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7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l-time tracking of deformable objects based on MOK algorithm
1
作者 Junhua Yan Zhigang Wang Shunfei W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6年第2期477-483,共7页
The traditional oriented FAST and rotated BRIEF(ORB) algorithm has problems of instability and repetition of keypoints and it does not possess scale invariance.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se drawbacks, a modified ORB... The traditional oriented FAST and rotated BRIEF(ORB) algorithm has problems of instability and repetition of keypoints and it does not possess scale invariance.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se drawbacks, a modified ORB(MORB) algorithm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matching and track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MOK algorithm that fuses MORB and Kanade-Lucas-Tomasi(KLT). By using Kalman, the object's state in the next frame is predict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size of search window and improve the real-time performance of object track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K algorithm can accurately track objects with deformation or with background clutters, exhibiting higher robustness and accuracy on diverse datasets. Also, the MOK algorithm has a good real-time performance with the average frame rate reaching 90.8 f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lman prediction oriented FAST and rotated BRIEF(ORB) match deformation real-time track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权重系数的浮置板系统多参数影响与匹配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宪麦 黄厚龙 +3 位作者 徐磊 胡逸宁 仵雷振 邓燚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7-357,共11页
市域铁路作为连接城市与郊区的关键纽带,其快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减振垫和减振扣件虽能有效减振,但其低刚度特性会增大钢轨和道床板位移,影响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参数匹配实现减振垫浮置板系... 市域铁路作为连接城市与郊区的关键纽带,其快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减振垫和减振扣件虽能有效减振,但其低刚度特性会增大钢轨和道床板位移,影响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参数匹配实现减振垫浮置板系统的低动力响应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某市域减振垫浮置板轨道隧道段为研究对象,应用MATLAB建立三维车-线-隧耦合数值模型,考虑低速和高速运营条件,以隧道壁减振和车辆乘坐舒适性为核心优化目标,选择车体垂向加速度、钢轨和浮置板垂向位移及隧道壁最大Z振级为分析指标,以扣件垂向刚度及阻尼、浮置板板下垂向刚度及阻尼和板厚作为系统设计参数进行工况设计,排除超限工况后,通过加权计分法得出不同车速和不同权重组合下的最优参数匹配,并分析上述5个系统设计参数对动力响应指标的组合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扣件阻尼对车体加速度、钢轨和浮置板位移的影响没有板下阻尼产生的影响大,板下阻尼的增加会轻微降低车体加速度和浮置板位移,隧道壁最大Z振级随着板下阻尼增加呈现非线性变化,其最小值出现在板下阻尼为0.15 MN·s/m^(3)处。钢轨和浮置板的位移受板厚的影响较小,较大的扣件刚度和板下垂向刚度可以减小钢轨的垂向位移,隧道壁最大Z振级与扣件和板下刚度呈明显正相关,减振垫道床配合使用减振扣件后,与原减振垫道床相比,可减小隧道壁的最大Z振级2.74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减振垫浮置板 参数匹配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权重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负荷弹性的充电桩共享时间窗冲突控制策略
