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洪学飞 詹炳根 +2 位作者 洪丽 陈语阳 余其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15-1720,共6页
文章针对废弃混凝土再生砂资源属性复杂、基本性能差异性大导致其难以被高效利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再生砂的残余浆体质量分数分类及评价再生砂的方法。对北京、合肥、桐城、广州、成都和重庆的再生砂进行基本性能测试,以再生砂的残余浆... 文章针对废弃混凝土再生砂资源属性复杂、基本性能差异性大导致其难以被高效利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再生砂的残余浆体质量分数分类及评价再生砂的方法。对北京、合肥、桐城、广州、成都和重庆的再生砂进行基本性能测试,以再生砂的残余浆体质量分数α_(RCC)为基础,综合利用再生砂的表观密度、压碎指标、再生胶砂需水量比和强度比指标将再生砂划分成Ⅰ类、Ⅱ类和Ⅲ类3个等级并与现行规范比较。结果表明:分别以再生砂的残余浆体质量分数α_(RCC)≤15%、15%<α_(RCC)≤25%、α_(RCC)>25%划分再生砂的类别,其对应的各项基本性能指标都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以残余浆体质量分数为基础对再生砂进行更简便精细的分类及品质评价。该分类方法有利于再生砂的差异化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混凝土 再生砂 残余浆体质量分数 分类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水型建筑固废再生水稳材料疲劳性能试验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涛 肖源杰 +4 位作者 陈宇亮 李昀博 何庆宇 周震 李鼎硕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66-2777,共12页
为探讨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骨料在透水型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的应用和耐久性强化问题,以建筑固废再生骨料部分替代天然碎石制备透水型再生水泥稳定碎石试样,开展无侧限抗压和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基于能量理论分析透水型再生水泥稳定碎... 为探讨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骨料在透水型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的应用和耐久性强化问题,以建筑固废再生骨料部分替代天然碎石制备透水型再生水泥稳定碎石试样,开展无侧限抗压和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基于能量理论分析透水型再生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在疲劳加载过程中的耗散能变化规律,并建立基于耗散能的疲劳损伤预估模型,进而分析透水型建筑固废再生水稳碎石材料的疲劳损伤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透水型建筑固废再生水稳碎石材料其抗压强度和渗透系数满足我国大多数公路基层的使用要求;试样累积耗散能随疲劳应力加载峰值的上升呈指数级增长,并且单次疲劳应力加卸载循环中产生的耗散能量与疲劳应力比具有较强关联,疲劳应力比为0.75和0.85的试样在每个疲劳加载循环中的耗散能相较于0.55的试样整体分别提高了50%和200%;随着试样中再生骨料占比的提升,试样在单次加载中产生的耗散能降低,试样疲劳损伤变量和疲劳损伤相对变化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基于疲劳应力峰值和损伤演化规律提出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可较好地预估不同疲劳应力水平下材料的疲劳寿命。研究结果可为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骨料在透水型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的高效应用及长期服役性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型基层 建筑固废 再生水泥稳定材料 疲劳损伤 疲劳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建筑固废再生骨料取代率下粗粒土填料永久变形特性及安定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肖源杰 王政 +6 位作者 AMINU Umar Faruk 王萌 李昀博 孔坤锋 陈宇亮 周震 李志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8-1022,共15页
为探究城市建筑拆除固废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取代天然骨料用于粗粒土路基填料的可行性,开展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含水率、围压和剪应力比等组合下的室内大型静动三轴试验,定量研究土性参数和应力状态对试样抗剪强度和累积塑性应变特性的... 为探究城市建筑拆除固废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取代天然骨料用于粗粒土路基填料的可行性,开展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含水率、围压和剪应力比等组合下的室内大型静动三轴试验,定量研究土性参数和应力状态对试样抗剪强度和累积塑性应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半对数坐标下累积塑性应变发展的多阶段特征,分别考虑不同阶段塑性变形累积速率以及相邻两阶段的塑性变形累积速率的差异,提出适用于建筑固废再生骨料路基填料的新型安定行为判定准则。研究结果表明:再生骨料路基填料试样的累积塑性应变随含水率和剪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当再生骨料路基填料试样在剪应力比为0.3和0.5时,抗累积变形性能与天然骨料路基填料试验所得的抗累积变形性能接近,综合考虑抗剪强度和累积塑性变形特性的再生骨料路基填料最优取代率为85%;新安定行为判定准则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相似路基填料的长期路用性能评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建筑固废 再生骨料 永久变形 安定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水型建筑固废再生水稳材料抗压性能及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孟凡威 杨涛 +5 位作者 郅晓 张迅 邓嫔 陈宇亮 周震 肖源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4,共11页
