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幸福的体验效用与非理性决策行为的偏差机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爱梅 鹿凡凡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59-1070,共12页
基于体验效用的幸福包括预期幸福、即时幸福和回忆幸福,这三者有极其重要的本质差异,导致决策偏差和非理性。本研究运用行为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次从行为层次—信息加工层次—脑神经层次三个层面,立体地开展幸福感的... 基于体验效用的幸福包括预期幸福、即时幸福和回忆幸福,这三者有极其重要的本质差异,导致决策偏差和非理性。本研究运用行为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次从行为层次—信息加工层次—脑神经层次三个层面,立体地开展幸福感的体验效用与非理性决策行为研究。研究计划分为三个部分:(1)预期幸福、即时幸福和回忆幸福的本质特点和行为规律;(2)三种体验效用产生偏差的认知心理机制;(3)体验效用与非理性决策偏差的脑神经机制。通过系列研究,拟解决三个关键问题:(1)在人类判断与决策过程中,预期、即时和回忆三种效用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判断与决策?(2)三种体验效用出现偏差的信息加工特点和脑神经机制究竟是什么?(3)三种效用的偏差规律及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启示。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对决策理论研究的发展是一个贡献;对政府管理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避免"牺牲体验追求指标",解决"幸福悖论",同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感 体验效用 非理性决策 认知机制 焦点错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顾恺之《画云台山记》看中国山水画的“布置”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晓枫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I0001-I0004,共4页
中国山水画的"布置",与西方风景画"构图"的含义大不相同。中国山水画源自"师造化"之实境,追求的却是"中得心源"之"虚境"。在观察方法上是"以流盼的目光,绸缪于身所盘桓的形形色... 中国山水画的"布置",与西方风景画"构图"的含义大不相同。中国山水画源自"师造化"之实境,追求的却是"中得心源"之"虚境"。在观察方法上是"以流盼的目光,绸缪于身所盘桓的形形色色"。不是停留在某一固定视角,所要追逐的是画中的"真趣",需要的是"畅神","卧游"。正如中国历代文人们对悠闲恬意生活的追求那样,寄望"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在"造景",也是在"造境"。相对"实境"而言,它是亦真亦幻的"虚境",其意趣尽在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境 虚境 造景 造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