3
作者 黄小庆 段建焱 +4 位作者 李隆意 张琪媛 朱彬 黄会 于慎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81-2991,I0011,共12页
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充电桩共享是缓解当前充电难问题的有效途径。针对充电桩共享中存在的EV与EV、EV与共享桩之间的时间冲突问题,该文基于EV充电负荷弹性可调节,提出一种充电桩共享时间窗冲突问题的求解策略。首先,分析共享... 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充电桩共享是缓解当前充电难问题的有效途径。针对充电桩共享中存在的EV与EV、EV与共享桩之间的时间冲突问题,该文基于EV充电负荷弹性可调节,提出一种充电桩共享时间窗冲突问题的求解策略。首先,分析共享充电桩时间窗冲突问题,提出基于EV充电时间弹性的共享充电思路;接着,建立计及时间冲突的共享车桩匹配模型,利用差分思想,将非凸非线性约束转化为线性约束;在满足EV充电需求的前提下,收缩EV充电时段区间,以解决EV与EV、EV与共享充电桩之间的时间冲突问题;引入二进制辅助变量,使原非线性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模型。进一步,针对模型中约束随决策量激增问题,提出基于充电时间调节的改进车桩匹配方法。结果表明,论文所提方法能有效提高共享车桩匹配成功数、共享桩使用率,算法求解效率高,能解决大规模充电桩共享中多重时间冲突导致车桩匹配成功率低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共享充电 时间窗冲突 车桩匹配 充电负荷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救援车载钻机起下钻机构时效优化设计方法
4
作者 曹超 毛炳权 +4 位作者 张忠海 常仁齐 赵继云 韩静 黄笛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7-258,共12页
【目的】在矿山事故救援领域,车载钻机开展地面钻孔作业开辟竖直救生通道最为有效。但受车辆载重限制,需平衡起下钻执行机构驱动速度与稳定性,建立参数优化设计配置体系,充分配置钻孔机构作业能力,是保障救援效率的关键。【方法】通过... 【目的】在矿山事故救援领域,车载钻机开展地面钻孔作业开辟竖直救生通道最为有效。但受车辆载重限制,需平衡起下钻执行机构驱动速度与稳定性,建立参数优化设计配置体系,充分配置钻孔机构作业能力,是保障救援效率的关键。【方法】通过构建车载钻机起下钻机构时空多重规划模型,明确了车载钻机关键参数范围和设计流程,按照多执行机构梯形或S形速度曲线分类规划原则,开展了钻机多执行机构时序规划和运动学规划;通过Adams和AMESim构建了双向耦合机液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机械系统和液压驱动系统的动态特性,优化了驱动系统参数配置和救援车载钻机主要机构的动态设计参数;构建了包含时序、运动、驱动的全局时效优化设计方法,形成了完整的救援钻机起下钻机构参数设计闭环。【结果和结论】(1)采用并行作业配置策略,可以将下钻时间和起钻时间分别缩短17.7%和17.5%,各执行机构中最大应力集中于铰接点,运动状态切换时振动与载荷冲击最大。(2)通过动力学迭代优化起下钻机构并行动作时序,使给进油缸执行提升动作时最大应力降低37.76%,翘起油缸执行动力头回落动作时最大应力降低4.66%。(3)起下钻机构样机动作时序测试表明,实际运动时间误差≤5.83%,振动幅值满足约束要求。研究提出的车载救援钻机时效优化设计方法对提升钻孔救援装备能力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援车载钻机 多机构协同 运动学规划 机液动力学 参数匹配 起下钻机构 时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5的半监督车辆检测算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高睿 安国成 +1 位作者 邹丹平 裴凌 《计算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0-309,共10页
目前,交通场景中的车辆检测存在目标尺度差异显著以及遮挡重叠严重等问题,且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完全标注需要较高的成本。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的半监督车辆检测算法。引入SimOTA样本匹配方法,优化次优匹配现象,改善目标... 目前,交通场景中的车辆检测存在目标尺度差异显著以及遮挡重叠严重等问题,且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完全标注需要较高的成本。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的半监督车辆检测算法。引入SimOTA样本匹配方法,优化次优匹配现象,改善目标尺度形状变化导致的检测困难;提出一种新的空间金字塔池化网络SPPFA,通过引入LSKA,在增大感受野的同时实现空间和通道的自适应性,缓解大尺度目标和遮挡问题产生的影响;将CIoU替换为SIoU,优化回归损失函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半监督深度学习算法,通过优化损失函数设计,增强算法学习未标注样本中有益信息的能力,有效提高模型对车辆的检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在自制车辆数据集上mAP@0.5指标达到了58.2%,相较YOLOv5n基线模型提升了11.1百分点,且模型体积远小于主流目标检测算法,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LOv5 车辆检测 样本匹配 空间金字塔池化 半监督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系统频率支撑能力的“车-氢”柔性可控负荷协同构网控制
6