老旧建筑拆除固体废弃物再生骨料可作为生态化建材用于透水型再生水稳基层,但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仍亟待深入研究。该文采用建筑固废再生骨料替代天然碎石,将再生骨料、高炉矿渣、粉煤灰和硅灰等组分掺量作为设计变量,基于正交试验理论... 老旧建筑拆除固体废弃物再生骨料可作为生态化建材用于透水型再生水稳基层,但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仍亟待深入研究。该文采用建筑固废再生骨料替代天然碎石,将再生骨料、高炉矿渣、粉煤灰和硅灰等组分掺量作为设计变量,基于正交试验理论共设计了9种不同胶凝材料配比类型的透水型再生水稳材料,测试并分析了其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渗透系数、弯拉应力以及疲劳寿命等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并构建了相应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透水型再生水稳材料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满足我国高等级公路使用要求,渗透系数也满足我国透水道路使用要求;其疲劳寿命值离散性较大,可用威布尔双参数分布模型较为准确地拟合,基于此分布模型建立了其疲劳寿命预估方程,可较好地预测试样不同存活概率下的疲劳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基层 建筑固废 透水型再生水稳材料 力学性能 透水性 疲劳寿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激发剂对固废材料活性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会芳 龚琳洋 +6 位作者 陈洁 张玉栋 曹慧 刘哲颖 李玉宽 魏文博 刘凯宏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41-2951,共11页
为了探究酸激发剂种类和浓度对固体废弃物的活性激发效果,采用控制变量法,选用三种酸溶液作为激发剂对粉煤灰和矿渣进行活性激发,激发后的粉煤灰和矿渣混合作为胶凝材料取代30%(质量分数,下同)的水泥,选用全铁尾矿砂和全再生骨料两种材... 为了探究酸激发剂种类和浓度对固体废弃物的活性激发效果,采用控制变量法,选用三种酸溶液作为激发剂对粉煤灰和矿渣进行活性激发,激发后的粉煤灰和矿渣混合作为胶凝材料取代30%(质量分数,下同)的水泥,选用全铁尾矿砂和全再生骨料两种材料分别作为灌浆料试件的两种细骨料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适量浓度的酸激发剂浸泡激发的固废材料活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对比全铁尾矿砂试验组和全再生细骨料试验组的强度发现酸激发剂对再生骨料试验组的强度提升效果较好;对于同种细骨料的试验组,盐酸对试件强度提升效果较好。当酸溶液种类相同时,浓度为1%的草酸溶液、1%的醋酸溶液、2%的盐酸溶液对铁尾矿砂试验组的提升效果较好;浓度为1%的草酸溶液、3%的醋酸溶液、1.5%的盐酸溶液的再生骨料试验组提升效果较好。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发现使用酸激发胶凝材料,试件中石英和钙矾石相对含量上升,说明酸激发能够促进水化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激发 固体废弃物 水泥基灌浆料 铁尾矿砂 再生细骨料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再生骨料强化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15
作者 冯春花 黄益宏 +3 位作者 崔卜文 朱建平 李东旭 郭晖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84-91,共8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危房、旧房进行拆除重建,产生了大量废旧混凝土等建筑垃圾。当前建筑垃圾的排放不仅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另一方面,混凝土行业对砂石等骨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天然砂石的消...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危房、旧房进行拆除重建,产生了大量废旧混凝土等建筑垃圾。当前建筑垃圾的排放不仅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另一方面,混凝土行业对砂石等骨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天然砂石的消耗及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使建筑垃圾作为再生骨料利用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建筑固废破碎后直接作为再生骨料使用,常存在孔隙率大、吸水率高、强度低等缺点,导致其所制备的再生混凝土强度较低、耐久性较差。因此,再生骨料在混凝土中的有效利用受到了限制。为此,研究者们对再生骨料改性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以期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再生骨料的强化手段可分为去除黏附砂浆和强化黏附砂浆两类方法,去除黏附砂浆强化手段主要包括酸处理强化、机械研磨处理强化、热处理强化、热研磨处理强化、物理自净强化等方法,相比于强化黏附砂浆方法,去除黏附砂浆存在能耗大、强化不全面等缺陷。强化黏附砂浆主要包括微生物矿化强化、碳化处理强化、矿物掺合料改性强化和聚合物浸渍强化等方法,微生物矿化强化再生骨料效果最为显著,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矿化现象产生碳酸钙沉淀对孔隙进行填充,具有无污染和能耗低的特点,但该方法强化因素不易控制;矿物掺合料改性强化再生骨料是利用矿物掺合料与再生骨料表面氢氧化钙发生二次反应对骨料表面孔隙进行填充,加上纳米级颗粒的填充作用完成强化,性能提升明显,但在工程应用上常因条件控制不佳而影响强化稳定性;总之,各种强化方法各有利弊,单一的强化手段效果往往不佳。因此,应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强化方法进行复合,扬长补短,以达到较理想的强化效果。本文综述了再生骨料的发展趋势、骨料回收工艺、再生骨料性能缺陷以及再生骨料强化方法,总结分析了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以期为建筑垃圾的处理及作为再生骨料的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垃圾 再生骨料 黏附砂浆 强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垃圾再生粗细骨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50
16
作者 邱树恒 王军 +3 位作者 冯庆革 朱惠英 李贞 罗必圣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8-524,共7页
