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酯化改性玉米秸秆吸油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
作者 赵凯月 朱春山 +3 位作者 张宾朋 赵美箐 何昱铤 王明锐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483-6492,共10页
以玉米秸秆(RCS)为原料,经碱性过氧化氢预处理后,在微波辅助作用下,以甲酸为催化剂、乙酸为溶剂和酯化剂改性得到酯化玉米秸秆(ECS)吸油材料。采用Box-Behnken法进行响应面实验设计,得到制备ECS的最佳条件为:甲酸质量分数为7%、固液体... 以玉米秸秆(RCS)为原料,经碱性过氧化氢预处理后,在微波辅助作用下,以甲酸为催化剂、乙酸为溶剂和酯化剂改性得到酯化玉米秸秆(ECS)吸油材料。采用Box-Behnken法进行响应面实验设计,得到制备ECS的最佳条件为:甲酸质量分数为7%、固液体积比为1∶40、微波功率为400W、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20min,制备的ECS对机油的吸油倍率达到25.47g/g,与回归模型预测值25.80g/g相差1.27%,表明该模型模拟良好。通过红外光谱仪、元素分析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和接触角测量仪的表征和测试表明,ECS的红外谱图中有新峰出现,O和H元素含量减少,表明成功发生酯化反应,表面粗糙,结晶度为42.54%,失重速率最大的温度由改性前的310.1℃提高到352.1℃,疏水角由改性前的0°提高到97.2°。相比RCS,ECS的吸油倍率有明显的提高,在重复使用9次之后,ECS对不同油品的吸油倍率均能保持70%以上。本文为废弃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含油废水的处理提供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改性 酯化 吸油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阶段处理和多菌种固态发酵玉米秸秆的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红莲 郭爱莲 +2 位作者 何钧 郭路军 卫静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1-694,共4页
目的 采用阶段处理和多菌种固态发酵玉米秸杆,提高玉米秸杆的饲料营养价值。方法 利用氨化法和白腐真菌Lx对玉米秸秆进行前处理,将康宁木霉和选育出的高活性黑曲霉Sy,瘤胃细菌X4,酵母Y2,接种于前处理过的玉米秸杆上进行多菌种共发酵... 目的 采用阶段处理和多菌种固态发酵玉米秸杆,提高玉米秸杆的饲料营养价值。方法 利用氨化法和白腐真菌Lx对玉米秸秆进行前处理,将康宁木霉和选育出的高活性黑曲霉Sy,瘤胃细菌X4,酵母Y2,接种于前处理过的玉米秸杆上进行多菌种共发酵。由正交试验得出最适培养条件。结果 在发酵温度30℃,pH5,发酵9d后,粗蛋白含量达24.61%,粗纤维降解率为48.37%。结论该法为利用玉米秸杆生产蛋白饲料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种 发酵 玉米秸秆 粗纤维 粗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羧甲基纤维素复配水凝胶水分释放行为 被引量:3
3
作者 张飞雄 党奉娜 +4 位作者 吴金风 韩玉琦 禹兴海 岳国仁 金淑萍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1-189,共9页
以粉碎的玉米秸秆(RCS)和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原料,制备了含水质量分数可达97.47%的玉米秸秆/羧甲基纤维素复配水凝胶(RCS/CMC)。考察了交联剂、CMC和RCS用量对RCS/CMC凝胶模量的影响,凝胶在缓冲溶液中的降解行为和土壤中的失重行... 以粉碎的玉米秸秆(RCS)和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原料,制备了含水质量分数可达97.47%的玉米秸秆/羧甲基纤维素复配水凝胶(RCS/CMC)。考察了交联剂、CMC和RCS用量对RCS/CMC凝胶模量的影响,凝胶在缓冲溶液中的降解行为和土壤中的失重行为,以及凝胶对土壤持水量、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实验比较,RCS/CMC凝胶可以提高土壤持水率1.00%-1.61%,在37℃缓冲溶液中用纤维素酶处理4 d后降解率约80%,土壤中25 d后失重约94%;用CMC/RCS凝胶处理玉米种子,虽然平均延长了种子萌发时间,但种子的萌发率较高。其中相对湿度18%、20%、23%、26%、28%和30%的萌发试验,由于水分胁迫对照实验种子不能萌发,而CMC/RCS凝胶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仍可达到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粉 羧甲基纤维素 降解 模量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产气法评价生薯条加工副产品-稻草混贮与全株玉米青贮组合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温媛媛 张美琦 +5 位作者 刘桃桃 沈宜钊 高艳霞 李秋凤 曹玉凤 李建国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4-163,共10页