作者 翟冬阳 姚良忠 +3 位作者 程帆 徐箭 吴鸣 林涛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30-3243,I0064-I0067,共18页
面向提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频率支撑能力需求,提出了一种“车-氢”柔性可控负荷协同构网控制方法。首先分析了电动汽车负荷和质子交换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PEM)电解制氢负荷的调节特性,并基于匹配控制方法建立了上述... 面向提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频率支撑能力需求,提出了一种“车-氢”柔性可控负荷协同构网控制方法。首先分析了电动汽车负荷和质子交换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PEM)电解制氢负荷的调节特性,并基于匹配控制方法建立了上述两类柔性可控负荷构网控制的统一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扰动发生后系统频率变化及柔性可控负荷功率调节特性,提出了“车-氢”柔性可控负荷参与系统频率调节的协同构网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改进型Sigmoid函数自适应调整“车-氢”柔性可控负荷控制参数,优先利用电动汽车负荷的快速响应能力降低系统频率变化率,利用PEM电解制氢负荷的大范围功率调节能力降低系统扰动后频率偏差。最后,基于PSCAD/EMTDC仿真平台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负荷 PEM电解制氢负荷 调节特性 匹配控制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支配排序鲸鱼优化算法的车用传动系统优化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孙义港 尹红彬 +3 位作者 李国昊 张哲 毕向军 胡文静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657,共11页
针对某纯电动商用车的传动系统在动力性能和能量效率优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支配排序鲸鱼优化算法(NSWOA)的两挡传动系统优化设计方法。首先,根据整车基本参数及性能要求,为其匹配了合理的两挡变速器,并搭建了整车仿真模型... 针对某纯电动商用车的传动系统在动力性能和能量效率优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支配排序鲸鱼优化算法(NSWOA)的两挡传动系统优化设计方法。首先,根据整车基本参数及性能要求,为其匹配了合理的两挡变速器,并搭建了整车仿真模型;其次,以能量消耗最小化和动力性能最大化为目标,运用了NSWOA算法,对传动系统传动比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处理;最后,采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整车动力系统仿真模型,对多目标优化后的传动比进行了仿真分析;并通过硬件在环实验对仿真结果及优化设计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NSWOA算法对传动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能保证整车动力性,并提高整车的经济性;与传统算法相比,NSWOA算法的Pareto解集更均匀,寻优时间缩短至18.248 s;动力性方面,最高车速增加至107.3 km/h,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最大爬坡度分别维持在10.9 s和43.3%;经济性方面,CHTC-LT工况单次循环电池荷电状态(SOC)消耗降至5.51%,同工况下续驶里程增至286.66 km,延长了7.67 km。该研究可以为电动商用车传动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用传动系统 非支配排序鲸鱼优化算法(NSWOA) 参数优化匹配 电池荷电状态 硬件在环实验 传动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孪生网络的场景编码与智能车多尺度激光定位
8
作者 陶倩文 胡钊政 +2 位作者 孙勋培 万金杰 陈琪莉 《控制理论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1-530,共10页
基于激光点云地图的智能车定位方法存在地图数据量大、匹配准确率低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孪生网络的场景编码与智能车多尺度激光定位方法.首先,构建了基于场景编码的激光极化地图,该地图以节点形式表征,每个节点均包含点云极化图... 基于激光点云地图的智能车定位方法存在地图数据量大、匹配准确率低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孪生网络的场景编码与智能车多尺度激光定位方法.首先,构建了基于场景编码的激光极化地图,该地图以节点形式表征,每个节点均包含点云极化图、点云场景编码以及全局位姿;然后,提出了基于激光极化地图的智能车多尺度定位方法,包括基于GPS与运动模型的粗定位、基于直方图滤波的节点级定位和基于快速的GICP算法的度量级定位;最后,使用现场采集的校园道路数据集和公共KITTI数据集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测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所构建地图的节点级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9.6%和96.9%,平均定位误差分别为0.34 m和0.21 m,且对不同类型的激光雷达传感器和不同的环境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车 激光定位 地图匹配 孪生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程式电动履带车动力参数匹配及仿真