采用建筑垃圾制成的再生粗细骨料配制再生混凝土,研究不同水灰比和再生粗细骨料不同的取代掺量时,新拌再生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和7 d、28 d、90 d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新拌再生混凝土的表观密度与再生骨料掺量具有较好的线... 采用建筑垃圾制成的再生粗细骨料配制再生混凝土,研究不同水灰比和再生粗细骨料不同的取代掺量时,新拌再生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和7 d、28 d、90 d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新拌再生混凝土的表观密度与再生骨料掺量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水灰比为0.55时,再生混凝土各龄期的抗压强度值较低,其90 d的抗压强度最低,但仍能达到基准混凝土强度的91.5%;水灰比为0.35时,各龄期再生混凝土的强度较高,甚至会超过基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值,90 d时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最高,可达到基准混凝土强度的10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骨料 再生混凝土 建筑垃圾 抗压强度 表观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骨料混凝土孔隙结构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5
17
作者 张剑波 吴勇生 +1 位作者 孙可伟 郭远臣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9-244,共6页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垃圾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基于综合利用建筑垃圾,以推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再生骨料混凝土和再生道路材料两种水泥基再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是建筑垃圾资源化两大消纳途径。本文以C30天然混凝土的配合...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垃圾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基于综合利用建筑垃圾,以推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再生骨料混凝土和再生道路材料两种水泥基再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是建筑垃圾资源化两大消纳途径。本文以C30天然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为基准,研究了水灰比、再生骨料取代率、减水剂掺量、膨胀剂掺量、粉煤灰掺量等配合比主要参数对再生骨料混凝土孔隙率及孔隙特征的影响,并分析了机理,得出了结论,为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为建筑垃圾资源化、规模化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垃圾 再生骨料 再生混凝土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国内外再生骨料混凝土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41
18
作者 张晓华 孟云芳 任杰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0-83,共4页
建筑垃圾由于组成复杂,地区差异较大,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把建筑垃圾作为资源有效利用依然是环境保护、材料科学领域研究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大量阅读调查整理得到国内外关于再生骨料混凝... 建筑垃圾由于组成复杂,地区差异较大,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把建筑垃圾作为资源有效利用依然是环境保护、材料科学领域研究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大量阅读调查整理得到国内外关于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现状,进一步找出再生混凝土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垃圾 资源化 再生骨料 再生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红砖建筑垃圾细料制备早强CLSM性能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建刚 张金喜 +1 位作者 郭阳阳 王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14-1422,共9页
为了解决城市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水平低、道路管沟回填施工周期长的问题,将建筑垃圾细料应用于早强型控制性低强度材料(controlled low strength materials,CLSM)中,考察促凝剂掺量、促凝剂类型、水固比与胶集比等因素对CLSM的工作性能、... 为了解决城市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水平低、道路管沟回填施工周期长的问题,将建筑垃圾细料应用于早强型控制性低强度材料(controlled low strength materials,CLSM)中,考察促凝剂掺量、促凝剂类型、水固比与胶集比等因素对CLSM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抗干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促凝剂对CLSM流动度无明显影响,但对泌水率与干缩率有显著削减作用; 2种促凝剂的早强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其对应的最优掺量分别为40%与20%,4 h强度均为0. 7MPa以上;在促凝剂掺量一定时,早期小时强度受胶凝材料总量与实际自由水量的综合影响;增大水固比可提高流动度、泌水率及抗干缩性能,降低力学性能,而增大胶集比可提高流动度与力学性能,降低泌水率与抗干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垃圾细料 控制性低强度材料(CLSM) 早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原生混凝土再生细骨料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振兴 秦拥军 +2 位作者 游彪 郭泽思 李蕾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3-96,共4页
再生骨料性能随原生混凝土强度、使用环境不同而异。收集不同使用环境原生混凝土制备得到再生混凝土细骨料。参照GB/T 25176—2010《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分别对不同原生混凝土细骨料的物理性能进行研究,并对再生混凝土细骨料进... 再生骨料性能随原生混凝土强度、使用环境不同而异。收集不同使用环境原生混凝土制备得到再生混凝土细骨料。参照GB/T 25176—2010《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分别对不同原生混凝土细骨料的物理性能进行研究,并对再生混凝土细骨料进行初步分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原生混凝土其强度及使用环境不同,破碎后所得到的再生细骨料的性质有所差异,但均符合规范要求,其中原生低强混凝土破碎得到的细骨料综合性能最好,其次是高强混凝土,再次是中强混凝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垃圾 再生细骨料 基本性能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