旨在探究生薯条加工副产品-稻草混贮(以下简称"薯稻混贮")与全株玉米青贮间的组合效应。"薯稻混贮"是按照1∶2混合(混贮后的干物质含量为35%)、添加青贮添加剂、用搅拌机混匀、打捆裹包机裹包、发酵60 d制成。根据&... 旨在探究生薯条加工副产品-稻草混贮(以下简称"薯稻混贮")与全株玉米青贮间的组合效应。"薯稻混贮"是按照1∶2混合(混贮后的干物质含量为35%)、添加青贮添加剂、用搅拌机混匀、打捆裹包机裹包、发酵60 d制成。根据"薯稻混贮"与全株玉米青贮的不同比例分为7个组合,分别为T0组(0∶100)、T20组(20∶80)、T40组(40∶60)、T50组(50∶50)、T60组(60∶40)、T80组(80∶20)、T100组(100∶0),每个组合3个重复。通过体外产气法,测定各组合发酵48 h干物质降解率(DMD)、pH、氨态氮(NH3-N)浓度、微生物蛋白(MCP)产量以及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等指标,测定各组合在发酵2、4、6、8、10、12、24、36和48 h的产气量(GP)。并计算每个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及综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表明:1)GP和DMD随"薯稻混贮"比例增加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SFAEI中T50和T80组的GP和DMD最低,GP和DMD最高值均出现在T20组。2)不同组合发酵后的pH值为6.46~6.59,其中T80组pH最高,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除T100组外的其他组别(P<0.05或P<0.01),SFAEI在T80组最高。3)各组合间NH3-N浓度、MCP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以T40组最高,而SFAEI分别以T40和T80组最高。4)乙酸、丙酸、戊酸和TVFA浓度均以T0组最高,T100组最低,且两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丁酸也以T0组浓度最高,但以T80组浓度最低。SFAEI指标中,乙、丙、丁酸分别以T80、T20和T60组最高。通过MFAEI指数评定得出,两种饲料组合均产生正组合效应,其中T40组(40∶60)最优,其次是T50组(5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薯条加工副产品 稻草 全株玉米青贮 体外发酵 组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和全株玉米青贮的发酵特性及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组分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温媛媛 李妍 +5 位作者 李建国 王美美 沈宜钊 高艳霞 曹玉凤 李秋凤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036-5045,共10页
本试验旨在通过感官评定、发酵特性、化学养分分析方法和瘤胃尼龙袋技术等,依据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对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和全株玉米青贮的营养特性进行评价和比较,为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在... 本试验旨在通过感官评定、发酵特性、化学养分分析方法和瘤胃尼龙袋技术等,依据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对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和全株玉米青贮的营养特性进行评价和比较,为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在反刍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种发酵饲料的感官评分均为一级优良。粗蛋白质(CP)和非蛋白氮(NPN)含量在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中最高。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的快速降解蛋白(PB 1)和快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A)含量显著高于全株玉米青贮(P<0.05),不可利用蛋白(PC)含量显著低于全株玉米青贮(P<0.05)。与全株玉米青贮相比,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的48 h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瘤胃降解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的CP含量高于全株玉米青贮,两者的NDF瘤胃降解率无显著差异,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可以作为反刍动物较好的粗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 稻草 混贮 全株玉米青贮 发酵 CNCPS 瘤胃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