9
作者 王鸿力 李玲美 +2 位作者 江涛 吴剑 王峰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5年第1期47-51,共5页
以某款电动履带车作为研究对象,以履带整车参数作为基础,设定一系列动力性的目标参数,通过对增程式电动履带车的主要参数进行计算、匹配后,在AVL Cruise软件中建立模型。通过仿真后得出各项动力性数据。从结果看出仿真后的数据和动力性... 以某款电动履带车作为研究对象,以履带整车参数作为基础,设定一系列动力性的目标参数,通过对增程式电动履带车的主要参数进行计算、匹配后,在AVL Cruise软件中建立模型。通过仿真后得出各项动力性数据。从结果看出仿真后的数据和动力性的目标参数基本吻合,满足了履带车日常工作的动力需求,体现了参数匹配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同时也为之后混合动力策略的制定打下良好基础,为混合动力系统在农业机具上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 增程式 电动履带车 动力学分析 参数匹配 Cruise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觉的无人机定位与导航方法研究综述
10
作者 谷美颖 李航 +2 位作者 张家伟 百晓 郑锦 《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1-685,共35页
随着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成本的降低,无人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其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农业、消防、测绘、航拍以及娱乐应用.这些应用需要无人机在精准的自我定位下进行自主飞行,通常高度依赖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 随着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成本的降低,无人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其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农业、消防、测绘、航拍以及娱乐应用.这些应用需要无人机在精准的自我定位下进行自主飞行,通常高度依赖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然而,GNSS在长距离无线电通信方面存在多种缺陷(如非视距接收、多路径效应、欺骗信号),这推动了补充或取代卫星导航新方法的发展.基于视觉的无人机定位与导航方法利用无人机搭载的视觉传感器,实现自主定位与导航,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的贡献在于系统性地梳理了基于视觉的无人机定位与导航技术,全面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首先,介绍了无人机视觉定位的方法,主要分为图像检索和图像匹配两类,并对其技术特点、适用场景以及相关数据集和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其次,详细阐述了无人机视觉导航的方法,根据导航功能的不同分为障碍物检测与规避方法以及路径规划方法,揭示了现有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最后,进一步讨论了基于视觉的无人机定位与导航方法在公共可用数据集、硬件加速、环境复杂性、实时性要求、能源限制以及模拟器到真实世界的泛化等方面可能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视觉定位 视觉导航 机器视觉 图像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IFT和多约束的UAV影像匹配方法
11
作者 何明磊 王中元 +2 位作者 戚铭心 杨振宇 袁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19,共8页
针对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算法在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影像的匹配过程中存在特征点稳定性差和误匹配多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改进SIFT和多约束的UAV影像匹配方法。首先,在对影像... 针对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算法在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影像的匹配过程中存在特征点稳定性差和误匹配多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改进SIFT和多约束的UAV影像匹配方法。首先,在对影像降采样后,综合采用SIFT算法和Scharr-ORB(oriented brief)算法共同进行特征点检测和描述;然后,使用最近邻距离比值法(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ratio,NNDR)、双向约束匹配和余弦相似度约束匹配的多约束方法进行特征点的粗匹配;最后,使用最小中值(least median of squares,LMedS)算法计算基础矩阵和随机抽样一致性(random sample consensus,RANSAC)算法计算单应矩阵的多约束方法进行特征点的精匹配,进一步提高匹配精度。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获得更多特征点和匹配对数的同时,能够剔除较多的误匹配,使其具有较高的匹配正确率和匹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UAV)影像 影像匹配 边缘检测 多约束方法 基础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客流需求的城轨接运公交行车计划优化
12
作者 周广汇 陈明明 +2 位作者 李继龙 王斯佳 王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520-6529,共10页
为了满足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换乘接运公交的需求,有效减少因超过候车容忍时间而出现的客流流失量,研究考虑轨道交通列车到站时间、客流流失量的接运公交行车计划优化方法。以研究时段内乘客换乘需求和轨道交通到站时间等标明客流需求分布... 为了满足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换乘接运公交的需求,有效减少因超过候车容忍时间而出现的客流流失量,研究考虑轨道交通列车到站时间、客流流失量的接运公交行车计划优化方法。以研究时段内乘客换乘需求和轨道交通到站时间等标明客流需求分布,以乘客到达接运公交首站的时间与公交发车时刻衔接关系、接运公交运能等描述换乘时间。考虑公交发车时间间隔、客流流失量、客流换乘需求等约束,在可调度的公交车辆数有限情况下,实现客流流失量、公交车辆数和乘客换乘候车总时间最小的多目标优化。由于优化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可利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Ⅱ,NSGA-Ⅱ)求解模型,得到该问题的Pareto解集。最后,以实际接运公交线路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优化模型兼顾公交运营成本和乘客换乘时间成本,可得到满足客流需求且代表不同侧重点的行车计划方案;接运公交车辆数相同时,本文方法相对于均匀发车方案可使乘客换乘候车总时间优化效果增加8.0%;不均匀发车间隔下的平均满载率为59.3%,优于均匀发车间隔下的平均满载率50.2%。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有效提升接运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时间和运能匹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接运公交 行车计划 客流流失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运能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流工况下制动摩擦副匹配性研究
13
作者 杜慧杰 魏江 +1 位作者 张斌 梁博韬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5-138,共4页
【目的】为解决磁浮车辆制动闸片在载流工况下,因电阻热和电弧热作用导致的接触表面较无电流时大幅升高,进而引起闸片摩擦因数降低和磨损率增加的问题。【方法】综合运用OLYMPUS-DSX100型数码体式显微镜、JSM-661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及OXF... 【目的】为解决磁浮车辆制动闸片在载流工况下,因电阻热和电弧热作用导致的接触表面较无电流时大幅升高,进而引起闸片摩擦因数降低和磨损率增加的问题。【方法】综合运用OLYMPUS-DSX100型数码体式显微镜、JSM-661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及OXFORDX-MAX50型能谱仪,系统地分析闸片磨损量、摩擦系数与磨损形貌特征;通过载流摩擦磨损试验台,探究了摩擦副表面的洛氏硬度(51.8 HRC至堆焊强化后≥50HRC)对闸片性能的影响,揭示电流强度(0~50A)与温度对摩擦学行为的调控机制。【结果及结论】电流介入后,电阻热与电弧热使接触面温度升高,导致材料软化、结合强度降低,磨损率较无电流工况提升2~3倍,摩擦因数下降15%~20%;堆焊耐磨层可提升摩擦副的洛氏硬度至50HRC以上,碳化物形成有效抑制电弧烧蚀,使闸片磨损率降低50%,摩擦因数稳定于0.3675;磨损形貌分析表明,堆焊处理可以减少犁沟与磨屑堆积,改善表面分层现象,实现摩擦副长效匹配。研究成果可为延长闸片与轨道寿命、降低运维成本(预估减少20%~30%)及保障磁浮车辆安全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浮车辆 摩擦副 磨损率 电流强度 匹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特征点匹配算法下车辆行驶主动防撞预警
14
作者 张海民 刘训星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9,共9页
对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防撞预警,如果无法识别前车的具体行驶状态,可能使系统反应速度较慢,而不能动态变化调整本车行驶策略,导致无法有效规避潜在碰撞的危险。为了提高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提... 对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防撞预警,如果无法识别前车的具体行驶状态,可能使系统反应速度较慢,而不能动态变化调整本车行驶策略,导致无法有效规避潜在碰撞的危险。为了提高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提出了图像特征点匹配算法下车辆行驶主动防撞预警方法。通过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对采集到的前车图像中的特征点展开提取;利用近似最近邻搜索算法完成特征点的匹配,并将匹配点对从像素坐标系转换到图像坐标系中,以完成对前车的定位;基于单帧静态图像测距方法获得车距,并将前车的行驶状态分为静止、减速、匀速或加速三种状态,计算不同状态下的提醒报警距离和危险报警距离,动态调整本车行驶策略。当车距达到提醒报警距离或危险报警距离时,发出报警,以此实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主动防撞预警。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图像特征点匹配算法下车辆行驶主动防撞预警方法对前车车距展开测量,测量结果与实际车距基本一致,准确度误差在5 cm以内,相较于差异化预警方法和车联网数据预警方法而言可以更精准地测量车距;此外,所提方法的风险系数最大值为0.12,远小于差异化预警方法和车联网数据预警方法的风险系数,证实了该方法的车辆定位准确度高、防撞预警性能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车辆防撞预警 图像特征点匹配 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算法 近似最近邻搜索算法 特征点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集匹配点云冠层高度调查应用潜力分析
15
作者 陈依依 郭道峰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57-61,共5页
为探寻一种可靠且成本低廉的森林冠层高度调查方法,以机载激光雷达生成的相关产品为基准,对无人机密集匹配点云生成的数字表面模型(dense digital surface model,Dense_DSM)、数字高程模型(dens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nse_DEM)、... 为探寻一种可靠且成本低廉的森林冠层高度调查方法,以机载激光雷达生成的相关产品为基准,对无人机密集匹配点云生成的数字表面模型(dense digital surface model,Dense_DSM)、数字高程模型(dens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nse_DEM)、冠层高度模型(dense canopy height model,Dense_CHM)以及Dense_DSM与激光雷达点云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LiDAR_DEM)联合生成的冠层高度模型(union canopy height model,Union_CHM)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单纯的密集匹配点云能够较准确地获取低郁闭度情况下桉树林的冠层高度,平均误差为1.78 m;2)中高郁闭度情况下,单纯的密集匹配点云无法获取准确的冠层高度;3)在准确地形支持下,密集匹配点云可以准确地获取所有郁闭度情况下的森林冠层高度,平均误差为-1.41 m。无人机密集匹配点云在冠层高度调查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与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密集匹配点云 激光雷达点云 树高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哈夫模型及双边匹配的电动汽车充电引导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粟 王建祥 +3 位作者 王磊 李玉璟 聂晓波 向文旭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1-189,共9页
由于充电站中充电桩数目有限且电动汽车充电耗时长,陆续产生充电需求的各电动汽车用户存在对充电站资源的竞争。这不仅增加了用户排队概率,降低了充电站收益和利用率,而且使得用户在充电站规模、价格、评价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充... 由于充电站中充电桩数目有限且电动汽车充电耗时长,陆续产生充电需求的各电动汽车用户存在对充电站资源的竞争。这不仅增加了用户排队概率,降低了充电站收益和利用率,而且使得用户在充电站规模、价格、评价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为此,提出了一种动态哈夫模型与双边匹配方法相结合的电动汽车充电引导策略。首先,对充电站客流、充电订单和充电桩详情等真实数据集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公共充电站用户的充电站选择偏好和充电行为特征;然后,基于动态哈夫模型,结合用户充电站选择偏好量化不同区域用户前往不同充电站的概率,并生成充电站推荐列表;最后,将前景理论与双边匹配策略相结合,进行充电引导。算例分析表明,所提策略大幅降低了用户的排队概率,在满足用户个性化充电需求的同时,保障了充电站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电引导 电动汽车 哈夫模型 前景理论 双边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巡检与深度学习的河道整治施工进度图像识别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东海 马子茹 +2 位作者 黄斌 刘雅雯 王志岗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0,110,共10页
长线性小流域治理工程中的河道衬砌、生态护岸等距离长、范围广、布置分散,且工区交通不便,人工巡检费时费力,难以及时掌握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形象面貌。提出了基于无人机巡检与深度学习的河道整治施工进度智能图像识别方法,通过定位施... 长线性小流域治理工程中的河道衬砌、生态护岸等距离长、范围广、布置分散,且工区交通不便,人工巡检费时费力,难以及时掌握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形象面貌。提出了基于无人机巡检与深度学习的河道整治施工进度智能图像识别方法,通过定位施工节点(施工区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计算施工进度。首先,建立了施工区域目标检测模型,针对无人机航拍影像进行河道衬砌护岸施工区域的识别以及施工节点的定位;然后,利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算法对不同视频帧中的施工节点进行匹配,并基于单目视觉的运动视差法,计算施工节点的实际工区坐标;最后,计算当前衬砌护岸施工进度,并分析进度偏差。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施工节点定位平均误差为1.026 m,平均相对误差为0.74%,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从航拍图像中识别得到当前衬砌护岸的施工进程,从而实现长线性工区快速巡检,及时掌控现场施工进度,提高工程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整治工程 施工进度 无人机巡检 图像识别 目标检测 特征点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驾驶行为风险监测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栓峰 王梦维 罗志健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33-138,共6页
针对真实驾驶场景下驾驶行为风险难以准确判断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生成序列评估框架,旨在通过车辆行驶状态数据与驾驶场景信息匹配度评估来提高驾驶行为风险判断的准确性。构建真实驾驶场景数据匹配序列框架,利用生成对... 针对真实驾驶场景下驾驶行为风险难以准确判断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生成序列评估框架,旨在通过车辆行驶状态数据与驾驶场景信息匹配度评估来提高驾驶行为风险判断的准确性。构建真实驾驶场景数据匹配序列框架,利用生成对抗网络增加不同驾驶场景的数据量,提出一个驾驶员个性化情景感知样本数据集,对比分析真实数据和生成数据,并验证生成对抗网络检索与生成框架在匹配车辆行驶状态数据与驾驶场景信息方面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采用无监督学习生成评估框架,结合自回归模型中的监督训练控制策略来解决数据扩增问题,并通过迭代更新样本序列进行策略集成以保持模型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现有方法,所提研究框架在识别危险驾驶状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车辆行驶状态数据与驾驶场景信息的匹配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对抗网络 驾驶行为 风险监测 评估框架 数据匹配 无监督学习 车辆行驶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高速行驶车辆的在线任务卸载决策算法
19
作者 丁爽 曹沐雨 何欣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6-292,共7页
车载边缘计算中的任务卸载决策主要解决任务何时卸载,以及卸载至哪里执行的问题。车辆的高速行驶会造成卸载接入设备频繁变化,卸载通信链路随时可能中断,这要求车辆一旦获得卸载机会,就必须立即做出卸载决策。现有的卸载决策研究专注于... 车载边缘计算中的任务卸载决策主要解决任务何时卸载,以及卸载至哪里执行的问题。车辆的高速行驶会造成卸载接入设备频繁变化,卸载通信链路随时可能中断,这要求车辆一旦获得卸载机会,就必须立即做出卸载决策。现有的卸载决策研究专注于如何最大化任务卸载执行增益,未充分考虑卸载决策时效对卸载策略的影响,导致提出的卸载决策方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高,无法用于高速行驶车辆的在线任务卸载决策。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综合考虑卸载决策时效和卸载增益因素的影响,建立高速行驶车辆的任务卸载决策模型,并将其转化为类秘书问题。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二部图匹配的在线车载任务卸载决策算法OODA,以协助车辆在依次经过多个异构的边缘服务器时,做出实时的任务卸载决策,并最大化整体卸载执行增益。最后,理论分析OODA算法的竞争比,并采用仿真实验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边缘计算 任务卸载 秘书问题 加权二部图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车辆信息的隐马尔可夫地图匹配优化算法
20
作者 滕志军 皇甫泽南 王安晨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22,共8页
为解决车辆在路况重叠的高架区域进行地图匹配时信号传输受到遮挡,导航易出现误匹配、输出时延增加和车道偏移等现象的问题,提出计及车辆信息的隐马尔可夫地图匹配优化算法。首先,剔除采样数据中冗余和漂移的定位点;然后,确定候选道路... 为解决车辆在路况重叠的高架区域进行地图匹配时信号传输受到遮挡,导航易出现误匹配、输出时延增加和车道偏移等现象的问题,提出计及车辆信息的隐马尔可夫地图匹配优化算法。首先,剔除采样数据中冗余和漂移的定位点;然后,确定候选道路时生成网格索引,利用道路拓扑删除不相连道路,减少计算量、降低输出时延;最后,利用道路和车辆信息生成可信度函数,融合速度相似性改进转移概率,确定匹配路段。试验结果表明,车辆行驶至高架区域时,所提出算法匹配时间更短,时长未随路段的增多而增加,且具有较高准确率,满足车辆在三维区域的匹配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路网 隐马尔可夫模型 地图匹配 车辆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